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当时,街头雨已停了,冷风在耳边呼呼响。路旁几棵碗口粗的银杏树,不时飘下枯黄的叶子。街上不少人把头藏进竖起的衣领里,两腿瑟瑟发抖地快步前行。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数百万人中,有高官,有富豪,有模特,有记者,有老师,有医生,有大学生,有清洁工,也有小偷,有小姐,有逃犯。高得离谱的房价,让很多人不只感到身体冰冷,心也彻冷,那是灵魂在深夜的灯红酒绿中,流离失所的不安和恐惧。这座城市,到处都是灰土飞扬的工地和轰隆隆的挖掘机,让每个人充满幻想,又充满幻灭,让人仿佛拥有眼前的一切,又让人感到一无所有。
段宏业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绿灯变红,他停下车来。前面一只黑猫从一家店里窜出,两只大眼睛闪着幽光,十分吓人。它站在马路中间,浑身筛糠似的颤抖。等了片刻,红灯变绿,车流滚滚向前。这时,马路对面传来一声猫叫,段宏业一看,是一只卷毛白猫。黑猫听到叫唤,突然冲进滚滚车流,在车子的缝隙里跑前跑后,东躲西闪。旁边一辆黑色轿车轮子快速转向,它喵的一声躲开了,然而马路太宽,车子太多,在仓皇的逃跑中,它摔了一个跟头,都没来得及惨叫,就血肉横飞,转眼间就被后来的车子压成了猫片。黑色皮毛黏在柏油路面上,鲜红色的血混在泥水里,流向下水道的井盖。那只白猫在马路对面,目睹了这一惨剧,不停叫唤。“喵喵”的声音让段宏业很揪心,仿佛几千只蚂蚁在心里撕咬,觉得这世界真是残酷不堪,生命脆弱如斯。
穿越1879 第267章 国强民富
李经述发表全国讲话,宣布他将致力于建设一个国富民强的大中国,建立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建立一个廉政高效的政府。他在全国讲话中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强国了,但民还不富。早在公元1793年夏天,英国的第一个访华使团乘坐“狮子号”抵达中国。英国人迫切地期待着看到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黄金和绫罗绸缎遍地的国度,然而,他们最终惊诧地发现,这里不但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甚至很多老百姓没有衣服穿。与百姓贫困相伴相随的是朝廷的奢华和官员的富足:当时负责接待英国代表团的是后来被抄家的大贪官和珅——从他家查抄出来的财产总计折合白银近10亿两;彼时,中国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敏感的英国人终于发现了当时中国财富结构的秘密,原来所谓康乾盛世,只不过是一个国富民穷的盛世,一个两极分化的盛世,一个遍地贫困的盛世!当时中国的政府和官员的富足,以及普通百姓的贫困,实际上预示着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历史告诉我们,‘国强民富’不但是一个国家应该追求的基本目标,而且国强和民富也是互为条件的——只有民富,国家才能持续发展,国家才能强大;反之,如果一个政权对内表现得很强硬,敢于压榨人民;对外却很弱小,不能保卫人民的财富免受公开或隐蔽的洗劫,更不能支持人民去全世界拓展财富,这个国家的衰落也是必然的。历史是一面双面镜,一面可以照到遥远的过去,另一面也能隐隐约约照出未来。“
因为李经述的巨大威望,社会舆论也逐渐平静了,各界知识分子也积极上书,建言献策。当时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出生率大大增加,死亡率大大降低,加上中国人有多子多孙是福的传统观念,二十年时间,人口从四万万人猛增了一亿多人。这成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限制中国的人口发展。
那日,教育总长严复去总统府,讲一些学者的建议稿交给了李经述,他们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766年,一个有兔唇的男孩出生在英格兰的萨里州,他就是马尔萨斯,他的父亲是卢梭的好朋友。马尔萨斯后来考取了剑桥大学,成为那里的院士,并于1798年出版了之后影响巨大的名作《人口论》。在这本书中,马尔萨斯忧心忡忡地认为,当投入到土地的劳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收获的农产品生产效率将递减,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他认为,一来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二来两性间的****是必然的,结果人口必然以几何比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算术比例增长,人口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生活资料增加的速度。因此,马尔萨斯建议应该运用理智来加以抑制人口数量,让人们不要生育过多儿女。严复对李经述说:“很多人担心中国的人口再继续增加,以后中国的人口会超过十亿,到时候粮食就不够吃了。”
李经述当时正在和司法总长梁启超讨论“新闻法”的修改问题。听了严复的话,李经述回答说:“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吧,技术的进步,会使得粮食产量增加。再说,我们的农业会实现工业化,中华帝国现在的领土这么多,不要说十亿,养二十亿人绰绰有余。再说粮食这东西,以后会不值钱,土豆、玉米我们都可以大量进口。而且近代历史上,无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还是后来的美利坚,它们的百年繁荣,无不得益于人口红利。探寻中华帝国繁荣的大国之路,我们的人口实多多益善。”
梁启超这时也说:“严总长,自古我们中国人就鼓励生育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总人口仅1000余万,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全国人口翻了一番,达2000万人左右。当时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战争连连,死亡巨大,可人口不减反增,就是当时各诸侯国实行鼓励多生政策的结果。比如越国,吴越之战越国失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实施强国战略,其中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鼓励生育,增加本国兵力和劳动力。勾践当时实行的奖励政策非常优厚,据《国语·越语》载:‘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即如果生的是男孩子,奖品是两壶好酒、一条狗;如果生的是女孩,奖品是两壶好酒、一头小猪。越国女人生产时只要通知政府,大夫很快便会赶到产妇家里助产接生。如果是双胞胎,政府安排免费保姆;如果是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费奶妈。在鼓励生育的同时,越国推行强制早婚政策。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严复忧心地说:“此一时彼一时啊,而且一旦发生战争,粮食进口就会成为问题。人口既是负担也是财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口和资源、技术的关系不断变化。一旦人口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已经因为技术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逆转的时候,人口政策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李经述哈哈大笑,说:“严总长,你不必忧心。事实上,现在世界上鼓励生育的国家非常之多,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日本,这样一个面积比我国云南省还要小的岛国已经养了将近五千万人,而且竟然还在鼓励生育。难道是他们疯了?我这里有容闳议长送来的一份报告,你也看看。”
严复接过报告一看,是一篇鼓励人口发展的文章,文章中说:“对各国公元1500年前后的人口、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总量变化的研究分析表明:公元1500年以前,全世界人口增长、经济总量增长、人均经济总量增长都是正相关的,而公元1500年以后,人口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仍然保持正相关,但是人均经济总量增长出现了停滞,甚至下降。大约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正处于明朝中后期,蒙古游牧民族不断被中东和俄罗斯等地的本地民族驱逐出境,而欧洲已经到了中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时代和地理大发现的前夜。这一时期,欧洲和亚洲第一次面临着普遍的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在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除了山地、荒原、冻土之外,能够开垦的耕地资源基本上已经开垦完毕,各地都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矛盾。因此各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人口增长速度都超过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结果在1500年以后的大约300年的时间里,上述国家的人均经济总量很长一段时期是下降的,亚洲地区人均经济总量在三百多年间停滞不前。
这个阶段的人均经济总量下降,实际上意味着,人类在成为地球上的优势种群之后,第一次遇到了真正意义上种群生存和发展危机——人口增长与可用土地的矛盾。所以在1500年到1700年之间,尽管欧洲和亚洲各地的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在增加,但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人口增长速度,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均经济总量下降的局面。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段从统计数据上能够看出的普遍人均经济总量停滞时期。除了新大陆之外,其他国家的这种停滞趋势甚至一直持续到1820年前后。在特定的地理知识和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态财富的增长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难以突破的极限。毫无疑问,长达三百年的人均经济总量停滞甚至下降现在看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还原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则必然是伴随着贫困加剧、战争与冲突增加、宗教文化争鸣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资源压力下寻求出路的痛苦挣扎。
在持续了大约300年以后,终于在1820年前后有了新的突破,不但全球人口增长逐步加快,世界经济更是速度迅猛增长,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就增长4倍。是什么让人类摆脱了300年的人口资源陷阱,并带来1820年突破的呢?历史告诉我们,是航海、殖民、新大陆开垦、工业革命,使人类的财富源泉拓展到整个地球表层生态土壤环境,又从地球表层资源,拓展到地球深层资源;从利用动植物繁殖规律,拓展到利用物理化学规律任意加工地球资源。正是这长达300年的人口与可耕地的矛盾,正是在人口的财富价值受到普遍怀疑的年代,人类才被迫去寻求新的财富源泉和新的财富创造方式。1820年突破以后,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迅速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财富的来源跳出了地球表层生态环境,超越了对动植物繁殖规律的利用,开始利用地球深层资源和化学物理的方法任意加工并创造效用。在1700年之前,西欧国家人口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但是经济总量却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长。一直到1700年,当人口增加到快1个亿的时候,经济总量才开始明显增加,而且经济总量增加的速度仍然明显低于人口增长速度。显然,工业硬财富的创造也离不开人口和劳动。尤其是早期制造业,基本上是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开始的。每投入一个成熟的纺织劳动力,才意味着一份产出的增加。而在人口增加100多年以后,当工业化人口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总量才开始真正飞跃式增长。所以说,300年的人口与资源冲突、300年人类在资源贫困线上的挣扎,逼出了新大陆的发现、新技术的突破,然后首先带来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人口增长50到100年以后,最后才导致了1820年以后的财富大爆炸!
美利坚从一个不毛之地崛起为当今的世界领袖,首要因素是其人口扩张。富兰克林在1751年就注意到,当时北美殖民地的生育率是欧洲的两倍,几乎每20年就比欧洲多生产一倍的人口。亚当斯注意到这一现象后也断言:历史的动力迟早要转移到大西洋西岸。如今,富兰克林和亚当斯的预想早已变成了现实:1700年,北美殖民地仅有25万人口,如今美国人口将近1亿。连马尔萨斯在构筑他的人口理论时,也把当时的美洲视为例外,认为其丰富的资源可以使人口不受马尔萨斯定律的限制而增长——因此,早期美国在人口学上被称为马尔萨斯边疆。”
严复看完报告,觉得有道理,惭愧对李经述说:“既然大总统对这个问题早有考虑,我就不再多言。”
李经述点点头,对严复说:“人口多了之后,农业生产技术会进步的,不用杞人忧天。而且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的人口,还决定了国家的强盛。自拿破仑后,法国在欧洲霸权争夺战争中几乎没有独立打赢过一场主要战争,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过去200年里法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英国和德国。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诡异。有谁能想到法国从欧洲霸主地位上跌落是从信奉英国人马尔萨斯《人口论》开始而种下的祸根呢?面对当时英国人口快速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就业压力增加等社会问题,马尔萨斯多次忧心忡忡大声疾呼,必须控制人口,否则将会面临战争和饥荒。然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未在英国获得市场,相反,却在法国朝野引起巨大的震动和推崇——为了避免马尔萨斯所描述的战争和饥荒等可怕后果,法国积极采纳马尔萨斯的观点控制人口。不同的人口战略给英法两国人口数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公元1500年,法国人口为1600万,英国人口为400万左右;从1500年到1800年,英国人口增加了41倍,而法国、德国人口分别只增加了17和24倍。显然,人口优势的丧失加速了法国的相对衰弱,而英国之所以成为19世纪欧洲大国的领头羊,与其人口增长快、年轻型人口活力足的优势是分不开的。国在现代欧洲战争中,多次败在德国手下,与两国人口规模变化也有很大关系,因为19世纪初,法德的人口数量基本相当,而到19世纪末,德国人口总数已超过法国50%。我们中国人多,再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人口素质,这是中国建设世界强国的根本保障!”
穿越1879 第268章 奥匈帝国崩溃
正当李经述大力推动国内改革时,世界的局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奥匈帝国崩溃了,欧洲的局势又变得风云莫测。
奥匈帝国的前身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地利封建帝国。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布他自己为奥地利皇帝,改称弗兰茨一世,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刚开始,奥匈帝国统治的范围包括奥地利、匈牙利、上西里西亚、波希米亚等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奥地利先后3次参加反法联盟,均被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失去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等领地。1810年弗兰茨一世将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一世,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入侵俄国失败,奥地利又转而与法作战,莱比锡战役以后,在1814年3月攻入巴黎。在同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收复所失领地,后组成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得到恢复。1815年,奥地利发起成立神圣同盟,成为复辟势力的代表,纠合欧洲各君主国镇压各国革命,充当欧洲宪兵。
1849年起,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展开尖锐斗争,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的盟主地位暂时得到稳定。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军被击败,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首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奥地利被迫转向巴尔干等地发展,对国内日益尖锐的问题采取了让步政策。1867年2月,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6月,正式成立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的统治结束。在1867年后,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体之一,该帝国的首都为奥地利皇室领地内的维也纳。
外交总长梁士诒给李经述送来了奥匈帝国崩溃的详细报告,李经述翻开一看,唏嘘不已:因为奥匈帝国最大的特点也是弱点便是领土跨越多个民族的居住地,这跟中华帝国的现状倒是有几分相似,使得李经述不得不考虑调整中华帝国现行的一些政策。
李经述仔细看了一下奥匈帝国的发展以及崩溃的过程: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虽然如此,奥地利帝国仍是欧洲主要国家之一。奥地利帝国成立以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皇朝的势力再被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帝国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地;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内政方面,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国内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奥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更加加剧了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虽然如此,但帝国内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为强大这些贵族,而他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纵使维也纳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终仅与匈牙利的贵族协商,令奥匈帝国最终组成一个联邦国家。自此,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存在期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折衷出于多种原因。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当时,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所以,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犟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开始,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
可以看出,与中华帝国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汉人相比,奥匈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不占统治地位,奥匈帝国民族组成复杂,日耳曼人占到24%,匈牙利人20%,捷克人占到13%,波兰人占到10%,另外还有8%的乌克兰人,6%的罗马尼亚人,5%的克罗地亚人,4%的斯洛伐克人,4%的塞尔维亚人,3%的斯洛文尼亚人,3%的意大利人。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等都试图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被解雇。
而经济方面,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各地发展不均衡。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亚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2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这使得奥匈帝国的分裂更加快了。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联入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千米。由于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帝国政府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从1854年到1879年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许多新的地区被连入铁路网,现有的铁路网被连接到一起。1879年后政府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修建了25000公里铁路,大多补充已有的铁路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