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哪一个国家,没有了粮食,后果都极其严重。哪怕是高丽国,也无法避免这个历史得出来的经验。陆承启的这一招,可谓是狠狠打在了高丽国的七寸之上,他必须要让高丽国王王徽知道,大顺不是它一个小小高丽国能惹得起的。
许景淳立即说道:“臣遵旨!”正想告辞的时候,被陆承启叫住了:“慢着!”许景淳立即停下脚步,等着陆承启的吩咐。
陆承启想了想,缓缓地说道:“许卿,记住了,朕宁可高丽国乱不起来,也不能损失了这些暗探。要是让高丽国有所察觉,那么我们的监察司就暴露了。还有一件事,朕觉得辽国、高丽也不是吃素的,肯定在我大顺境内有暗探,这些钉子,一定要起出来。朕不允许这些耗子,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
许景淳也隐隐有这个感觉,做监察司司长越久,这个感觉就越浓烈。潜在的敌人渐渐浮现,而且暗中交手不下几十次了。许景淳早就对此有所怀疑,只是不敢确认而已。现在陆承启斩钉截铁地说明,这些潜在的敌人就是敌国的暗探,那他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只需要大肆抓捕就行了,还怕监察司大狱放不下这么多人么?
许景淳再请示道:“陛下,那这些人抓住了,怎么处置呢?”
陆承启冷笑一声,说道:“那还用说吗,只要是敌国的间谍,一律处死!要是大顺百姓,那就严惩不贷,捉入大狱之中,好好惩戒一番,再游街示众。朕不仅是要杀鸡儆猴,也是警醒这些见钱眼开的大顺子民,有些钱,不好拿!”
许景淳听得陆承启这句话,好似从九幽阎罗殿飘上来一样,吓得背后冷汗迭出。这么炎热的天气,他出汗没有什么稀奇,出冷汗那就是怪事了,也不知道他心中是有多么惊骇……(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一百八十四章:布网
出了宣德门的许景淳,并没有逗留,立即回到了监察司之中,开始布置陆承启交代的事宜了。,这时候,监察司的高效便体现了出来。只见许景淳唤来监察司业丞乐荃,对他说道:“我们在高丽的暗探有多少?”
乐荃立时回答道:“有暗探五十六人,分别在浿西道、朔方道、开内道、中原道、河南道、岭南道、江南道、山南道、岭东道、海鸥道、耽罗道等州府里面。”
不得不说,高丽处处学中原大国,却弄得四不像。什么河南、岭南、江南、中原等州府,都是“借鉴”过来的,难怪后世鸟叔那首神曲叫《江南style》了,根源是在这里。
乐荃确实是一个人才,对于这些早就了如指掌,不仅高丽,就是辽国、安南、回鹘、倭国等的暗探,乐荃都铭记在心。与其说监察司的司长是许景淳,还不如说已经被乐荃全都掌控在手了。
许景淳沉思了一番,说道:“人数还是太少了,陛下对我说了,要全力在高丽购入粮食,只囤不卖。我们终于算是有大动作了,这一次,定要搅得高丽天翻地覆!”
乐荃也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主,闻言大喜过望,说道:“我这就去安排人手……”他丝毫不担心经费问题,这么久以来,都是皇庄在补贴监察司,不然的话,哪里这么快建立起庞大的情报体系?
要是处处问户部拿钱,恐怕现在都搭不起一个框架来。大顺的官员早就看监察司不爽了,哪里肯尽心办事?能拖就拖。哪怕是所谓的忠臣也是这样。为了避免麻烦。以及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情报组织。陆承启决定还是从皇庄直接出钱算了,免得户部那里卡住监察司的脖子,碍手碍脚的。从这方面来说,监察司的确是圣眷很浓,哪怕是内阁都不曾有这么优渥的待遇。
许景淳见乐荃乐昏了头,连忙叫住他说道:“慢着,我还没说完啊!”
乐荃停住脚步,也知道自己的心态有些失衡了。他立功心切。恨不得立即做出一番功绩来,好让陆承启刮目相看。到了那时,论功行赏,他岂不是能官升一级?
高兴过头之下,居然忘了掩饰一下自己的野心。好在许景淳并没有发觉,他连忙装出一个恭谨的姿势,等着许景淳的吩咐。毕竟现在许景淳是他直属上司,不能得罪了他。
许景淳继续说道:“陛下还说了,大顺境内也有很多契丹、高丽、倭国的耗子,要一个个抓出来。起码不能让他们这么好过了。”
乐荃知道,所谓的“耗子”。说的就是这些暗探,也就是专业刺探情报的,并非是纯正的大顺子民。这些人或长得如同汉人,或精通汉语,或在边境呆了许多年,没有人曾怀疑过他们。更有甚者,乃是敌国买通大顺百姓,充当刺探情报的人员。
乐荃先前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消息,但没有陆承启的旨意,他们又不能擅自行事,颇为无奈。现在好了,陆承启的圣旨总算是下来了,有了圣旨在手的监察司,又怕过谁了?
乐荃的嘴角,已经扬起了一个残忍的微笑,静静地听着许景淳的吩咐:“……陛下还说了,查清是敌国暗探,一律处死;要是大顺子民,则要游街示众,以儆效尤。”
乐荃表示已经明了,许景淳又再三叮嘱,一定要保护好监察士暗探的安全,哪怕弃了囤积的粮食,也不能损失一个监察士暗探。毕竟培养一个合格的暗探,花费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高丽还好一些,不需要精通什么语言。要是辽国、倭国等地,还要培养暗探的语言。除了语言外,暗探还需要会一些功夫,能射弩箭,会游泳,能在丛林中生存,设置密码和破解敌国密码等……这一番培养下来,非得有潜质的监察士不能胜任。要是做到尽善尽美,一个暗探的培养,就要花费个好几年。
现在都是很粗糙的培养了一下,剩余的都是由这些监察士暗探自己去辽国、高丽等敌国里面自己摸索。到现在为止,或被误杀,或败露身份,监察士暗探的折损率都是很高的。
陆承启觉得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了,一再下了密旨,要加强训练。现在监察士不敢说是精锐之师,起码小规模战斗,还真的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们的。只要有特制的小型弩箭在手,他们就能在极其狭小的地域中创造出骇人听闻的战绩来。在这一点上,已经隐隐有了后世特种兵的风采了。
许景淳的话还没有完,他差点忘了陆承启对他说过,还要在长白山那边的女真族里面安插探子。他把这个对乐荃说了,乐荃皱起了眉头,说道:“监察司里面无人识得女真话,这可如何是好?”
许景淳完全是甩手掌柜的模样,摊了摊手说道:“你自己去想办法,陛下的旨意,谁敢不用心去办,那就别怪我无情了……”
乐荃心中鄙夷了一番,拱手出去布置了。许景淳这才松了一口气,陆承启交代的事情,总算一字不差地吩咐了下去,就看乐荃的办事能力了。对于这个手下,许景淳还是很满意的,要是离开乐荃,说不定监察司他就真的搞不掂。毕竟大多数时候,他都是甩手掌柜,陆承启的传话筒而已,真正办事的是乐荃。
完成了布网工作的许景淳,休闲地哼起小曲来,都在想着今晚去哪一个青楼好了。这就是武人和文人的不同了,他们绝不会假惺惺做派,不入什么烟花之地。其实内心里,闷骚得要命,见到什么花魁一个个都转不了眼睛。
皆因文人如果眠花宿柳,那么在风评之上就会附加上一句“沉溺烟花巷陌”,这可是很致命的。文雅的来说,这是人不风流枉少年,重的来说,这是道德败坏。正史上柳永,就是因为常年留恋于青楼歌馆,哪怕是暮年曾中士,到头来亦不过一个屯田员外郎,与他的理想格格不入。这样的影响,对他的仕途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为什么文人都如此假惺惺做派,就是为此了。醉心功名之人,哪一个敢逛青楼歌馆,留人口实的?
而武人却毫无顾及,毕竟他们的心思也直率一些,就比如现在的许景淳,从来不忌讳别人说他闲话。他自从担任监察司的头头以来,被人说的闲话还少吗?他也不是没脑子的,通过这种手段来自污,既说明自己毫无大志,让陆承启放心;同时也留给文官一个借口来骂,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一百八十五章:胥吏
小黄门回报给陆承启之后,陆承启暗自点了点头。李诫的反应,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内。小黄门前脚都没走,李诫都开始安排工作了,并没有因为原工部尚书黄锡时的致仕而受到影响。
其实大顺朝的衙门,几乎都由不能考科举的小吏肩负着做事的重任,而那些个高高在上的官员,正经来说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干的。哪怕那些高官一个个都离开了,在小吏的操持下,衙门也能运转良好,丝毫不见有滞碍感。一般的衙门主官,实际上是担负着消息的传话筒,上面来消息了,下面的小吏便开始做事了。这些个小吏,要是有一个强硬后台,还能混个从九品的阶官做做,但真的要得到实职或升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陆承启重生的时日尚短,对于这些个官场潜、规则,知道得还不是很多。要是他知道这些小吏这般凄惨,每个月做的活比一个县官多得多,俸禄还不是由朝廷来出,而是由每个雇用他们的官员来出。
而大顺立朝之初,有感于前朝对于地方的控制太弱,而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朝廷制订的各项政策及法规通过诏书形式颁发至全国,地方州府上的各种信息也以奏章的形式上报朝廷。公文往来之频繁胜过以往任何时期,而公文的抄写、点检、批勘及收发、传递等工作主要由各个衙门的小吏完成,小吏成为沟通朝廷与地方州府的桥梁。
地方官府内的小吏除了处理文书、供官员驱使外,还要催征赋税、押送官物、管理仓库、维持治安等任务。分工也很细了。这些地方州府的小吏统称为“公人”。他们按工作不同可分为“仓吏”(看管仓库)、“纲吏”(押送官物)、甲头(催征赋税)、拦头(搜检漏税)、“狱吏”(看管监狱)、治安吏(维护乡村治安)等。可以说。算上小吏的话,大顺的官员是历朝历代最多的,这就难免出现了冗官的现象。
大顺的官员有任期限制,一般三年一任,短者数月即迁,迁移频繁,这使这些官员很难对任职地区或部门内的实际情况有深入了解。小吏则不然,他们大多是本乡本土之人。一般长期在某一个衙门办事,熟知衙门里面的各项规定和法律条文,了解本地的社会现状和风俗民情。因此,当官员愿意放下身段来听取小吏建议时,往往能够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或减少政策制定时的失误。但先皇元绶年间,有小吏向朝廷上书,说北面部署司的机密文件多由小吏掌管,容易致军机泄漏。朝廷当即下令,严禁官员将机密之事委与小吏。
大顺的法律。较之历朝历代都完备得多,各衙门都有专门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也日益繁密,这令刚上任的官员难以适应,在处理政务时,越来越倚重衙门内长期任事、精通律令的老吏。就连翰林学士起草的诏书也要经孔目吏审读无误后再颁下,免得出了错,那可是会引起民愤的大事情。
但有些小吏也属于恶吏,贪腐起来比一些官员还厉害。小吏散布于朝廷至地方州府各级衙门中,职掌不同,赇赂的方式也不同:进奏院的小吏通过泄漏机密以邀利;三司小吏则利用审核帐籍之便以索贿,而管理官府财物的小吏吏则伺机侵吞、盗取。为害最大的当属朝廷三省的小吏,特别是管理人事、负责官员磨勘迁徙与黜罢的吏部小吏(铨吏),他们仗着自己对人事任免条法的熟悉,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官阙来胁迫官员,目的无非是索贿、或泄私愤。好在陆承启撤掉三省,设立内阁,才算压住了这股歪风邪气。
但换汤不换药啊,内阁的运转,一样需要小吏。不然单单凭着那十二个阁臣,一天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恶吏除了贪腐之外,欺压官员也是常事,真的是活久见了。小吏作为官府内具体办事人员,受制于官员,他们往往通过与官员的周旋来达到徇私目的:遇廉勤之官,暂且收敛自己的行为;遇庸官,则窃权揽政;遇贪官,则与之狼狈为奸。对于在地方上任的官员而言,他们每当端坐堂上,环顾四周都是本乡本土的小吏,很容易被架空。这么一来,真正话事的,就不是这个官员了。这也是为什么地方匪患屡禁不绝,这些小吏都与匪徒勾结在一起,谋获私利,没有一点根基的官员,又怎么敢去惹他们?
地方州府的小吏不仅与官员交结,与匪徒勾结,还与当地的富豪相勾联,共同欺压百姓。有的侵占民田,有的伪造税产簿,偷盗税款;更有甚者,将富豪的税赋转嫁到普通民户身上。这些行为既造成朝廷财税的大量流失,也加重了民户的负担。
恶吏的危害,陆承启却没能看到,皆因在高位之上,对于民间疾苦,还是欠缺亲身体会的。
派去宣旨的小黄门,是同时出发的。工部衙门比较近,自然回转得快。而去禁军大营宣旨的小黄门,自然回转得慢了。过得一个多时辰,骑着马的小黄门才算是回到了皇宫之中,向陆承启回报卢胖子的接旨情况了。
听闻卢胖子傻呵呵的捧着兵符,说不出话的模样,陆承启不禁莞尔,又有些担心:“这卢胖子不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吧,要是这样的话,倒也不值得多培养了。但愿这些小匪患他能手到擒来,不然的话,我都保不住他……”
陆承启对这个卢胖子还是很有好感的,也想提拨一下他,但如果他连这般“简单”的剿匪都完不成,那陆承启也没辙了。不是不给你机会,而是你不懂珍惜啊!
与此同时,调动厢军的圣旨和兵符,已经通过快马向各个州府宣旨了。这路途遥远,非得健壮的内侍太监不能胜任。
陆承启的意思,便是要通过拉练禁军,训练出一支精兵。而地方厢军,也要慢慢地全都聚集来禁军大营之中接受训练,淘汰不合格的兵丁。然后便是边军,也要这么做。通过统一的,有效的训练,训练出一支精兵来,这样才符合陆承启的预期。
陆承启不能让军队这么腐朽下去了,到时候要是女真崛起,恐怕除了边军、禁军之外,就没有了能战之兵,那如何能保家卫国?
陆承启的野心,恐怕不仅仅是防御住游牧民族就行了,他的野心,可是要彻底征服草原的。但军队不堪一战,他再有野心,也是镜花水月而已……(未完待续。)
ps:自己看了都觉得用词有点重复了,没办法,时间太紧了,来不及修改润色,各位书友见谅!




大顺皇朝 第一百八十六章:准备事宜
军队要想强大,必要的训练必不可少。除了训练之外,军纪更是重中之重。而辅以完善的立功奖赏制度,抚恤制度,才能让一支颓兵变成一支精兵。
已经有了些许经验的陆承启,慢慢体会到了其中的奥义。他却不知道,古代人的思想,并不像后世那般,陆承启自以为有了效果的训练方法,其实只是完善的奖赏晋升制度的功劳,与其他那些个什么训练、什么军纪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这时候的士卒,并没有什么家国观念,要是用什么荣誉感来刺激他们,说什么春秋大义,国家民族,他们都不会懂。甚至有大胆的,反而会问:“为何辽国之中,汉人比契丹人还多?”
确实,辽国之中,汉人居多。这些契丹人也确实该死,可在辽国上面的汉人呢?他们是契丹人的奴隶,被他们当做“两脚羊”,难道这些汉人也该死吗?
这个问题太复杂,他们没办法回答。对于这些士卒来说,每月能按时领到足额的饷银,那已经是天大的喜讯了。而荣誉感的问题,他们更看重的是衣锦还乡,升官封侯,前呼后拥,妻妾成群,让别人嫉妒得眼红,恐怕这才是这些士卒心目中的荣誉感吧!
陆承启不是职业军人,自然不了解这个时代士卒们的真正想法。后世用保家卫国等手段来激发士卒的使命感,来增强所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是电影,又是宣传的。效果却不见得有多好。而这个时代。只要一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便能把士卒的心抓得牢牢的,战斗的时候更是能激发出士卒不怕死的血性来。这也不知道是时代的需要,还是利益的驱动……
陆承启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做什么思想工作,其实洗脑的效果有限。还不如他亲口许下那一句,“只要你们取得功劳,朕一概封赏!若是有人扣押你的功劳。向监察司报告,朕会亲自处理。”来的有效果。当然了,每月的饷银必不可少,每日能吃得饱,穿的暖。让这些进行了新式训练的禁军有个盼头,那样才能让原本已经累得半死的禁军们咬牙坚持下去。
可以说,陆承启这是歪打正着,才算是训练出一支强军来。这支强军,也证明了战斗力并不逊色于一般的游牧民族军队。要是全国的边军、厢军都能如同这十万禁军,十万禁军辅兵这样。陆承启还真的有机会征服草原。
陆承启心不在焉地听着小黄门的复旨,眼睛却盯着禁军大营所在的方向。也不知道在思索着什么……
此刻,卢尘洹才算是从傻笑中回过神来,总算是记起了现在要做什么。连忙点起两万步卒,备齐行军所需粮草,以及所带的兵器,就准备前往太原府,去剿灭所谓的贩卖私盐的武装了。太原王家,这可是垄断官盐、暗中贩卖私盐的最大集团。据监察司的暗报,王家圈养的私兵,已经超过了千余之数。不仅有刀枪等兵器,就是连朝廷严令禁止民间所用的弓弩,都好像有不少。
王家如此嚣张,陆承启岂能不剿灭之?若是王家家主能壮士断腕,负荆请罪,或许陆承启还能网开一面。不然的话,单凭王家向辽国贩卖青盐、井盐,控制盐价,勾结蟊贼,煽动士子闹事的罪名,足以将王家抄家灭族十余次了。
大军出征,向来是一件繁琐的事情。前面便已经说过了,不论战兵还是辅兵,所带的东西都非常之多。好在现在乃是炎热的夏季,并不需要厚重的御寒衣裳,不然的话更加麻烦,非战斗减员也会多很多。
卢尘洹好似也受到了皇家军校教习的影响,行事风格大异平常。只给了出征的两万禁军一个时辰收拾东西,然后便开拔。其实他是立功心切,否则的话,他非走一步看两步不可。
两万禁军,尚有接近三万的辅兵,人数算起来差不多五万了。五万人,已经是很庞大的军队了,对于本领一般的将领,尚不能全部统领得来。
好在禁军的中低层军官都很给力,约束手下士卒,有条理地开始准备开拔事宜。不到一个时辰,几近五万的禁军,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征了。
这时候,火枪队已经扩建到五千余人,陆承启特意下旨,要火枪队全都派上战场,以检验一下这些火枪队的作战能力。
五千余火枪队,所用的装备与别的士卒皆不一样。那巧夺天工似的洪祥式步枪,配上了专门制作,能卡在枪管之上的刺刀,显得格外的威风。
现在,禁军的士卒都知道了火枪队的厉害,无不争破头想加入火枪队。上一次火枪队立下大功,擒了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的堂弟,耶律涅鲁古,所得的赏赐,几乎是别的禁军一倍多,这怎么不叫别人眼红?
偏生火枪队的要求又极其严格,十万禁军,十万辅兵都在暗暗较劲,想要进入火枪队之中。这不,火枪队里面有不少通过努力训练进入的辅兵,这让很多辅兵都看到了希望。战兵们也不甘示弱,一时间禁军好似换了一支军队一样,训练起来都不要命似的,都是因为火枪队的待遇诱惑,让他们前赴后继着……
新造出来的洪祥式步枪,可不是第一次出击幽州那时候的洪祥式步枪了。经过军器监的严格淬火制造的枪管,已经比百炼钢更为耐用,韧性、硬度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产能有限,要经过淬火工艺,制造枪管的难度就更大了。
陆承启何尝不想把火炮也运用到战场之上?奈何被国人吹得神乎其神的铁范铸炮法,所铸出来的的火炮,不堪大用。唐勋、沈括和苏颂这三位大科学家经过好几十次实验之后,发现还是泥范,或者是淬火工艺制造出来的火炮能够达到理想。只是这么一来,铸一门炮的时间,可就大大延长了。所以,根本赶不上这一次的剿匪。要是赶得上的话,以实战训练一下炮兵,那也是很好的……
陆承启不由地暗叹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就算做了皇帝,那也是一样的……”
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卢尘洹意气风发,一挥手中的马槊,喝道:“出发!”
几近五万的禁军,立时便迤逦而行……(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一百八十七章:交付俘虏
卢尘洹出发还未到两日,估摸堪堪行至潼关一带。∑頂點小說,监察司的暗报便从边关传来,说是契丹的牛羊已经从上京出发。一路赶将到大顺来。
陆承启接到暗报之后,心中暗笑了两声:“任你奸似鬼,也终究服了软!”说罢,把暗报放在一旁,并不理会了。这些来使,在通过边境的时候,大顺都会颁发一个“馆券”,相当于后世的护照、通行证什么的。这个馆券是很有用的东西,有了它,其他国家的使团在大顺能活得很滋润,相当于一张长期饭票,你在大顺呆多久,饭票在你呆的期间都有用。你要回国的时候,大顺朝廷还会送你很多回礼。当然了,这是在陆承启没有亲政前事情,现在可没有这么好的事了,最多赐你一些土特产,真正的“土”特产。
其时,大顺接待的外国使者与蕃夷之客很多,东方有四:第一个高丽,出于夫余氏。殷朝时期衰弱,幸存的殷商王子便去了朝鲜,自此以后便是殷商后裔,在汉时是为乐浪郡。第二个日本,时人称倭奴国,又叫倭国。自己以为他们的国家是日出之地,所以改称日本。第三个是渤海靺鞨,是原来高丽的另一个分支。第四个乃是女真,渤海的另一分支。
西方有八:第一个董毡,所在地青唐城,与回鹘、于阗相接。第二个是于阗,西带葱岭,与婆罗门(后世印度)接壤。第三个是回鹘,本来是匈奴别裔,前朝称回纥。居甘、沙、西州。第四个是龟兹。住在居延城。回鹘的另一个别种,其国主自称师子王。第五个是天竺,旧名身毒,又叫摩伽陀,或者是叫婆罗门。第六个是瓜沙门,汉代敦煌故地。第七个是伊州,汉代伊吾郡的所在地,后世的新疆。第八个是西州。本来是高昌国,汉代车师前王之地。有高昌一城,因为其地势高、人口昌盛所以得名。
1...5354555657...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