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人便是朱元璋。
当年,杨宪告发李文忠之际,曾经有一条,便是奏报李文忠私自招募养蛊人。朱元璋对此大为火光,亲自将李文忠召来核实。
当李文忠承认了招募养蛊人的事实,并说明了理由之后,朱元璋对此事不仅不再追究,反而是烧掉了杨宪的那份密奏。因为李文忠招募养蛊人,取得蛊毒是为了朱元璋的江山着想,朱元璋自然要替李文忠掩盖此事。
而当时,知道这件事的,除了朱元璋自己,就只剩下两个当事人李文忠和杨宪了。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七百一十三章 胡惟庸的机会
到了这个时候,李文忠刚刚立下大功,回到应天晋升为左都督,这条消息便在应天传播起来。朱元璋立即就怀疑到了杨宪的身上。
就在朱元璋得知这个小道消息之后,李文忠便匆匆入宫进见了朱元璋。
李文忠显得一副慌乱的样子,说现在应天坊间到处流传着他当初在福建私自招募养蛊人的消息……
朱元璋看李文忠这副慌乱的样子,有些不屑道:“你小子慌什么慌?这事儿我又不是不知道!”
李文忠连忙告诉朱元璋,当初常遇春在柳河川“暴亡”之后,随行的军医曾推断常遇春是中了蛊毒……
闻知此言,朱元璋也是心中一惊,他遂问道:“有这事儿?”
李文忠回道:“千真万确!当时,我见这军医瞧出了端倪,怕此事败露,便以这军医蛊惑军心为由,将其斩首。然后,我对外宣布,常遇春是得了卸甲风……”
朱元璋点了点头,陷入了深思。
李文忠继续补刀,说道:“皇上,短短几天时间,这条消息几乎传遍了应天的大小角落。这可不是普通的百姓能够做到的,这背后必有重要人物在幕后指挥。”
朱元璋还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李文忠则继续说道:“这条消息,表面上看是中伤我。但如果任其发酵,一旦有人将此事与常遇春之死联系起来,那最终的矛头必将指向皇上呀!”
李文忠说到这里,朱元璋忽然一扭头。朱元璋双眼死死地盯着李文忠,虽然没有说出一个字,但眼中的杀气已经流露无遗。
李文忠还想继续说下去,朱元璋朝他挥了挥手道:“你先下去吧!这事儿容朕再仔细琢磨琢磨……”
李文忠下去之后,朱元璋将此事好生琢磨了一番。当初李文忠私自招募养蛊人之事,还真是只有杨宪知道。看来,这传播此小道消息之人,十之八九就是杨宪了。
杨宪这人出身检校,待人苛刻,锱铢必较,这些朱元璋都知道。但杨宪这人也有他的优点,就是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朱元璋之所以把杨宪摆在左相这个位置之上,就是希望杨宪能扮演一个严苛的执法者的形象,达到乱世用重典的目的。
但是杨宪这小子这次竟然擅自抖露出李文忠私自招募养蛊人一事。正如李文忠所说,这事儿要任其发酵,不仅是李文忠最后要遭受严重打击,他这个明朝开国皇帝的形象也将大大受到影响……
虽然李文忠来进见,说出这事儿之后,朱元璋就动了杀机,但是朱元璋觉得还是要慎重。
当初汪广洋才任左相三个月,便被自己罢相。回到老家屁股还没坐热乎,便又被贬谪海南。这其中,虽然是杨宪推波助澜,也可以
说是杨宪一手促成,但最终却是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受损。
且不说当时没弄清情况,未征求刘伯温的意见,就是征求了李善长的意见,当时李善长也认为不该对汪广洋处罚过重,而自己却没有听进去。
最终,这些恶果却是由自己承担了。
因此,这次朱元璋虽然对杨宪动了杀心,他决定还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朱元璋率先召见了刘伯温,让其对杨宪办理刘炳一案之事发表意见。
自从汪广洋被罢相之后,刘伯温就已经感到朱元璋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竟然连罢相这么大的事情都不征求自己的意见。既然是这样,刘伯温便决定置身事外了。
面对朱元璋的垂询,刘伯温绕来绕去,就是不往正题上绕。反正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刘炳纠结同伙状告杨宪,大部分事情为捕风捉影,并无真凭实据。杨宪杀刘炳,的确有操之过急之嫌……
反正按照刘伯温的说法,这事儿双方都有错,至于谁的错更多,他也说不清楚。
见一向能谋善断的刘伯温是这个和稀泥的态度,朱元璋觉得问多了也是白问,索性让刘伯温退下了。
紧接着,朱元璋又召见了胡惟庸。朱元璋让胡惟庸对杨宪办理刘炳一案,以及杨宪任丞相以来的表现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胡惟庸跟随李善长多年,早已修炼成了人精。眼下,杨宪是自己的上级,让自己这个下级来评判顶头上司,这不是给自己挖坑吗?再说了,朱元璋向来是个极有主见之人,什么事儿该怎么办,他早就有想法。以自己现在的地位、资历,根本无法左右朱元璋的想法,何必往坑里跳呢?
因此,胡惟庸的说法也跟刘伯温差不多,态度模棱两可,耍起了滑头。
朱元璋见胡惟庸不就范,知道这小子在耍滑头呢。于是,朱元璋便随口放出一个十分具有爆炸性的消息:杨宪气量过于狭小,可能真是不适合在左相这个位置上干啊!
胡惟庸忽然间听到这话,一下子就是“心潮起伏,目光澎湃”,听朱元璋这话的意思,他是准备废掉杨宪啦?
想当初,汪广洋才任左相三月,并未犯下大错,也未与人交恶,便被朱元璋以不孝为名罢去左相。
这次,杨宪不仅杀掉御史刘炳,闹得满城风雨,还与李善长、李文忠等人闹得不可开交,朱元璋要罢他的相,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呀!
想到了这些,胡惟庸隐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当初,他与李善长可是与李文忠达成了同盟的,一旦有扳倒杨宪的机会,就绝不能心慈手软……
现在到了这种关键时刻,如果还不能在朱元璋面前表明一个明确的态度,
要是让李文忠知道了,必然遭其唾弃。再说了,就算是说错了,也不怕,咱身后还有李善长呢!
况且,还有一个更大的诱惑就是,一旦这事儿成功了,那这中书省,以后是不是就该姓胡了呢?
当初汪广洋为左相,杨宪为右相,胡惟庸为参政,自己算是中书省三把手。后来,汪广洋被罢相,杨宪升左相,自己虽然还是参政,但已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现在,如果除去了杨宪,那,那……
胡惟庸一下子便觉得幸福的生活在向自己招手……
胡惟庸稳定了一下情绪,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理了理思绪,说道:“要说杨丞相这人,只有一般不好,就是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
忽然听到胡惟庸这话,朱元璋“哦”了一声,然后示意胡惟庸继续讲下去。
胡惟庸便将当初杨宪为了挤掉汪广洋,自己升任左相一事,添油加醋地说一遍。
朱元璋虽然后来也知道了当初弹劾汪广洋并非刘伯温授意,但没想到这事儿是由杨宪一手策划,刘伯温都被杨宪给唬弄了。
虽然胡惟庸这番添油加醋,多少是放了些佐料的,但是杨宪弹劾掉汪广洋,自己爬上左相的位置,是完全符合逻辑,也是有足够的动机的。胡惟庸这一番添油加醋,直接是再次坚定了朱元璋内心早已萌生的杀掉杨宪的想法。
既然胡惟庸说杨宪当初弹劾汪广洋是为了自己上位,那今天胡惟庸说这番话,是不是为了除掉杨宪,好让自己上位呢?
朱元璋立即想到了这一层,便跟胡惟庸说道:“要是杨丞相走了,这中书省就得靠你啦!你可得早做准备呀!”
朱元璋这话是一语双关,故意试探胡惟庸。如果胡惟庸立即跪下谢恩,或者是在朱元璋面前许下一些豪言壮语什么的,那胡惟庸就惨了。
胡惟庸称得上是李善长的高徒,虽然比李善长差那么一点儿,但也就是差一点儿而已。听闻朱元璋说出这话,胡惟庸心中大为震惊。
他连忙跪在地上磕头,一边磕头,一边说道:“皇上万万不可!杨丞相虽然有错,但错不至于罢相走人。再说了,在下才疏学浅,在中书省当个参政尚且吃力,实在不敢作他想呀!”
朱元璋心想,这小子是不是跟自己客套呢?于是,继续试探道:“杨宪弹劾汪广洋,让自己上位,其手段为世人所不齿。即使他再有才能,也不宜继续为相了。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祸!你小子不要担心,好好干!有朕给你撑腰,你怕什么?”
要说一般人到了这里,必然是要感谢朱元璋的厚恩了。可是,胡惟庸却没有。他继续跪在地上磕头道:“承蒙皇上厚爱,臣
感激不尽。但在下确实无宰相之才,也无宰相之德,还请皇上另请贤明!”
虽然朱元璋表面上对于胡惟庸在这事儿上跟自己抬杠有些不悦,但其实内心倒是满心欢喜的。
朱元璋认为,创业与守业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
先前的创业阶段,他需要重用有才能之人。只有重用这些有才能之人,方能助自己开疆拓土,荡平天下。
而现在是守业阶段。守业阶段,用人就要用听话的、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反而是那些有才能的、有性格的,特别是不能保证绝对忠诚于自己的人,是万万不可用在重要岗位之上,否则,那就可能架空了自己。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七百一十四章 赐婚李祺
见胡惟庸跟自己“抬杠”,朱元璋故意问道:“杨宪要是离开了中书省,你不把中书省给撑起来,那你要我指望谁?”
胡惟庸眼珠子一转,心想:你老人家这是考验我呢?你放心,我的回答保你满意!
于是,胡惟庸跪在地上说道:“如果皇上硬是要罢掉杨相,我倒是觉得御史台刘中丞出任左相是再适合不过了。”
胡惟庸知道,此时不仅是自己不能答应入主中书省,就是推荐人选,也不能推荐自己淮西集团的,不然,朱元璋必定认为自己有私心。
虽然胡惟庸推荐刘伯温,让朱元璋心中很高兴,但是这不解决根本问题呀!因为刘伯温要是肯出任左相,早就当上了,还要他胡惟庸推荐呀?
于是,朱元璋摇了摇头道:“刘伯温身兼御史中丞和太史令,手头的工作很多,他还要替自己谋划军机,这左相他是顾不过来了。要是能顾得过来,我早让他当左相了。”
见朱元璋如此一说,胡惟庸立即回复道:“那就召回汪广洋呀!眼下主持中书省,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了。”
胡惟庸这么一说,朱元璋虽然面上无任何反应,但心中却是为胡惟庸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杀杨宪,召回汪广洋可以说是对当初罢汪广洋左相之事,给世人一个最好的交待了。
在世人眼中,当初皇上因为一点小事贬谪了汪广洋,现在心生后悔,不仅杀掉了弹劾他的杨宪,还召回了他。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皇上可能会因一时之气而贬谪、流放一个人,但事情平静下来之后,皇上又会主动检讨自己的过失,采取一些亡羊补牢的办法。这又可以收买多少人心呀?
另外,自己杀杨宪的真正动机是因为这小子泄漏了李文忠在福建私自招募养蛊人的消息,这本来就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儿。让这事儿掩盖在杨宪与汪广洋的恩怨之中,那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胡惟庸退下之后,立即就此事向病床前的李善长做了专题汇报。李善长对胡惟庸建议召回汪广洋的建议也是十分满意。
第二天,退朝之后,朱元璋又专程探访了李善长。他是想摸一摸李善长对于此事是个什么态度。
朱元璋对李善长是一阵嘘寒问暖之后,突然说道:“百室啊!你这躺上床上也好几个月啦!朕盼你是盼星星、盼月亮啊!要是你现在还在左相任上,为朕排忧解难,朕哪有现在这许多烦恼?”
听朱元璋如此一说,刚刚还在儿子李祺的搀扶下,才勉强坐起来的李善长突然示意儿子李祺扶他下床。
李祺不明白父亲想干什么,立即是关切地问道:“父亲大人,您,您……”
李善长一边挣扎
着准备站起来,一边气喘吁吁地边咳嗽边说道:“咳,咳,快,快,快扶我,咳,咳,起来,咳,咳,给,给,咳,咳,给皇上,咳,咳,磕头,咳,咳,谢罪,咳,咳……”
到这个时候,朱元璋和李祺才弄明白,刚才朱元璋说李善长未能在左相位置上,为他排忧解难,李善长听了要下床磕头谢罪。
李祺正愣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立即劝解道:“百室呀!你我一路风风雨雨地走过来,你就像我的老大哥一样,我刚才这话只是有感而发,绝没有半点怪罪你的意思!你,你还是好好在床上躺着……”
朱元璋一边说着,一边抓着李善长的肩膀,阻止他起身。自从李善长病倒之后,朱元璋也曾多次一个人独自思考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朱升老爷子突然告老还乡?为什么李善长又突然病倒?为什么刘伯温死也不肯出任左相?
扪心自问,朱元璋依仗这三个人,也猜忌这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或许他们三人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对他们的猜忌,他们三人也明白大明王朝已立,是时候激流勇退了……
朱元璋心中很清楚,没有了朱升,影响还不是很明显。如果连李善长和刘伯温也没有了,那他自己肩上的担子无疑是更重了。
虽然现在已不同于创业阶段,没有朱升、李善长、刘伯温三人,似乎还是玩得转。但是,没有这三个人,想到转得好、转得快、转得健康,那恐怕是很难了……
朱元璋还在劝阻李善长下床,李善长便冲儿子说道:“你,你,咳,咳,你小子,咳,咳,快替我给,咳,咳,给皇上跪下,咳,咳,磕头谢罪,咳,咳……”
李祺是李善长独子,生于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当时才刚刚十八岁。本来李祺上面还有几个哥哥、姐姐的,但元末兵荒马乱的,李善长的这几个孩子都相继夭亡了,李善长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了。
李祺听说父亲要自己给皇上跪下磕头谢罪,哪里敢耽搁,立即跪在朱元璋面前磕起头来。
朱元璋本想阻止,转念一想,还是让这孩子磕吧!否则,李善长不知又要怎样折腾这孩子。
磕了十来个头之后,朱元璋这才拉起李祺,看这小子长得眉清目秀,也算是一表人才。
朱元璋看到李祺之后,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正好拉拢李善长,防止这哥们儿跟朱升老爷子一样,从此告老还乡。
朱元璋这个想法,便是与李善长联姻。
李善长没有女儿,想跟李善长联姻,那只能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了。算起来,朱元璋最大的女儿也已经十岁了,也到了说门亲事的年纪
了。
话说朱元璋最大的女儿,就是日后的临安公主,生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与朱棣同岁,比李祺小八岁。
临安公主自然不是马氏所生了,但其母地位也不低,是成穆贵妃。成穆贵妃姓孙,生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人。
孙氏年幼时,父母双亡,为避兵祸,跟随自己的二哥孙蕃来到扬州。后来,扬州张明鉴兵败之后,年幼的孙氏被朱元璋麾下将领马世熊俘获。
马世熊见孙氏生得美艳,本想自己“笑纳”,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个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不可“鲁莽行事”。便收孙氏为义女,然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将其献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孙氏貌美,“笑纳”孙氏之后,本来还想着迎娶其为侧室的,但由于陈友谅很快挟持徐寿辉率大军东征,朱元璋不得不将此事抛之脑后。
直到龙湾大捷之后,马世熊跟朱元璋提起,孙氏已怀上了他的孩子。此时,朱元璋才猛然间记起这么回事儿。正好龙湾大捷,重挫了陈友谅,朱元璋也很高兴,便征得了马氏“同意”,娶了孙氏。
孙氏不仅貌美,而且敏慧聪颖,娴于礼法,办事一向中规中矩,深得马氏信任,成了马氏管理后宫的好帮手。朱元璋称帝之后,马氏被册封为皇后。在马氏的强烈建议之下,孙氏被册封为成穆贵妃,地位在其他众嫔妃之上。
临安公主算得上是朱元璋的长公主了,其母亲又是贵妃,地位自然不低,如果以此女与李善长联姻,也算是给足了李善面子。
心中打定主意之后,朱元璋便假装不经意地问李祺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贵庚啦?”
李祺听到朱元璋问他话,立即是规规矩矩地站在朱元璋面前回话。朱元璋得知李祺比长女大八岁,也算得上合适了。便接着问道:“可曾娶亲?”
李祺一听这话,立即是涨红了脸。
坐在床上的李善长见儿子这副窘态,立即是替儿子答道:“回皇上,咳,咳,老臣命苦,咳,咳,好几个孩子,咳,咳,都相继夭亡了,咳,咳,如今就剩下,咳,咳,剩下这一根独苗了。咳,咳,正是因为担心这孩子,咳,咳,不好养活,咳,咳,因此也一直没敢,咳,咳,给他说门亲事。咳,咳,现在看看这孩子,咳,咳,也算是成人了,咳,咳,我这个当父亲的,咳,咳,也觉得心中有愧呀!”
朱元璋听李善长这么一说,立即对李善长说道:“百室啊!朕和成穆贵妃大女儿,如今也十岁了。我看祺儿这孩子也规规矩矩的,要不,咱们老哥俩儿结个亲家?”
李善长没料到会有这么大
的好事上门,这次是硬是要挣扎着下床给朱元璋磕头了。
朱元璋看李善长这股激动劲儿,立即是将他死死按在床上,不让他起身。而一旁的李祺见父亲欲起身,哪敢怠慢,也是立即赶来阻止。
李善长见李祺还傻愣愣地跑来阻止自己下床磕头,立即激动地教训儿子道:“你,你,你,咳,咳,你个蠢东西,咳,咳,还不快快,咳,咳,快跪下给,咳,咳,给皇上磕头,咳,咳,磕头谢恩,咳,咳……”
李祺这才猛然醒悟,立即是跪在朱元璋脚跟前,对着朱元璋这个未来的老丈人不断地磕着头。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七百一十五章 杨宪下狱
朱元璋看李祺在自己脚跟前把头捣得跟鸡啄米似的,对李善长笑道:“百室呀!你看这孩子,这一顿猛磕头,搞得我以后相反悔也不成了呀!哈哈!”
李善长知道朱元璋这是说笑呢,立即也是陪着笑道:“这,这,咳,咳,这小子今天撞了大运,咳,咳,多磕几个头,咳,咳,是,是应该的。”
朱元璋见自己这个人情卖得还是相当成功,便拉着李善长的手说道:“百室呀!你可得快点好起来呀!大明不能没有你呀!”
要说朱元璋这话可是说得够煽情了,连老谋深算的李善长都觉得鼻子一阵酸楚,他激动地说道:“老,老臣,咳,咳,谢,谢,咳,咳,皇上恩典!咳,咳,他日老臣病愈之后,咳,咳,自当为大明鞠,咳,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看看这感情也拉拢得差不多了,朱元璋便对还跪在地上的李祺说道:“祺儿,你先退下。朕有几句话,要跟你父亲单独谈谈。”
李祺自然是不敢怠慢,立即起身悄悄退下。朱元璋又冲身边几名太监挥挥手,让他们也退下。这几名太监自然明白这是皇上有要事跟李善长说了,立即退出房间,并将房门掩好。
见众人都退下之后,朱元璋坐在床前对李善长说道:“百室呀!我知道当初我召杨宪回中书省,你心中有想法。自从杨宪回到中书省之后,也没少在我面前告过你的黑状。”
李善长没料到朱元璋竟然将话说得如此通透,立即自我检讨道:“老臣,咳,咳,为官这些年来,咳,咳,也不敢妄称事事都做得对。咳,咳,但,但有一条,咳,咳,老臣对皇上,咳,咳,老臣对大明,咳,咳,那是绝对忠心……”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我相信。你要是对咱大明不忠心,我能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你儿子?”
李善长立即谢恩道:“多,多谢,咳,咳,多谢皇上赐婚!当年杨希圣与李饮冰一事,咳,咳,老臣也是为了杀一儆百,咳,咳,可能也是因为此事,咳,咳,让杨丞相给,咳,咳,给记恨上了。咳,咳,杨丞相三番五次,咳,咳,告老臣的状,咳,咳,老臣也能够理解。咳,咳……”
李善长能将话说到这一步,朱元璋也是很满意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实不相瞒,朕现在有些后悔当初没听你的劝告,将汪广洋罢相了。要是汪广洋还是左相,中书省也不至于弄成现在这个样子。”
李善长见朱元璋这么说,加上之前胡惟庸向他报告过与朱元璋谈话的情况,心里便琢磨着,估计朱元璋是真动了召回汪广洋之心了。
李善长连忙宽慰朱元璋道:“人,人非圣贤,咳,咳,孰能无过
?一代明君,咳,咳,唐太宗也是经常检讨自己的过失。咳,咳,皇上如果觉得,咳,咳,错贬汪广洋了,咳,咳,不妨将其召回,咳,咳,就是了。”
朱元璋见李善长也赞同召回汪广洋,便继续说道:“朕的想法是罢了杨宪,你怎么看?”
要是在没有跟李文忠达成同盟之前,李善长这会儿肯定会说让朱元璋三思,毕竟杨宪还是对朝廷有功的。但是,既然跟李文忠达成了同盟,李善长便决定狠狠地踹杨宪一脚了。
李善长说道:“要论才能,咳,咳,杨宪有丞相之才。咳,咳,只是,只是……”
1...299300301302303...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