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对于丁思觐装备着这个时代最犀利火器的十万新军来说,扫荡象雄冈底斯的阿里王系数万军队,就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地轻松随意。
半个月的时间,丁思觐部就占领了阿里王的冈底斯,从此吐蕃四王系就只有三王了。
至此。被强行迁移向高昌、龟兹的吐蕃牧民已经高达三十万人之众。
与丁思觐不同的是,马骥云显然是个随和的“老好人”,他不但完全遵循着明军的军规,从成都府出兵之后,一路北上途中,他将吐蕃的牧民安置的非常“人性”,约束着将士不得抢掠牧民,甚至将自己的军粮散发给分期的吐蕃牧民。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整个吐蕃国境内,对于明军的评价有两种。南北差异有如天壤之别。
明军同时拥有了“杀人魔王”和“仁义之师”两种截然不同的称号。
这使得未来赵匡胤执掌整个吐蕃政权之后,哭笑不得,他头上顶着明国之臣的帽子。使得他拥有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和一批誓死反对的反抗者。
吐蕃征讨战一直持续到光复十二年春才真正结束。
在马骥云的配合之下,赵匡胤部击溃了波窝、墨脱的逻些军主力,虽然自身也损失巨大,但依旧顺利入主逻些城,完成了他如今最大的心愿——割地为王。
百里无忌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册封赵匡胤为吐蕃王,并给予了明国任何藩国都没有的军、政、财三权。
而且此战扫荡得特别彻底,明军不但将吐蕃之地全数收入囊中,还将国界推至与泥婆罗交界处。
所以。赵匡胤私底下还是有一丝感激百里无忌之意,毕竟。真要让赵匡胤部独立完成这场战事,想来到赵匡胤部到最后很可能损兵折将太甚。导致无法震慑吐蕃旧势力,而坐不稳吐蕃王的位置。
有了马骥云部在南、丁思觐部在北的竭力相助,赵匡胤在得以携八万大军入主逻些城,坐稳吐蕃王的宝座。
唯一让赵匡胤不十分舒服的是,此战马骥云所占领的匹播城,成为了明国吐蕃驻军的驻地,五万明军驻守在此,成为了赵匡胤心中的一根刺,要命的刺。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赵匡胤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得不认命。
在赵匡胤心里,他深深知道,只要百里无忌还活着,就没有他出头的那一天,这令他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嗟叹“既生瑜何生亮”。
赵匡胤现在很“穷”,马骥云部到是基本做到了对牧民秋毫不犯,但丁思觐这个凶人不但将吐蕃北部的人口劫掠一空,而且将北部牧民的财产也洗劫掠得连根毛都没留下。
可以说吐蕃北部已经成为不毛之地,一点都不为过。
但赵匡胤不敢出声,他可以对马骥云出微词,甚至可以向百里无忌据理力争,但对于丁思觐这个“痞子”,他只能忍气吞声。以至于丁思觐率新军班师回朝时,赵匡胤携麾下将领在逻些城中偷偷地放鞭炮庆贺。
至年中,百里义终于完成了对高昌、龟兹等原西州回鹘土地人口的安置事宜,其麾下十万新军和三万铁骑兵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荡平西州回鹘,但显然内政不是他的强项。
被丁思觐递解而来的数十万吐蕃牧民的安置,实在伤透了他的脑筋,幸亏百里无忌调来了数百学府生员充入各州县官府衙门,才使得局势渐渐地平衡下来。
百里义已经兴起了回师金陵的念头。
七月初,百里无忌下旨将高昌、龟兹等原西州回鹘土地并入瓜、沙州归义军的统辖之下,建立了新的藩国——西平。
将吐蕃改名为西藏。
将阻卜改名为蒙古。
自此,明国西面形成了三个大藩国,做为明国的天然屏障。(未完待续)





代周 第十一章
明国自此有了八大藩国,分别为东瀛、高丽、乌古、渤海、契丹、西平、西藏、蒙古。
百里无忌在八大藩国设立中央驻军各五万人,规定中央驻军的日常耗费由藩国承担。为降低藩国财政压力,百里无忌下旨取消了各藩国每年的岁贡。
自此,中原和江南所产出的商品源源不断地向这八个藩国倾销,并由西平、西藏、蒙古三个藩国销往古斯、花剌子模、塞尔柱、天竺等地。
战争结束,百里无忌授马骥云为从二品镇国将军,统领西藏驻军;授杨业正三品昭勇将军,统领西平驻军;升授云扬为从二品定国将军,统领蒙古驻军。
将马骥云留在西藏是经过百里无忌深思熟虑的,赵匡胤天生渴望权力的性格,也只有马骥云这种老成持重的人才能牵制,马骥云属于那种水来土掩稳重之人,对付赵匡胤正好,正好是以柔克刚。
百里无忌将原云扬的新军第二军交给百里康统领,授百里康从二品镇国将军,班师回朝;晋升百里义为正二品骠骑将军,班师回朝;加授丁思觐为从二品奉国将军,班师回朝。
由此,百里无忌实现了他对明*制员额的构想,明国正规军力分为四种二类,四种军种为新军,中央直辖三十万新军,戍守金陵府周边各州县;御林军,皇帝亲辖八万御林军拱卫京都;驻防军,明国各州县三十万地方驻防军守境安民;藩国驻军,八个藩国,四十万驻军。
另二类为:杨廷式的“轰炸队”和铁骑兵,归入徐守仁的军情院统辖之下。
明军总兵力约为一百十二万左右。
光复十二年年底,百里无忌下旨。升开封为陪都,称之为中京;升大定府为陪都,称之为北京;升成都府为陪都。称之为西京;改潭州府为长沙府,设为陪都。称之为南京;升杭州府为陪都,称之为东京。
北伐阻卜、南灭西州回鹘、吐蕃,一年间让明国的疆土迅速扩张,夸张一点,可以说一夜之间,明国的旗帜飘扬在了任何一个目光可及的地方,百里无忌的威望在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国国内,朝廷几乎形同虚设。百里无忌轻轻一语,可以翻云覆雨,否定任何一个已经定案的政令,而徐守仁的军情院更是成为明国最“牛叉”的存在。
徐守仁对于“阴暗”有着与生皆来的天赋,由于百里无忌的刻意纵容,军情院在册人员已经猛增至十万人以上,其耳目遍布各行各业,唯一无法涉足的只有军队,这出于百里无忌的严令——任何军情院人员涉足军队,立斩不赦。
正因为如此。百里无忌的耳目变得异常的清晰,大到明国八个藩国,中到明国各府州。小到朝廷官员的家长里短,每天一大早,徐守仁都会将情报汇总,放置在御书房的桌上。
明国中原和江南的百姓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这属于正常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复兴到这种地步,每个族人都会兴奋。
此时的明国舆情如同一桶沸腾油,只要百里无忌一声令下,就会有无数的百姓蜂涌至其旗下。哪怕是上刀山下油锅,都无所畏惧。
但百里无忌心中并没有被这种空前的成功熏得昏昏然。他明白,明国历经这几年不间歇的征战。已经耗空的国帑,国库中空空如也,这是徐世铭等人一直在反复提醒他的,就象盛夏将一块冰放置在胸口般,凉在心里。
百里无忌还有一个目标尚未达成。
那就是在东亚大陆上,还处于明国控制之外的还有一个国度,那就是大理国。
平定中原及周边的百里无忌正将目光移向大理。
大理,已经游离于中原统治百余年之久,其前身为南诏国。
唐朝贞观年间,唐王朝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
之后,洱海周围出现了蒙崔、越析、浪穹、邓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诏”(部落),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
六诏在唐支持下,建立南诏政权。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后来,由于南诏力量日益强大,与唐朝矛盾日趋激烈,终于在749年和754年,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后经过双方努力,794年举行“苍山会盟”,双方重归于好。
南诏后期,宫廷内乱,终于国家在混乱之中分崩离析。
其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大时间都很短,相互更迭时都免不了有一番杀戮,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南诏国就此消亡。
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精锐部队,联络其他白族大姓,向滇东黑爨等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经过周密的组织和计划,最后各路大军攻破太和城,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号文德。
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
944年,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的时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
946年,在位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其叔段思良与相国董迦罗废而为僧,自认开国有功的段思良即位。
951年段思良自立为帝,六年后死,其子段思聪立。
段思聪继位后,迅速膨胀起来的高氏已经取代董氏,成为朝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
百里无忌明白,这个时候再向大理出兵,明国已经是力有未逮了。
原因有四,一是阻卜、西州回鹘、吐蕃刚刚占领不久,这三者的疆土相加几乎是明国原有国土的两倍,但人口却只有明国原有人口的五分之一还不到。
人口这东西,太多难以管理,太少则无从管理。
派驻更多大军,则耗费甚巨,得不偿失;可若不派驻更多军队,则根本无法管理偌大的疆土,少数民族暂时被明军强大的战力所震慑,但谁也无法保证,这些民族会在什么时候串联暴乱。
这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未完待续)




代周 第十二章
原因之二是,国库的空虚,光复十一年至今,朝廷首次出现了财政赤字,若不是百里无忌灵机一动,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搜刮”了一番民间资财,恐怕明军最多只能支撑到灭亡阻卜,就再无南下之力。
正是因为“贱卖”阻卜、西州回鹘的土地,才使得明军有足够的粮饷、军械南下,但这一切,也就到此为止了。
不是明国百姓不愿再认购债券,而是经前一次“搜刮”之后,民间的浮财已经取得差不多了,就算是再发行债券,效果远不可能如上一次那么好。
况且,与民生息的道理,百里无忌自然明白。
原因之三,一下子囊括了阻卜、西州回鹘、吐蕃的疆土,各民族之间需要融合,民族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将生出无休无止的争执,这需要大量的明国官员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疏通,而这一切需要时间,很长的时间。
原因之四,大理国地势不适合骑兵及火炮作战,阡陌纵横的水路根本无法令明军迅速推进,其不同于阻卜大漠和吐蕃的草原,骑兵特别是铁骑兵,根本不适合在其疆土内作战。要向攻伐大理,所能依仗的唯有步兵,如弓弩兵、刀盾兵等兵种,而明国已经淘汰了弓弩兵,也就只能依仗火枪兵了。
鉴于这四个原因,百里无忌本打算无限期地搁置攻伐大理的日期,用五年的时间,来磨合明国各民族。
同时再次积累国力,以备来日一举拿下大理。
但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改变了百里无忌的构想。
光复十三年元月下旬。两队出乎意料的使者来到了金陵府。
这两队使者来自同一个国度——大理国。
两队使者一明一暗。
明的一队代表着大理国皇帝,其阵容硕大,单车辆就有百乘。装载了大量的奇珍异宝,随行人员数百人。使者携国书至金陵,致书明国朝廷,请求通好。
而暗的一队使者仅三人,并无携带一分一毫,却代表着大理国朝廷实际掌控权力的豪族高氏,其只携带一物——地图。
大理国宰相、岳侯高方亲笔书信,信上意思,只要明国出兵相助。册封其为大理王,他愿意联合大理三十七部逼段思聪退位,到时,他将降帝为王,归附明国羽翼之下。但明国不得在大理国驻兵,大理国官员皆由其任命。
当百里无忌先后接见了这两拨使者之后,陷入了两难境地。
这对于明国来说其实是好事,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明国西面唯一一个独立势力。
但正因为如此,突如其来的好事,令百里无忌反而有些措手不及。
这两方势力的任何一方得到明国的帮助。有明国做后盾,都将稳操胜券。但这两者都有利弊,如果百里无忌选择段思聪。那么明国将得到一个忠诚的盟友,而明国将无法在段氏被推翻之前出兵占领,这有违道义。
如果百里无忌选择高方,那么明国将得到第九个藩国,但按高方的要求,明国将无法派兵进驻,说到底,也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藩国,最多不过是每年的岁贡。再无别的诉求可提。
这两者对百里无忌而言,都不合心意。但在目前明国无力西征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策。
百里无忌由此垂询了徐世铭等人的看法。
对此。徐世铭的意见是选择高方,因为高方此时已经执掌着大理七成以上的实力,只要明国展露出态度,或者派兵在两国边境囤驻,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让高方逼段思聪退位,从而明国几乎可以说是不付出任何成本地得到一个藩国,何乐而不为呢?
但孙光宪的意思截然相反,这和其的性格有关,孙光宪坚持名正则言顺,他认为,只有支持段思聪才符合明国的利益,段思聪本就是大理皇帝,只要明国公开支持段思聪,那高方根本无法威胁到他的帝位,由此,明国得到一个铁杆忠诚的盟友,与一个名义上的藩国相比,更为划算。
老谋深算的冯道则打马虎眼,这也符合他的心性,此人习惯做锦上添花或者打落水狗之事,他的意思是,明国短时间既然无法西征,那么就两者都不支持,让他们在大理狗咬狗,明国则作壁上观即可,等他们相互咬个死去活来,国力消耗殆,明国或许可以捡个现成的便宜。
听着这三个老臣完全不同的意见,百里无忌不由得叹息,此三人性格截然不同,追随自己也有先后,百里无忌不怀疑三人的忠诚,特别是徐世铭从巴东时就已经追随。
但这三人的性格、能力无疑有着天生的局限性,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地有着王佐、忠臣和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的念头。
百里无忌特意召来了开封府王朴,想问问他的意见。
数日后,王朴风尘仆仆地赶到金陵府。
在觐见百里无忌,了解了大致情况之后。
王朴反问百里无忌道:“皇上恕罪,臣有一事想问,敢问皇上心中,可曾有攫取大理之意?”
百里无忌心中一喜,王朴果然明白自己心意。
“文伯此言何意?朕取不取大理与眼下两路大理使者有何关联?”
王朴道:“皇上若无意西进攫取大理,臣以为明国应该支持高方。”
百里无忌问道:“为何?”
王朴道:“段思聪大权旁落,高方一族实际已经操控了大理大部,支持高方,明国不过是送了个顺水人情,而得到的是一个藩国,纵然是名义上的,但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一个藩国,已经是捡了个便宜了。”
百里无忌点点头道:“文伯言之有理。那若是朕有意将大理收入囊中呢?”
王朴微微一笑道:“若圣上有意西征,那就暗中同时答应两者,让他们都以为得到了明国的支持,如此必不可能再互相让步,两者必会变得水火不容,直至刀兵相见。”(未完待续)




代周 第十三章
顿了顿,王朴看了一眼百里无忌,继续说道:“明国眼下国力空虚,也可以趁此时间恢复,等到两者血拼至精疲力竭,圣上就可以以调解的名义出兵大理,而两者皆以为明军西进是为了支援他们,而疏于防范,明军自然可以迅速深入,一举攻陷大理府。”
王朴此策有些阴损,但国与国之间,道义永远是放在第二位的,唯有利益是最重要的。王朴之策无疑深合百里无忌心意,明国不需要一个强大的大理国做为邻居,哪怕大理不可能威胁到明国,但只要强邻在侧,无形之中就会对明国构成威胁。
所以,就算不能立即攻灭大理,也要让其尽量折损国力,如此才符合明国的利益。
百里无忌闻言哈哈大笑,道:“文伯真乃朕子房也。”
由此,百里无忌按王朴之策,暗中对大理两路使者都给了明确的答复。
两路使者都兴高采烈地走了,留下了百车珍宝和一张地图。
而使者不知道的是,这张地图,将为日后明军进军大理做出贡献。
之后,百里无忌令徐守仁开始对大理部署细作渗透,进行地形勘探和人员潜伏。
由于时间充裕,百里无忌命徐守仁派人专门前往大理各府开设粮店,以店铺为名,囤积粮食物资,以备日后行动。
徐守仁接旨之后,迅速安排大量军情人员以商贩通商的名义向大理进行渗透。
明国由此进入内政阶段,内政是徐世铭等人的强项,而百里无忌就此“闲”了下来。
……。
光复十三年四月。
东瀛京城。
承明天皇正召集大臣廷议。
百里无忌的密信早已在去年送到了孙仕旭的手上,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安排,事情已经安排得差不多了。
十八年了,孙仕旭无时无刻地渴望回到中原。那里有他的老父亲和他已经数年没有见面的长子,而最令孙仕旭思念的,还是那个从小玩到大。却将他“流放”到东瀛的发小——百里无忌。
孙仕旭的福泽令人羡慕,康子第二次怀孕。竟为孙仕旭生了一对龙凤胎。
如今两个孩子皆已经八岁。
孙仕旭在接到百里无忌密信时,抑止不住心中的狂喜,驱退周边侍从之后,一个人关在屋内,痛哭流涕。
十八年,六千多个在异国他乡的日日夜夜。
如果能换,孙仕旭宁可将自己这个“东瀛天皇”身份换明国的一个普通百姓,能够与自己的父亲和兄弟相伴。
之后。孙仕旭秘密会晤驻东瀛军李建勋,将百里无忌的密令透露给他,二人开始商议具体事项。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东瀛国政早已掌控在明国人的手中。
各令制国中的国主、城主皆已经是明国人担任,而五万驻东瀛军将士,在东瀛这十来年中,早已与东瀛人融合,东瀛的原有贵族、豪强早已在孙仕旭征伐各令制国中屠杀了大部分,剩下的都以与明人联姻为荣。新生代的混血儿占据着东瀛社会的中上层,除非有一天东瀛贫民组织起来谋反。否则如今的政治格局稳如铁板,根本无法撼动。
而去年,百里无忌将阻卜数十万人口移民东瀛。又再次给东瀛的社会格局增添了新的势力,从此,就算东瀛贫民要造反,恐怕更要顾虑这些阻卜人同意不同意。
这就是百里无忌的用意,让东瀛贫民与阻卜移民互相敌视、互相制约,从而使政局稳定。
李建勋心中非常羡慕孙仕旭,虽然他来东瀛比孙仕旭晚数年,但他知道,他若要重回明国。那是遥遥无期。
他心中其实希望孙仕旭能留下来,至少能与他做个伴。但皇上的旨意不能不从。
二人商议之后,还是决定。用最古老的方法——金蝉脱壳,达到目的。
当年,孙仕旭与徐守仁奉命率明军登陆东瀛虾夷岛,以雷霆之势占领虾夷,然后从虾夷出兵,以虾夷土著的身份席卷整个扶桑。
百里无忌的用意很简单,他不想以征服者的身份将扶桑纳入明国,而需要一个扶桑人主动归附,如此在数百年之后,谁也不会再知道,曾经的东瀛承明天皇原来是个明国人。
孙仕旭与李建勋决定下计策之后,孙仕旭知道,此事要圆满,必须征得康子的同意,如果她不配合,那要想瞒天过海,非常困难。
当然,如果孙仕旭在发动前让康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但这么多年的朝夕相伴,孙仕旭已经视康子为亲人,如此狠心的手段是万万施展不出的。
孙仕旭为此与康子进行了彻夜长谈。
当孙仕旭将计划对康子叙述了一遍之后,康子从最初的惊讶到震撼,再到恐惧,最后到强烈的不舍,她却无法制止。
做为一个女人,一个已经失去了整个家族的女人,一个失去了整个家族而罪魁祸首是自己丈夫的女人,康子知道,孙仕旭这一去必定是不可能再回来了。
康子不肯答应,没有一个女人会干脆地答应此事。
除非走得不是她心爱的男人。
孙仕旭原本是想带走龙凤胎中的女儿,但见康子如此纠结,只能退让一步。
他答应康子,少则三年多则五年,自己必定再次回到东瀛,以同样的方法来接走她和女儿。
但康子依旧无法释怀,因为龙凤胎中的男孩必定将替代他的父亲,成为东瀛新一代天皇。
如此一来,骨肉分离,将无穷无尽。
但康子也知道,这是天意,是遥远的,海那边的明国天子之意,不但她无法拒绝,恐怕这世上,没有几个人能拒绝。
康子终究还是应了,在孙仕旭柔声的劝慰下,她只能应允。
她知道,出自皇室的她早就经历了太多的家族血腥,皇家中,没有亲情,只有权力,她自然知道孙仕旭是在乎她的,否则,只要孙仕旭点一下头,甚至不需要他下令,自己就会神秘地失踪,就象她第一个孩子一样。
现在她已经明白,她的第一个失踪的孩子,应该也去了海那边的国度。(未完待续)
1...162163164165166...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