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带着仓库到大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路人家
可一切都已定了下来,他一个考生也不敢提出异议,只能满腹疑窦地和其他人一起进到了校场中,分列两边看着排在第一位的王墙上前展现自己的射术。
这次射试先是考的步射,每人七支箭,射八十步外的靶子,用的却是由三班院提供的八斗弓,这已是如今大宋朝选拔禁军精锐的其中一项标准了。
事实上,大宋朝刚立国时标准更高,想被选作禁军就得开一石硬弓,且能七箭全中百步外的靶子才成。但是在经历百年的蹉跎变故后,宋军战力已经大不如前,连这一硬性标准都被打了八折。
不过即便如此,在此番射试中依然有不能合格者,有人步射虽然成绩还可以,但一上了马却彻底失去了准头。这也是如今民间普遍缺马所造成的后果了,许多人连马都没骑过几次,又怎么可能有精湛的骑术和马射功夫呢?
倒是那名周谨,却明显要高过许多人。十多名才出来的他居然还会一手高明的连珠箭,七箭只在短短时间里就全数而出,并全部正中靶子红心。随后在马上也是奔驰往来,不见有丝毫滞碍的,七箭射出,同样箭箭中靶,是前十多人里成绩最好的一个。
王方年等几名监考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便把周谨叫到跟前道:“你气力如何?再试试一石硬弓如何?”
周谨也不客气,当即就取过了一石弓居然拉着也毫不费力,然后七箭再中。随后他又开了两石的硬弩,只在一张足有三石的强弩上方才失了手,但这一表现已经足够亮眼,让众人刮目相看了。
孙途见此也是心中佩服,怪不得这位有此傲气,原来是真有着一身过人的本事哪,论射术自己与他可还有不小的差距呢。
只是周谨的表现却给了后面那些考生以更大压力,接下来几人居然接连失手,连步射都未能合格,看得几名考官不断摇头,看来他们恐怕是拿不到官位了。
就这样一个个亮相表现,等到接近中午时,前头的五十名考生都已试过,就要轮到孙途上场了。
而就在他在一旁不顾别人异样的眼神做着热身运动时,外头突然就传来了一阵特意拖长了的叫声:“陛下驾到……”





带着仓库到大宋 第88章 射试殿廷(中)
随着射试的进行,现场的气氛比之前已然热烈了许多,众多武人齐聚一堂自然没有太多的讲究,尤其是看到其他人的表现后,难免有人对此作出点评,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争论。
可是,随着突如其来的这一声喊,本来闹哄哄的校场上顿时就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是满脸惊诧地站在原地,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当今皇帝居然突然御驾亲临三班院?这是多少年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了,这是真的吗?
别说是那些考生了,就是几名官员也明显有些失神,半晌都没能有下一步的反应,只有王方年却是精神一振,赶紧起身快步往外迎去,随后其他人才都反应过来,紧随其后,呼呼啦啦地就出了校场相迎。
片刻后,一支数十人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当中间还打着一柄大大的黄罗伞盖,正是天子才能动用的仪仗,这算是彻底坐实了天子驾临的说法,也让众人慌不迭地纷纷跪地迎驾,王方年更是伏身于地,大声喊道:“微臣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孙途跪在人群里,心下却已了然,王方年所以能表现得如此镇定一定是因为他早已知道了今日皇帝会来。其实从之前童贯的一些口风里,就能听出些端倪来,他曾跟自己说过只要今日的射试殿廷能表现出色,则必能得个好差遣,显然这是意有所指哪。
还有就是今日对自己考试位置的安排,照道理越往前越能得个好评,在明明有人的情况下为何会排到五十名开外去,现在也有了答案。原来他们是早算准了天子来此的时间,才会留机会给自己表现哪!童贯他们为了提携自己还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了,至于为何不一早将此事告诉自己,恐怕一来是事情尚未彻底定下,二来也是为了考校自己遇到突发事情后的应变能力吧。
心里转着念头,孙途不禁偷眼往不远处黄伞底下的那名身形高大的中年男子看去,此人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举凡金石、绘画、书法、诗词等等风雅之事样样皆精,唯一不会的就是当好一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了!
虽然相隔尚有好一段距离,但以孙途的目力还是能将此人的模样看个清楚,这位当今大宋的官家着一身红色袍服,体型长大,模样雍容而温文,气度更是沉稳富贵,让人都不敢逼视。或许做皇帝久了,身上自会带了一种王者气概吧。
“众卿都请平身吧,朕是因为听说今日在三班院里有我大宋将来武备上的栋梁在此考校武艺,这才前来一看究竟,希望没有打搅到了你们。”赵佶的声音与他的长相一样颇为温和,自有一股亲和力,显示出他是个极有教养之人。
众人听到这话后,却是一阵感激,连忙又是一阵叩首谢恩后,方才带着紧张地站起身来。其实那些三班院里的官员倒还好,毕竟他们每过些日子总能见到天子真容的,可今日来此参加射试殿廷的考生们可就无法淡定了,一个个面色赤红,呼吸都是紊乱的。
这可实在算得上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了,只要一想到自己能在天子面前一展武艺,几乎所有人都会心情激荡,精神紧张。
就是孙途,此时也觉着心脏别别地跳得飞快,纵然他来自那个人人平等的时代,可真当天子从旁走过时,他也无法将之视作普通人。不过他还是从赵佶身旁的人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童贯。
只是今日的童贯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但服饰换成了与边上不少人一样的内宦衣着,身子也是微微佝着,让人完全无法相信他便是几年前率军在西北作战,如今更是枢密使的朝中高官。
如此闹腾了好一阵后,随着天子进入校场,坐在上首处的点将台上,众考官和考生方才重新回到校场里,进行接下来的考校。
只是这时候便显露出这些武人的心理素质来了,紧随而出的五十一号考生在天子的注视下接连三箭射出居然没一下是射中靶子的,这算得上是今日最差的表现了,就是跟在周谨身后出场的人也只有三箭未中靶而已,而且还是间隔着出现的。
这名考生随后虽然竭力稳定情绪,可结果依然有五箭落空,到最后他整张脸都已变得一片惨白,完全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才好了。
王方年见状赶紧问道:“董虎,你可是身体不适吗?”这算是为他打圆场了。
这位考生嗫嚅了半晌才点头称是,这才算是把自己的糟糕表现给遮掩过去。
可是随后一人的表现居然也差不太多,步射与骑射皆有三箭未中,这让旁观者全都纷纷摇头叹息,就连赵佶都不禁微微皱了下眉头,看了眼身旁的童贯:“童卿,你前日所说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童贯忙欠了下身子,小声回禀道:“圣人明鉴,这些考生里总有些不甚合格的,但臣相信其中定有几个栋梁之材。”
就在他话音刚落时,王方年已经再次点了名:“下一人,山东郓城县人氏孙途,你来试射七箭。”
听得点名,孙途猛吸了口气,便大踏步地走到了前方,从一旁军卒的手中接过了那张八斗弓来。只见他瞄了一眼八十步外的那个靶子后,便搭箭上弦,稳稳地将弓拉开如满月状,随后一松手,只听嗖地一声,箭矢已飞过那段距离,稳稳地钉在了箭靶红心处。
而孙途手上的动作都不见停的,双手不断挥动间,已将身旁箭壶里的羽箭一根连着一根地射出去,然后全把它们钉在了那只有巴掌大小的红心处,七支箭,无一例外!
本来就因为天子驾临而没人谈笑的校场上此时更是针落可闻,不少人看向孙途都露出了惊叹之色来,这个少年当真是好心态,好射术哪。
就连赵佶也赞赏地点了下头:“这人倒是可以,与禁军相比也相差不远了吧。”
王方年喝了声彩,这才让人把马匹牵上来让孙途进行骑射。孙途也不见有丝毫胆怯的,来到那匹五尺来高的骏马身前,只伸手在马鞍上一按,人已一跃而起,轻巧利落地已上了马背,然后双腿一夹马腹,便控着这匹早调教熟了的战马开始在场地里小跑起来。
这时候就显现出他之前数月每日不辍地习练骑术的效果来了,在孙途的操控下,那马儿奔跑自如,人在上头稳稳当当,都不见有任何摇晃的。在习惯了这匹马的速度后,孙途便只以双腿控着它奔走,双手却已松开缰绳,一手取弓,一手抽箭,在跑到校场一端时,奋力一夹马腹,让胯下骏马一个转身,而他也趁着这股力道已陡然开弓,瞄着前方的靶子就是一箭射出。
当众人的目光下意识地追随着他射出的这一箭去向时,孙途已飞快地又射出三箭。随着一阵轻响,四支羽箭几乎同时中的,再次全部正中红心。而孙途此时已经跑过了前方的界线,赶紧一圈战马,拉了它再次往后奔去,而在此期间,他又突然一个回身,竟在马儿朝后奔跑的同时,将最后三箭连续不断地朝着靶子射去,直让不少人都发出了一阵惊呼。
要知道这等逆着势头的放箭最难控制方向和力道,但同时也是最难提防的。可孙途却轻而易举就做到了,而且三支羽箭依然稳稳地命中红心!
步射连骑射一共十四箭,孙途居然全数命中红心,而且最后三箭还是逆向而发,这一手箭术一出,顿时就惹来了一阵喝彩,众人再顾不得此时还有天子在场了,就是童贯,见此结果后,脸上也猛现惊喜之色,本来有些刻意佝偻着的身子也霍地直了起来——他知道孙途武艺了得,却也没想到他能厉害到这等地步!




带着仓库到大宋 第89章 射试殿廷(下)
连童贯这样本来就有些了解孙途武艺的人都因他的表现而感到震惊,其他人自然是更不用说了。就是那些竞争对手们,也都下意识地高声喝彩,而天子赵佶则是频频点头:“这孙途还真是一员虎将,实为我大宋之福!”
不过他毕竟只是个文艺皇帝,对武事提不起太大兴趣来,也分不出高低,所以反应上也就比童贯他们要平淡许多,甚至目光还在童贯身上留了片刻,才突然问道:“童枢密,这便是你今日力请朕来三班院的目的所在了吧?”
正自有些得意的童贯听到这话身子猛然就是一震,不过他并没有否认,只是欠身回道:“圣人圣明,臣这点小心思果然是瞒不过你的。这名孙途正是臣所举荐,不过他也确实武艺出众,当为圣人所用。”
赵佶只是一笑,并没有追究的意思。他对手底下臣子的这些小心思向来纵容,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好生为自己办事,人谁没个私欲了?
当君臣二人说话时,孙途已下马回到了王方年面前,静候其下一步的吩咐,同时他心里也是一阵激荡。不光是其他人,就是他自己个儿,都没想到刚才竟会发挥得如此出色。本来他以为凭自己这段时日的射术能把箭全部射中靶心已是极限了,可在在那一瞬间,身体竟不听指挥地冒险回身连射,现在想着都有些后怕呢,万一这几箭射空可就丢脸了。
但从结果看,自己身体的反应是极正确的,也证明了孙途是个在大场面里能有超长发挥的厉害角色。
直到王方年开口,孙途才把心情完全平复下来,只听他说道:“孙途,你射术确实出众,却不知气力如何?一石弓可能开吗?”按照古今比照,宋代的一石就相当于后世的百斤了。
孙途点头应道:“我可以。”
说话间,便有人将一张比刚才的八斗弓还大了不少的长弓送了过来,孙途立刻接过,只呼吸了几下,便已搭箭上弦,轻松将之拉开,一箭飞出,再次命中前方靶心。在没有人喊停的情况下,他又连射五箭,箭箭都是靶心。
直到这时王方年才满意地喊了声停,随后又叫人把一张硬弩送到孙途面前让他试着拉开。这一回孙途是不可能再光凭手上的力气把这两石的硬弩给拉满了,便一脚踏-弩,双手握住弓弦,靠着腰背力量将弓弦拉满。
如此表现自然再度引来众人的叫好,只要是稍懂兵事者都知道能开两石弩者都算是军中精锐,就连周谨的脸色也比刚才更加郑重起来:“他在气力上居然也不弱于我吗?”
王方年看了一眼皇帝那里的童贯,见其没有表示后,便又问道:“三石的强弩你能开否?”
如今大宋所用的gong nu其实到了二石已是单兵作战的极限了,至于三石的强弩一般需要有人配合着才能使用,根本就不是单人能拉得开的,也只有在守城战时用上一用。毕竟那是三百斤的力气,而且不是举起三百斤的重物,拉弓可比这个要吃力得多了。
孙途只迟疑了一下,还是点头道:“在下愿意一试!”他也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今日正好做个试验。
这三石强弩刚才就由周谨试着拉过,但即便是他也未能成功,此时孙途再作挑战,自然是人人都为他捏了把汗。很快这张大半个人高,百来斤重的重弩就被人抬到了孙途面前,看他如何施展。
孙途看着这笨重的家伙心里也有些犯起了嘀咕,但还是在一拱手后,尝试着一脚蹬在踏脚上,双手握紧了弓弦,调整呼吸后,才开始发力向上猛拉。
在一阵叫人牙酸的嘎吱声里,那纹丝不动,足有三指粗细的弓弦便被拉扯地缓慢向上提起。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了孙途和那强弩身上,就连赵佶也是一脸的凝重,纵然他不好武事,看到这一幕还是被彻底吸引了心神。
感受到有股力量在不断反向拉扯弓弦以阻挠自己后,孙途心里陡然就生出了一股子不服输的想法来,当下就是一声叱喝,脚上全力下蹬,两手则猛然上拉,竟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道来。
只见那弓弦一下就被他拉得饱满起来,最后随着他吐气开声,彻底拉满,并将弦挂上。这一张需要两人通力合作才能拉开的强弩居然就被孙途以单人之力硬生生给拉了开来!
“好!好神力!”众人再也忍耐不住,大声叫起好来,就连赵佶也拍手叫好:“真壮士也!”
孙途此时则在那儿呼呼地喘着粗气,好半晌方才恢复过来,冲天子施礼道:“陛下,草民献丑了。”随后又向王方年行礼:“在下幸不辱命。”
王方年抚了下自己的胡须点头道:“孙途,你果然武艺精熟,当得起一个上上等的评价了。”此话一出,就意味着他这次的射试殿廷必然能过,得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在孙途拱手再谢,想要退回到人群中时,点将台上却传了话来:“孙途,你近前来说话。”这让在场众人都是一愣,随后许多人都露出了羡慕之色,显然是天子对他生出兴趣来了,这可是天大的好运。
孙途当即就领命上前,站在台下再度拜见皇帝:“草民孙途叩见陛下。”
“孙途,你此言差矣。”赵佶打量了这个年轻人几眼后突然开口道,却让边上人等一阵诧异,孙途的动作也是一僵,不知自己错在了哪里。不过很快地,皇帝就揭开了谜底:“你现在该自称臣了。”
这话让孙途大松了口气,再次叩谢。这时赵佶却再度把目光落到了童贯身上:“童枢密,你这次为国荐材确实功劳不小,不过孙途他若真想为我大宋立下功劳只有高强的武艺可是不成的。你可通文字,知兵事吗?”后一句却是问的孙途了。
孙途立刻就知道这是皇帝对自己的考校了,这却是极其难得的机会。要知道天子日理万机,平日里除了朝会外,几乎不可能见几个臣下,自己能以布衣之身与皇帝对答可是多少官员做梦都想有的殊荣哪。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就乱了分寸,只是低调地回话道:“回陛下,臣对这两者都只是略懂而已。”
“哦?倒也是难得。”赵佶轻轻点头表示赞许,这才又道:“那朕就考校你一个问题吧。”这话一出,倒让童贯有些紧张起来了,若是孙途未能答得让皇帝满意,说不定连自己都要受些牵连。
本来童贯这次做此安排就是为了让赵佶看到孙途的本事,从而知道自己是如何忠心王事,为国举材的。之前孙途的一切表现都堪称完美,他也很满意,可现在横生出这等枝节来,却非他所乐见了。毕竟在其眼中,孙途无论文才还是见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又怎么可能再让天子满意呢?
但赵佶已然开了口,就不是他能制止了,而孙途此时纵然心里也有些紧张,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臣请陛下出题。”
“诗词经义什么的你一个学武之人想必很是生疏所以朕也不为难你了,就考考你对兵事的理解吧。你以为如今我大宋与辽国当如何相处?若要北伐,如何才能竞祖宗未成之事?又有几分成算?”赵佶斟酌着用词,问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来。
而童贯在听到这几个问题后,脸色顿时就是一变,心下也跟着便是一紧!




带着仓库到大宋 第90章 君前奏答
作为赵佶跟前的近臣,童贯自然知道他最近正为辽国的事情伤着脑筋。
自大宋立国以来,北方的辽国就一直是个巨大威胁,尤其是当其占据了燕云十六州等大片城池和土地的情况下,更如一柄快刀抵在了大宋朝的要害上,让每一任赵氏官家都能时刻感到可怕的威胁就在身旁。
可辽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却又让大宋朝廷对他们无可奈何,特别是从当初太宗真宗两朝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后,朝中主和一派的力量便完全掌握了话语权,宁可每年向辽国送上大笔的岁币,也不肯再提兵事。
直到当今天子赵佶继位,情况终于有了些变化——如今的辽国随着进驻中原日久,辽国内部也生出了各种汉人朝廷所特有的弊端,比如权臣当道,比如军备废弛……当这些消息被宋人眼线不断带回朝廷后,朝中自然就有人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其实就连童贯自己也想着有朝一日能提兵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建不世之功业。
但当这股风头刚一冒起,就被朝中主和的力量无情打压,他们甚至将提出这一想法的人斥为祸国殃民的奸佞。虽然北伐的说法暂时被平息了下去,可赵佶却也被身边如童贯这样的主战派给鼓动得生出北伐的想法来,甚至在暗地里都已经开始着手布置相关策略了。
只是碍于朝臣的普遍反对,赵佶才不好完全表露出来,心中烦闷下,居然不自觉地就想找个朝廷之外的人来询问一番。只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居然会把如此重要的问题抛到孙途这么个尚未得官的少年面前。
孙途也是满脸的诧异,不过他的心思却转得很快,权衡起相关利害来。虽然他对宋史所知实在有限,但北宋末年的一些大事还是有所了解的,也深知北宋所以灭亡其实还是因为错走了联金灭辽的那一步棋。而从皇帝的话锋里,他却已经听出了一些想法,如此,一个选择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是为全局考虑劝说赵佶不要北伐呢,还是来个顺水推舟,顺着他所希望听到的结论来说?只片刻间,孙途心下已经有了定计,自己如今身份低微,又这么可能左右朝廷大事呢,所以当然要选最有利于自己的话来说了。
“陛下,臣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却也知道中原故地一向都是我汉人的家园,如今被辽国窃占多年实在让人感到不甘。而且,这还是太祖太宗立国之后一直都希望做到的事情,我等后人自然更该去做到这一切了。
“至于如何北伐,以臣之愚见无非两方面,在内强我军力,丰我粮储,则一旦时机成熟,便可提兵北进,夺回燕云十六州。在外,则当想法削弱辽国国力,比如与他下属的一些小国相勾连,到时来个里应外合,便可一战而定中原!”
此言一出,无论是赵佶还是童贯,都露出了诧异之色。孙途的这番话固然正中他们下怀,可他们也不会太感意外,毕竟身为武人的他主张北伐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可让他们惊讶的是,这少年居然连如何北伐的想法居然也和他们相近——如何能不相近,孙途本来就是参照着历史进程才说的。
赵佶有些异样地看了童贯一眼,他甚至都要怀疑对方是不是曾把这等朝廷的头等机密告诉过眼前的少年了。童贯察觉到这一点立刻就出声说道:“圣人明鉴,臣可从未向身边人提过此等大事,孙途虽勇武过人,但毕竟尚未为官,臣断不会拿这等事情与他相商。”
赵佶略点了下头,对此说法倒也认可,这让他对孙途是越的感兴趣了:“孙途,你怎就会有此等想法?”
孙途此时已经想好了说辞,立刻就作答道:“陛下,臣也是听人分析时局才有的这一想法。当初臣在郓城县时,曾与一名老兵有些交情,他便跟臣分析过我大宋与辽国之间的种种利弊,并提出了这一战略,臣现在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哦?这老兵却是何人,现还在郓城县中吗?”听了这一解释,赵佶总算是可以接受了,不然他实在无法相信一个少年郎能有如此见地。
“他叫文天祥,早两年前就已故去了。”孙途随口拿出个历史人名来道:“不过他的这一说法倒让臣颇为认同,所以才会苦练武艺,以图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顿一下,为了让自己的话更像确有其事,孙途打算再多加些细节:“而且那老兵还时常咏唱一叫满江红的词曲,也颇让臣感到振奋。”
“哦?他还有词?唱来听听。”赵佶到底是个文艺皇帝,听到这儿立刻就来了兴趣,连忙询问道。
孙途当下就把岳飞的那满江红给唱了出来:“怒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直唱到后半阕时,赶紧就把那会露出破绽的靖康耻,犹未雪给改成了:“澶渊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至于这其中的韵律有没有问题,就不是他能理会了。
其实满江红一词在宋词里并不算上乘,但其为国杀敌的那股忠君报国的气势却是十足,纵然是赵佶也是听得心神激荡,半晌后方才击节叫好:“好词,真丈夫所作!若此人尚在,朕定当重用之!”
1...3334353637...1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