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徐高忙道:“万岁,兴许是有什么东西掉到地下了,奴才出去看看。”徐高顺势爬了起来。向门外走去。
不一会儿,徐高就返回:“启禀万岁。是露台上一棵老槐树的侧枝掉了下来。”
崇祯松了一口气:“可能是风吹的吧。”突然又醒悟过来:“小高子。你刚才听到风声吗。”
“没有,如果有风。飞檐上的风铃肯定会响起。”徐高说得很肯定。
崇祯心中“格登”一下,这颗老槐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差不多和大明地国运一样长,树枝无风自断,莫非是凶信。
王承恩正从门外赶来,刚好看到崇祯脸上流下了二行泪水,他赶忙示意徐高退下,自己扶着崇祯躺下:“万岁,再过二个时辰就要早朝了,万岁爷要好好休息一下才有精力处理朝政。”
崇祯望着自己身边信任的太监,点了点头,在一旁的卧榻上躺了下来,很快就睡去,只是不到天交五更,崇祯的眼睛就睁开,唤来太监给自己梳洗,这个晚上,他又只睡了一个半时辰。
从登极以来,他没有误过一次早朝,每天就是天不亮就来到金銮殿,有时他不免羡慕王兄和祖父为帝时,日夜享乐却平安无事的日子,但马上告诫自己,他要使大明重新中兴,绝不能做享乐之事,因这个念头,即使他沉醉于田贵妃那温暧的怀抱中时,到了时间也马上起身,赶来早朝。
王承恩在前面用宫灯引导着皇帝从边门跨进了大殿,一班文武大臣个个睡眼蒙胧,在大殿上打着呵欠,见皇帝来到,忙挺直了身体,等崇祯坐上那蟠龙附凤地龙榻宝座时,王承恩喊出了一声:“上朝。”
满朝的文武百官一起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外面的天还没亮,到处是雾蒙蒙的一片,文武百官的喊声在整个大殿下回荡,崇祯打量着下面的文武百官,一个个伏下了头颅,他满意的点了点头,百官仍对自己敬畏,也不枉自己每天霄衣肝食,又想到李自成在西安恐怕也在接受他手下百官的朝贺,心中又是一阵不舒服涌上来。
“今天是正月十六,朕期望国家社稷有个好地开端,如今北边的鞑子没有了,而西边的李贼,南边的张贼却越发猖狂,一个个僭位称带,完全不把朝庭放在眼中,你们需在今天拿出一个定计,以期在今年将两贼一同剿灭,如此,大明社稷才有希望,你们才有希望。”
昨晚元霄佳节,大家都过得很晚,现在又如此早朝,许多人都还没有睡醒,皇帝的话全是老一套,大家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若李贼,张贼容易剿,还要等到现在?说什么一年剿灭,全是笑话。
崇祯等了半天,也没有人接话,他等得不耐烦,直接叫人:“周爱聊,你可有定见?”
温体仁被遂走,周廷儒顺理成当成了首辅,听到崇祯叫他,心中暗暗叫苦,以前总是羡慕首辅的风光。那知自己接手才知大明已到了千疮百孔,这个首辅并不好当,他心中何曾有剿贼的定计:“臣正在细细思量,等有了好的定见,再呈给皇上。”
“等尔有了好的定见,大明都要亡国了。”想起周延儒送礼给田妃之事。一时怒从心头起:“来人,周延儒尸位素餐,身为首辅,不知为国定计,着其革去首辅之职,令回乡返省。”
众人大惊。没想到周延儒一言不合就要丢官,齐刷刷跪了下来:“请万岁开恩。”
这些人倒不是都支持周延儒,只是周延儒身为首辅,若皇帝因一句话就要罢免,开了这个头,那岂不人人都可如此。
周延儒跌坐在地上,惊出全身冷汗,也马上反应过来。在地上将头磕得咚咚直响,不一会儿,额头上就红了一大片,痛哭流涕地道:“请万岁爷开恩!请万岁爷开恩!”
崇祯见到周延儒这个模样,心中也是一软,罢了,这个首辅本来就不是用他之才,只要能顺自己意就行:“朕姑念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首辅之职就不用免了。罚俸三个月以儆效尤,退下吧。”
周延儒感激涕零:“多谢万岁爷开恩!”罚俸三个月算什么。就是三年也不怕。只要能当官,就不怕没钱捞。
这么一来。众人更是不敢说话,眼着皇帝的脸色越来越差,杨嗣昌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启禀万岁,臣有本奏。”
“讲!”
“臣以为,朝庭要同时对付两贼,力有未逮,不如先稳定一贼,剿一贼。”
崇祯色变:“你难道要朕向贼人讲和吗。”
崇祯一心要想忠兴大明,期望在史书能重重留下一笔,绝不愿留下污点,无论是对东虏还是流寇,从来不肯低头。
杨丽昌自然清楚这一点:“万岁,并非讲和,只是和一贼互不侵犯而矣,等灭了一贼,自然可以对付另一贼。”
“那卿说先灭哪一贼。”
众人都知道李自成势大,而张献忠只有一省之地,还败在广东和福建联军之下,以为杨丽昌一定会提出先灭张献忠,再灭李自成。
杨丽昌地话却让众人大吃一惊:“臣以为,现当灭李贼,后灭张贼。”
众人都莫名其妙地望着杨嗣昌,若是他说先灭张贼,说不定还有人会自高奋勇前去领兵,若是要灭唐军,众人顿时打起了退堂鼓,唐军是什么人,先打败了鼎盛时的满蒙联军,又将蒙古各族地草场占据,如今满人也被他们灭了,朝庭能征善战地大将折在唐军手里更是不计其数,曹文诏死了,陈奇榆被贬,洪承畴降了,卢象升降了,连秦良玉也降了,众人自问比不上这些人,只能咸口不言。
崇祯却大感兴趣,也不枉自己信任杨嗣昌一场,危难之时还是他能替自己担当:“杨爱卿为何不先灭张贼?”
“万岁,张贼已不足虑,张献忠此人以前都是流贼,如今好不容易有块地盘,他又僭位为帝,恐怕早就乐不思蜀了,只要朝庭不攻他,他决不敢攻朝庭,李贼势大,到处流传“十八子主神器”的谬语,可见李贼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说到这里,杨嗣昌悄悄的瞄了一眼皇帝,见皇审的脸色正常,才敢继续说下去“而李贼果然称帝,称帝之后,恐怕朝庭不出兵,李贼也会提兵来攻,所以必须先灭李贼。”说完,杨嗣昌长舒了一口气。
崇祯听得点头不已,转向众臣:“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人齐道:“杨大人之策仍是妙论,我等佩服。”
“那卿等以为何人可以为帅,统领大军剿灭李贼。”
谁也不愿意推举,更不愿意差事落在自己身上,又哑口无言起来,周延儒刚才被崇祯斥为尸位素餐,深知如果再次问到自己,自己答不出,那皇帝一怒,就真要把自己赶走了,他站了出来:“万岁,臣以为有一人可以为帅。”
崇祯见周延儒出头,倒是感到意外:“周爱卿请讲。”
“皇上,朝庭尚有百万兵,以前屡败于李贼之手,实仍是缺少一个威信极高之人统领,官军或避战,或各自为战,臣以为,此次朝庭对李贼的征剿必得一个知兵地大将,以阁臣之尊,带尚方宝剑督促各将,那时朝庭百万大军一齐压过去,必将李贼压成齑粉。”
崇祯惊异的看着站着的周延儒,此举正合他心意,能统领这百万大军,又能让他放心,资格也够的人只有杨嗣昌,他与杨嗣昌君臣相得,并不舍得放杨嗣昌离开朝庭,只是值此朝庭危难之极,他不放也得放了。
“王承恩拟旨,兵部尚书杨嗣昌忠于王事,可堪大用,着升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代天巡狞,各地官员如有抗令不遵者,可先斩后奏。”
此令一下,杨嗣昌的权力顿时灸手可热,以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已是前所未有的殊荣,代天巡狞更是将他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些人看着杨嗣昌的眼光充满羡慕,人臣能做到这个地步已是极限。
周延儒心中却在冷笑,对国事他虽然提不出什么有用地见解,可是整人却是拿手好戏,正是捧得越高,摔得越重,唐军有那么好剿吗,一旦受挫,百官就会群起而攻,圣眷正隆又怎样,此一去就是离国万里,三人成虎,攻的人多了,不由皇帝不信,何况圣眷又不是一成变的。
虽然他这个首辅多是杨嗣昌的功劳,若不是温体仁没有看清形势,攻击杨嗣昌的加赋,首辅之职绝不会这么快落到他头上,只是此一时彼一时,杨嗣昌的得宠照样让他这个首辅忌妒,不搬掉杨嗣昌,他这个首辅只是摆设而矣。
杨嗣昌连忙磕头谢恩,他从提出先攻唐军就有预感,这个差事会落到他头上,对唐军,他并无半分把握,只是皇帝将他亲自简拨出来,正是要为皇帝分忧,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崇祯定下了大事,马上宣布退朝,将杨嗣昌宣到后殿,温言问道:“阁臣此番代朕亲征,意欲何时起程。”
杨嗣昌慷慨激昂道:“古人云,君言不宿于家,臣前受命,夕起程,只是军资甲仗等物,还望圣上督促各司及时发配。”
崇祯大喜:“朕有此阁臣,复有何忧。”于是传旨,对杨嗣昌厚加赏赐,并吩咐户部,专门拨出了二百万两银子给杨嗣昌此次征剿之用。这一下子就将国库掏空一半了。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八章 杀鸡骇猴
随着参加典礼的唐军官员纷纷返回驻地,整个唐地象一台机器,全力运转了起来,无数的军队在向西安集聚,川蜀大地上到处是运粮的骡马,整个长江也是浩浩荡荡的运粮船队。
从商洛到西安的路上,更是排着长长的马车,这些马车上,运载的全是刚生产出来的崭新火枪,大炮,子弹,弓箭,军刀。
唐军的这番动作根本没有瞒人,也没有打算瞒人,集中如此多的军队粮草根本不可能瞒过朝庭的锦衣卫,干脆大大方方,让朝庭自己风声鹤呖。
宋应星一家正月二十日起程前往商洛,为了避让运军械的马车,宋应星一行走得缓慢无比,这些马车上面只是用一快麻布遮盖,风一吹来,将麻布掀开,就露出了垒成小山一样的枪枝,大炮更是只在下面装上了两个轮子直接让马拉着,黝黑的炮口露出一丝丝杀机。
宋应星看得暗暗惊心,看来唐军就要对朝庭动手,他为自己欣幸时,却不得不为留在朝庭的许多亲朋好友担心,从北京到西安,宋应星一路行下来,两相一比较,就知道朝庭与唐军的差距巨大,不过,他纵然担心,也无济于事,只能保佑这场大战尽快结束,到时他们受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小。
出了西安,第一站就是蓝田县,本来从西安到商洛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够,可是为避让车队,到了蓝田已花了二个多时辰,护送宋应星一家的唐军就安排在蓝田住了下来,第二天继续赶路,尽管花了两天时间,还是等到第二天天黑时分,宋应星一家才到了商洛。
孙元化得知宋应星来到。亲自下来迎接,两人分别十年未见,重新在唐军中相聚,不由感慨万分,两人相见最后一面还是在崇祯元年。当时宋应星第六次参加科举,前面已经有五次名落孙山,而孙元化已是朝庭的五品高官,身份的差距并没有妨碍两人的友情,宋应星对徐光启执弟子礼,和孙元化就完全是兄弟相称了。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送到商洛,孙元化就将其中的《五金篇》全部研究过,他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单是练锌一篇就让唐军在冶练技术上进了一大步。锌是一种蓝白色金属,在常温下地空气中,表面会生成一层薄而致密的碱式碳酸锌膜,可阻止金属进一步氧化,因此在各种金属表面镀锌是防止生绣的最好办法。
锌还易溶于酸,也易从溶液中置换金、银、铜等金属,在采金银矿中用途巨大,中国是最早发现锌和锌用途的国家,首次记载是在嘉靖年间。而西方,直到宋应星《天工开物》出版一百年后,才首次得到了锌这种物质,仅此一项,就可知中国的治练技术在明朝末期远甚于西方,李鸿基受后世宣传地影响,认为各种科技西方在明朝末时已超过了中国,花大力气让葡萄牙人翻译西方的各种科技图书,却没有在国内寻找,真是舍近求远。
锌在唐军中的用途广泛。为了使枪炮,铁轨不生绣,唐军中花在练锌上的精力甚至达到了练钢的一半,这也是李鸿基得到祟应星的《天工开物》会如此欣喜,命令情报部不惜代价把宋应星请来的原因,要知道《天工开物》上记载的许多技术在一百年后还是最先进的。
可惜这样一本书却在无耻吹嘘自己为十全老人地乾隆时代彻底毁去,乾隆在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宋应星哥哥宋应升的诗集里有反清思想时。将这本纯技术的全也列为**,直到民国时期有人在法国的图书馆里找到这本书明朝的印本时。才重新引入中国,被后人认识。
唐军以前练锌都是要先用碳和锌矿。铜矿共热,取得锌和铜的合金一黄铜,然后才从黄铜中取得锌,锌在九百二十三度就会沸腾,变成蒸汽状态,随烟散失,碳和锌矿共热时,温度往往很快高达一千度以上,这也是西方迟迟不能得到锌的原因,这种方法练锌,不但烦锁,而且效率极差,可这是唐军以前唯一能练出锌的方法。
而宋应星提到的练锌方法却方便易行,将炉甘石(即菱锌矿石)装满在陶罐内密封,堆成锥形,罐与罐之间地空隙用木碳填充,木碳充分燃烧后,待罐冷却下来,将罐打破,就可以得到提取出来的金属锌锭。
如此简单的方法在得到宋应星书之前,唐军中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来,当然,得到了书中的提示,唐军的研究人员思路大开,将练锌的大炉全部密封,又不需要在当中加入铜矿,速度效率一下子提升了数十倍。
宋应星第六次科考落第后,绝了仕途之念,回到家乡江西奉新,孙元化再也没有和宋应星见过面,孙元化在商洛看到好友邗印的新书时,即为好友的成就欣慰,又怕好友会陷于战火中,当得到宋应星请到了唐军领地后,孙元化才放下心来,记起了自己那次被请的经过,想起恐怕宋应星也是如此,不由面露笑意。
第二天,孙元化就亲自领着宋应星参观商洛的工厂,天一亮,整个商洛山中新安装上去蒸汽机就发出轰鸣,在这春寒陡峭地天气,工人们却全都脱光了膀子,用大铁锹将煤块铲进火红的炉子中,全身冒着热汗。
那边的钢水在巨大的绞架驱动下,一炉炉倒了出来,流到铸好的模具中,很快变成了一狠狠铁轨,一技技枪管,一门门炮筒,整个过程流畅无比,何止比人工快上十倍,百倍。
宋应星看着这些,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孙初阳,这些都是你在这几年中造出来的。”
孙元化脸上全是得意:“不,准确地说这些东西都有我的参与。”
孙元化带着宋应星整整花了半个月时间,才将商洛山地各种矿井和工厂参观完毕,宋应星看得目不暇接,唐军许多先进的方法让宋应星看得目瞪口呆,当然也有许多不如宋应星书中所提到之处。
宋应星一发现比他记载地要好就用笔记下来。发现不如的地方,就一一指出,有了这个全才的全面改进,唐军的生产能力至少提升了二成。
还没等杨嗣昌出征,唐军大举调动军队的情报已经由朝庭地锦衣卫传回。崇祯对杨嗣昌的信任又加了几分,在杨嗣昌出发之前,崇祯专门为杨嗣昌摆宴,酒席之间,崇祯亲自把盏,倒满三杯御酒,赏赐给杨嗣昌,这是君王对臣子少见的礼遇,杨嗣昌感恩戴德。跪地谢恩。
第二天杨嗣昌出征,崇祯再次赐宴,百官齐到南郊为杨嗣昌送行,崇祯亲自作诗一首赠给杨嗣昌:
盐梅今暂作于城,
上将成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
还期教养遂民生。
念完诗,崇祯执杨嗣昌的手道:“待卿凯旋之日,朕再陪卿饮。”
文武百官见皇帝对杨嗣昌如此厚待,暗生妒意。明朝制度规定,六部尚书侍郎一类官员,都是内阁推举,皇帝再行任命,杨丽昌却是崇祯亲自简拨出来的,没有经过阁臣这一关,这让杨嗣昌在百官面前的形象已是不好,每次稍有失误,就有多人攻击。
崇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每当有人攻击杨嗣昌时。都认为是对自己不满,不论有理无理,先将攻击之人斥责一顿,严重的甚至罢官去职,这让杨丽昌在百官的观感中更差,此时杨嗣昌还没有出京,已有人打定主意。若是杨嗣昌进展不顺,立马就要参倒他。
杨嗣昌深知此行艰难。朝庭现在最精锐地大军除了数万关宁铁骑外,就是山西与唐军长期交锌的近十万人。可是山西的大军历任了曹文诏,陈奇榆,孙传庭这样的勇将智将,都奈唐军不何,他督师就有作用吗。
杨丽昌只能寄希望于去年编练的七十万大军,他还没有出京,就命令各省将去年编练大军的数目派到山西,河南前线,京城三大营不能动,若是其余各省之人能到齐,还有五十万大军,加上山西前线的十万大军,河南左良玉的人马,明军可以集中七十万庞大的军队。
从京城出发地信使拿着杨嗣昌的亲笔令箭一批批的奔赴各地,他自己出了京城就将队伍放慢,朝庭各省的相距太远,最远的云南,贵州。厂西三地更是偏远,他们的兵马至少要二个月才能调到河南,而稍近的广东,福建等地调兵也至少要一个月,他去前线快了也无兵无将,只能将行和一路放慢。
杨嗣昌是代天出巡,其架子之大令各地官员都战战兢兢,一路上好吃好送,拿出全副精力,办理迎接,唯恐招待不周,令这位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代天巡狩的杨大人翻脸。也有许多钻营投机之辈,趁势投靠杨丽昌,杨丽昌借着这次机会,保举了不少官员,崇祯一一照准。
半个月后,杨嗣昌到了洛阳,河南巡抚李仙凤率总兵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素,洛阳参政王胤昌等人亲自出城将这位天子身边的红j、接进了城。
杨嗣昌宣布洛阳为此次督师的大本营,让左良玉和孙馈庭都到洛阳商议对唐军进攻地方案,左良玉见朝庭各处的兵马都向河南开来,不敢怠慢,亲带三百牙兵和侯询一起赶赴洛阳。
其山东,直隶的兵马已经到达,山东本应出兵五万,直隶本应出兵六万,实际两省所到不过七万余人,许多人明显是临时抓来的壮丁,左良玉本来对杨嗣昌还有敬畏,见到两省的人马如此脓包,心中已生轻视之心,若不是畏惧还有其他各省人马未到,他都有可能拨腿回去。
杨嗣昌看到两省的兵马心中也凉了一半,若不是碍于两省人马最先到达,他当场就要拿下两省带队的总兵黄得功和刘良佐两人。听到左良玉带兵来到,杨丽昌忙命人升帐,让左良玉拜见自己。
左良玉骄横不法,杨嗣昌在京城早有听说,侯询在他军中名为监军,实为傀儡,侯询多次写信向朝中同僚诉苦,无奈左良玉为人狡诈,他从没有明显反对朝庭地举动,还不时剿灭一下周围的乱匪,朝庭应付李自成和张献忠已是焦头烂额,又如何敢逼反左良玉,只有听之任之,这次左良玉能听令而来,杨嗣昌还是比较满意,想借机敲打敲打他,以后才能使用。
左良玉进帅府时,帅府过道上站着两排刀斧手,怀抱着鬼头刀,杀气腾腾地盯着他,让左良玉有点头皮发麻,他的亲兵在进洛阳府时就被命令停在外面,此时不知道杨嗣昌地真正心意,不由有点后悔进入洛阳,只是这时要后退也不可能,他只有硬着头皮去见杨嗣昌。
左良玉进到帅府,见到杨丽昌高据帅案,两旁站着数十名将领,和他同级别的就有几个,地上还跪着一员将领,左良玉不敢怠慢,一把跪了下来:“未将参见督帅。”
杨嗣昌对左良玉点了一下头,喝道:“来人,把他推出去斩了。”
左良玉大骇,他身边无自己的一个亲兵,长叹一声,就要闭目待死,几名刀手一涌而上,将前面跪在地上的一名大将拖了下去,那人口中大叫:“督帅大人饶命!督帅大人饶命!”
杨丽昌却不为所动,左良玉才知刚才那声并不是对自己喝的,抹了一把头上的冷汗,他偷眼朝两旁的其他大将看去,见他们面上都露出不忍之色,心知刚才所杀之人身份可能不低,见杨丽昌没有命令自己起身,更是不敢乱动。
不一会儿,一个血淋淋的人头献了起来,杨嗣昌强忍胸中呕吐之感,故作淡然的道:“刁民忠身为副将,不守军令,本督命他扼守卢氏县,竟敢带兵返回,论罪当斩,希望各位以此为鉴,严守军令,否则休怪本督刀下无情。”
众人心中暗懔,涌起兔死狐悲之感,嘴里却不得不回应:“谨遵督帅之令。”
卢氏县靠近唐军的商洛,唐军虽然没有占领卢氏县的意图,但只要朝庭一派兵驻守,唐军的打击马上来临,守将或杀或擒,几次之后让朝庭再也不敢派兵驻守,左良玉自然清楚其中情形,难怪刁民忠不肯赴任,要偷偷潜回,撞到杨丽昌的刀下。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九章 监军之
杀了刁民忠,见到众将无不惶恐,杨嗣昌才对左良玉道:“左将军不必多礼,起身吧。”
左良玉磕了几个头,回道:“多谢督帅。”才敢起身,全身却出了一身冷汗。
见杨嗣昌没有拿自己问罪的意思,左良玉长吁了一口气,这次总算来对了,心中对杨嗣昌处死刁民忠却不以为然,若杨嗣昌知道卢氏县的情况,还要派刁民忠驻守,那就是故意陷害,若不知,胡乱派人身为主帅更是大忌。
杨嗣昌却不知左良玉心中转些什么念头,见左良玉臣服,心中大感快意,杨嗣昌到了洛阳,才亲身体会到领兵之难,自己以前和皇帝的召对都是想当然的纸上谈兵,执掌兵部时总是认为前线那些总督,总理,巡抚,总兵官劳师糜饷,却不得寸功,恨不得将他们全撤了关进牢里,轮到自己在前线,才知那些骄兵悍将的难驯,听话的都是面泥,根本不能靠,只能先杀了他们悍将的骄气,再用利诱之,才能使之为自己所用。
等左良玉规规矩矩的站到了旁边,杨嗣昌才再开口道:“各位,皇上这次命本督调聚全国兵力,发下二百万两饷银,就是要一举歼灭李贼,若各将能奋勇当先,朝庭必不吝墙封赏,若有迟疑不前者,杀无赫!”
1...164165166167168...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