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李善长故意不往下说了。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在跟自己玩套路呢,是想让自己先赦免他说错话的罪过,于是便对李善长说道:“百室啊!你有话尽管直说,现在就咱们两个人,即使你说错了,朕也不会怪罪你。”
李善长见朱元璋说出了不怪罪自己的话,立即说道:“老臣,咳,咳,对杨宪最大的担心,咳,咳,是,是他可能对大明不忠,咳,咳,对皇上不忠呀!咳,咳……”
朱元璋听李善长说出这话,立即是追问详由。
李善长告诉朱元璋,杨宪与汪广洋一向私交不错,但竟然为了自己当左相而弹劾汪广洋,这事儿放在一般人,真是做不出来。
可是杨宪竟然做出这种事,说明什么?
说明杨宪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他当时身为右相,竟然能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也是自己的至交好友下黑手,那他现在已经贵为左相,以后会不会对更高级别的人也下黑手呢?
李善长虽然没有说明,但这个更高级别的人,显然指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也不可能不明白这话的深意。的确如李善长所说,这人竟然能对汪广洋下手,他日一旦羽翼丰满,会不会效仿曹操?
朱元璋不敢往下想,但他却在内心深处无比坚定地给杨宪判了个死刑。
李善长向来擅长察颜观色,他知道这句话说中了朱元璋的心思。便趁热打铁地告诉朱元璋,杨宪身为左相,御史刘炳告发他,假如刘炳确为诬告,他这个左相确实有权力处置刘炳。
但是,即使是处置刘炳,也应该按照大明的章程办事。毕竟人命关天嘛!短短两天的时间,刘炳便已身首异处。这事儿从程序上来说,实在是太仓促了。
刘炳一事,其实已彰显杨宪的野心。他这完全是要在朝廷内部营造出一个顺他杨宪者昌、逆他杨宪者亡的恐怖氛围呀!
如果是换作其他人,即使刘炳是诬告,好歹也得将此事调查清楚之后,写一个奏折,请皇上定夺。而以皇上之圣明,如果刘炳真的是胆
敢诬告左相这等重臣,又岂会轻饶了他?
而杨宪在刘炳一案中,似乎自始至终都当皇上是不存在呀……
如果说先前李善长的话相当于是针对杨宪的枪林弹雨的话,那么最后这一句,就相当于是给杨宪投去了一颗核弹。李善长这话一出,即使没有坊间流传李文忠私自招募养蛊人一事,朱元璋也一定会杀了杨宪。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七月的最后一天,大明王朝又发生了人事变动的剧烈地震。
这一天的朝堂之上,朱元璋突然以杨宪“放肆为奸事”为由,宣布罢去杨宪左相之职,立即打入天牢,待秋后问斩。
杨宪被罢去左相之后,朱元璋没有宣布代替杨宪的人选,他只是告诉众臣,这左相的位置还是等着李善长病愈之后再来坐吧!
与此同时,朱元璋下旨,让人立即从海南召回汪广洋,回中书省任职。至于汪广洋回中书省任何职,朱元璋并未说明。反正是不可能官复原职,任左相了。因为朱元璋刚刚宣布过,这左相的位置就是李善长的。
在汪广洋回应天之前,中书省的大小事务均由胡惟庸暂时做主。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的这一次争斗,以淮西集团完胜而告终,而胡惟庸似乎成了这次争斗获益最大的一人。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的这次大争斗,浙东集团的领头人物刘伯温似乎毫无建树。
事实的确是如此。自从朱老爷子归隐,我分别劝说过刘伯温和李善长之后,李善长后来就“生病”了。刘伯温见李善长病了,也算是听进去了我的话,不想跟淮西帮的人斗来斗去。
另外,这段时间里,刘伯温因为两件大事儿,牵扯了太多的精力。也无心跟杨宪去掰扯那些破事儿了。
究竟是两件什么大事儿,让刘伯温都无心参与汪广洋、杨宪的这些破事儿呢?咱先一件一件说。
第一件事,便是跟常遇春有关。这事儿还得从这年的清明节说起。
这是常遇春亡故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为了表达众兄弟对他的哀思,我可是发动了在应天的兄弟都放下手头的工作,耽误一天的时间,去常遇春的墓地前去祭奠他一番。
既然我都发话了,应天这帮人好歹也得给我一个面子。据崔道远等人告诉我,那天的场面比起当初常遇春下葬的那天,一点儿也不逊色。
要知道,当初常遇春下葬之事,可是朱元璋亲自主抓的工程,那场面能不轰动吗?
也就是说,洪武三年的清明节,常遇春墓前的祭祀活动,在当时也绝对称得上盛况空前了。
也就是祭祀完毕,回到应天之后,马悦私下找到我,说他在常遇春墓前,发现
了一个大大的不妥之处。
马悦自从跟道衍和刘伯温共同探讨、研究过《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之后,在风水易学、奇门遁甲方面可谓大有长进。在我这等风水门外汉面前,马悦绝对称得上大师级别了。
马悦说常遇春墓前有不妥之处,我心中是大吃一惊,立即细问详由。
马悦告诉我,这个不妥之处,便是常遇春墓前神道两侧摆放的石象生。
石象生?这石象生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石象生就是墓前神道两侧放置的石人、石兽,这个东东始于秦汉时期,兴于唐宋时期。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七百一十六章 石象生
不过,石象生这个东东可不是普通人的墓前就能够随便摆放的,而是要有相当地位之人的墓前才能摆放,否则是要被问罪的。
当时,朱元璋念常遇春功高,特意让人在常遇春墓前神道上,除了摆放石望柱之外,还摆放了石马、石羊、石虎、石人武将各一对。
就是在后来的《明会典》中,常遇春墓前的设置也算是大臣墓的最高规格了。
石马、石羊、石虎都是石象生常用的石兽,常遇春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名将,墓前摆放一对石人武将,当然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马悦将常遇春的生辰八字、死亡时间与这四对石象生联系起来,就发现了问题所在。问题的关键便出在这一对石马身上。
常遇春属马,墓前的神道上摆放石马,容易造成命格相冲。不过,这不算大事,尚有破解之法。
关键这对石马,并不是独立的两匹石马,而是旁边由石人牵着。石人的手放置在石马的咽喉处,看起来,似乎是在牵石马。同时,似乎又寓示着石马受制于石人,而且是要害处受制。
马悦认为,最好是能将这对石马换成其他石兽。什么石狮、石象、石牛、石骆驼都行,如果是石獬豸、石麒麟等神兽自然是更好。
如果实在不能替换成其他石兽,那至少也得是将这两匹让石人牵着的石马,换成两匹独立的石马。
听马悦一番详细的阐述,我觉得他说得肯定是有道理。但是,这个石象生的摆放可是朱元璋拍的板,咱们随便调换,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
想到这里,我觉得此事最好还是先探寻补救之法,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动更换石兽的念头。
于是,我便问马悦,如果这对石马不换,最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马悦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告诉我,如若不更换这两匹石马,恐怕至少会有两名常遇春的后人会因此遭祸、不得善终。
听马悦如此一说,我觉得还真是事态严重。常遇春暴亡,我本就陷入深深的内疚,如果我还眼睁睁地看着常二哥的孩子们也跟着遭殃,我还配得上称他的结拜兄弟吗?
我当即便把心中的顾虑告诉了马悦,说常遇春墓前的石象生可是朱元璋亲自定的,咱们要想动他,实在是太难了。
马悦当然知道我说的是实情,也只好无奈地叹了叹气。
见马悦这个样子,我再次问他,这事儿除了更换石兽,真的就无其他破解之法了吗?
马悦摇了摇头道:“以我现在所学,还真是别无破解之法。”
听马悦如此肯定的回答,我决定去找刘伯温谈一谈此事,看他能不能帮忙。
之所以找刘伯温帮忙,这一是因为刘伯温
也是风水易学方面的高手,让他与马悦共同探讨一下,集众人的智慧,看能不能找出破解之法。
如果这条路实在走不通,我看刘伯温能不能找个适当的时机,在朱元璋面前旁敲侧击地念叨一下这个事情。假如朱元璋对于功臣家属想更换墓前神道上的石象生,并无特别的反应,或许这事儿咱们还能打一打擦边球。当然,我也知道这个打擦边球的机会可以说是相当渺茫。
两天之后的一个晚上,我带着马悦去拜访刘伯温。
一盏茶过后,我便说明了来意,马悦也开始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分析。
马悦这一开始分析,刘伯温自然也是打开了话匣子。根据常遇春及其几个孩子的生辰八字,刘伯温跟马悦从易学、堪舆术、奇门遁甲,一直扯到更加玄妙的六爻预测术、紫微斗数等等。反正这两人是嘀咕了大半夜,我几乎是一句没有听懂。
最终的讨论结果是,刘伯温与马悦抽个时间,带上罗盘这些家伙事儿,再去一趟常遇春墓前,实地好好勘察一番。
这一勘察可不要紧,前后总共去了六趟。因为刘伯温不可能不理政事儿,天天跟马悦去城外勘察,只好是抽空找时间。等得六趟钟山跑下来,已经是杨宪被罢相、打入天牢后了。
这其中,刘伯温还替朱元璋谋划着另一件大事儿。这件大事儿便是朱元璋准备在这一年大封开国功臣,让刘伯温先草拟一个章程出来。然后,朱元璋与刘伯温在这个草拟章程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反复修改,最终才能定下来。
因为这大封开国功臣,牵扯到众多文臣武将的个人利益,因此必须做好保密工作。那么这个章程的草拟,只能是刘伯温亲力亲为了。刘伯温可不敢把这么重要、这么机密的事情交给属官办理,甚至连提都不敢提这件事儿。
总之在其他官员的眼中,刘伯温这大半年的看起来整天忙忙碌碌的,但他究竟在忙些什么,谁也不知道。
也正是有这两件相当重大、又相当机密的事情要处理,刘伯温哪里顾得上汪广洋、杨宪那些破事儿。直到杨宪突然被罢相、被打入天牢,刘伯温才猛然意识到,浙东集团这次栽了大跟头,杨宪这家伙这次能不能保住小命都是大问题。
自从杨宪不听刘伯温劝告,非要与已经“病退”的李善长死磕到底之后,刘伯温与杨宪的私下交往明显少了许多。毕竟双方话不投机,谁也说服不了谁,一见面就容易陷入争吵。
再后来,杨宪弹劾汪广洋,自己当了左相,更加成了大忙人。刘伯温也因为汪广洋之事有些恼怒杨宪,二人就更加话不投机了。
但是这一次,杨宪被打入天牢,朱元璋还放出秋
后问斩这种狠话。朱元璋觉得,自己该去看看他了。毕竟昔日曾是共进退的好兄弟,只是杨宪自从入主中书省之后,有些头脑发热,双方变得不投机了。
杨宪被打入天牢,那自然是严加看管,没有朱元璋的批准,任何人也探不了监。
当然,自从杨宪被打入天牢之后,除了杨宪的家人要求探监,还没有任何一名官员提出过要去探监。这个时候,先前那些巴结过、或者准备巴结还暂且没有巴结上杨宪的官员,都对曾经与杨宪有过任何瓜葛而避之不及,谁还傻傻地去给杨宪探监呀?
人心冷暖、世态炎凉。咱们也不必对这些人太过于苛求,尘世间又有几个人不是反复权宜、衡量个人的利益得失呢?
去探监杨宪的官员,刘伯温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当刘伯温跟朱元璋提起,想去天牢探望杨宪时,朱元璋愣了一下子,没有说任何一句话,只是冲杨宪摆摆手,让他去。
看着刘伯温离去的背影,朱元璋摇了摇头。
侍立在一旁的太监看到此情景,心里还在琢磨着,这刘伯温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杨宪都已被打入天牢,一个行将就木之人,还有什么好探监的?
这太监见朱元璋冲着刘伯温的背影摇了摇头,还以为是朱元璋对于刘伯温斗胆提出要为杨宪探监之事,对刘伯温甚是不满。
其实这太监哪里猜得透朱元璋摇头的真正深意?朱元璋这是在感叹世太炎凉,曾经贵为左相的杨宪倒台之后,都没有一个人提出来要为他探监。直到今天刘伯温的出现,朱元璋才真正感受的人心冷漠。
由此,朱元璋联想到了更多的东西。万一将来他们朱家的子孙落难,满朝的文武究竟还有几人能够做到刘伯温这样,对他们朱家不离不弃的呢?
想到了这些,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恐惧……
杨宪虽然是朝廷重犯,带着手铐脚镣,但好歹是曾经的左相。因此,并没有和其他犯人关押在一起,而是单独关押。
刘伯温来探监,狱卒们知道这是皇上批准的。牢头还算识相,让刘伯温进入杨宪的监室之后,便锁上门,带着众狱卒远远地退下了。他们可不敢偷听刘伯温与杨宪的对话,有些时候,知道东西的越少,自己的脑袋越保险。
杨宪没料到刘伯温这个时候竟然来狱中看他,不知是委屈,还是感动,反正杨宪的眼眶是湿润的。
刘伯温来探监杨宪,自然是备了酒菜,用一个食盒随身提了进来的。因为刘伯温对于杨宪突然被罢相,还被打入天牢、秋后问斩,感觉十分蹊跷。
他想好好问一问杨宪,如果真是因为有什么事情让皇上误会了,刘伯温还可以
想想办法,看有没有转圜的余地。
一般在这种情况,身陷牢笼之人,往往会心灰意冷,不愿意再与人说话,只愿意静静地等死。杨宪的这个倔强脾气,刘伯温也是十分清楚的。
正是为了防止杨宪不愿意多说,刘伯温才带上酒菜,他想跟杨宪先喝上两杯。酒是感情的润滑剂,酒也是倾诉衷肠的催化剂。
看杨宪那副样子,刘伯温并未多言,更没有直接开口问这件事。刘伯温只是默默地打开食盒,拿出几碟精致的下酒小菜,然后拿出早已温好的酒,满满地倒上两杯。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七百一十七章 杨宪的猜测
刘伯温将其中一杯递到杨宪手上,然后自己端起另外一杯,对杨宪说道:“杨老弟,你受苦了!来,咱哥俩儿走一个!”
说完,刘伯温将手中的酒杯与杨宪的酒杯轻轻一碰,然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杨宪比刘伯温整整小了十岁,现在又是罪臣的身份,刘伯温称呼他为“杨老弟”,也让杨宪十分感动。杨宪见刘伯温喝了,自己也是一口干了。
因为杨宪带着手铐,做动作自然不是很方便。刘伯温很是体贴地从杨宪手中接过杯子,然后给杨宪递上一双筷子,招呼杨宪先吃几口菜压一压。
就这样,吃几口菜,喝一杯;再吃几口菜,再喝一杯。直到杨宪的脸颊喝得有些微微发红的时候,刘伯温觉得时机差不多了,才缓缓开口道:
“希武(杨宪表字)啊,回首十年之前,那时我才刚到应天。那时候,你、我,还有朝宗(汪广洋表字)三人是何等意气风发,欲为拯救天下苍生、荡平天下贼寇大展身手。
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大明王朝建立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早已作古了,元朝也覆灭了。看似咱们当年的理想都实现了。
可是眼下,你已被罢去左相,打入天牢!而朝宗也是从左相的位置上被罢免,现在还在海南那偏远艰苦之地。你们二人都曾贵为左相,可最终却落得这个下场,真是让人唏嘘呀……”
刘伯温说到这里,杨宪红着脸说道:“老哥,走到今天这一步,想想都是我咎由自取。但只有一事,让我心中悔恨万分啊!”
刘伯温只是递给杨宪一杯酒,并未打断他,想让他继续说下去。
二人碰杯喝下这杯之后,杨宪说道:“我就是后悔当初不该弹劾朝宗呀!当初,我不听老哥你的劝阻,一心想着扳倒李善长。以至于朝宗截掉我递给皇上的奏折之后,便对朝宗起了杀心……”
看着杨宪这副自责的模样,刘伯温便安慰他,皇上已经下令立即召回汪广洋,继续在中书省任职。因为朱元璋下令召回汪广洋,是在将杨宪打入天牢之后,杨宪并不知情。
听刘伯温如此一说,杨宪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朝宗回中书省继续当左相,是最合适不过了。朝宗考虑问题比我周全、办事比我稳妥,有他在中书省坐镇,就不怕李善长、胡惟庸这等人起妖蛾子。”
刘伯温连忙向杨宪解释,皇上只是召回汪广洋回中书省任职,并未宣布他官复原职。而且皇上还言明,这左相的位置还是李善长的,李善长一天不回归,这左相的位置就一天空着……
本来杨宪听说皇上召回汪广洋还挺高兴的,这会儿听说汪广洋回来也当不了左相,而左相还
是李善长的,立马就蔫了。
杨宪喃喃地说道:“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咱们终究还是斗不过那只老狐狸……”
刘伯温知道这是杨宪对于皇上还是如此信任李善长感到无法接受。
为了让杨宪认清现实,刘伯温索性将朱元璋与李善长联姻之事,告诉了杨宪。最后,刘伯温说道,要论交情,皇上跟李善长的交情,那可是比你、比我、比朝宗都要深许多呀!这也就是当初我千方百计阻止你与李善长真刀真枪地对着干的根本原因呀!
听刘伯温说到这里,杨宪是颓然地低下头说道:“唉!当初我升任右相之后,李善长病倒,中书省相当于就是我说了算。你的这些话,我当时哪里听得进去呀?”
看杨宪这副颓废的样子,刘伯温又跟他喝了一杯,然后话锋突然一转,说道:“算了!算了!咱不说别人了!我就有一点儿没弄明白,皇上怎么突然就罢了你的左相,还将你打入天牢,说是要秋后问斩的?”
此时的杨宪已是喝得有些面红耳赤的,应该说已经算是进入“状态”了。刘伯温如此一问,杨宪也立即是打开了话匣子。
杨宪告诉刘伯温,皇上罢免他时,非常突然。而且也就说过五个字——“放肆为奸事”。被打入天牢之后,杨宪也将之前的事好好捋了一捋。
要说是因为弹劾汪广洋一事,罢免他的左相,还说得通,但被打入天牢、秋后问斩就说不通了。
要说是因为不断参奏李善长一事,那也不至于被打入天牢,甚至连罢掉左相也有些勉强。
要说是因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去御史刘炳一事,倒是有些可能。毕竟这刘炳作为举报他杨宪的主要当事人,被他斩首,皇上可能会怀疑杨宪有不轨企图。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刘炳之事,杨宪还是觉得分量不够。毕竟刘炳与李善长关系不一般,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事儿与李善长有关,皇上不可能看不出来。
因此,杨宪在狱中是反复琢磨,最后是想到了一个人——李文忠。
杨宪告诉刘伯温,当初胡惟庸以中书省参政的身份,截下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的近亲属状告杨宪的告状书,交给杨宪,给杨宪卖了个人情。
可是后来,刘炳等人的告状信则是由胡惟庸直接呈递给皇上的。这是为什么?
胡惟庸如果要帮杨宪的忙,既然截了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的近亲属的告状书,为什么又不截下刘炳等人的告状书?
如果说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的近亲属的告状书上多是些子虚乌有之事,那刘炳等人的告状书上又何尝不是这样?

此,杨宪有一个猜测,那就是胡惟庸压根儿就不是在帮杨宪的忙,反而是在故意坑他。
如果顺着这思路推测下去,那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的近亲属的告状书或许就是李善长、胡惟庸二人设的局。其目的,一是让胡惟庸取得杨宪的信任,毕竟当时杨宪是胡惟庸的顶头上司。另外一个目的,很可能就是故意挑起杨宪与李文忠的明争暗斗。
以杨宪对李文忠的了解,这人是一个十分心狠手辣、而且是睚眦必报之人,自己因为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的近亲属的告状书,也曾授意人上过不少参奏李文忠的奏折,但自始至终,似乎都没有受到李文忠的反击。
这才是让杨宪最想不通的。他怎么也想不通,李文忠这么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受到自己的攻击之后,竟然没有任何还手的迹象?
虽然杨宪现在是身陷囹圄,但在被罢相之前,他也曾是耳目众多,不可能李文忠有任何反应,而他不知道的。
直到杨宪被罢相之前,他只得到一个关于李文忠的消息。而且这个消息是应天坊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消息,那就是李文忠曾在福建招募养蛊人。
要说这个消息,杨宪是早就知道了。当初,杨宪参奏李文忠之时,就专门提到了这一条。只是朱元璋处理了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斥责了李文忠本人之后,对这一条是置之未理,甚至连提都不让人提。
当初,杨宪还觉得此事奇怪。因为以朱元璋一惯的尿性,对于养蛊用蛊这等有违人道的不法之事,是绝对不会姑息的。怎么到了李文忠这儿,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呢?
杨宪有一个大胆的推测,那就是李文忠私自招募养蛊人一事,难道是朱元璋首肯?或者说是他默许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应天城内悄悄流传起这个消息之后,朱元璋肯定会认为这个消息是杨宪放出去的。因为当初知道这个事情的,除了朱元璋、李文忠,就只剩下他杨宪了。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就必须要杨宪死……
1...300301302303304...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