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此刻,陆承启也没闲着。很早之前,他就不直面之权交给了监察司司长,此刻有了边境军情,更是由监察士快马送回,经过御前侍卫的检查之后,便直接呈到陆承启的御案上。
说不担心那是假的,幽云十六州乃中原门户,事关大顺生死和战争主动权的掌握,任凭哪一个皇帝都不能无动于衷。
陆承启早就密令《大顺民报》阐述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以及契丹人的凶残,边境汉人生存状况的凄惨,被掳掠后做奴隶的悲凉……末了,报纸后面号召热血子民,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共同保家卫国。
这期报纸一出,登时引起了热议。时代的更迭,再加上先前胡人的统治,汉人并不以为游牧民族是异族,根本没想到他们是这般凶残,毫无人性。
报纸一出,全国哗然。契丹人的凶残,大顺子民也略有耳闻,哪里想到契丹人居然是这般嗜血?打草谷时候的泯灭人性,把汉人奴隶当做货物,地位甚至比不上猪牛。大顺子民看了报纸之后,很多人心中都有些发堵,一股热血直冲脑袋。《大顺民报》这些时日以来,已经以它独特的视角,精准的点评,直入人心的文字,和权威的报道,已被世人所认可,所有人都不曾怀疑这篇文章的可信度。
《大顺民报》指出:“若幽云十六州陷入敌手,则契丹骑兵一路南下,无险可守。我大顺军队被动挨打,毫无战争主动权。届时,契丹人想入侵就入侵,想掳掠就掳掠,中原大地将饱受涂炭。谨以此文,警醒诸位同胞,国运之战在于幽云十六州,在于每位大顺子民的鼎力支持,在于三军用命,在于文臣献策……”报纸后面,还附了捐赠信息和参军信息,号召有志青年,拿起刀枪,保家卫国。
这篇文章,巧妙地把家与国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警醒了世人,国破则家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若每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那大顺灭国之日,便是大顺子民破家之时。
一文惊醒万万人。大顺子民也不缺乏有识之士,一呼百应之下,不少热血青年涌向各地厢军,吓得兵部官吏连夜上奏给陆承启。
陆承启接到奏报,叹道:“谁说我大顺没有希望,这些热血青年,就是大顺的希望!”
其中还有一则插曲,那就韩伯珂独子,韩成义也是热血青年,一身家传刀法使得虎虎生风。他原本乃是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写词,武能上阵杀敌。只不过这次恩科没有中,仍留在长安郊外苦读经书。这日他看了《大顺民报》之后,热血上涌,就想报名参军。
韩凤儿吓坏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弟弟,你还记得爹爹临终前是怎么跟你说的吗?我韩家就你一根独苗,你若再战死沙场,你叫我怎么办?爹爹不希望你去当兵,只想你能读些诗书,做一个富家翁,把韩家香火传下去。好在圣上取消了爹爹的罪名,为他平了反,你能参加科考。你不思进取,怎么对得住死去的爹爹和把你拉扯大的我?”
韩成义犹豫再三,才把那柄大刀给放回灵位之前,不忿气地拿起了经典书籍,恨恨地看了一眼守在门口啜泣的姐姐。今年才十六岁的韩成义,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最容易冲动。一心为着报效国家,却不曾想想自己的家人。
陆承启当然不知道这段插曲,他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大顺民报》,总算把大顺子民的爱国情怀调动起来了。
幽州城,经过一日大战,仍然巍然伫立。
鸡鸣之后,气氛突然再次紧张起来。
朱大光一夜只睡了两个时辰,期间他还要起来巡视,尽心尽责做到了一个游击将军该做的事情。
天只是微微一亮,朱大光就下令投石车立时把架在护城河上面的濠桥给砸掉。这方圆百里的树木都被砍伐一空,适合做攻城器械的木材几乎没有。把敌人的濠桥给拆了,他们就要运土填河了。只是幽州城的护城河既宽又深,不知道要掘土多少,才能填出一条小道来。
耶律涅鲁古听闻濠桥被毁,又气又怒,一连砍了好几个汉兵,才稍稍止住怒气。这时候,耶律重元也得到消息,早有准备的他命令汉军拿着麻袋装土,填护城河。
这一次他们有备而来,准备以填土战术,一路填到城墙之上。这个战术在东汉末年已经被发明出来,只是那时候是诸葛亮用来夜间偷袭的,并没有正面强攻。况且诸葛亮攻击的那座是小城,哪里有幽州城这般城高墙厚?
耶律重元想出的这一个办法,看样子好像挺有效的。难道天下坚城著称的幽州城,会被这样攻破吗?看来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只见汉军掘了土,装进麻袋后,一袋袋丢入护城河中。每一次上去,都有几十人到上百人被箭射中。更有甚者,被投石车抛出来的巨石砸中,被床弩串成一串糖葫芦。
护城河还没有填到一半,七千汉军已经只剩下两三千人了。耶律重元一看,心中暗道不好,他手下只有这一支步兵,若是打光了,虽不心疼,但要用骑兵的命去填,也不划算。
他赶紧派上其他游牧民族,如室韦、女真等士兵,下马去填河。这些士兵有了些甲胄,伤亡也降了下来,总算在黄昏之前,弄出了一条小道,仅能通行两人,若是骑马,还有掉入护城河之虞。
见天色已晚,耶律重元就算有心攻城,也只得吹起牛角收兵,来日再战。回去一清点伤亡人数,居然超过七八千。虽然大部分是受伤,但边军的箭枝都是锈铁斑斑,受伤之后若不是命硬,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技术,肯定会被败血症给害死。所以这些伤兵,也等同死亡了。





大顺皇朝 第七十五章:你有张良计
耶律重元没想到,他费尽心思想出来的填土战术,伤亡会这么大。即便这一日死的最多的是汉军,可其他部落的士卒,也损失不少。相反,契丹骑兵的马弓,鲜少有给城墙上的边军造成伤害。因为他们这次没有把攻城利器——投石车给运过来,单凭这点濠桥、云梯,还真的不够看。再加上边军有经验,早早竖起木立牌、篦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遮挡器械,以防止契丹骑兵射来的箭镞。所以契丹骑兵就算是万箭齐发,对城墙上的边军伤害也是很小的。
如此这般消耗士卒,别说把土堆上高达三丈的幽州城城池之上,就是来回冲到城墙下面,都要损失大量兵马。耶律重元虽不善于领兵,但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他还是看得出来的。
无可奈何之下,耶律重元开始调整战术,并不打算用那个笨法子了,如果这么打的话,就等于把士卒送到边军的羽箭下面。这般送死,耶律重元再傻也不会做。
他一边命人回辽国,调运更多的攻城器械,一边让汉军去百里之外砍树做云梯,准备下一波攻城。这时候,萧峰看出了问题,那就是契丹大军的粮草有些不够了。
十万大军的吃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契丹军队向来没有什么后勤压力,那也是建立在“打草谷”的战时补充军需的手段之上。契丹士兵原本既是战士,又是牧民,一般不需要专门的军需给养。可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契丹骑兵还是一成不变吗?不是,现在的契丹军队,军需给养渐渐多了起来,虽然只占了十之二三,但也不可小觑。
这次耶律重元急于建功,连给养都没要,就急匆匆地聚集了部队出发。哪怕契丹骑兵能饮马奶,食湩酪(即奶酪)等维持粮食来源,可军队里面牝马不多,杯水车薪而已。
契丹骑兵虽自备军食,也带的不多。他们出征要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弓有四张、箭枝四百、长短枪、骨朵、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石、马盂、炒一斗,沙袋、搭钩毡伞各一个,縻马绳二百尺……带了这么多东西,都要放在马匹之上,即便有每人几乎有三四匹马,对马力的笑话也很大。再带上一个月左右的粮食,那负重就更大了。再加上幽州城外虽然有水草,但不算丰盛,马力消减很快。
再加上大顺用出的坚壁清野策略,坚决不让契丹人得到一粒粮食的原则,契丹人连打草谷都要深入幽州地界之内,恐怕他们在险峻的大山面前,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
萧峰注意到这个问题,可他也认为不算什么。契丹人都有习惯自备军食,一般都带足一个月所需,只要一个月之内攻下幽州城就行了。再不济,等到二十天左右的时候,再撤退,剩余的粮食挤一挤,也能坚持回到辽国边境。沿途再打猎什么的,总能找到吃的。对于粮草问题,他们从来不担心。
这也是为什么汉人一直打不过游牧民族的根本原因之一。兵书里面不知道有多少战例,讲的是如何断粮道,迫使敌军自乱阵脚。可契丹人没有专门运粮的粮队,怎么断他粮道,毁他粮草?没有了这个大杀器,汉人便要陷入了苦战,而且是艰苦的守城战,不敢轻易出击。
翌日清晨,契丹人又发起了攻城。这一次来的总算不是汉军了,因为汉军差不多损失殆尽,耶律重元命令他们去砍树制造攻城器械去了,没有再投入战斗之中。
而这些攻城士卒,大多是由渤海、奚、室韦、女真等族的士兵组成,当然也有不少契丹人,他们的作用是在队伍最后面,做督军。
不得不说,这些游牧民族的悍勇程度,比之前些天的汉军凶了不知道多少倍。一个个悍不畏死的模样,连边军都被震撼到了。特别是看到一个女真族士兵,身上插了不下七八枝箭羽,都还不要命地冲上云梯,最后是流血太多,力竭而死。但他的悍勇,大大鼓舞了攻城军队的士气,一时间边军的气势有所降低。
契丹军队所剩的云梯不多,还有十余架而已。朱大光也不敢藏着掖着了,命人把猛火油柜推出来,用火攻把云梯烧掉。
猛火油柜的确是一件大杀器,聪明的汉人把烟火的原理运用在了攻城器械之上。它以猛火油(即石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四脚,上有4四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三升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洞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成烈焰,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而朱大光命人所用的这些猛火油柜则是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油柜,以便于携带、移动。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石油,它遇火不灭的特性,让中国人大感兴趣。聪明的中国人很快就结合烟火的原理,把石油用作武器,制出了原理和今天喷火器十分相似的“猛火油柜”。
这一件大杀器一出来,登时扭转了战场的形势,契丹军队为之气结,而边军则大大鼓舞了士气。特别是有些攻城士卒被沾到石油之后,扑灭不得,惨叫地倒在了地上,痛苦地翻滚来翻滚去,直到烧成灰碳才断气。看到这一幕惨剧,攻城士卒再也聚集不起士气,败退下来。十余架云梯也被焚毁了七八架,仅余三四架撤退了回去。
哪怕契丹督军砍杀了不少吓破胆的其他族士兵,也阻止不了如同潮水般的败兵,耶律重元气得火冒三丈,眼看就要攻到了城墙之上,却被火攻毁了好事。
但兵败如山倒,他只得勒收部队,聚集败兵,稍作休整。
这一战仅仅是打了一个上午,幽州城就危险迭出,朱大光有点心悸了。要不是契丹人没见过猛火油柜,恐怕不易击退这般悍勇的士卒。
他巡视了一番城墙上的边军,命令换防,把预备队换上,原先疲惫不堪的边军换下去休息。有多年作战经验的他,知道下午契丹人的攻势,会更加猛烈。
;




大顺皇朝 第七十六章:我有过墙梯
弥漫的硝烟,遮天蔽日。特别是使用了猛火油之后的战场,更是显得有些灰醚一片。这些猛火油是未经提炼的石油,燃烧起来黑烟特别大。黑烟升空后,一时间连艳阳都显得灰暗起来。
耶律重元在大营之中,一时间也没了辙,问手下将领道:“这是什么武器,竟有如此威力?”
众将皆不识,待得揪来一个边军俘虏,才得知这是猛火油柜,乃是近些年军器监制作出来的大杀器。里面装的是猛火油,一旦沾上,难以清洗,遇火立燃,十分恐怖。
虽然猛火油柜的射程并不远,但架不住契丹士卒对它的畏惧。哪怕是谁,看见一个浑身着火,活活烧死的人,也会觉得十分残忍,从而彻底心寒。
契丹大军的士气就是这样为之一挫,耶律重元也有点措手无策了。好在萧峰说道:“听那顺兵说到,这猛火油柜并不多,恐怕撑不了多久的。如果我军能制作更多的云梯,又岂会害怕攻不上去?皇太叔只需下令,攻入城中的士卒,金银财宝,汉奴女婢任由他们选取,肯定能激发士气。”
耶律重元白了他一眼,说道:“若是如此,岂不是乱了套?传我命令,下午接着攻城。对了,汉奴们把云梯做好没?”
负责督军的契丹将领,闻言连忙说道:“顺军实在狡猾,方圆百里之内并没有大树,末将已经派汉奴去百里开外砍树造云梯了,想必很快能回转。”
耶律重元点了点头,说道:“下令让儿郎们吃饱一点,午后再战。若谁能攻进城中,我赏他一个大大的官职!”
此刻,幽州城中,朱大光也知道,契丹大军一时半会组织不起攻势了,便下令吃饭。不多时,煮好的饭菜端了上来。比之以往的伙食,打仗这会的伙食好多了。虽然还是糙米为主,但平日里吃怕了野菜、麦麸和高粱的边军,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军官的伙食好一点,还有白面馒头。朱大光倒是没吃白面馒头,把馒头让给了守城边军,自己扒拉了一碗糙米饭,填了一下肚子就放下碗筷了。
不得不说,朱大光的确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将领,可能也与他当年也是从小卒做起有关,他十分了解边军的心思。这些边军都是穷苦人家,为了吃上一口饭,才选择当的兵。这年头世道不太平,当兵是个危险的活路。若不是到了绝境,谁会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
当兵的话,还能吃饱饭,虽然吃得也不怎么样。更何况还有军饷,若能当够十年大头兵,积攒些钱银,也能回乡娶个婆娘,过上点好日子。哪怕是有人喝兵血,克扣军饷,当了十年兵,也能积攒个几十贯。当然,如果战死了,就一无所有了。
这些边军倒是很看得开,当兵都是为了搏一个前程,不是如此,谁去当苦哈哈的边军?皆因边军的粮饷虽然比不上禁军,但也相差无几,比起厢军,高了不止一倍。所以报名边军的穷苦人家,每年都是这么多。
边军们吃过饭,彼此都没什么交流,都在检查武器。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看见明日的太阳,说再多还不如把武器整理好,活命的机会也大一些。
朱大光忧心忡忡地看着不远处的契丹大营,说真的,他觉得很憋屈。契丹大军简直目中无人,把大营修得这么靠前,若是城中骑兵有一万,朱大光都敢连夜偷袭。只需绕到契丹大营的背后,趁其不备,放火烧营,肯定能建立奇功。可惜幽州城里面仅有两千骑兵,大多数还是驽马,仅仅冲锋一阵便没了马力,怎么跟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契丹骑兵打仗?
朱大光恨恨地望了一眼契丹大营,握紧了拳头,拳头上的茧子和青筋,表现出他此刻的悲愤之情。
而还在赶路的王韶,他自己都有点不相信,因为他现在已经来到了幽云十六州的地界边缘,尚有一天,便能赶到幽州城下了。
王韶派出的斥候,隔一个时辰回报一次,只为了不给敌人沿途埋伏的机会,和监视敌人的情况。最远的斥候刚刚被派到幽州城,探取契丹大军的动静。
越是有名的将军,用兵就越是谨慎。哪怕是行险用计,也是建立在强大的情报后面的。而陆承启在王韶出发的时候,把幽云十六州一带的监察士都给了王韶,任他调用,为的就是情报上面的领先,不错过任何一个战机。
王韶并没有减慢行军速度,作为一支半数步兵的军队,能日行百里,也是王韶所想不到的。这些时日以来,高强度的行军,磨练了这些禁军的意志,几乎每一名禁军,都很像成长了不少。当然,也不是没有非战斗减员,仅仅是脚上起泡的禁军,多达千人。但原先这些老爷兵,居然丝毫不吭声,不肯落队,让王韶暗暗称奇,思索道:“难道陛下整理出来的练兵方法真的具有奇效,把这些兵痞都训成了这般模样?说不得,我回去领军之后,肯定要试上一试。”
而沿途除非真的支撑不住倒下的禁军,也被送往附近县城州府,前提是先把禁军军服给拔掉,免得契丹奸细有所察觉。
整体来说,非战斗减员并不多,这一支进两万人的队伍,还是保持着队形,默默地朝前面行军。他们不是不累,不是不苦,而是在信念的支撑下,咬牙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路走来,风餐露宿,雨打风吹,都没有击垮这一支禁军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则是陆承启不止一次灌输给他们的,精忠报国!
不知道是谁起了开头,那一首《中华军魂》又再一次响起:“如果祖国遭受了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雄壮激昂的歌声,就是他们信念的最高体现!
王韶也不是第一次听见这首歌,可是不论听了多少遍,他还是被歌词深深打动了,一股“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豪情勃然而发,他也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不知不觉间,禁军的士气再一次提升起来……




大顺皇朝 第七十七章:各方反应
顺辽在幽州城下展开激战,处在辽国和大顺周边的几个国家,或多或少已经从大顺的《大顺民报》之中,得到了消息。
此时的高丽王是王徽,乃是高丽国第十一代国君,政治也还算清明。其时,大顺和高丽来往密切,高丽以汉语汉子为官方语言,几乎所有方面都仿造大顺朝的制式。
现在因为辽国强盛的关系,高丽依附大顺,就是为了不独自抵抗军力强大的辽国。而大顺有需要高丽挡住东北边的辽国大军,双方各取所需,所以便成了依附关系。以大顺为主,高丽为藩国,需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但高丽并不甘心就此一直屈居在大顺和辽国之下,奈何朝鲜半岛的地势,阻碍了高丽的发展,还有两个强大的邻居,高丽就是想搞些小动作,也会暴露在两个强邻的眼皮底下,实在有苦难说。
现在辽国和大顺又起刀兵,恐怕暗地最高兴的,就是高丽国王了。这不,王徽暗中召集大臣,幸灾乐祸地说道:“今年崔卿前去朝贡,却被那小皇帝羞辱一番,拿回来一车所谓特产,无非是一些瓷器、茶叶,比之我国所产皆有不如。哼,如此吝啬,活该他大顺现在倒霉!”他也不想想,哪一些所谓百年高丽参和鹿皮,就想换回一车金银,这不是打劫行径?那些高丽参比一根小指都细幼,真是欺负人家不识货,拿几年的人参来鱼目混珠。
崔介安也恶狠狠地说道:“微臣还想要回一些粮食,好充实国库,没想到那小皇帝推脱说黄河水患,大顺也没有粮食。呸!我高丽探子早就把大顺朝的情况了解得再清楚不过,也只有他这般厚脸皮,才说得出这番话来。上一年,大顺的粮食虽说不是丰收之年,但也有盈余的。可恶的是,那小皇帝居然下令封锁粮食贸易,现在我们就是想买粮食,都买不到了。”
崔介安的本家,崔冲也说道:“大顺枉被称为礼仪之邦,竟做出这等小人之事,实在让人惋惜。我高丽土地贫瘠,国力弱小,若无大顺相助,如何打得过如狼似虎的契丹人?以臣之见,还不如奉辽国为宗主国算了,料想大顺也不敢轻易来攻打我们。”
崔冲是高丽国内研究儒学最厉害的人,但他的花花肠子,比谁都多。这一条计策不得不说很毒,一来斩断了大顺的左膀右臂,让大顺腹背受敌,不得不增兵高丽边境;二来又有了一个大腿给他们抱住,不用担心辽国又来打草谷了;这第三嘛,还能恶心一下大顺,让他们知晓他们的厉害。
若是按照正牌历史,辽国的确就是高丽的宗主国。但在这异时空,因为大顺开国之时,军力实在强大,逼迫高丽承认了藩国地位,两国关系才持续到今日。
王徽也算是高丽国毕竟有远见的君主,一听这个计策,登时拍手叫好。但他们与契丹人向来交恶,怎么打破这层寒冰,还需要从长计议。
不得不说,高丽棒子就是这样的民族,谁强大了就依附谁,哪怕在异时空里面,这个习性依旧没有改变。这样的民族,其实就是一个伪君子,比日本这个真小人还可恶十倍。总是不声不响,在你后面插一刀子。如果不是朝鲜半岛地势占优,恐怕在历史上就被灭国无数次了。
按照正牌历史,隋朝、唐朝都攻打过高丽,就连明朝,也和朝鲜在辽东打过几战。可见,其实朝鲜半岛上面的国度,并没有大多数人那样想的那么好。相反,还特别招人厌。谁会喜欢一个随时在你身后插刀子的人?用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面,也是这个道理。
后世美利坚扶持韩国,想必也是为了给某国准备的刀子罢了。
却说高丽王臣商议好怎么投靠辽国的事情,就派人去办了。不得不说,高丽被称为“小中华”是有道理,起码这一招笑里藏刀用得非常之好,也狠毒无比。他们也非常注重保密,这次暗中商议,被派往高丽做卧底的监察士并没有任何察觉。高丽学习汉文化没有学到精髓,倒是把搞宫斗,搞阴谋的本事学到了骨子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讽刺。只是不知道他们做出这个决定,后面会不会悔恨得想自杀。
而与高丽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收到了这个消息。这时候,日本国进入了平安时代,国内政权统一,但大权旁落,藤原家族把持了日本的朝政。
其时,一手使得藤原家族兴旺起来的藤原道长已经死了,他的长子藤原赖通任关白,相当于摄政王的地位,藤原家族在日本一手遮天。
这时候日本与大顺是通商关系,大部分是以民间的形式进行。因为大顺前几任皇帝都不甚看重海上贸易,更兼严重抑制商人的地位,所以海上贸易一直不温不火。但辽国建国之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趋利的商人不得不自己去摸索,总算是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事海上贸易。
1...2122232425...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