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过了半个时辰,醇亲王一行人登上“定远”号的甲板,李经述亲自给醇亲王介绍“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军舰装甲厚重,抗打击能力超强,主炮对角分布,射击扇面大,作战能力上完全是世界一流。这两艘战舰,都由国际一流设计师亲自操刀,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生产,在装甲技术和火炮设置技术上,都超越了世界上已有的铁甲舰,名副其实的远东第一舰。”
听到这,醇亲王喜笑颜开,李鸿章内心也有一种“铁甲壮士在手,试问天下谁敌手”的豪情。醇亲王有意考考李经述,问:“这定远舰和镇远舰有什么区别?从外观上看,几乎一样呀。”
李经述笑道:“这两艘战舰确像是一对双胞胎,以致于很多人错把定远当成镇远,把镇远当成定远,它们只有极其微弱的区别,而且从外型上根本看不出来,一艘用的是全钢装甲,一艘在水线下参用了熟铁甲;定远舰有三座发电机,而镇远舰只有两座。从性能上看,定远舰才是北洋舰队的主旗舰,也是亚洲第一舰。”
李鸿章也捋了捋花白的胡子,面带微笑插话:“这两艘舰,还是老夫亲自给它们取名。铁甲艇是大海之上的巨无霸,船体巨大,全钢结构,舰载巨炮,吨位超大,打击能力和抗打击能力都是一流,可以在大海之上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如今拥有这种军舰的,都是一流的超级大国,比如英吉利和法兰西。”
醇亲王笑呵呵地说:“很好,我们大清国有这亚洲第一舰,就可以镇住倭夷了。他们没有这么大的战舰吧。”
李经述心想这时正是大好机会,向醇亲王揭露日本人的野心,便不顾李鸿章的眼色,回答道:“只是暂时没有,不过倭人最近正在急起直追,到处买铁甲战舰,中日难免会有一战。”
醇亲王的脸色顿时变了,偏着脑袋问:“倭夷也要买这么大的战舰?”
李经述道:“战舰的战斗力,不在乎吨位,只要航速、火力猛,一样能取胜。还有鱼雷艇,有时候也给以给铁甲舰以重击。最近,我听说英国阿摩士庄造船厂正在造一艘航速极快的4000吨巡洋舰,希望中国买下。我们不买,倭寇就要抢着买了。据说为了筹措资金,明治天皇的额娘连自己的金银首饰都捐出来了,圣母皇太后……”
李经述旁敲侧击,想说慈禧太后应该支持北洋舰队的发展,但他的话还没说完,李鸿章就咳嗽了两声,打断了李经述的讲话,对醇亲王说:“我们先看水面舰只射击表演。”
李经述只好让邓世昌挥舞令旗,宣布演习开始,只见一串串火炮掠过深蓝色的海面,几里开外的木船靶子,立刻被炸得粉碎,海面上激起巨大的水柱和浪花,顺利击中目标。
李鸿章很有面子,脸上乐开了花。醇亲王也夸赞李经述训练北洋水师有方。
第二个项目是鱼雷艇射击表演,效果同样很好。最后是海岸炮台射击表演,黄金山上的炮台连环发射出大口径火炮,准确地击中七八里开外的目标,震慑了醇亲王和李莲英的眼球。演习非常成功,军舰消耗炮弹100发,炮台消耗炮弹100发,鱼雷1枚,水雷8枚,折合白银共1万多两。
一想到自己的儿子——光绪皇帝马上就要亲政了,醇亲王那天心情很好,兴致勃勃地亲手点燃了一颗旱雷。随着一声巨响,远处的沙土被高高掀起,被吓了一跳的醇亲王乐得哈哈大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有领导视察时应有的优越感。他一高兴,就打赏北洋水师,扔给了北洋舰队官兵13000多两白银,可谓人人有赏。
醇亲王很时尚,还随行带了一个摄影师,给北洋官兵每个人照了一张相片,让演习的官兵与军舰合影。那个年代,不比现在,照相是个稀罕事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人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临别前,醇亲王满怀深情地吟诵《赠汪伦》以示不舍之意和留恋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中堂送我情。”李鸿章心花怒放,他知道醇亲王对这次北洋阅兵是满意的。
送走了视察的醇亲王和李鸿章,李经述一个人站在旅顺黄金山炮台,望着泊在水面簇新的新式军舰,心情非常复杂。既喜,且忧。既兴奋,又惆怅。
因为这次检阅北洋水师,对醇亲王来说,仅仅是一番海上游览而已,但从威海卫归来,他那贵体还是吃不消了。当他重又把那肉多油多的身子放进总督衙门的太师椅里,仿佛劫后余生,口吐真言了,对李鸿章说:“你知道本王是为什么而来吗?检阅北洋水师只是个幌子罢了,本王实话说给你,本王是伸手向你借钱而来。皇太后操劳国事数十年,也该颐养天年了。圆明园旧称万园之园,附近不乏有山有水的地方,再修个园子,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修园子的钱从哪挤呢?”
当时,李经述就在李鸿章身边,心想,修颐和园可万万不能挪用海军经费,但李鸿章但却紧闭嘴巴,一言不发,什么话也没说。送别醇亲王时,李鸿章还表态说“一定支持颐和园的修建”。
李经述的内心很清楚,慈禧执意要修颐和园,醇亲王作为光绪皇帝的老爸,也希望慈禧太后到颐和园颐养天年,李鸿章又支持,这颐和园是一定会修建了,北洋水师今后几年恐怕都得自己筹备经费了,而满清朝廷的堕落,就要开始了,自己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随着满清这艘破船堕落下去,还是革了满清朝廷的命呢?这时的中国,到底要往何处去呢?这个问题,他需要静一静,好好想一想。李经方给他发来了电报,这时的日本,已经颁布宪法,开始施行宪政了,民智已经要开了,福泽谕吉的著作和译著《西洋事情》、《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文明教育论》等都在日本开始流行起来。
李经述对中国的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要颁布人民的宪法,建立法治的政府,将人民的国家,从官僚手中还给人民,但这些,对于当时一个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文盲的农业国家来说,确实是很遥远的梦而已。海风拂过冰凉的面庞,李经述心想,即便这条路十分艰难,也不能不迈出步子,怕,就先输了!还是得面对严酷现实,勇往直前!





穿越1879 第64章 特大旱灾
送走了来北洋舰队视察的醇亲王和李莲英等人,李经述的内心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忧虑,但他对中国的现实也还是清醒的,知道要改变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和人情社会,任重而道远。不久后发生的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更让李经述深刻认清了晚清中国社会的现实,那大事就是中国很多省份发生了特大旱灾。
那一年,天津的天气极其反常,大半年不见一滴雨,空气异常干燥,城里人一会不喝水,喉咙就如火烧般难受,皮肤像要爆裂。
早上,李经述洗完脸,左眼皮就跳个不停,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中午,回国探亲的袁世凯,带着他的兄长袁世敦的家书来拜访。袁世凯面色焦虑,说他的家乡河南出现了吃的问题!一伙千人的饥民围攻袁世凯的老家袁寨,不知道寨里的团练能撑多久。袁世凯说,河南当地的地方官员也派兵弹压暴民了,但饥民人太多,急求支援,希望李经述能够帮忙。
李经述让袁世凯别着急,袁世凯也是一个孝顺的人,他七岁过继给叔父袁保庆,少小离家,在江宁也就是南京生活,同治十二年,也即1873年,袁保庆染霍乱病死,十四岁的袁世凯陪嗣母牛氏乘马车扶灵柩回项城袁寨生活过,他说:“俺一家七十多口人,都困在袁寨,俺虽然在袁寨生活的时间不长,怎么能不着急呢?”
李经述问道:“袁寨能守多久?”
袁世凯说,袁寨是一座方形石腰寨,坚固厚实的石头墙绕寨而筑,寨墙高十米多,拐角处垒起六座高高的炮楼,互为犄角之势,俨然一坐小城池,外围还挖了长长的护城河,每个炮楼上都有土炮旁。当时的河南,经过了长毛十余年的祸乱,捻贼的残部活动也反复无常,所以像袁寨这种自卫式的寨堡相当普及,仅项城一地就有一百多处,都是官绅地主的住所,袁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光是饥民,如果没有火炮,寨内如果粮食充足,守个半年没问题,但就怕出现意外。
李经述后世出身底层,知道那些饥民也多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便对袁世凯说:“碰到大旱灾,农民没吃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你立刻去给当地官府发电报,千万别发生流血冲突。我这就去见家父,问问赈灾情况。”
李经述送走袁世凯,便去天津的直隶总督署见李鸿章。因为事发突然,没等管家通报,他就急匆匆跑到李鸿章的书房。管家见李经述面色焦急,便没有阻拦。
书房的门没有关,李鸿章穿着灰色长袍,坐在桌前,埋头翻阅厚厚的一叠灾报,看着看着,就流下热泪。李经述在门外看到李鸿章流眼泪,十分惊诧!此时的李鸿章,年过花甲,什么大世面没见过,为何哭呢?就在几年前,李鸿章的老母去世,李鸿章也没当自己的面哭过。李经述敲了敲开着的房门,李鸿章抬头瞅见李经述,用长袍的袖子擦拭了眼角的泪滴,语气哽咽,道:“你来得正好,为父正准备派人去找你。”
李经述道:“父亲刚为何流泪?发生什么大事了?找我跟这事有关吗?”
李鸿章道:“去年南方遭遇大暴雨,北方各省干旱,直隶全省遭蝗灾,灾情之惨烈,两百年未见,千万农夫颗粒无收,老夫全力救灾,几乎耗尽国家粮仓,才稳住灾民。原本想今年老天爷会赏百姓一口饭吃,不想旱情和蝗灾变本加厉,保定以西,河间以南,旱蝗相乘,灾区甚广,灾民春间犹采苜蓿、榆叶、榆皮为食,继食槐柳叶,经年不见谷食者,十室而五;流亡转徙者,十室而三。现在灾情特别严重的是山西、河南,全省缺粮,现已无树皮草根可挖,数万饥民饿死,很多村庄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闻此灾报,深感心痛,不禁流泪!”
李经述听了李鸿章痛心诉说,面色沉重,他拿出袁世敦的家书,道:“袁世凯刚也来找我,说河南闹大饥荒,但河南并非直隶地界,自有父母官,我们插手此事合适吗?”
李鸿章说:“河南巡抚兼东河河道总督李鹤年已将灾情上报朝廷。今年不只河南,山西、直隶、山东、陕西都遭遇了大灾,灾民过千万,皇上已经下了罪己诏,还命老夫为钦差大臣,坐镇天津,统筹全国钱粮,救济灾民。河南灾情严重,人口又众多,你把手头的事暂放,代我去实地查探灾情。祈愿老天爷能让灾民们熬过这个寒冬,不然,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天塌了,饥民必揭竿而起,天下必乱,重蹈长毛之大祸,我们洋务的前程也将毁于一旦!”
李经述道:“人命关天,万事自当以赈灾为急,孩儿这就回去收拾东西。”
李经述去河南之前,跟容雪辞别。当时席慕兰已经去美国生孩子,容雪也刚有身孕,但她坚持要求跟李经述一起去灾区,让她的《华报》也为赈灾出一份力。
李经述说:“你身怀李家的骨肉,行动不便,还是不要去了。让《华报》派一个记者去就行。”
容雪摇摇头,说:“我怀身孕还不足一月,不碍事。《华报》可以鼓动各地乡绅和国外华侨捐款救灾。这次我一定要陪着你。我要带着孩子,跟你一起去看看他即将来到的世界!”
李经述知道容雪的性子很倔强,便没多说什么,带着她一起去了河南。
李经述带着李鸿章的亲笔信,和容雪同乘一辆蓝幄青绸马车去河南。袁世凯亲自带五十马兵护驾,一行人日夜兼程疾驰,赶往河南省会开封,去见河南巡抚兼东河河道总督李鹤年。
到了河南境内,灾情比李经述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一路千里,成群的蝗虫,像苍蝇一样,密密麻麻,在空中嗡嗡乱叫,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饥黎饿殍载道。
李经述一行人到了开封地界,已是正午,太阳病怏怏地挂在天空,大地都开裂了,像张开的鳄鱼嘴巴。道路两旁的树木,一片叶子都没有,树皮都被灾民剥光了!冷风一起,山丘上黄土飞扬,满目苍夷。大约五十个面黄肌瘦的灾民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拦住了李经述他们的马车,要求给点吃的。
见其中有的灾民手握锄头镰刀等凶器,袁世凯骑在马上,拔出腰间的毛瑟枪,朝天“砰砰”开了两枪,厉声喝道:“你们这些匪民,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不知礼义廉耻,连官府的马车都敢拦?”
袁世凯身后的骑兵见状,也马上端起火枪,手指紧贴扳机,枪口对着这伙拦路抢劫的灾民。
这伙人是一个村的,为首的一位七旬老人,衣衫褴褛,人瘦得像一根竹竿,风一吹就能倒,他听袁世凯也是河南口音,胆子大了一些,丢掉手中的镰刀,扑通一声跪在了袁世凯的马前,抱住马腿,哭丧着脸,道:“青天大老爷,俺们也是没有其他生路了,你就可怜可怜俺们吧,赏俺们一口饭吃。俺儿子和儿媳已经饿死,家里只剩三岁的孙子,他已经五天没吃东西,也快饿死了,你们给点吃的,救救他吧,你们的大恩大德,老朽来世作牛作马必报!”
身后的五十多位村民见老者下跪,也跟着跪在了李经述的马车前。
李经述的马车刚突然停了下来,他掀开马车的帘子,见拦路的并不是土匪,而是老弱病残的灾民,便松开紧握住的容雪的手,下了马车,示意袁世凯和侍卫兵收起枪,然后亲自上前扶起跪在地上的老者,问道:“河南上报的‘常平仓’,有九十五万余石谷,官府难道没有开仓放粮赈灾吗?”
常平仓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灾荒年就开仓济民,几千来,历代统治者都这么做,清朝也不例外。在去开封的路上,李经述大致向袁世凯了解了一下清廷是怎么赈灾的,按常理,河南官府这时候应该开常平仓放粮了。
老者泪流满面,摇摇头哭诉道:“回大人的话,要是有救灾粮,俺儿子和儿媳也不至于饿死,他们很孝顺,把家里仅存的一点粮食,留给了俺和孙子!俺们县里的灾民,前几日一起到县衙请愿放粮,结果县官大老爷在前一夜就带着家眷逃走了,我们打开县里的常平仓一看,里面空空如也,连老鼠都饿死了!”
李经述一听,心想这王八蛋知县肯定是一贪官,虚报了常平仓的储粮,灾难临头却开溜了,让我逮住了非就地正法不可!看来这场大灾荒,既是天灾,也是*,不知道河南巡抚兼东河河道总督李鹤年知不知道这情况,自己这次面临的救灾形势,肯定更加严峻。看到这些面黄肌瘦、老弱病残的灾民,李经述心乱如麻,对袁世凯说:“把我们的干粮都给他们,我们抓紧时间赶到开封府衙,晚一天,就会多成千上万的人饿死。”
袁世凯说:“俺们今天急着赶路,都还没吃东西,粮食都给他们吗?”
李经述看着这群灾民,说:“给容夫人留一点。其余的男人,和我一起忍一下,我们赶去见李鹤年,到他的府衙吃饭。”
袁世凯便给容雪留了两白面馒头,把剩下的两大袋干粮都分给了那些灾民。容雪了解到现场的情况,也下了马车,对李经述说自己也不饿,亲手把两个馒头递给了刚跪在地上的老者,道:“老伯,这馒头,你拿回去给你孙子吃吧。”
那跪在地上的老者感动得泪流满面,抓着白面馒头哽咽着说:“姑娘,你们真是好人,好人有好报,谢谢啊。”




穿越1879 第65章 开仓放粮
李经述一行人匆匆赶到开封府,天色已近黄昏,他们又累又饿。到了府衙仪门,袁世凯报了身份,门房称巡抚大人正在后院和家人吃饭,他马上进去通报。
“不必了,我们这就去见你们家老爷!”李经述抬头看天,天空还残余几丝残云,心想李鹤年这点就吃晚饭,还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加之刚在路上得知开封境内六县均未开仓放粮赈灾,李经述对李鹤年“清廉”的印象大打折扣,心生一股怒气,让门房不必通报,直接让袁世凯带人在前面开路,他准备去好好羞辱一番这不知体恤民情的河南巡抚。
李经述到了府衙后院,只见院子中间摆放了一张大的方桌,胡须花白的李鹤年身穿打了补丁的旧官服,正和十二个家人围坐方桌吃饭。见李经述怒气冲冲带官兵闯进来,放下筷子,站起身来问道:“你们是何人?”
李经述亮出腰牌和李鸿章的亲笔信,表明身份,李鹤年行礼道:“下官不知提督大人驾到,未曾远迎,失礼失礼。”
李鹤年的官阶,当时是河南巡抚加右都御使衔,和李经述的提督官职同级,但李鸿章是钦差大臣,李经述又是钦差特使,所以李鹤年自称下官。李经述听了,也没跟他客气,走到桌子旁,出语讽刺:“本官一路上看见大人的治下,饿死的饥民成千上万,李大人倒是在这敞亮的府衙后院开小灶,吃得欢呢。这么早吃晚饭,也不怕把自个噎着…”
李经述的话没说完,自己就先噎着了,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走上前去,本想看看李鹤年和家人到底吃什么山珍海味,结果,他发现偌大的桌上,就一大盆飘着泛黄玉米渣的稀饭,上面浮几片黑绿的苦菜叶,那稀饭清透见底,李经述在稀饭里都能看见自己的身影。
李经述再一看李鹤年的家人,他的两个儿子瘦得只剩皮包骨,三个孙子也一个个面黄肌瘦,李经述的内心大受触动,这堂堂一省巡抚,家人竟都如此,可见河南灾情有多严重。他这才知道,李鸿章对他说李鹤年是一名清官,这是千真万确的事,自己误会了。
李鹤年听了李经述的话,知他误会了,便解释道:“下官不才,如今河南逢此千古奇灾,是铁石心肠亦当泪下。老夫刚下乡察看灾情,并非在吃晚饭,而是我和家人的中饭,我们现在一天就吃一顿,剩余的口粮,都拿出去接济饥民了。李公子见笑了。你们还没吃饭吧?要不一起来吃点。”
李经述听到此,知道李鹤年是个大清官,为自己刚才的莽撞大为羞愧,赶忙认错致歉。但他依然不解地问:“河南上报的‘常平仓’,据说有九十五万余石谷。灾情如此严重,李大人为何还不开常平仓赈灾?”
李鹤年摇摇头,叹息道:“贪官污吏害死人呀。下官这三个月来,一直在核实全省的常平仓储量,发现各地虚报严重,实际粮食不足上报的十分之一。下官一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就上奏了朝廷,将这些虚报的官员免职入狱,但这于事无补,河南现在十户之中,受灾的有六户,加上很多农民种植了罂粟,手里没有余粮,下官想等到冬天再开仓。不然,天寒地冻,老百姓会大批饿死。”
李经述一听,粮食产量放“卫星”,从古到今,都是无良官僚的制度性*,即便李鹤年是包青天再世,也改变不了河南现在的灾难。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农田种植了罂粟!因为晚清时同种植粮食等农作物相比,种植罂粟、生产鸦片的比较效益高得多,受利益驱动,贫穷无靠的农民纷纷改种大烟。一时之间,全国各地,无论是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还是长城内外,漠北滇南,罂粟花到处开放,摇曳生姿,加重了各地的灾情,这才饿死了很多人!
李经述这时才了解到,历史上林则徐禁烟是一大功绩,但他死后,烟土并没有从中国禁绝,上海的《申报》还登载了《抑弛自种鸦片烟土禁论》的文章,提出了全面弛禁,广泛种植、生产鸦片,课取重税,以增加国库收入、限制吸食的主张。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同治十三年也奏请弛禁,以抵制洋烟的涌入,“既不能禁英商之不贩洋烟,即不能禁华民之不食洋烟”,而禁止内地各省种烟,势必使洋烟四处贩卖,掠取厚利。因此,应“暂弛各省罂粟之禁,而加重洋药之税厘,使外洋烟土既无厚利,自不进口”,这样“不但夺洋商利权,并可增加税项”。当时李鸿章官高权重,提出的主张又冠冕堂皇,似乎切实可行,因此影响很大,以至于弛禁的主张左右当时政局,种植鸦片终于被清廷允许了。刚开始中国内地不少省份私自小规模地种植,后来,在弛禁的呼声和官员的默许、鼓励下,罂粟的种植迅速发展,全国各行省在都种植罂粟,清廷对土烟收税,但较洋烟税率为低,从而鼓励了土烟生产,到光绪十一年,清廷规定洋烟每百斤收税银86两,而对土药征收60两。云南、贵州等地罂粟的种植面积几乎占了农田面积的一半,陕甘晋等西北地区干旱少雨,这里的气候条件也适宜罂粟的生产,还有山西省鸦片种植、产量都很大。河南、山东的鸦片产量也不少。
李经述听李鹤年讲起河南灾情,心想清廷实施的“以土抵洋”的鸦片政策,无疑饮鸠止渴,鸦片烟不仅毒害百姓,而且遇到大灾之年,北方的粮食远远不够吃了。事已至此,只有向外求援了,于是李经述对李鹤年说:“本官在路上就已经看到有村庄饿死人了,你赶紧组织官差开仓放粮。我马上奏请中堂大人,把江南的漕粮和东北的库米运来支援灾区。”
和李鹤年交接完赈灾的事,安顿好了容雪,李经述和袁世凯带四十骑兵,连夜赶回陈州府。到了袁寨门前,发现袁寨的寨门紧闭,袁世敦亲自带着团练在炮楼上放哨望风,他们手里拿明晃晃的刀子,背着洋火铳,守在土炮旁。
袁寨前围了一千多个灾民,黑压压全是人头,李经述一看,这些人也并非暴徒,有一半是抱小孩的妇女,嘴唇开裂,有的掏出干瘪的*,让饥饿的孩子含在嘴里,但没有奶水,孩子饿得不行,咬出血来也无济于事。有一位中年农民,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被一阵风吹倒后,四肢着地爬行,没力气站起;一位母亲肩上扛着快死去的儿子,嚎啕大哭。再往前走,看到两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不知道断气了没有。
此情此景,让李经述彻底认清了现实:中国将近四万万农民,还要靠老天爷赏饭吃,对他们而言,被命运捆绑在土地上,即便作牛作马,也要让家人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这才是天底下最最重要的事!什么民主,什么自由,什么平等,都要等到吃饱肚子之后才考虑的事!!
1...2728293031...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