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当年明军第一次与后金作战,出兵不到二十万,号称四十万大军,搞不清楚状况的努尔哈赤吓了个屁滚尿流,差点要投降了事,可是明军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到家,不但让人家搞清了具体的兵力,还让人家知道了明军分兵四路,甚至出兵日期和行军路线都让人家知道了个清清楚楚,实在不是后金的情报能力出色,只能怪明军自己没有保密意识,结果让后金六万大军从容布置,每一次都是以众击寡,近二十万明军被杀得尸横遍地。
满人的军队是多少人就是多少人,而且他们的仆役根本不算在内,才有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之说,这一万可是实打实的战斗人员,身后往往还跟有几万仆役,这几万仆役并不是没有战斗力,只是满人不把人家当作战斗人员,只能算奴仆,他们抢到的财物要交给主人,抢到的女人也要先给主人享用。
搞清了里面有近十万是原辽东的居民后,祖大寿才放下了心,见到明朝的援军到来,满人也不敢大意,停止了攻城,双方小心翼翼的开始了试探。
李鸿基虽然时时关注着后金与大明的这场战役进行,但从战场传回的信息往往得十几天之后,就是这落后十几天的信息也是唐军的谍报人员冒着极大的风险才传回来的,如果不给朝庭捣乱,唐军能给这场大战施加影响的也就是高立功手中的五万大军了。
李鸿基让高立功伺机而动,心中对满人还是充满了警惕,满人能够入主中原,实在是充满了太多的机遇,历史上有的是比满人强悍得多的游牧民族,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又有哪个会比满人差,可除了蒙古人,无一不在中原碰得头破血流,就是蒙古人也是花了三代强悍的君主才完全成功的占据了中原,可不到一百年时间,照样狼狈而逃。
比起满人的得国之易,死在攻占中原路上的蒙古大汗蒙哥,金主完颜亮一定会大喊不公平,连满人自己都不相信能坐稳龙庭,攻下北京后,想捞一把就跑的满人大有人在,满人的皇帝也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退路,把满洲封了起来作为自己地保留地。
偏偏是这个连自己都没有信心的民族。统治了中原数百年之久,直到列强打了进来,国人蒙受了百年耻辱才被推翻。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运气超好的民族,李鸿基明知自己地实力要比他强,也不敢有丝毫大意。在自己只有一省半之地时。不顾部下的反对。
乘满人出兵进入中原抢掠时劫了他们的后路,逼满人一战,侥幸将满人大败而归。
这次满人卷土重来,李鸿基仍然不敢大意,才让高立功伺机而动,要知道唐军若是照原样取了京师。再与满人地交战失败,那就不仅关系到唐军地生死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原数百年地气运问题,尽管李鸿基有九成的把握战胜满人。却依然不敢去赌那一成的运气。
命令已下去,怎么执行那就是高立功的事了,此时李鸿基正坐在书房里,他手里正玩弄着汉蒙城李山呈上来的几枚金币,这几枚金币的式样也不是俄罗斯人自己铸地,上面刻着的是西班牙人的文字,图案上刻着的也是西班牙国王地图像。
李鸿基的手里磨擦着这几枚亮闪闪的全币,心中考虑着唐军是不是该自己铸币。
铜钱价值太小,金银又不方便结算,除了整锭的官银,其它都还要用秤来称,收税时还给了官员收取火耗的机会,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如今唐军所占之地尚小,完全可以铸币来废掉火耗这一项杂税,若等占领了全国再来铸币,反对的力度恐怕会远大于现在。
想到这,正要派人去请户部尚书李守忠来商议,听到门外几个侍卫叫到:“参见王妃娘娘。”
田玉珠的声音传来:“殿下在里面吗?”
李娃忙道:“殿下正在里面,要不要属下先行通报。”
田玉珠笑道:“我倒忘了,你在外面,王爷自然也在,我自己进去就是,你们不用管了。”
李娃和几名侍卫忙应了一声:“是。”再无声息。
李鸿基放下自己手中的金币,装模作样的拿出一本奏章看起来,田玉珠生下儿子后,醋劲变得大起来,那天知道李鸿基和柳如是单独相处后,醋劲发作,冷嘲热讽的说了一通,还把柳如是的出身拿来说事,唐军不该亲近青楼女子。
李鸿基听得不耐,冷冷的回了一句:“你当初不是还跟了王嘉胤吗,我又没有嫌弃你,何必拿别人说事。”
这话把田玉珠气得够呛,在房中大摔东西发火,两人不欢而散,李鸿基干脆十数日也没有到田玉珠的房里,李鸿基知道田玉珠心高气傲,见她这次主动找了上来,索性磨磨她的性子,李鸿基的脸孔已经板了起来,要借机重振一下夫纲。
门轻轻的推开,李鸿基恍若未觉,看也不看一眼,突然发觉一双小手在自己腿上扯动,口里稚嫩的声音叫道:“爹爹,爹爹!”
李鸿基不用看就知道是儿子李杰的声音,王府之中自然有奶妈,仆役,二个王子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他们照料,没想到这次田玉珠把儿子带了过来。
李杰此时已经一岁半了,刚刚才学会走路,李鸿基的脸再也板不下去,一弯腰将儿子抱起,指着桌子上金光闪闪的金币道:“好儿子,看看这是什么?”望也不望田玉珠一眼。
小孩子对这种金光闪闪的东西果然喜欢,仅有的五个金币被他一把抓在了手里,吃吃的笑道:“好……好看。”
李鸿基想再从他手中把金币取出来,李杰却怎么也不肯松手,李鸿基倒是大笑:“好小子,这么小就知道搂钱,你长大后可不要象大明的那些番王一样死要钱才是。”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见李鸿基拿李杰和大明的番王比,田玉珠心中不悦,那岂不是说儿子当不了世子,不能做皇帝,她在旁边咳嗽了几声,见李鸿基毫不理睬,只得开口道:“夫君,我来了。”
李鸿基冷谈的道:“来了就坐下吧。”
田玉珠见李鸿基看也不看她一眼,依她平日的性子肯定扭头就走,此时看着儿子坐在丈夫的怀里笑的开心,生怕会因自己影响儿子的前程,知道李鸿基还在生自己的气,只得低声说道:“夫君,人家是来和你道歉的,那天我错了。”
田玉珠的声音又娇又媚,她父亲当年花重金为她延请名师指导可没有白费,刑秀娘的姿色虽然不一定比她差,但除了一身武艺,论起琴棋书画,心思玲珑,刑秀娘却一样也比不了,可惜嫁了唐王,武艺根本用不上,所以平时最得宠的还是田玉珠。田玉珠持宠生骄,才敢当面责问李鸿基的行为。
这次道歉在田玉珠看来已是难得之举,李鸿基却丝毫不为所动:“那你说说错在哪里了?”李鸿基心知男女之间非得有一方让步不可,否则以后闹起来就会没完没了,难得田玉珠服一次软,若不让她彻底服气,家里可能就永无宁日。
田玉珠愕然,太过分了,明明是他不对,还要自己认错,正想甩手就走,看到儿子心又软了下去,只好道:“我不该随便贬低别人,也不该干涉夫君的生活。”
李鸿基这才抬起头来,望着已经是泪眼蒙胧的田玉珠,道:“既然知道错了就好,你带儿子先下去吧,我还有事要办。”
田玉珠忙上前几步,从李鸿基手里接过李杰,李杰握着金币的手此时才松开一点,李鸿基忙取下了二枚,其余的李杰再也不肯舍手,李鸿基只得让他握着,轻轻的打了一下他的手心:“小财迷。”
田玉珠也不由破涕为笑,田玉珠虽然已嫁给李鸿基快六年,但此时也不过二十三岁,正是成熟到了极点,生完孩子后又多了一种初为人母的光辉,到这里时已作了精心打扮,这一笑,宛如百花齐放,整个房中都仿佛亮了起来,李鸿基已有十几天没有和她同房,看得心中大动,轻声的道:“我晚上到你房里。”
田玉珠才直正放下心来,也不枉自己花费如此心事,脸上一红,刚才的不快已悄然不见,带着李杰退出了李鸿基的书房。
李鸿基捏着手里剩下的二枚金币,苦笑了一下,平静了心情,才对外面喊道:“来人。”
李娃隔了一会儿才进入,刚才唐王妃进去时,他心中虽然好奇的要命,倒是没胆子偷听,还特意隔得远些,见李娃进来,李鸿基吩咐道:“速传户部尚书李守忠来见本王。”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八章 铸币
李守忠得到命令很快就来到了李鸿基的书房,他这个户部尚书现在干的有滋有味,再也不是当初刚任户部侍郎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每月流出的银子远大于流入,最近唐军每个月的税收都在增长,唐军的商队最远处与直达奥斯曼帝国,若不是奥斯曼帝国要独占东西方的贸易,不充许唐军的商队前行,汉人完全可以走得更远。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可不是后世的土耳其,完全是个庞然大物,其领土东迄高加索和波斯湾,南抵非洲内地,西达非洲摩洛哥,北迄奥地利边界直到俄国境内,囊括今欧、亚、非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面积达到了一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地中海成了奥斯曼帝国的澡盘。
奥斯曼帝国兴起于十三世纪,当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一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突厥人,被迫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奥斯曼帝国一直呈扩张之势,国力在苏里曼一世(1520-1560年)时期。达到了鼎盛。苏里曼是个非常有作为地苏丹。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进攻欧洲上,继位不久就开始向欧洲全面进攻。1521年,他派兵攻占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1526年。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以后数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但在欧洲碰到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地全力抵抗。进攻的势头被遏止。
此后。苏里曼开始大举进攻阿拉伯半岛地区和北非。他首先派兵占领巴格达。完全占据两河流域,吞并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又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了非洲地大片土地,攻占了地黎波里和阿尔及利亚。
苏里曼一世死后,在1571年,奥斯曼帝国地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但此时奥斯曼帝国的陆军还是欧洲最强大的一支,现在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为穆拉德四世,穆拉德四世登极时只有十一岁。1632年,刚满二十岁地穆拉德四世在近卫军和法官们的全力支持下,平息了曾称霸一时的童子军团的叛乱,使首都伊斯坦布尔和各省区地秩序得以恢复。
穆拉德四世随即解散童子军团,废除向基督教各国征集儿童以补充军源的惯例,重新组建了新军。他以铁腕治理国家,摆脱了其前几任苏丹执政时期后宫统治的局面,使国力有所好转。1633年(崇祯六年),他派军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沿岸所有海港,随后从陆路向黎巴嫩地区德鲁兹教派据点进攻,俘获该地领主法赫鲁丁二世,并于1635年(崇祯八年)以反抗帝国罪将其斩首。他曾发动对波斯的亲征,并于1630年(崇祯三年)占领哈马丹,几年后重克埃里温和大不里士。
面对这样一个强势的君主,汉人的商队到达波斯湾一带就到了他的终点,这也是汉人商队在军队的支持下前所未有的壮举,只是唐军的库房中却并没有收到西方各国的钱币,一方面是唐军的税收都是用银子记算,商人就是有金币也不会用来交税,二是西方的银币大部分重量为七钱三分,不符合汉人用银两来计算,他们就是收到了银币,也重新融成大锭的银两,方便回去使用。
李守忠一进来,刚要大礼叁拜,李鸿基连忙把他扶住,道:“二叔不可多礼,我是晚辈,怎可受二叔大礼。”
李守忠正色道:“你我虽是至亲,君臣之礼不可废。”坚持要拜,李鸿基无奈只得受了一礼,才让李守忠坐下,心中却苦笑,怎么日子越久,身边的人越发拘束起来。
李守忠进来就看见了李鸿基手上的金币,猜想叫自己来以此有关,试探着问道:“殿下莫非想铸币。”
铸币对唐军来说技术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它们的要求并不比唐军的那章高,唐军金,银,铜,铁的那章都铸过,李守忠的户部虽然不收来自西方的金,银币,但他整天和钱打交道,自然对金币也见过,见到李鸿基手里拿着的金币,马上就猜想到唐王可能是要铸币。
李鸿基道:“不错,大锭的银两虽然对于官府来说方便储存,押运,但在百姓手中却极为不便,他们有人穷其一辈子也攒不下一锭五十两的官银,就是十两,五两相对于他们来说也太多了,使用起来极其不便。”
李守忠点头道:“殿下所言极为有理,只是若要铸币,以后官员的收入少了火耗一项,恐怕反对的人会很众。”
李鸿基冷笑道:“本王又不和他们商议,他们反对什么,本王给他们的代遇已是大明的十倍,若还想多贪民脂民膏,就让他们当面来找我说好了,今天找你来,是要了解一下户部的情况,若是用银币代替银两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无论是大明还是唐军,地方上收上来的散碎银子都要铸成五十两,一百两的大锭押入库房,才有了官员火耗这一项,若是要拔银到地方,或是充当军饷,也是直接整锭,整锭的银子分下去,到了地方或军队。再把银子重新分割。
若是铸成了银币,虽然对百姓有利,但对户部来说。反而会增加许多工作量,毕竟以前一锭就是五十两,现在可能要五十到七十枚银元才有五十两银子。
李守忠考虑了一下。马上道:“没有问题。只是需要增加一点人手。”
李鸿基点了点头。道:“增加人手没有问题,只是这铸币也要户部兼任起来,由户部统一制造,统一发行,这样,各地自己开地银局就可以全部减掉。省下来的人手户部肯定用不完。”
银局每个县都有,他们唯一的功用就是将收上来地碎银子铸成大锭官银,以前用银子交税时唐军也不得不在每县设立银局,唐军辖下已经有五百多个县。每个县的银局只算二人,就有一千多人,他们不算唐军的正式人员,收入也是从官员所收地火耗里出。
李过忠沉默起来,唐军官员收入虽丰,但火耗这个财源太大,按照碎银熔炼损耗规律,一般损耗率在隈铍左右,大明朝庭里火耗却收到了二三钱,是正税地百分之二三十,有地更高。
就是说一个县如果税银总共是一万两,好的官员火耗能拿到二千多两,若是狠心的官吏,火耗就能拿上四千到六千两,大明县令的俸禄每年四十五两,火耗一项收入是他们俸禄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当然这些钱也不可能是县令一个人拿,还要上下左右都沾光,这项收入是明的,而且属于合法收入,至于其它暗地收入,就更不知有多少了。到最后只是百姓和朝庭都越来越困苦。
清初,官员征收火耗比明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文献记载,康熙后期各省征收火耗一般省份达到三四钱,最高的达到七八钱,百姓不堪重负,后来清庭鉴于洋人流入的银元实际重量不到一两,却与一两银子等同使同,太过吃亏,屡次有人提出铸币,却因众官员群起反对而作罢,直到清未,才勉强铸了一批银元,这个银元却不是朝庭统一铸成,而是各省自行其是,纷量不一而足,百姓并不买帐,还是要放在秤上称过才算。
唐军收的火耗虽然被限定为五分,但官员同样有利,唐军现在地税收每年已经达到了近三千万两,按百分之五计,火耗就是近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去掉损耗,也有一百二十多万两银子,摊到每个县,照样有二千多两的火耗银子,唐军县令的俸禄每年大约为五百两银子,火耗的收入还是远远超过了俸禄的收入。
不过,唐军的税收已有一半来自于商业,而且不存在有人可以免税,唐军的实际收入虽然远比朝庭要高,百姓的负担却减轻了三分之二,火耗也暂时影响不了百姓的生活,只是这火耗是一个毒瘤,会影响到官员的贪欲,何况铸币还有流通便利的好处,不乘现在这个机会铸币,还待何时。
让户部兼管铸币,户部等于夺了整个官僚系统的财路,李守忠这个户部尚书就会成为所有官员的眼中钉,不过,只是文官和地方守备系统会从火耗中得利,唐军最强大的野战军不会参与到其中,唐王才一点不在意官员们会有所反应,也不同他们相商,李鸿基可以想象,若是和他们相商,除非自己下严令,否则不会得到文官系统的同意,他们会找到一千条不可铸币的理由,即如此,又何必相商。
也只有李守忠才有这个勇气接下这个任务,他是唐王的亲叔,不怕别人的弹劾,李守忠没有沉默多久,马上答到:“是,属下一定亲自负责,把事情办好。”
李鸿基笑了起来,道:“此事在开始之前还需保密,等到银元铸好,再以此作为俸禄发下去,那时木已成舟,本王又会给官员提上二成俸禄,反对的人估计不多,你也不一定要亲自负责,你手下的那个陈宇怎样?”
提出陈宇,李守忠也笑了起来,陈宇是唐军第一次科举明算科的状元,他本是江西九江府所属县下的一个小史,平时管着一县的钱粮,得到唐军大比的消息后,辞掉油水颇丰的工作,不远千里来到唐军境内参加考试,得中状元,到了户部更是如鱼得水,很快便脱颖而出。
李守忠道:“此子可堪大用。”
李鸿基没想到李守忠对陈宇评价这么高,问道:“他现任何职?”
李守忠马上答道:“现任户部郎中。
户部郎中是正五品的官员,虽然唐军中有大量空缺,那批考中的进士升官都很快,但短短两年时间从九品升到五品,连升八级也是骇人听闻,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要李鸿基用印才有效,李鸿基依稀记得一个月前刚刚才提升了一批官员,好象就有户部的人员,问道:“他是不是前月才刚升。”
李守忠见唐王对阵宇还有映象,忙道:“不错,他经手的帐目丝毫不差,而且效率最快,才升他为郎中。”
李鸿基道:“那好,此事就交给他负责,办好了就升他作户部侍郎。”
按照编置,户部应该有一名尚书,两名侍郎,李守忠先任户部侍郎,以侍郎行尚书之职,他升上去后,户部待郎的位置都还空缺,不知有多少人盯着,终大明一朝,户部都是个苦差事,每年户部上下不得不东罗西凑,为每年的财政平衡绞尽脑汁,唐军的户部却是个优差,每年庞大的经费从户部进出,各部都要对户部小心翼翼,以便多争取到户部的拔款。
李守忠马上道:“行,陈宇负责,我也可以放心。”
李鸿基又问了一下户部的收支情况,李守忠道:“殿下,我军目前库房充实,现有存银四千三百六十余万两,黄金三百五十余万两。”
李鸿基奇道:“如何有这么多,我记得年初时存银才五千一百万两,黄金不过三百万两,被我一下子花了一千五百万两,现在的存银应该只有三千六百万两才对,短短六个月,为何又增加了七百多万两,还多出了五十万两黄金,难道现在每个月的盈余有一百多万两,今年的田赋可还没收呢。”
唐军的田赋每年会收二次,一次是在七月,一次是在十月,现在的田赋收入基本上每次在七百万两左右,平时收的只是商税,可支出除了有军事行动或到了年关,或遇到灾荒会加大支出外,每月基本上都是雷打不动,若商税每月都能盈余一百多万两,那农税一加,唐军一年的盈余就会达到可怕的二千八百多万两。
李鸿基知道必定不是商税之功,可是自己最近好象也没捞过外快,多出的五十万两黄金,七百多万两银子哪来的。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九章 心思
李守忠解释道:“殿下忘了上次出征带回来的珍宝吗,现在我军每月支出银两在一百八十五万两左右,而商业税每月已达到了一百三十五万两,每月只差五十万两就可平衡,到了七月份田赋一收上来,上半年可盈余白银四百万两,府库所增收入都是殿下上次带回来的珍宝之功。”
唐军自从上次举行了一次鉴宝会赚得盆满钵满后,尝到了甜头,将当时展览的那个府第索性改成了拍卖馆,每月都会举行几次拍卖,规模虽然不能和第一次相比,难得的是细水长流。
李鸿基算了算,本应亏空三百万两库银,反而增加了七百万两,一进一出就是一千万两,加上五十万两黄金,唐军半年时间拍卖所得就有一千五百万两,不由感叹此时民间的财富之盛,可惜这些财富都集中在少数人之中,唐军也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拿出来。
李鸿基道:“以后可就没有这么多好东西了,拍卖还是要紧一点,不能放太多的货。”
提到拍卖,李守忠满脸兴奋,他以前管理户部时银子都是哗哗的流出,流入极少,从那次拍卖会后才彻底翻过身来,忙道:“殿下不用担心,这次拍卖的都是殿下上次征战所得,目前连三分之一的物品尚未拍完,如果按这个速度,库房里的珍宝足可以拍卖十年。”
李鸿基这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富。上次得到地那些珍宝本以为只值个一千来万,没想到才拍了不到三分之一,就超过了原先的估计。这么多的钱放在库房里不动,显然是太浪费,铸币之后还得有相应地发行。统管机构才对。看来是到了要开办银行的时候了。
中国真正的银行直到二百年后才会有。1845年英国在香港成立地丽如银行,即后来地东方银行是中国地第一家银行,但具有银行某些业务的金融活动却有悠久的历史。
在《周礼》中就有“泉府”的记载,即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春秋战国时,借贷行为已经很普遍。到了商业发达的唐代,不仅开办了称为“飞钱”地汇兑业务。还出现了“质库”,即当铺。以及后来宋朝设置的“便钱务”,而到了大明钱庄已经很发达了。
1...135136137138139...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