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金币和银币上的图案一模一样,正面是一条腾飞的龙形,背面则刻着大唐户部银行监制的字样,很显然,这是唐军自己制造的,这个钱币不但样式要比他们以前见到过外面流进来的好,重量也要比他们以前见到的要轻,唐王是什么时候做的这个东西,上面印了大唐户部银行,银行是什么东西。
洪承畴首先问道:“殿下,这可是我们唐军自己所制。”
李鸿基含笑点头:“不错,你认为做得如何?”
洪承畴马上就知道唐王为什么要做这个金币和银币的原因,这个金银币无论是方便性也好,杜绝官员借火耗牟利也好,都要远甚于直接使用银两。只是他担心如此会损害到官员们的利益,让官员们群起反对,那岂不要遭,可这一条理由却不能拿在明面上来讲:“殿下,我觉得很好,只是……。”后面却说不出来。
李鸿基转向其他人:“以后我们就用这个代替银钱使用,大家看看觉得怎样?”
众人虽然觉得使用这个作为银钱方便,只是大家都想到了火耗这一块,那官员的收入岂不是马上要下降一大截,都默不作声起来,只有几名武将同时大赞,支持这个提议,马维兴咧着嘴道:“殿下,我赞同,这个金币可比那金块好看多了,放在身上也好带。”
李过也道:“正是,殿下,我也喜欢这个金币,以后每月给我发个三五十个就可以了。”
李鸿基笑道:“你想得美,你每月的新俸是一百两银子,这个金币每枚重半两,二十枚金币就可以抵上一百两银子。”
李过笑嘻嘻的道:“二十个金币也可以了,省得我每次抱二个大银锭回去,这样拿着多好。”说着,他用手中的金币互相碰撞了几下,发出了清脆的吟声,这声音悦耳异常,让人恨不得把箱中的金币都抱在怀里。
高一功的话更简短:“殿下,我觉得这个金币,银币比那一大锭银子好用多了,只是银行是干什么用的?”
一群文官望着争先恐后表态的武将,心里嘀咕,用金币,银币对你们没有影响,答应的当然痛快。
李鸿基解释道:“这个银行吗,就是专门用来发行金币,银币的,以后我军无论是发放俸禄,军饷,还是收取赋税,都要用到金币,银币,百姓手中没有,那么怎么办,自然是拿着银子到银行换,以后银行还会有许多功能,比如异地存取,发放贷款,吸纳存款等等,只是开头就是方便老百姓换取金银币。”
唐王嘴里的一大堆新名词,让一众官员更是头昏脑涨,众人见唐王已安排的面面俱到,连百姓换取金币,银币的方法都想到了,料想已无更改的可能,心里都有几分沮丧,唐王今天所议,太过突然,大家反对的理由都上不了台面,一时面面相觑起来。
洪承畴小心的问道:“殿下,不知这个金银币的使用从什么时候开始?”
李鸿基道:“这次我军已铸得二十万枚金币,六百万枚银币,官员的新俸会从这个月就使用金,银币,军饷也是如此,赋税的收取会有一年的过渡时间,但凡用金银币交税的百姓,官员一律不得收取火耗,一年后,所有的赋税都转为使用金银币。”
李鸿基看着众人有点沮丧的脸,微微一笑,又道:“不过,鉴于我军的财政有盈余,官员们也确实幸苦,从这月开始,所有官员的俸禄一律加二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四十六章 名震天下
从商丘过来的官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余人,从参将以下被俘的官兵竟然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人,战死的不足二百,都是被义军的骑兵第一个冲击所杀,在义军骑兵转头要再次冲击时,所有的官军都降了。
李岩和刑红娘两人从投降的官兵嘴中问清商丘的虚实后,大喜,下令向归德府进军。商丘隶属于归德府,两者之间相距不过二十里,若不是尽知商丘与归德府的虚实,李岩决不会打归德府的主意,这次出兵剿灭义军,不是由归德府出兵,而是由商丘出兵就引起了李岩的怀疑,从张参将的口中得知归德府兵不过二千,李岩如何肯放过这次机会。
如今商丘的兵马更是只有数百老弱,不过,李岩仍然不敢大意,唐安史之乱时,叛将安禄山部下尹子奇率十万大军攻打雕阳(明归德府兄雕阳守军五千余人在张巡的带领下,依靠雕阳坚固的城池,与敌激战数百次,坚持了半年之久。最后,箭尽粮绝,捕雀捉鼠为食,人亦相食,然后才城破。
归德守军不要说坚持半年,就是能坚持十天半个月义军也会受不了,李仙风的大军在后虎视眈眈,只要义军一旦受挫于城下,李仙风再从后面一突击,这缺少训练的一万余名义军非崩溃不可,李岩和刑红娘相商后,定下了诈取之计。
数天后,天色昏暗之时,归德府地北门响起了一片杂乱声。上千的明军在城下乱哄哄的叫门,城上地守将借着昏暗的灯光看清来的全是明军,不敢擅自开门。连忙向归德府地知州桑开第和参将丁启光报告。
桑开第和丁启光两人听到守城士兵地报告,心中大讶,这是哪来地明军。他们怎么没有接到公文说今晚有军队要来归德府。两人不敢怠慢。连忙来到了城墙上。
桑开第首先发问:“下面是那位将军带队,本府怎么没有接到公文说有军队今晚要到达府中。”
张参将带着哭腔,颤抖着喊道:“桑大人,是我,快开门。”任谁身边围着五六人,拿着锋利的匕首指着自己的腰间。说话也不得不颤抖。
桑开第听声音有点耳熟,还是不敢确定,直到张参将旁边的一人拿着一盏灯笼照在他脸上,桑开第才看清了张参将的面容。大吃一惊:“是你,将军不是出兵去剿灭杞县的乱贼吗,为何回来如此之快?”
张参将道:“别提了,乱匪有几万人,我们一千多人如何是对手,他们现在正在往归德而来,我得知情况后,知道本府空虚,马上拔马回来协助大人守城,还请大人快开城门。”
桑开第心里鄙夷,什么回来协助守城,分明是害怕那帮流贼才逃回来,不过,桑开第听到流贼有数万人,也是吓了一大跳,难怪这个张参将吓得连商丘也不敢回,要躲到归德府中来,不过,府中正好兵力短缺,万一流寇真来攻城,多上一千多人守城也好,下令道:“开门,放张参将他们进来。
城下地义军听得一阵欢喜,只等着大门一开,就要冲杀进去,却听一个声音拦住道:“桑大人,岂慢,当心有诈。”却是城内的主将丁启光开口。
桑开第一愣,下面确实是张参将,而且都是明军的衣服,人数也差不多,没什么不对,有什么诈:“丁将军多虑了,张参将是当今的皇亲国戚,何来有诈。”
丁启光想想也是,流贼没有这么快就能消灭一千多官军,何况两人同为参将,张参将地后山又够硬,没有必要得罪他,自嘲道:“大人所说正是,那就让张参将带兵进城吧。”
张参将在下面已等得不耐烦:“桑大人,快开门,你莫非想让我等在城外过夜不成。”
朝庭一直是尊文抑武,张参将虽然和桑开第平级,若不是他仗着是皇亲国戚,绝不敢如此对桑开第说话。
桑开第忙道:“来了,来了,开门。”
随着桑开第开门的声音一出,大门缓缓的打开了,义军涌着张参将进到了城内,桑开第和丁启光也走下了城墙来迎接张参将,三人一对面,李岩喝了一声:“拿下。”
张参将身边的义军一涌而上,将桑开第和丁启光捆绑起来,桑开第大叫:“张参将,你想造反吗,快放开我。”
丁启光叹了一口气:“桑大人,不用叫了,我们上当了,现在张参将恐怕也作不了主。”
李岩从后面闪了出来:“丁将军直是聪明,你说对了。”
桑开第也明白了过来:“你就是杞县的李信,李信,你好好的举人老爷不做,要做流寇,难道你就不怕给你祖上抹黑吗?”
李岩道:“我何尝想做流寇,若不是无缘无故被下狱,现在的李信还在为杞县的灾民奔波。”
桑开第以为李岩有悔意,大喜道:“李公子蒙受了冤曲,只要你重归于朝庭,我和丁将军,张将军都愿保你,还望李公子不要一错再错。”
丁启光连忙也道:“正是,正是,李公子千万不要自毁前程。”
张参将却知道李岩已经铁了心,一句话也不敢说。
李岩挥了挥手,让亲兵将他们二人一起押了下去,张参将在旁边点头哈腰:“李公子,我这次替李公子拿下归德府,可以放了我吧。”
李岩笑着道:“你放心,我答应放你,绝不食言,只是还要暂等几日。”
听到可以放自己回去,张参将松了一口气,不敢再多话,此是官军已发现了他们的文武长官一同被擒,城门口的守将大惊:“快关门,快关门口他们是贼军。”
可惜已经发现地晚了,义军已进来了数百人之多,城门口的官军不到百人。他们在义军的喝斥下,战战魏魏地放下了武器,哪还有人敢上前去关城门。
北门的守将是一名千户。此时城墙上还有数百名官兵。他见城门关不上。连忙喝令城上的官兵用床弩对义军发射,呼啸着地床弩将涌在门口要进城地义军射倒了一大片,李仵刚刚迈进城门,突然觉得脑后生风,身后传来一片哀鸣声。
李仵回头一看,只觉得头皮发麻。他身后不到数尺的地方插了数支巨箭,数米长的巨箭一大半已贯入了地下,再远处,许多巨箭将义军活生生的钉在了地上。有的巨箭一连贯穿了数人,有的义军被巨箭贯穿还没死去,他们想拨去身上的巨箭,却是徒劳无功。
若是他慢上一步,必定也会落得如此下场,李仵顿时大怒,带着身边数十个李家地子侄,喝道:“兄弟们,咱们杀上城去。”
李岩的人马发现城墙上还在抵抗,已抢先一步攻下了城头,官兵们来不及再发射床弩,只能操起兵器和义军战了起来,双方在城墙上杀得难解难分,没有床弩的阻击,后面的义军涌进来越来越多。
那名千户眼看已无力挽回,长叹了一声,扔下了兵器,喝令手下投降。众人见大事已去,也丢下了兵器,任由义军上来将自己看住。
李仵赶了上来,一把揪住那名千户地衣领道:“好小子,杀了我们那么多人,想投降就没事么,我偏要杀你。”说完刀已架在那名千户的脖子上。
旁边的官兵大惊,不顾身边义军的刀指着自己,一起跪下替那名千户求情,李仵喝道:“看不出你还能受到官兵的拥戴,刚才为什么要用床弩射杀我的人马。”
那千户昂着头:“我是官军,你们是流寇,官军杀流寇还需要什么理由,只是命令是我下的,他们只是执行而已,还望你能放过他们。”
李仵大怒:“你那现在又为何要投降?”
“刚才是刚才,若还有一线希望挽回,张某自然要替朝庭尽忠,只是现在已无能为力,再战下去只是多死伤而矣,我自然不能让手下白白牺牲口”
“我若不放过他们,你又能耐我如何?”
张千户道:“我们已投降,你有何不满可以冲我来,若敢动我部下,我死后化为厉鬼也必不饶你。”
李仵哈哈一笑:“活人我都不怕,还怕什么厉鬼么。”有心放过此人,面上却下不来。
李岩的声音传了过来:“二弟,放了这位千户,他说得不错,对于投降之人我们不能滥杀。”
李仵才乘机下台:“算你运气好,碰到了我大哥。”
李岩将那名千户扶住,道:“你一个小小的千户,在主将被擒之下,还能带兵反抗,真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请问一下尊姓大名。”
张千户纳纳的道:“不敢,鄙姓张,贱名一个雷字,你可是李公子?”
李岩笑道:“正是李某。”
张雷道:“久闻李公子仁义,不但每年减免家中佃户的钱粮,还多次拿出家中仅有的粮食救济灾民,今日有一事相求,还望李公子应充。
“不妨道来。”
张雷道:“今日李公子攻城,张某职责所在,下令士兵放了床弩,让贵部多人损伤,张某自知罪责难逃,只是张某的部下并无过罪,还望李公子能够宽洪大量,饶他们一条性命。”
李岩道:“千户大人放心,只要你们真心归降,不但他们没事,你也可继续带兵,如何?”
张雷一愣,拜下道:“多谢李公子,如此,张某这条命就卖给李公子了。”
归德府的文武长官一同被擒,城门已破,城中虽然还有二千余名官兵,除了张雷再也没有一点象样的抵抗,官军纷纷投降,不到二个时辰,城内已无人反抗。
天亮之后,义军已彻底攻占了归德府,城内的居民听到喊杀声,夜里都将房门紧闭,此时听到门外一队队的义军在巡逻,却没有一人进入百姓家中,这才放心了下来,小心翼翼的打开房门,好奇的看着传得沸沸扬扬的李公子所带的兵马。
李岩在白天才能仔细的打量这座大城,唐代雕阳城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时被淹,次年筑土围城。正德六年(1511)在旧城北重筑新城,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高六米,顶阔六米,址阔九米,南为拱阳门,拱券式建筑,北为拱辰门,东为宾阳门,西为蛭泽门。门上皆有城门楼,四门之外皆有瓮城,每瓮城各一座扭头门。
归德府的城墙远比唐时城墙要坚固得多,虽然城内的守军肯定不如张巡的兵马,可是义军比当时的叛军尹子奇也要弱得多,若是真要靠硬攻,归德府没有十天半月肯定拿不下来,李岩不由庆幸守军的麻痹大意。
几天之后,整个归德府安静了下来,义军除了对本城中的豪门大户抄家外,对普通的居民秋毫无犯,还开始分发给一些饥民粮食,归德府由于处在黄河下游,可以取得黄河水来浇灌耕地,虽然也旱过一段时间,但受灾不重,百姓家中多有余粮,并不太需要救济。
归德是个大府,城中足有十几万人,里面的壕绅大户足有上千,义军将那些大户抄家后,获得的金银,粮草堆积如山,义军一举解决了粮草军需问题。
归德府下还有七八个县城,其他各县听到归德府被义军攻下后,官员纷纷逃亡,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归德下面的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县城。
李仙风听到李岩和红娘子攻下了归德,一时之间进退两难,若是进,五千官兵实在不足攻下归德这样的大府,若是退,失地之名难逃,思前想后,还是自已的性命要紧,只要自己手中有兵,朝庭也不会重责,又退回了开封。
果然,朝庭得知李仙风不战而退,只是勒令李仙风进兵,剿灭这股乱匪,至于处罚,提也没有提,李仙风越发笃定,只是派出兵马虚应故事,事实上,官军连杞县都不敢过。
李岩和红娘子有了充足的粮饷后,开始招兵买马,附近的饥民听到李公子仁义,纷纷举家来投,李岩和红娘子选出精壮加入队伍,很快便发展到三万人,有了三万人马,李岩开始以归德为中心,四处扩张,一月的时间,拿下了淮阳,太康,郸城,周口等地,声势一下子超来了张妙九,白九儿等人,李公子之名,在河南一下子家谕户晓。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四十七章 金币狂热
听到唐王殿下要给官员加新俸,武将们都咧开了嘴,文官们见事已不可挽回,虽然所得比所失要少得多,毕竟唐军的官俸比起明朝来讲已是高了十倍,再加就是十几倍了,若还要贪心不足,自己也说不过去。
周凤梧首先表态:“殿下英明,使用金银币无论是对百姓还是对官府,好处都有许多,臣远全赞同。”
顾君恩道:“火耗一事,弊病太多,一旦使用金银币,可以彻底杜绝官员借火耗贪污的借口,利多弊少。”
宋献策道:“使用金银币,对商贾也有利,可以方便商人之间的交易,也颇符合我军重商的政策。”
三省的巨头一开口,都对使用金银币赞同,其他想反对的人也明智的闭上了嘴。
赵良极管理礼部,按规定和番邦打交道都是由他负责,唐军现在还没有属国,礼部颇为清闲,偶尔要和朝庭打交道,赵良极才有机会施展露面,赵良极对于目前可有可无的位置颇不甘心,对于番邦的事务特别关注,期望有朝一日,礼部能在与番邦的交往中发挥作用,他起身问道:“殿下,据臣所知,番邦的银币许多重量为七钱二分,我军使用银两,何不将银币定为一两,显得比番邦要大气。
李鸿基解释道:“目前汉人使用的钱币多为铜钱,若银币铸成一两银子一枚,那么每次找零就要有一千枚铜钱。太过繁锁,定成半两则可减少一半铜钱,不过。这样还是太过复杂,为此,户部还准备了一种大钱。这种大钱地重量是现在市面上所流传的十倍。以后。五十枚铜币就可以兑换一枚银币了。”
众人点头称是,他们虽然不用亲自上街买东西,但有时偶尔出去一次,身上带着碎银,每次买东西都要过秤,有时商家找不开。还要到专门的银楼兑换,繁锁无比,若是用铜钱又太过沉重,以后有了银币。又有了大钱,确实方便了许多,出门带上几枚银币即可,找钱也不会有数百上千枚铜钱,最多有五十枚就了不起了。
其实若是要论方便,当然是换成十进制最好,只是银币地价值太高,中间和铜钱之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李鸿基只好下令铸大钱来解决这一难题,虽然还是会有所不便,但和以前用大锭的银子或碎银来交易,无疑改善了许多,要再方便,那就只有用纸币了,不过,现在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赵良极还是有问题:“殿下,我军目前多有与番邦交易,他们的银币是七钱二分,我们地银币是五钱,那二者之间又如何兑换?”
李鸿基惊异地看了一眼赵良极,自己倒是小看了这个礼部侍郎了,这么快就能想到货币地兑换问题,他含笑道:“如果是一枚换一枚,当然那是最方便,可是番帮之人未必愿意,这个事就由他们商人之间去解决,我们就不用去管了。”
其实李鸿基打的如意算盘就是一枚换一枚,才故意份量比西方铸造的要轻,目前无论是唐军也好,大明也好,对西方的贸易都是绝对的强势地位,货币的价钱可不一定取决于你含银地多少,就象后世同样是用纸币,但是兑换的比例却千差万别,这和一国的经济份量息息相关。
如果大唐的商人强势地话,未必不能让对方一枚换一枚,那样的话,仅货币兑换,西方就要损失一大笔银子。
赵良极问完,李守忠也冒出了一个问题:“殿下,我军全换成使用金银币后,如果有商人用西方的银币来交税,我军是收还是不收?”
这个问题困绕了唐军户部很久,随着唐军与西方的商路打开,商人们手里的西方银币越来越多,唐军收税一直是直接收取银子,许多商人只能把收到的银币重新化成银锭,交给唐军,这给商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尤其是六月份时,总共有一百多万枚西方的银币重新化为银子,以后唐军都用上了银币,总不能让商家还把番邦的银币化为银子,再到唐军户部银行将银子兑换成银币交税吧,那岂不是多此一举。”
“收,怎么不收,番邦的银币不也一样是银币吗,不过,这个兑换比例就暂定为一比一好了,如果以后番邦的银币成色,重量有调整,这个比例再定。”
李守忠纳纳的道:“这会不会太……太……”李守忠本想说太黑心,想想李鸿基到底是唐王,这个黑心两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太黑心了,是吧,你放心,商人们精的很,他们会主动将银币融化成银子,再用银子去户部银行换成我军的银币来交税,他们再也不会向你抱怨我们不收银币。”李鸿基对于黑心这个词倒是毫无顾忌,适者生存,这是西方遵行的铁律,唐军也没有必要和他们客气。
有了唐军官方定下的兑换比例作参照,可以肯定大唐境内那些精明的商家会尽量将双方的兑换比例压成一比一,什么,不公平,这是我们朝庭定的价,我们交税也是一比一的交税。我们千幸万苦的将货物运过来,你总不能让我们吃亏吧,你再去哪儿找到这样的货物。
“什么,你要用银子付帐,那好,银子付帐加价二成。”
“你不买,那好,你走开,有人会买。”
虽然大多数商家将银币运回来后,肯定会把银币化成银子来交税,但和以前相比,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相信得到实惠的商家再也不会抱怨麻烦。再说,银钱落到商家手里,他们最终还是要消费出去,进一步推动唐军领地的繁荣。
西方人也不是傻蛋。吃了亏地他们,面对汉人的强势贸易地位也只能忍气吞气,只有在自己的钱币上打主意。如果他们地成色下降到比唐军低的地步,那唐军完全可以抬成一比一点五,或一比二兑换。最终他们的货币只能向唐军靠齐。才不会吃亏。
通过钱币地影响。恐怕以后许多西方地计量单位就得全部换成东方地了,以后大家的标准都要向唐军看齐,这才是一个强势的贸易国家要做的事情。
众人再无疑虑,唐军全面使用金银币的政策就此定了下来,唐军的第一任户部银行行长,由户部待郎陈宇担任。统衔金币和银币地铸造及发行。
首先使用到金银币的无疑是唐军中的官员,虽然使用金银币将官员的最大灰色收入砍了个无影无踪,但对于俸禄地增加,他们还是很高兴。毕竟这才是正当的合法收入。
等他们拿到这个精美的钱币时,许多人的抱怨也消失了,这个钱币印得太美了,他们都爱不释手,结果第一个月的新俸大多数官员竟然舍不得花,流传到市面上的银币虽然有许多,金币却极少。
唐军官员的俸禄十分优厚,最高的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他们每年的俸禄达到了三千两白银,其次下来是六部的主官,几个二品的大将军,他们的俸禄达到了二千五百两,唐军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每年都在一千两之上。
1...150151152153154...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