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02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文笔刀法
年过三十的虞洽卿下巴留着小胡子,正与美国驻上海总领事谈笑风生,刚一回头便看到唐绍仪面带微笑地拿着走酒杯走了过来。
大时代1902 第339章 南北议和(六)
第三百四十一章南北议和(六)
“刘都督愿意对宫保大人保证,如果宫保大人愿意拥护共和,则江苏将全力支持由宫保大人担任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公共租界内某间隐蔽的会所包厢内,上海维系会会副,上海实际上的市长、刘继业的堂哥刘继嗣双手合十摆在下巴上,微笑地看着眼前的唐绍仪。
之前工部局招待的晚宴中,曾以车马疲劳为由而提前离场的唐绍仪,此刻却非常精神抖擞地回望刘继嗣,轻笑道:“慰亭在来前就与我提过了。若非知道有刘都督与季直公秉持公心,我也不会轻松地来此上海。”
“南北议和关系中国之未来!如今乱局已经进行的太久了,能够收拾局面的只有袁宫保一人而已!不过从公心而议,满清是必须要被翻过的一页……更何况若还有个朝廷在,宫保大人也无法完全施展自身才能不是?”
唐绍仪微微点头道:“我自幼渡洋,素受共和思想,近实质上政治观念与民党无异,当会极力劝告慰亭接受共和之国体。”
“对少川先生的公心与才华,刘都督与在下都是极为放心的,在此次南北和谈中我江苏作为半个地主,必会全力配合少川先生的主张,争取使和平早日重现于中华大地之上。”
“有刘会副这番话,我对这次和谈就更有信心了,请会副向刘都督转达我之诚挚谢意。”
江苏军政府内,无论是刘继业还是张謇,对当前的局势看法都高度一致,认为在确立共和后将收拾局势的大权交给袁世凯来。
同盟会在南方虽然暂时还很热闹,声势还很壮,但是其实已不能长久,其统治根基非常薄弱,一个不慎都会出大乱子。更何况同盟会诸人并无治理国家所必须要的经验,把国家交给这样一批外来汉,是立宪派绝不放心的。
相比之下,袁世凯最为立宪派士绅们所熟悉、治理地方的经验和成果都有目共睹、在清廷内历来是推动立宪和新政的重要官员。对于张謇而言,在政治理念和私人交际方面都与袁世凯非常熟悉。
在当前南北一时都无法奈何对方,只能沿长江‘划江而治’的局势下,江苏与安徽两省足以成为左右局势的重要势力。
虽然之前刘继业曾与袁世凯闹过一些不愉快;不顾袁世凯反对毅然拿下安庆,以及出兵津浦线与段祺瑞的第三军狠狠干了一架,但是后期刘继业也留了余地将被包围的段祺瑞三万军队放回北方,更与袁世凯再次达成了协议。
袁世凯不仅是成熟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两方合作的收获要大于翻脸、在此时他还需要刘继业的时候,心中的不愉快自然不会阻碍其与之合作。哪怕已经对刘继业颇为反感,起码在当上大总统之前,袁世凯还是需要稳住刘继业、争取到其在南北和谈中的支持的。
双方都有合作的默契,暂时的目标都一致,有风头正高的江苏站在袁世凯身后,唐绍仪对这次和谈的成果极有信心!
###################################################
在5月25日、28日、6月1日举行的前三次会议上,南北和谈双方就停战罢兵问题达成了一致,实质上是正式追认了湖北前线清军第一军总统冯国璋与民军前敌总指挥赵声所签订的停火协议。除了湖北战局之外,江苏革命军在苏北、清军在山东、以及四川的战局都平稳下来,无论哪一派势力都不得在停战罢兵期间进行军事行动。
在6月4日举行的第四次会议上,伍廷芳再次将政体问题拿出来讨论。由于前段时间唐绍仪一直没有就共和立宪还是君主立宪给出正式的答复,因此这次会议中伍廷芳态度坚决称,如果不承认共和,就无法进行议和。他劝告唐绍仪说,他自己以前也赞同君主立宪,但现在中国的情形与过去不同了,文明程度已经达到可以实行共和民主的地步。况且清帝专制让中国衰败到如此地步,为什么还必须保存君位呢?
唐绍仪依然玩起了太极,并不从正面回答其问题,而是笑道:“我共和思想尚早于君,我在美国留学,素受共和思想故也。今天双方所讨论的,不是反对共和的宗旨,而是寻求和平实现的方法。”
然而私底下,唐绍仪却与同盟会沟通,称自己并无反对共和之意,会在此问题上与民党保持一定的合作。
而北京方面,袁世凯在收到唐绍仪关于和谈的汇报后,也加紧了他对清廷内部以良弼和溥伟为首的满清贵胄为代表的,要求坚决维持‘君主政体’不变的所谓顽固派的分化拉拢。
首先是因袁世凯上台最后自行隐退的前摄政王、当今皇帝的生父载沣。此人本是良弼等人密切拉拢的对象,若是能将载沣也拉入阵营,则对付‘奸佞’袁世凯就更有把握了。
然而施政三年来他费尽心血、举步维艰地操舵大清国努力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真心实意地朝立宪的方向前进。如此用心良苦,却最终酿成了辛亥巨变,换来的是举国反叛,自己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载沣如何不会心灰意冷?
更何况有老谋深算,早就被袁世凯用银子喂饱了的庆亲王奕劻在载沣耳边吹风,使得载沣自从卸任了摄政王职务后就闭门不出,充耳不闻政治事。哪怕南北和谈开启后良弼数次登门拜访,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其出山,也是无用。
北京那边袁世凯在积极策划针对上窜下跳的良弼众人的对策,上海这边在6月11日的第五次会议当中,经过了伍廷芳和唐绍仪积极的协商,终于就政体问题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协议;即召开国民大会公决政体问题。
双方经过进一步磋商国民会议的地点和代表人数等问题,最后确定了谈判地点在上海。在代表人数问题上,拟定每省代表3人,每人一票,南方14省由暂驻广东广州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召集,北方8省代表由清政府召集。
此协议一经签订,立时遭到了清廷内良弼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与载涛、载询、溥伟等失势的满族贵胄一起成立了宗社党,旨在维护爱新觉罗家皇位,要求撤回签订了‘丧权辱国’协议的唐绍仪,推翻已达成的协议,矛头直指袁世凯。
就在此时,南方广州召集的南方十三省代表经过三天紧张投票后,不顾北方强烈的反对,毅然选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来。
一省一个代表、每个代表一票,在总共十三票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元帅黄兴获得四票、前敌总指挥赵声获得一票,同盟会总理孙文获得八票,最终正式当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准备明年改元民国元年。
袁世凯得知此消息,气得将京城书房内的摆设全都砸了个粉碎。
大时代1902 第340章 南北议和(七)
第三百四十二章南北议和(七)
孙文在广州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传到北京,顿时就引起清廷上下的震动!其中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尤为愤怒,只觉得这是民党背信弃义的表现!
此前,不单是刘继业向袁世凯表露出支持其当总统的意思,就连黄兴和赵声在私底下、于湖北停战前后也都向其表露出这样类似的意向。
袁世凯也因此对唐绍仪产生了不满,认为其在谈判中过于顺从民党的意见,甚至大事不与自己请示就先做主,干脆立即罢去唐绍仪北方谈判代表的身份,同时命令湖北前线的北洋军单方面终止停战协议,朝武昌的民军发起了猛烈炮击!
一时间战火再次蔓延开来,直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对于广州选举临时大总统的行为,江苏都督刘继业是绝少数独立都督中明确表示出赞同的人,不光通电全国表示反对、更在申报上连续刊载文章,认为在南北议和未定之前,先行罔避北方举行的选举缺乏北方八省的代表,无法完全代表全国民意,他孙文这个大总统名不正言不顺。况且黄兴本已是临时政府的大元帅,此刻没有再另行选举的必要。
除了刘继业之外,其实同盟会内部对此次选举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尤其是身处武昌前线的前敌总指挥赵声,曾数次表露了不同的意见。
与刘继业相似,他也认为此刻已有黄兴作为临时政府的大元帅,再选出个临时大总统出来并无必要。而至于孙文所说的理由,什么逼迫袁世凯尽早拥护共和,更是不为赵声所赞同。
尤其是赵声深知此次选举前后,在同盟会内部曾经历了怎样的争论和争议;如就临时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体制时,湖北的宋教仁曾专门赶赴广州,力陈责任内阁的重要性,明确要求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
‘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国势之盛衰强弱,全视其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为准,而内阁则尤众机关之总汇,行政之首脑也。’
宋教仁的主张为孙文等人所不喜,而最终的结果同盟会并未采纳宋教仁的主张,而是采取了对孙文本人的权力有利的总统制。
不过真正让赵声反对此次选举的还是因为现实局势的威胁。
南北和谈的这半个月时间来,武昌局势非但没有因为半个月准备时间而变得更好,反而愈发恶化了。
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临时政府的财政危机终于完全爆发出来,聚集武昌的十万民军在阳夏苦战后非但拿不到原本说的好好的抚恤金,就连当月的军饷都没有了着落!
前线部队一旦开始欠饷,战斗力和士气顿时就出现滑落。虽由于有赵声威望还在,许多富有理想的革命同志还在努力维持军队,十万民军尚未闹出什么乱子来、建制也都在,但是士兵们的士气也明显受到影响,有种出工不出力的感觉。
好不容易,通过许下各种承诺、向士兵们画下无数画饼才勉强压下他们不满的情绪,赵声深知民军是不可能再重现阳夏战役时英勇敢死的状态了。
再加上阳夏战役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部队,军械也损失惨重,此刻他实在没有信心能够在武昌挡住对岸的清军部队。深知这种情况的赵声自然希望尽可能地避免战局再启,也因此对选举什么临时大总统这种会刺激袁世凯的行为颇为不满意。
然而赵声毕竟身处湖北前线,自身政治理想又阻止其采取过激行为,无法左右广州的行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一步步再次滑向战争……
事已至此,赵声也只能尽力组织起武昌的防守。
经过两天的炮轰后,汉阳和汉口的北洋军以七千多人为先遣队,正式开始渡江作战!时隔半个多月,长江炮火再现!
重开的战局从一开始就对民军不利;北洋军凭借绝对优势的炮兵火力很快将民军的前沿阵地轰炸了个遍,长江舰队更是如移动的火力平台,为先遣队提供火力支援。
南北两军再次交手,只是一天的战斗就让北洋军的先遣队在武昌江边上站稳了脚跟,而一封封求援、告急、尤其是求饷的电报不断地发回广州。
而收到这些电报的黄兴,却只能满脸苦笑地与孙文对视一眼。
想要满足赵声的军饷要求,最少也需要二百万银元,可现在广州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别说二百万了,就连二百元也拿不出来!
前一阵子广东本地的部分军队要求发拖欠的军饷,闹到了民政部总长胡汉民那里,胡汉民于是找到孙文希望能够下发广东六千多部队合计十万银元的欠饷,孙文大笔一挥就下拨了十万元。
结果胡汉民拿着孙文签署的‘临时大总统函’找到财政部去,结果发现堂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国库内,只有区区银元十块!
连广东的部队都拿不到欠饷,更别提其余省份的了!
财政危机已经到了令临时政府频临倒闭的边缘,一个月面对过千万的开支,入账却只有区区八十多万。这笔可怜的钱还未进国库就已被各部门抢光了,枯竭的财政惹得出任财政总长的汪兆铭简直是急白了头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孙文再有雄心大略,面对现实也只能仰天长叹、壮怀激烈了。
“克强,东京那边犬养桑和头山桑可有消息了?”将赵声求饷的电报放到一旁,孙文焦躁地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抱着一丝希望地望着黄兴。
黄兴却只能令孙文失望,摇头沉声道:“约定好的款项到现在都没有下文。”
孙文自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就一直为筹款而忙碌。他首先将目光标准了汉阳钢铁厂,但是因为汉口已落入袁世凯的手中,民军已事实上丢失了这座钢铁厂,这笔买卖自然流产了。
然后孙文便想到了拿满蒙权益来抵押,希望能够借此筹得一千万。
其实孙文的条件极为优厚,几乎到了答应日本人割让满洲的程度了;满洲全部铁路的驻兵权、全部的开矿权和森林权、扩大关东州租界、在新民设置新租界,警察权也能够让给日本人,就差明码说出割让满洲这句话了。而如此丰厚的条件,要求只是一千万元,连满洲价值的万分之一都不到。
由此也可见孙文迫急到了极致。
然而不管孙文开出的条件有多丰厚,日本那边不过如何心动,他们却也必须要估量这种交易达成后有无可能实现;日本能否让实质掌握满洲的袁世凯承认孙文所签订的协议,而众列强有无可能坐视日本人拿下整个满洲?
对此事最为相关的日本陆军部经过长期讨论后,最终给出的结果是不能。哪怕袁世凯真的得了失心疯会去承认这条协议,日本的金主英国和美国首先就会绝不答应,而依然占据北满利益的俄国更会极力反对,日本将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在当前局势下,日本实无吞并满洲的实力和可能。
因此若是答应的孙文,那一千万日元最终也只能是打水漂。
日本自日俄战争之后由于极高的战争成本和未能争得赔款的原因,这几年财政状况也非常恶劣,每年都要为战争时发出的大批国债和借款而负担起极为沉重的利息。
这种情况下,哪怕犬养毅和头山满等政友会中孙文的好友再有心支援中国革命,在日本的政界影响力再高,也无法让同样在财政上苦苦挣扎的日本政府就凭一个空头支票而拿出一千万来浪费。
在前面几个方法都失败后,孙文实在已到绝望的边缘,极端无奈之下只能满足了日方提出的‘联合组建中央银行’的提议,并就此提出自己的条件;十日之内拨款一千万日元。
孙文未尝不知日本人是打着控制中国金融命脉的想法,但是在弹尽粮绝之时,就算是明知是慢性毒药也只能先一饮而尽了。
然而在发了电报回应提出此建议的日本大藏省总务长官,坂谷芳郎后,还委托了好友宫崎滔天亲自回日本去游说的孙文左等右等,眼见五天都过去了,就是等不来日本人的回应。
情急的孙文在得知武昌战事又起后,恨不得每天都在电报房守着,期盼日本那边的友人能给他惊喜,‘拯救’中国革命于水火之中。
“不单是日本那边没有消息……”黄兴叹了口气,一股无力的感觉充斥全身。
“我外交部自成立后,已于6月5日、6月7日连续两次照会诸列强,要求世界各国承认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唯一政府,然而列强公使至今却均无一字答复……”
孙文此刻脸色阴沉地仿佛能够挤出水来,忽然用尽力气狠狠砸在桌面上,怒吼道:“为何连列强也要支持他袁世凯!!?共和有错吗!?民主有错吗!?革命有错吗!!!!?”
无比不甘的怒吼响彻广州的临时总统府!
大时代1902 第341章 三千年帝制之终结
第三百四十三章三千年帝制之终结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三天后,日本方面传来的答复,最终还是撤回了组建中央银行的提案。
而这也意味着孙文最后试图从外界获得资金的努力失败。
局势已朝着对民党极为不利的方向发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就比孙文如何轻松;实际上袁世凯也面临着与孙文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没钱了。
若军费充足,他的北洋军早就乘势拿下武昌了。但是袁世凯实在是没钱,与四国财团就借款的谈判也是怎么也最终谈不拢;对方的要求实在太过、实在太不利于中国了。
实质上两方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只不过相比就要断饷断粮的孙文,袁世凯凭借老底子还能再撑一会儿。更何况比起近乎四分五裂的同盟会,老袁还能凭借自己的威望大致上控制住麾下的北洋军。
而就是这两点上面的差距,决定了两方在谈判桌上的优劣地位。
6月15日,再也支撑不下去的孙文终于向北方提议停火,重启南北和谈,并且正式承诺只要袁世凯令清廷退位,他孙文就愿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与袁世凯。
此举正合袁世凯之意,在两方战斗的心思都不强烈的情况下,占据了三分之一武昌的北洋军便再次与当面的北洋军订立了停火协议。上海的南北和谈再次重启,南方代表还是伍廷芳,只是北方代表已不再是唐绍仪。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行为无疑也给袁世凯一个清楚的信号,那就是革命党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政体上做妥协;自己要想和平顺利解决南北纠纷、想要能真正收拾残局,还真的只有逼迫清廷退位这一条路子了。
而在上海重新启动的南北和谈上,孙文作为广州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也正式表明了立场;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
到了这个时候,延存三百年的大清国的存亡,对袁世凯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他在仔细衡量了利益得失后,与一干心腹仔细协商,开始加速布局。
6月19日,就在停战协议再次签订的第三天,京城内以段祺瑞和冯国璋为首的共四十三名北洋军高级将领联名通电,希望清帝能够退位、改行共和政体,以安天下苍生。紧接着,以外交部部长陆徵祥为首,实际上却是袁世凯谋士梁士诒主稿,清朝全体驻外使臣发出联名通电,劝告清帝退位,“以安皇室而定人心”。
与此同时袁世凯又在京城内派人四处散布谣言,放风说南方革命党有多么厉害,多么残忍,前线将士缺衣少食、军械武器粮饷都不足,万一革命党人北伐,则前线必将溃败!若革命党人进了京城,则清廷必受到屠戮,数百万满人都要被屠杀干净的谣言。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等一干满族亲贵,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人称小德张的太监张兰德,威吓隆裕太后称如今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同意让位,则袁世凯可努力谈判尽量争取优待的条件。
隆裕太后十多岁就入宫,历来无甚主见;光绪与慈禧去世后大权也在皇帝生父摄政王的掌握中而从未掌握实权。她作为一个普通妇女,在面对大厦将倾在即,棘手复杂的政治情况时,早已是方寸大乱,没有任何头绪。
此刻有袁世凯的恐吓,再加上小德张和庆亲王奕劻等人在旁边帮腔,隆裕太后最后只能向袁世凯表态道:“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卿,我全交与卿办,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卿。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卿,都是我的主意。”
参见的袁世凯急忙跪下,只听隆裕太后越说到后面越悲伤,竟放声大哭起来。
袁世凯等王公大臣自然也要一同大哭一场。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我与皇上孤儿寡母的身家性命就交与卿手了!”
事已至此,隆裕太后随后下懿旨正式允许袁世凯就清帝退位优待条件与南方革命党人磋商。
随后袁世凯就在南北和谈中正式提出优待清室退位条件,要求优待条件三大项,包括具体条款十余,其中主要有:
一、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二、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三、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四、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五、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六、王公世爵概仍其旧;七、皇族私产一体保护;八、旗人与汉人平等,等等。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南方于6月25日宣布同意此优待条件。袁世凯于是拿着南方的这个‘担保’亲自面劝隆裕太后,‘苦口婆心’道:“自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身受杀戮之惨,古今中外历史,斑斑可考。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其尊号,并可享受岁费,这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创举。我们在谈判中大费唇舌,好不容易才争得这个优待条例,总算尽了做臣子的一片苦心,为太后殿下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
袁世凯的这番举动,自然让良弼等少壮派将其恨之入骨,只是后悔当初怎么没能在殿堂上一枪毙了这个窃国大盗!
他们这些宗社党人在京城开始密谋除掉袁世凯,匡扶大清江山!
然而还没等这些贵族爵爷能够议论出什么来,就在7月1日的上午,宗社党的领袖良弼就在京城内遭到炸弹袭击,刺客为京师的革命党人。两天后良弼便重伤不治死在了自己的府中。
良弼一死,这群只会嘴皮子功夫的所谓宗社党人一下子都胆寒了。这群从小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平日将忠君报国喊得朝天响,真面对生命威胁时却都蔫儿了,再无人去喊什么毁家为国誓死保大清的口号,一个两个都躲在自己府中,生怕被革命党人的炸弹或是子弹夺去了性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