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强皇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剑花如梦
问安完毕,刘照上前轻轻扶着母亲的胳膊,道:“儿子不孝,又闯祸了,让母后担心了。”
何皇后这时反倒轻轻笑了一声,道:“这点小事,阿弁你用不着害怕,不过是门下闯出的祸事罢了,哪就能牵连到我儿身上了?小小一个议郎,竟敢冒犯皇子,也不称一称自己的斤两!我气得是,宫里有那么几位,难道是被猪油蒙了心么?我何氏一门对他们礼敬有加,给足了面子,可他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与我们母子过不去!真当我还是当年那个仰人鼻息的贵人么?”
“母后如今有孕在身,万万不要因为那些鼠辈动气,伤了身子。只要母后一切安好,母后腹中的孩子一切安好,儿子自然是稳如泰山。”
何皇后闻言,轻轻抚摸着自己已经显怀的小腹,道:“阿弁,回头去见了你父皇,什么话都别说,趴那就哭,看你父皇还能硬起心来责问你不?若是还不行,阿母带着腹中的孩子,亲自去哭,我倒要看看,在你父皇的心目中,是我们母子份量重,还是那几个常侍的份量重!”
三国之最强皇帝 第76章 淘沙得金
第七十五章淘沙得金
哭,是人类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人类与之俱来的本能。婴孩刚一出世,初见天日,张嘴就哭,没学会说话的时候,饿了,是哭,要大小便了,是哭,身体不舒服了,还是哭。即便是长大成人之后,高兴的时候会哭,悲伤的时候会哭,心情激动的时候,也难免要哭。大概没有什么其他的情绪,能与之相比了吧。
哭,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方式。吵架中的夫妻,当妻子默默流泪,泫然欲泣的时候,做丈夫的,也大抵会被那眼泪软化了心肠;而孩子的眼泪,更是会让父母原谅他的一切过错。
楚国的大夫申包胥,相传在秦国的宫城外哭了七天七夜,终于用自己的忠诚和坚毅打动了秦哀公,使得秦国答应发兵救楚,让楚国免于亡国之难。春秋战国时代,纵横家非常活跃,他们游走于诸国之间,靠三寸不烂之舌,影响诸国的政治外交,能成为纵横家的,其学识和口才,无一不是出类拔萃之辈。而申包胥,却用最原始的手段“哭”,达成了纵横家用雄辞、诡辩才能达成的目的。
曹丕与曹植兄弟为了争夺嗣位,各自都想着法的讨父亲曹操的欢心。每次曹操出征,曹植都会做华丽的诗赋,来给曹操送行。虽然曹丕的文采也相当不错,奈何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和自己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弟相比,他的文学造诣,难免就相形见绌了。于是,曹丕索性不合自己的弟弟比文采了,每次送别的时候,他都只是拉着父亲的马辔头,哭个不停,一副舍不得的样子。这就慢慢让曹操觉得曹丕为人诚实可靠,而曹植就未免流于浮华了。
后来清朝的咸丰皇帝奕詝,更是有样学样,把这一套技巧发扬光大了。同样是面对才华出众,文武双全的弟弟奕訢(即恭亲王),当时还是皇子的奕詝,说好听点,就是为人仁厚,说不好听点,就叫材质平庸。幸好他有个好老师叫做杜受田,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最终令他顺利接位。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是两件事。
一次,恰逢木兰围猎,道光皇帝也想籍此考察一下奕詝、奕訢两人,这时,杜受田就跟奕詝说:“论武艺,你如何也比不过六阿哥(奕訢),不如别辟蹊径。”于是奕詝就根据杜受田的嘱咐,在围猎之中,一箭未发,一物未获。道光皇帝追问原因的时候,奕詝答道:“如今正值春天,是万物繁衍的季节,儿臣不忍对其大开杀戮。”道光皇帝听了很高兴,认为奕詝为人善良,有帝王应有的仁慈之心。
另一次,则是在道光皇帝已经病危的时候,传奕詝和奕訢到跟前,想最后考察一番他们的才能、品性。这时,杜受田就对奕詝说:“此去如果皇上问起治国安邦的大计,你千万不要应答,只趴在地上哭就是了。”果然,晋见之时,道光皇帝出口询问治国的方略,奕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奕詝则只是伏地哭泣。
为人君者,都有一颗猜忌之心,无非是或多或少的差别而已。道光皇帝虽非雄猜之主,但是身为皇帝,又岂能没有一点猜忌之心呢?面对两个儿子的表现,道光皇帝果断偏向了奕詝,对奕訢,反倒起了反感之意:我还没死呢,你就准备好了治国方略,等着接班了?最终,道光皇帝说奕詝“仁孝”,立为嗣君,是为咸丰皇帝。
由此可见,哭也是一门大学问,有着扭转乾坤的大威力。
如今何皇后给刘照出的主意,也是一个字:哭!不仅与刘照所谋的“苦肉计”暗合,更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足见何皇后在多年的后宫生涯中,已经历练出了一身的本领。
辞别了母亲,刘照回到了芳林园,依照惯例,接下来就是习武的时间了。
由于今天在何皇后那里多耽搁一阵,刘照到的比往日稍晚一些。演武场中,曹操、卢王兄弟、史阿等人,都已经候在那边了。看到刘照来了,卢、王兄弟相视一眼,欲言又止。
刘照见状,苦笑道:“几位师兄,若是有什么谏言就直说吧,师弟洗耳恭听便是。”
听到刘照如此说,卢、王兄弟反倒不好意思直言进谏了。他们与刘照的关系本来就亲密,在心理上,多少有偏袒刘照的地方。再说,他们每天与刘照朝夕相处,自然知道,刘照很少出宫去,和宫外的那些豪侠,基本没什么来往,这次事件,完全是一场无妄之灾,和刘照的品行没有一点干系。想到宫外的豪侠都是史阿在负责管理,此次变故,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几人转而恶狠狠的瞪了史阿几眼。
史阿今日入宫,心中也是惶恐不已。彭虎、沙铜二人捅下了这么大的篓子,自己身为首领,罪责难逃,如果说事发前,对于刘照可能会弃卒保帅还只是一种担心的话,如今,这担心很大程度,要变为现实了。
死了一个小小的议郎,朝廷真能拿弘农王怎样?何况又不是刘照亲自下令指使的,更何况天子无论如何也是要偏袒自己的儿子的。既然奈何不了弘农王,那么能被抛出来顶罪的,恐怕就只有自己了,想到这里,饶是史阿见惯了风浪,也不由得心中惴惴不安了。
无奈之下,史阿只能上前请罪:“殿下,臣管教无方,没能约束好部属,闯下了祸端,令殿下的名誉受损,臣之罪当诛,愿意承担一切罪责。请殿下将臣交付廷尉处置,臣绝不敢拖累殿下。”
要是搁着史阿往日的脾气,他对身上的责任,肯定是要推一推的。只是在昨天,他的老师王越就曾力劝他,一定要主动向弘农王请罪,承担罪责,这样才有可能保全自身。更奇的是,岳卓也来找他谈过话,亦是这般说辞。面对恩师和好友的劝告,以及此次事件本身的压力,史阿选择了妥协和听从。
果然,刘照听了史阿的话,摆了摆手,道:“此事其中的原委,实在是曲折复杂之至,责任不能全算在子陵的头上。这件事我自有处置,子陵你就不必担心了,你在我门下奔走多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岂会忍心让你出面顶罪?”
史阿闻言大喜,赶忙谢恩。卢恺见了,上前道:“师弟,此事虽说责任不在你身上,但是大肆招揽豪侠,确实有不妥的地方……”
刘照道:“子和师兄,世上之事,本就难以两全。想要平治天下,文武两途,缺一不可。况且如今天下乱象已现,四方豪杰之士,如若不早点加以招揽拉拢,只恐他日反为逆贼所用。武士又毕竟与儒生不同,恃勇好斗,挟武犯禁者,比比皆是,因此只能不计小节,破格录用。如今,我门下招揽到的豪侠,虽然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但是,古人有云‘淘沙得金’,没有泥沙,又何来的赤金?云长就是最好的例证。若不是史阿到处宣扬,云长犯事之后,又岂会慕名投奔京师而来?那不是自投罗网么?届时他肯定会往边郡逃亡,从此与我失之交臂。能得到云长一人,史阿这几个月来的努力,就已经算是没有白费,何况那一班豪侠之中,堪为百人将的人才,还有不少呢。”
关羽在旁边,听到刘照如此说,纵然是已经习惯了刘照的种种厚待、礼遇,他依旧打心眼里泛起了一股感恩之情。不善言表的他,只是双手加额,深深的向刘照拜了下去。
刘照赶忙上前扶起了关羽。曹操见状,哈哈一笑,道:“殿下此语深得臣心。用人之道,在于唯才是举,量才而用,如若拘泥于小节,那将会错失多少英才。管仲有贪财怕死之名,陈平有盗嫂受金之过。然而齐桓公重用管仲,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高皇帝重用陈平,以奇谋离间范增,断了项王的臂膀。若是君王求全责备,那么两位贤才还有用武之地吗?”
“这……”卢、王兄弟显然还是不太认同曹操的观点,毕竟东汉的察举制度,讲究的是“德才兼备”、“必廉士而后可用”,曹操所说的“唯才是举”,实在是有些振聋发聩,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曹操举的例子,却又让他们一时难以驳倒,因此四人一时语塞,无言可对。
“当然,对门下的豪侠加以管束,也是应当的。”刘照赶忙出面打圆场:“招揽他们,是为了让他们为国效力,而不是狐假虎威,依仗着我的名头继续横行不法。之前,我虽然建立了纠察队,督察他们的言行,但是力度显然还不够,管理得太过宽松,纠察队的职责,也只是以探听消息为主。今后,我会让纠察队好好教导他们,如何奉公守法,遵守规矩,决不允许再有人揣摩上意,擅作主张,私自行动了。”
说毕,众人开始练剑、习射。习武完毕,回到崇光殿更衣之后,刘照正考虑要不要先行去拜见刘宏,暂时避开马日磾的时候,却听人来报,说马日磾已经到了正殿之中了。
唉,看来还是躲不开,刘照心中一声哀叹,起身走向了正殿。
三国之最强皇帝 第77章 《孟尝君传》引发的辩论
第七十六章《孟尝君传》引发的辩论
马日磾虽然比往日稍微来早了一点,但是他却一副“今天就是来得早,不解释”的样子,而且丝毫不提劝诫、进谏的话题,仿佛是和平日里一样,已经到了上课的钟点似的,见刘照等人入座后,便径直开始讲课了。
但是一开课,刘照就立刻知道马日磾的目的了,因为,今天马日磾讲授的经文,并非《春秋》,而是《史记》中的《孟尝君列传》。
看来自己的老师还是没想放过自己,只不过是采用了旁敲侧击的手段罢了。
《孟尝君列传》的篇幅并不长,在后世,这篇传记也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章,因此常被人们节选做古文教学的课文,刘照对整个传记的字句释义早就烂熟于心了,因此,讲解文意并没有花费马日磾多长时间。
讲完之后,马日磾问道:“殿下,你觉得孟尝君此人,配得上‘得士’之称吗?”
刘照登时语塞。且不说刘照知道马日磾如此设问的意图,就算抛开这些,单从解读历史的角度来看,战国四公子,虽然都以好养士著称,但是说到“得士”,除了信陵君,其他三人,都是相形见绌,配不上这个称呼。
若论单论养士,这四位公子确实是名至实归,他们养的门客确实很多,待遇也相当好,甚至彼此攀比过门客的待遇——有一次平原君去拜访春申君,为了显示自己门客的待遇,平原君特意让门客头插玳瑁做的簪子,腰佩由珍珠美玉装饰的长剑,结果到了春申君家里,才发现人家的门客,连鞋子上都装饰着宝石,平原君顿时大为羞惭。
但是若说“得士”,那就不是简单的人数和待遇的问题了。得士,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子与门客宾主相得,彼此投合,甚至引为知己;二是门客在国家大政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有怎样的贡献,是否真正对得起“士”的身份。
那么,当我们检视过战国四公子门下著名门客的事迹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除了信陵君,其他三位,在这方面,都不怎么样。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门下的著名门客有哪些:平原君,毛遂;孟尝君,冯驩;信陵君,侯赢、朱亥;春申君,李园。
其中,李园的相关事迹不明,暂且放一边。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多时,籍籍无名,向平原君自荐时,平原君犹且怀疑他的才能,若不是实在少一个人跟平原君一起去楚国游说的话,平原君最终是否会带上毛遂,使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此“脱颖而出”,还是很难说的。
冯驩也一样,孟尝君也本来不重视他,是冯驩自己弹剑作歌,死皮赖脸的要了很多的待遇,后来,他擅自免除了孟尝君的封地薛城百姓的债务,自称是为孟尝君买回了“义”。结果孟尝君当时很不高兴,直到他被齐王免职,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时,发现百姓夹道欢迎他,他才明白了冯驩良苦用心,从此开始重视冯驩。
而信陵君则不同,当他听说侯赢是有名的贤者时,就主动前去拜访,无论侯赢对他如何的失礼,他都始终恭恭敬敬的。而侯赢和他的朋友朱亥,也在关键时刻,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举挽回了天下的危局,可以说,不仅仅是救了赵国,更救了魏国乃至强秦以外的其他六国。
由此可以看出,平原君、孟尝君,在养士的时候,未免就有些只注重人数了,对于自己门客之中到底有哪些人才,他们并不很了解,而信陵君则表现的更加慧眼识人一些。
而且,孟尝君失势之后,他门下的门客大部分都一哄而散,气得孟尝君说:“如复见文(孟尝君名田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而信陵君在窃符救赵后,遭到魏王的猜忌,一时无法回国,只能在赵国隐居,期间,不但他身边的门客没有离他而去,就连平原君身边的门客,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投靠,以此,足见信陵君的魅力和能力。
而李园,别的不用多说,我们只需知道,最终春申君是死在李园手里,就足够评判春申君在“得士”方面的得分了。
而在门客的功绩方面,侯赢、朱亥、毛遂,他们的功绩都建立在前257年,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后,被秦军围困了都城邯郸这一背景之下。侯赢、朱亥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首批到达赵国的援军;而毛遂则成功的说服了楚王,让楚国派春申君带兵救赵,三国合力,终于击退了秦军。这次救赵,可以说为六国成功的争取了十余年的太平安稳,站在六国的立场上来看,这几人的功绩,无愧于国士之称。
反观冯驩,他前前后后的奔走,仅仅是让孟尝君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而已。
因此,面对马日磾的提问,刘照不得不回答:“算不上。”
马日磾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他接着说:“世人都说孟尝君得士,依靠门客之力,才能脱离虎狼之秦,可是,鸡鸣狗盗之辈,真能算是‘士’吗?孟尝君能依靠他们逃离秦国,却为何不能依靠他们振兴齐国,使之重现桓公之霸业呢?”
这又是吃果果的诡辩啊。虽然孟尝君的确称不上“得士”,但是齐国的种种危局,以及“不能重现桓公之霸业”的责任,也不能全由孟尝君来买单啊。
首先,孟尝君只是齐国的相国,而不是齐王,国家大政并不是由他一人说了算。其次,当时的齐湣王,是一位极其强势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大破楚国,灭掉了宋国,攻占了燕国的都城,使其险遭灭国,联合魏韩几次大破秦国,一度欲与秦各自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你别说,还真有几分“重现桓公之霸业”的架势呢。
但是齐国的强势最终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敌视,乐毅乘机联合除了楚国之外的五国,组成联军,攻入了齐国,连下七十余城,楚国也趁火打劫,以救援齐国为名出兵,到了齐湣王坚守的莒城后,反戈一击,杀死了齐湣王。若不是齐国出了一位田单,齐国只怕要灭国了。
有这么一位强势的君王压在头上,因遭其猜忌,孟尝君甚至几度离开齐国去他国避难,如此一来,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治国方略呢?齐国的危局,又如何能算做是孟尝君的责任呢?
但是,刘照不好辩驳,因为一但辩驳,说不定自己在马日磾等人的眼中,便成了“言足以饰非,知(智)足以拒谏”的家伙了,他只好拱手道:“先生说的是。”
马日磾接着说道:“殿下仰慕前秦诸公子的遗风,蓄养能人贤士,这本来无足厚非,只是,为国家计,也为殿下计,万万不可以不加甄别,就滥收门客。孟尝君门下有鸡鸣狗盗之辈,而且因为他们有救驾的功劳,就将其列于宾客之上,如此一来,天下的贤才,谁还愿意归附到孟尝君门下?又有谁会愿意与鸡鸣狗盗之辈并列呢?如今殿下门下收揽了不少亡命的逃犯,且不说殿下身为皇子,不能知法犯法,包庇罪徒,就说天下的贤才,看到亡命之徒横行于殿下的门下,还有谁会愿意来投效殿下呢?臣只恐天下的有德之士,都要纷纷杜口裹足,避之不及了。”
话一出口,刘照就觉得脑后有一种被利剑抵近时的酸麻感,不用多想,肯定是身后不远处侍立的关二爷,听了这话,瞪眼发怒了。二爷的神威,还真是非同小可呢。
自然,关羽虽然生了怒气,但他尚不敢公然出来和马日磾叫板,只是睁眼怒视了一下,他便又眯起了双眼,静静的在一边侍立了。
细细的梳理了一番思路,刘照缓缓开口,道:“先生教训的是。但是,弁有一言,还请先生静听。自桓帝以来,中官用权,国乱岁凶,四方扰攘,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又有太平邪教,以施符水为名,诳惑百姓,招聚徒众数十万,连结郡国,日后必为大患。先生,不是我悚人听闻,乱世将至矣!这正是英雄用命之时,烈士驰鹜之秋也。这种情况下,为君者求贤若渴,千金市骨,犹恐贤才不来,哪里还能细细筛选呢?先秦诸公子,虽然当不起得士之称,然而平原君终究有毛遂,信陵君终究有侯赢、朱亥,这几人,皆是揽狂澜于既倒,扶国家于将顷的人杰。即便是孟尝君,他在蒙受冤屈的时候,不也有舍人魏子,在宫门前自刭为其申冤么?虽然游侠儿在太平之日,往往触刑犯法,扰乱治安,但是在危难之时,他们也可以为国出力,安定天下。昔日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得剧孟而大喜,说‘得到剧孟,就如同得到了一个诸侯国的兵力’,因为剧孟可以号召河南的豪杰之士,为朝廷效力;又有名将李陵,出击匈奴,所率的士兵,都是来自荆楚之地的剑客,以五千豪勇之士,深入大漠,力战敌酋,所创之敌,十倍于己,生还者,十不足一。如今,我门下招揽的剑客游侠,虽然的确有不少人负罪在身,但是当此非常之时,就该行非常之事,留着他们的有用之身,将来一旦天下有变,正好可以为国攘除奸凶,克定四方。此次彭虎、沙铜之事,都怪我先前没拿定主意,首鼠两端,既想要他们为我效命,却又以清高自持,做出了疏离的姿态,导致他们无人管教约束,这才酿下了大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今后我定会吸取教训,加强管理,望先生勿忧。”
三国之最强皇帝 第78章 哭殿
第七十八章哭殿
刘照的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滴水不漏,不仅卢、王兄弟听了,暗自点头表示赞同,就算是马日磾,听了这一席话,也不由得动容。
如果说中官弄权这些事情,刘照身在宫中,还有机会见到的话,那么天下百姓生活疾苦,沦为盗贼的事情,以及太平道尾大不掉的情况,就不是深宫中的皇子能轻易接触到的了。如今刘照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这说明,要么是刘照有心,留意了这些事儿,要么就是刘照身边的臣属,时常向刘照反映这些情况。无论是皇子关心民间疾苦,还是皇子的近臣敢于直言不讳,这都是马日磾所乐见的。
但是,马日磾很快又反应了过来,适才刘照引述的那些典故,表明他对战国、前汉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按理说,刘照读了哪些书,自己这个老师应该最清楚才是,如今看来,自己的这位学生,还是偷偷藏了一手。
学生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做老师的本该高兴才是,但是马日磾却没这个心情。相处了大半年之后,马日磾本以为自己对刘照的“妖孽”程度,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可是没想到,惊喜还是无处不在的。
只是,一个人太过“妖孽”,在儒者的眼里可不是什么好事儿,皇帝或者嗣君太过聪明,更是儒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为一个人如果太过聪明的话,他的心态就难免会自我膨胀起来,看不起其他人,自然也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了。然而,一个人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永不犯错,孔子尚且说“吾日三省吾身”呢。但是聪敏人平日里正确惯了,也就没法正视自己的错误了,甚至会因为面子问题,愈发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
如果这个人恰好是至高无上,大权在握的皇帝,那就更糟糕了。
儒家用“礼”将君主置于权力的巅峰之上,相应的,自然要用“德”来给予君主种种规范和约束。包括卢植、王允、马日磾在内的一批儒者,在惊艳刘照的“天生材质”的同时,也一直忧心忡忡,怕刘照成为了脱缰的野马。有才之人为恶,后果可比愚笨之人严重多了。
想到这里,马日磾肃容道:“殿下的这番话,说得很好。只是这世上,能行之士,必能言之,能言之士,却未必能行,所以孔子才说要‘观其言而揆其行’。殿下的话,臣牢记于心,就看殿下日后的做为,当不当得起今日所言了。”
刘照道:“先生放心,我知道我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就算没有先生以及卢师、王御史诸位的寄望,哪怕是为了自己,我也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否则到时候天下大乱,汉室倾颓,我身为皇子又将何以自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马日磾闻言,欣慰的笑了一笑,他坐起身来,道:“今日的这一篇《孟尝君传》,就先讲到这里罢,殿下先休息一会儿,下节课我们接着讲《春秋》。还有,我听人说,殿下曾对袁伯温(袁基)说过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话说得甚有道理,以臣之见,不妨再加上一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日后,臣会从各类史籍中选择一些篇章来,为殿下讲解。虽说殿下年少聪明,只怕史籍已经看过了不少,但是从中能得到哪些教训,臣愿与殿下一起商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