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就算一开始明国宽宏,保全了段氏在大理的利益,那日后呢,谁能保证明国皇帝哪天不高兴了,拿着段氏开涮?
但他们在听到段思聪准备将佛音公主向明国和亲后,一下子反对的声音都没有了。
因为他们从这数十年来段氏与高氏的联姻中确认,要保全利益的最好方式就是联姻。
段氏族人根本不去考虑大理主动归附和公主联姻是不是会被明国所接受。
在他们看来,这世上是不会有人能抵挡得住公主的美貌和睿智的。
段佛音如此年龄有着如此超凡脱俗地见地和心态着实不多见。
这与她自出生以来,大理国皇族和百姓对她的期望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所有同龄孩子都在游戏、撒娇的时候,她早已日日埋头苦读,参悟佛法了。
众人这种心灵上的期盼和暗示,将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子架上了老持稳重的十字架上,令其再无休闲的一天。
在段佛音看来,她的婚姻终究是一场利益交易,即然是交易,她就得为自己找一个天下最大的买家。
段佛音虽为公主,但由于她在大理独特的精神地位,使得她有着自己的拥趸,也有着她独有的情报渠道。
她虽然深处宫中,但并不代表着她耳目闭塞,反而,有些情报她知道的比父皇段思聪更早。
早熟的段佛音从百里康来到大理府时,就对百里康的来意产生了怀疑。
毕竟,对于大理来说,明国就象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巨无霸,只要明国轻轻地一跺脚,大理国因此产生的震动就是天崩地裂。
在段佛音看来,明国如果真有心接受大理国的善意,根本无须多此一举派专使前来大理,仅需要向大理国诏告,明国站在段氏这一边,那么不论高方势力有多大,其身边的簇拥者皆会一个个地知难而退。
所以,段佛音心中对明国的真实意图起了疑心,她让情报渠道暗中搜集百里康来大理府后的一举一动,由此发现,随百里康进入大理国的人员远不止表面上这些。
而百里康随从与徐守仁随从的联络和交往,也落入了她的眼中。
有此她推断出,明国此举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三十二章
她几次向父皇段思聪提醒防备明国,但对于这个时候的段思聪来说,太需要明国的支持了,高氏坐大对于段思聪来说,远比归附明国更可怕。
在段思聪心中,就算不得已投降明国,最坏的结果是从大理皇帝变成了大理王,只要不惹怒中原王朝,段氏依旧是大理的一片天,大理政权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损失的不过是帝王的虚名。
数百年来,中原对于南诏、大理的态度不都是如此吗?
但高氏不同,如果让高方占据了主动,那么大理国的基业就会易手,从此段氏将万劫不复,甚至大理再无段氏的存在。
所以,段思聪对段佛音的警告并不在意,直到他自己真正体会出明国暗藏杀机时,已经木已成舟。
这个时候,段思聪可以选择的路已经不多,内有高氏相逼,外有明国虎视眈眈,想要讨价还价的资本已经不足为凭了。
但段思聪十年的帝王阅历,使他立即做出了最有可能实现和最有效挽救段氏的方法,那就是破釜沉舟,主动向明国投降,以争取明国的好感,从而保全段氏在大理的根基。
同时为了这种保全更为长久、稳妥,段思聪选择的是联姻,将公主嫁给明国皇帝,如此一来,他就是明国的国丈,大理国哪个不长眼的还敢去招惹段氏,觊觎自己的权力?
这时的段思聪根本不去思考明国皇帝的年龄实际与他相差无比。甚至段佛音的年龄比起明国皇帝的长女还要小上两岁。
段思聪就算想到这一点,也会有选择地遗忘,对于段氏皇族来说。用一个公主的婚姻来换取整族利益的千秋万载,无疑是最划算的交易了。
至于公主的幸福,那绝不会是他们需要考虑的,这是公主自己需要思虑的事了。
十八岁的段佛音早已有了这种觉悟,这也是她坚决拒绝与高氏联姻的原因。
睿智的她早已得知这些年明国的崛起,如今天下再无辽、阻卜、吐蕃等国,唯有的只有明国。而在明国面前,大理国如同大象边上的一只蚂蚁。只要明国皇帝一声咳嗽,足以将大理国掀个天翻地覆。
所以,段佛音需要为自己找个最大的靠山,而这个靠山除了明国皇帝百里无忌。试问天下还有谁配占有自己?
段佛音知道百里无忌的年龄,但段佛音想嫁的不是百里无忌,而是明国皇帝。
皇帝这种东西是没有年龄的,它永远年轻,永远不会衰老,因为它代表着权力,对天下生灵生杀于夺的权力。
甚至段佛音不需要百里无忌为她做些什么,只要给她一个名份,就足以令段氏在大理永享太平。
段思聪的这一旨意在大理国掀起了涛天巨浪。
本已经站在高氏一边的大理各部族再次进行了站队。
这些部族虽然不相信明国会同意段氏的投降方案。但他们绝对相信公主段佛音能嫁入明国,就算不能成为皇后、皇妃,册封一个平常的妃子是毫无悬念的。
在大理人心中。这世界上就不可能有男人能拒绝他们的佛音公主,就算真有柳下惠再世,不迷恋她的美貌,也会被公主的睿智和对佛法的感悟所打动。
世上有人能拒绝美色,但绝无人能拒绝佛法,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对于盛行佛教的大理人来说,佛法是无敌的。
而当佛音公主成为了明国皇帝的妃子。那么明国朝廷又怎会坐视段氏在大理国失去统治地位?
只要明军一插足,纵然高氏有再大的能量,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所以,这些部族迅速改变原有的立场,向段思聪抛出了橄榄枝。
而相应的是段思聪表现出了他为政十年的大度,段思聪二话不说地接受了这些部族的善意,仿佛,这半年多来的厮杀从未出现过,不过是场梦境而已,甚至连梦境都不是,根本没有发生过。
这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些改变立场的部族很好地阐述了这个恒古不变的真理。
段佛音甚至还没有率使者团出发前往金陵府,段思聪就已经开始收获胜利。
这种现象也许就是后世的“炒作”吧,段思聪能凭借虚无飘渺地一道旨意,瞬间改变了大理的政治格局,这不得不令徐守仁、百里康佩服。
徐守仁、百里康倒不是没有办法去遏制段思聪的“嚣张”,二人身为特使,只要向两方势力各自发表一下声明,驳斥段思聪的旨意是一个骗局,如此就算段思聪有一百张口,也无法分辨得清了。
而刚刚改变立场的各部族又将重新开始站位。
可徐守仁、百里康却不敢发表该声明,因为段思聪很聪明地在旨意中提及了公主和亲一事。
徐守仁、百里康虽然被百里无忌依为心腹,此行又得到百里无忌最大限度地授权,但大理公主和亲之事,关系到百里无忌自身,必须由百里无忌自己亲自做决定,这不是徐守仁、百里康二人所能擅自决定的。
所以二人明知道段思聪玩了一招美人计,却无法进行回制,只能派人迅速向金陵府传讯,等待百里无忌做出决定。
不但不能回制,还要对使者团进行暗中保护,徐守仁随即派出一百精干的潜伏人员沿路暗中护送使者团顺利到达金陵府。
并且,原本徐守仁与百里康联手打压段氏,回护高氏的行动,到现在只能取消,将大理国政局维持现状直到百里无忌新的旨意传来。
二人的信使几乎与段佛音的使者团同时出发的。
高方在听到段思聪如此旨意时,也感到末日来临的震动。
他知道一旦佛音公主被明国皇帝所接受,那高氏的未来无疑是悲惨的,段思聪可以放过改变立场的各部族,却无论如何不可能放过已经撕破脸的高氏。
高方心中有些后悔,这次撕破脸有些过于仓促。
但事到如今,高方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去阻止段思聪的这步棋。(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三十三章
高方只能召见徐守仁,希望能从徐守仁处得到安慰。
可徐守仁实话实说,将自己无法对本国皇帝是否接受佛音公主一事擅做主张,只能等待百里无忌新的旨意。
无法从徐守仁口中得到安慰的高方,心中越来越恐惧,在失去广寸的情况下,听从了儿子高智平的计策,派出暗杀队对段氏的使者团进行暗杀。
高方心中所想与大理国所有人一样,他一样认为明国皇帝必定会接受佛音公主,由此段氏将得到明国的支持,而自己将被明国抛弃。
高方情急之下失去了方寸,他不但派出了暗杀队,还做了一件真正将高氏推向万劫不复境地的傻事。
他为了防备不测,将应召而来的徐守仁扣留下来,以作人质。
在高方看来,暗杀队的派出,等于已经与明国撕破了脸。
因为当段思聪诏令佛音公主与明国和亲,使者团离开大理府运往金陵府的那一刻起,这使者团就与明国联系在了一起,在没有得到明国回应的前提下,下手暗杀,等于打了明国朝廷的脸。
既然如此,扣下徐守仁,对于高方来说至少能做为一枚与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在危难之际,或许能拯救高氏。
而当百里康得知高方扣留徐守仁后,苦于没有得到百里无忌新的旨意,只能作好营救准备,却不能展开营救行动。
幸好徐守仁暂时没有生命安危。只是被扣留。
这些天,身在皇宫的百里无忌很轻松惬意,杨廷式已经能很好地将“轰炸队”进行训练。不再需要百里无忌亲力亲为了。
军械坊的制造也已经定型,船舶院对八艘车轮船的制造已经收尾,正在进行试水。
百里无忌真正地空了下来,特别是大理国徐守仁、百里康的禀报中,一切照着计划进行,令百里无忌更为放心。
可他不知道的是,正在他逗弄百里靖北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大理国皇帝已经将他的女儿佛音公主与他联系在了一起。
而这个使者团正在来金陵府的路上,不日即到。
段佛音的使者团离开大理府。按设定的路线,北上出龙首关至三赕后,乘官船顺金沙江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直至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处。再沿岷江北上到达明国成都府。
然后由明国成都府馆驿引领前往金陵府。
高方派出的暗杀队并没有在使者团抵达三赕前动手。
这是因为使者团刚出大理府,相距太近,很容易得到大理府朝廷军的支援,得手的希望太低。
暗杀队一路跟随,甚至等使者团一概人等上了官船驶往岷江时,也一路紧追。
使者团众人分乘两艘官船,前船引路,乘坐的是三百甲士;后船乘坐的是段佛音在内的数十使者团成员、数十个随从待女和另外两百弓弩手。
段思聪在女儿离京时,为其准备了精选的五百士兵。以策佛音公主一路上的安全。
段思聪自然能想到高方铁定不会罢休,但段思聪也考虑到如今与高氏叛军以澜沧江东西对峙。
也就是说按正常,高氏叛军势力不可能在澜沧江以东有大量的军事人员。从大理府到金陵府所有路途都在朝廷军的控制之下,不应该出现大量的刺杀人员。
所以,段思聪以为,五百甲士足够应付一路上小股的滋扰之徒。
同时,段思聪为女儿选择了水路,因为水路相对于陆路来说。更不利于行刺。
在朝廷军的控制辖地之内,一旦有大型不明船只出现。不可能逃过军方的视线。
如果高方真派人前去行刺,那么两艘高大坚固的官船加上五百士兵,足以应付有可能出现的意外。
但段思聪显然没有上过战场,他不明白有时候,再坚固的官船都无法抵挡大量舢板的合击,因为这个时代的船只,都是木船,就算再坚固,也无法抵御火攻,何况是火油。
统率这支暗杀队的首领就是高智平,高方的长子。
如果不是事出意外,高智平本应该成为佛音公主的丈夫。
这样若干年后,高智平在高氏部族的实力支持下,很可能逼段思聪退位为僧,取而代之。
可这一切的希望,就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被击得粉碎。
高智平心中的恨无以言表。
从小他就视佛音公主是自己的禁脔,在他看来,公主下嫁于他只是个时间问题,可现在,段、高两族的反目成仇,让他再无可能将公主占为己有。
为了泄愤,他向高方建议暗杀,其最主要的出发点却不是为了高氏部族利益,而仅仅是为了泄私愤。
世上有一种人,他们自己不能得到的东西,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毁灭它,让所有人都无法得到。
高智平无疑就是这一种人。
但高智平绝对是个聪明人,没有下令在三赕之前对使者团动手,就可以看出高智平并没有因为仇恨而失去理智,他有着常人不能及的隐忍力。
高智平所统是暗杀人员高达八百人,分成四队,这已经是高氏安插在大理府周边人员的七成。
高方下令只是让高智平率三百人执行暗杀,可高智平已经顾不得父亲的命令,他不顾随从的劝说,强硬地将大理府周边细作全部调集起来,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高方再也不能得到有效率的情报。
抽调走七成人员,高氏在大理府周边的情报网就几近瘫痪。
如果不是剩下的三成是老弱,高智平抽调的远不止八百人。
高智平将人员分为水、陆两路,水路两百人,分乘五艘舢板,一路尾随官船;而陆路则乔装成商贩,沿金沙江南岸急进。
陆路总是比水路快,何况是有马匹代步的情况下。
当段佛音的使者团从水路行驶至大理国与明国交界处时,陆路的高智平已经到达戎州。
戎州(今宜宾)已经是明国领土,处于金沙江、岷江、长江的交汇处,水路交通发达。并且,地处边塞,连通着西面各个少数民族,属于重要的军事要地。
素有“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之称。(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三十四章
由于吐蕃没有水师,明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对三江交汇的戎州部署相应的水军,所以,这个三江交汇处虽说是明国之地,但实际却处于三不管地界。
如今商贸兴旺,太多的船只在这里交汇,而高智平早已在此勘探好地形水势,准备动手。
高智平至所以不再等待,急着发动,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在这里动手,一等使者团的官船转头向北深入明国国土,那么恐怕自己就再无成功的机会。
八百人的暗杀队所选之人皆是大理国土著部族,如果几个甚至十几个人结伴进入明国,那在现在商贸兴旺时期本不属于什么稀奇之事,但若是八百人进入,势必引起明国各州官府的注目。
而在明国官府的监视之下,想要动手暗杀,恐怕是椽木求鱼了。
所以高智平必须在段佛音的官船拐弯北上时动手,而且是必须一击得中,否则,就再无下手的机会。
高智平决定在江面上发动攻击。
为此他准备了十八条舢板,每条舢板部署十二个弓弩手和八个操船手,舢板属于内陆平底船,只要不遇到风浪,它以快速、灵活机动见长。
高智平打算用这十八条舢板做为第一波攻击,此为虚着,主要意图是拦阻段佛音的官船,不让它转头北上,前往成都府。
但如果进展顺利,舢板能突破官船上弓弩手的射击。那么就转虚为实,全力向官船发起攻击。
所以,这十八条舢板上的弓弩手所携带的箭矢都缠着用火油浸过的布条。就算官船坚固。船上的人可以躲避过密集的箭矢,但官船体大,却无法自己闪避箭矢。
被射中的官船终究会在密集的火箭中被引燃。
所以,这第一波攻击虽虚还实。
就算第一波攻击失败,高智平还准备了第二波攻击。
第二波攻击是江底攻击,高智平从八百人中选取了一百二十个精通水性之人,穿上水靠。潜伏于江水之中,等待官船的到来。
大理本就是水路纵横的国度。百姓十有*熟悉水性,而经过遴选出的这些人的水性可想而知,高智平心中终究还是不舍段佛音,他最想得到的结果是。捉住佛音公主。
男人,特别是从小养尊处优的男人,他最难以接受的不是想要的得不到,而是他失去得到的希望。
高智平现在其实并不是真正地爱着佛音公主,而仅仅是为了得到而得到,哪怕是俘获后亲手杀了她,那样高智平就不会再有现在这么痛苦。
天下之在,什么鸟都有,与其说高智平变态。不如说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历朝历代,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平常百姓中,这样的人向来不少。
在计划中。如果第一波攻击成功,那么这一百二十人的任务就是设法俘获段佛音,将其掳走。但如果第一波攻击失败,那么这一百二十人将接替第一波,从水底发起攻击。
这一百二十人所带装备仅一架小弩,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铁凿。用来凿穿船底。
虽然官船高大坚固,但所携带的武器除了弓弩也就刀甲了。根本不可能对水底的敌人产生威慑力,这也是高智平认为第二波攻击是最稳妥的原因。
但高智平还是不放心,他为这次暗杀再添了一层保险。
那就是第三波攻击。
第一波攻击主要是吸引官船上弓弩手的火力,并趁虚而入;第二波攻击是化整为零、攻其不备;而第三波攻击那就是“坦陈相见”了。
高智平选取十六名死士,驾四条小型舢板,舢板上装载大量浸过火油的柴草木料,如果前两波攻击都失败,那么这四条小舢板将在死士的全力划动下,冲向官船。
由于小舢板速度快,并且装载的是柴草木料这种体积大却份量轻的易燃物,官船将不可能从舢板的追击下逃脱。
而舢板上装载的柴草木料又将是非常好的遮掩物,可以完全抵挡官船上射来的箭矢,只要死士一心冲撞,官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从这种自杀性攻击下逃生的。
高智平无疑是个人才,能布置出这三波攻击的人绝非傻子,不但不是傻子,而且是聪明人。
但聪明人都有两个共同的缺点。
一是自负;二是怕死。
这不是唯心论,而是真理。
因为聪明人自负,所以在遇到一个更聪明的人时,往往都死得早。
于是,聪明人为了活得久一些,只能怕死。
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就是聪明人为自己的怕死想出来和最妙的说词。
高智平很怕死,所以他要的是别人死,而不是自己死。
他在安排好这一切后,带着剩余的三百人往西撤退,在离戎州伏击点六十里,金沙江江面的狭窄处埋伏下来,准备发动攻击。
聪明人总有让人无法预料的想法。
高智平此举叫做“打草惊蛇”,也可以叫做“引蛇出动”。
既然戎州伏击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暗杀,那么对于想要立即赶到金陵府的使者团来说,就算是明知道前路是死路,也只能硬着头皮闯了。
如果无功而返,势必让段思聪的旨意变成一番谎言,而刚转变立场的各部族首领很有可能再次改变阵营。
大理府和金陵府相隔太远了,只要使者团和佛音公主到不了金陵府,那么明国必然不可能改变已经定下的计划,也就是说,高氏还有机会。
高智平在戎州伏击点以西六十里处率先攻击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迷惑使者团。
有睿智的段佛音在,肯定能想到高方会派人阻止使者团前往明国。
那么一路上使者团肯定在戒备。
只有一次失败的进攻,才能打消段佛音和使者团心中的戒备,如此为戎州伏击奠定一个出其不意的基础。
高智平无疑是个天才,弱冠之年的他就能如此把握人性,不可谓不聪明。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段佛音虽然比他年少,但对于人性的把握且不在他之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三十五章
从小参悟佛法,虽然没有让段佛音生出脱世之念,但无疑让她的心灵更空灵,出身皇室的段佛音不在乎功名利禄就些身外之物,甚至连她自己的终身幸福都不在乎,她在乎的是段氏部族的兴盛和繁衍。
有了这种觉悟的人,她所想的只有结果,什么过程她丝毫不在乎。
对于人性的把握,段佛音远胜于高智平。
她出大理府之前,早已预料到高方必会派人前来阻击。
如果不派,那高方就不是高方了。
正如她如果没有应对之策,就不是段佛音了。
段佛音并不在两艘官船内,她远远落后于官船的行程。
她自然知道,父亲派出使者团只是一个幌子,就算整个使者团所有人加起来,也不如她一个得到皇帝授权的公主亲自到达金陵府更为有效。
所以,段佛音远离官船,只是远远地跟随,两艘官船上数百人的生死,她并不放在心上。
对于一个十八岁芳龄的少女来说,只求结果无视随从人员生死,这样的心思让人不寒而栗,也有违天和,更与她自幼参悟的佛法格格不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