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正是因为朱元璋有如此多的考虑,他就不可能在张士诚被押往应天的第一时间与其会面。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在第一时间与张士诚会面,这明末两大枭雄至死都没有能会上一面。
当日夜间,趁着亲卫队不备,张士诚解下自己的腰带,上吊自尽了。
当朱元璋得知张士诚的死讯,气得是将茶杯都摔碎了。
当还身在苏州的徐达得知了张士诚在被押往应天后的当夜上吊自尽,心中暗自庆幸:总算成功地避雷一次!
廖永安的尸首是被亲弟弟廖永忠发现并收殓的,毕竟苏州城一破,别人都在寻找张士诚的下落,而廖永忠却在寻找哥哥廖永安的下落。
好在是张士诚处决廖永安之后,廖永安被秘密囚禁一事儿也就不再是秘密了。廖永忠寻找廖永安的遗体,并没有大费周折。
收殓好哥哥的尸体之后,廖永忠立即上书朱元璋,请求亲自扶哥哥灵柩归老家巢湖,将其安葬。但朱元璋并未同意其请求。
朱元璋派人来苏州告诉廖永忠,他亲自派人运送廖永安的遗体回巢湖安葬。朱元璋派来的人着重强调,廖永安的遗体途经应天之际,朱元璋将亲自前往江边祭奠。
朱元璋亲自派人运送廖永安的遗体回巢湖安葬,并承诺在应天江边祭奠廖永安,这对于廖家来说,已是非凡的荣耀了。廖永忠虽然不能亲自扶哥哥的灵柩回家乡,但也说不得什么。
至于朱元璋为何不让廖永忠扶哥哥灵柩回家乡巢湖,那是因为朱元璋对廖永忠另有重任。
按照朱元璋的指示,众将在苏州整顿兵马之后,以汤和为征南大将军、廖永忠为副将军,立即攻占上虞、余姚二地,然后迅速南下,攻取方国珍的地盘儿。
南下进攻方国珍的另一路大军由李文忠为主帅、朱亮祖为副帅,兵出浦城,立即向方国珍的重兵屯集地庆元发起攻击。
两路南征大军一南一北,从两个方向夹击方国珍,朱元璋这是要一举平定江南的节奏。
虽然南征方国珍的两路大军中,李文忠并未被朱元璋授予什么征南大将军之类的,但是,朱元璋可是给了自己这个亲外甥一
个大大的实惠。
张士诚兵败被俘之后,朱元璋立即令李善长等人行文,成立了浙东行省,其地盘儿不仅包括今天的浙江,还包含江苏的大部分地方,以及即将攻克的福建诸地。而这浙东行省的最高长官,也就是浙东行省的右丞就由李文忠来担任。也就是说,李文忠现在也称得上是封疆大吏、一方诸侯了。
考虑到李文忠还年轻,办事儿容易冲动,为了不让其重蹈朱文正的覆辙,朱元璋是绞尽脑汁,给李文忠治下的浙东行省派去了一个重要人物杨宪。
杨宪一向以敢于得罪人、行事泼辣的风格甚得朱元璋欢心。当初朱文正与李饮冰在洪都城内闹得满城风雨,朱元璋本来是派汪广洋去替他到洪都申诫朱文正的,考虑到汪广洋的行事风格不够强硬,朱元璋便派杨宪同行。
朱元璋此次任命杨宪为浙东行省参政,其实他更重要的工作还是自己的老本行检校。
临行前,朱元璋亲自找杨宪谈话。朱元璋告诉杨宪,李文忠是我外甥,但他太年轻了。你此去浙东行省,就是要替我管住他。军事上以他为主,民政、吏政上就由你做主,如果出了问题,我唯你是问。
对于朱元璋临行前的重托,杨宪自然是不敢怠慢。他也下定决心,到了浙东行省,一定要将各项事务都抓起来,要干出点儿成绩给朱元璋看看。
朱元璋本来是想派一个人去浙东行省替李文忠掌掌舵,帮李文忠将浙东行省治理好,出一些成绩。谁知,因为后来的一些机缘巧合,这二人在浙东行省又闹成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再来说说朱元璋最重要的两张王牌——徐达和常遇春。朱元璋在安排妥当浙东行省的相关事宜后,立即命令徐达和常遇春二人迅速率大军班师回应天。与此同时,朱元璋从徐州前线召回前期立下大功的傅友德。
十月初,徐达、常遇春、傅友德三员大将齐聚应天,朱元璋召集身在应天的诸将及谋士们召开了一场重要的军事会议。
会议开始之前,朱元璋将傅友德是狠狠地表扬了一番。朱元璋说,这次能成功地灭掉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参与围攻苏州的诸将自然是功不可没。但是,傅友德在徐州痛击南下侵犯徐州的元军,也是为围攻苏州赢得了宝贵而充分的时间。
朱元璋说到这里,又顺带着将徐达又表扬了一番。朱元璋告诉众人,当初徐达向他推荐傅友德可镇徐州的时候,他心里还有点儿没底。
可是这次傅友德在徐州一战成名,让朱元璋格外惊喜。朱元璋顺带着对常遇春又是一顿猛夸,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说常遇春为他培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人才。
紧
接着,朱元璋话风一转,说以傅友德之才,应当单独引领一军。同时,朱元璋又对常遇春半开玩笑地说道:“我的常先锋官,这次能取下苏州,你的结拜大哥也立功不小。先前嘉兴府、嘉定州的投诚,你安插的人也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这一次,你虽然立了大功,我不仅没有及时奖赏你,反而要先找你讨一个人哟!”
常遇春听朱元璋这么表扬他,虽然心中高兴,但是也不敢怠慢。听朱元璋说找他要一个人,连忙称自己能为吴王培养、输送人才是莫大的荣幸。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六十四章 元顺帝的助攻
朱元璋听常遇春这么一说,觉得这小子还挺懂事儿,自然是十分高兴。他当即拍板,从今日起,傅友德自成一军,不再归常遇春调遣。但朱元璋也给常遇春保证,绝不缩减他的兵力。虽然少了傅友德,但此次苏州的东吴降兵中,让常遇春率先挑选一万兵士,编入自己阵中。
到了这个时候,常遇春自然是不能说什么了。虽然傅友德离开了自己,但是眼看着昔日自己的左膀右臂即将走向更高的舞台,他也为傅友德高兴。
就这样,傅友德脱离常遇春的节制,而且双方都相当满意。殊不知,最满意的人非朱元璋莫属。因为将傅友德从常遇春麾下剥离出去,这是朱元璋内心深处一个大计划的第一步。至于这个大计划究竟是什么,日后自会有分晓。
接下来,朱元璋说出了自己对北边的元朝的用兵计划。那就是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
北伐的第一步,便是取山东。为什么是先取山东,而不是先取中原腹地河南呢?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山东临海,如果取下山东,只需要防止北边和西边两个方向的元军反扑。而如果取河南,则要面对东、北、西三个方面的元军反扑。
取下山东,从战略态势上来看,则可以向北长驱直入,直取元大都。一旦取下山东,元军必定将防御重点放在保定、沧州一线,防止起义军北上攻大都。
既然元军会将兵力重心放在山东至元大都的通路上,那此时河南的兵力必然空虚。这个时候,再立即西进,攻取中原腹地,方为上策。
第二,年初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军南下,欲取徐州,被傅友德打得大败。但是,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此番南下,收获却是不小。
首先,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进驻峄州之后,王保保麾下驻守山东的部将貊高、关保背叛了他,归顺了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如此一来,山东的大部分地方倒成了元廷的了,王保保在关中与四大军阀干得火热,没想到大后方山东却起了火。
其次,自从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带兵南下之后,元顺帝放弃了之前的成见,认为应该多相信自己的亲儿子一些。八月份,元顺帝降下一道圣旨,命令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总领天下兵马,而王保保只能统领本部兵马。
这道圣旨一下,相当于直接剥夺了之前王保保统领天下兵马的权力,王保保也不能以“肃清江淮”为理由,挟迫关中四军阀出兵了。也就是说,这道圣旨一下,如果王保保还继续对关中用兵,那就是违抗圣旨了。
在这种情势之下,朱元璋北伐必然先不跟王保
保打照面,毕竟当初曾与对方定下互不攻伐的盟约。虽然这个盟约要真算起来,似乎已经过期了,但既然对方没有主动撕毁盟约,朱元璋也不想率先撕毁这个盟约。
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平定山东之后,由傅友德驻守山东,在徐达的统一调遣之下,再图向西、向北推进。
而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在平定山东之后,根据实时的敌情,选择西进还是北上。为了配合徐达、常遇春的行动,朱元璋表示,他将立即致信襄阳的邓愈,在徐达、常遇春的大军西取河南之际,邓愈部立即攻取南阳、信阳等地。
事情的发展有时候往往会出人意料地顺利,就在徐达、常遇春、傅友德的大军在山东所向披靡,连克沂州、青州等地之时,元顺帝竟然给朱元璋来了个完美的助攻。
这年十月,元顺帝突然下令,削去王保保太傅、左丞相等官职,只保留其河南王的爵位。而王保保的兵权则由忠于元廷的白锁住、也速、沙蓝答儿、貊高等人瓜分。
王保保接此诏书,勃然大怒,虽然自己是河南王,但真正忠心于自己的嫡系部队都在关中跟四大军阀开战,河南的地盘儿几乎都被白锁住、也速、沙蓝答儿、貊高等人给瓜分完了。
王保保也顾不得苦心经营多年的河南了,更顾不了关中了,只好立即收缩兵力,退据泽州(今山西晋城)。到了这个时候,王保保除了手下还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几乎是一无所有了,因为就连那个“河南王”的爵位,也已经名不符实了。他现在要是敢去河南,立即就得被别人给收拾了。
但王保保是不会就此认输的。他决定凭实力说话,从元顺帝手中抢回那本属于自己的一切。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一月开始,王保保不断向东、向北用兵,与中原腹地的元军主力打得不可开交。
朱元璋没想到天上真有掉馅儿饼的好事儿,从此便爱上了吃烧饼。以至于朱元璋登基之后,烧饼仍是他的主要点心,没事儿的时候,就啃上两口。
就在王保保与元军主力在中原腹地开战之际,徐达、常遇春、傅友德的大军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平定了山东。
北伐军的战事异常顺利,南征军的战果就更加喜人了。汤和、廖永忠的北路军与李文忠、朱亮祖的南路军南北夹击,一路势如破竹,方国珍哪里抵挡得住?
无可奈何之际,方国珍只得率着残部乘船逃亡海上,企图在东海的荒岛之上,当一股海盗,了此残生。
可廖永忠却不给方国珍当海盗的机会,他率领水军在海上将方国珍的残部打得大败。最终,方国珍在汤和的招降之下,
率余部向朱元璋投降。
就在汤和派人“护卫”降将方国珍入应天拜见朱元璋之际,南征大军并没有就此收手,反而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目标直指陈友定。
说起陈友定,估计就会有人想起昔日的陈友谅。这两哥们儿会不会是沾亲带故呢?
在这里,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两个人八杆子打不着。
陈友定是归化(今福建明溪)人,当初红巾军起义之时,元朝在地方册封了许多都元帅,就是希望这些在地方上有些威望的人,能组建地方军,与元军一同剿灭各地的起义军。
当初的刘伯温是这么一个人,这陈友定也是这么一个人。不过刘伯温并没有一心一意为元廷卖命,反而是加入了朱元璋的起义军。而这陈友定却与刘伯温相反,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陈友定英勇善战、胆略过人,其地盘儿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元廷在福建重要的将领,鼎盛时期,陈友定曾占领福建八个郡县及广东潮汕一带。
对于这么一个元廷的忠实拥护者,汤和、李文忠等人自然是不会放过他的。
攻打陈友定的战争,汤和、李文忠采取了水陆并进的策略。当时,陈友定的大本营在延平(今福建南平)、福州二地,陈友定坐镇延平。
虽然陈友定的地盘儿不算小,但汤和、李文忠等人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很快,汤和、廖永忠的大军走水路,几乎畅通无阻,直逼福州。而李文忠部走陆路南下,很快就攻占了建宁。
到了这个时候,陈友定的主要兵力都被压缩在延平、福州二地,李文忠便派人亲去延平,企图说降陈友定。
当李文忠派出的使者到达延平之际,陈友定立即召集麾下百官,大摆宴席。李文忠的使者见此情形,心中一阵窃喜,陈友定竟然以如此高的规格迎接自己,看来这说降之事是十拿九稳了。
宴会开始后,陈友定先向百官介绍了李文忠派来的两位使者。这两位使者也十分应景地朝众人作揖致敬。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不仅是让陈友定麾下百官大跌眼镜,更是让李文忠派来的两位使者做梦也想不到。因为这二位使者即将魂断延平。
只听得陈友定大喝一声:“给我拿下!斩立决!”
早已埋伏在后厅的刀斧手突然涌了出来,将李文忠派来的两位使者立即拿下。这二位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已被人砍掉了脑袋。
紧接着有两名兵士十分利落地提着这两颗人头,将人头上滴落的血水滴到了两个大酒坛子里。
就在众人惊愕之际,陈友定突然说道:“诸位兄弟,咱们同受朝廷厚恩。眼下大敌来犯,咱们自当为朝廷尽忠。今天咱们
以敌人之血酒明志,人在城在,人亡城毁!”
说完,陈友定立即吩咐兵士将刚才那两坛滴入李文忠使者之血的酒,给参加宴席的众人都倒了一碗。
陈友定端起血酒,说道:“兄弟们,人在城在,干!”
众人也跟着齐喊“人在城在”,然后都是满饮了此碗血酒。
盟誓之后,陈友定亲自到福州指导了一线的防御工作。随即,陈友定返回延平。陈友定认为,只要延平、福州二城互为犄角,朱元璋的部队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攻克这两个地方的。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六十五章 东南平定
虽然陈友定是信心满满,但是他还是低估了汤和、李文忠等人的实力。当汤和、廖永忠率水军抵达福州五虎门时,平章曲出率军奋力迎战。可惜实力不济,曲出当场阵亡。
主将一死,军心立刻涣散。汤和、廖永忠立即命令部队猛攻,很快就攻破了五虎门。
城内元军听说起义军已攻入城内,顿时就慌了神,许多将领也顾不得当初与陈友定在延平喝血酒盟下的誓言了,纷纷跑路。
当官的一开跑,当兵的就跑得更欢了。很快,福州便被汤和、廖永忠攻下了。
福州一失,延平立即就变成了孤城。面对汤和、李文忠的大军围城,陈友定抱定了坚守的决心。
而此时,有不少将领建议陈友定出城歼敌。陈友定当然不会同意这个馊主意,放着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依托,跑去城外去与起义军打野战,那不是傻吗?
虽然陈友定不同意出战,但建议出城迎敌的将领却越来越多。到了这个时候,陈友定便开始怀疑这些人动机不纯了。据陈友定猜测,这些请求出城迎敌的将领中,肯定有人已被对方收买,想要趁着开城迎敌之时临阵倒戈。
为了让众将跟他一心一意地坚守延平,放弃出城迎敌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陈友定再施铁腕。他将请求出城迎敌叫得最凶的萧院判当众斩首了,说此人蛊惑军心,意欲临阵倒戈。
萧院判一死,当然是没人敢再提出城迎敌之事了。不过,城内许多兵士也就此害怕了、心寒了,更有不少人纷纷开了小差。
就在陈友定苦苦支撑之际,延平城内一场意外的火灾结束了这一切,因为这场火灾发生在城内的火药储存仓库。
火药库失火,其画面可以自行脑补。城外的汤和、李文忠等人听见城内发出阵阵“轰隆隆”的爆炸之声,立即想到城内可能发生了变故。
汤和、李文忠肯定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立即命令兵士猛攻。地内的元军又要灭火,又要抵抗城外的起义军进攻,哪里忙得过来。
很快,延平城便破了。陈友定见大势已去,不愿意违背昔日亲口许下的“人在城在,人亡城毁!”的诺言,便服毒自尽了。
不知道是这毒药是假冒伪劣产品,还是因为时间放长了药效不佳,反正起义军发现陈友定的时候,他还没有断气。兵士们立即抬着此人去见汤和。
恰巧,此时天降暴雨,被暴雨淋了一阵的陈友定竟然又活过来了。
就这样,陈友定寻死不成,反而成了起义军的俘虏。不过陈友定倒是挺有骨气,誓死不降。
没办法,汤和只好将陈友定及其儿子陈海关入囚笼,押往应天。
后来,陈友定父子被押往应天见
到朱元璋之后,仍然是一副硬骨头,表示决不投降。朱元璋也是成全了这对父子,送他们一起上了黄泉路。不过,这已经是朱元璋登基之后的事儿了。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先后灭掉了张士诚、方国珍和陈友定,平定了东南各地。北边的北伐大军已占领山东,对中原腹地及元大都虎视眈眈。
这一年年底,朱元璋与李善长、朱升、刘伯温、汪广洋等一众文臣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正在策划朱元璋来年开春登基称帝之事。
这朱元璋登基之后,自然是得新成立好些机构,得新建许多署衙。要新建这么多机构,自然需要地盘儿。李善长首先就想到了咱们手中的地盘儿。
经过与李善长一番讨价还价,我和沈大哥这边共卖出城内土地约六千亩,房产两百零七处,共计取得白银二十二万两;锥子山这边共卖出城内土地约一千亩,房产三十三处,共计取得白银三万八千两。
另外,咱们的事先跟李善长约定的秦淮河畔的一万零四百三十亩土地回购事宜,也按相关约定结算,共计取得白银二十万八千两。
攻破苏州之后,朱元璋从苏州可收获不小。张士诚、张士信兄弟这些年来攒下来的积蓄几乎都被朱元璋给缴获了。正因为有了钱,李善长一并将十年之前向我们借的银子都给还上了。
当年,李善长共计借了我们白银七万七千七百四十两,其中沈大哥这边有七万四千四百五十两,锥子山这边三千二百九十两。当初约定年利百分之十二,每年计息一次。
因为这笔钱借出的时间也比较长了,我们也就大致算了个账,按照共计二十三万两结算,其中沈大哥这边二十二万两,锥子山这边一万两。
当然,如果按照百分之十二的复利计息的话,应该共计是超过了二十四万两。但是,考虑到与李善长的长期合作关系,一些零头自然是不计较了。
这一回,李善长共计支付给我们白银六十九万六千两。其中,直接支付给金大富四十四万两;支付给郑有功四万八千两;秦淮河畔的土地回购款二十万八千两,由金大富、郑有功共同接收,作为咱们在秦淮河另一边继续开发的资金使用。
从咱们手中取得了这么多地盘儿,朱元璋自然是要与李善长等人详细规划一番。
在朱升老爷子和刘伯温的建议之下,那秦淮河畔的土地以原有的夫子庙和江南贡院为中心,将这两处古建筑群翻修、扩建,在此两处建筑群的基础上向周边扩展,形成应天城未来的文化教育中心。
朱元璋当然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登基之后,他得筹划开科取士之事,这
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话,如何能吸引并留住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
与李善长、胡惟庸处理完地皮、房产买卖、秦淮河畔地皮回购以及收回之前借款的诸多事宜之后,也快到年底了。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好好休息几天了。
腊月初八下午,我去了朱老爷子府上。不过这一次可不是为了拜访朱老爷子,而是为了去尽一次当父亲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按照朱老爷子和大舅哥朱异的安排,季牦他们这些在此处求学的孩子,今天放学后就正式放年假了,等来年二月初二才又开始新一年的学业。
这算起来,一个寒假都快两个月了,是不是让后人有些羡慕呢?
大家可千万别羡慕得太早了。因为他们一年才放这一次假,平常都没有星期六、星期天的,更没有暑假这一说。
正是因为想到孩子们要放假了,我今天又没什么事儿,便带着一个府上的下人,去朱老爷子那里接季牦、季貔和俨儿三兄弟放学。
在这里顺便插一句,当时姣儿已经十岁了。虽然我是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如果将其放到这个学堂里来,显然是不合适的。
至于姣儿的读书识字问题,只好是霏儿平时在家里教她读书识字了。当然,季牦这个当大哥的也还算称职,平日下学之后,也没少教过这个妹妹。
到了朱府门前,早有其他几个府上的下人都在外面候着。本来我是可以直接进朱府的,但我不想把这规矩破坏了,便跟着众人一起,站在门外守候。
申时时分,孩子们都陆陆续续地出来了,季牦、季貔兄弟先后出来了,但唯独不见俨儿出来。
我便问季牦、季貔兄弟两个,怎么俨儿还没出来。
季牦、季貔告诉我,放学后,大家都陆陆续续出来了,他们看见弟弟和朱家四公子还在墙角一起嘀嘀咕咕什么,也没有在意,便先出来了。
就在我诧异之际,朱家负责接送四公子朱棣的下人,也过来找到我带来的那个下人,说是四公子朱棣没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