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陈小五被自己地声音吓了一大跳。他此时的声音已完全沙哑,短短三个字还不能说连贯。
周老六从手上掏出了一个银币:“诺,就是这个。以后唐军境内不用银子了。全都改用银币。”这是周老六儿子临走时留下来的。每名参加野战军地士兵都会提前发放三个月地军饷,以便安置家里,周老六地儿子将十五个银币全部留了下来。
这种银币陈小五也见过,他儿子上月发放的军饷就是三枚银币,他当时看到做工如此精美的银币时还感慨了一番,不知这银币是怎么做出来的。他却没有联想到银币会和自己扯上关联,自己会因它失去饭碗。
“那我们怎么办,直接回家吗。”
陈小五还以为自己一辈子就会在银局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然后把手艺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陈家可以将这门手艺一直传下去,没想到今天的梦想一下子破碎,今天不知是什么日子,难怪前一段日子算命先生说自己近日有大凶,自己以为会应在儿子身上,死活不让他参加野战军,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应在自己身上,这不是大凶是什么。
周老六抽抽潜潜的道:“听说要成立什么银行,我们转为为银行工作。”
陈小五问道:“这个银行是谁开地,是不是官府在管。”
周老六道:“说是由户部直接管理,最大的官员叫行长,是户部侍郎陈大人统管。”
陈小五松了一口气,只要还是官府管就可以了,他依然和官家沾边,周围的邻居见到他还得恭恭敬敬的叫一声老爷,这比什么都强。至于干什么倒不要紧,银钱也无关紧要,他地银子足够自己过上一辈子,大儿子也不会在意他的那点家产,小儿子有固定的银钱,虽然紧一点,自已可以用积蓄帮衬一二。
他想通后,拍了拍周老六的肩膀道:“老周,想开点,不管怎么说,咱们还是官家的人,这点比什么都强。”
陈小五的话,让周老六稍稍安慰了一点,还是担心的道:“小五,我担心什么银行的事做不来,那我们哪还有脸呆下去。”
这么一说,陈小五心头也有一些忐忑,毕竟银行这个东西谁也没有听过,具体做什么事,连通知他们银局关闭要转为银行的官员们也不知道,许多官员听到银局关闭的消息都心头难受,虽然加了俸禄,可是比起损失来,这点加的俸禄相差太大,也没有心事去打听银行是干什么用的。
陈小五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来,问周老六道:“你说是知府大人的官大,还是这个户部侍郎大?”
在陈小五想来,若是户部侍郎官更大,他们也就算水涨船高,反而不是坏事了,只是陈小五虽然一辈子在银局工作,也见过不同的官员,西安的知府是陈小五见过最大的官,要分清这个侍郎是不是比知府更大,对他还是一件难事。
这个问题周老六也不能给他答案,今天银局都被刚宣布的事弄得人心惶惶,大家也无心工作,陈小五一天则在反复的想着这个问题,到底是户部侍郎大,还是知府大?
回到家中,小儿子对他依然板着个脸,陈小五却顾不得和儿子呕气,向儿子问道:“阿立,你说是户部侍郎大还是知府官大?”
陈立惊异的望了他老子一眼,这老头子转向了,自己明显给他摆着一副臭脸,怎么还主动向自己说起话来,不过,看着陈小五有点忧心仲仲的样子,陈立还是回答道:“当然是户部侍郎大,而且还大了好几级。”
陈小五一听,顿时展颜:“真的?”
“当然,知府是正六品,户部侍郎是正四品,中间差了从五品,正五品,从四品,你自己算算差了多少级。”
陈小五扳着指头算了一遍,才喜笑颜开,乖乖,差了四级,这么说银行岂不是比银局的地位要大大要高。
陈立不知知府和户部侍郎会和自己的老子拉上什么关系,见陈小五乐得合不笼嘴,好奇的道:“爹,什么事这么高兴?”
陈小五板起脸:“叫老爷,现在我要在户部侍郎陈大人手下工作了,身份又和以往不同,你不可在人前失了礼议。”
陈立还以为陈小五乱言乱语,想起他不让自己去参加野战军,心中的火气顿时又起,丢下陈小五让他一个人独自高兴。
到了第五天,陈小五终于知道银行是干什么的了,原来就是给人把碎银换成银币这么简单,这个工作对他来说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让陈小五失望不已。
随着银行的第一天开张,西安的市民全部朝银行涌来用银子换取银币,整整一天,陈小五和原先银局的近百人找不到一丝空隙时间,经他们手兑换出去的银币足有几十万枚,陈小五从中重新找到了热情。
唐军银行的开张,让市面上有充足的银币供应,居民们很快就将碎银抛弃,全部使用起银币,还有唐军的大钱,他们也比小的铜钱方便,每个人出门,身上带上一个银币,几十枚大钱,到哪里买东西都方便,找起来又快又准。再也不会为了找零,有时还得专门跑一场银楼。
这股使用银币的热潮很快又漫延到了朝庭的领地内,百姓们纷纷喜欢上了这种方便,精美的银币,唐军的大钱也通行于朝庭境内,商家也乐于接受。
朝庭的官员们虽然觉得银币上的图案有点犯忌,但也觉得方便好用,而且收取银币他们不会有火耗的损失,但老百姓该交的火耗一文不少,这样一来,使用银币对他们还有利,也乐得装糊涂。
直到有人指出这个银币的重量虽然对,但含银并不是十足时,朝庭才有人感觉到吃了亏,下令境内停止这个银币的流通。
唐军银币含银为标准的九成,其余一成由铜、锞、铭三种金属构成,只是唐军同样承认这种银币可以兑换标准的半两纯银,老百姓对这个九成的含量就不在乎了,照样使用不误,在商家的推动下,银币并不因为朝庭下令就能停止流通,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在朝庭境内漫延。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五十章 两难选择
李鸿基静静的坐在书房,将陈宇的奏章打开,看完后,不由赞了一声!”好小子,动作真快。”
陈宇在一个月内,已整合了唐军境内的一半银局,组建了三十九家银行分部,二百五十二个联络处,其中陕西有分部十一家,湖南有四家,湖北有五家,四川有七家,山西有五家,甘肃有四家,宁夏有二家,蒙古大草原有三家。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五千万枚银币铸造出来,被商家民众兑换,仅此一项,唐军便获利二百五十万两之巨。即使去掉各种损耗,人工成本,纯利至少也有二百万两以上,发行银币,不但可以方便百姓,减少官员贪污,还是一个巨大的财源,唐军的财力等于凭空多出了一成。
李娃轻轻的走了过来:“殿下,侍中宋大人求见。”
李鸿基一听宋献策来到,忙道:“快请!”
昨日朝堂刚刚结束,此时若非急事,宋献策不会到来才对,李鸿基心中不由猜测宋献策所来何事。
不一会儿,宋献策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他身材矮小,脑袋又比人一个半还要大,以前行走江湖时常常受人饥笑,许多人称为宋孩儿,此时宋献策身为唐军的重臣,当然无人敢如此称呼,只是如此身材,穿上唐军的官服,更易引人发笑。李鸿基每次见到他都要强忍笑意。
宋献策进了房中。向李鸿基拱手道:“殿下,大喜,大喜。”
“何喜之有。莫非爱卿又要成家吗。”宋献策前几年一直没有娶亲,今年却好象突然开窍了一般,连娶了三房。所以李鸿基拿宋献策来打趣。
宋献策没有理会李鸿基地打趣:“殿下。河南李岩遣人来投。河南半省之地。殿下垂手可得口”
李鸿基“哦。”的一声:“可是人称李公子的李岩。”
“正是。”
李岩原叫李信,改名后,有人还叫他李信,有人叫他李岩,不过,人人都尊称他为李公了。从李岩攻下归德府后,唐军地情报系统就注意到了他。
李岩的才能李鸿基很清楚,只是若没有外力推动,李岩很难造反。开始唐军人才缺泛时,李鸿基也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把他提早拉笼过来,后来唐军越来越强大,是不是再能够得到李岩,已是可有可无,不过,听到李岩要主动归降,李鸿基还是挺高兴。
“这个李岩为人如何?”尽管李鸿基对历史上的李岩早就有过了解,但历史是真是假,还不能完全相信,通过现在地情报来了解更准确一些。
“此人仗义疏财,为人豪爽大气,头脑清晰无比,实仍难得地帅才。”一连串地溢美之词从宋献策嘴里道了出来。
“爱卿似乎对李岩此人很熟?”
“臣曾在杞县待过一段时间,对李岩有过交望,上面的结论都是臣和他交往时所得。”
“即如此,那就错不了,这次他派何人过来与我军联系。”
“来人是他的亲弟弟李仵,还有一个女的,好象叫红娘子。”
“什么,红娘子来了?”
“正是,听说这个红娘子是李岩的副手,好象两人之间关系还很亲密。”
宋献策见到李鸿基如此失态,不由有点奇怪,红娘子他见过一面,确实长得美艳,更难得的是一身豪迈之气,一点也不输于男子气概,宋献策还以为李鸿基是从哪里听到红娘子美貌,动了心思,才特意加上了后面地一句。
李鸿基大为懊恼,红娘子是刑秀娘的妹妹,而且她后来跟了李岩,这些李鸿基早就知道,他以前还派人到杞县找过,只是当时红娘子却还没有到杞县,李鸿基派去的人自然落了个空,后来就淡忘了下来。
刑秀娘开始也是到处派人寻找她妹妹,几年却一点结果也没有,后来就死了心,停了下来,刑红娘在杞县拉起了一支队伍后,唐军的情报人员虽然注意到了她,但这样地义军在河南没有上千,也是成百,根本不会把她当回事,自然也不会向上面凛报。
李岩攻下归德府后,唐军的情报系统对这支义军大为关注,只是刑红娘成为了义军的副手,大家的目光自然放在李岩身上,以致于李鸿基现在才记起来,原来刑秀娘还有一个妹妹流落在外面。
李鸿基心里一阵心虚,若是让刑秀娘知道自己早就知道她妹妹的情况,却不派人接回来,非得和他大闹不可。见宋献策满脸狐疑,此时却不想和他解释,问道:“李仵和红娘子现在在何处。”
宋献策回道:“他们正在臣的府中等待消息。”
李鸿基敲着桌子:“你说,现在接受河南并省之地,时机合适吗”
河南今年受灾严重,全省人口不下一半受灾,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相互食人的残剧,接近河南的唐军领地,已涌进了数十万人口,唐军现在每天都要大量调运粮食过去,唐军的粮食虽然有,不过,最接近河南的陕西,山西本身也遭受过旱灾,他们的粮食还要依靠湖北来调运。
这几十万人,每天就要消耗掉上万石粮食,加上唐军的粮食都要从最远的湖南,四川调运,路上的损耗也要达到三成,这还是唐军大势修路的结果,否则上千里的粮食调运,如果放在以前,恐怕五成以上的损耗都不够。
不过,救济这些人,对唐军来说不是没有好处,唐军在草原三年的移民结果,现在整个大草原的人数还不到五十万,唐军理想的人数是整个大草原能达到三百万汉人,现在连各城的实际所需人数地六分之一都没有达到。这五十万汉人还包括从满人手中救下来的十多万,加上唐军驻城的数万人。
事实上唐军每年全力移民地结果,只能换得草原上不到十万人的增加。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减少,如果按这个速度下去,唐军再过数十年也完不成草原上生活三百万汉人的目标。可是河南一场大灾下来。唐军已往草原上输送了二十万地人口。达到了以前数年地总和,而且现在人口还在源源不断地输送中。
可是唐军一旦把河南接下来,那就不是几十万人的事了,而是几百万人,唐军哪有能力一下子救济那么多人,若李鸿基没有记错的话。今年河南的旱灾还不是最大,接下来的三年,河南会受到连续大旱与蝗灾的夹击,一年比一年厉害。唐军没有那个实力每年都要救济几百万人。
宋献策早年游走于民间底层,深知民众在灾年地疾苦,面对河南的饥荒,朝庭决不会救济,就是想救,他们也没有那个实力,唐军若不伸出手,这数百万生灵就要倒毙于沟渠之中,荒野之外了,若宋献策还是那个游走于江湖的郎中,自然会毫不犹豫的让唐军接下河南这个场手地山芋。
可他偏偏是唐军的重臣,不得不为唐军的整体考虑,草原上虽然需要三百万汉人,可那是在十年以上的基础上,若是一下子把数百万人迁到草原,那无论是对唐军还是对那些迁栖之人都是一场灾难。
唐军进入河南,白白替朝庭来解决这个包袱,那根本不符合唐军的利益,而且河南不是第一年遭灾,几乎每一年都有灾情,只不过没有今年这么重而已,即使唐军救了今年,难道明年还要救下去。
宋献策到底不是铁石心肠的人,想了半刻,毅然道:“还请殿下能够大发慈悲,救上这数百万人。
老实说,这人李鸿基也想救,毕竟只要能够渡过灾年,唐军的回报远比付出的要大,只是如何安置这数百万人,着实让人头痛,河南在数年之内都会有大灾,民众根本不能从土地上获得收益,除了草原,可以在短时接受上百万人的安置外,其余数百万人又往哪里安置,陕西,山西本身也灾害严重,根本不能安置灾民,除非把他们安排到湖广和四川,只是这两个地方人口本来就密集,再安排个数百万人,万一引起冲突就得不偿失了。
李鸿基苦笑:“不是孤王不肯救,而是实在救不了,数百万民众,若是几年都要靠救济,唐军再富,也要垮了。”
宋献策刚才的兴奋全然不见,是啊,唐军为什么要接下河南,此刻河南成了一大负担,面对各地烽涌而起的义军,朝庭拿不出半点办法,只有龟缩在大的城池里,唐军若接下河南来,不但要救济灾民,还要出动军队应付那些大小不一的杆子,土匪。
李岩虽然占了河南三分之一,但他的地面上照样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杆子,李岩真正的地盘只有归德府方圆百里能够确实控制,其他地方都是为了对抗官军,依付于李岩而已,否则李岩本事再大,也不能在二个月之内拿下河南三分之一的地盘。
何况朝庭在河南的力量并不弱,光是左良玉在南阳就有十万人马,将李岩的人马与唐军隔开,唐军若想接管李岩的地盘,还得将左良玉的十万人马击败。
现在河南的灾民都把唐军当成了救命菩萨,他们都知道,只要逃到了唐军境内,那就会得到救济,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力量逃到唐军的领地,许多人走着走着,在路上就倒下了,剩下的一般都是精壮才能逃过去。
这种方法是残酷的,但唐军也毫无办法,目前只能救这么多人,与其老弱一起救,不如只救精壮,当然,如果有老弱能够进入唐军的领地,唐军也不会拒绝救治,只是这样的人极少。
唐军若接下了河南,所有人都成了唐军的子民,若是不能全部救援,反而于唐军的名声有大损,大家不会记得唐军进来之前就遭了灾,只会说唐军救济无力,到时灾民中有人一煽动,暴动起来,那反对的就不是朝庭而是唐军了。
宋献策苦涩的道:“那是不是回复他们,我军暂时不会接受他们的投诚。”
李鸿基拦住道:“不,我军只是不接受河南之地,如果他们的队伍能够拉出来,我们唐军欢迎他们加入。”
宋献策道:“明白了,我军要人不要地。”李岩能够拉出来的人毕竟有限,唐军完全可以接纳他们,至于河南这个地盘,只好放弃了。
送走了宋献策,李鸿基闷闷不乐,不进入河南,等于白白看着数百万人死去。
贺景匆匆赶了进来:“殿下,高立功将军发回来八百里加急。”
李仵和刑红娘在宋献策府中焦急的等待着,这两个月来的时光对他们来说如梦一般,义军在河南东部势不可挡,已经拿下了河南三分之一的地盘,可是接下来,义军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再向西,是左良玉的地盘,义军根本不能和左良玉的十万大军对抗,向北,是开封,郑州,洛阳这样的坚城,义军也无力攻下,一旦义军失去了进攻的能力,加上义军裹胁的人口越来越多,粮食的问题终于暴露了出来。
义军搜刮了领地内所有的大户,他们的粮食虽然堆积如山,可是依然满足不了义军领地内一百多万人的胃口,李岩只能尽量保持军队的口粮,每攻下一个地方,当地的饥民只能有十天半月不挨饿,河南是整省遭灾,地主家的余粮供出来并不能满足宠大的饥民胃口。
官军并没有派人来围剿义军,可他们做得更绝,无论是左良玉,还是李风仙,他们都把饥民往义军这边赶,这一下义军的粮食更是雪上加霜,看着饥民经常成群的倒下,李岩满不是滋味,自己本要带着他们闯出一条活路来,没想到舍家造反了,照样救不了他们。
李岩只能放弃以前的打算,快速派人和唐军接洽,希望唐军能够进入河南救济,李仵和刑红娘只带着数十名精兵,一路晓行夜宿,到了唐军领地时,他们看到整个唐军系统都在运送粮食救济过来的灾民,对此行的把握又大了一些。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五十一章 炮灰比拼
宋献策阴着脸走进了他的门下省侍中府,今天得到的结论令他全身不舒服,侍中府的下人看到宋献策的脸色都下意识的避开,没有一个人敢靠近。
李岩在宋献策当初派人要他投唐军时,虽然提出要与宋献策割袍断义,但毕竟只是因为理念的不同,李岩怕宋献策派人纠缠而已,对宋献策本身的为人却没有什么看法,所以李岩一想到要投靠唐军,还是想到要宋献策引见。
李仵以前也见过宋献策,这次与唐军的联系,关系到义军数万人和上百万饥民的生死存亡,李岩不能抛下军队的统领亲来,所以派出了他的弟弟和红娘子前来,以示诚意。
宋献策回府的声音惊动了刑红娘和李仵两人,他们急忙迎了出去,见到宋献策的脸色,两人都是一怔,李仵与宋献策相熟,没有什么顾虑,问道:“宋大人,莫非唐王殿下不答应我等的归顺。
宋献策摇了摇头:“不是,你们的归顺殿下已答应了,不过……”
听到这声不过,两人刚放下来的心又紧了起来,刑红娘还以为唐王会提条件:“大人,莫非殿下有什么条件,只要我们能做得到,都可以答应。”
“不是什么条件,只是我军现在不会进入河南,如果你们要归顺,可以把队伍拉出来。”
刑红娘一呆:“那怎么能成,难道要我们留下所有地饥民。自己独自逃走不成。”
宋献策也是满脸无奈:“不是我军不愿意救济饥民,实在是我军也无力承担数百万人的口粮。”
刑红娘和李仵两人从归德府一路出发,沿途所过。简直是触目惊心,归德府因有黄河水浇灌,虽然遭灾。百姓尚来勉强过日。出了黄河水能灌溉到的地区。路上到处是焦黄一片,连大树地叶子也都死了,有点绿色的东西都被饥民用来裹腹,路上到处是倒毙的饥民,许多就这么暴尸于荒野。、
出了河南,到了唐军领地内。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陕西也可以看到旱灾地迹象,却无人逃荒,唐军在各地组织灾民又是兴修水利。又是整修道路,大家都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却免了挨饿之患,而且每日还有工钱,虽然比平常做工要少,可是比起河南地饥民来,陕西无疑是天堂,只是过了一条分割线,同样是遭灾,饥民地生活却是两重天。
在刑红娘和李仵看来,饥民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可以了,生活不必要这么好,唐军对领地内的饥民如此大方,那分明是有余力,此时却百般推脱,不肯顾虑河南的灾民了。
一想及此,刑红娘顿时怒气冲冲:“既然贵军不愿救,那我们回去同灾民共死就是。”
宋献策没想到刑红娘的脾气如此刚烈,忙道:“刑将军暂慢,听我一言如何?”
刑红娘停了下来:“宋大人,我刑红娘本是一个江湖卖解的女子,被官府所逼才不得以走上了造反这条路,可李公子他本是豪门之后,为了灾民,不惜拿出了自己所有地粮食,还得罪了本地的大户和官府,才会有牢狱之灾,被迫起义,今日我军诚心归顺贵军,又岂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如果唐王殿下不肯答应救河南的灾民,又还有何好谈。”
宋献策道:“刑将军,李公子地高义我宋某人也是敬佩,只是事以至此,只能救一人则救一人,还请刑将军不要意气用事。”
李仵在旁边也道:“红将军,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刑红娘在军中一直被称为红帅,只是她让位给李岩后,以军中只能有一帅为由,不乐意别人再叫她红帅,自己改称为红将。
刑红娘沉默了半响:“不必再考虑了,义军没有丢下百姓,单独逃命的道理,你大哥也一定不会同意,既然唐军不接受,我们回去另想办法好了。”
宋献策见到刑红娘和李仵向府外走去,想叫住她,又一想此事唐王已经定了下来,唐军对河南之事也确实在无能为力,嘴张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出挽留之言。
李鸿基的亲卫匆匆赶来:“宋大人,殿下让大人带着李公子的使者到唐王府进见。”
宋献策忙叫住刑红娘:“红将军,殿下要见你们,或许事情另有转机。”
宋献策其实是怕刑红娘不愿去才如此说,根本没有想到真会转机。刑红娘闻言,抱着万一的希望,点了点头,李仵和宋献策都松了一口气。
望着城外连绵不绝的大军,辽阳无论兵民都是脸色发白,这些天来,高杰的二万人马虽然没有攻城,却将辽阳与外界的消息全部断绝,满人最擅传的骑射能力,在唐军的火枪和工事构成下,根本发挥不出来,唐军虽然攻不进城,但满人也休想出城,双方只能比拼耐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