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面对姚伯颜不花的轻视,也速岂肯放过这个立功的大好机会。他立即率兵偷袭姚伯颜不花不部,不仅大败其兵,还擒获了姚伯颜不花。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得知也速擒获姚伯颜不花,并大败其军,十分高兴。为了从心理上打击孛罗帖木儿,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命令也速将姚伯颜不花就地斩首。
得知爱将姚伯颜不花被杀,孛罗帖木儿大为震惊,他亲率大军前来讨伐也速,欲为爱将姚伯颜不花报仇。谁知大军行至通州,再度遇上连日暴雨。
由于顾忌元大都内有人图谋不轨,孛罗帖木儿不敢在外多作停留,只得撤兵。回到元大都后,孛罗帖木儿迅速收缩兵力,决心凭借元大都的城坚池深,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联军决一死战。
可是上天没有给孛罗帖木儿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联军决一死战的机会。就在七月,已对孛罗帖木儿深恶痛绝的元顺帝终于出手了。他安排心腹死士刺杀了孛罗帖木儿,并将其脑袋割下来装在一个匣子里,派人送给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元顺帝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示好。
对于父亲的示好,皇太子
爱猷识理达腊自然是有自己的打算。他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王保保迅速带兵入元大都,控制住元顺帝。是时候让父亲禅位于自己了……
当孛罗帖木儿被杀的消息传到应天的时候,朱元璋震惊了。虽然王保保与自己达成了停战协定,但那个停战协定之所以能够顺利达成,是因为王保保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孛罗帖木儿身上,无暇顾及南边的起义军。
现在,孛罗帖木儿死了,王保保最大的政敌被除去了。他是不是又可以腾出双手,转头来对付自己了呢?
想到了这些,朱元璋立即展开了行动。他让徐达率兵到淮北一带、常遇春率兵到皖东一带,做好元军南下进攻的各项防御准备工作。
再来说说王保保这边。当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找到了王保保,说出了让他带兵入元大都,逼迫元顺帝禅位的计划后,王保保陷入了沉思。
王保保从孛罗帖木儿的下场中看到,自己跟孛罗帖木儿一样,无非也就是元顺帝父子宫廷斗争中的一枚棋子。如果真的答应了奇皇后与皇太子,不管这事儿能不能成功,自己都得背上一个弑君篡位的千古骂名。
从好的方面想,这事儿成功了,自己即使成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篡位的首席功臣,很可能将来也会遭到爱猷识理达腊的清算。因为爱猷识理达腊一旦登上帝位,必然会想办法洗白他的名声,将自己给杀了,然后把一切罪责都推到自己身上。
如果从不好的方面想,这事儿失败了,元顺帝肯定会灭了自己的九族。
正是因为基于这个考虑,尽管奇皇后和皇太子对王保保许以右丞相的官位,王保保也没有心动。
当然,王保保也不可能硬生生地拒绝奇皇后和皇太子,毕竟他们是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嘛!王保保只是告诉他们二人,这事儿事关重大,他得仔细琢磨。
对于王保保的这个答复,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基本还是很满意的。因为他们相信,有右丞相这个官位的巨大诱惑,王保保一定不会拒绝的。
九月初,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王保保大军的护送下,离元大都只有约三十里了。就在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认为王保保即将率大军入城,帮助他们逼迫元顺帝禅位之时,王保保自编自演的一出好戏上演了。
就在此时,王保保忽然收到多封紧急军报,说是南边的农民起义军分三路北上,目标直指信阳、颖州(今安徽阜阳)、峄州(今山东枣庄)三地。
接到三地告急的紧急军情,王保保迅速命令大军南返去抗击农民起义军。大军掉头开拨之后,王保保立即去请示
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他将与大军一道南返。眼下离大都已经很近了,他就不继续护送二位了。
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一时也无法分辨消息的真假,眼看着好事就要成了,忽然出了这么个意外,二人当然是十分不爽。
大军已经南返了,眼下去追回来也不现实,而且也没有道理。但是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不想就此放王保保南归,他们坚称要王保保送他们入城,并请示元顺帝好好犒赏他。
想想大军已经南返了,即使自己入了元大都,也没有兵力去帮助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发动政变了,王保保就答应了送他们二人入元大都的请求。
入朝之后,元顺帝封王保保为左丞相。虽然王保保得以加官进爵,但他在大都过得并不开心,因为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不久之后便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农民起义军根本就没有任何北上的举动。
自此,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开始怨恨上王保保了。
本来,在皇权的争斗中,王保保是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一派的。虽然元顺帝封王保保当了左丞相,但拥护元顺帝的朝中势力并不待见王保保,毕竟大家是敌对的双方嘛!
而由于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怨恨,拥护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势力现在也不待见王保保了。就这样,王保保落得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局面。
到了十月,王保保多次请求元顺帝,让他回河南。因为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必须迅速将其打压下去。
元顺帝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并不是傻子,相反他精明得很。不久,他也知道了王保保在入大都之前,将大军遣返的真实内幕。元顺帝认为,既然奇皇后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恨上了王保保,那我就得支持一下王保保。
就这样,元顺帝不仅答应了王保保的请求,还封他为河南王,让其迅速南归,统领兵马肃清江淮。
当王保保回到河南之后,发现朱元璋早已有了应对,想攻取朱元璋的地盘儿已是非常困难了。
关键是现在他夹在元顺帝与皇太子之间非常难受,眼下自己能加官进爵得益于自己手中有强大的兵力保证。如果自己跟起义军拼命,把老本儿赔得差不多了,估计元顺帝和皇太子都会想法子收拾自己了。
也就是说,眼下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拥兵自重,保存实力。如果能够再兼并一些其他地方势力,那是再好不过了。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尽管元顺帝多次派人来催促王保保与朱元璋开干,但王保保总是雷声大、雨点儿小。
为了达到不断兼并其他地方武装的目的,王保保将
主意打到了关中。
当时的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四支地方武装力量。王保保便拿出自己左丞相、河南王的身份,说是奉皇上之命肃清江淮,要求这四支地方武装立即开赴到河南来,配合他作战。
既然王保保经过对天下局势的分析,有了拥兵自重之心,那这关中四人肯定也能相通这番道理。王保保借着肃清江淮的口号,企图吞并他们的兵力,他们自然是不会干的。
虽然这四人的实力无论是那一个,都比王保保差很多,但是他们四人联合起来,又占了地利的优势,王保保一时也拿他们没办法。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二十二章 关中乱战
就在王保保进退两难之时,朱元璋的使臣李善长再次找到了王保保。双方再度重申了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协议,并约定一年之内双方互不用兵。
这个约定的确是一个双赢的约定。有了这个约定,王保保可以以不遵从调遣为由,向关中四军阀出兵,以求增强自身的实力。有了这个约定,朱元璋终于可以将当前的主要工作精力投入到对付张士诚身上了。
而在双方达成这个战略协定之前,也就是王保保刚刚征得元顺帝的同意,离开元大都返回河南之际,张士诚却率先行动了。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张士诚出兵攻打江阴。
张士诚此次出兵,也是在对元廷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之后,作出的重要决策。张士诚认为,元廷内部的两大派系之争,因为孛罗帖木儿的被杀算是就此终结了。下一步,元廷必将对朱元璋用兵。
自己的苏北多地都被朱元璋抢走了,此时正是攻取朱元璋江阴的大好时机。拿下江阴,苏州北边的威胁将大大减小。而朱元璋因为受制于北边的元军重兵,必然不敢大规模驰援江阴。这样看来,拿下江阴的机率是很大的。
要说张士诚的这个如意算盘还是打得不错的。的确如他所料,当他的大军向江阴发动进攻的时候,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并未驰援江阴。但是,张士诚还是低估了朱元璋的能力。
当接到张士诚大军来犯江阴的紧急军情之后,朱元璋亲自挂帅,带着康茂才、郭英、郭兴等人水陆并进,立即驰援江阴。
朱元璋的大军还没到江阴,汤和、廖永忠、俞通海密切配合,给予了张士诚大军先锋猛烈一击,张士诚大军初战失利。
也许这些年张士诚的人是真的被朱元璋给打怕了,当先锋受挫,又听说朱元璋亲自率军即将到达江阴之时,张士诚的军队竟然开始撤退了。
朱元璋可不管这一套,见张士诚的大军撤退,立即命令各路人马从后追击。其中,康茂才的成果最大,他率军一直追到浮子门(今巫山港、张家港一带),大败东吴军。
上次浙江战场围攻诸暨失败之后,张士诚的大军再没有对朱元璋发起过大规模战争。这次江阴战败之后,张士诚的大军再没有对朱元璋军发起过任何攻击了。自此,朱元璋在与张士诚的争霸赛中,已完全占据了主动。
而王保保那边,自从与李善长再度达成默契之后,也迅速掉头去对付关中那四支地方武装力量了。由于这四支地方武装不听自己调遣,王保保立即上书给元顺帝,狠狠地参了这四人一本。同时,王保保派出大军直逼关中,准备给这四人一点儿教训。
当然,关中的李思齐等人也不是吃素的。见王保保大军来犯,立即是结成攻守同盟,共御王保保的大军。与此同时,四人也分别向元顺帝上书,说王保保图谋不轨,意欲吞并他们关中的地方武装。
元顺帝前脚刚收到王保保参奏四大军阀的奏本,后脚就收到了四大军阀揭发王保保图谋不轨的密报。孛罗帖木儿死后,王保保一家独大,元顺帝本来就对他十分担忧。这会儿,王保保放着南边的农民起义军不去打,反而去攻打关中的地方武装,元顺帝自然是有些看法的。
一向懒得理政的元顺帝也不得不为此事召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以及也速、哈剌章等重臣商议此事。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因为王保保不肯帮他逼退元顺帝一事,已对王保保心生芥蒂,这个时候自然是不会说王保保什么好话。
而也速、哈剌章等人也认为让王保保继续做大做强,对中央的集权统治十分不利,纷纷建议元顺帝想办法削弱王保保的力量。
对于众人的建议,元顺帝是十分赞同的。但是,现在王保保远在河南,而且手握重兵,又如何能够削弱他的力量呢?众人的想法虽然都很好,但也只能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经过众人反复商议,只能放任王保保与四大军阀混战。反正这些人都是有野心的,让他们自相残杀、互相消耗,对元大都方面是最有利的。至于南边的农民起义军,那就算了吧,还是先顾眼前吧!
就这样,元顺帝对于王保保与关中四大军阀的混战来了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表面上的功夫,元顺帝还是做足了的。
他先是给王保保回了信。在信中,元顺帝先是夸赞了一番王保保,说他为了元帝国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紧接着,元顺帝在信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劝慰王保保,让他以大局为重,尽量不要与关中四大军阀发生摩擦。要把当前的工作重心放到肃清江淮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上来,不要干出一些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站在元顺帝当时的立场,他对王保保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除了表扬加劝慰,他还能说什么?他难道还敢在信中斥责王保保不成?毕竟王保保的军事实力现在在元朝内部各集团中排名第一,元顺帝父子手中掌握的元朝中央军都比王保保的实力差了一大截。
而对于关中四大军阀,元顺帝也分别给他们回了信。元顺帝在信中勉励他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掉,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
元顺帝在信中告诉四大军阀,他已经派人给王保保送去了劝诫信,让他要以肃清农民起义军为工作中心。如果王保保不听劝诫,执意要吞并关中的各支地方武装,朝廷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当他们四大军阀的坚强后盾。
最后,元顺帝还在信中鼓励他们四人,让他们四人一定要不忘当初起兵勤王的初心,要精诚团结,守好关中的每一寸土地。要对朝廷负责,要对关中的百姓负责……
如果能将元顺帝写给王保保和四军阀的信都收集到一起来看,这分明就是在鼓励他们打内战嘛!对于始作俑者王保保,元顺帝不仅不敢斥责其行为,反而是好言劝慰一番,这不是放纵是什么?
对于四大军阀,元顺帝让他们在王保保大军进犯时,要守住每一寸土地。并将其上升到对朝廷负责、对关中百姓负责的政治高度,这不是鼓励他们跟王保保开战又是什么?
正是因为元顺帝的这个态度,王保保与关中四大军阀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初正式开战。这场混战持续了近两年,最终双方谁也没讨到便宜,包括元顺帝在内,也是没有讨到任何便宜。唯一讨到了天大便宜的,就是咱们的吴王朱元璋。
1366年年初,王保保与关中四大军阀的混战正式开打之后,朱元璋终于可以专心地对付张士诚了。
在攻打张士诚之前,朱元璋得开会统一一下思想。什么时候开打?怎么打?这都是必须要仔细研究的。
四月,朱元璋召回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等人,研究如何灭掉张士诚。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在研究如何灭掉张士诚这个问题之前,朱元璋率先问了徐达一个问题。
朱元璋告诉徐达,虽然咱们与王保保达成了停战协定,但是对于这个人咱们也不得不防。下一步,大军去攻打张士诚,苏北的地盘必须得有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镇守。那谁来担负这个镇守苏北的任务比较合适呢?
众人听朱元璋如此一问,也是点了点头。这与蒙古人打交道还是得“先小人,后君子”,苏北的防守必须得有个人撑场面。
本来朱元璋问徐达这个问题,是想着让徐达从自己麾下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可没想到的是,徐达推荐的这个人选是大大出乎朱元璋的意料。
因为徐达推荐的这个人选是常遇春麾下大将傅友德。
徐达告诉朱元璋,傅友德有勇有谋,当初在徐寿辉麾下时,就已名声在外。前年傅友德随他西征,也立下不少战功,并独自带队拿下鄂西咽喉夷陵。再后来,傅友德又与常遇春、邓愈一同拿下襄阳、安陆等地。如果让傅友德镇守苏北,可保万无一失。
朱元璋没想到徐达推荐了常遇春的部下,既然徐达把话说到这里了,朱元璋只好顺便征求一下常遇春的意见。
常遇春见徐达竟然将这个为下属谋取立功的机会让给了自己,对徐达也是心存感激。朱元璋既然问到了这个问题,常遇春自然又是将傅友德好一番吹嘘,就这样,傅友德出镇苏北的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
当初张士诚再度反元称王,引起了元廷的极大不满。趁着元军南下之际,朱元璋率大军迅速攻占了张士诚江北的通州、泰州、高邮、淮安等地。而南下的元军也趁着张士诚疲于应付之际,拿下了徐州。
:。:




明越坡 第六百二十三章 佯攻苏州
徐达、常遇春攻克庐州之后,张士诚大将吕珍率军采取了迂回逃跑的方式,先向北,再向东,顺便又从元军手中夺回了徐州。不过,吕珍可没想守住徐州,朱元璋的追兵一到,吕珍再度撤退,就这样,徐州也成了朱元璋的地盘儿。
朱元璋指着军事地图告诉众将,现在如果让傅友德出镇苏北,让他在徐州坐镇是最适合的了。
从地图上看,徐州算得上是对抗元军的最突前的位置了。元军没有拿下徐州之前,是绝不敢贸然向其他地方进攻的。否则,进攻其他地方的元军侧翼,必然受到傅友德徐州大军的猛烈攻击。
众人随着朱元璋滔滔不绝的分析,也是频频点头。解决了苏北的防守问题,下一步就是研究如何攻打张士诚的问题了。
这一回,朱元璋还是按惯例没有自己率先发表意见,他得看看这些将领是怎么想的。其实,在徐达、常遇春等人回应天之前,朱元璋早已经与李善长、刘伯温、朱升等谋士私下交换了一些看法,朱元璋也心中大致有了谱儿。
这一回,朱元璋让常遇春率先发言。
常遇春的发言很简单,那就是直取苏州(张士诚建都在此,当时称其为平江),直接攻击张士诚的老巢。
常遇春认为,只要攻下了苏州,其余地盘儿上的东吴军将不战自降,如此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对于常遇春这个简单而直接的攻击方案,徐达也表示了深深的赞同。徐达认为,张士诚比起陈友谅来,差远了。当初鄱阳湖大战,直接灭了陈友谅,第二年就顺利攻占了武昌。至于大汉在武昌上游的诸多残余势力,也很快望风而降。
这次对付张士诚,咱们同样可以采取这种策略,直接打击其要害,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徐达、常遇春二人发表完意见,朱元璋除了面带微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紧接着,朱元璋问李文忠是个什么意见。
舅舅让自己第三个发言,既在李文忠意料之中,又在李文忠意料之外。
之所以说在李文忠意料之中,那是因为自从朱文正死后,李文忠明显感到舅舅朱元璋对自己越来越信任了,也越来越倚重了。
当初,朱文正在世时,自己虽然也贵为一方诸侯,但不论是年龄,还是资历,在自己之上的人还是有一大把,自己无论如何也排不到第三个来讲话。
现在朱文正死了,自己的地位必将得到提升。舅舅让自己的排位仅次于徐达、常遇春二人,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儿。
之所以说是在李文忠意料之外,是因为这一切来得太快了。毕竟当时参会的还有汤和、冯国胜、康茂才、廖永忠、华云龙等武将,他们的资历可都是比自己要老许多的。
不过既然舅舅让自己发言,李文忠当然是不便推脱,也不会推脱的了。此时不表现,更待何时?
从刚才徐达、常遇春发言的情况来看,舅舅一直是面带微笑。虽然舅舅自始至终没有插一句话,但从他的表情来看,应该是对徐达、常遇春这个直接进攻苏州的方案是赞同的,至少也是不反对的。
况且徐达、常遇春二人是舅舅麾下两大王牌,这二人身经百战、无往不利,那都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打出来的。他们二人一致赞同的作战方案,肯定是差不到哪里去。
想到了这些,李文忠也是侃侃而谈。李文忠表示,他也非常赞同主力大军直接进攻苏州的这个作战计划,只要战争一旦开打,他一定会在浙江战场拖住杭州的东吴军主力,让其无暇救援苏州……
李文忠发完言,汤和、冯国胜、廖永忠、华云龙、朱亮祖、康茂才、郭兴、郭英等人相继发言,大家都是跟李文忠一样,顺着徐达、常遇春的方案继续向下展开。在大家的认知中,直接攻击苏州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当一众武将发完言之后,朱元璋并没有让李善长、刘伯温、朱升等谋士发言,而是自己率先发了言。朱元璋这一发言,可是让刚才这一众发言的武将是大吃一惊。
因为朱元璋率先就言明了,他不支持先攻苏州。
就在众将震惊之余,朱元璋是侃侃而谈。朱元璋告诉众将,苏州早年间有八门,苏州城最初为名将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修建。
经过历朝战乱及重建,苏州现还有六座城门,分别为齐门、阊()门、胥门、盘门、葑(苏州人念fu音)门、娄门。而平门和相门(初称匠门)在宋朝时就已被堵塞废弃。
五代时,吴越王重修苏州城,以砖砌苏州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都设有濠(即内外护城河)。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因各地起兵反元,元廷为抵抗起义军,不仅重修苏州城墙,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
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又在各城门处增设月城,以利守卫。不仅如此,张士诚还在城上设置有许多固定的弓弩位,这些弓弩体型巨大、穿透力极强,即使攻城兵士身着铠甲,只要稍微靠近城墙,瞬间就会被这些大型弓弩射成刺猬。
另外,自张士诚将苏州定为他的都城以后,在苏州城内屯集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咱们真要是围了苏州城,张士诚屯集的这些粮食、物资够苏州城消耗至少三年。
大家可以想一想,咱们围攻苏州,能坚持得了三年吗?
另外,苏州外围还有湖州、杭州、嘉兴、松江等战略要地。一旦咱们围攻苏州,这几处的援兵必然像几只苍蝇在咱们耳边飞。
还有,据我对张士诚的了解。这人虽然胸无大志,比起陈友谅来差了不少,但是这人的意志还是相当坚定的。特别是面对咱们攻下苏州后,他就是死路一条的这种威胁,张士诚必然不会轻易认输。
大家不知还记不记得,当初元军大举剿灭张士诚时,张士诚几乎只剩下高邮这块地盘儿了。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号称上百万的元军愣是没有攻下高邮。
1...262263264265266...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