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并非百里无忌有着强盗逻辑,其实这与道义无关,完全取决利益。
世上的事本就如此,“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弱肉强食的真理。
一个强大的明国周边,存在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度,而这国度又富得流油,这已经完全构成了明国出兵的理由。
但百里无忌无意出动大量新军,就算大理国富得流油,但付出的成本一旦超过得到的,或者相持平,那就算构成出兵的理由,这买卖也不划算。
所以,五人在商议战争方案的时候,所设定的前提条件就是运用的兵力不得超过十万,也只有将兵力控制在十万人之内,经过这一年恢复的明国国库才能承担得起这高昂的军费。
这其实也怪百里无忌所设的军饷和抚恤金过高,若是换作柴荣在世,明国十万大军的军费足够他打一场五十万人的战争。
当然所用军械不同,也造成了军费的大量增加,此次出兵,骑兵是不可能出战了,最多也只是象征性地派遣少量骑兵进行震慑。
在水路纵横的大理国境内作战,所能依仗的只能是火枪兵。
而明国火枪兵的护具近乎于没有,当时的弓弩兵还有一身链甲防身。但百里无忌追求火枪兵的灵活性和高速度、低负重,士兵们只有一身军服,没有丝毫的额外防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凭火枪兵作战,没有能顶在前面的高防步兵或者强大的骑兵做为屏障。火枪兵的生存能力是极低的。
这与后世的热兵器作战不同,后世的作战是因为火枪的射程、威力有着天壤之别,更关键的是有机枪这种连发枪还有远距离火炮的存在,明国现在最大口径的火炮有效射程不超过十里,所以,真单凭火枪兵要攻灭大理国是不现实的。
有了如此多的限制,要制订出一个能短时间、轻代价的作战方案是困难的。
五人趁着残余的酒劲,一直争吵到第二天早上。方才勉强拿出一个方案,而这方案已经变异到不是真正的作战,倒有些象后世的策反,不,应该是驱虎吞狼之策。
方案中只有在最后,明军才真正出现,起到一战定乾坤的作用。
百里无忌实在抗不住宿醉,在四人的强烈恳求之下,同意了这个方案,之后便回到寝宫。埋头大睡。
但等睡醒之后,回忆起这个方案,百里无忌马上就后悔了。
这个方案的前期阶段近乎于儿戏。
它利用百里无忌当时在大理两路使者来朝之后。曾经让徐守仁安排大量细作混入大理,还有以商贩、店铺的名义囤积大量粮食物资为依靠。
由徐守仁、百里康二人率少量随从,分批乔装渗入大理。
之后,分两组在取得与大理两派势力联系之后,都以明国特使的身份,蛊惑双方加深敌对,最好能引发两者血拼。
等到大理国两派势力拼得两败俱伤之时,由百里无忌率百里义的第一军之一部三万人由成都府西渡岷江,之后南攻黎州(汉源)、建昌。
然后从建昌分兵两路。一路由百里无忌率二万人西攻罗共赕、三赕(丽江);另一路由百里义率一万人从建昌南攻会川,之后转西向攻入三赕。
另外。由云扬率第二军之一部二万人,从成都府以北的忒剌(松藩)渡岷江西攻阿坝。之后渡大渡河南下攻理塘、稻城、旦当(中甸),再南渡金沙江攻入三赕。
三路大军在三赕会师之后,分三路同时南攻龙首关、沿洱水南下攻击大理。
若大理朝廷皇族此时向东南善阐府(今昆明)逃窜,那么由百里无忌部镇守大理,由云扬沿金沙江南岸东进截断大理军残部北部之路,而由百里义部东追,在善阐府外完成此次战争的最后一击。
按计划此战总共投入的兵力大概为五万人,这极大地减轻了明国国库的负担。
只要运作顺利,在众人的预判中,完全可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也就是说,明国不但可以在此战结束后取回“本钱”,还将从此战中获得极大的利益,这利益不是国土这种抽象的利益,而是实打实的财产利益。
经过徐世铭前期和徐守仁这一年来的侦察,数十年和平的大理国,不但百姓能吃饱穿暖,国内大量的贵族豪门更是富的流油。
这些年来,处于中原和天竺、蒲甘、吐蕃等国之间的大理,有着天然的贸易优势。
大理的百姓甚至不需要出外购买商品和贩卖商品,只要待在家里,等候东西南北各国的商人将货物运来,然后左手买进右手卖出就能获得不菲的利润。
而对于百里无忌等人来说,此战真正的意义在于,也许这将是自己此生的最后一战。
虽然现在明国攻灭大理国,如同一个壮汉欺负一个幼童一样不在同一级别上,但这完全不影响众人对此战的兴趣。
任何时代,人终究是人。
所要庇护的首先是自己的亲人,然后是族人,再次是国人,最后才是天下人。
无疑,现在五人所能达到的境界,那只是庇护国人。
劫掠是种罪恶,但将它换个名目再说,那就是“劫富济贫”,完全成为了正义之举,无论是孔子还是庄子,都为这种行为赋于了一个好听的字——侠。
百里无忌众人为此战定下的规矩是,彻底荡平大理国贵族富豪,将掠夺的财富充为军费,而对于普通百姓则做到秋毫无犯。
这个预案应该是不错的,而选择的将领包括百里无忌皆是作战阅历丰富的明国名将。(未完待续)





代周 第二十二章
唯一欠缺的是,明军无法发挥骑兵和火炮优势,只能用单一的火枪和手榴弹等军械作战。
相对于往年与辽军作战,可以说,明军的战力只能发挥出六七成。
百里无忌昨夜出于一时酒后兴奋和对发小们情感的勃发,竟同意了这个方案。而此时,等清醒之后,百里无忌发现这方案虽然可行,但唯有自己很可能只能当个旁观者。
这个认识让百里无忌心中充满了遗憾和不甘。
在百里无忌心中,其实最渴望的是做一个行侠仗义的游侠,而非一个主宰天下的皇帝。
从最初只是激愤石敬塘割土卖国之举,到后来被高从诲父子压制,害得父亲被夺去兵权“流放”至归州,不得不为自保而起兵向蜀国夺取夔、忠、万三州做为根基。
但成立庆州之后,骤然增加的军队员额,根本不是夔、忠、万三州能供养得起的,而如果解散一部分军队,不但难以抵挡蜀国的报复,甚至有可能被高从诲吞并,从而使得自己一家和追随自己的人陷入困境。
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冒险一搏,竟以庆州之兵强攻立国数十年的楚国,托上天护佑,竟一战功成。
而后处于群雄环顾之下,如骑上虎背一般,只能向前冲,再也无法松懈。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种世道之下,想要不被人吃了,就只能主动去吃人。
而当成炎楚王时,百里无忌这个新兴的势力已经有了傲视群雄的气势,跨海商贸带来的掠夺性金银收入,在百里无忌发起的对各势力“汇率大战”,削弱了别人肥了自己。从此奠定了逐鹿天下的根基。
于是,百里无忌正式立国,建立了明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开始了。
所以,这一路走来。百里无忌从开始的自保到后来的背水一战,再到顺势而为,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形势上来说,实际上都是一种被动的迎合。
如果说是百里无忌的本意,不如说是天意。
如果在攻楚前,高从诲能容忍百里无忌父子,或许百里无忌就归于高从诲麾下了。
如果在攻下楚国之后,孟昶的蜀国朝廷能真心地吸纳楚国。百里无忌很可能就是蜀国的柱国之臣了。
如果郭威立周更早些,明国很可能与周划江而治。
如果柴荣活得更长些,百里无忌断撕不下脸与柴荣刀兵相见,从而最有可能的是两国以联邦方式进行统一,极有可能建立共和的初级形态。
……。
但历史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如果,百里无忌终究完成了统一大业,虽然统一的进程还有些欠缺,因为大理国依然游离在明国的统辖之外。
但谁都不怀疑,只要明国全力一战,一个不大不小的大理国能挡得住身经百战的明军铁蹄践踏。
所有明国臣民心中都清楚。灭亡大理国,只是个时间问题,取决于皇帝什么时候心情不好了。就拿大理国开刀。
百里无忌自然知道,只要大理国一灭,明国将成为东亚唯一的霸主,从此真就成了刀甲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时期。
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征战的百里无忌来说,无疑与百里义一样,有着刻骨铭心地失落感。
百里无忌自知在治理民生上,无法与徐世铭等人匹敌,勉强插手,不但让自己疲累不堪。还会拖累内政,如此还不如放手。
百里无忌虽然贵以皇帝。但也不能无端地去发起一场新的战争,更何况东亚已经再无值得明国皇帝挥戈一击的势力。
灭大理国之战。百里无忌自然不甘心缺席。
但真要御驾亲征,所要遭受的“阻难”无疑是强大的,从西域被困后,百里无忌已经被徐世铭等人“禁足”宫中,若不是与辽决战关乎明国的生死存亡,还有与柴荣迁州会晤,做为皇帝不得不亲自到场,百里无忌是无法身临战场的。
如今要遭受最强大的“阻难”来自两个方向。
一是hou宫二后二妃,对于这四人,百里无忌还有方法对付。可另一处百里无忌却没有把握应付过去。
毕竟,君无戏言。
当初自己与徐世铭等人订立的规矩,再自己去破坏食言,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当初所订规矩是文臣五人,武将三人,对皇帝出宫离京进行表决,必须得到过半数的支持,百里无忌才能离京。
虽然徐守仁是当初圈定的文臣之一,百里义是武将之一,他们的支持也只有四分之一。
如今孙光宪的离世,就算将孙仕旭替补进去,百里无忌有把握的也只能是三票。
更何况孙仕旭能不能替补孙光宪还需要七人合议。
在如今的局势下,没有一个官员敢让百里无忌离京,更何况是去御驾亲征。
大臣心中,灭亡大理国对于明国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利益,根本不需要皇帝亲征,而如果自己点头答应皇帝亲征,那万一有个闪失,这罪责很可能让自己甚至全家全族人头落地。
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
徐世铭不会同意。
冯道这老滑头更不会同意。
而两个参知政事更没胆答应。
只有云扬可以被说服,但马骥云这个愣头青,很可能站在反对的一面,因为在计划里,他没有在参战的序列之中。
百里无忌真得后悔了,不是后悔计划的制订,而是后悔昨天怎么没把这茬考虑进去。
于是百里无忌立即令近侍召集回徐守仁四人,逼他们想出解决此困的方法。
百里无忌会达到目的,勒令如果想不出办法,计划就取消。
用百里无忌的原话来说,那就是此战根本不需要象百里义这种明国奉国将军级别的将领参加,只要让丁思觐率其第三军就能马到功成。
百里无忌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自己如果不能参与此战,你们四人也休想去。
百里义等人“委屈”地看着撒无赖的百里无忌,根本无力反驳。
形势于人强,无奈之下,五个“臭皮匠”再次合议,如何让百里无忌能御驾亲征。(未完待续)




代周 第二十三章
经过五人整整一天的筹划,终于有了一个粗略的计划。
首先,hou宫的二后二妃还得百里无忌自己搞定。
而朝廷的八人合议,徐守仁、百里义占了两席,孙光宪离世之后,只剩下七人,也就是说,原来所要五人支持,方才能过半数,如今只要四人,就能形成四比三的格局。
徐世铭由徐守仁去说服,冯道是不可能被说服的,被众人放弃。
而云扬、马骥云不在金陵府,无法对其进行说服。
脑筋只能动在两个参知政事上。
众人合议的结果是,这目标还得选在百里无忌的岳丈身上。
参知政事周宗是五个文臣之一,有着一票表决权。
而他的两个女儿周宪、周蔷无疑是私下说服他的最好人选。
也就是说这一关还是需要百里无忌自己去搞定。
百里无忌“愤怒”地赶走了徐守仁四人,换上一副姿态,准备了一番“演说词”,之后慨然令侍卫传召二后二妃。
当高蓉蓉等四人联袂而来,原本以为百里无忌经孙仕旭等人的一夜陪伴,心情已经好转。
但听到百里无忌单刀直入的阐述时,第一个感觉就是百里无忌疯了。
现在的局势,明国已经屹立于东亚形成绝对的掌控。
可以说再无任何一个国家和势力能动摇明国称霸。
这时百里无忌要亲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合时宜。
大理国与辽国、阻卜不同,可以说明国只要全力一击,完全可以如同碾碎一只蚂蚁般地扫平大理这个明国西南边陲的国度。
明军经这么些年的征战,早已培养出一批铁血虎贲,各个兵权在握的悍将哪个不是虎视眈眈地等着百里无忌一声令下。便能起兵荡平大理?谁都知道,大理是明国最后的一战,这个奠基之功。哪个将领不眼馋?
根本无须明国皇帝亲临战场,反倒是百里无忌如此行事。有与麾下争功之意。
这么多年以来,百里无忌几乎亲历了明国所有重要的战事,该有的威望早已有了,甚至已经高到了无人能企及的地步,何须再在此战上收获些许多则不多,少则不少的威望?
孟延意和周家姐妹完全不同意百里无忌亲征。
唯有高蓉蓉体察到了百里无忌内心深处那一丝常人无法触及的失落。
终究是青梅竹马的女人,高蓉蓉虽然内心也不同意百里无忌亲征,但她的性格和从小对百里无忌的仰慕。使得她可以无条件地遵从百里无忌的所求。
高蓉蓉在许久的沉默之后,同意了。
她选择站在支持百里无忌的一边,令孟延意三人大感意外。
十多年的相处,孟延意自然清楚高蓉蓉绝对不是一个附炎趋势之人,如果这赞同百里无忌的话是从周家姐妹口中说出,孟延意自然不诧异,可从高蓉蓉嘴里说出,实在令孟延意不解。
虽然她们现在在明国的地位已经无人可以动摇,但在这个时代,女人无论再怎么高贵。地位再怎么崇高,一旦没有了百里无忌,所有一切都将成为泡影。
而且靖北还小。正需要百里无忌扶持训导的年龄,这对于明国来说,于公于私都不能同意百里无忌亲征大理。
但高蓉蓉的话,令四人长久形成同进退的格局迅速崩溃,周家姐妹在一愕之后,迅速改变了“阵营”,同时站在了高蓉蓉这一边,形势骤然直下,令孟延意大为激愤。她愤怒地一跺脚,负气走了。
百里无忌微微一笑。他清楚四人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孟延意的离开。在百里无忌心里,那仅仅是小女子的任性,不以为意。
孟延意性格将是如此,可能是自小出身宫廷,受现代蜀帝的恩宠,脾气大些,不难理解。
百里无忌感激地看了一眼高蓉蓉,虽然在百里无忌眼,高蓉蓉被他视为姐姐般地宽容和大度,但这无碍高蓉蓉绝对地胜任明国第一国母的地位。
也许,一切的一切,都无法阻拦高蓉蓉登上这个宝座,甚至连当年卢诗韵也不能。
高蓉蓉心中知道,卢诗韵出走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存在。
卢诗韵是个聪明的女人,如同冰雪般玲珑通透,她不在乎身份,甚至连名份都不在乎,她所在乎的只是百里无忌心中她所占据的份量。
正是因为高蓉蓉所表现的宽容和大度,使得卢诗韵感受着无以言表的压力。
她明知道百里无忌心中她的份量高于高蓉蓉,但这阻止不了高蓉蓉如同一堵高大的墙一般挡在她的面前。
高蓉蓉的强大之处在于她不争。
不争才是争的至高境界,纵然是睿智如卢诗韵者也无法匹敌。
于是,卢诗韵走了。
高蓉蓉信命。
命中有时终归有,命中无时莫强求。这句话就是高蓉蓉的座右铭,百里无忌想要做什么,她就支持他做什么,至于别的一切,高蓉蓉都会关上门来,躲在被窝里自己去承受。
这就是卢诗韵觉得高蓉蓉不可战胜的地方,卢诗韵虽然性情飘逸,但在“情”字上依旧有着小女儿般的执着,她无法说服自己忍受百里无忌心中有一个女人比她更重。
所以她选择放弃。
放弃并不是不爱,而是为了更爱。
卢诗韵用自己的离开为代价,希望以此来加重自己在百里无忌心中的份量,结果伤害的无疑是两个人,而她所承受的伤害肯定比百里无忌更重。
因为百里无忌除了感情之外,还有事业,统一天下的事业。
百里无忌懂得高蓉蓉,却无法懂得卢诗韵。
卢诗韵的离开,让他觉得被抛弃,所以在卢诗韵走后的最初一两年间,百里无忌只令人跟随保护,却没有要求卢诗韵回来。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百里无忌强烈要求卢诗韵回来,卢诗韵很有可能会回心转意。
可二者终究都无法解除对对方的误会。
从古到今,尘世中青年男女情感纠结往往都是因为如此,莫名其妙的自尊心和对对方莫名其妙地揣摩,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直到自己无法忍受。
这无疑是一种病。
心病。(未完待续)




代周 第二十四章
百里无忌请高蓉蓉去劝慰负气而去的孟延意,孟延意与高蓉蓉有着太大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加上刚刚女儿出嫁,孟延意极度希望百里无忌陪在她的身边。
百里无忌知道这一点,但他更希望自己能参与这一场明国的最后一战。
也许这是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老去之时,增添一份回忆,这是一种圆满,人生的圆满。
也许百里无忌心里也和百里义一样,对着戎马有着强烈的不舍之意。
但兵者凶器,做为一个帝王,百里无忌一面向往着战争,一面又期待着再也没有战争。
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百里无忌只是一个正常人,想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可肩负的责任,使得他越来越不能为所欲为了。
而这一次,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任性而为。
为兄弟,也为自己。
周家姐妹相对于百里无忌来说,年龄相差太大,大到甚至可以做百里无忌的女儿。
对于这二妃,百里无忌除了责任感之外,再无别的感情。
有时,哪怕身在至尊之位的皇帝,也无法决定睡在自己边上的女人是谁。
百里无忌请周家姐妹去说服她们的父亲周宗支持自己亲征,已经改变立场的周家姐妹,很轻易地被百里无忌说服。
于是,事情照着原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
明国战争的巨轮再次转动起来,但这一次与之前的任何一次战争都不同。
因为,这次的战争是有绝对的把握,只是一场简单的灭国之战,甚至连一场局部战争都算不上,因为出征的仅十万新军。
对于新军来说。这场战争甚至称不上战争,就象是去了一趟明国西南边陲的旅游。
明国朝廷并未做任何的战争准备,除了对民间粮食进行征收和对向大理国的商贸进行管制之外。什么都与平常一样。
百姓们还是照吃吃照喝喝,谁也不知道。明国最后一场大战的巨轮已经开始转动了。
百里无忌等人由此开始按计划运作。
新军第一、二军开始遴选,凡已经经历三次以上战斗的老兵被留下,因为这些将士将做为日后明军的根基。
百里无忌与四人商议之后,决定此次出征,新军士兵在到达成都、忒剌之后留下所有战马和火炮,只携带火枪和手榴弹出征。
为策安全,百里无忌让船舶院特意建造了八条小型车轮船,这种车轮船经过改造。可装一门四寸船首炮,搭载十六名人员,时速可达每个时辰六十里。
有这八条吃水很浅的炮舰,那么可以有效掩护新军渡岷江和金沙江。
还可以在必要时拆下火炮做为攻城的辅助。
百里无忌还征调了大量的平底船,做为运输粮秣、弹药之用。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和调度之后。
徐守仁、百里康二人按计划各率三百精选的士兵乔装西向,进入大理国。
选择徐守仁、百里康二人潜入大理是经过五人仔细推敲的。
徐守仁不容置疑,大量潜伏在大理国的细作都出自他的军情院,再也没有人能比他更适合前去领导细作进行各种活动了。
而百里义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外,他就是一个莽将,勇过之而谋不及。“潜伏”、策反和鼓动是种技术活。百里义显然无法胜任。
在孙仕旭、百里康二人中选择,百里无忌自然选择了百里康,从小百里康属于那种文不及徐守仁。武不及百里义的文武半才型人物。
但百里无忌却知道,百里康无论文武两道,与百里义和徐守仁比起来,都有过之而不及。只是百里康的性格有如一个隐士,对于政治和战争有着天生的反感。
1...165166167168169...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