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最强皇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剑花如梦
至于牙膏,身为文科僧的刘照同学,就无能为力了。虽然,世界上最早的牙膏,早被距东汉两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发明了,但是奈何该技术跟随着古埃及王朝一起埋进黄沙里去了;罗马人用滑石粉充当摩擦剂来清洁牙齿,但刘照却不知道滑石粉在汉代叫什么……;至于中国的中草药牙膏,据说唐朝就有,可是刘照依然不记得具体是怎么做的……
所以,刘照只好用盐水漱口,然后拿刷子一通干刷了。
洗漱完毕,何氏帮刘照理好小衣,将中衣、外裳层层穿戴整齐,戴好配饰。其余的宫女们扫榻叠被,把床铺收好,然后唤进来两个有气力的内侍,将床榻挂起,别设下坐席、案几,将几样精致的“朝食”摆了上来。
汉代的时候,人们大多习惯一日两餐,一餐叫朝食,在辰时(早七点就九点)之间吃,故而辰时在汉代又被称做“食时”;另一餐叫“哺食”,在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吃,故而申时也被称做“哺时”。但是作为穿越者,刘照还是习惯一日三餐,故而他尽量将“朝食”提早点,“哺食”推晚点,然后在中间加上一餐“午食”,这是后话。
几案上摆着一碗鱼羹,一碗米粥,两样腌制的小菜——葵和韭,一个卤蛋,这就是刘照的“朝食”的全部内容了。
汉代自汉武帝通西域以来,各种作物、蔬菜、香料,除了后世明朝时引进的如辣椒、土豆、玉米等几样外,其他基本已经与后世无异,种类大体齐备。而烹饪手法,也大致上除了“炒”一类的做法,其他诸如“蒸”、“煮”、“煎”、“炙”(烤)、“炮”(外裹着东西烤)、“脍”(生鱼片之类)、“腌”、“酱”等手法也已经基本完善。
当然,具体的做法吃法上还是有些差别的,比如,汉代喜欢白煮肉,然后切片蘸酱吃,但是刘照同学对此种吃法不屑一顾,作为后世中华吃货大家族的一员,他脑子里有至少十几种猪牛羊肉的烹制方法,到时慢慢的一一透露给庖厨制作便是。
不过无论如何,刘照身为皇子,日常用度的供奉远胜平常之家,随侍的庖厨,也自然是手艺一流,只需稍加点播,改变下烹饪手法,做出来的菜肴,一点不必现代的大厨差。刘照自断奶以来,就没为饭菜的口味发过愁。他只需按照前世对饮食营养的些许了解,尽力为自己安排一些有利于成长发育、补充营养的菜单即可。
比如鱼羹,吃鱼有利于儿童发育,特别是大脑发育;鸡蛋也是同理。至于牛奶,刘照不是没考虑过,只是喝过几次后,发现自己有腹胀胃酸的感觉,大概是这具身体对乳糖不耐受吧,于是只好放弃了“每天一杯奶,强壮穿越人”的打算。





三国之最强皇帝 第4章 学习改变命运
第三章学习改变命运
吃完了早饭,刘照起身来到了堂屋之内——汉代的居宅形式,大多为一室二内,中间一间堂屋和两边各一间内室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这样的一组房子加上院子,就被称做“一进”,而富贵人家,自然是起码有好几进的院落连环相套,重重叠叠了。
堂屋内,一名十岁出头的年幼内侍正在整理书案,见到刘照进来,连忙上前拜见。这名内侍便是侯振的义子侯谨,目前充当刘照的伴读。
刘照挥挥手,让侯谨起身,自己来到书案后,正襟危坐,而侯谨,便赶忙出去宣召老师进来——要开始上课了。
前面曾言道,刘照穿越到东汉末年,作为一名甲骨文都能认出百余个的历史系书呆,汉隶的字体自然不会让他挠头,最让他烦心的,反倒是这些各个都认识的字的古代发音。凭着暗中揣摩推测,刘照学会了基本日常对话的发音,但是想要“熟读”典籍,还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刘照一直想找一位专门的老师来教自己。
只是刘照自小被养在史道人家中,身边随侍的宫女内侍虽然不少,若论伺候他的日常起居,这些人可以说是兢兢业业,无微不至,但是要说到教导他读书,还真是无能为力——他们当中最了不起的,也不过粗识文字而已。
那就只能向宫中,向自己的爹娘求助了。
然而悲剧的是,刘照的爹娘——我大汉的皇帝、皇后,也似乎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早早读书明理的想法。每次宫中遣人来探问,都是吃穿享用之物,几车十几车的拉来,关爱之情,恩宠之深,显而易见。唯独对于自己的儿子日后该如何成长,似乎,也只是准备日后再说……
刘照私下对乳母何氏提起过开蒙读书的想法,让何氏委婉的转达给自己的母亲何皇后。但是不知道是何氏转达的“太委婉”,还是自己今世的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热情比前世的父母低了十万八千倍,总而言之,杳无音讯。
爹妈不急自己急。刘照之所以急,可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现在不能“熟读”典籍,而是牵扯到了自己的生存问题。
按照刘照给自己的规划,最好是在登基之前,就能培育起一股支持自己的中坚力量来。这股力量,初步设想,军方将领是没戏的,汉灵帝刘宏虽然昏庸,但是在把持军权上,却一直头脑清醒,中平年间,何进因黄巾起义爆发被拜为大将军,其弟何苗也因杀敌有功被拜为车骑将军,两人声威日盛,又同掌兵权,怎么制衡?于是汉灵帝刘宏适时的组建了“西园军”,不仅任命亲信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全军,更是以蹇硕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连自己的舅舅大将军何进都是其名义上的部下。这种情况下,自己要是还从中参合一把,那真让自己的老爹没疑心也要起疑心,不猜忌也要猜忌横生了。
武的不行,只能来文的。刘照这样设想,不仅是因为自己前世专业学文,虽然主攻历史,但是各种儒家经典的讲义也接触了不少,学习起来轻车熟路,更因为在这个时代,社会的中坚力量是谁?答案只有一个:士人阶层。
这些士人们通诗书,治经史,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舆论操控者。能在他们中间获得好名声,获得好感,最终获得支持,那么一不怕自己的父皇再三心二意,在继承人问题上横生枝节,做出比原本的历史还要不利于刘照(刘辨)的决定;二来也能通过这些士大夫,向当政后颇有亲近士人阶层倾向的何进多多施加影响。
所以,最好是能向朝野间的士人们,显出自己少年聪明、好读经史、亲近士人的样子来。自汉章帝以下,历代汉帝不是年幼夭折,就是荒淫无道,如果突然有一位勤学好礼、尊重士人的皇子出现,那么想来天下士人,不论是从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出发,还是从自身的政治利益方面考量,都会积极的支持自己吧?
所以,为了生存,除了跑步,更要读书。
刘照绞尽脑汁,思来想去,心中预设了无数种拜师学艺的桥段,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当前最有可能也最容易达成的老师的人选。
这就是史道人,历史上的刘辨被人称为“史侯”的“史”的来由。
然而,一想起这个史道人,刘照不由得哀叹,怪不得历史上的刘辨被汉灵帝刘宏认为是“轻佻无威仪”,原来不仅仅是因为何皇后鸩杀王美人而“恨屋及乌”,所以“随口贬斥”,而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这个身材肥硕,虬须满面红光也满面的道人,虽无传说中道士的出尘避俗之姿,不过倒也和传说中某版本的张三丰真人有点相似,不过,时常结交京城权贵的他,是决计不会当“史邋遢”的。对于这个寄养在家中的皇子,史道人就做了三件事:“奉承、奉承,第三件还特么是奉承”。
如果说何氏的溺爱,仅限于生活上“包办一切”的照顾的话,那世面见得比何氏广,关系又没何氏亲近的史道人,则是用尽一切把戏来哄刘照开心。
从让小道童扮狗叫学鸡叫等低级逗乐手段,到玩杂耍、唱鼓书等高端娱乐方法,史道人也是绞尽脑汁,竭尽全力的想法设法能逗刘照乐一个。可惜他遇到的是刘照,一个骨子里已经成年的人,对于扮狗学鸡,他不屑一顾,对于杂耍鼓书,他也只随意看看——头上悬着一把快要掉下来的利刃,刘照如何能开怀娱乐,更何况,比起后世,东汉的这些娱乐手段,实在不如饮食给古代争脸面,刘照更多的是抱着“考古研究”的心态,看了几场东汉版的杂耍说唱而已。
不过反过来想,如果是历史上那位没被穿越的刘辨,小孩子身在宫外,规矩管束本就不多,相反还有玩伴、有无限制的娱乐,恐怕真要玩疯了才是。虽然按照现代教育学的某种观点,小孩子就该以玩耍为本业,这样长大了才够活泼可爱。然而,在东汉,这位长大了“活泼可爱”的刘辨同学,却在他那本来就戴了有色眼镜的老爹的眼里,成了“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的角色。
正当史道人对自己使劲浑身解数,也博不来皇子弁一笑,心中惶恐失落的时候,有一天,刘照“无意中”逛进了他的房间,拿起了几本经书随手翻了翻,先是让他随便讲一讲,念几句,然后“很有兴趣”,想让他教自己读经。就这样,史道人光荣的接下了教皇子读书的差使。
史道人所授的经书,是《太平经》。现代人一般听到这个书名,想到的都是黄巾起义的头领张角。当年张角就是靠宣讲《太平经》四处收拢信徒,创建太平道作为起义的基础组织的。但是刘照对此倒并不很担心,因为,首先,《太平经》是东汉末年一部十分流行的道书,张角只不过是用户之一,它从西汉末年就开始了分散、无组织、自发的“集体创作”,大致就是某代某人作某篇,又经某代某人整理成暂行本的模式,直到汉顺帝时期,被三国演义里的那位神人于吉,编纂成书,流行于世。所以不必看到《太平经》,就认为所有者必定是太平道一党。其次,史道人在京畿落户,结交权贵,连宫中都闻其声名,愿意让他抚养皇子,作为道士,已然富贵之极。这样的人,无论是跟穷困之极才参加黄巾军的穷苦百姓相比,还是跟在民间传教,希冀造反以获富贵的太平角高层人士相比,其参与造反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至于《太平经》不是儒家经典,与计划略有出入,刘照已经顾不得了。能早日学全古代语言的发音,好让自己能更早的有所表现,已经是十分合算了,更何况,这样一来,自己就有借口,只说已经由史道人授书开蒙,读书习字,所以想找海内的名士大儒,进一步教授儒家典籍,岂不更加顺理成章呢。
转念间,史道人已经跟随着侯谨进屋来了。刘照赶忙挺直上身,改坐姿为跪姿——这个动作,古代叫做“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拱手道:“先生安好?”
史道人闻言,局促不安,慌忙入座还礼,勉强答了个“好”字。他之所以如此态度,是因为自他授书以来,刘照便对他执以师礼,非常恭敬,对此,史道人如何敢当,百般推辞不得,才勉强接受。
而开课以后,他发现,刘照的学习的速度,快的惊人,往往只在一些字的发音上,耗费些功夫,其他方面,如识字、经义,都是教一遍就会。联想到宫中传出的刘照在出生时的异象,史道人愈发坚信刘照乃是有来历之人。
聪慧的孩童,史道人不是没有见过,但是似刘照这般表现,简直如同生而知之一般,又喜好道术——否则怎么会五岁就想读道经?再联想到“羲和、望舒二神驾车相送”的传言,他越发笃信刘照乃是天上的某位神仙下凡转世,他暗暗思忖,羲和、望舒,乃是执掌日月运行的神灵,能让此二神同时驾车相送,皇子弁的来头岂同小可!
若是刘照仅以皇子之尊,尚不足以让见惯了达官显贵的史道人如此模样。奈何史道人乃笃信神灵之人,既然心中确认皇子弁乃神灵转世,他面对这位“活神仙”,可就再难保持平常“笑傲公侯”的超然姿态了。




三国之最强皇帝 第5章 舍我其谁
第四章舍我其谁
见礼毕,讲经开始。史道人的口才极好,对道经的经义也颇有几分造诣。毕竟在京师传道,对手众多,如果没有一张能讲得天花乱坠的铁嘴,光凭处事圆滑老道,史道人是没法混到如今这个地位的。
《太平经》的主体思想,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根本,但内容从道教的原始教义、神仙方术,到治世之道、伦理之责,再到养生求仙、巫术治病,十分庞杂。史道人先以教义、方术等内容教授刘照,后来看刘照对治世之道似乎更感兴趣,于是授课时便将这方面的内容,多讲一些。
在治世方面,《太平经》宣扬的,除了灾异祥瑞、善恶报应等宗教方面的内容外,还有顺应天地、治政修身、周穷救急,以求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史道人虽然身在富贵之中,交往的皆是达官显贵,但是尚秉持有一丝不忍之心、救世之意。此时大汉,人民疾苦,朝政黑暗,史道人自然都看在眼中。如今,刘照作为汉帝刘宏唯一的儿子(刘协在本年即将出生),又是皇后之子,大约继承帝位,已经是定局。于是史道人也起了引导这位未来的皇帝仁心向善、怜贫惜苦的心思,讲授起这方面的内容来,也更加的孜孜不倦。
每当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史道人都是一边讲授经义,一边以一种期盼、寄望的眼神望着刘照,圆圆胖胖的脸上,突然多了一种虔诚、神圣的意味,看上去颇为滑稽。但是刘照私下细细一想,便隐隐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天下无论是穷苦百姓,还是智识之士,甚至是如史道人这样,心中尚存哪怕一丝善良之心、道义之心的人,都企盼着能有一位圣明天子出现,使人民安康、朝政清明、汉祚延续。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刘照在心中暗念着孟子的名言,心中更是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改变大汉的命运,甚至就是在改变华夏的命运。
穿越前的刘照同学,虽然也曾在穿越历史圈混过一段时间,还因为替几位网文作者提供过几段生僻的历史资料,被圈里的网友抬举,叫他一声“大神”。然而对于穿越历史讨论本身,刘照同学还是持谨慎态度的。
毕竟刘照同学是专业学历史的,对待历史的态度要严谨得多,这也导致他在架空历史方面的想象力,就不怎么能放得开,对如“如果什么什么,历史会怎样怎样”这类话题,刘照大多数会回复一句:“历史没有如果”。
在刘照同学看来,一个人穿越回去,或许能改变几十年乃至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历史惯性之大,恐怕很快就能消抹去穿越者所改变的历史痕迹。你能变法革新,但是会人亡政息;你能开创盛世,但是盛世自古不过三代;你能避免五胡乱华,但是五胡之后,还有契丹、女真、蒙古;你能开疆拓土,但是架不住后世的君王弃如敝履。
但是,老天偏偏和刘照同学开了个拙劣的玩笑,把他也变成了穿越者——而且还是判了死缓的那种。
因此,刘照面对的局势,已经不是他没穿越前,在论坛上轻飘飘的回复一句“历史没有如果”就能应对过去的了。
当然,如果哪天自己身边突然蹦出一位穿中山装的老头,手里挥舞着镰刀铁锤图案的党徽,对他大喝一声:“这不科学”,然后就能把他带回现代社会,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但是,这比刘照自己已经穿越的事实还不科学……
面对现实,刘照不得不从脑海里搬出一切可以用得着的资料,来规划筹谋未来的出路,然而,随着资料的逐渐重现,随着刘照对周围的逐渐了解,一个活生生的汉末乱世,已经呈现在刘照眼前。
自从春秋时代中国逐渐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以来,土地兼并就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
西汉初年,萧何为了避免汉高祖刘邦的猜忌,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自污”,具体手段便是“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也就是说萧何利用权势,强行贱价购买了百姓的田地、宅地成千上万亩。虽然萧何只是为了自污,但是可以看出,古代的权贵们如果想利用手中权势强行兼并百姓的土地,百姓是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
随着兼并的盛行,自耕农破产的越来越多,他们只能依附于土地的所有者,任其役使。而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力的地主,则在自己拥有的土地上,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王国,甚至可以拥有私人武装,这就形成了汉魏晋时代一股独特的政治势力——豪强地主。
汉武帝曾经派遣酷吏担任太守、刺史,狠狠的打击豪强地主。但是,豪强地主和朝廷中的贵族功臣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朝廷勋贵大臣,自己在地方本身就是豪强地主。
比如灌夫,他的家族在颍川横行霸道,侵占民田,百姓十分痛恨他们,唱出了“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的歌谣,但是,有丞相田蚡的庇护,灌夫安然无恙;和田蚡闹翻,灌夫才惨遭灭族——平民百姓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而田蚡,更是一个贪婪成性,四处兼并土地的家伙,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失势的外戚,曾经的权臣窦婴,他都敢向其勒索土地。
最初的时候,豪强地主哪怕拥有私人武装,但是在国家机器正常运作的情况下,还不至于对中央政府构成大的威胁,但是,偏偏后来王莽篡汉,导致天下动荡,这时,豪强地主的力量就在乱世中大大增强了。
甚至可以说,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依靠着豪强地主的支持,才能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东汉的。
而豪强地主们出人出粮,帮助刘秀打下江山,建国后自然晋身为功臣勋贵,在政治上享有巨大的权利,纵使是皇帝,也只能对这个集团姑息纵容,并通过皇室婚姻来拉拢他们。
于是,豪强地主在东汉时期空前强盛,乡间谚云:“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意思就是,省部级高官你都可以得罪,但是别千万别得罪乡间的豪强。
由于和皇室通婚,所以豪强地主集团中,又诞生了一股特别的政治力量,这,就是外戚。
外戚是太后的娘家人,在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的政治格局下,拥有比以前更大的权力——甚至大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
而皇帝为了反抗,只能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于是,宦官们的政治权势,也大大增强了。
皇帝依靠宦官扳倒了外戚,但是宦官集团上位后的作派,一点都不比豪强地主们强,他们疯狂的聚敛财物、土地、人口,手段之凶残,毫不亚于豪强地主。
有个笑话,说,某县的知县非常贪婪,搂钱特别凶,治下的百姓头疼的不得了。突然一天,消息传出,说知县要离任了。可是百姓们听到消息后,反而更加发愁了,说:“走了一只饱肚鸭,再来一只空肚的,这可怎么好!”
东汉的百姓,就在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政治拉锯战中,被剥得体无完肉,生不如死了。
当时有民谣曰:“小民发如韭,翦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当百姓被逼得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还怕因造反而被杀头吗?
于是自汉安帝时代开始,各地的农民起义便拉开序幕,此起彼伏,至汉灵帝时期,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百余次。
当然,作为穿越者的刘照知道,八年之后,一场全国范围的大型起义——黄巾起义,将彻底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对此,即便是刘照再怎么熟悉历史进程,他也没有办法将其消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仇恨已经深种,苦难已经降临,小小的刘照,又拿什么去阻止千千万万饥饿的百姓死里求生的【欲】【望】?
但是黄巾之乱,还不算是苦难的终结,之后近百年的军阀割据,三国鼎立,相互征伐的年代,又让整个天下再次遭受了一轮灾难,也使得华夏民族元气大伤。仅就人口而言,汉桓帝年间,东汉人口达五千六百多万,经过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后,三国对峙时期,人口总计七百六十余万,仅仅是东汉人口的七分之一。而拥有这么点人口资源的西晋,在统一全国仅十余年的时候,又爆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内讧——八王之乱,最终,换来了五胡乱华,在中原的汉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与仇杀。
这,是华夏血淋淋的伤口,也是华夏永远的痛。
“以前,只是和网友们在论坛上凭古吊今,抒发情怀,而如今,一个活生生的天下就在你眼前,等着你去挽狂澜于既倒,拯救黎民,保存华夏元气。如果真能奋斗成功,那么,这辈子还有会有什么遗憾吗?”
刘照在几案下捏紧了自己的拳头,暗暗的下定了决心,他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改变华夏的命运;他不仅要自己活,更要天下人都活!




三国之最强皇帝 第6章 背景各异的小伙伴们(上)
第五章背景各异的小伙伴们(上)
“叮当”,钟磬一声响,刘照自己定制的下课时间到了。汉代没有太精确的计时手段,以漏壶为计时工具的计时单位“刻”,约合现代的十四分钟,刘照以三刻为一课,中间休息一刻钟,每天早晨学习三课,多由史道人讲经;下午学习两课,大多是刘照自习——偷偷读更多的章节,毕竟这部庞杂的《太平经》在后世已经成了残本、逸书,或者练字,前世刘照的毛笔字只能说勉强能写,算不上美观,更别说书法艺术层面,今世正好下苦功练一练。
史道人放下书简,停止了讲授,刘照向史道人拱手行礼,史道人还礼,算是完成了下课的仪式。两旁伺候的内侍连忙端上煎好的茶汤来,刘照呷了一口茶,起身向屋外走去,侯谨赶忙在刘照身后亦步亦趋的跟来。
出了屋子,刘照绕着屋前的一株松树缓缓散步,微微的伸了几个懒腰,疏散筋骨——一本正经的跪坐四十多分钟,还是让人挺吃不消的。
一边散步,刘照一边随口问身后的内侍侯谨,道:“你日日伴我读书,所学者几何?”
侯谨低着眉眼,答道:“殿下一目十行,举一反三,奴婢哪里跟得上,不过尽力多识些字罢了。”
12345...5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