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代周 第十四章
或许,孙仕旭此去,以及将来自己也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康子来说,在这世上,亲人也就唯有丈夫和孩子了,能与他们在一起,是她此生最为期盼的“奢求”了。
四月初八。
承明天皇忽染恶疾,卧榻不起。
东瀛百官齐聚京都为天皇祈福。
唐招提寺住持迦和和尚特地赶来,为承明天皇做起了法事。
初九,病榻上的承明天皇下旨,立次子丰臣秀为太子。
三日后,四月十一日,承明天皇终究药石无灵,驾崩了。
当天,在虾夷部统领和驻东瀛军都督的全力拥戴下,年尽八岁的丰臣秀继位,并向宗主国明国派遣使者禀报噩耗,并请求册封。
正当东瀛京都沉浸在一片哀伤的氛围中时,一艘小船向外海驶去。
远远的外海上,明国舰队正停泊着恭候它的到来。
水师提督彭晓奉百里无忌之命,迎接孙仕旭归国。
这些年来,从东瀛源源不断地将金、银运回明国,再将从明国淘汰下来的铜、铁制钱运往东瀛,最重要的是明国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东瀛。
以至于东瀛国内,已经很少再有金银等贵金属,泛滥的都是铜、铁钱币,市面上充塞的大部分是明国制造的商品,如丝绸制品、番薯制品、铜铁制品还有酒类。
这些成就与孙仕旭的极力配合是分不开的,如果要论起孙仕旭对明国的功劳,整个明国中,除了百里无忌,也就彭晓最为清楚了。
每年有多少物资运回明国,都向东瀛输入了多少商品。彭晓自然一清二楚。
与彭晓会合的孙仕旭心中兴奋地狂呼,他终于可以回到中原了,可以见到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可以见到子青了。
从东瀛到金陵府港口的路程是漫长的,孙仕旭天天站在舰首向西瞭望。每次遇到迎面而来的明国通商船队,他都会用力地向对方挥手。
彭晓看着不自禁地笑着,他理解孙仕旭此刻的心情,当年,就是彭晓将孙仕旭和徐守仁二人送上了虾夷岛,如今又是他亲自将其迎接回国。
当初孙仕旭二人前往东瀛时,还是楚国,而现在。却已经是明国,举世无双的明国,囊括了整个天下的明国。
这种傲视天下的心情,无论是谁都会心胸激荡,不可抑止。
彭晓的心中也为孙仕旭高兴着。
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舰队向明国驶去的时候,令人遗憾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人终究不能胜天,岁月的齿轮无情地捻过,无论是贵族还是走卒,都无法逃脱。
四月十八日。金陵府。
孙光宪在早朝时突然昏倒。
百里无忌此时正在训导十岁的百里靖北,这小子完全不象他的姐姐文静娴熟,也许是百里无忌仅他一子。二后二妃个个宠溺于他,由此变得非常任性。
今天,他竟然在百里无忌御书房的砚台中撒尿,被正好进来的百里无忌逮了个正着。
于是,一顿胖揍就要开始了。
也正在此时,孙光宪昏倒的消息传来。
自从明国转入内政休养生息后,百里无忌已经将政事完全交于徐世铭三相,自己当个甩手掌柜,天天悠然自得地在宫中陪着二后二妃和孩子消磨时光。
所以。现在明国的早朝是没有皇帝参与的,甚至早朝不在正殿中。而在中书省。
只要不是三相意见无法统一的政令,都可以经三相共同用印而颁布。这是百里无忌想到唯一能让自己“偷懒”的方法。
当百里无忌闻听孙光宪昏倒的消息,抛下百里靖北,赶紧令近侍通知太医署派人救治,同时摆驾中书省。
百里无忌本以为孙光宪只是劳累过度,完全没有预料到人与人的诀别来得这么突然,来得这么不可抗拒。
经太医令会同数个太医诊断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孙光宪年岁已大,到了枯竭的地步。
意思相当明白,那就是药石无用。
百里无忌心中那个急啊,孙仕旭已经启程,就在路上,孙光宪此时如果病故,那叫百里无忌如何向孙仕旭交待?
何况自己又亲口承诺,让孙光宪一定能再见着儿子,这眼看着承诺就要兑现,却一下子功败垂成。
百里无忌看着晕迷中的孙光宪,那一脸的憔悴和满头的白发,让百里无忌心中涌起了内疚之意,自己为了“偷懒”,将所有政事压在了徐世铭、孙光宪、冯道的身上,也许正因为如此,孙光宪才因劳累而缩短了他本应更长的寿命。
百里无忌一面令太医使用最好的药材,尽量挽留孙光宪的寿命。一面令金陵府港口派出舰船向东传令彭晓以最好速度返回。
当天晚上,孙光宪醒了。
一直守候在侧的百里无忌、徐世铭等人赶紧上前。
不想,孙光宪微微举手相拒。
孙光宪轻声说道:“皇上,请屏退左右,臣有话要奏。”
百里无忌连忙让徐世铭将所有人清退,只留下太医令等人在室外相候。
当百里无忌走到床榻前时,孙光宪的精神开始好转。
孙光宪微微露出一丝笑容,说道:“皇上要失言了。”
百里无忌心中一震,他自然知道孙光宪此话所指的是什么。
百里无忌赶忙出言安慰道:“孙相宽心,元之正在归国海上,不日即可回来,还请孙相千万保重身体。”
孙光宪摇摇头道:“皇上不必太在意,臣并无责怪的意思。见与不见,全凭天意,臣知道,恐怕是见不到了。”
百里无忌心中一疼,正待劝慰。
孙光宪却阻止道:“皇上不必再劝,臣的身体臣自己知道。臣还有未尽心愿要对皇上禀奏。”
百里无忌心知,也许这就是孙光宪最后向自己陈述的遗言了,百里无忌哽咽道:“孙相请说,朕听就是了。”
孙光宪将脸回转,仰脸向天,思忖道:“臣留皇上想禀奏之事有二,一是公事,皇上出身南平,蛰伏于巴东,崛起于庆州,臣一路看得仔细。如今明国已经威布天下,只要皇上坚持原有的政略,以贫民百姓挟制豪族公卿,再以豪族公卿统治贫民百姓,想来明国传承数百年不成问题。”(未完待续)
代周 第十五章
孙光宪一下子说了这么多话,声音开始有些低弱,他再次阻止百里无忌上前劝说,继续说道:“但俗话说得好,以功就天下者,常有强臣;以力致天下者,常有骄兵。皇上这一路走来,功和力都占了,身边自然少不了强臣、骄兵。皇上春秋鼎盛之时,自然可以无视,但若皇上老去,恐怕为祸不浅。”
百里无忌点点头道:“孙相金玉良言,朕必牢记于心,不知道孙相可有良策以解此困?”
孙光宪愣了半晌,方才说道:“臣有二策,就是四字,狠辣和怀柔。狠辣者,出手要狠,以雷霆之势取其兵权;怀柔者,施恩于其,以财补偿其,既安抚其心又彰现圣上仁慈之心。”
百里无忌点点头道:“朕记住了。”
其实孙光宪此话,与梁震当年所说的“武慑九州,文治天下”话语有着妙曲同工之意。
对于百里无忌来说,这事早就深刻在心,他抓住兵权不放的用意在正是此原因。
兵权虽然在握,但大军终究需要将领统帅,从巴东起兵至现在,军队已经扩大至一百多万人,虽然各大都指挥使皆是百里无忌信任之人,但现在真正领兵打仗的,却是都指挥使下面的指挥使和校尉。
这些年百里无忌也在培养亲信,不断地从学府中提拔新人充入军中,但军队中原有的老兵勋将都因明军的不断胜利而升职,更有那归降的各国旧将充入到明军的阵营,这些人的忠诚有多少连百里无忌也不敢断言。
孙光宪见百里无忌深思,他开口道:“皇上勿须太过焦虑,臣以为,等到解甲归田、马放南山之时。皇上可以奖赏功臣的名义,召集所有功臣勋将于一堂,到时皇上只要狠下心来。毕其功于一役即可。”
百里无忌闻言一震,孙光宪此语不就是原历史上赵匡胤为收拢强臣悍将兵权所采用的“杯酒释兵权”么?难道。明国也要走他的老路?可如此一来,一下子失去众多将领的明军,还能保持原有的战斗力吗?
原历史中赵匡胤扬文抑武开创了百年的文治,也正因为如此,阉割了汉人的血气。
可百里无忌既想要文治,也不想放弃武功。
百里无忌心中纠结,但面对时日不多的孙光宪,百里无忌还是微笑着说道:“孙相所虑甚是。朕已经记在心里了。”
孙光宪见百里无忌犹豫,暗自叹了口气。
这么多年君臣相处,他知道皇上外冷内热,真要让百里无忌狠下心来对付那一批战功赫赫的强臣悍将,恐怕不易。
孙光宪并无别的好办法,只好闭嘴不再谈此事。
孙光宪道:“皇上容禀,臣留皇上的第二件事是私事。思明这孩子已经十岁,若臣撒手西去,还望皇上看在他父亲的份上,照抚于他。”
百里无忌赶紧应道:“孙相言重了。朕与元之虽非兄弟,但感情胜似兄弟,他的孩子。朕定视为亲生骨肉,绝不让其受半点委屈,孙相尽管放心便是。”
孙光宪微微点头道:“元之自幼丧母,臣当时又专心政事,没有好好照抚于他,幸好他与陛下自幼亲近,才不至于酿成大错。可惜臣当时鲁钝,时不时地与陛下为难,但臣自从效忠皇上以来。却也鞠躬尽瘁,不敢有些许怠惰。还望陛下看在臣这些年勤勉的份上。不要牵怒于元之。”
百里无忌心中发酸,这些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没想到孙光宪临终之时,还耿耿于怀。百里无忌哽咽道:“孙相太执着了,这些事朕早已忘记了,你又何必再记在心里?何况元之这么多年来,为明国客居异国他乡,朕又怎会牵怒于他?孙相身体欠佳,言多伤神,不要再说了,好好休息便是,朕让太医令进来,再为孙相诊治一番。”
孙光宪见百里无忌神色不似作假,终于放下心中的石头,他确实有些累了,微眯着眼,呐呐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臣谢皇上洪恩……。”
边说边沉沉睡去。
百里无忌看孙光宪渐渐睡去,揉了揉微红的眼睛,走出室外,令太医令无论如何都要拖延孙光宪的一口气,等待孙仕旭回来。
回到皇宫,百里无忌有些担心孙光宪一旦西去,明国丞相三去其一,更为增加徐世铭、冯道二人的压力,况且冯道年龄比孙光宪还大上几岁。
想到此,百里无忌立即召见徐世铭、冯道二人商议。
最后决定,将王朴增补为丞相,接替孙光宪的空缺,同时增加中书省下参知政事的席位,增补范质、李谷、王溥三人。
原本徐世铭、冯道二人还想将孙仕旭增补为参知政事,但百里无忌左右权衡之下,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
百里无忌经孙光宪此事,更加坚定了军政分离的念头。
之后的几天时间里,百里无忌不间断地召集徐世铭二相和数个参知政事征询、商议。
在百里无忌心里,明国若要真正地延续数百年,必须要有自我修复、自我纯净、自我更新的特质。
也只有这样,在不断地发展中,才会与时俱进,不至于被百姓所抛弃。
而要做到这一点,军队必须完全独立在政体之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再次重演五代十国的乱象。
五代十国之所以混乱不堪,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手掌军队的各个藩镇心怀异志,起兵作乱引起的。
百里无忌早被定下校尉以上将领退役之后进入学府任职的规矩,但这些年连年的征战,领兵将领的缺乏,使得此规形同虚设。
大量已经到了退役年龄的将领依旧在领兵作战。
也许是到了大规模整顿的时候了。
只要将退役的军规形成铁律,那么可以杜绝大部分因军队私人化引起的乱局。
无论是谁,真正要将一只军队变成他的私产,没有大量的时间是无法做到的。
而明国现行的军规是,校尉以下佐官必须从学府兵科生员中替补,这就杜绝了军队高级将领任用提拔亲信的路子。(未完待续)
代周 第十六章
那么军队中中下层的佐官无法控制,高级将领就无法真正地掌握一支军队。
再加上退役年龄的限制,没等到将领掌控军队,就已经到了要退役的年龄,这也杜绝了因为执掌军队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军队私有化。
而这些有着大量实战经验的将领充入学府任职,一方面能发挥余热,不至于突然卸职引起心里空虚而引发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这些实战经验能够通过学府这一途径,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从而改变名将出自一家的局面。
为了安抚退役将领,百里无忌与徐世铭等人商量成立明国参谋院。
参谋院做为中书省的平行机构,不属于中书省领导,而直接归入皇帝直辖。换句话说,是与中书省并立的机构。
如此一来,也就构成了明国皇帝之下,中书省、参谋院一文一武并立的政治格局。
中书省掌管明国民生、经济、官员、外交并掌握地方各府州的驻防军。
参谋院掌管新军、驻各藩*的一应事宜。
而御林军、军情院做为皇帝的特务机构,被独立在两者之外。
至此,明国的政治格局已经清晰,也就是皇帝、中书省、参谋院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虽然皇帝名义上统领中书省和参谋院,但已经不切入实际事务。
由此也满足和解决了那些战功赫赫的明国将领一旦失去军职之后的失落感,毕竟参谋院做为明国最强大的正规军——新军、驻各藩*的实际统领者,有着显赫的权力和威仪。
但这份权力却被细分了,参谋院设立一个院令、六个院丞和不设上限的院使,而真正的动兵权在于投票表决。
院令一人三票,院丞一人两票。院使一人一票,只有票数过三分之二,才能形成决议。调动军队。
而要对外用兵,需要中书省的外交授权。
也就是说。真要发动对外战事,需要先由中书省提交用兵申请,再由参谋院表决,形成决议之后,制订出动兵计划,然后报皇帝御准。
而皇帝没有提议权,却拥有否决权。
也就是说,皇帝不能提议对外用兵。却可以对报上来的动兵计划有否决权,而皇帝的否决权是至高无上的。
如此一来,明国的军队真正的掌控者——参谋院有着两种钳制,只要中书省不提交用兵申请或者皇帝否决,参谋院是无法向外动兵的。
另外,百里无忌还觉得不放心,他决定在此之外,再给新军、驻各藩*套上一个笼子。
那就是制订了参谋院的铁律——新军、驻藩*不得对明国国内作战,无论任何理由都不得参与内战。
而真正可以用作国内作战的,譬如镇压叛乱、打击盗匪等。只有依靠中书省下各州府的地方驻军和各州府下的衙门捕快等。
经过这几日,明国的政治格局大纲基本确定下来,百里无忌令徐世铭会同众参知政事。根据此大纲进行细化和完善,制订出完整的法律,再呈递给自己。
就在百里无忌忙完这几天后。
噩耗传来,明国的三相之一孙光宪逝世了。
百里无忌虽然心中已经有备,但依然感觉震惊。
太医令每天都在向百里无忌禀报孙光宪的病情,虽然太医令一直说孙光宪随时都会撒手西去,但百里无忌却一直以为经太医令的诊治,拖延上十几二十天没有问题。
结果,孙光宪从昏倒至逝世。仅六天时间。
百里无忌只好令冯道为治丧使,负责打理孙光宪的身后事。
并令徐世铭为孙光宪遴选谥号。
百里无忌另派高蓉蓉前往孙府。将十岁的孙思明接回宫中,与百里靖北一起同睡同读。依为伙伴。
而这时,孙仕旭所搭乘的舰船刚刚遇上奉百里无忌之命东向航行传讯的船只之一。
百里无忌为保万一,向东派出的传讯船有三条。
当孙仕旭和彭晓看到百里无忌的亲笔信时,心中大惊。
特别是孙仕旭,这么多年朝思暮想,要见到父亲,如今航程已经只要数日就能到达,却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如何不心急如焚?
彭晓随即向舰队下令,开足最大航速,向西急驶。
但一切总是太晚,当孙仕旭在金陵府码头跨下船板时,已经是孙光宪去世后的第四天。
今年的天气不知道为何比往年都热,百里无忌虽然下令用储冰冷却孙光宪的尸身,但尸身肤色还是开始变化。
无奈之下,百里无忌只能令人先行入殓。
当孙仕旭快马赶到时,入殓仪式正在进行中。
孙仕旭甚至来不及与百里无忌说上一句,就痛哭流涕地拜倒在他父亲的尸身前。
这一场本来应该是喜悦的会面,竟是天人永隔的诀别。
孙仕旭以狼嚎般的哭声,发泄着他心中的情绪。
子欲养而亲不在,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百里无忌满心愧疚,竟找不出话来安慰这个十来年没见的发小。
与孙仕旭最后一次见面还是在高丽外海的舰船上。
这一晃又是十来年了,看着也已经年近不惑的孙仕旭,百里无忌心中除了歉疚,还是歉疚。
百里无忌挥手示意一应人等退去,让孙仕旭有一个清静与他父亲相处的机会,这已经是此生最后的一次机会了。
……。
次日,百里无忌下旨,追封孙光宪为太傅、江陵公,追赠谥号为文正。给予了孙光宪身后莫大的哀荣,明国建国以来,唯有百里无忌的先生梁震有过此殊荣。
两天后,百里无忌按着跪在孙光宪墓前孙仕旭的肩膀,轻声安慰道:“元之节哀,令尊走得很安详,你别太伤心了。”
孙仕旭抿了抿干渴的嘴唇,说道:“子青,我心中好内疚,父亲独自抚养我成人,可我竟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叫我如何安心?九泉之下,父亲必定会责怪我不孝。”
百里无忌道:“元之,你错了。令尊昏倒之日,与我私话,他并无丝毫责怪你的意思,甚至以你为荣。”(未完待续)
代周 第十七章
孙仕旭问道:“父亲当日可有别的什么嘱托?”
百里无忌道:“令尊当日只向我说起两件事,一公一私。公事是明国如今已经统一天下,孙相是要劝诫我留意军中那些骄兵悍将再起祸乱;私事是希望我能忘却他当年在江陵府时不时为难我之事,并将思明托付于我。”
孙仕旭有些诧异,他迟疑了一会,还是问了出来:“父亲既然得知我已经归国,怎会再将思明托付于子青?”
百里无忌叹了一口气道:“孙相终究不信你会突然回来,也怪我将此事太过保密,在孙相昏迷之后在告诉他,以孙相的聪明,自然以为我不过是在安慰他,编个假消息宽慰他的心吧。”
孙仕旭哽咽道:“应该是如此,父亲太过精明,本是真事,却因此而被他误解成哄骗于他,哎……。”
百里无忌道:“孙相走的那天,我已经将思明接到宫中,如今你回来了,可入宫接其回家,也好骨肉团圆。不过,以我之见,以后每天让思明入宫,与靖北一起读书玩乐,也好让二人加深些感情,不枉你我相交一场。”
孙仕旭点点头道:“有劳子青费心了。”
百里无忌道:“元之不要再伤心了,思明年幼,还须亲人照抚,你身为人父,切不可乱了方寸。”
孙仕旭应道:“是。”
百里无忌道:“你先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好好与思明享享天伦之乐,等过了孙相的祭祀之日,再来宫中,再说说日后的打算。”
孙仕旭应道:“是。”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任明国三相之一的王朴展示出了他的锋芒。
他向百里无忌提交一份奏折。上面建议二事。
一是为加强原周国百姓与明国百姓的融合,经过这一年多王朴在开封府的努力,原周国百姓已经渐渐认同了做明国百姓。但明国百姓在对待原周国百姓上。有着天然的自豪感,这就阻碍了南北百姓的融合。
王朴上折建议。以朝廷出面奖赏南北两地百姓联姻,如此促进南北百姓间的融合,而王朴甚至列出了奖赏的数额。
王朴建议,凡江南百姓与江北百姓联姻者,赏银十两。
以当时的物价来说,十两白银足够操办一场婚礼酒宴所需。
而以保守估计来算,适合联姻的南北两地百姓人数不会超过十万对,所以。朝廷用于此的奖赏银两应该在百万两之内。
百里无忌迅速御准了此项建议,令王朴全权处置此事。
王朴此议,迅速推进了南北百姓的融合,使得明国国内局势迅速稳定,南人不再看不起北人,而北人也对明人的身份更为认可。
王朴第二个建议是迅速整肃原周国残留的各地军队,以稳定治安,彰现中央朝廷的威信。
原周国分封的节度使多达三十余个,这些节度使手中掌握着或多或少的军队,但如果不将其军队收回整编。恐怕后患无穷。
百里无忌心中早有此打算,但周国疆土纳入不久,百里无忌也不敢轻易将此事列入朝廷待办事宜。生怕会激化矛盾,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而王朴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以权换权和以钱买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