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一章 讨明檄文
宋献策道,“皇上,那就是起草檄文,明庭贪官污吏横行,民生凋敝,在面对满人时多次丧师失地,正是日薄西山之时,反观我朝,政清人和,上下一心,我朝伐明正是以有道伐无道。
昔日文王伐商,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汉未十八家诸候天南地此,齐聚虎牢关讨董,无他,檄文之功也,今日我军以堂堂正正之师伐明,若有檄文相助,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并非无可能,可大大减少我军伐明的阻力。”
众人都恍然大悟,李鸿基拍了一下自己的头:“不错,差点把此事忘了,我军伐明也没有隐瞒的必要,正需要一遍檄文传遍天下,历数一下明廷的**无能,让百姓能认清形势,只是明天就要出师,谁能一晚写出一遍好的檄文来。”
在场的除了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其他人都是和大老粗差不多,卢象升连伐明都不愿意参与,自然也不会写什么檄文,李岩虽然有才,刚才已经表现过,也不愿自己太过抢眼。
看众人都默不作声,周凤梧向宋献策笑道:“即如此,一客不烦二主,那是请侍中大人代劳了吧。”
宋献策苦笑,怎么没想到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大老粗,早知如此,前几天提出来也不会如此匆忙了,他以前做文章还可以,只是几次考试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就彻底丢下那些诗词文章。要他在一日之间写出一篇能煽动感人,言情并茂地檄文来,也真够为难的了。
宋献策暗暗后悔。
提得不是时候,只得一咬牙道:“好吧,我尽量写好。”
看到宋献策为难的样子。李鸿基已考虑到他可能不善长。若是勉强做出来。那还不如不做,心中一动道:“宋爱卿日理万机,不用费神在这类小事上,我心中已有写檄文地人选,各位退了吧。”
宋献策松了一口气,众人见檄文之事没有落到自己头上。也不去追问,明天就要出征,今天要做的事太多,跪下谢恩后。一个个都退出了大殿。
李鸿基心目中檄文的人选自然是陈贞慧,他平时就是负责记录整理唐王地各项命令,又广有才名,是最适合写檄文之人。
陈贞慧是男子,为了避嫌,李鸿基登极后他就搬出了改成皇宫地唐王府,李鸿基另外给他赐了一座宅子,他作为随军长史,地位并不高,这样地会议不是他能参加的,李鸿基退朝后,就命侍卫将陈贞慧找来。
在唐军中耳闻目睹二年多,陈贞慧早已不是当初一心想要替明庭效力的书生了,朝庭和唐军越来越拉大的差距,让他意识到唐代明已是大势所趋,非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挡,在痛苦过一段时间后,就彻底效力唐军。
听了李鸿基的要求,陈贞慧并没有考虑多久,马上回道:“皇上放心,臣明天一定交出让皇上满意地檄文。”
第二天,陈贞慧的檄文果然交上来,李鸿基展开一看,拍手叫好,檄文开遍写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当今大明太祖,本起于桑泽之间,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是以享国诈有二百余年。
然后世子孙,不遵祖训,废坏纲常,失君臣之道,有帝嘉靖者,百姓皆曰:“家家皆尽是也,有帝万历者,三十年不临朝,至天启,宦官当道,四海亿兆之民,皆治于一宦官之手,有此三帝,大明当亡,不亡者,仍太祖驱夷狄之功也。
当今天子,本有所为,初诛魏阉,四海归心,然刻薄寡恩,实非明主,国之干臣,袁宗焕者,凌迟而死,致使东虏叩边,陷我百姓于水火。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渡草原削平蒙夷,入东北尽灭满狄,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此功可比明之太祖也,当以天下担之。
今我大唐皇帝,自长安领大兵五十万,当救百姓之水火,亲伐中原,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李鸿基看完,又将檄文传给宋献策等人,众人都点头称善,这遍檄文中多用到大明太祖的北伐檄,正因如此,才能显示大明失德,天道循环,当亡于唐军之手。
李鸿基看过后,命令加紧传抄,让贺珍的情部部门在各地发布,务要使军队未到,檄文先到。
檄文传看远毕,李鸿基就要在三军面前朗读,李鸿基坐上特制地天子车驾,那车驾雕龙附凤,上面放前一张龙塌,龙塌背后是黄色的伞盖,斧销,木瓜等灿灿生辉,车驾的上面还刻着“光照日月”四个大字。
李鸿基让人驾着马车,从金碧辉煌的皇宫来到了端履门外,那里有三万名近卫军等着他,两旁数十名侍卫衣甲明亮,将皇帝的车驾团团围在当中,文武百官齐跟在后面,看到皇帝的车驾出来,三万名近卫军全都哗啦啦的跪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洪亮有力,仿佛将天都要震下一个大窟窿来,两旁看热闹的百姓也慌忙跪倒,不过他们欢呼的声音就不免参差不齐了。
李鸿基站在车上,展开了檄文,开始宣读,每当皇帝读完一段停下时,官兵和百姓都三呼万岁,到檄文读完,万岁的呼声更是响彻云霄。
陈贞慧见自己的檄文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又是欢喜又是担扰,欢喜的当然是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只是如果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已先是假装投靠到如今真心为唐军效力,还写出伐明檄文时,会不会气得吐血。
当然他更是担扰此次皇帝亲征伐明,自己的家人会不会受到伤害,虽然皇帝答应他可以派出情报人员先将他家人接出来,只是陈贞慧自己知道,父亲是绝不会跟着走的,反而有可能将唐军接他的人员抓进官府,只好拒绝了皇帝的好意。
读完檄文,皇帝在三万名近卫军的簇涌下,向西安城外行去,离西安城十里,那里还驻扎着从各地抽调的八万名精锐野战军,一路上看到皇帝的车驾,西安的居民都跪地相送,留守文武官员送到十里开外的军营才返回。
李鸿基当着八万野战军的面,又重读了一遍檄文,皇帝的声音再大,也传遍不了八万人的军营,李鸿基每读一句,都要等人一遍遍传下去,直到每个人都听到,才读下一句,这短短四百多字的一篇文章,李鸿基整整读了小半个时辰。
读完檄文,李鸿基就命令全体拨营起程,唐军汇聚了八万野战军,三万近卫军,后面还跟了十万民夫运送粮草弹药,总共二十一万大军向山西前线出发。
陈贞慧檄文上讲五十万大军,那是文人的通病,喜欢夸耀,唐军除非放弃地盘,尽起境内的大军,否则那来五十万人,不过,李鸿基也没有让他改,明朝虽然有百万大军,恐怕也挡不得自己十一万大军一击,又何必再改。
唐军一路浩浩荡荡,大军排成十里长的队伍,出潼关,过黄河,花了十日时间,到达了山西前线,此时已到了三月初春,虽然寒意还未完全散去,各处却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发出的绿意,枝头上也冒出了绿牙。
这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各地的农民都正在耕种,山西去年大灾虽然没有,小灾却不断,有了可以在旱地耕种的作物,加上山西免税,百姓尚可以温饱,见到自己的队伍,大路两边的百姓丝毫没有惧意,唐军的关系和百姓处理的极好,碰到灾害天气,地方的守备军最重要的任务都是帮百姓救灾。
许多百姓都从家里拿出东西,往唐军行军的战士手里塞,唐军没有接战,先在自己的领地里受到箪食壶浆的待遇,见到皇帝的车驾,所有人都跪了下来,真心实意的磕头。
百姓是感恩的,山西被明军和唐军各占一半,对比明军治下的百姓,同样的年份,那边也有许多人种上了旱地作物,收成虽然也有,但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却交给了地主壕绅,自己只能挣扎在死亡边沿,每天都有一些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从明军那里逃过来,相比他们,自己无疑是生活在天堂,这边即使是无地之人,种出来的粮食拿大头的还是自己。
李万成已经遵照李鸿基的命令,收复了晋中,对太原作出了攻击的姿势,李鸿基的部队一到来,山西明军的前线骤然紧张,唐军在山西的正规军一下子变成了十五万大军,孙传庭大为叫苦,只得将兵力全部集中在太原,作出誓保太原的决心,并派人紧急向杨嗣昌求救。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二章 声东击西
在孙传庭对太原紧张万分时,唐军却只是对太原虚晃了一枪,大军分成三路,一路三万大军直取寿阳,阳泉,一路三万大军直取辽州(今左权县),而李鸿基中军的七万大军直接绕过寿阳,沿桃河,温河,直攻真定卫(今石家庄附近)。而留下二万大军对太原保持压力。
孙传庭大吃一惊,若是寿阳,阳泉一失,河北的大门就为唐军趟开,唐军没有后顾之忧,真定和保定府也不可能挡住唐军太久,京师就会遭到唐军的直接进攻,孙传庭不敢怠慢,他从太原亲提五万大军要救寿阳,只要击败了进攻寿阳的队伍,唐军就面临后路断绝的危险,即使攻下真定,也不得不返回。
可是孙传庭刚要出城,就被晋王派人拦住,救兵如救火,孙传庭也顾不是什么番王了,他将晋王的人打发走,带兵避开唐军南门的兵力,想从东门出城,到了东门,孙传庭的队伍却被晋王朱求桂亲自带兵堵住。
晋王算是最幸运的番王,朝庭失陷在唐军和义军手里的番王众多,最惨的莫过于吉王和蜀王,吉王被张献忠沉入江中而死,蜀王是自己被部下所逼,跳下井中身亡,爱妾还被人污辱,而秦王,襄王,肃王等人虽然性命无忧,家产却全被唐军没收,他们的领地和王府都被唐军所占,全家只得寄食在北京。
而晋王虽然做了俘虏。可是太原竟然还被官军夺回,他地王府唐军丝毫没有破坏,当然。累积数百年的家产没了,可是他的封地许多还在,比起以前地生活虽然不如。可是比起寄宿在北京的其它番王来说无疑要好许多。他怎么也不愿第二次落入唐军手里。虽然性命无忧,若是不能过那种人上人的生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晋王一听到孙传庭要带兵出城,他就紧张万分,孙传庭一走,唐军来攻怎么办。他怕自己派去地人拦不住孙传庭,估计孙传庭肯定会带兵从东门出去,他亲自来东门等候孙传庭,这他倒是算地挺准。
要让明朝地文武官员对番王有好感。那确实很难,历代蜀王都称贤王,尚且遭到部下如此忌恨,其他番王在百官心目中的形象可想而知,孙传庭本不想见晋王,只是晋王将门堵上,他想不见也不成了。
晋王一见孙传庭到来,马上哀求:“孙爱卿,不要丢下太原,不要丢下孤王。”
见到晋王脸上一片惶恐,仿佛他一出城太原马上就要失陷,孙传庭只得安慰晋王:“殿下放心,本督并没有丢下太原,太原还有三万精锐人马,还有艾万年这样的勇将,有他们固守,殿下完全可以无忧。”
孙传庭没想到自己出兵去救被攻的县城还会被番王拦阻,不由有点哭笑不得,心里涌起了一个念头,要是唐贼没有将晋王放回多好,这个念头把他吓了一大跳,这可是对皇家大不敬,自己可不能坏了君臣纲道。
孙传庭的安慰一点效果也没有,晋王干脆拉住了孙传庭的衣服:“孙爱卿,只有一个艾卿家太过单薄,如果孙卿一定要出城,不如把贺人龙,猛如虎一起留下来如何?”
孙传庭听得差点要吐血,贺人龙,猛如虎都是勇将,若是都留下,他手下就只有一个李卑还能战,难不成让他这个五省总督亲自上阵撕杀不成,孙传庭摇了摇头:“殿下放心,太原稳如泰山,至于殿下所说地二人,他们另有安排,恕微臣不能从命了。”
朱求桂不死心:“孙爱卿,那你给太原多留下一点兵马,六万就成……,五万……,至少也得四万。”
孙传庭终于失去了耐心:“来人,送晋王殿下回府。”
唐军一路偏师的力量都有三万人,他带五万人不一定是对手,只盼能逼退唐军就算胜利,若不是担心太原的安危,他恨不得将八万兵马全部带上,哪里还能减兵。
晋王见孙传庭不肯给太原增加一兵一卒,反而要将自己赶走,他也气得直哆嗦:“孙伯雅,你好,你坐看番王失陷,我要上京师向皇上告你。
孙传庭知道他这却是要向京师逃跑了,没有再理他,晋王走了也好,没有晋王在城中,他倒是毫无顾忌,若是五万人马不能建功,他可以再从太原抽调二万人马。
晋王嚷的虽然大声,见孙传庭不理他,他也无可奈何,番王地位虽尊,却无权干涉地方官行事,何况孙传庭还是一个五省总督,见孙传庭派出卫兵来请自己回府,他哼了几声,也就自己上了马车,喝道:“回府。”
他上车前,瞥见孙传庭身边地官军看着他全是嘲笑的目光,自觉失了脸面,在车上自言自语道:“孙伯雅,你等着,得罪了孤王,以后有你好受的。”
和晋王的这一顿纠缠,又担搁了半个时辰,孙传庭出城后,就急忙朝寿阳赶去,寿阳兵不过二千,唐军这次准备充足,大炮,火药带了很多,只是轰击了数个时辰,寿阳知县就顶不住,出城投降,接着阳泉也是如此,孙传庭刚出太原城时,两县其实就落到唐军手里。
孙传庭也不指望能救的了两县,只是这两个要地无论如何不能让唐军占据,他出城后,急奔了大半天,走到离寿阳还有一半的路程就命令士兵停下了脚步,派出斥候搜行,同时命令士兵开始埋锅造饭。
指挥攻打寿阳,阳泉两县的主将是田见秀,左光先两人,寿阳和阳泉只是一个诱饵,唐军若要攻打这二个县,一万人都嫌多,真正的目标还是太原,毕竟唐军虽强,放任八万精锐的敌人在自己后路也会不放心。何况太原还可以从武宁,大同等地调来援兵。
不过,唐军没有时间慢慢先攻太原。再扫平山西,李鸿基出动了从未没有过地十五万精锐军队,就是要一举灭明。所以兵分多路。让孙、传庭不得不救。只要伺机吃掉孙传庭派出的援军,山西拿不拿下都无关紧要了。
寿阳县境内四面环山,中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是山间盆地。整个地形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一般海拔在一千一百米以上。最高峰为北部的大威山,海拔一千七百一十四米。其他山峰东有虎神庙岩;南有大塔山、圣山;北有牛金山、方山;西北部有罕山等,海拔均在一千四百米以上。
这种地形最适合打埋伏,唐军攻寿阳。阳泉两县时,官兵毫无防备,唐军毫发未伤,若是让官军有备,虽只有数千人,唐军要攻下寿阳,不付出千把人地伤亡根本拿不下,田见秀和左光先拿下寿阳后,县城只留一千人防守,其余主力都埋伏在离城十里左右的树儿岭,等待太原的援军过来。
树儿岭并不高,下面地势开阔,并无任何险峻之处,不过,整个寿阳县地地势决定了东高西低,若明军前来,唐军地骑兵借着地势正可以一冲而下,根本不需要埋伏,这样地地方三万唐军冲击起来,绝对会是明军的灾难。
孙传庭本身是一员宿将,田见秀并不寄希望于在什么地方能够伏击到明军。干脆来个硬碰硬,除非孙传庭能够看着李鸿基的大军一路横扫,杀上京师,否则,他必须在树儿岭经过,击败上面的唐军。
孙传庭果然够小心,他派出的斥候甚至连一个小小的丘陵也不放过,直到确认无事大军才前进,这也大大担搁了时间,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树儿岭前面。
明军地斥候到了这里就再也不能前进了,明军派了三拨斥候都被唐军斩杀,孙传庭已知道了唐军肯定就在前面等着,他命令队伍停下来,叫来贺人龙,李卑,猛如虎,贺无敌等大将总兵商议。
孙传庭先开口道:“各位,前面数里就是树儿岭,我们的斥候出去数批都没有回来,毫无疑问,唐贼就在前面等着,我们马上就要和唐贼接战,这仗该怎么打,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没有?”
众人心中都是一凛,这些人和义军作战时虽然猛勇难敌,但在曹文诏和陈奇榆手下时都屡败于唐军之手,到了孙传庭手里,虽然没有败过,但那是唐军从没有主动和他们接战,此时昔日的猛将都有了惧意。
贺人龙接道:“总督大人,唐贼都是骑兵,树儿岭东高西低,正适合骑兵冲击,若是在那里接战,对我军很不利啊。”
贺人龙一说话,李卑也道:“大人,我军骑兵只能二万人,若是平原,我军五万对唐军三万还有胜算,可是在树儿岭这个地方,我军就是五万全是骑兵也打不过人家居高临下地三万人。”
其余将军也说在树儿岭决战官军毫无胜算,孙传庭自己也是动摇,他身边的一位幕僚乔良献计道:“大人,莫如我军渡过白马河,将唐军绕过,攻下了寿阳,那时就变成我军居高临下,占据地利之便了。”
孙传庭还没有开口,他的另一位幕僚就反对:“大人,不可,唐军已经发现了我们,若是半渡而击之,我军立马就要大溃。”
乔良道:“有何不可,我军可佯装驻扎在这里,派人到前面破坏道路,到时唐贼即使来攻也好过在树儿岭决战,如果他们不动,那我们再过河,唐贼也奈何不得。”
孙传庭点了点头,白马河属汾河水系,此时正是枯水季节,河水并不深,士兵涉水即可过,不可现在水太冷,真要涉水,恐怕到了对岸,一大半人也都要倒下了,还是得扎木伐才行。
孙传庭一声令下,前面的官军开始在地上挖坑,破坏道路,另外的人则伐木作舟,准备渡河。
田见秀和左光先两人带着数万名唐军在树儿岭上吹了一夜的冷风,心中窝火,好不容易等到明军来到,只杀了十几名斥候,明军就又不动了,田见秀等得着急,反正已暴露,那干脆也派出了斥候。
斥候不久就带来了回报:“将军,明军已经停了下来,他们在路上挖坑,还有一些人在伐木。”
田见秀和左光先同时说出两个字:“渡河!”
田见秀冷笑一声:“想得美,若想在我们眼皮底下渡河,那就小看我军了。”转身向左良玉道:“左将军,看来他们是不会来了,那我们去会会他们。”
左光先吃了一惊:“田将军,我们若前去岂不是没有了地利,他们反而可以以逸待劳。”
田见秀骂的一句粗口:“什么地利,以逸待劳,统统见鬼,我军远比对方优势,他们要避,我们偏不让他避,堂堂正正一战,我们一样能赢。”
左光先还想劝田见秀等等看,田见秀已举起了刀:“敌人就在前面,跟我冲!”带头从树儿岭冲下去。
后面的唐军等了一夜,全都不耐烦,全军二万九千人跟着大喊:“冲!”滚滚烟尘朝前方驶去。
正在指挥士兵挖坑的猛如虎抬头看见烟尘,大吃一惊,赶忙向孙传庭回报:“总督大人,唐贼冲来了。”
孙传庭微眯着眼,看着前方的烟尘,离此地不过四五里,很快就会来到,此时明军路上才刚刚开挖,不足以抵挡骑兵的冲击,孙传庭也暗自佩服对方将领的当机立断,他们若迟疑半个时辰,明军就可以将道路全部破坏,那时骑兵如此冲锋,即使能冲过,也会损失惨重。
不过,此时不是佩服对方的时候,孙传庭赶紧下令:“快,收兵,列阵。”
听到收兵的鸣声,刚才正在挖坑,砍树的士兵赶忙聚笼,而明军的骑兵已摆成了突击的阵形,将两翼护住,等到唐军来到一里开外,双方已可以看清时,明军的阵形已摆好,孙传庭接手的部队虽然屡受挫折,到底是精锐之士,底子还在,后面加入的士兵经过孙传庭的整训,也可算得上是精锐之师,才能如此快整理好队形。
田见秀见到明军的阵形已摆好,中间正是厚重的长矛阵,两阵的骑兵护翼也是杀气腾腾,这样的阵形正是最适合对付冲击的骑兵,骑兵等于拿自己的身躯去撞敌人的长矛,田见秀却丝毫没有犹豫,高举长刀:“杀!”
后面数万唐军齐喝:“杀!”向官军厚重的长矛阵撞去。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十三章 毒手佛心
唐军尚黑,盔甲都是黑衣的,而明军尚青,将领却尚红,远远望去,明军就象一块青红相间的巨大岩石,站在前面岿然不动,而唐军更象一股黑色的洪流,要把那岩石淹没,打碎。
这一段一里多的路程,正是明军已动过手脚的,许多地方挖开了坑,虽然不足以档着这股洪流,但不时有唐军的马匹踩到坑中,折断了马腿,嘶鸣着倒下,后面的马匹毫不犹豫的踏过,倒下的马匹和骑士立马惨死在自己人的马蹄下,不过,这更象是洪流中激起的一朵朵浪花,丝毫影响不了洪流的接近。
前面的明军都躲在长矛下,虽然除了前一排的长矛手,都看不到敌人,但那惊天的马蹄声仿佛令天地都在颤抖,新兵都脸色发白,老兵却镇定自若,这么厚的长矛阵,敌军的骑兵能穿透过来才怪,没想到唐军也有发傻的时候。
看着唐军对自己已整顿好的长矛队冲击,孙传庭和一干将领都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不是让骑兵白白送死吗,只要前面的长矛手没有自行逃走,骑兵一点也占不到优势,眼着唐军马上就要接近自己的长矛阵,五十米,四十米,三十米……
明军将领都兴奋的等着敌人撞上来,好看到血花四溅的情景,孙传庭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顿时冷汗淋淋,前面的一个幕僚已叫了起来:“不好,大人,我们忘了贼人地掌中雷。”
唐军的手雷握在掌中投掷。声响如雷,应此明军取了一个贴切的名字,叫掌中雷。对这种武器明军已吃过数次亏,他们一直没想到办法应付,极不适应。排兵布阵时也下意识地忽略掉了。这个长矛阵对付只用大刀的骑兵是不错。可是要用来对付有手雷的骑军,聚集在一起地长矛手正好挨炸。
1...166167168169170...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