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冯道的话听似有理,但段佛音从小在皇室长大,自然明白此中微妙。
就算一同处在宫中,孩子一旦过到高皇后名下,那么孩子所唤母亲,就是高皇后,而绝非是她,这对于生母来说,无疑是最难以接受的。
如果段佛音有幸诞下龙子,又幸运的继任帝位,那么太后之位也绝无她段佛音的份,最多也就是个皇太妃。
段佛音心中有不舍,但正如冯道所说,如果不如此行事,自己恐怕再无进宫的希望,不能进宫,哪来的子嗣?
况且,大理国、段氏都将因此而被连累。
想到此次,段佛音松开紧抓的段素素的手,她咬牙对冯道说:“冯相放心,佛音知道怎么做了。”
段佛音终究年少,还无法真正体会到这种抬头不见低头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她同意了冯道的建议。
冯道吁了一口气,点点头,心中喟叹着,孺子可教。
他仰头,望着远处的天际,在心里轻喟着,陛下啊,这一根刺扎下去,明国的未来也许就不是你想安排就能安排好的了,如果你不放过老朽门下,那么这根刺在若干年后,必定成为动摇明国的搅屎棍,若你能放过老朽门下,那么老夫就让这根刺消失的无影无踪。
冯道转向段佛音道:“公主既然已经决定,老朽就全盘相告。就算公主有了决定,但想要接近高皇后也属不易,若无人引见,想与高皇后私下会晤,不亚于登天。”(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六十章
段佛音央求道:“还望冯相不吝赐教。”
冯道点头道:“要想接近高皇后,必须有与其熟识之人引见,而这样的人往往都是朝中大臣,如此一来,公主之事就无法保密,则全功尽弃。要想找一个与高皇后熟识的普通人,对于公主来说,无疑于大海捞针,但老朽心中却有一人,必能达成此事。”
段佛音问道:“何人?”
冯道说:“军医署院令,卢小翠。”
段佛音诧异,混然不解。
冯道解释道:“这其中有一典故,陛下年少时出任巴东县令,在巴东县心仪一神医,此神医名卢诗韵,而陛下早已与高皇后订下终身,此婚事有陛下的先生梁公做媒,当时的南平王证婚,可谓坚不可破,无法反悔。”
段氏姐妹第一次听说百里无忌的私密往事,不觉被慢慢吸引,聚精会神地听了下去。
冯道接着说道:“但纵然如此,陛下与那卢氏却依旧相互吸引,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之后,陛下从巴东起兵,夺取蜀三州之地,另立庆州……,不足两年功夫,陛下再次举兵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南楚,自立楚王……。”
百里无忌的发家史,本是明国人耳熟能详的事,但冯道娓娓道来,不禁段氏姐妹心驰神往,就连冯道自己也不禁心神激荡。
“陛下连续三次延后婚期。到了自立楚王时,已是不可再拖,于是。陛下同时迎娶高、孟二后,这对于卢氏来说,可以说是晴天霹雳。老朽无法知道卢氏心中所想,但老朽以为,就算卢氏认命,做为第三人嫁于陛下,最多也只是妃。也许,这也就是卢氏不甘心的原因吧。”
段佛音随口问道:“佛音未曾听说陛下二后二妃中有卢姓之人啊?”
冯道喟然答道:“确无此人。高皇后早已知道陛下在巴东有一女子。据宫中传说,高皇后在成婚之后,曾经面见过卢氏,但谈话内容却无人得知。以老朽猜想。高皇后面见卢氏只有两种情况,一则令卢氏识趣远遁,二则劝卢氏进宫为妃。但前一种不太符合高皇后的性格为人,所以老朽猜测必是第二种。”
段佛音问道:“既然高皇后亲自去劝,卢氏怎会连高皇后的面子也不给?这不合常理吧?”
冯道笑了,段佛音还是太年少,情之一事,她似懂非懂,天下既然有高皇后这种可以与人分享丈夫的女人。就必然会有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女人。
卢诗韵想来就是后一种人。
至于高蓉蓉以皇后之尊前去劝说,卢氏不给面子,那这话就两说了。
皇后之位。本就不是只要两情相悦这能坐上去的,这其中关系到无数人的利益,且不说当时陛下与高蓉蓉订亲之时,还着布衣,如果没有高蓉蓉这一门亲事,陛下想在巴东组建军队。谈何容易?
文官私执武事,恐怕早就被南平王派大军剿灭了。
再说孟皇后。如果没有这一门亲事,陛下如何能轻易得到蜀国之地?
就算孟昶被擒,但蜀国有着立国数十年的根基,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不是有着孟皇后这一姻亲关系,失去皇帝的蜀国群臣又怎会将印玺送到金陵府来?
送去开封府岂不更省事?
所以,皇家无私事。
皇后之位又岂是一个左右无依的卢氏可以染指的?
卢氏不给高皇后面子,显然不是出于面子关系,而真正的原因在于一个情字。
冯道阅历丰富,将事情分析得头头是道,竟也猜中了六七分。
但这些显然不是象段氏两姐妹这种少女能理解得了的。
段佛音还在等着冯道的回答。
冯道收起笑容,说道:“合不合理,暂且不说,关键是,卢氏在高皇后私下见面之后,悄无声息地走了。”
“这就令高皇后陷入了被动,金陵府中一时间纷纷传说,卢氏是被高皇后逼走的,甚至有传高皇后暗杀了卢氏。”
段佛音情不自禁地问道:“那陛下是什么反应?”
冯道说:“陛下自然不信,因为卢氏留有亲笔信,至于信的内容老朽不知道,想来也无人知道了。但陛下不追究,反而更增添了高皇后的不安和愧疚,所以,高皇后对于卢氏的侍女卢小翠向来爱护有加,经常召见并且有时还专程出宫,看望卢小翠。”
段佛音听到此处,心中开始明白。
卢小翠,这是她接近高皇后的必经之路。
冯道见段佛音神情,知道她已经明白,与聪明人说话就是方便,所谓一点就通,就是这个理,冯道接着说:“但卢小翠此女绝不会轻易帮助公主行事。”
段佛音道:“此事不难,她若要官职、要钱财,佛音都可以给她……。”
冯道摇摇手,拦住了段佛音的话,冯道说道:“此女已是正三品衔,女人做官,还做得如此品阶,当属明国独一无二。”
段佛音一惊,这还真是稀奇。
冯道斜了一眼段佛音,略带嘲弄地说道:“公主可知道此女子的丈夫为何人?”
段佛音答道:“佛音不知。”
冯道淡淡地说道:“此女丈夫乃明*情院院令,军职则是从二品镇国将军,想来公主对此人不会陌生吧,他人正在大理国中。”
段佛音点点头,她怎么会不知道此人,她的情报网虽然无法明*情院相提并论,但对于高氏叛军中有如此一号人物在帮助叛军,自然知道得清清楚楚。
她不向段思聪言明,只是因为,一旦说清楚了,那与明国的关系也就撕破脸了。
国与国之间,有些事只要当作不知道,那就是没有。
可要是说出来了,那没有也就成有了。
冯道戏谑地问道:“公主可知道,徐守仁的父亲是谁?”
段佛音心中电光一闪,脸上一愕,她从姓氏上就猜到徐守仁的父亲是谁了。
冯道看着段佛音的表情,知道她猜到了。
“公主现在还认为,卢小翠可是用官位或者钱财能收买得了的?就算能收买,老朽想请教公主,打算以何官职、多少钱财收买于她?”(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六十一章
段佛音看着冯道那略带戏谑的眼神,心中有些羞恼。
但所谓话糙理不糙,这样背景的人岂是用官职和钱财能买动得了的,就算能,那得花多少钱财?一个大理国的赋税?
她略愠色地答道:“那以冯相看,佛音该如何行事?”
冯道见段佛音有些羞恼,也不再打算继续嘲弄于她,他清了清喉咙,说道:“想让卢小翠助公主一臂之力,还须通过一人。”
段佛音问道:“冯相所指何人能令卢小翠言听计从?”
冯道悠悠说道:“此人便是与老朽同为明国二相之一的徐相徐世铭,也就是卢小翠的公爹。”
段佛音这下真不明白了,连卢小翠这种级别的都搞不定,何况徐世铭了。
冯道知道段佛音想不明白,这种年龄的人要是能想明白此事,那自己这七十年岂不是白活了?
阅历是时间堆积起来的。
冯道不再向段佛音解释,他让段佛音在一旁等待,自己取来笔墨,开始书写。
片刻之后,冯道将写好的书信密封起来,交给段佛音,叮嘱道:“公主只需记住,卢小翠为你引见高皇后,你须按方才老朽交待的,博取高皇后同情,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过继子嗣之事,老朽保证,高皇后必定为成为公主的助力。至于进宫之后,公主如何博得陛下欢心,那就看公主自己的造化了。”
段佛音双手接过。她虽然不知道冯道将如何去说服徐世铭令卢小翠为自己说项,但她相信,冯道必定有他的办法。
“事情已了。老朽就不留二位了,相见已经无期,老朽在此预祝公主心想事成。”冯道适时下了逐客令。
段佛音二人闻言欲哭,特别是段素素早已一脸悲凄,认下义父方才数天,不想今天便是诀别之日。
冯道摆了摆手,道:“二位休要做惺惺之态。老朽古稀之年,非早夭。离去只是迟早几年之事,离去前有了素素来见最后一面,心愿了矣。”
段素素一声悲呼:“父亲……。”
冯道微笑着再次轻抚段素素发际,向段佛音叮嘱道:“公主若承老朽指点之情。此生还望善待我素素,老朽九泉之下当为公主祈福。”
段佛音闻言哽咽道:“冯相放心,素素乃佛音姐姐,佛音定会照顾妥当。”
段家姐妹拭泪而别。
冯道望着二人的背影,转而举头望天,喟叹道:“身不由己,徒叹奈何……。”
冯道不愧是经历了五朝十一君的老滑头。
就算决定自绝,也有防备百里无忌万一不理会冯道自绝之事而对其门下痛下杀手的对应招术。
冯道利用段佛音急切进宫之心,然后用子嗣将高蓉蓉装进去。而最重要的是他给明国种下了一颗不安定的种子。
段佛音现在年少,尚未体会为人母的感觉,但年岁见长。真到了将子嗣过继给高蓉蓉名下,这无疑让段佛音活在生不如死之下。
段佛音才智聪慧,必会想方设法去改变这个现状。
可高蓉蓉身为皇后,岂是段佛音能轻易改变得了的?
如此一来,段佛音只能爬得更高,方才能改变她与高蓉蓉之间的身份差距。如此一来,宫斗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宫斗慢慢演化。谁都有亲朋好友,而更多的是攀附向高、段二人的官员势力,由此引发的内乱绝非宫斗如此简单。
冯道不在意谁输谁赢,他只需要内乱生起,如此一来,必能吸引百里无忌的注意力。
堡垒往往从内部崩塌。
历朝历代,多少泱泱大国,都毁灭于内乱。
冯道知道,明国绝非铁板一块,自从明国开始扩张,有太多的势力和部落被百里无忌强行纳入明国的统治之下,虽然百里无忌强权掌控军队,压抑各种势力无法抬头。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冯道不相信,百里无忌能一直如此强势下去,就算真能一如既往的强势,那么,等到百里无忌年老体衰之时,他的继位者还能象其一样强势么?
冯道笑了。
可笑容始现,又转而哭了。
笑是因为他觉得“阴谋得逞”,哭是为了自己在人生的最后一刻,竟违背了自己的心愿——做个忠臣名留青史。
但冯道不觉得后悔,与其做个忠臣,哪有与百里无忌做个对手,较量一番有意思?
冯道又笑了。
他拿出刚写的一封信交给他的老家人,令他在三年之后,交给徐世铭。
交待完这些之后,冯道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床榻。
那将是他最后的归宿。
百里无忌自然不知道自己被冯道算计着。
他从金陵府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各抽调一厢御林军,由四个方向向中书省堵截。
百里无忌下了一道旨意,凡参与者皆捉拿入狱,凡反抗者皆就地斩杀,凡参与者无论罪责轻重,家人皆不得株连。
这道旨意从发出之始就带着浓浓的血腥味道,但百里无忌终究在最后加上了不株连家人的命令,这最大限度的将镇压控制在了参与者间。
可就这参与者,人数也已经称得上不计其数。
从刚开始冯道组织去中书省的数百人,到sao乱起来时,人人呼朋唤友前来相助,至暴乱发生时,人数早已多达数千人。
中书省周围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而斗殴中,无数的人被踩踏,所造成的伤亡甚至高过因斗殴产生的伤亡。
现场形势一片混乱。
当御林军从四面包围中书省时,场面并未因此而平静下来。
这数千人中,哪个不是官?就算不是官,那也是官眷。
天子脚下,官多如牛毛。
这群人中最不乏的就是官,而且品阶不低。
有资格上中书省的官,最低就是五品。
御林军做为皇帝的亲卫军,对明国所有人都是极大的震慑,但对于这群打红了眼的达官权贵们,暂时失去了作用。
谁也不相信,在这个时候,这种场合,光天白日之下,一向以面冷心热闻名的皇帝会下令御林军血洗中书省,而他们皆是明国重臣。(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六十二章
所谓刑上不士大夫,这是达官权贵为保护自己而制订的不是律法的律法。
有了这些不怕死的高官顶着,下边的低阶官员和官眷们胆子就大了。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砸也砸不到他们。
于是,惨局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御林军得到皇帝的授权,开始清场。
由于人数太多,核心处的人根本无法得知外围发生了什么,那些硬顶着御林军的官员们甚至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在刀光剑影中,在片刻之间,数十个人头落地。
如此血腥的屠杀是明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
哪怕是在庆州第一次“清官运动”发生时,百里无忌也没有下过如此“不分青红皂白”的格杀令,而是将犯官擒获之后,通过审判再行处决。
“斩无赦”,这是人治,血腥到极致的人治。
政权的稳固,新旧交替,向来都是以血与火的方式进行。
这其中没有仁慈,也没有宽恕。
有的只是恒古不变的利益。
所有安定详和,都是建筑在这种血腥之上。
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百里无忌显然已经想通了这一点,从巴东起兵以来,百里无忌一直以小吞大,至今,荡平天下,明国表面上一片详和,百姓们也安居乐业,但这并不代表着旧有的利益集团已经被改造完毕。
它们只是畏惧着百里无忌手中强大的军力。暂时选择性的蛰伏,而随着明国疆土越来越大,这种蛰伏起来的势力就会慢慢勾联。
直到壮大到能与百里无忌分庭抗礼时。威胁到朝廷政权。
而这些人都是些被征服、请降甚至混水摸鱼投机进入明国朝廷中的,有些还身居高位,这种现状在明国还处于战争期间,都不显露出来。
而现在明国一统一天下的形势已经明确,桃子已经熟了,于是,伸手摘桃的势力就渐渐地露出头来了。
百里无忌原打算解决了大理国之后。再聚集起自己的得力班底,进行一场扩大化的“清官运动”。
这样可以尽量地减少明国国力的消耗。也可以尽力保全一些本不该死或者罪不当死之人,就象是,冯道。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
被段佛音如此无意间一搅局。不想就引起了冯道一连串的动作,于是,中书省血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如果是在战争期间,百里无忌必定会立即派出御林军控制局面。
但现在,百里无忌却需要利用这次血案,对明国官场中的不安定分子进行彻底的清洗。
屠杀,是清洗的一种方式。
虽然残酷,但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从*上消灭敌人。简单、有效。
但这种方式有着极大的后遗症,那就是人性中的仇恨。
仇恨这种东西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轻或者消失,反而会承受着时间越来越深。越来越重,这是人性中最丑陋之处。
百里无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依然下了这个决心,因为他已至中年,如果让这蛰伏的势力慢慢地壮大,等到自己年老体衰之时。这个烂摊子势必就会继承到下一代。
这是百里无忌无法接受的,所以。在自己最鼎盛时期,完成这一场清洗,为后代的执政扫平障碍,哪怕付出血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百里无忌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百里靖北虽然只有十三岁,但也不算太小,在徐世铭、冯道的教导下,学业已经渐渐进入佳境。
而自己时不时地向他灌输一些超前的东西,譬如君权、民权之类的,使得百里靖北开始了解真要让君权世代相传,那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放权。
至高无上的君权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可杀人,亦可自伤。
太大的权力总是会引人觊觎,君权想要长久,只能放权,保持政治中立,如此皇室就可以在国内的政治争端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而为保证这一点,掌控强大的军队,是唯一的保障。
百里无忌教导百里靖北时,突出的就是这一点,将军队独立于明国朝廷之外,对朝廷起到监督作用,如此可以使得朝廷政权不会偏离既定的路线,这个路线就是明国的立国之本——将豪门贵族汲取的利益份额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以保证贫苦百姓能从明国强大的国力中分一杯羹。
有了军队的护航,百里无忌就可以放下一半的担心。
另一半担心来自对明*队,军队做为国之利器,却有着最强大的破坏力,它的天然属性就是破坏,绝非建设。
所以,如何将军队这只猛虎关进笼子,就成了百里无忌最难解决的困局。
经过这些年的长时间思索和求证,百里无忌似乎摸到了一些眼目。
这就是百里无忌将明*队一分为三,设立新军、州府驻军、御林军的目的。
州府军归属于朝廷领导,可以对国内做战,譬如剿灭盗匪、贼寇,平定叛乱,也能对天灾*进行救援;同时对明国新军起到平衡作用。
而新军做为明国最强大的武力,归属于参谋院,既对州府驻军进行监控,也对朝廷政令是否偏离进行监督,而其的使命就是对外作战,百里无忌定下新军铁律,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原因,新军不得用于国内战场。这就是为限制参谋院以武犯禁最坚固的笼子。
只有断绝了参谋院这些沙场老将企图插手政局的念头,参谋院才能真正扮演好明国守护神的角色。同时,新军还对御林军做出牵制。
明国第三种军队——御林军,做为纯属于皇室的军队,如今的编制实在太大。
八万御林军对于即将统一天下的明国来说,特别是对皇室来说,无疑是个拖累。
但百里无忌暂时不得不将员额定在八万人,因为百里无忌要将御林军做为过渡,使得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卸去新军军职后有个合适的去处。
这些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们,如果一直让他们统率新军,保不齐在自己年老离去之后,再次上演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六十三章
不是百里无忌不相信这些兄弟的忠诚,而是事情真要到了那个份上,叛与不叛,绝非是这些兄弟们能决定的,而是那些骄兵悍将逼迫的。
从龙之功,永远是对为人臣子最居you惑力的殊荣。
而做为二、三品大将的这些兄弟们,真要调到四万御林军中,恐怕位置是僧多粥少,难以满足他们的尊严和虚荣心。
所以,百里无忌暂时不动八万御林军的编制,只有这样,他才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好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
况且,明国也并非象表面上那样安定详和,这不,现在不就出了中书省这番乱局吗?
百里无忌真实的想法是将御林军控制在四万人,如此既能保护皇室的安全,也不会拖累皇室的收支平衡。
因为百里无忌的原意是等到政治走入正规后,将御林军开支独立于明国财政之外,由皇室自己供养。
百里无忌无疑是财大气粗的,他所拥有的财产已经多到不可计算的地步。
这绝无一分一毫来自明国国库,而是这二十余年来,遍布明国各州各府醉仙酒的金字招牌产生的利润。
仅此一项收益足以应付四万御林军的开支。
由皇室独自供养御林军,既减轻了国库的压力,也保证了御林军的忠诚度,同时,令皇室真正地在明国政治势力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此。中立的皇室将是明国政治最有力的定海神针。
这样一来,明国的政治局面将成为以中央朝廷文官执政并统辖各州驻军保境安民;参谋院统辖新军负责明国对外作战;而御林军保持中立,负责皇室安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