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人
皇帝这已经是一连三天都在木匠作坊里度过了,这简直是把明朝的精英人士拉在热火上烤了三天,许多人士都非常失望先前还以为皇帝真的是要励精图治振奋大明,可是现在皇帝那好做木工的性子不但没有放下反而变本加厉,这才刚刚当皇帝就连皇宫都不住直接跑到木匠作坊里去住下了!
这也不能怪明朝精英们的神经紧张了,实在是明朝怪皇帝实在是太多了,有为自己爹妈名分和朝臣打了十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欢和豹子住在一起不喜欢住皇宫的皇帝,还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以及喜欢封自己当将军王侯的皇帝,现在又来了一个完全喜欢做木匠的皇帝。这也不由得这些国家级干部们不火急火恼的了!
内阁院的刘一景早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了,他大声道:“方公你不要在拦着我了,今天我无论如何也要去向陛下进言,在这样下去我大明中兴何日可期啊?”
刘一景说完方从哲没有表态倒是韩旷说道:“刘阁老勿急,陛下才刚刚登基正是高兴的时候,此时先许只是一时贪玩而已,等朝会之时在提醒陛下即可!”
韩旷这种拐弯抹角明哲保身的性子正是刘一景所讨厌的,这哪里是一个正派人士的所作所为?所以刘一景向来都不怎么喜欢他,方从哲自然明白这点,他道:“韩阁老所言不错,陛下到底还是个孩子,尚有些玩性也无可厚非,我等在明天朝堂之时在向陛下进言即可,上书责备未免让陛下生厌朝堂,得不偿失。”
此时的方从哲还是很有威望的,他的话刘一景还听得进去,方从哲也赞成了韩旷的怀柔手段,刘一景就没有话说了,只是他还是道:“可陛下…这…这也太离经叛道了!哎。”
刘一景重重的叹了口气,方从哲也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莫非正如他那天的评价一样皇帝只是‘雄心可赞’吗?很多人也和方从哲所想一样,这大明的前途和天空再次迷茫了起来……
明朝的皇帝很懒,每月逢三、六、九才上朝,今天又到了上朝的日子,所以今天一大早李建城就被王安吵着回宫了,虽然没有睡成懒觉但是李建城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昨天晚上他的印刷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他们给搞出来了,所以李建城很高兴,但是这件事情也给李建城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搞现代工艺还真不是他所想的那么容易的,理论永远比不上实践啊,想要让明朝人懂得更多更复杂的现代工艺品还是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培养学习,他的麻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李建城穿好了皇袍来到皇极殿群臣们都已经肃紧以待,说起来这还是李建城第一次参加的朝会,登基大典的那天不算那只是走个形式,今天开始就是正式的要讨论国家大事了,李建城心里对此还是很紧张的!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朝拜。
李建城对此也不是第一次见到了,但是还是觉得非常的不好意思,让这些年纪都可以做自己爷爷的人跪自己还真是叫人有些隔得慌,礼仪也是一个朝代的根本,礼仪的开放也是心灵的开放!李建城想来改变明朝的社会环境就从这礼仪开始吧,于是李建城说道:“众爱卿都快快请起,朕今观众卿都是已经年过五旬啊,如今却要朝拜我这个黄口小儿朕真是深感愧疚啊!”
群臣一听都吓一跳,不止是下面的朝臣,就是站在李建城旁边的王安也吓一跳,这皇帝话是什么意思,自古君臣相见就乃是这一套理法,这就是天经地义之事,皇帝这么一说群臣自然诚惶诚恐,纷纷在次跪倒,首辅方从哲道:“陛下之言真乃折煞臣等,这自古忠君之事勤王之命都乃臣子本分,所以臣等参拜陛下都是真心实意还请陛下收回此言!”
李建城没想到自己一句话这些人又跪了当真是神乎其技啊,李建城苦笑不已,他说道:“这...朕的话还没有说完,你们怎么又跪下了,都快快起来听朕把话说完,朕没有怀疑你们的忠诚,快起来听朕把话说完先!”
李建城这么一说群臣都面面相视接着并一个个站了起来,然后李建城开口道:“我华夏自古以来都有长敬孝仪之说,朕所说之话单单只是在年龄的差距上,从年龄上来说各位都是朕的长辈啊,朕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晚辈,各位长辈都是渊学纵深,见多时广,在这方面朕就是一个黄口小儿啊,故才说朕受此拜见深感惭愧。所以并没有怀疑各位忠心的意思!”
李建城这话一说自然是博得了很多人的好感,有人并道:“陛下真乃品德兼优臣等心服口服!”
站在道德制高点在中国无论什么年代总能找到他的市场,李建城的解释确实另很多人满意,李建城接着说道:“所以朕决定这跪拜之礼以后就可以免了,以后诸位大臣见了朕非是重要典礼只需行一般礼仪就行了,朕可是很向往南宋君臣间的关系,也希望以后咱们君臣之间也能够多多提高些亲近感啊!”
群臣们听了这话彼此商议了一番,这种事情自古也不是没有先例既然皇帝要和他们拉近关系朝臣们又怎么会拒绝呢?何况跪的是他们,而且这也是皇帝登基下来的第一个仁政,只是改改礼仪的这点小事群臣们还是很支持的,于是又是一个个马屁拍着李建城,就这样李建城的第一步的改革圆满完成了!
工业皇帝 第二十二章 纠正明朝的政治思想方向
解决完了礼仪的事情接下来就是正正规规的朝议了,在古代明朝例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基本上整个国家的大事小事都要上书中央,由中央领导批示这才归下面说了算,地方职权的能量是很小的,特别是在朱元璋不喜欢地主将他们当成敌人后设立了一系列的特务机关,中央集权的效应更加增强了,这也大大加强了朝廷运作的负荷和皇帝的压力,基本上什么事情都要上书一道让皇帝瞧瞧做下批示,因此明朝的皇帝中还有因为太过认真而累死的皇帝,比如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
所以此时在朝会上各种事情都有人报了上来,李建城一听顿时就头大了,就连登州某个地方某某县要搞什么水文建设这样的事情也上报来了,各个地方的什么屁大点的事情也都报如潮流,李建城都有些觉得这是这些朝臣们故意刁难自己的!事实上确实有这样的意思,朝臣们见皇帝初登基就如此不务正业荒唐的住在了工木作坊场里,早就老大不满,所以商量一番准备用各种国家事宜去淹没皇帝,皇帝拿不出办法,他们在提出让皇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话这样皇帝也就没有借口了。
明朝的精英们玩的是先礼后兵之计,但是历经现代大街小巷的李建城也不是那么好对付了,李建城想出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李建城道:“停停停,你们都先停下来,朕听了众位卿家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些待处理的事情啊!难道就没有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吗?”
群臣听了李建城的话都是一愣,他们都不明白皇帝所说的‘建设性意见’到底是什么意思,礼部尚书孙慎行道:“请问陛下,这…何为之‘建设性意见’?”
对于李建城口里蹦出来的新词群臣们表示很是不理解,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李建城笑了笑,就怕你不问啊,李建城道:“朕的意思是,你们看啊。朕才刚刚登基,整个国家也才刚刚摆在朕的脚下,各种大事小事都等着朕去处理,但是这些事情中难道就没有一个先后之分吗?所以朕思考着这事情是不是应该先由整体在辐射到局部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给国家的未来制定一个好的、整体的发展方向呢?你们觉得如何!”
皇帝这么一说下面的大臣们都开始议论起来了,皇帝的话虽然新颖但是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什么事情都得有道理,他们做任何事情,哪怕是造反也得打出一个大义,一个道理出来。
李建城的话也让那些想要提醒皇帝多顾国家的一批人比如说刘一景、杨凌、左光斗这些人迷茫了起来,看皇帝的态度他们准备的一番说辞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了,方从哲也一直在观察着皇帝,作为一个满朝党争林立的朝堂上这个唯一保持着中立的人可以在首辅的位置上坐到现在可见这人对政治的敏感,他一直在考虑皇帝是不是真的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他很重要。
此时的李建城非常失望,这就是古代的政府啊,合着这些人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样能富国强民那真是出了鬼,要知道问题永远是解决不完的啊。李建城叹气的模样也被杨林等看在眼里,这些人是忠臣啊,虽然刚才他们还准备呵斥皇上的不顾学业的事情,但是此时皇帝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之心也是深得他们喜悦了,为了不打击皇帝的积极性杨凌站出来说道:“微臣觉得陛下所言有理,素来国家大事先由国家才到地方,制定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微臣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东林党虽然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好名声,但是东林党的教义是好的,因为他们是唯一一个在党内高宣注重实学的党派。这是值得赞扬的,起码在当时的朝代是很先进的思想!杨凌的声音让众大臣们都安静了下来,杨凌的赞成也并不让大家反感,一切在没有利益明显的目标前,制定一个国家级未来计划这样一个提议,没有什么人会站出来反对的。群臣们都开始高呼皇上圣明。
内阁大臣韩旷此时站出来道:“陛下高瞻远瞩实乃我大明之幸,只是这具体的发展方向到底要向何处思考呢?还请陛下试下!”
韩旷站出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杨凌和左光斗等人都皱了皱眉头,这帮皇帝分忧思考国家方针不正是他们做臣子的责任吗,这韩旷怎么还转头问皇帝,这种明着的试探实在是太过分了,这有种想让皇帝下不来台的意思啊!
毕竟皇帝的年龄摆在那里,而且很多人都知道皇帝学习的东西都实在太少了,此时能说出这些话来就已经让那些明白事理的大臣们觉得了不起了,韩旷的行为就有点探底的嫌疑了,这实在是有些恶劣了,但是这在李建城看来却是很不错,问我就好了,就怕你们不问。
李建城到底也是个孩子,自我表现就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李建城道:“一个主体的国家发展计划自然也是建立在一切以民生发展问题为主的事实上来进行地,也就是说一切以人民为主。朕前些日子看了看我朝历来的发展大事,朕注意道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嘉靖年间开始我大明的农业整体都在下滑,特别是在近二十年来各地简直就是灾情不断农田大量流失,从而又让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就以现在来说整个大明的流民已经占到总人口三层以上,在这么下去众爱卿可以预见未来的结果了吗?所以当务之急的国家政策得往这方面进行评估、预计和统筹解决方案!”
李建城说出了这么一段话,最后又打出了几个新词,又让这些明朝的精英土鳖们吃了一惊,一些一心为国的人却为之振奋,那些真正看到国家问题的人也为之吃惊,明朝农业的衰退就相当于是国力的衰退,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很少有人将其提出议程的,而且就算提出了也引不起重视。
都察院御史左光斗道:“陛下所言甚是,近几年朝廷流逝田亩众多,先帝就是预感百姓辛苦才大量减免赋税,但是光光只是减税也不是长久之计,税务的消减预示着财政的或缺于国家安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还需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正真的大问题总是有人可以看见的,只看其是不是会被重视了,李建城对于左光斗的话很满意,看来这是个人才啊,李建城偷偷问了王安这人的名字,王安告诉他这就是左光斗李建城点头看来确实是个忠臣啊。
有人赞同就有人反对,新上任的史部尚书周嘉谟却说道:“陛下微臣觉得此事尚有不妥,这农田和流民的问题素来朝廷也没有放下,只是近几年来确实天气不好这才导致大多农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只是这也是天气的问题,想来只要年景回好这些问题也就因势而解了,而且就算要防,又要如何防呢?素来农田就是那么种的,不是水就是土然后就完全看老天爷的意思了,只有等灾害发生了朝廷才能得到消息,而且就是预先知道了各地哪里会受灾这…他也还是会受灾,到了那时候朝廷也只能开仓放粮了,所以这预防天灾之事素来也就没有好的法子了!”
李建城听了他这么说眼睛都眯起了了,我靠这是什么人,这简直就是17世纪的‘现实主义’者啊,解决不了就是他妈的解决不了了!李建城最恨这种人了,他道:“那照你的意思,这事就不用管了?”
李建城语气**,叫人听着古怪,周嘉谟也觉得古怪他道:“陛下微臣不是此意,只是这事素来就没有好的方法,而且只要年景好一点农田自然也就会恢复了!”
周嘉谟的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事实就是如此,就算你今天真的知道某某地界要受灾你又能怎么样,还不是开仓放粮先喂饱他们,但是也不能喂一辈子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吃得也就那么多,百姓还得流离失所,一切都看老天爷的意思!
李建城阴着脸道:“那要是这种天灾会持续个几十年越演越烈呢?”
群臣们一听李建城所说都是大惊失色,有人当即就到:“陛下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呢?想来这灾害也就是一两年的,只要年景回好就能恢复以往,我大明万世永昌,陛下无须多心啊!”
无须多心,你明朝就是这样灭亡的,李建城当然不会说这个,他道:“你们知道汉朝那万里江山是如何灭亡的吗?”
李建城这么一说群臣再次沉默,不少人都冷汗直流,确实就和李建城说的一样,明朝要是这灾害持续不断还越演越烈那真的是要重顾汉朝老路了,汉朝也是流年不利持续的自然灾害不断,导致百姓没有吃食所以爆发了黄巾起义,这和李自成搞农民起义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
看着这些人沉默了李建城就道:“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必须重视,不能等事情真的发生了的时候在去解决,必须得有一个预备方案。朕想了想有两个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众人一听目瞪口呆这样的大问题皇帝不但想到了,居然还有两个解决方案!所以人都竖起了耳朵都想听听这皇帝有什么方案可以解决这个千百年来人们都只能忍受的问题!
李建城看他们这副模样,也乐得装十三,他道:“第一就是迁移百姓。将因为水和土受灾的人想办法给他迁移到水好土好的地方,国家政策方面要在这方面起到重视,给与最方便的条件执行!这个作为方案,具体往什么地方移在行讨论。这第二条嘛,就是搞增加新型农作物了!”
工业皇帝 第二十三章 徐光启的价值
李建城这新颖的观点一出顿时群臣哄乱,立刻就有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微臣有议!”
说话的是左都御史张问达,李建城道:“有何意见说来听听!”
对于李建城这毫无礼仪的话张问达都懒得提了,他直接道:“陛下,您先前所言将受灾不同的百姓移至水土好的地方这些微臣理解,只是这增加新兴农作物臣就不理解了,这数来粮食的种类都是一定的,这如何增加呢?”
“噢,爱卿说粮食的种类是一定的吗?可是‘红薯、地瓜’这个东西你听说过没有,这种作物以前也是有的吗?还有朕还听说两广地区有人还在种植一种新的作物叫做玉米的了,朕问你这些农作物是从何而来!”李建城扯着嗓子严肃的道!
没错实际上在明朝万历年间番薯就已经传入中国,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传入中国。首先种植番薯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不久浙江也引进番薯,此后番薯的种植逐渐推广。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所以传布很快。但是由于此时人们对于番薯的加工还是很差的,番薯不加工的话很难保存容易发霉和生菌,而且番薯也容易中毒!(这里的中毒指番薯随着生长根结会累积毒素,相当于癌变病一样逐渐的开始减产。现代我们用的番薯种子都是经过脱毒处理的,所以番薯的产量要高得多。明朝此时的番薯种几次之后就会开始减产,还有得甚至直接就烂在田里了。)所以虽然番薯的产量高,但是不容易保存等原因使得番薯兴盛一时后又沉默了!
左都御史听了李建城的话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了,这些朝廷的大员们其实很少了解农业作物的,这些人此时可能都有的完全不知道番薯是什么的,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极其严重,抱着一本书的人基本上百事不干了,和农民阶级完全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也不知道他们这些人吃饭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工部尚书王佐这时候出来说道:“陛下可以要推崇海外作物?”
工部是负责搞后勤的自然也要比其他人对李建城所说作物要清楚些,李建城点点头说道:“没错,朕不但要推崇这些海外作物,还要让人去海外引进新作物,你们中有谁对海外诸国很了解的?”
李建成这么说了,全场鸦雀无声,他们这些中央领导们素来就看不起那些海外蛮夷,如何可能对海外国家有所了解,明朝又是一个禁海的朝代,这些家伙基本上没有一个人对海外有所了解的,李建城对这帮精英们的表情甚是失望,他直接开口道:“朕听闻我大明有一人名字叫做徐光启的,这人去过海外,对那里也很了解,想来应该很了解海外作物。”
李建城这个时候居然忽然提出了徐光启这个人群臣们为之惊讶,是什么人和皇帝说过此人啊,他们完全不知道,首辅方从哲道:“陛下说的徐光启可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
李建城眼睛一亮道:“嗯,没别人的话就是他了!”
李建城的话一说完御史张问达却是急急道:“陛下,徐光启此人微臣也知道,只是此人入了夷人教义实乃叛经离道,陛下,此人不可用啊!”
李建城眼睛一瞪道:“怎么入了夷人教就叛经离道了,孔子是这么说的吗?还是说那个经文里写了这样一句?”
“呃…这…”张问达顿时哑语,其他准备开口的人也被李建城这样一句话给噎着了,徐光启作为一个进士入了天主教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毕竟他可是个进士啊。在明朝这种娱乐少的年代,丑闻绝对是喜新乐见的东西,所以其实知道他的人很多,起码历史上徐光启一半的知名度就是这么来的!
李建城见这家伙说不出话来并接着道:“既然圣人也没说,书里面也没有写,你怎么能说人家离经叛道了呢?你这不是给人穿小鞋吗?朕没读过几本圣人书,难道圣人的书里面没有写做人要大度这样浅显的道理吗?”
李建城这话一说群臣也为之一阵喧哗,张问达冷汗如流的就跪下去了,今天他张问达一句话就把整个圣人经要的脸在皇帝面前丢了个一干二净啊,他敢说圣人没有人教人大度吗?这事要是传出去他张文达在整个士林人面前恐怕会比徐光启还出名,张问达赶紧就道:“是微臣愚钝,请皇上责罚!”
李建城见这人服软他也就释然了,李建城笑着道:“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我们不能用有色眼光去看人!加入夷人教那又怎么样,我华夏虽然一直以海外蛮夷称呼这些人,但是有句话怎么说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夷人也是人啊,他们也不可能永远都是蛮夷啊。就说现在朕知道的那些夷人,他们可是飘洋过海数万里来到我华夏大地啊,海上是多么危险啊,你们都明白吗?所以仅仅就是这种精神就是值得我尊敬的了!你们说这是蛮人可以做到的吗?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开化了啊。就拿他们的夷人教,朕也略有了解,他的教义和佛教一样也是教人向善的,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可以飘洋过海上万里来到我们华夏大地教人向善,这种精神朕问你们,你们可以做到吗?”
站在道德善良的至高点,李建城的话永远都是对的!李建城为什么极力的美化这些外国人,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让这些士林人士重视起外国人就不能在让这些人以蛮夷来看待外国人了。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尊重敌人的人才能够百战百胜,李建臣就是抱着这样的思想,海外文明已经崛起了啊,中国已经看不起海外人士上千年了,这种思想必须得做以改观,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正视起来。
绝对不能拿外国人不当人看,若非如此这种在思想上的自大妄为绝对是空虚的,而中国千百年的思想却恰恰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得到的教训也是极其惨痛的。李建城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中国人太需要摆脱这个空虚的外壳了,李建臣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才提出了徐光启这个人来,他就是想要通过徐光启来敲开国人重视外国人的大门!首先就从他自己鼓吹开始!
徐光启绝对是在这个时代思想走在前沿的人,他也是一个很好科研人员,但是李建城不准备让他去搞科研,这个人物的历史价值绝不是在这里,要搞什么科技李建臣那里的书籍什么堆不出来啊,让徐光启去搞科研太浪费人才了。
李建城看中的就是徐光启那敢冒天下大不为的加入天主教去了解外国人,学习他们的技术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实在是太宝贵了。除此之外就是他的时代性眼光,这个人绝对看得出来‘科技’一词对于整个人类世界的重要性。
所以李建城要充分的利用这个人的价值,他就是一个重要的杠杆啊!是李建城进一步推进工业文明,和思想性变革科研成果的重要支点!他对于李建臣未来要推出现代医学、电、蒸汽机、化学知识等等一系列改变人类对自然认知的知识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助力!
可以想象李建城推出这些技术绝对会让整个人类的思想出现突破性的发展,到时候唯心主义绝对不在独树一帜,唯物主义者一定顺势崛起,但是李建城可不希望科学崛起之初和历史上一样艰难坎坷,所以李建城要让徐光启成为唯物主义的发起人,让徐光启成为科学在17世纪的护航人实在是在适合不过了!
工业皇帝 第二十四章 新的策议模式
李建城在此时的华夏大地上对于化外名族的观点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对于当前时代的人来说是具有很大冲击性的。以整个当前时代来说,或者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到现在来看,中国人从来没有考虑过关于化外文明的事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