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陆承启倒是轻车熟路,虽然近些时日未曾到过皇家军校,可大致还是熟悉的。一路走去,在大院中拉练的学员们,纷纷对他们侧目而视,似乎很是惊讶的模样。
陆承启也知道,这皇家军校的学员,已经换过一茬了。先前优秀的学员,都放回了原来的序列当中,官升一级。这让许多军官羡慕得红了眼,纷纷要求来皇家军校进修。
先前兵部尚书秦怡康上奏过此事,陆承启觉得此事可行,便先从高级军官开始,依次到皇家军校进修。只是如此一来,原先皇家军校就显得有些小了。在户部追资后,皇家军校开始大规模扩建,才变成了今日这模样。也是陆承启有些认不得这气派的皇家军校的缘故。
走了许久,才来到用楷书大字写的“军校学堂”的大楼前。这是军事理论传授之地,也是这些大老粗们识字看兵书的地方,其实它还有一个功效,那便是军校管理层的办公室。
以陆承启皇家军校校长的身份,想要了解皇家军校的近况,当然要去找副校长的狄青了。狄青的办公室,应当还是在军校学堂的最外面,靠近门口之处。用狄青的话来说,没有他这尊老将镇着,这群兔崽子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事情来。
来到狄青的办公室,发现写着“副校长室”的朱门却是紧闭着的。陆承启还以为狄青去看学员们训练了呢,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四十多岁五十岁的中年大汉,陆承启叫住了他,问道:“狄卿去哪了?”
这大汉听得陆承启直呼狄青其名,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沉声说道:“你这小娃娃好不懂事,狄将军大名,又岂是你能直呼的?”
这句话一出,陆承启身后登时响起了好几声“大胆!”,这大汉倒是一愣。陆承启注意到,这大汉握紧了拳头,手上的青筋开始暴露。陆承启估计,已经把这大汉惹毛了。从他身上散发的杀气判断,此人应当是久经战阵之人,手底下都是杀人的本事。要是给他打实一拳,陆承启这“孱弱”的身子,估计还得再重生一次!
只听陆承启的贴身小太监斥道:“你这人,陛下问你话是你的福分,你这人居然这般不识好歹?”
那大汉闻言大惊失色,握紧的拳头连忙松开,下跪说道:“末将不识天颜,冲撞圣上,请圣上责罚!”
陆承启连忙扶起了他,说道:“不知者无罪,朕听你自称末将,可是军中将领?”
狄青弄了个军事理论班,专门培养高级将领,陆承启也是知道的,故有此一问。
那大汉恭敬地说道:“回圣上,末将乃是幽州游击朱大光。”
陆承启一惊,说道:“原来你便是朱大光啊,王卿和朕说起过你!”
朱大光低着头,有点欣喜地说道:“圣上这次来是专程看望狄老将军的吗?狄老将军身体有恙,此刻在宿舍里静养。”(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七十九章:尚能饭否?
听了朱大光这句话,陆承启登时一惊,他了解狄青是通过杨家将演义。只是杨家将演义里面,狄青可是一个反派。而陆承启通过度娘搜索过狄青,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极其励志的将军。他出身底层,在家乡犯了事,因缘际会参了军,脸上被刺了黥文。因他样貌长得很帅,在战阵上敌人并不害怕,所以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无人敢挡。
在这个时空,没有西夏政权,所以狄青的战功都是从顺辽边境中,真刀真枪拿过来的。他在幽州做边军的时候,和幽州经略使范仲淹相交甚深,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最后官至兵部侍郎。别看职官倒是降了,可凭着一个武将,做到京官中枢,即便没有历史上那样做到枢密使,也不是一般军官能想的。
为何狄青在军中威望如此之高?那是因为每当战阵,他都是冲锋在前,出入敌阵,皆披靡莫敢当,被人称为“面涅将军”。在幽云边境前后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有八。他的军功是真刀真枪换来的,是流血流汗换来的,所以才得到了元绶帝的赏识。从军官慢慢回到地方。再回到京官。单凭这一点。便是所有士卒的榜样。
在加上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这样的将军,哪个部下不拥戴?
即便在皇家军校中,狄青治学极严,可这些军官无一不服。狄青的功绩在那,即便年近花甲,手中一柄“神机万胜水龙刀”,都能把这些军官收拾的服服帖帖。
军中官职是虚的,手底没有真功夫,底下的军士是不服你的。而狄青是没有这个顾虑的。他的战功都是实打实换来的,兼之武艺高强。谁人不服?
陆承启怕的是狄青寿命将尽,隐隐记得正史上的狄青,应当早就过世了。具体原因,陆承启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因为担任枢密使,而受到了文官集团的猜忌,最后连皇帝都不信他了,从而郁郁而终。
好在这个时空中,狄青也是被文官集团排挤。只不过还好的是,狄青不过是一个兵部侍郎,没有官至枢密使,才没有受到更多的不公。而陆承启知道狄青后,立即任命他为皇家军校副校长,除了看中狄青的带兵经验之外,更多的还是想要保护这个老将。
可没想到,这次过来皇家军校,却听闻狄青病倒了,这怎么能让陆承启不惊?当即说道:“怎么每人向朕禀告此事?”
朱大光正想说,这是狄青自己要求的,说是小病,无需大惊小怪。可陆承启完全不给他开口的时间,便让贴身小太监去找御医了。而他自己,则快步走向狄青的宿舍。
朱大光怕自己嘴多被狄青怪罪,也跟了上去。陆承启满腹心事,跟他说话的兴趣都没有。来到狄青的宿舍前,看着这个独力的小院,陆承启深吸了一口气,心中说道:“这个第一帅哥,可不要这么容易就挂掉啊!”狄青当年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顺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以陆承启的眼光看来,五十多岁的狄青,好像也就那样。
心中忐忑,刚刚踏入这个小院,陆承启就问到了一股若有若无的中药味。陆承启心中又是一惊:“难道狄青真的大限将至?”
心急之下,三步并作两步,推门而进,口中喊道:“狄卿,你瞒得朕好苦!”
狄青的房间很是简朴,一张床,靠窗位置一张桌子,几张凳子,一个屏风,一个兵器架,仅此而已。陆承启扫了一眼房间,便把注意力放在了躺在床上,想挣扎起来的狄青身上。
陆承启连忙跑过去,扶着狄青躺下,说道:“老将军莫要起来,好好给朕躺好。”
狄青眼中含泪,哽咽道:“老臣无用,累得陛下前来看望这老身子骨。也不知是哪个兔崽子多嘴,老臣都说了,陛下国事繁忙,日理万机。莫要因为老臣一个两脚都进了土的人,浪费了大好光阴……”
随后进门的朱大光听了,低着头不敢说话。不过狄青是什么人,谋略于心,心思缜密得令人发指。朱大光的表现,印入眼帘之后,便知道始作俑者是他了。
狄青叹了一声,说道:“陛下,老臣此乃旧伤,人老血衰之后,旧日弊病便陆续浮现。每隔一年,便要来袭,老臣已然习惯了。别看老臣这副模样,每日饭量并没有衰减。古有廉颇七十领军,老臣虚岁才五十有六,哪里肯输那廉颇!”
陆承启苦笑不得,说道:“狄青武勇,朕早已得知。可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此乃规律。狄卿此际需好好静养,莫要动气。皇家军校已进入正轨,也无需老将军过多操心。若是老将军不听话,朕可要撤你的职了!”
狄青最怕的就是这一招,他志向远大,可惜老来才走运,阶官达到正二品,堪比六部尚书。若是此际退下,没有过多功绩,那如何能行?听了陆承启这句话,狄青也是没了脾气,老老实实地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是狄青惹不起的,可朱大光却是能欺负的,狄青转移了目标,沉下脸来说道:“朱学员,你没课了吗,怎么到这来了?”
此刻副校长的威严尽显,朱大光呐呐地上前说道:“学生见过先生,先生抱恙,学生内心记挂,是以前来探看。”
狄青心里怎么想的,陆承启不知道。不过狄青语气倒是缓和了下来,说道:“老臣与陛下要机密要事相商,你先且退下。”
朱大光不敢违抗,退了出去,顺势带上了门。守在门口的御前侍卫们倒是侧目相看,能和小皇帝独处一室的,无不是朝中重臣,这汉子何德何能?
不过事实已经发生,这些人就只有眼热的份了。(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八十章:整合厢军
朱大光前脚刚出来,小院就走进一个人,惊讶地说道:“你们……你们是什么人,怎么敢在我父房门前?”
朱大光认得他,是狄青的长子狄谘,官拜西上阁门副使。☆→頂☆→点☆→小☆→说,x.他此次前来皇家军校,也是前来尽孝。父亲病了,儿子就该在床前服侍换汤药。毕竟大顺以孝悌治国,纲常礼教已然深入人心。
看着他端着一碗汤药,便知道他先前不在,是去饭堂熬药去了。朱大光见他一脸疑惑的模样,连忙解释道:“狄兄勿恼,当今圣上在里面,和先生谈话呢!”
狄谘闻言会意了过来,但很是为难:“可爹爹该喝药了啊!”
朱大光想了想,说道:“想必陛下也不会久留,你且拿个食盒,把药温起来,免得药力减退。”
狄谘和朱大光也算是点头之交,这个建议还算不错,唯有如此了。按照古人的观念,天地君亲师,皇帝可是排在自己至亲前面的。皇帝的圣旨,可是比父母的话还有重要。这也是纲常礼教的一部分,狄谘没办法,只能默默地承受。他也知道,自己父亲是小皇帝重视的臣子,秘密会面也是正常的事。
没办法,狄谘只能端着这碗药,回饭堂找食盒去了。而朱大光也知道留在此地没有什么作为,而他还有课业要完成,便自行离去。
房间里,陆承启说道:“朕此次过来,只想知道那些厢军怎么样了。”
狄青虽然病倒,可神志还是清醒的,听闻陆承启这么一问。沉默了一会。才说道:“从禁军大营传回的消息看。厢军被打乱,收入禁军战斗序列。剔除了体弱的士卒,再配以正确训练,现在倒是可禁军辅兵相差无几。”
陆承启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厢军的军官,在军校里面的表现怎么样?”
问到这个问题,狄青自信地笑了笑,说道:“到了皇家军校。这些小兔崽子还能蹦达到哪里去?不到两日,便已经服服帖帖。老臣可是要恭喜陛下,要是把大顺所以军官都收入皇家军校,能用之军之日可待啊!”
狄青这句话的意思,暗藏了陆承启的野心。陆承启对此毫不隐瞒,反攻辽国是陆承启制定的国策,不管是出于皇朝生存的角度,还是出于民族对立的角度,两个国家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
但陆承启是不会正面对抗一个领土和大顺差不多的强大国家,哪怕是拥有了威力巨大的火器。因为那样是不理智的。要想打败辽国,最好是挑拨女真人与契丹人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大顺在后面收割就成。
陆承启的想法,就是要整顿大顺的所有军队,然后再慢慢换上最新装备。整合全国的厢军,就是在计划之内。陆承启下了密旨给狄青,要他接手禁军大营的训练,目的就是在此。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取消厢军的编号,只分边军、禁军。然后再把禁军派去边境驻守,换回边军。再取消边军编号,到了那时,就只剩下禁军一支军队了。这样一来,军队的凝聚力便会上升,互相之间的配合,也会比各自为战好得多。
这个计划,只有天知,地知,陆承启自己知道,和狄青知道。狄青不涉及兵权,他知道也没关系。再加上陆承启相信,狄青是不会背叛大顺的,这个机密,他定然守在心中。哪怕是儿子,他都不会讲。
听了狄青的话,陆承启不置可否,而是说道:“狄卿,朕刚刚去了军器监,火炮一事,已然有了眉目……”
狄青闻言,立时瞪大了眼睛,喃喃地说道:“难道老臣有生之年,真的能看到陛下开疆扩土吗?”
陆承启哈哈一笑,说道:“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要是后勤跟不上,最多占领辽国一两座城池。两国交战,打得其实是后勤、和国内的经济。其实正常来说,朕不该开战的。因为辽国发动战争的成本,可比大顺小得多。朕如果向辽国开战,得不偿失。”
狄青知道后勤的重要性,可经济这个概念,他狄青原先可没有想得到。不过陆承启这么一说,狄青就理解了:“没错,辽国士卒都是征召,无需辽国出钱招募。可我大顺士卒,全凭钱银支撑。若是开战,国库必定空虚。若是有甚么天灾**,后果不堪设想。老臣现在总算明白,为何陛下一定要剿匪了,癣疥之患,任其发展,日后成了大祸也不定。”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千里之堤,毁于蚁**。攘外必先安内,此乃古圣先贤训诫,不能忘却。”
狄青突然问道:“陛下,老臣胆敢问一句,如果大顺不打辽国,辽国还会南下打草谷吗?”他对契丹人的残忍,深恶痛绝。简直如同过境蝗虫,所到之处,赤地千里。不论金银财宝,还是镰刀锄头,甚至老弱妇孺,都一并掳掠。
而边军投鼠忌器,哪怕是战力占优,也不敢担负杀害同胞之名。契丹人气焰越来越嚣张,以至于近几年更是猖獗,每年都要南下入侵。好在陆承启毅然出兵,成功反击了辽国,取得了文宗以来,对辽最大战果。逼得辽国签下协约,三年不得侵犯。双方开通榷场,互通买卖。
陆承启沉吟了一番,说道:“十年内或无战事,但我大顺经济远超辽国,假以时日,贸易顺差,辽国钱银都被我大顺赚完,再起刀兵也是意料之中。不过,三五年之内,契丹人是不会再打草谷的了。”
狄青不明白经济,只能信服陆承启的判断,说道:“那陛下准备什么时候攻打辽国?老臣愿披坚执锐,冲锋在前,为陛下开疆扩土!”说得激动,狄青又想挣扎起身。
陆承启苦笑地把他按在床上,为他盖好被子,说道:“狄卿之愿,何尝不是朕的心愿?只是老将军只需等着好消息便是,朕已有计划,五六年后,辽国实力必然大举削弱。到时后,恢复汉人故土,不再是梦。”
见狄青尚有话要说,陆承启继续说道:“老将军且好好修养,此事急不来。朕出来已久,是时候该回宫了。朕已为狄卿安排了御医,要依照医嘱,好好吃药。不得偷工减料,此乃朕的旨意,知道了吗?”
狄青想说的话都被堵上,只好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见他服了软,便离开了房间。门外,通过驰道,用皇家马车请来的刘御医已经等候多时了。
刘御医说道:“老臣见过陛下,陛下圣安。”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刘御医无须多礼,狄卿乃国之重臣,须得用心诊断。”
刘御医说道:“臣定当竭力为老将军诊脉开方。”
陆承启见此际没事了,便说道:“朕先回宫了,刘御医,你开了方子之后,必须到垂拱殿向朕禀告一番。”
刘御医说道:“臣遵旨!”(未完待续。)
ps: 谢谢书友疏影麒麟的打赏!
大顺皇朝 第三百八十三章:反意渐露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耶律重元不服不行,领兵打仗确实不是他的专长。幽州城下一战,已经把他的锐气击散得如同天边白云碰到了狂风天气,荡然无存。那一夜的狼狈,哪怕是过了近一年,一旦梦到,都会半夜惊醒,冷汗浃背。
大顺军队那铺天盖地的攻势,得势不饶人,纵马袭营的凶狠,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他们父子双腿发软。要不是萧峰拼死相救,恐怕耶律重元都要沦为顺军的阶下囚。到了那时,不知道大顺那个阴险的小皇帝,要开出什么样的价码,才能放他们回辽国。
不过这也让耶律重元心中的恨意更甚了:“要不是我当年瞎了眼,帮你老子登上皇位,这皇位就是我的了。我也是猪油蒙了心,才放弃了皇位。你这小子,居然敢这么对我无礼?”
辽国的皇帝,并不只是世袭制,兄终弟承也是有的。耶律重元本是辽圣宗第二子,也是可以继承皇位的。辽圣宗死后,母亲萧耨斤摄政,密谋立重元为皇帝,他却告知兄长耶律宗真(辽兴宗),使耶律宗真大怒,废萧耨斤至庆陵守陵,耶律宗真并封重元为皇太弟。后来,耶律宗真在酒醉时答应死后传位给他,耶律重元知道自己的部落弱小,不能与兄长的对抗,并不放在心上。不久。辽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加封耶律重元为皇太叔、天下兵马大元帅。可免拜皇帝,并赐金券、四顶帽及二色袍,为宗室中最高优待。
到了这时,耶律重元就越看这个侄子不顺眼了。要不是当初他帮助耶律宗真上位,哪里有今日的耶律洪基?相比之下,耶律洪基逊色耶律宗真太多了,在耶律宗真即位期间,哪里对大顺服过软?每年的打草谷。都是满载而归,弄得南边汉人都不敢在幽云地区久留。辽兴宗在位二十四年间,幽云地区的汉人逃亡不断,流失的人口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些都是拜辽兴宗所赐。
而耶律洪基这小子上位后,做过什么?要不是老臣萧虚烈每年带兵南下,勉强获得过冬物资之外,辽国已经难以为继。今年要不是与大顺开通了互市榷场,恐怕要重蹈上一年的覆辙,辽国在整个冬日里都是死气沉沉。而契丹贵族却在花天酒地。
耶律重元把开通互市榷场当做了自己的功劳,这都是用他部族勇士性命换回来的。十万大军。能逃出生天的,十不存五。被大顺俘虏的,据通商商贾说,都派去了矿山那里做免费劳力。他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才换来辽国的繁荣,而耶律洪基这小子,又付出了什么?
更可气的是,明知道他耶律重元与耶律乙辛不对付,就像两个前世冤家一样,见了面就要干一架的模样。他却屡屡倾斜耶律乙辛,不就是因为忌惮他吗?先前把他“流放”到东北边,防范女真族。其实耶律重元又何尝不知,这是借刀杀人,用生女真消耗他的实力?
现在好了,耶律洪基见他部族伤亡过大,不好意思再逼迫过甚。现在便让他回上京临潢府了。天底下哪里有这等事,见到他没有利用价值了,便一脚踢开?再加上接他手的是北府宰相萧虚烈,落在那个眼里只有钱银的老狐狸手里,他经营多年的东北,连残渣都不会剩下!
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别说叔叔忍不了,就连婶婶都忍不了!夺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耶律重元财路被断,偏生这又放不上台面来讲。耶律重元见耶律重元和耶律乙辛沆瀣一气,气就不打一处来,说了那句“臣领旨”之后,便拂袖出了开皇殿,留下一干目目相觑的辽国大臣。
耶律重元以自身的角度,解释了一番他对辽国的贡献。却不会想到,若不是他战败,辽国又岂会与大顺妥协?辽国对大顺的欺压,就在他身上画上了句号,耶律洪基宽宏大度都没有责备他,他又哪里来的底气,去质疑耶律洪基?
耶律乙辛见状,立即为他的主子鸣不平了:“陛下,你看这皇太叔,也太放肆了吧?难道仗着他是皇太叔,就敢对陛下不敬?”
耶律洪基心情不好,也一直对耶律重元有所忌惮。但毕竟是本家的人,哪里能让外人说三道四?听了心腹耶律乙辛这么一说,他有些不高兴地说道:“皇太叔是朕赐下,见朕免拜的,又有金券在身,来开皇殿与政事,已经是给朕面子了。你也是,明知道皇太叔输了那一战,偏偏揭他伤口,这让皇太叔怎么咽得下这口气?罢了罢了,你也是公事公论,朕也不计较了。你回去且面壁思过,何时明白自己错在哪,才上朝吧。”
却说耶律重元拂袖出了开皇殿,心中也暗暗后悔,自己把事情做得绝了点,简直不给耶律洪基面子。即便有心谋反,但痕迹太重,岂不是让那耶律洪基有了提防?
不过现在后悔也没用了,事情已经做了出来,唯有继续表现得毫无城府,才能让耶律洪基放下对他的防范之心,他才有机会取而代之。
心事重重地回到了自己在临潢府的府邸,刚进府门,还未到厅堂,他的儿子耶律涅鲁古便被他召来,相商密事。两人步入书房之后,让中帐亲兵围住周遭,才敢开始谈话。
耶律重元把今日在开皇殿的遭遇一说,耶律涅鲁古便怒道:“这奸贼欺人太甚!父帅,不如反了吧?”
耶律重元恨铁不成钢地说道:“糊涂!我部族儿郎才刚刚大败亏输,元气未复,拿什么反?就凭我们那点兵力,打得过那耶律洪基的御帐亲骑、侍卫亲军、宫帐军?那御帐亲骑,便是只有万人,也足以把我部族几万儿郎杀得人仰马翻!更别说,这御帐亲骑有两三万!”
耶律涅鲁古也是知道御帐亲骑的威力的,而那萧峰也是御帐亲骑的一员。虽然御帐亲骑不是人人都像萧峰那般勇猛,可也差不到哪里去。御帐亲骑就是指卫戍契丹皇帝或掌朝太后御用宫帐的贴身近卫御林亲军,这支军队成员全是契丹人,由千里挑一的,直属皇帝的部族壮丁组成。军官完全由皇帝或太后亲自任命,完全出自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高级军官则完全出自耶律氏,目的就是为确保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开国初期契丹族人口少,加之兵员选拔极为严格,因此御帐亲骑总兵力始终徘徊在两万人左右,但都是精兵中的精兵。随着人口渐增,御帐亲骑也开始突破三万人,战斗力虽然略微有些下降,却也不是其他部族的勇士临时组成的军队能抗衡的。而耶律重元的部族,历来以不擅战阵闻名,更是不敢以卵击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