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顺皇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飘依雨
苏轼愣住了,他真的没想过,原来一向视为仁政的“减赋税”,也不能拯救这些少田少地的自耕农。
那农户似乎扯开了话匣子,继续说道:“如果我不把孩子都送到宋老爷那,那不久之后,我这点田地都没了。那时候,别说我的孩儿,便是我也要成为宋老爷的佃户。我即便有点穷,还能有瓦遮头,有粮可吃。要是佃农,辛苦大半年,到头来连自个都养不活,最后还不是一样卖身为奴?这迟与早,有甚么分别!”
听着农户的愤恨,苏轼总算明白了。不是人贩子要拐卖孩童,而是这些农民,被逼得要鬻儿卖女,否则连自己都活不下去。他们想过要抗争,可他们没有抗争的资本。他们没有钱读书,供不起一个读书人,改变不了命运。一代一代之后,田地越分越少,也就越来越贫穷。最终,也只能像这个农户一样,为了不彻底为奴为婢,更是为了生存,只能忍痛鬻儿卖女了……
苏轼突然叹道:“前朝柳柳州曾撰文,名曰《捕蛇者说》,言苛政猛于虎。谁知今日,非苛政,亦猛于虎?此乃天灾,抑或**?”
农户、秦明等人都不知道苏轼在感叹什么,但他们都知道,苏轼似乎很有感触的样子。没办法,他们识字不多,哪里知道柳柳州,乃是大诗人,大文豪柳宗元?他的《捕蛇者说》,也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苏轼听了农户的诉说之后,总算明白什么叫民间疾苦。只见他从袖中掏出荷包,在桌面上倒出几百文铜钱来,推到农户面前,说道:“大哥,我帮不了你很多,只能聊表心意。多谢你的直言,我等要告辞了……”(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三十一章:你是好官
那农户呆呆地看着散在桌面上的铜钱,还在滴溜溜地打着圈。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苏轼已经走出了屋门。
他猛地一个激灵,用衣裳把铜钱都扒拉下来,冲出门去,大声喊道:“娃子,我可不能再要你的钱了!”
苏轼头也不回地说道:“你说出了我想知道的,这就是你应得的!”
走在后面的皇家军校学员,也笑着对他说道:“拿着吧,说给你的就是给你的。嘿,这位爷,富阔着呢!”
农户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捧着一衣兜的铜钱,喃喃地说道:“好人哪……”
这一行人,大多没见过如此的世道。为了生存,居然连自己的儿女都要卖了。先前听说乱世的时候,为了生存,易子而食,他们是怎么都不信的。可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信了。
一行人,沉默地走着,每个都是满腹心事。不声不响地走了一段时间之后,秦明突然问道:“若他们的田地都没了,他们靠什么活下去?”
苏轼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此刻秋风送爽,正是秋收季节。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看了让人赏心悦目。心中突然想起《诗经》里面的一首《硕鼠》,当即吟唱了出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秦明等人虽然听不太懂,但诗中那种无奈,和对生活的眷恋,还是感染了他们。苏轼是用唱的方式唱出来的,以乐教和。秦明他们也能听得懂个大概,这便是音乐的魅力。
《礼记·乐记》中说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孔夫子也曾提出“克己复礼”,周礼里面,最为核心的部分,便是音乐。
这歌声,乃苏轼有感而发。直接催人泪下。此刻苏轼心中想的,便是到底谁才是那个硕鼠?苏轼心中隐隐已然有了答案。是地主吗?可地主在这些农户走投无路的时候,给了他们一条生路啊!是他们自己作孽,生养太多?苏轼想到,自己兄弟姐妹六人,只存活了两个,这人伦大欲,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本能,孔子都说,“食色,性也。”难道孔夫子所说的,还会有错?
苏轼再深究下去的时候,他似乎触碰到了一个禁忌,难道皇权是那只最大的硕鼠吗?苏轼不敢想了,儒家纲常思想,禁锢他不敢往这方面想。一个国家,人君都没有,人心便散了,这个国家还能称得上是一个国家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国,家又怎么称得上一个家?
苏轼的心乱了,他发现,现实生活似乎把他所学的东西,毫不留情地一一击碎。圣人所说的大治之世,在这个愈来愈复杂的社会中,又将如何实现?
苏轼想到这,便停住了脚步,看了看秋风过后,已然萧瑟的草木,一时间迷茫了。
秦明见苏轼魔怔了,连忙摇了摇他,说道:“苏大才子,你没事吧?”
苏轼被他晃醒之后,勉强一笑,说道:“没事,走吧……”
一行人又走出十几步之后,秦明见时近午时,阡陌之上,已然没有多少农户,便低声说道:“苏大才子,你不要这样。我相信,你是一个好官,是把百姓死活放在心里的。嗯,圣上也是一个好皇帝,亲政以来,屡屡减免赋税,深得民心。而刚刚见到的,不过是个例来的。我相信,天底下,这样的农户,不会太多!”
苏轼怔怔地说道:“好官?好官?何为好官?为民做主,还是让百姓能活得下去?”
秦明闻言,笑道:“苏大才子,连我都能想的明白的事情,你怎么想不明白呢?我也是为混口饭吃,才当兵吃粮的。先前家里,共有九个兄弟姊妹,我最大,家里没吃的了,见边军招兵,我便去了。当兵好歹还能有口饭吃,不会饿死。这几年,我就回过三次家,老五,老八,老九得病都死了。老二出去给村中老爷种地,还能混口饭;三妹、六妹、七妹都嫁人了。条件还算不错,起码没我家穷。我也是调来皇家军校后,饷银才多点,每月给点钱给还在家里的老四,奉养爹娘百年归老。这人的一辈子,不就这么过了?苏大才子,这人哪都是有手有脚的,没饭吃,行乞都要活下去。我听说,那驰道最后一站的皇家大学,里面的学子,不也是苦哈哈的出身?圣上可怜他们,才办了这皇家大学,给他们一条活路。嘿,我孩提时,听村里老人讲前朝那会的事,饥荒年哪,饿死的人都是一片一片的,像割麦子一样,不是几个村,而是一个府,一个州,一个路的饿死人。那些家中藏着粮的老爷们,却死活不肯拿一点出来救一下那些乡亲们……那时才是一个惨啊,人到了那时,什么都吃了,山上的野菜,树根、树皮、树叶,最后连庙前的观音土,都咽下肚里去。听老人讲,吃了观音土的,吃了以后腹胀,最后都被折磨死了……还好太祖仁义,杀了那些为富不仁的老爷们,开仓放粮,我那村的人才得以活命……”
身后的学员听了,操着一口河、南路的口音说道:“可不就是嘛,俺听俺村的里正说了,多亏了太祖夺了江山,不然俺们汉人,不知道还得死多少人哪!”
秦明叹了口气,拍了拍苏轼的肩膀,说道:“苏大才子,你的大名天下皆知,论学问,我是比不上你的。可有些道理啊,我比你活多了十几年,总是看得透彻一些。只要当今圣上坚持三年不加赋,那天下太平是板上钉钉的事。你这大才子,就别想太多了,这是圣上该做的事……”
苏轼摇了摇头,说道:“范相曾在《岳阳楼记》里写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话音尚未落,一个苍老的声音接着说道:“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三十二章:宋老爷
(谢谢书友将细腻进行到底的打赏!)
“谁?”秦明闻得此言,连忙一个旋转,护在了苏轼身前。+◆頂+◆点+◆小+◆说,x.同时做出搏击的姿势,一只手伸进了怀中,握住了藏在怀里的匕首。
秦明身为教习,果然是有他的本事,起码反应就比其他学员快了一拍。秦明防守到位之后,其他学员才反应过来,团团把苏轼护在了中间。
这都是因为他们在说话间,放低了警惕心。都听秦明讲故事去了,连周遭环境,都不曾注意。这不,何时蹦出个人来,他们都不知道。
苏轼一阵无奈,若是此人真的要行刺,哪里还会预先出声提醒?心中不由对他们的专业程度,有了深深的怀疑。推开了固执护在他身前的秦明,给了他一个眼色,然后说道:“这是人家在接我的话头,你们这么紧张做甚!”
秦明低声说道:“此人出没如鬼似魅,看来是个高手,不得不防啊!”
苏轼刚想说话的时候,那人叹了口气道:“老了,终究没你这娃子这么有朝气了……”说罢,颤巍巍的走出一个拄杖老人来。
只见这老人红光满面,皱纹都极少。须发虽白,却精神矍铄。虽然拄着拐杖,脚底下却是极稳。一看便知是一个保养得体,生活异常幸福的老人。
苏轼一拱手,施以晚辈长揖礼道:“这位老丈,可有何见教?”
老人笑吟吟地说道:“指教不敢当,乡村野夫,只敢狂言几句耳。如若公子不嫌弃。请往老身寒舍一坐。吃茶论道。”
苏轼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秦明一时间没听明白,见苏轼转身就跟着走,吓得秦明连忙拉住他,说道:“你真的要去?”
苏轼低声说道:“你忘了,我们是来做什么的吗?这老丈,一看便是德高望重的人,所知道的事情,肯定比那农户知道得多。我们去探一探他的口风。也不见得有什么吃亏。”
秦明听了,便有些动摇了:“可看他的模样,不像个普通人啊!”
苏轼淡淡地说道:“难道你们这么多人,还保不住我一个?”
秦明苦笑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要是人家想害你,我们再多人又有什么用!”
“难道在这村里,就没有暗箭了吗?你想太多了,世上还是好人多。以我看来,那老丈眼神清澈,不似一个大奸大恶之人。相反。能背诵得出《岳阳楼记》的,我也不相信他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苏轼淡淡地说道。执意跟着老丈往村头走。
其实,看那老丈一身完好的衣裳,虽然不是很富贵,但起码没有补丁,用料也是昂贵的蜀锦,苏轼便知道,他八成便是那农户口中的宋老爷了。能在这偏僻之地,穿得起这样的衣裳,除了地主乡绅,又是何人?再加上他走的方向是在村头,这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嘛!
跟着老丈来到一个不算气派,但拾掇得整整齐齐的小院前。那正在扫地的家仆,见到那老丈,都恭恭敬敬地鞠躬叫道:“宋老爷!”
老丈含笑点了点头,一路领着苏轼来到了厅堂之中。苏轼注意到,他的家中,栽满了青竹,心道:“原来也是一个爱竹之人!”
苏轼极其爱竹,世人皆知。一下子见到了如此多种类的竹子,不禁对老丈刮目相看起来。原以为不过是读了点书的老人罢了,没想到对方的思想境界竟如此阔达。
分主客入座之后,老丈唤来俩孩童为他们斟茶,看着孩童熟悉的动作,苏轼还以为是两个小书童。没想到,那俩孩童斟完茶之后,便立在老丈身后,说道:“爷爷,都为客人斟茶了。”
苏轼不由地大惊,由衷佩服道:“老丈家教甚严,我等佩服!”
老丈挥了挥手,说道:“礼多人不怪,乡野之人,不懂尊客礼数,胡乱来的,尊客莫要见怪。尊客,想必已然猜到,老身便是这宋家村的里正。宋六郎跟你们所说的,宋老爷。这村也不大,有外人来的时候,总是有人来告诉老身的,尊客莫要奇怪便是!”
苏轼听了,连忙起身说道:“失敬,失敬!入乡随俗,怎敢相怪?”
老丈笑着示意苏轼坐下,才说道:“尊客莫要这般客气,老丈信奉宾至如归,过门即是客,就当做是自己家一样便是了。先前听得公子吟诵范相之《岳阳楼记》,一时间感慨颇多,才忍不住接了话头。如有冲撞之处,还望见谅!”
苏轼笑道:“有老丈这等知音,乃是范相之福,我等又哪敢怪罪?可惜范相早逝,不然哪里轮得到杨太师作威作福,把持朝权,架空圣上?”
苏轼生性耿直,这话说出,也是出乎内心。他原先入狱,便也是这等言论,被二五仔告发,才惹来眉州知州,把他锒铛入狱。苏轼这人,有一句说一句,不然正史上政治觉悟这么低,死扛王安石,最终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了。
见苏轼把话题说到这,老丈回头说道:“你们去玩罢,记得带上阿福!”
把两个天真烂漫的孙儿支开之后,宋老爷缓缓地说道:“若非圣上亲政,公子这番话,便可入狱了。”
苏轼苦笑一声:“实不相瞒,在下年前才从狱中出来。”
老丈叹道:“年青人,总是要有些朝气好。要是像我这个糟老头子,暮气沉沉的,甚么也做不完。既然圣上下旨,不以言论论罪,今日老身便学范相,倚老卖老一番,道些朝中之事。”
苏轼正色,拱手说道:“请赐教!”
宋老爷苦笑道:“哪敢赐教?不过乡野之夫浅见罢了。”顿了一下,他缓缓地说道:“当今圣上,看到了大顺内外交困,虽然粉饰太平,但其内里已朽,遂大力革之。老身对圣上的施政,一向是支持的。圣上若坚持下去,必成中兴明君。观历朝历代,开国之君虽难,但也有十余位;可中兴之君,又能有几个?概是因为,没有开国之君的铁腕,想要彻底革除弊病,实在难上加难。”
闻得此言,苏轼惊得跳将起来。乡野之中,也有如此见识之士,一语道破陆承启要做的事,苏轼不能不对他再高看一层:“宋老丈所言极是!”(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三十三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老爷摆了摆手,说道:“这都是老身愚见罢了,做不得准的。”
苏轼叹道:“若天下人,都像宋老丈一样见识,那天下何愁不太平?”
宋老爷苦笑道:“老身不过在范相任知永兴军、幽州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幽州期间,做过范相的亲兵,受了范相鼓励,方才以不惑之躯开始奋发读书。只恨为时已晚,不能报效朝廷。卸甲归田之后,回到家中,购置了几亩闲田,我儿亦不喜读书,唯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了。”
苏轼闻言,起身拱手说道:“原来老丈是范相亲兵,上过战场之人,当受的子瞻一拜!”
宋老爷苦笑道:“老身有什么好拜的,不过闲云野鹤一只。这把年纪了,都一只脚踏入了棺材。若能看到孙儿金榜题名那日,便是死也瞑目了。”
苏轼笑道:“宋老丈,你身子骨这般健朗,再活个二三十年也不是难事。这等话,切莫再说。”
宋老爷讲完了自己的生平经历,总算把心中的算盘讲了出来:“依老身看来,公子似乎是身有功名之人?”
秦明听了这话,未曾放松过的神经再一次紧绷了起来,与其他学员对视了一眼,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先制住这老头再说。不过,听这老头说,他做过范仲淹的亲兵,想必也是有武技在身的,恐怕此举得花费一番周折才行。
苏轼听了,迭口否认道:“老丈说笑了,若我有功名在身。又怎么会周游天下。无所事事?在下不才。不过是一介举人罢了,今年春闱不中,才到处周游,想发泄一番苦闷的心情罢了。”
大顺的举人,非终身制,如果贡试不中,则下一科还要再参加州试,取得功名才能进京赴考。这是太祖为了保证科举公平性。才定下来的。如果一考定终身,这不是对那些因毫厘之差而失去举人资格,又要穷耗三年时光的秀才很不公平吗!
宋老爷闻言,哈哈大笑道:“便是能通过州试,也很不错了。起码公子的才学,是比老身大得多了。唉,老身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公子能否应承?”
苏轼小心翼翼地说道:“老丈且说来听听?”
宋老爷也不客气,把心中的所想一股脑讲了出来:“先前公子也看到了,老身那两个孙儿。也算是有点资质。只是奈何穷乡僻野之中,没有良师。老身学识又浅,此际再教他们,每每感到力不从心。老身看公子一表人才,胸中所学,定然囊括儒家典籍。老身想聘请公子,做老身那两孙儿的先生,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苏轼一时间没想到,这宋老爷,居然想让他做一私塾先生!还未说话,宋老爷又补充说道:“钱银方面,老身绝不会比任何一个先生少。若是公子想再赴京赶考,老身还有盘缠奉上。”
听得出宋老爷言语中的拳拳之意,苏轼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拒绝了。怎奈何,他并不是甚么举子,此刻忝为钦差,奉旨查办拐卖儿童一案。公务在身,又如何能答应?
想到那两个如同画卷中的孩儿,梳着两个发髻,红唇白肤的,就像神像里的哪吒一样,苏轼也是很喜欢的。只是实在不能答应眼前这宋老爷,毕竟他一来没教过人,二来又没时间教人,万一误人子弟了,怎么办?
苏轼脑筋急转,突然灵光一闪,心道:“有了!”当即说道:“老丈,在下才疏学浅,实在担不起这等重任。不过,在下知道一当今世上大儒,或许能荐令孙,拜入他门下。”
宋老爷听苏轼当场回绝,心中有些心灰意冷,此刻听他这般说,又升起了一丝希望,但还是提不起劲来:“哦,是哪位大儒啊,且说来听听?”
苏轼笑道:“这位大儒,身无半寸功名,却深受当今圣上看重,圣口御封为圣人,现于圣上创办的皇家大学教书。在下有幸,曾与这位大儒,有过几面之缘,相谈亦甚欢,受益匪浅……”
听了这话,宋老爷真个觉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尚未说完,宋老爷就心急火燎地问道:“这位大儒,是张载张圣人?”
苏轼颇为惊讶:“老丈,你也知道张圣人的大名?”
宋老爷自身旁的茶几下,拿出厚厚一沓《大顺民报》,递给苏轼,笑而不语。苏轼不需要看,也明白了宋老爷的意思,他也是有看《大顺民报》的。
苏轼苦笑道:“原来老丈亦不是不闻世事之人!”
宋老爷叹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了这报纸,老身亦能知晓天下大事。张圣人之名,早已如雷贯耳,只是无缘能见罢了。不过,那皇家大学专门招收十五年岁之上的男子,我孙儿今年不过七八岁,如何能入?”
苏轼笑道:“张圣人不过在皇家大学挂个名号罢了,虽也授课,但圣上亦没有不准张圣人收徒啊?若日后老丈去到京城,可凭在下的信,便可阐明来意了。”
宋老爷连声说道:“原来如此,那敢情好啊!来人啊,笔墨纸砚伺候!”
苏轼心中苦笑道:“子厚,你我为忘年交,今天拿你出来做挡箭牌,也莫怪我了。”原来苏轼性喜交友,为官渐久,便利用沐休之日,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君子。其中,苏轼专门去皇家大学拜访了张载,与他交谈良久,两人互相印证,引为了忘年交。时年苏轼二十有六,而张载却已然四十有三了。
苏轼的字,也是独树一帜。颇懂书法一道的宋老爷,在一旁磨完墨之后,看到苏轼写下第一个字,便大叫道:“妙!”
苏轼面红耳赤地写完一篇推荐信之后,宋老爷则沉浸在苏轼的书法之中,连信的内容,都不曾留意了:“……字形姿媚,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笔圆而韵胜,好字,好字!”
秦明凑过来一看,发现苏轼的字,与他所见的楷书皆不同,心中不由地说道:“嘿,看来也不过如此嘛,这苏大状元的字,就好像蛇爬一样。就是我来写,也比他好多了!”
苏轼的书法便是这样,认可他书法的人,便说他的书法不拘一格;若是不认可他书法的人,则说是不值一文。皆因苏轼的字,实在太随意,太有特色了。与前朝那颜筋柳骨,有很大的不同。(未完待续。)




大顺皇朝 第三百三十四章:赶路
苏轼颇不好意思的把信递给宋老爷,宋老爷一看,连个署名都没有,这算哪门子推荐信啊?连忙叫住苏轼,说道:“公子,这没名没姓的,张圣人能认吗?”
苏轼不好意思地说道:“我这一手字,张圣人也曾评过,应当认得。⊙頂,x.在下乃无名小卒,想必也没人模仿在下的字,老丈请放心。”
听得苏轼这么信誓旦旦,宋老爷也还是半信半疑。正想说什么的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秦明开腔了:“宋老爷,我们还需要赶路,就不久坐了,日后若有缘,自当再见。”
宋老爷听这仆人打扮的秦明这么说,脸上略有不爽。但这也让阅历丰富的他明白了,他们看起来是主仆,但实际上地位相差不远。不然的话,作为一个仆人,又怎么会说出这番话来?再者,这行人脚步稳重,孔武有力,看模样都不像是普通家丁,倒像是镖局的镖师,一个个都武技在身。
宋老爷活了这么久,也明白了世上无奇不有的道理。这般看来,眼前这个公子,来历很不简单。最让宋老爷好奇的,便是后面那皇家军校学员手里捧着的巨大木匣子。上过战场的宋老爷一眼便看出来了,这里面装的,百分百是一柄剑,而且是一柄宝剑。
想来这是眼前这位公子的佩剑,宋老爷有些好笑,前朝尚武之风还未曾断灭,佩剑游天下,也是前朝才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想来这位公子也是附庸风雅,想要效仿一下前朝大诗人王昌龄、李白等。
见苏轼去意已决,宋老爷也不强留了。亲自送出府门。苏轼亲切地摸了摸正摇头晃脑读着《诗经》的两个孩童。叹道:“宋老丈教诲有方啊!”
1...9394959697...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