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那部明军的声音传来:“别放箭,别放箭,我们是你们一样是来投降唐军的。”
听到喊声,见这部明军一直没有放箭,左良玉才命令停止了射击,让士兵询问:“你们是哪一部?”
刘泽清自己高声答话:“我是山东刘泽清,还请昆山兄答话。”
听到是刘泽清,左良玉放下了心,刘泽清绝没有胆量独自来追自己,他也现出了身:“原来是鹤洲兄,不知鹤洲兄来追兄弟有什么事,不会也是来拦阻兄弟的吧。”
刘泽清催马向前,直到左良玉身边几米处才停了下来:“昆山兄说笑了,不知昆山兄几时和唐军搭上了线,也不和兄弟说说,兄弟愿随在昆山兄身后,共投唐军如何?”
左良玉满口答应,自己引荐刘泽清投降,也算立了一功。刘泽清对自己也只有感激地份,何乐而不为,两军合成一军。向唐军阵前移去。
杨嗣昌止住了自己的兵马,满以为左,刘俩人会杀起来。
没想到是携手向唐军投降。他纵然不甘心也无法。这里已进入唐军火炮的射程,若是唐军开炮,明军地火把是个明显的目标,必定会死伤惨重,只能传令:“撤!”
明军迅速向后移去,杨嗣昌的右军却没有随着移动。反而又朝左良玉部后面追去,右军是来自直隶地刘良佐部。
杨嗣昌发现后,他已没有刘良佐是去追杀左良玉地错觉,必定也是要投降。果然,左部发现有人追来后,问了几句,刘良佐也和左良玉合二为一,向唐军阵地而去。
杨嗣昌部下五个总兵已去其三,近三十万大军只留下不到六七万残军,杨嗣昌一口鲜血涌出,就要向马下栽去。
幸亏他地亲兵手快,才避免了杨嗣昌从马上栽下来的命令,手忙脚乱的将杨嗣昌扶住,向后撤去。
唐军这边也是手忙脚乱,本来只是左良玉一部投降,这下来了三部,共十七万多人马,唐军只有十来万人,分守三边,高邑这边受降的唐军只有五万人,万一这十几万人是诈降,到了身边突然发难,唐军非要搞个狼狈不堪不可。
唐军上下都是如临大敌,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管杨嗣昌的部队,好在唐军高估了明军的士气,到了唐军阵前地明军士兵都老老实实的放下了兵器,然后讨要食物,唐军把他们一队队分开,发给粮食,牛肉,猪肉,就在大坝上让他们架起大锅煮饭。
一时间,整个高邑县前数十里的壕沟上,处处升起了烟火,柴禾在底下发出辟哩叭啦的响声,食物地香气引得几天没有吃饱饭的明军口水直流,许多人没等肉和米饭完全熟透,就迫不及待的抓起来大嚼。
许多人焰得满嘴是泡,依然不肯停下来,这种香味传到数里外黄得功和郑崇俭的部下那里,许多士兵禁不住引诱,偷偷摸摸的向唐军投诚,此刻杨嗣昌昏迷不醒,黄得功和郑崇俭知道大势已去,也懒得阻止。
天亮后,唐军才放下心来,此刻包围圈内只有六万不到的人马,一夜功夫,杨嗣昌的人马又逃走了近万人。
杨嗣昌直到清晨才悠悠醒来,他此时象老了十岁,杨嗣昌的儿子杨山松给他端来了一碗马肉,杨嗣昌闻着那股腥味,张嘴欲吐,杨山松连忙将马肉端了下去,弄了一点还剩下的**,小半碗稀饭,杨嗣昌只喝了一口,就吃不下,示意儿子端走。
到了中午,杨嗣昌的精神才好了点,招聚还剩下的几名将领议事,众人都低头不语,杨嗣昌叹了一口气:“一将无能,害死三军,是我杨某辜负了皇上的重托,这江山社稷眼看就要落入唐贼之手,我杨嗣昌将成为千古罪人。”
众人想安慰他,又有点不知如何开口,万元吉道:“督帅大人自出京以来,没有一天少过操劳,一时的失利也算不上什么,只要督帅振作,带人冲出唐贼的包围圈,他日未必不能卷土重来。”
杨嗣昌摇了摇头,万元吉的话不过是自欺欺人,连他自己也未必相信,又如何安慰得了杨嗣昌,以前三十万大军齐整时都冲不出唐军的包围,何况此时,就是冲出了包围,他丢掉了这支大军,又有何脸面去见皇帝。
黄得功请示道:“督帅,下一步该如何行事,还请督帅指示。”
黄得功的人马不过三万余人,在这几路总兵中是人数最少的一个,以前杨嗣昌对黄得功都不太重视,没想到此危难之时,反而是他对朝庭忠心耿耿。
杨嗣昌想了一会儿才道:“我是不行了,你自己看能否冲出去,冲不出去,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杨嗣昌的话丧气之极,言下之意就是准许他也投降了,黄得功怒气冲冲的道:“我黄某是个粗人,只知道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就是全军死光,黄某决不言降!”
杨嗣昌听得感动:“难得将军还对朝庭忠心耿耿,只是这几万人,又济得了何事?”
黄得功道:“督帅何必灰心丧气,贼军只不过仗着火器精良而已,如果短兵相接,未必是我军对手,今晚不如我军诈降,督帅亲自领兵追杀,到时趁乱一冲,我军大有可能突围而去。”
杨嗣昌听得心头一振,唐军昨夜招降了十几万明军,防备必定松懈下来,今夜确实是最后一个机会,杨嗣昌顿时眼睛发亮,病体好象也轻了下来:“不错,虎山,没想到你倒是心细。”
这个计策简单有效,放在平时,杨嗣昌和万元吉都能想出来,只是发生了昨夜之事,众人都心慌意乱,一片死灰,哪还会想什么计策,听到黄得功提醒,杨嗣昌和万元吉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冲出去后,若刚和福建,广东两省的兵马汇后,还可以重整旗鼓。
几人坐下来细细相商,定好了诈降之计,杨嗣昌吩咐白天都让士兵饱餐,又鼓舞了一番士气,等待夜晚的到来。
唐军招降了这十几万明军,轻松了下来,都认为包围圈中的明军只不过是垂死挣扎,早晚要投降,而明军的关宁铁骑离京师越来越近,唐军不能再等下去,必须赶在关宁铁骑到来之前攻下京师,否则又要多费手脚口
当天李鸿基就撤掉了六万大军,裹胁着十几万投降的明军往京师而去,只留了不到五万人守着,若是福建,广东的援军来得快,就先将杨嗣昌歼灭,这五万大军再迎战两省的援军。若是两省援军来得慢,就将杨嗣昌困死。
留下来的近五万唐军,有一万要防备东线的治河,另外两面分到了不到二万人,兵力已是单薄,不过,如果唐军要发起进攻,只怕一万人就足可以横扫杨嗣昌的几万残军,不进攻,纯粹是想将他们拖死,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将剩下的六万明军擒获。
黄得功的目标依然是高邑方向,到了半夜,黄得功学左良玉的样子,拨营向唐军阵地而来,后面的杨嗣昌和郑崇俭带着兵丁急忙追赶,演得和昨夜一模一样。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二十五章 覆灭
在高邑方向防守的是唐军大将刘体纯和李岩,两人已得到明军异动的报告,急忙到前面查看,黄得功的前锋到了壕沟前,叫嚷着要向唐军投降,请唐军让开一个方向,他们才能出来受降。
刘体纯沉吟不语,向李岩问道:“林泉兄,你看此事该如何处理?”
昨晚明军投降的人数太多,唐军又先有准备,给一段壕沟铺上了木板,坝上也打开了缺口,接受明军的投降,其余小股明军的投降,唐军都是抛下绳子,让他们抓住绳子直接爬上来,眼前的这股明军至少也有数万人,显然不适合用绳子让他们爬上来受降,何况背后还有明军在追杀。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昨晚明军大股投降,今天的明军已所剩不多,实在没有必要再在晚上投降,不得不防。
刘体纯其实已经想让人架起木板让这股明军过来,问李岩只是对他表示一下尊重,没想到李岩说出如此一番话。
刘体纯笑道:“林泉兄多虑了,明军胆气早丧,又只有数万人,还敢有诡计不成。”
李岩慎重的道:“没有最好,若有,也得让对方自行死路。”
刘体纯见李岩说得慎重,吩咐传令兵道:“把两边照亮,放下四根长木,只允许他们两人一齐并排过来。”
望着仅仅放下来的四根长木,黄得功的前锋不知如何是好。这样过去只会真得成为对方地俘虏,黄得功就藏身在后面,见此吩咐道:“过去。所有的人先把怀里的兵刃放下。”
依照规矩,投降地人一过去手上的兵器就要被收走,黄得功特别选出军中的三千健壮之士。每人都身怀短匕。本想过去后。出其不意将缺口控制住,没想到唐军如此谨慎,为防暴露,黄得功只得让前面地人将短匕都掏了出来。
明军在大木上两个两个地前行,一过壕沟,都老老实实地放下了手中的兵器。唐军排出人搜查,也没有什么发现,刘体纯和李岩都松了一口气。
这样走实在太慢了,就是到天亮数万人也不一定过得来。后面又杀声震天,过了数百人,唐军已加到了八根大木,上面可以并排过四人了,后来还是太慢,过了一千余人,唐军又把木板铺上去,这下足可以让十几人一起通过。
明军从木板上涡涌着朝唐军阵地过来,在阵地两边,兵器已堆成了小山,后面过来的人唐军也没有时间搜查,黄得功看机会到了,马上命令身怀短匕的明军先过,等过得差不多了,黄得功自己领着亲兵过了木板。
经过昨晚的受降,前头又异常顺利,唐军监视虽然还是有板有眼,可是心里却放松多了,李岩也认为这部明军是真降,毕竟前头已有六七千明军放下了兵器。
黄得功经过明军放下兵器的地方时,丝毫没有理会这座兵器山,手持一把重达五十多斤地大砍刀向前急冲而去,两旁监视的唐军大为错愕,一人叫道:“前面的大个子,放下兵器。”
那名唐军的话没有喊完,一支羽箭射向了他地胸口,却听到“铛”的一声发出金属的响声,羽箭掉了下来,这次伐明唐军准备齐全,每一名唐军身上重要的地方都有精钢护住,只是射箭的明军显然是个高手,那名唐军虽然死里逃生,胸口却传来阵阵隐痛,他张嘴大喊:“敌袭,敌袭。”
射箭的是杨嗣昌身边的亲信大将杨卓然,如此近的距离连一名小兵也没有射死,杨卓然脸上无光,他收起了长箭,朝身边还没有反应过来的一名唐军砍去,“朴”的一声,那名唐军被拦腰斩成了两段,鲜血飞溅了杨卓然一身。
黄得功在前面也开始了对唐军的杀戳,他手中的大刀砍下去,无一人能够挡住,不论唐军是否身披铁甲,一刀下去,前面的唐军往往是枪断人飞,已放下兵器的明军听到了动手的声音,纷纷返回堆放兵器的地方抢拿兵器。
那些身怀短匕的明军则纷纷向身边靠得近的唐军偷袭,这一下变生肘节,唐军被打蒙了,马上就有数百名唐军死于非命。
“砰,砰”的枪声响起,唐军终于反应过来,朝中间涡涌着的明军射出了愤怒的子弹,许多手无寸铁的明军倒在了血泊之中。
李岩反应最快,听到枪响已知有变,他马上命令炮兵:“快,开炮。”
炮兵手忙脚乱的将炮弹塞了进去,“轰,轰”的炮声响起,无数的炮弹落在壕沟前的明军阵内,这里的明军挤得密密麻麻,一颗炮弹下去,往往带走数十条人命。
李岩指着几名炮手,命令道:“瞄准木板打。”
几名炮手慌忙调整了角度,几颗炮弹朝正放在壕沟上的木板砸去,落在了旁边,木板上的明军被炮弹掀起的气浪吹得站立不稳,边沿上的几名明军惨叫着栽下了壕沟,这毕竟是夜晚,全靠火把的照明,唐军的炮手再熟练也没有本事一炮就击中木板。
明军通过突然袭击,已完全控制了木桥前的数十米距离,桥边的唐军不是被杀就是被迫向后撤退,通过木桥,明军源源不断的过了壕沟,发现唐军的大炮正对这座临时的大桥构成威胁,黄得功马上命令:“灭掉火把。”
桥两边的火把一支支灭了下去,眼看就要陷入黑暗,一颗炮弹在桥上爆炸了,桥上的木板被炸得四散飞起,正在过桥的明军血肉横飞,飞起来的木屑将桥两边的明军脸上都打得生痛。
“轰,轰”又是两声巨响,在明军将最后一支火把熄灭时,两颗炮弹准确的落在了木桥上。将这座临时地木桥轰成了粉碎,两边的明军顿时被隔断,明军的火把灭得太慢。给了唐军火炮调整地时间,现在火把灭不灭掉已无关紧要了。
黄得功大急,此时明军虽然过来了一万多人。但有兵器的不足两千人。还有三千人只有一把短匕。其余六七千人手无寸铁,若是后续部队不能过来,只能被唐军屠杀,他不得不命人重新点燃火把,开始架桥。
明军的火把给了唐军炮火最好地座标,壕沟前地一支火把点燃不到一分钟。唐军地炮弹就会飞来,将手持火把的明军炸得粉身碎骨。
而唐军经过最初的慌乱已反应过来,组成一排排的火枪队压了过来,对着冲击的明军步卒展开了一场血淋淋的屠杀。除了隅尔有一两支从黑暗中飞来地长箭将唐军的火枪手射倒外,完全是一面倒的战斗。
所幸这是夜晚,黑暗给了明军最好的掩护,唐军不敢过分相逼,怕引起混战,只是紧守住自己地阵线,将过了壕沟的明军压在坝上一段宽近百米,长千米左右的地带,而那些手无寸铁的明军,除了少部分人抢到兵器反手将唐军杀死,和明军汇聚外,大部分人都已死在唐军的枪口下。
刘体纯面色铁青,没想到还是被明军阴了一把,刚才的战斗虽然短暂,但至少有上千名唐军的伤亡,如果他不是想不费一兵一卒,让明军自己投降,白天尽起五万大军压过去,伤亡绝不会如此大。
虽然明军已被压住,只要静等天亮就可以大功告成,刘体纯还是压不住心中的恨意,命令炮兵对黑暗中的明军不停轰击,炮管轰得发热变形,马上命令换过炮管再发射。
明军至多还有五六千人,分布在近十万平米的地带,这种炮击的效果实在是有限,但对明军士气影响无疑是致命的,谁也不知道炮弹什么时候就偏偏落在自己头上。
黄得功组织过两次反击,无奈明军只要一走出火把的阴影,唐军密聚的子弹就扫了过来,就是稍有一点动静,都能惹起唐军的反击。
杨嗣昌在其他地方冲击了几次,还没有靠近壕沟,就被坝上的唐军狠狠打了回去,杨嗣昌也无可奈何,只能静等天明,重新在明军控制的这段壕沟上架起桥梁。
这一夜,唐军和明军谁也没有睡,刘体纯又从另外两边的防守阵地连夜抽调了五千名唐军,加强高邑的力量,从元氏赶来的唐军连夜走了八十多里路,所幸唐军都有马匹代步,晚上虽然跑不快,人却不会太劳累。
天色稍为露出一点曙光,明军就架好了桥梁,先让马匹小心翼翼的过去,明军现在还剩下二千来匹战马,步兵是绝通不过唐军的火枪阵地,能不能冲出生天,只能看这二千骑兵能不能打开缺口。
待到明军的骑兵过了一半左右,天色已经大亮,双方已完全可以看清对方,唐军前面的步兵已消失不见,换上的是清一色的骑兵,上万名黑衣黑甲的骑兵,高举闪亮的马刀,就象是黑夜放出来的魔鬼,看到这一幕的明军士气低落无比。
刘体纯亲自带队,明军以为唐军还会以步兵组成的火枪队拦阻他们,刘体纯偏偏放弃了用火枪的打算,见天色发亮,刘体纯高举长刀:“冲!”
后面的一万名骑兵紧跟身后,四万只铁蹄撤开了腿,整个地面都仿佛在颤抖,人还没到,那股冲天的杀气已将昨晚在炮声中煎熬了一夜的明军吓破胆,唐军一启动,许多明军转身就跑,他们昨夜的勇气已在唐军的炮声中彻底用光,再也没有胆量面对唐军骑兵的冲击。
黄得功大怒,他挥舞大刀,连杀了四五个溃兵,依旧止不住明军的败逃,只是身后是壕沟,唯一的桥梁被正在过桥的骑兵挡住,他们也没办法过去,许多急了的士兵没头没脑的直接往壕沟里跳,从坝上到沟底,至少也有十米,许多人当场摔死,没死的也只剩下一口气。
更多的人跪在地上,高举双手投降,只是抱着一腔怒火的唐军理也没理,手中的马刀毫不迟疑的将跪在地上的明军砍倒,已过桥的明军骑兵慌忙迎战,只是他们挤在狭窄的地方,战马根本没有办法跑动,只得等着唐军的骑兵冲进来。
见逃不了的明军终于开始反抗,不过,他们的反抗注定是徒劳的,步兵和骑兵的差距太大,一旦让骑兵冲进队列,步兵只能任由骑兵宰杀。
黄得功的身边倒了五六名唐军骑兵的尸体,他手中重达五十多斤的大砍刀,对唐军骑兵也是敢硬憾,连杀五六名唐军,黄得功的双臂也是又酸又麻,这是第七名唐军,“铛”的一声,黄得功架住了这名唐军的马刀,不过,他却没有力气象前面一样反手杀掉这名唐军。
“登,登,登。”黄得功连退了四五步,才止住了脚步,刚才砍他一刀的唐军已冲到了前面,这是第八名唐军的马刀,黄得功终于撑不住了,第九名唐军又举起了马刀向他冲来,黄得功勉强提聚了力气,向前挡去。
一股大力涌来,黄得功的大刀脱手而飞,那名唐军的马刀顺势而下,切向了黄得功的脖子,黄得功的头颅高高飞起,他闪过最后一个念头:“终于解脱了。”
杀了黄得功的那名唐军继续前进,他没有看到黄得功在前面杀了六名唐军的威势,丝毫不知道大明的一个总兵死在他手里。
追杀完明军的步卒,唐军的骑兵却没有冲进明军骑兵的队列,反而向两边分去,杨卓然大喜,指挥骑兵跑了起来,很快明军就冲出了数百米,前面没有一名唐军拦路。
杨卓然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眼看就可以逃出生天,可是后面的步兵怎么办,若是返回去,肯定会陷入唐军的围攻中,他心中转过无数念头,对杨嗣昌的忠诚还是占了上风,拨转马头:“弟兄们,咱们回去救督帅。
可是其他的明军却没有他这么高的觉悟,二千多骑兵,只有廖廖数十骑跟着他回转,其他的人依旧马不停蹄的向前奔去。
放过了这股明军的骑兵,唐军将桥梁重新占领,剩下的明军正在进退两难时,身后又传来了喊杀声,元氏县的唐军已放弃了壕沟的驻守,骑着战马烟尘滚滚的杀来。
杨嗣昌见身后来了唐军,已是走投无路,他拨出长剑,横剑自尽,其他明军再也没有抵抗的勇气,自总兵郑崇俭以下全部投降。
冲出去的二千骑兵自以为能逃出了生天,实际上他们跑不了多远就人困马泛,被唐军轻易追上,只能全军覆灭。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二十六章 严肃军纪
唐军的一万人马在北京城下游荡了十天,即没有攻城,也没有添兵,京师百姓的恐慌慢慢平息,朝中的文武大臣也恢复了往日的作风,每天上朝,下朝,崇祯每天还是按平常的日子作息,表面上看来,皇帝仍然每天坚持早朝,批阅奏章,发出各道诏书。
不过,城外的唐军终是一块心病,崇祯退朝后,每回到寝宫时,一种孤寂,害怕的感觉就向他袭来,纵使和皇后周氏,他最宠爱的田妃在一起时,这种孤寂,害怕的感觉也没有消除,他生怕哪一个太监突然闯进来告诉他唐军已打进来的消息。
这天,天还没有亮,崇祯在王承恩的引导下照样上朝,哈欠连天的文武百官拜过皇帝后,王承恩的声音传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傅宗龙站了起来:“启禀万岁,城外贼军不过万人,臣愿领兵将贼军扫灭,恢复京师的秩序。”
傅宗龙的话一说完,周延儒站了出来:“傅大人,唐贼如狼似虎,京师的兵马久未训练,据城防守还可,出城野战,如何是唐贼的对手,如果失败,岂不是要让京师陷于险地。”
周延儒的话一说完,曹化淳阴侧侧的道:“傅大人,你为了自己敢战的名声,置皇上安危于何地。”
这番争吵已是数次了,傅宗龙也不把两人的话当回事:“皇上,唐贼仅凭小部人马就将京师与外断绝。未免被贼军笑我朝无人,京师尚有二十余万人,只要给臣十万人马。如果不能将贼军逼退,使京城恢复与外界地交通,臣愿提头来见。”
援兵来没来。到了哪里。都是皇帝和大臣们心焦的地方。能恢复京城与外界的交通当然好,只是这些和京城地安危相比,又算是小事,大家都宁愿躲在城里等待援兵的到来,也不愿冒险出城,唐军既然没有进攻,又何必去惹唐军。
崇祯摆了摆手:“傅爱卿退下,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了。”
傅宗龙是唯一敢出城作战的官员,崇祯虽然不想冒险。对傅宗龙还是很有好感,刚才周延儒和曹化淳对傅宗龙地攻击,崇祯当作没有听见。
傅宗龙叹了一口气,他身为兵部尚书,每天看着城外数量那么少地唐军耀武扬威,心中不是滋味,无奈几次请战,皇帝都不准。
傅宗龙退去下,几个大臣又启奏了几件无关紧要地小事,崇祯一一回复,眼见再也没什么事,崇祯正想宣布退朝时,大太监杜郧连滚连爬的跑了上来:“皇上,大喜,大喜!”
众人一听,都吃惊的望着杜郧,不知有何喜事会让这个大太监如此失态,许多人想起莫非是援兵来到,心中“砰,砰”直跳。
崇祯听到有喜事,忙道:“爱卿快快讲来。”
杜郧喘了一下粗气:“皇上,大喜,援军到了,勤王军到了。”
崇祯一下子摊在了龙椅上,日思夜想的援军终于来了,他使出了全身的精力问道:“是哪一路人马,在哪个门外门。”
杜郧道:“是杨督帅的人马,就在南城地永定门。”
京师城门众多,有内九外七之说,每座大门都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其中数南城的门最多,内三座大门,分别为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外城也有三座大门,分为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
1...173174175176177...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