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秉着食不言,寝不语的训诫,唐勋连喝粥的声响都不敢弄出来。倒是陆承启如同吃面一样,发出了不小的声响,吃完后还一阵赞叹,这皇宫里的御厨果然不同凡响,即便是一道粥羹,也做得如此美味,干扇贝、瑶柱的调味,让粥里有了海鲜的味道;再配上去了腥味的羊杂,既营养又顶饿,比后世的皮蛋瘦肉粥也不枉多让。
见小皇帝吃完了,唐勋也想加快速度。可这粥实在有点烫,心急也无济于事。陆承启见状便调侃道:“唐卿,这粥羹有的是,你要是觉得好吃,就多吃两碗,何必这么急,又没人跟你抢!”
唐勋拱手道:“让陛下见笑了……”
陆承启说道:“好了,朕知道是火炮出了成绩,不然的话,你唐勋是不会来禀告朕的。你且慢慢吃,吃完再谈正事。”(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六十八章:火炮初成(一)
.
车窗外的农忙景象,陆承启看得津津有味。不管在哪个朝代,农村的变化都是最小的。眼前农民忙着烧荒,准备种上冬小麦的景象,和后世也差不了哪里去。这些农民,知天时,懂时令,靠着经验的积累,渐渐懂得如何一年两收。他们也明白,如果种植冬小麦,肯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
这些农民,占了大顺人口的绝大部分。他们虽然勤恳,但奈何知识缺乏,慢慢地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最终被地主官绅给兼并了去。而这些农民,最终也沦为了佃户。在这方面,这些地主也不是毫无人性,兼并了土地之后,也还能给农民一条活路。只是到了灾荒年间,地主们催租而引发的农民起义,也绝不会少了。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在有心人的挑拨下,没有见识的农民就被裹挟起来,成了“民变”。这些人往往会用宗教色彩包装自己,通过愚弄愚夫愚妇,达到唆使饥民,组织饥民的目的。
而讽刺的是,即便是这些农民为了生存一搏,却换不来什么好处,反而是自己的性命丢在了战乱之中。而与教科书上说的农民起义有重大积极意义所不同的是,“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运动,使得掌控皇朝的统治阶级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民起义运动的积极进步性,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然而,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就没有不流血牺牲的。农民起义运动中的死伤的民众让人瞠目结舌。动辄成千上万,可谓是尸骨如山,血流成河。
其实,中国的农民习惯于做安顺良民,忠于自己生活的朝廷,而且农耕时代农民对物质的要求比较低。较能安于现状,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和老婆孩子一起过着平淡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他们是懒得起来造反的。除非是天灾**,社会大乱,触及自己的根本利益,使自己生活不下去时,才会被迫铤而走险。起来造反。然而充满激情的农民起义在革命冲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数的农民起义者可能仅为了能填饱肚子,而盲目地跟从一些起义领袖参与斗争。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欲施展报复而不得志的封建中下级地主阶级的蛊惑、利用,甚至成为个别人性扭曲,嗜杀贪财的小人为打击报复,破坏社会的工具。而许多农民起义者却不能明白,反倒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他人掌控之物。何其痛苦?何其悲哀?
在农耕时代,农业生产是头等大事。经过战争的破坏。不要说农时的耽搁,田园的荒芜,即便是战争平息之后,青壮年男丁伤亡无数,这使得农业生产缺乏足够的劳动力,造成“十室而九空”。妇女、老人不得不从事繁重的农务活动。
如果想要跳出这个怪圈,必须要摆脱仅靠土地出产这个落后的生产模式。因为靠天吃饭的风险太大,一旦有了灾荒,就会让历史重演。建立粮食储备是很必要,同时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也是可行的办法。如果鼓励农户养殖家禽家畜,则更能抵御天灾。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可以上升到国家安全角度的,半点都疏忽不得。
而大顺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江南的土地都没有经过深度开垦,很多地方都还是荒无人烟的。没办法,在这个时空,经济还是集中在中原地区,江南那是“南蛮之地”,经济落后。
正当陆承启静静思索着施政方法的时候,坐在陆承启身旁的唐勋轻轻推了陆承启一把,说道:“陛下,军器监到了。”
陆承启这才回过神来,马车不知何时已经在月台上停住。马车停稳之后,车夫大声吆喝道:“军器监站到了,要下车的下车了!”
笑了笑,陆承启也站起来,转头问唐勋道:“从出发到现在过了多久?”
唐勋回答道:“约摸用了一盏茶。”
一盏茶也就是一刻钟,陆承启心道:“这速度不慢嘛!”在他看来,没有了马匹的自行震荡,这公共马车应该会比较慢,却不料远超预期。可能也是跟载客未满有一定关系,陆承启无心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他更关心的是新铸出来的火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从车厢后面下了马车,在军器监站也有稀稀疏疏几个乘客上了车。见到一车厢的带刀官差,这些农户打扮的百姓吓得都不敢说话了。
公共马车绝尘而去之后,陆承启也来到了新建的军器监大门外。亮了一下令牌,守在门口的监察士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请陆承启进了军器监。而苏颂也闻讯赶来,只见他疲惫的脸上,藏不住兴奋,对陆承启开口就道:“陛下,快跟臣来,火炮已经铸成了,和陛下所说的并无二致!”
说罢,一个箭步上前,拉起陆承启的手就往试射场跑。陆承启被苏颂拉住走了两步,苦笑地挣脱了他的手,说道:“苏卿,莫急莫急。朕知道你们都没用过早饭,先吃了再言其他。这俗话说得好啊,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话音未落,身旁众人便哈哈大笑起来。苏颂知道自己出了丑,可他一副为了火炮拼了性命的模样,却让陆承启感到十分欣慰。只是看到苏颂脸上的倦容,那一脸憔悴看得陆承启十分心疼。这样的科学狂人,要是弄坏了自己的身子,那可是他的损失,大顺的损失,汉人的损失啊!
陆承启高声说道:“各位工匠为了铸炮都辛苦了,朕命御膳房熬了些粥羹,大家先吃了再做事吧!”
这些铁匠和学徒们,哪里见过如此关心他们的皇帝,一个个感激得痛哭流涕,跪下哽咽道:“谢陛下圣恩!”
陆承启倒是被他们又笑又哭的弄迷糊了,连道:“莫要多礼,快快平身!不过是一锅粥,值得如此么?”当即让贴身小太监拿出食盒,端来碗筷,给所有工匠盛粥。只是两个贴身小太监,只能提着两个大食盒,装不了多少粥。军器监起码有三百余人,每人只能喝到半碗而已。即便如此,此举已经收买了所有工匠。可以预见,只要陆承启一句话,这些工匠肯定会赴汤蹈火的。没办法,这个时代纲常礼教深入人心,皇权至上是普通百姓所认同的事情。
.(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六十九章:火炮初成(二)
那些工匠千恩万谢之后,每人分了半碗粥,激动地半天不舍得吃下去。倒是苏颂被陆承启逼得吃了一碗粥之后,才准许他去试射场。
当场在长安城北郊设立军器监的时候,就预留出了大片空地,为的就是日后军器监的发展和远程武器的试射。饶是当时开征商税,多收入了两百多万贯。可一下子支出百多万贯,投入到军器监、皇家大学和皇家军校的建设之中,还是让刚刚当上了内阁首辅的徐崇光心疼不已。习惯了过苦哈哈的日子,这一下富裕起来了,徐崇光这抠门的习惯还是没有变。
特别是军器监,投入这么多钱银,才鼓搞出一种神弓,神臂弓。虽然凭借着这神臂弓打赢了契丹大军,还逼契丹人签订了协约。可军器监的投入实在太大,若不是驰道有所回报,恐怕户部的官吏早有怨言了。
没办法,古人的历史局限性看不到火器的发展前景,只盯着冷兵器看,也是情有可原。这些朝中大臣不懂,已经好几次递上奏疏,影射军器监“糜费甚大,兵刃出产不丰”,希望减少对军器监的投入。
这些大臣的心思,陆承启都明白。他们所想的不过是光明正大挪用公款罢了,哪怕是陆承启下旨,申请衙门用度之时,一定要交付公款使用计划。可这些专门钻空子的老油条,早已洞悉了规则,故意夸大要使用钱财的地方,好从户部多拿些钱,然后装入自己的口袋之中。
陆承启早已通过监察司,得知哪个官员手脚不干净了。只是他们很小心谨慎,每次都拿得不多,这让陆承启觉得。不够教育意义,所以便放过了他们。若是他们胆敢私吞超过百贯,陆承启肯定会罢黜他们的。即便大顺朝从来没有过罢黜官员的先例,可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不是么?
在这些官员眼里,国库里面的钱。不拿白不拿。这和中国人贪小便宜的性格分不开,在这个时空,有监察司严密督察着,这些官员还是铤而走险。这就难怪后世那些大贪、官敢如此受贿、挪用公款、公款消费……在他们看来,这些钱不用白不用啊!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别是经手钱财的官员,每日要经手这么多钱,再对比一下自己的工资,能控制得住自己不贪的。已经是圣人级别了。
而像李诫、李然、苏颂、唐勋、沈括、苏轼这些正直的臣子,已经少之又少。陆承启的职责,就是要把这些有德又有才的臣子,放对位置。毕竟大顺疆域广阔,仅靠陆承启一个人,哪能管理得过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由来,便是如此。
跟随着苏颂的步伐,陆承启来到了位于军器监后方的试射场上。这个试射场为了安全起见。方圆近二十里。单单是购置这片土地,就花去了不下五十万贯。
要是按照以往大顺朝廷的做法。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征用你的田地是看得起你。这天下都是陆家的,用你家的田地,给你些许补偿都算仁义了。这般一来。不论农户还是官绅地主,都敢怒不敢言。
陆承启重生前就知道,强占民田的,强征民地的,不给补偿的。到了后面都闹得不可开交。这田地是农户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就等于没了饭碗,还不给补偿,那不是逼人家去死吗?
对敌人凶残那是应该的,对自己子民凶残,那是个傻、逼。陆承启宁愿得罪天下所有读书人,也不敢得罪真正决定大顺命运的农户们。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陆承启并不担心。他担心的是,要是农民没有生计,被有野心的人一组织,那就完了。不管最后是否镇压,都会给当地造成巨大的伤害,不知道要多少年才恢复得过来。所以陆承启严令户部,一定要按照市场价,足额补偿这些农户。
而被征地的农民,原本已然认命,都打算去给京兆府的地主们当佃农了,却不料朝廷如此“体贴民情”,翌日便送来了足额的钱财。
长安城的地价,用寸土寸金形容并不过分。哪怕是近郊的田地,都要卖到一亩地五十贯钱。农户们收到这笔巨款,皆对着长安城的方向跪下来拜了又拜,眼里含泪地说道:“圣上万岁,圣上万岁!”
这一幕让前来送钱的监察士看了,也为之恻动。他们乃是边军出身,没参军前也是穷苦百姓,若是当初天下是小皇帝执掌,他们又何至于选择了当兵这条不归路?有道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有活路,谁肯去当兵?那会边境不太平,契丹人每年都会南下打草谷,一个不好运便死在了疆场上。要是像这些农户这样有条活路,他们也不会做了这大头兵。只是一饮一啄自有天数,他们不当兵,哪里有今日的监察士身份?
监察士们也隐隐有些明白了,为何陆承启要这么收买人心。这些农户其实要的真不多,能活得下去就行了。这不,拿着这笔钱,再去京兆府边远地区购置田地,都能当一个小地主了。
这些事陆承启下了旨意后,甚少追进。他知道若是有人不遵圣旨,肯定会被御史台弹劾的。这些御史官只恨没有官员弹劾,唯恐清闲没事做。再者,陆承启每日处理国事,哪里能面面俱到,能稍微留意一下,都是“圣恩”了。
只有陆承启在意的事物,他才会放下国事,前来观看一番,就比如眼前这个硕大的玩意。陆承启惊愕了:“这……这是火炮?”
苏颂和唐勋无不自豪,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要不要臣等试射一发炮弹,好让陛下检验一番这火炮的威力?”
陆承启心中涌起一阵无力感:“这丫什么破玩意啊,分明和天、朝的宫廷神剧里面的青铜炮差不多嘛!费了这么大的心机,钱财,就只造出个只能守城的死物?这尼玛不科学啊,我明明把火炮的尺寸画了出来,额,虽然画得有些差,可还是能看得清楚的啊!你们别告诉我,你们根本没看过我的设计图!”
苏颂见陆承启舌挢不下的模样,以为陆承启被这玩意震惊了,不无得意地说道:“陛下,要臣等演示一番吗?”(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七十章:火炮初成(三)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陆承启也知道,想一下子铸成威力、射速、移动能力都上佳的火炮,那是在痴人说梦。能根据火炮原理,造出一门能打得出去的火炮,都算是很成功了。
只是眼前这黑乎乎的大块头,也太寒碜了点吧?陆承启忍不住在心中一阵吐槽,难道这丑不拉几的火炮,还能有什么上佳的表现来?
瞥了一眼跃跃欲试的苏颂和唐勋,陆承启也不动声色,打定主意先观察一下这样子丑陋的火炮到底有什么表现。想到这,陆承启说道:“既然苏卿和唐卿都对这火炮有强烈的信心,朕当然要一睹为快了。”
苏颂和唐勋得了皇帝的许可,立时便找来两个学徒,让他们开始装填黑、火药、以及颗粒极小的木炭,然后再装填炮弹。这些木炭,乃是助燃物,为的就是充分燃烧。苏轼和唐勋从洪祥式步枪的装填里面得到经验,颗粒越小的木炭,燃烧就越充分,火炮的威力就越大。待这两个学徒把引线放入炮门之后,这前装滑膛炮才算是完成了装填。
装填完毕之后,再把炮口昂起来,约呈三十度角那样子。弄完这一切,陆承启估摸已经用去了差不多一刻钟的时间。这也许是这两个学徒没有熟练装填的缘故,陆承启估计如果熟练的话,装填时间大概会缩减到七八分钟那样子。
就算不是军事迷的陆承启也知道,在没有标尺的情况下,想要一炮命中,那是撞大运。离得远远的陆承启发现。这火炮用的炮弹,居然还是实心弹。这实心弹虽然射的比较远,可杀伤力只有一条直线。实心炮弹要是打在地面上,或许还会弹起来,造成二次杀伤。要是打在石地上,击碎的石块也是杀伤力之一。可总的来说。杀伤力还是太低了,远不如开花弹。可这年头想造开花弹,那是天方夜谭,没有雷、汞,没有成体系的化学知识,要造开花弹谈何容易!
等那两名学徒弄完一切,申请开炮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一刻钟,差不多两刻钟了。苏颂得到学徒传来的消息。然后询问陆承启,陆承启点了点头,苏颂大声喊道:“点火!”
卡在沙包里面的火炮,没有别的固定物,这两名学徒点燃了引线之后,撒开脚丫子就往后面跑。即便他们知道,这火炮的性能还算优越。可实验的时候,因操作失误震伤了好几名学徒。万幸是所伤不重。前车之鉴,让这些学徒成了惊弓之鸟。每回点火后,都要下意识地往后跑。
他们也是有小聪明的,把引线装的长一点,那样就会获得更充裕的撤退时间。等这些学徒跑到苏颂身旁,这间石屋里面后,火炮终于烧完了引线。
“嘭!!!”
一声巨响。如同晴天打了一个霹雳一样,陆承启都感到地面有些震动,头顶上有簌簌的灰土落下。这一刹那间,让陆承启几乎以为来到了后世的战场上。
这声巨响,来得快。去得也快。陆承启估算了一下,从引线点燃到火炮发射,用了几乎两分钟的时间。而再看一下打过一发炮弹的火炮,还好端端的卡在沙包里,一动都没动过。
见状,陆承启对这两名学徒笑着说道:“怎么,你们很怕打火炮么?”
这两名学徒吓得跪在了地上,连连求饶道:“圣上饶命,圣上饶命,小的……小的……是很怕点火,以往实验的时候,已然伤了不少人……”
苏颂听了,沉着脸说道:“那也只是小伤,稍稍修养一番,敷个金疮药就好了。再说了,那是实验火炮,性能不稳定是正常的,没出大问题说明路子走对了。这门火炮用了最新铸炮技术,炮管长,管壁很厚,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不仅威力大增,安全性能也很好,你们为何还要畏之如虎?”
陆承启见苏颂恨铁不成钢的模样,觉得好笑,说道:“此乃人之常情,苏卿莫要动气。再说了,朕和诸位卿家,不也是呆在这石屋里面么?安全第一,他们所做并没有错。人命珍贵,蝼蚁尚且惜命,何况是他们?起来吧,你们非但无罪,试射火炮,乃是大功一件!”
听得小皇帝这句赦免的话,这两名学徒才千恩万谢,叩头起身。陆承启叹道:“朕常常说过,黑、火药性烈,非常不好控制。稍不注意,就会出人命。若是黑、火药再发展,会变成黄、火药,那威力更是惊天动地,稍微疏忽就丧命了。朕丑话说在前头,你们是大顺最为高端的人才,朕不希望你们因为不注意而丧命……”
这时,身后一个人说道:“不错,臣虽然只接触过一会这黑、火药,但此物之烈远甚猛虎。陛下说火炮乃战争神器,臣先前还不信,如今是信了。如此巨响,非天地之威所不能也。”
陆承启回头一看,只见这说话之人跨进了石屋之中,正是沈括。在火炮研究快成功的时候,他还在皇家大学教书。不是他不想参与铸炮,而是他知道,那时火炮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要是此刻加入的话,这不是在抢功劳吗!
哪怕沈括再愣头青,再不懂人情世故,这样的事他也做不来,良心有愧的。今天听闻火炮定型试射,他才从皇家大学赶来。还未到军器监试射场,便听到了这声巨响,差点把他吓瘫在地。好不容易稳住心神,赶来试射场石屋,就听得陆承启在强调安全问题,忍不住开声附议。
沈括的插嘴,陆承启不以为杵,反而问道:“沈卿也来了,正好,与朕一同去看看这火炮,到底性能如何。”
让那两个学徒走在前面,往炮膛里面灌水,熄灭火星,再以干布绑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干,才敢把皇帝请到火炮旁边来。这黑、火药性能不稳定,要是有火星的话,说不定还会引起爆炸。
陆承启用手轻轻碰了碰炮管,发现清理过后的炮管,温度并不高,温温的模样。看来这的确是上好钢铁铸成的炮身,吸热快,散热也快。照这个温度,大概连发十余炮是没有问题的。
见陆承启伸手去摸炮管,吓得唐勋大叫道:“陛下不可!”只是陆承启哪里会那么笨,只是轻轻碰了碰,感受一番炮管温度就行了,非得弄得自己烫伤才甘心么?
见到陆承启并没有事,唐勋才放心,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这火炮发射炮弹之后,炮管会很热,陛下以后莫要再行此险举。若是烫伤,臣万死难辞其咎啊!”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未完待续。)
ps: 祝大家五一快乐!




大顺皇朝 第三百七十一章:火炮初成(四)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頂∷点∷小∷说,x.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不碍事,且去看看这炮弹能打到多远。”
皇帝的话即圣旨,金口一开,谁敢不从?而跑腿的工作,自然是落在了那两名学徒身上。军器监也是有马厩的,这是为了最新消息能及时传递。倒不曾想,在这时候派上了用场。
一名较为瘦小的学徒从马厩里牵来马匹,然后翻身上马,挥动马鞭,让这匹还算不错的良马往炮口正对的方向慢跑而去。
等待是漫长的,陆承启从这火炮旁拿起一个实心炮弹,在手里面掂量了一下,就跟后世的实心铁球没什么差别,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估摸着这实心炮弹得有个五六斤那样子。
唐勋见陆承启饶有兴致的模样,连忙解释道:“陛下,此乃六斤炮弹,还有八斤弹,十斤弹,十二斤弹,十六斤弹……”
陆承启听了这话,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把手里沉甸甸的炮弹放回了原地,再仔细瞅了瞅这门硕大的火炮,倒是和后世在虎、门看到的清朝大炮相差无几,除了没有装车轱辘推动之外。
而且并不是陆承启想象中的后装炮,也没有刻画膛线,射击精准度不敢恭维。如果陆承启熟知历史的话,定然会知道如此的炮型是明清时期最流行的红夷大炮。这种火炮,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但它并不受陆承启的待见。因为它的缺点便是粗、大、笨。威力虽然不错。可打不到人,不能进行野战,只能用来守城,也是没有用的。陆承启认为,再犀利的火炮,没有机动性,一样也会被敌人所破解。再加上这门火炮用的是实心弹,杀伤力又低。除了在敌人不备的时候轰几炮。让他们受惊而退之外,就没有大范围杀伤力了。敌人一旦摸清楚了这火炮的特性,采用人海战术的话,这红夷大炮根本没办法防守。到头来还是得依靠弓弩,依靠近战肉搏解决问题。那研制火炮的意义,又何在呢?
1...103104105106107...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