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一旦朱元璋准备内治,按照古代封建帝王的惯有套路,重农抑商的大政方针必将迅速推行。而咱们就在应天、就在他的眼皮子下拥有如此大量的资产,很有可能就成了第一个被打击的对象。
对于此事,我顺便问了问郑有功、金大富二人的看法。这二人也是赞同出手,但他们不赞同全部出手,而是留一部分在自己手上,作为产业继续经营。
这二人指着对面正在扩建的夫子庙和江南贡院告诉我,三年之内,咱们手上的地
产必将成为应天城内最值钱的地产。到了那个时候,咱们根本不需要经营,只需要将这些地产租出去,每年躺着收租金就行了。
至于他们为什么又赞同要出手一部分,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前期投入到这个项目上的资金太多,可以先收回成本再说。毕竟这个项目,当时可是个四方投资,锥子山占了五成,沈大哥占了两成半,我占了两成,沈贵占了半成。
假如在该不该出手的问题上,大家分歧比较大,那也好办,先用部分出手的地产换回的银子,给各方先把投资的本钱给返还上。至于剩下未出手的部分,就可以合理作价,让愿意继续持有该地产的各方持有。
我觉得郑有功、金大富二人的说法也有道理。毕竟咱们手中的这些地产,要用现代的说法,那都是cbd核心地带的地产,有几个人能够舍得出手?
即使刘聚大哥和沈大哥如此信任我,我也不敢保证能够说服他们,全部出手手中的资产。
我当即跟他们两个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想请刘聚大哥和沈大哥来年正月底或二月初的时候齐聚应天,当然,如果沈贵也能来那是最好了。请大家来应天,就是为了商谈这些商业地产如何出手的事宜。
郑有功、金大富也觉得这事儿是得大家坐在一起好好谈一谈了。至于刘聚大哥那里,我准备写一封信交给杜黑子,由杜黑子年前返回锥子山的时候,将信交给刘聚大哥。当然,杜黑子那里,我也得跟他事先多做一些沟通。
至于沈大哥这边,我就只能写一封信,请金大富派人送到苏州去了。
除开这事儿,我还特意交给郑有功和金大富一个任务,在年底之前迅速统计一下咱们手中目前已基本完工的房屋的套数、面积,以及在建的套数、面积及预计完工时间。
来年刘聚大哥和沈大哥来后,如果他们都能赞同我的意见,把这些地产全部出手,那倒好说。要是他们不赞同全部出手,那咱们只好根据这实时的数据,计划一下准备出手多少,以及剩余部分的作价问题。
在短时间内要做好这项统计工作,肯定是有难度的。好在是咱不缺人手,我告诉郑有功、金大富两个,陈元贵、罗仁他们这些人,甚至是天狼特战队的队员,都可以随时听用,全力配合他们完成好此项工作。
就在我谋划着要迅速出手这些商业地产,跟应天的朱元璋说“拜拜”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动作比我还快。
这个人便是朱老爷子。
一天,朱老爷子请我过府叙事。我还以为就是因为我自从去年北上去追随常遇春,直到后来入大陈国,几乎没怎么在应天待,朱老爷子想跟我叙叙旧了。
当我
与朱老爷子在书房坐定之后,朱老爷子给我说的第一件事便是,明年开春之后,季牦他们这帮孩子就不用送到他府上来了,让我们另外找其他教书先生。
一听这事儿,我觉得有些突兀,连忙追问朱老爷子这是怎么回事。
朱老爷子告诉我,他准备立即向朱元璋辞官并离开应天。因此,这些娃娃们他是教不了了,只好让我们另请高明。
朱老爷子要辞官?这是为什么?
朱老爷子告诉我,他今年已经整整七十岁了,过完年,就满七十一了。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七百零一章 顺流逆流
老话说得好,“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他这个年纪,头也昏了,眼也花了,耳朵也不灵光了,也很难为皇上效力了……
朱老爷子这么一说,我倒是点了点头。也许是这几年为了朱元璋打下江山,朱老爷子殚精竭虑,明显比刚来应天时要老迈许多了。现在天下大局已定,朱老爷子也功成名就,是该辞官享享清福了。
可是辞官就辞官,干嘛要离开应天呢?
应天可是天下的繁华之地,生活极其便利,这不正是个享清福的好地方吗?
再说了,这学堂的孩子们拜师,虽然都号称是拜在朱老爷子门下,其实朱老爷子一年也难得给孩子们上两堂课,基本就是大舅哥朱异在一手操持。
朱老爷子要辞官,这跟办学堂一点儿也不冲突呀?继续让大舅哥朱异打理就行了。
可朱老爷子说要离开应天,那他想去哪里?回老家休宁?还是去老根据地歙县石门?这两个地方比起应天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老爷子是何苦呢?
朱老爷子见我一脸不解的样子,笑道:“功成身退、激流勇退,这两个词你都听说过吧?”
我点了点头。
朱老爷子继续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你也听说过吧?”
嘿嘿!这话我何止听说过。当初我北上去追寻常二哥,不就是为了劝他归隐,还跟他反复提起过这句话吗?怎么?朱老爷子也是害怕受到迫害,要准备归隐吗?
按说他这个年纪了,一不结党营私,二不掌握兵权,只要辞官,就不会对朱元璋构成任何威胁了。不必神经如此过敏吧?
当我说出这个疑问之后,朱老爷子摇了摇头道:“该来的总会来的,任何人也阻止不了,这就是历史的规律。我们一个人,本事再大,顶多只能算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唯有顺应历史大势,我们方得始终;假如谁要逆流而为,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哎,哎,哎,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呢?我记得数百年后有位伟人也说过类似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看来,朱老爷子能够成为明初一位传奇人物,不仅是因为他学识渊博,更是因为他眼光长远,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既然朱老爷子把话说到了这里,我不禁问朱老爷子道:“岳父大人,您的意思是,当今圣上要效仿刘邦了?”
我这话一出,朱老爷子突然转头看向我。猛然间,我发现他本已有些混浊的双眼,突然变得深邃起来。这种深邃带有一种高深莫测、能触人灵魂的感觉。我突然心中生起阵阵寒意。
虽然朱老爷子没有说话,但他的眼神给了我肯
定的回答。
短暂的沉默过后,我打破了沉默,我问朱老爷子,离开应天准备去哪里呢?是休宁?还是石门?
朱老爷子摇了摇头道:“贤婿,你知道我今天请你过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吗?”
我又是茫然地摇了摇头。
朱老爷子说道:“既然准备归隐,那就得去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地方,至少得是一个当今圣上不知道的地方。休宁和石门这两个地方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我今天请你过来,就是想请你帮我安排一个地方,安排一个当今圣上找不到我的地方。”
听到这里,我点了点头。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要是朱元璋不准他辞官,又怎么办呢?
朱老爷子告诉我,对于这个问题,他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他准备向朱元璋辞官的同时,替小儿子朱同讨一份差事。
一方面,朱老爷子的确是年纪大了。朱元璋如果不准其归隐,也会顾忌别人说他不够体恤下属。
另外,既然向朱元璋替自己的儿子讨官,那就证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为朝廷效力。不然,怎么会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在朝中为官呢?而且有了朱同在朝廷为官,就好比给朱元璋放了一个“人质”在应天,无论朱老爷子去哪里,只要朱同还在应天,朱元璋就不会对其胡乱猜忌了。
听朱老爷子如此一说,我知道他对此事是预谋已久了。多年之前,朱老爷子就曾跟我提起过,他的这两个儿子,大儿子朱异更适合做学问,反而是像个“三脚猫”的小儿子朱同适合为官。朱老爷子这一去,长子朱异自然是要同行的。
既然朱老爷子让我帮他物色一个隐居之地,我首先就想到了松江府。上次在苏州征求了沈大哥的意见之后,我本来是打算从大陈国归来之后,在松江府物色一块地盘作为与常二哥一同归隐之地的。常二哥的突然暴毙打乱了一切计划,这次朱老爷子提起归隐之事,正好去这松江府。
于是,我便直接问朱老爷子,去松江府怎么样。那个地方地处长江出海口,交通极其便利。
朱老爷子点了点头,说是一切就拜托我了,至于置办产业的用度,他这些年来也积攒了几个钱,应该够了。
提起这钱的事儿,我立即朝朱老爷子摆了摆手。我告诉朱老爷子,这些年来,我与沈大哥、刘聚大哥在应天大肆经营,别的成果没有,唯独就是挣了不少钱。
朱老爷子知道我说的这话不假,便也不再跟我推辞。不过,就着这个话头,朱老爷子突然来了一句:“贤婿呀,你在应天的产业有没有想过要出手呀?”
虽然我不知道向来对生意不甚关心的朱老爷子为何有此一问,但我也没必要在老丈人面前藏
着揶着。我告诉朱老爷子,我其实早有迅速在应天抛售产业的打算。只不过我在应天的产业是与沈大哥和刘聚大哥合伙,且他们的份额比我还大。因此,我已派人通知他们来年正月底齐聚应天,就是为了商讨这事儿。
听我如此一说,朱老爷子也是点了点头,然后对我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有时候,有舍才能有得!舍不得一些东西,往往最后将自己都搭进去了。”
从朱老爷子那里回来,我迅速给松江府的偰斯大哥写了一封信。因为当初偰斯大哥携嘉定州投降有功,后来升任松江府同知。既然是在松江府为朱老爷子物色一块养老之地,此事拜托偰斯大哥是再合适不过了。
信写好之后,我让丁德义带着几个人,带上我的书信及一大包金元宝直接去松江府找偰斯大哥,为我办妥此事。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腊月初九,朱升老爷子向朱元璋提出辞官的请求。虽然朱元璋再三挽留,但朱升老爷子以年迈多病、老眼昏花为由,朱元璋只得应允。
为了表示自已并不是不愿意为大明效力,朱升老爷子也“厚着脸皮”向朱元璋替自已的小儿子朱同讨了个官儿。
父亲辞官前推荐自已的儿子,这个举动让朱元璋安心不少。朱元璋不仅赏赐了朱升老爷子许多金银物品,还授予朱同翰林院侍读的官职,专门陪太子朱标读书。
朱升老爷子辞官之后,朱元璋感觉失去了了个重要帮手,便迅速从浙东行省召回杨宪,并授予杨宪中书省右丞,让其全力辅佐左丞相李善长。
当初,李善长处置李饮冰与杨希圣一案,为了达到杀一儆百、震慑群臣的目的,杨希圣不仅被李善长施以刑罚,还被罢了官职,永世不得录用。为了这事儿,杨宪在浙东行省与李饮冰的堂侄李文忠闹得不可开交。
这一回,杨宪回到应天,朱元璋让其全力辅佐当初这一事件的另一位主角李善长,二人的明争暗斗又要开始了。
朱升老爷子的突然辞官,朱元璋倒是没有什么过多的反应。反而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二人,为了此事都单独找过我。
率先为此事找我的是李善长。因为朱升老爷子的辞官,朱元璋召回杨宪。杨宪和汪广洋可以说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的重要人物。
朱元璋称帝之初,先是让汪广洋出任中书省参政。洪武二年,由于徐达、冯国胜等人在陕西一路攻城略地,关中四大军阀也成了兔子的尾巴。朱元璋觉得陕西是块重要的地方,虽然有徐达、冯国胜等人,在军事上不成问题,但要搞好民政,这些人恐怕都不行。于是,朱元璋派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实际上,陕西的吏治、民政都由汪
广洋管理,徐达只是负责军事。
汪广洋离开中书省后,李善长是松了一口气。至少现在应天就剩下刘伯温一个人了,就算他刘伯温再能干,一个人单枪匹马,也没办法跟自已斗了。
可是,随着朱升老爷子的辞官,朱元璋迅速召回杨宪。这下,李善长哪里还坐得住?
当李善长“诚心诚意”地问我,朱升老爷子为何要辞官之时,我如果还用朱升老爷子那套“年迈多病、老眼昏花”的说辞,显然是无法让精明的李善长信服的。毕竟当初我都觉得这事儿有文章,何况是李善长?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七百零二章 以退为进
算起来,我与李善长也算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而且大家这么多年来一直相处得十分融洽。在这件事情上,我如果不给李善长一点儿友情提示,也确实对不起咱们这么多年的感情。
我告诉李善长,我也曾经当面问过朱老爷子这个问题。朱老爷子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这的确也是事实。不过,朱老爷子最后还是意味深长地跟我说了一句,“有时候,有舍才能有得!舍不得一些东西,往往最后将自己都搭进去了。”
李善长听了这话,仰起头,双眼看着房梁,反复念叨着朱老爷子这句话。许久,才低下头,问我道:“朱老爷子的意思是不是皇上可能要对功臣下手了?”
李善长竟然如此直白地问我,倒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一下,李善长这话问得我根本没办法接了。我说是吧,那毕竟只是一种猜测,朱元璋目前还没有什么大动作;我说不是吧,很显然是在敷衍李善长。
又是短暂的沉默过后,我没有正面回答李善长的话。我只是告诉李善长,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是为人臣之大忌。人都是自私的,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为人君者难免会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
最后,我又反复声明,我刚才只是列举了一些历史上的君王的事迹。虽然当今皇上的天下,也是他一寸一寸土地打下来的,但截止目前为止,皇上都未采取任何过分的行动,这充分说明咱们的皇上比以往任何一位皇帝都要胸怀宽广……
李善长是何等聪明之人,我把话说到这里就行了,根本就无需继续点透了。我刚打住话头,李善长突然起身,站在我面前对我作了三个揖。
这一下,倒是搞得我怪不好意思的。毕竟别人可是当朝宰相呀,而我胡硕算什么,让一个宰相给我作揖,这我如何消受得起。我立即起身,去阻止李善长朝我作揖。
我这一阻止,李善长却坚持又给我作了一个揖后,才拱手对我说道:“胡老弟,且不说这些年来你对我李善长的工作如何支持,就说刚才你对我的这一番点拨,就完全受得起我给你作揖。只是愚兄还有一事想向你请教。”
李善长一下子如此跟我客气,我连连跟他摆手道:“李大哥,你我都这么多交情了。你一下子跟我如此生分,我真的是受不了。李大哥有话但讲无妨,说是向我请教,那真是言重了。”
李善长见我是这个态度,便立即问道:“老弟呀!你也知道,我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十分不容易了。有时候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并不是我舍不得手中的权力,如果我也学朱老爷子就此激流勇退,不问世事,恐怕正好给了别人一个打击我的机会呀!”
我知道李善长这话是有所指,他一定是担心就此激流勇退,是不是正好给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对他下手的机会。
说心理话,李善长和刘伯温二人与我的关系都不错,二人之所以走上对立面,完全是因为二人成了朱元璋的制衡之术的牺牲品。我是真心不希望这两个人成为一生之死敌,我希望他们能成为朋友。当然,我这个想法很可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奢望,毕竟很多事情正如李善长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假如李善长真的与刘伯温成了好朋友,那就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朱元璋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制衡之术被别人破解?真要那样的话,他就很可能成了傀儡。
正是因为我有希望李善长与刘伯温握手言和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我便劝李善长不妨以退为进。我还跟李善长打包票,我一定会劝说刘伯温,不会与他李善长事事作对的。
对于我打这个包票,李善长是相信的,但是,李善长的担心却并未消除。李善长告诉我,他相信我能说动刘伯温,但是浙东集团还有汪广洋、杨宪等人。
特别是那个杨宪,因为他哥哥杨希圣的事情,已经与李善长结怨太深。现在,朱升老爷子隐退,朱元璋忽然从浙东行省召回杨宪任右丞,他哪会放弃扳倒李善长的机会?
李善长的这个担心十分有道理。我不禁问道:“那你的意思,必须要和杨宪斗下去?”
李善长见我问出这话,只是狡黠地一笑,然后说道:“既然胡老弟劝我以退为进,咱就不妨听胡老弟一言。”
至于下文,李善长便不继续往下说了。看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知道他已经有了应付杨宪的办法。
我与刘伯温的会面,比起李善长来,就更加随和一些。我对刘伯温也是实言以告,朱老爷子其实就是担心朱元璋会对功臣下手,所以采取了归隐避世的办法。
对于李善长与刘伯温之间的敌对关系,我也是直言相告。我说我已经劝说过李善长,让其尽量不要与浙东集团的人互怼。同时,我也劝说刘伯温,希望他对之前的事不要再耿耿于怀了。有些事,该放下,就放下吧!
刘伯温听了我的话,也是点了点头,说道:“冤家宜解不宜结。朱老爷子归隐了,如果李善长也退居二线了,那就该是我荣归故里之时了……”
看刘伯温也有与李善长和解之意,我便也安心了不少。
腊月二十六日,思淑再次生下一个女儿,起名胡兮渃。
洪武二年除夕,农历鸡年的最后一天,霏儿、兰儿和未了三人可是够忙活的,一大家子要过年,三人带着人忙里忙外的。另外,思淑还在坐月子,也得派人悉
心照料。
本来,我还想着看看能不能替三位夫人帮个忙什么的,谁知霏儿却对我说道:“咱们一大家子都是从外地搬到应天来的,也没有什么先人先祖什么的需要祭祀。往年,咱们就省了这一道程序。可是今年不一样了,常二哥亡故了,你得带几个人去祭祀祭祀。至于家里,你就不用操心了,一切都有我和兰儿、未了。”
有妻贤惠如此,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一大早,我便去了郑有功的联络点,准备找几个人,置备点儿祭祀用品,午饭后去祭祀一下常二哥。
考虑到陈维林的老婆孩子都在嘉兴,腊月初,我便打发陈维林带着杨德细回嘉兴了。因此,这大过年的,没有回家,而是待在联络点的,也就是天狼特战队的一些人。
郑有功听说我要去祭祀常二哥,立即差人去准备祭祀用品,而让我就在联络点等候。草草吃完午饭,我便带上赵忠义、崔道远、汤国栋、王思振四人同行。赵忠义、崔道远、汤国栋三人均为分队长,王思振则是锥子山出来的兄弟,去祭祀常二哥,带上他们几个是十分合适的。
在常二哥墓前,我们不仅遇到了常茂、常升、常霖三兄弟,还遇到了满脸悲痛的沐英。
沐英这小子还真是好几年没见了。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之后,令沐英随汤和大军前往东南讨伐方国珍、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二人兵败之后,沐英奉命镇守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县)。
也就是一个多月之前,沐英接到朱元璋的命令,令他迅速回应天。沐英回到应天之后,朱元璋与其有一番私下的谈话。
因为沐英知道我与常遇春的关系,也不拿我当外人。他告诉我,朱元璋此番召他回应天,是打算任命他为大都督府佥事,帮助朱元璋分担一些工作压力。
自从朱文正死后,大都府依然存在,但大都督这个位置却一直空着。虽然徐达等人也在大都督府内任了职,但这些将领均长年在外领兵作战,一些重大决策事件,甚至是一些日常性工作,朱元璋只好亲力亲为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需要他过问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了。对于大都督府这一块的工作,他觉得十分有必要增加一个得力助手了。
可是自己的大儿子朱标还不满十五岁,显然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外甥李文忠又领兵在外,调他回来也不现实。思来想去,还是调养子沐英回来最合适了。
当初,沐英在福建听说了常遇春暴亡的消息,就是万分悲痛。这会儿回到了应天,自然是要来祭祀常遇春的。
从钟山回城的路上,我与沐英并辔而行。可能是因为刚刚从常遇春墓祭祀归来,触景生情,大家心情都不好,直到
快入城了,大家都没什么话,就这么默默地催马前行。
眼看着距应天南门还有三、五里地,沐英忽然停下马来,指着远处的一个小湖泊说道:“胡大哥,你看那湖边的垂柳虽然没有了叶子,但在这夕阳的照耀下还是显得格外漂亮,要不咱们过去走走。”
我顺着沐英的手指方向看去,的确在夕阳的照耀下,这些光秃秃的垂柳条仿佛镀了金一般,别有一番情趣。听沐英这话的意思,是不是有话想跟我单独说,我便招呼众人下马休息,我与沐英则向那小湖泊走去。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七百零三章 沐英的怀疑
到了小湖泊边,我们止住了脚步。此时,崔道远他们离我们已经有一段距离了,我们说话,他们肯定是听不见的。
沐英突然开口说道:“胡大哥,你有没有觉得常大哥死得有些蹊跷?”
沐英这话就仿佛一颗石子砸进了一片平静的湖面,立即在我心中荡起了涟漪。说实话,当初回应天之时,我听到常二哥暴亡的消息是怎么也接受不了。常二哥身强力壮的,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
1...294295296297298...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