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退役士兵组成的开拓团能够能够为帝国开拓五百万顷以上的土地,他将会被封为国公,并取得五十万顷土地作为自己的私产,传给子孙后代,帝国不灭,他们的土地永存。
而朝庭男爵的封地是一万顷,他们最多取得十万顷的土地,经营十年后,就可以得到男爵的封号,当然他们的封号是虚衔,得不到朝庭的俸禄,但自己的私营领地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朝庭还没有一个国公的情况下,就是一个国公的虚衔也足予让所有士兵都热血沸腾。
而《武器法》则规定,凡是退役士兵如果申请加入开拓团,为帝国开疆拓土,他们平时使用的武器将不用上交,朝庭发给持枪令,直接带走,而且朝庭将在开拓团集中的地方开展武器交易,开拓团的成员将可以用自己开拓土地的出产与朝庭进行军火买卖。
为了防止开拓团互相火拼,朝庭将在每一个开拓团中派出至少一名观察员进行监督,一旦自相残杀,朝庭将取消开拓团的许可证,解散这个开拓团,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目前朝庭能够开拓的地方无疑就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大唐周边虽然有许多小国,但这些国家不是区区民间组建的开拓团能够对付了,朝庭命令使团的人员将这次出使的见闻编成册子,供开拓团使用,并将沿途绘制的地图也公开出来,朝庭之意,已是一目了然。
西伯利亚可以说大部分是哥萨克的火枪手替俄罗斯打下来的,他们的火枪手也不过是数十人,数百人一队,可以想象,当哥萨克在西伯利亚遇到了开拓团时,双方必定有一番龙争虎斗。
整个西伯利亚的面积有近一千万平方公里,如果平均分配下去,可以让大唐产生二百个国公,其他贵族更是不计其数,得到朝庭开拓法和武器法的内容,唐军已裁减下来的七万野战军和数十万守备军果然有许多人坐不住,他们纷纷试探着向朝庭提出申请。
朝庭对于先期的申请一一允许,在开拓法公布的头一年,共有一万退役士兵组建了五十多个开拓团,奔向了西伯利亚茫茫的土地。
开拓团到底能取得什么成绩,除了皇帝后,谁心中也没有把握,不过,不用花朝庭的钱,只付出一点军火的代价,就能给冒犯天朝的俄夷教训,虽然如此**裸对蛮夷掠夺的政策有损朝庭的脸面,但朝庭的文官们不是大明时死要脸面的书生,朝庭的许多政策都指向了**裸的利益,多这几部法律,也没有什么,有些反对的声音也很快消失。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二十二章 奢侈之风
相对于北方严寒的士地,朝庭上下更关注的是南方物产丰富之地,新唐二年的十一月,安南北方郑氏王朝的借兵请求终于通过,大唐将出动二万南方军团的野战军进入安南北方帮助剿灭正对安南郑氏王朝产生重大威胁的张献忠部。
郑氏派出的使者名赵可,仍是当然郑松爱将赵廷爱的嫡系亲孙,只有二十多岁,赵廷爱仍是当年郑松最亲近的大将,多次领兵击败莫氏王朝的将领,为郑氏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前属国派去天朝的使者都属于美差,一路上被当着贵宾接待,好吃好喝尚且不说,回来时还能得到大批礼物赏赐,赵可甚得当今国王郑壮的喜爱,才能揽到这件差事。
只不过这次赵可揽到的却是一件苦差,天朝对于出兵的条件开得甚为苛刻,第一条郑壮必须去国王封号,降为都统使,第二条,此次出兵的费用全部由郑氏王朝承担,第三条,剿灭张献忠后,郑氏必须割让海防、凉山、亭立、高平、东兴及周围所属的海岛作为酬谢。
对于第一、第二条,赵可倒是没有意见,来时也得到了国王郑壮的授权,早在明嘉靖年间,莫登庸篡夺黎氏政权时,明朝无奈承认其在安南的合法统治但出于对其篡夺的惩罚,已经降低其封号,由安南国王改为都统使,同时也强迫莫氏让黎氏遗族安置于漆。
郑氏王朝打着中兴黎氏地旗号。推翻莫氏政权重新控制安南,并要求明朝恢复其原有封爵。经过对安南局势的考察也出于对莫氏数十年来的恭顺地报答,明王朝一方面同意黎氏的请求,另一方面迫使其按漆马江之例安插莫氏于高平地区。
但事实上郑氏又篡夺了黎氏,其后一直没有得到明朝的承认。事实上大唐能够承认郑氏政权,虽然只是都统使,对于郑氏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至于第二条。既然天朝是帮助郑氏王朝平乱。那么此次大军出征地军费,粮草等统统归安南负责也并非说不通,赵可也只能咬牙答应。
第三条要割让土地,赵可实在没有办法作主,无奈不同意此条,天朝无论如何都不肯出兵。赵可只得派人回去请示国王郑壮,郑壮地政权此时随时可能被两边覆灭,除了海防离升龙太近,郑壮咬牙不答应外。他干脆命令将锦江东边地数城也划给天朝作为出兵的酬谢。
郑壮打得如意算盘是反正这些地方都被张献忠的人马占据,不划给天朝,凭自己的能力也不可能再收回,一旦天朝出兵,不但要替郑氏挡住张献忠的人马,就是南方阮氏,天朝也有可能卷进去,到时得到了天朝支持,郑氏统一全国也并非不可能,又何必在乎锦江以北的一点土地和几个小岛。
赵可与大唐朝庭达成协议之后,马上从长安赶到广西,催促唐军按照协议出兵,李双喜已得到了朝庭地密令,不慌不忙的拿出军费清单,让赵可先支付三个月的粮饷,唐军马上进入安南。
赵可拿到李双喜开出的军费清单,双手不由颤抖,二万大军光军饷一个月就要二十万银圆,合白银十万两,三个月军饷就要三十万两白银,再加上粮草,军械地开支,这二万人的支出每月足足要十五万两白银之多。
赵可差点要晕过去,有十五万两白银一月,在安南足可以拉起二三十万以上的大军,赵可还以为唐军是狮子大开口,只是听李双喜和他一笔一笔算过去,挤得赵可哑口无言,一个普通士兵的军饷都达到了七个银币每月,二万大军,一个月花费十五万两银子确实没有虚假。
赵可在借兵时唯恐天朝出兵太少,此时才知恐怕就是这两万士兵的费用安南也承担不起,见到赵可迟疑,李双喜倒是大方,只让他打下欠条,就吩咐副军团长李万成带兵出征。
到了此时,赵可不得不硬着头条写下欠据,如果要他付出现银,恐怕马上就要把升龙的国库掏空。
有了赵可的借据,唐军没有再担搁,在新唐二年的十二月初旬,正式率军出了镇夷关,向张献忠部发起了进攻,赵可也得到了随军同行的机会。
唐军一入安南,就势如破竹连下十余城,将郑氏答应割让的城池大部攻下,张献忠的人马本来就不多,主力正在围攻升龙,又占据了这么多城池,力量更是分散。而且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唐军大半年后会进军安南。
得知后方被朝庭大军占据,张献忠无奈,只得撤军解了升龙之围,将力量集中在一处,盘据到了升龙西面的城池,并主动撤到锦江以西,远离唐军。
唐军也见好就收,此时新年已来到,无论是安南人还是唐军,新年都是最重大的节日,李万成借口要过新年,开始停兵休整,郑壮虽然对唐军只进入安南十多天就要休整的说法恨得牙齿发痒,但到底唐军解了升龙之围,郑壮也不敢催促,只得准备大量的美酒、猪羊犒劳大军,同过一个新年。
今天是小年夜,整个长安到处挂满了红火的灯笼,充满了过年的气氛,这是新唐统一全国后的第一个新年,无论是朝庭还是百姓,都分外重视。
托新朝的福,今年的旱灾虽然还有,但朝庭的各项杂税都减免了,田赋只交十税一,普通百姓都发现到了年底,除了留够自己的粮食外,还有不少余粮。
看到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许多人实在忍不住将家中的余粮挑了出来,换成银钱,然后变成了各种商品,许多普通的农家还养了不少鸡鸭,如今到了年关。这些东西挑到城里特别好卖,能比平时多出不少钱。
养了肥猪地人家更是不得了,如今一头肥猪就能卖到三个银币。这可比卖粮食强多了。卖掉一头肥猪,足可以让一家七八口人过个丰足的年头。
当然,如果家中有人当兵。那就不用靠卖些鸡鸭。粮食来过年了。一个普通的守备军,一个月能赚上四个银币,在军队中,吃、穿、住、行样样都不要钱,一般地娃儿都特别孝顺,有兵的人家。到了年底,哪家都能从娃儿手中得到十几二十个银币。
军属们都有点趾高气扬,他们不但光荣,而且也是派头十足。有了十几二十个银币,不但可以顿顿吃肉,新年了,甚至可以扯上一两尺丝绸,做双丝履,穿在脚上,要多体面就有多体面。当然,娃儿们寄回来的钱也不能全花光了,至少一半要替娃儿们存起来,将来给他们娶媳妇用。
一般地酒楼,店铺地伙计也特别快活,百姓们手里有了活钱,这生意也越来越好做,整天忙得脚不沾尘,可是这也高兴,老板赚钱了,为了提高伙计们地积极性,伙食好了许多不说,而且都得到许诺,到了年关,除了工钱外,一般的小伙计都能得到一两个银币的红包,据说生意最忙的布庄,绸缎庄,接近年关的时候,伙计们到了数钱都数到手软的地步。
此时地皇宫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候,皇宫的数百间房子都要重新装扮一番,才能凸现出朝庭的火火红红,皇后高桂英亲自带着几名贵妃负责,宫中地仆役,侍卫,宫女全都用上了,还是觉得人手不够。
皇帝在宫中大半年日子,柳如是、顾媚、田淑英几名妃嫔都已怀孕,不适合让她们劳累,高桂英、田玉珠、邢秀娘、周碧、刘秀秀每天都得指挥数百人负责近百个房间的打扫,粉刷,悬挂灯笼。
两名皇子过完年就是四岁了,此是最是活泼好动,每天都屁颠屁颠的跟在他们母亲的身后,尽干些捣乱的事,虽然他们的母亲关系不算融洽,但对他们两人来说,对方是自己的唯一玩伴,关系却是好得很。
田玉珠和邢秀娘两人的关系虽然有点僵,但在宫中生活已久,表面上还是会相互维持,不会做出太多出格的事情,尤其是现在又有数名妃嫔怀孕后,两人的关系更是缓和,皇帝一直没有立太子的意思,只是说放在太和殿大匾后的密匣里,谁也不知道里面写的是谁的名字。
两人想争也不知如何争起,万一惹得皇帝不悦,明明是自己儿子的名字,让皇帝再改了怎么办,如果两人相争,反而便宜了其她妃嫔以后生出的皇子才冤枉,抱着这种想法,两人的关系还开始了缓和。
对于李鸿基来讲,当然乐得如此,要想让女人不吃醋,可要比改变历史困难的多,既然如此,只要不是太明显,李鸿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有皇后高桂英在,李鸿基暂时不用为宫中之事分心。
皇宫中现在各人都有事做,唯一闲着的恐怕就是他这个皇帝了,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李鸿基在书房也坐不下去,叫道:“来人。”
书房的门打了开来,杜郧的身影现了出来:“皇上,奴才在。”
杜郧投降唐军以来,颇立下了几次功劳,皇帝不但许他带走自己积攒下来的钱财,还赏赐过他数千两银子的财物,凭着杜郧的身家,如果出宫,怎么也可以快快活活的做一个富家翁,只是杜郧却死活不愿离开宫中。为了不出宫,他还甘愿献出自己的家财。
李鸿基本来不太看得上他的钱财,只是让人统计了一下,竟然有四十多万两银子,李鸿基完全不明白杜郧的心态,都说太监爱钱,可是这四十多万两银子,就是放手让他捞,在大唐的宫中他一辈子也捞不到。
见到杜郧哭哭泣泣,就是不愿离宫,李鸿基看在他本来有功,又献出银子的份上,也不好再让他出去,长安宫中太监也有近一百人,都是前明宫中的人员,李鸿基也不知谁会忠心,干脆就让杜郧当成了总管,杜郧对这个只有一百人不到的太监总管干得倒是分外有劲,分配起来井井有条,李鸿基也就放心让杜郧统管。
只是平时门外值勤的多是侍卫,宫中的太监只负责一些杂活,太监中只有杜郧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也不必怕其他太监会分掉他的权力,根本不用他这个总管站在皇帝书房外侍候,李鸿基见到是杜郧。不由奇怪的问道:“怎么是你,李娃呢?”
杜郧低垂着头,回道:“禀皇上,李侍卫长被皇后叫到太和殿帮忙去了。”
“那廖太冲呢?”
“禀皇上,廖副侍卫长被田贵妃叫到承运殿去了。”
李鸿基皱了一下眉,自己刚想出去走走,正副侍卫长都不在,还怎么出去:“他们都跑去干什么?”
“禀皇上,宫中忙不过来,皇后和贵妃让他们帮忙搬运一些重物。”
李鸿基笑了起来,自己可怜的侍卫长都被当成搬运工了:“把他们叫回来吧,朕想出去走走。”
“遵旨。”杜郧口里虽然应了一声,脚下却没有动。
李鸿基奇怪的看了一下他,杜郧连忙道:“禀万岁,宫中人手太少,是不是要添些人手?”
李鸿基才知道杜郧还打着其他主意,笑道:“你是嫌宫中的太监太少了吧。”
杜郧嘻嘻一笑:“皇上,宫中太监不过百人,尚不及前朝百分之人,未免太过寒酸,再说各位娘娘面前少了人手侍候,如何显现得出皇家气派?”
“气派,前明倒是气派,宫中太监、宫女近十万,都气派的亡国了,你想朕也如此吗?”
杜郧连忙跪倒:“奴才不敢,奴才该死!不该胡说八道。”
“算了,你起来吧,念你是无心之言,朕也不治你之罪,快滚吧,把李娃和廖太冲两人给朕找来。”
杜郧如蒙大赦,赶忙爬了起来,看着杜郧的背影,李鸿基摇了摇头,也不知是谁窜通了杜郧进言,现在天下呈平,官员的俸禄丰厚,朝庭上下已渐起了一股奢侈之风,连宋献策、顾君恩等人也不能免俗,宋献策的房子已经数次翻盖,宅地扩大了数倍,顾君恩家中奴仆已超过四百人。
他们被封为侯,又是朝庭重臣,拿了两份俸禄,每年的新俸就近二万银圆,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生活,只要不太过份,李鸿基也不愿管,只是这股奢侈风这么快就要刮到宫中了,看来也该整理一下。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二十三章 出游
李娃和廖太冲两人被杜郧派出的小太监叫到李鸿基跟前时,累得满头大汗,全身上下一身灰尘,李鸿基看得直皱眉,喝道:“快去整理一下,等下随朕出去走走。”
两人连忙应了一声:“是。”赶紧下去。
看着李娃和廖太冲下去的背影,李鸿基自言自语的道:“看来宫中人手确实紧张。”
杜郧刚才被喝斥了一顿,此时见皇帝改变了心意,忙顺着皇帝的口气道:“皇上所说正是,听说皇后与几位贵妃娘娘为了在新年之前给宫中全部打扫粉刷一遍,眼见人手不足,恨不得自己亲自动手。”
李鸿基听是笑了起来:“须要说得如此夸张吗,也就是这几日忙罢了。”
杜郧试探的问道:“皇上,北京和应天府还有数千宫人无所事事,不如将他们调过来罢,这样即不会增加宫中的费用,娘娘们用起人来也方便些。”
虽然唐军攻下京师就开始对宫女、太监进行裁减,但数万太监哪有那么容易裁掉,那些入宫久些,有积累的太监,或者在宫中有一技之长还好办,或者自己出宫,或者被富贵人家请去为仆。
而一些刚入宫不久的小太监,即无钱又无一技之长,返回家中也是不容易,如果父母不是实在活不下去,哪家舍得让自家的孩子入宫,一旦入宫,除非飞黄腾达,否则就是有家也不能返回。更多地人根本就找不到家。
另外一些年老又贫的太监,如果赶他们出宫,不出十天半月恐怕就要饿死。如今应天府和紫禁城两地的太监加起来至少还有六七千名,这些人不是年老,便是年少。每月靠朝庭发给他们一石粗粮和十个大钱过日子。
杜郧一方面是怜悯他们日子过地辛苦。一方面是自己这个总管手下才一百人不到。太过寒酸,有心增加自己管理的人手才会如此卖力,一有机会就在皇帝面前进言。
长安宫中待遇最高的是侍卫,侍卫必须用生命来保护皇帝和其他皇室成员,因此待遇最好,最低地三等侍卫一个月地薪俸是十二银圆。二等侍卫地薪俸为十五个银圆,若是升为一等侍卫,薪俸则涨为二十个银圆每月,军官当然更高。皇帝的直属侍卫不过五百余人,每月开支高达一万一千多银币。
而宫中的太监、仆役、和宫女最低的一个月也有一个银圆的月例,高的女官一个月收入有十个银圆,吃穿都由宫中负责,若从北京或应天府调一些小太监过来,绝不象杜郧所说地不会增加宫中费用。
只是即使把那些人全都调过来,每月的开支也不会超过侍卫的开支,总比现在自己的侍卫还要被支使着做杂务好,李鸿基想了一下,才道:“也罢,过完年朕许你从两地调一千人手到长安,但绝对不可以在外新召人手,否则让朕发现一例,你这个总管就不用做了。”
李鸿基刚登极时,就有数名西安地泼皮无赖自已阉了,闹着要进宫当太监,众人不敢作主,上报给皇帝,皇帝的反应是杖十五,发配到大草原垦荒。
杜郧跪下来,呜咽的道:“奴才不敢,奴才代那些可以过来服侍皇上的奴才们谢恩了。”
李鸿基抬腿向杜郧踢了过去:“哭什么哭,朕看你心中正在偷笑才对。”
杜郧抹了一下眼泪:“奴才心中是高兴,可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杜郧以前就在宫中打滚了十几年,自然最善察言观色,知道皇帝不是真生气,素性抱着皇帝踢过来的大腿又哭了起来。
李鸿基心中一阵恶寒,生怕杜郧将眼泪和鼻涕抹到自己身上,连忙把腿从杜郧抱着的双手中抽了出来,对于眼前这个杜郧,李鸿基感觉对手下的大将更难把握,他此刻一幅痛哭流涕的表情,象是完全替即将可以来到长安宫中的上千人高兴,李鸿基却想恐怕杜郧更高兴的是自己多出一千名手下。
对于杜郧几乎将自己手中所有的积蓄全部献出,只为留在宫中之事,李鸿基开头是百思不得其解,杜郧绝对不是忠心,要忠心的话他因该对崇祯忠心才对,后来李鸿基总算想出了一点头绪,恐怕杜郧这类人忠心的只是皇权,他们千方百计的要离皇权近一点,哪怕付出他们的全都身家也在所不惜,想通此点,李鸿基心安理得的将杜郧的财产归公。
只是转念一想,果然是由敛入奢易,刚才自己还想着要治一下奢侈之风,转眼自己就同意宫中增加在千名小太监,虽然是从以前的太监调过来,未尝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只得摇摇头,警醒自己,这个口不能再张了。
说话间,李娃和廖太冲两人已弄干净了一身,带着十名侍卫,换过普通的衣服来到皇帝身边,李鸿基自己已换过便衣,正要出宫,突然记起了一事,唤过李娃道:“传朕旨意,暂调二营近卫军进宫给皇后调配。”
李娃愣了一下,近卫军虽然说是天子私军,宫中也不比前朝,不能进男人,但调近卫军入宫总感到不论不类,好象前朝从没有这样的规矩。
见李娃愣着不走,李鸿基喝道:“发什么呆?不快去!”
李娃反应过来。支唔道:“皇上,这不好吧。”
李鸿基瞪了李娃一眼,不耐烦的道:“有什么不好,只是暂时几天的事,宫中不是缺人手吗?快去。”
李娃无奈,只是听命传令,其他侍卫却全松了一口气,这些人所有人都被皇后指派着做些打扫,搬东西的杂活,现在有近卫军代替,当然最好。
李娃去传令。一时三刻不见得回来,李鸿基也不等他,在廖太冲等人地簇涌下出了皇宫。到了大门口,廖太冲忙问道:“皇上,我们先到哪里?”
李鸿基问道:“哪里最热闹?”
“回皇上。要说热闹。当然是后宰门。”杜郧连忙抢着回答。
后宰门以前曾有设大明秦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这里通常所出售的物品都是给达官贵人使用,因此所售价格极为昂贵,李鸿基登极后,后宰门前地大街比以前更是热闹,大唐的新贵们把去后宰门购物当成了身份的象征。
去那里,说不定随时就会碰到朝中地大臣。李鸿基不想引起别人地不安,不由摇了摇头:“不去,换一个地方吧。”
廖太冲连忙道:“那去朱雀门大街吧。”
朱雀门大街离皇宫不过数百米,大街后面多是朝中那贵们所集之地。李鸿基更是摇头:“那儿有什么好,不去。”
杜郧眼珠一转:“皇上,要说热闹,奴才知道一个最热闹地地方,皇上一定愿意去。”
“快讲。”
杜郧忙道:“那就是城隍庙,此刻想必是人山人海,那些凡夫俗子在年前都会去城隍庙求支好签。”
李鸿基喜道:“好,就去城隍庙。”
廖太冲大惊:“皇上不可,城隍庙鱼龙混杂,不利于皇上安全,如果皇上万金之躯有损伤,臣万死也不辞其咎。”
“这是朕的都城,哪来的这么多不安全,走,咱们出发。”说完,皇帝已带头向前走去。
廖太冲无奈,只是一挥手,令侍卫跟上,另外后面近百名侍卫已向城隍庙分散而去,皇帝心思一动就会出宫,又不喜身边跟着太多人,为皇帝安全作想,只要皇帝一出动,就有一支百人的侍卫队到前方先行布置,廖太冲才要在出宫之前先问清皇帝目的地,好先让侍卫作好准备。
城隍庙果然人山人海,先前的一百名侍卫撒在人群中,连影都不见,转了数转之后,连紧跟在皇帝身边地十名侍卫也丢掉了五名,廖太冲生怕侍卫再被挤散,连忙让人手挽着手护在皇帝的面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地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