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时代1902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文笔刀法
喝了口茶水润润嗓子,刘继业抹了把头上汗水道:“说到底,中国之处境倍劣于贵国维新时!非常之时必用非常之事,简单地复制贵国维新的经验是不行的!中国想要富国强兵、殖兴产业,就非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才能办到!”
“哪条路!?”不自觉地,北辉次郎已猛地站起身子,此话脱口而出的同时,却已隐隐猜到了刘继业接下来的话……
“国家主义!”刘继业一字一句道:“在此危难时刻,只有国家主义能够救中国!纯粹的西方议会宪政是不行的!中国现在需要的,是高效率!是团结!是集体!是万众一心!”
“只有国家主义能够集合全国全社会的能量去建设,只有国家主义能够将一块钱当成三块钱花、一年时间当作三年时间去建设!只有国家主义能够让中国段时间内富国强兵、殖兴产业!”
一直以来,北辉次郎都是社会主义的忠实信徒,早在1906年就出版了鼓吹在日本进行‘二次维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书籍。但是很快北辉次郎就发现在日本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然会碰上重重阻力。在结识了宫崎滔天等人后,北辉次郎认为倒不如先把心力放在中国的革命上,待中国革命成功以后,推动全亚洲的革命情势,再回日本推展革命。因此,在《革命评论》时期,他全力投入中国的革命事业,为同盟会四处奔走。
北辉次郎一直抱着中国先进行维新革命——日本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后再携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步骤。
然而今天,在刘继业口中,北辉次郎第一次听到了公然宣称要直接在中国开展国家主义革命的人!
虽然刘继业的国家主义革命,与北辉次郎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其本质是相通的,都是关注到了社会之不公正和不平等,都是试图对整个社会进行一个彻头彻尾的改造,都是强调国家对社会的引导和调控。
难得有此等气魄之人!当为中国革命之北辰!
“刘殿之国家主义……有多少人认同?如何将国家主义在中国四万万人之间散播?”
刘继业轻轻一笑:“实不瞒北辉兄,我江苏军政府内,与我志同道合者,已有两千多人,名唤文学社!江苏军政府之军政部、参谋部、各野战部队的高级军官都是我社同志!”
“1905年文学社初成立时,社员只有二十多名、1908年时已发展为三百多人,至如今两千多人!若按此三年增加十倍算,1914年社员可达两万多人、1917年则可达二十万!有二十万同志,何愁大业不成!?”
“好!太好了!”北辉次郎兴高采烈,忽然逼近了刘继业,用恳求的方式拜托道:“还请刘殿介绍我入此组织!”
“可以!”刘继业点了点头,下一刻却板起脸道:“不过北辉兄若是入社,则必须要严格遵守社章,不得泄露机密才是!”
“那是当然!”北辉次郎满口答应下来。
刘继业这才站起来笑着与其握手,说了声欢迎,忽又说道:“有句话我想跟北辉兄说。”
“刘殿请说!”
“过去是贵族的时代,未来是平民的时代!”





大时代1902 第334章 南北议和(一)
第三百三十六章南北议和(一)
1911年5月12日。
经过了长达一个月的苦战,汉口最终还是落入了北洋军手中。
赵声部在临撤退前,将汉口码头点燃,凭借大火的阻挡北洋军的追击,最终大部分败兵得以渡江撤回武昌。
阳夏战役至此以民军失败告终。
由民军燃放的汉口大火烧了两天,几乎将沿江的所有建筑焚毁,损失财产不计其数。不过正是由于这场大火,才使得赵声能够带着两万余断后的绝大部分民军安全地撤回武昌。
重新回到武昌后,赵声立即组织起手下部队开始准备武昌防御工事。阳夏战役让赵声认识到了北洋军的战斗力,惨重的损失也严重消耗了民军本来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的决心。如今武昌城内加上各路赶来增援的部队,总共还有将近十万人,但是武器装备损耗严重、军饷粮米即将耗尽、部队的训练严重不足、士气更是因为吃了败仗和经受了惨痛损失而低迷。
哪怕赵声不停地下到各部队去鼓舞,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对能否成功守住武昌而失去信心。
另一方面,江苏革命军在成功攻占了徐州后也停顿了下来。
至此,同盟会无奈地发现凭借手中武力是无法完成北伐的。
然而军事上的不利,却并不能完全反映大局;就在阳夏战役进行的时间里,又有山西、江西宣布独立;云南都督蔡锷的部队也打着‘援鄂’的名号进入四川;独立各省代表也都齐聚中华民国实质上的临时首都广州开始举行临时国会会议!
事实上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发展,局势已愈发明朗;目前无论袁世凯还是民军都无法在短期内结束战争,一个多月密集的战斗除了让两方都遭受了惨痛损失外,也让勉强搜集的钱袋变得空空如野。
无论是民军还是袁世凯,在阳夏战役结束后都面临着军饷短缺的况。士兵拿不到军费,再崇高的目的、再根深蒂固的威信也没有用。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情况只会更加严重,两方也都在积极地谋求军饷来源;袁世凯与列强银行协商大借款事项,同盟会则通过其在海外的各处分部向列强谋求支援。
不过到目前为止,两方努力都无成效。
5月14日,海外飘荡了数月的同盟会总理孙文终于抵达了广州。
码头上彩旗飞舞,孙文从欢迎的人群中走过,在黄兴的陪同下上了马车前往由两江总督衙门改建的中华民国广东军政府都督府。
入内,孙文才脱去大衣便急忙拉着黄兴走到一副地图前面,兴奋地问道:“克强快说!现今我革命党军已经打到什么位置了?伯先兄何日能够重组部队发起二次北伐!?”
眼见孙文干劲十足,黄兴却只能苦笑一声道:“阳夏惨败,我们民军已经是大伤筋骨了……伯先如今也只能在武昌勉力维持而已……别说北伐,能守住武昌就不错了。”
孙文一下子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问道:“局势已经这么坏了!?伯先在湖北不是还有十万兵?我们还有广东、湖南、湖北三省之地?不是蔡松坡已经攻入四川、刘文鹿拿下徐州了么?三路联合一起,最少也有二十万人啊?”
孙文由于一直在海外,对国内局势的消息基本上只有通过沿岸的报纸和船上的电报了解,甚至要到抵达广州下船后才得知阳夏战役已经失败的消息。
对同盟会面临的恶劣情况,孙文并不了解。但黄兴却不一样;他作为广东都督,实际上的民军中央政府首领对现实情况有着清晰认识,知道倾尽同盟会所有的阳夏战役失败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士气,阳夏战役都是不可复制的。阳夏战役不单耗光了同盟会仅有的一点军费、更是损失了大批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到如今黄兴已再也找不出那么多钱和物、那么多训练有素的士兵、那么多军械弹药,以及当初战役开始时一往无前的士气了。
“逸仙啊……你听我慢慢说……”
湖北的战局虽然重要,但毕竟武昌还在民军手中,北洋军要是真想渡江拿下武昌也是要费一番功夫的。真正左右着他们军政府生死存亡的,是财政危机!
早在广东光复时,黄兴与胡汉民就算过一笔账,认为军政府若想要维持运作、满足十万北伐军的军费,每年开支至少在一千二百万银元左右,一年就是一亿多银元!四月初时,军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再加上社会各界对革命的热心捐款,勉强凑足了八百多万银元,才能供给赵声发起阳夏战役。
然而一场阳夏战役掏空了同盟会家底,待五月初时同盟会只能收上可怜的二百三十万银元,别说十万士兵的军饷没有着落、就连军政府的工资甚至都开不出来了!
比每个月千万银元亏空更严重的,是胡汉民算出下个月,也就是六月份时财政收入只会更少,看不到丝毫改善的可能!
军政府财政危机的后果,是武昌前线的部队下个月的军饷根本没有着落!是军政府面临垮台解散的风险!
这时候,哪里还有钱去供北伐!?
孙文来前有过各种推算,唯独没有料到事态居然严峻至此!
“克强可有与日本联系?不管什么代价,只要能够筹集到钱,都行!”
黄兴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明显的衰老了很多,脸颊深深凹陷,头上白发也多了许多。他望着迫切的孙文,叹气道:“我与头山满、犬养毅等人都联系了,还委托宫崎滔天回日本游说……都没用啊。”
“那可怎生是好!?”情势恶劣,孙文急得直跺脚。
“湖北钝初前些日子已与汉口的清军商议停火……言及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能够拨乱反正,推翻清帝,则未来民国大总统之位将有其的担任。”
孙文大惊失色,转而又极为愤怒道:“钝初怎能如此行事!?大总统这一国家最关键之公器,怎能随意许诺他人?此事克强你为何不呵斥阻止!?”
“逸仙兄!实在是没办法了啊!前线马上就要断饷了,没了钱你拿什么去革命啊!?”黄兴是真没有办法,若是有其他可能,若是能筹集到钱,他也不会答应宋教仁的建议。不过相比完全无法接受的孙文,黄兴内心深刻也觉得只要是推翻了满清,让汉人当这个大总统,那么哪怕是袁世凯也不是不能接受……
“此事实在荒唐!”孙文却转不过这个弯子,还在那里跺脚痛骂宋教仁无耻。
黄兴满脸苦涩地看着孙文暴跳如雷,直到其稍稍冷静下来后才说道:“袁世凯已经同意议和协议,他已秘密派遣特使在武昌达成了临时停战协议……等到他说服了清廷后,便可正式派使者南下了。”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当真要让一个满清官吏来当中华民国大总统!?”
“云南都督蔡锷以及江苏都督刘继业已经公然通电呼吁南北议和,除了少部分同志外,我们军政府内的同志和各省的代表也都认为议和能够减少国家元气的损失、避免生灵涂炭,更避免列强干涉使中国蒙受瓜分之苦!”
“刘文鹿有一句话说的没错,就是如今在战场上厮杀的都是汉族同胞!若能以和平手段完成推翻满清之革命,那么为此做出一些牺牲又有何不可呢?”
孙文在屋内来回走动着,仿佛根本没有听见黄兴苦口婆心的话语,自己狂热地道:“肯定还有办法!”
一拍手,孙文快步来到黄兴面前,高声道:“汉阳钢铁厂!我们将汉阳钢铁厂卖给日本人、筹集款项!”
“一个汉阳钢铁厂又能值多少钱呢……现在军政府亏空已在千万,下个月时两千万、下下个月是三千万……”黄兴话没说完就被孙文打断道:“一个汉阳钢铁厂不够的话,那就将满蒙抵押掉!若以满洲租借给日本人百年,当能筹集一亿日元的款子!”
“还有各地的铁路、码头,都可以抵押给列强筹集资金!有了钱,伯先就可以继续北伐了!真正革命成功!!不必理会袁世凯!”
“逸仙啊……满蒙若是在你我手上割让日本人……”黄兴缓缓走近了孙文,忽然怒喝道:“那你我与那慈禧太后又有何区别!?天下人将如何看我革命党!?”
孙文撇了撇嘴道:“满蒙本非汉家故土,租借与日人换取支持,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黄兴一时无语,无奈地叹了口气道:“现在列强根本不承认我们军政府,各地都督嘴上说承认,实际上是分文不拔。逸仙你就是真开除条件,我怕日本人也不会答应的……”
“会的!”孙文却颇为自信,只听他朗声道:“只要我们成立临时政府,选出了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就算正式立国了!到时候列强又怎会抱着腐朽的满清不放而不支持文明之民国呢?”
说到这里,孙文思维愈发熟路道:“与袁世凯的谈判不妨先谈起来,缓兵之策嘛!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尽早组建临时政府,换取列强承认和支持!”
望着向来独断专行的孙文,黄兴嘴巴张了张,想说些什么,最后却还是只能化作一声长叹。




大时代1902 第335章 南北议和(二)
第三百三十七章南北议和(二)
5月18日,在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的情况下,以及返回北京组阁的袁世凯压力下,面对空的可以跑老鼠的国库和日渐高涨的革命势力,经过袁世凯反复保证和承诺坚守立宪制反对共和下,清廷最终同意南北议和,授权袁世凯为全权大臣,负责南北和谈,委任代表南下商讨大局。
湖北的北洋军和民军沿长江一线签订了停火协议;北洋军占据汉口和汉阳、民军则守住了武昌。
同日,在广州集结的各省代表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临时政府暂设广州,同时共同推举原广东都督黄兴为正元帅、前敌总指挥赵声为副元帅,准备推选负责组织临时政府的大元帅出来。
次日,经过此前的秘密协商,南北议和地点既没有放在北方、也没有放在南方,而是选择在相对中立的上海公共租界内。北方的和谈代表是唐绍仪,南方则派出了伍廷芳来。
北方代表唐绍仪少年留美、是清廷有数的能吏和大吏、著名的清末外交家。南方代表伍廷芳则是南洋华侨,英文比中文还流利、留学英国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和律师。后其担任李鸿章的法律顾问,为清廷驻美国等地公使。由于伍廷芳年长唐绍仪二十多岁,可称得上是后者的老前辈。
南北议和的地点既然设在上海,这座早已光复多时的城市一下子就吸引全国的目光。
各地报纸都纷纷大肆报导上海的情况;独特的上海维系会、驻扎上海的江苏革命军第四混成协,以及上海所属的江苏军政府都督刘继业。
作为最年轻的都督,只有二十六岁,刘继业从江苏独立伊始就一直是各大报业的关注点。渡江北伐后,更是有不少报业记者赶到蚌埠前线去采访这位年纪轻轻就已跃居高位的江苏都督。
清末的官府和政坛还基本维持着千年来的传统,讲究威严、要有官威,轻易、若非必要绝不愿与报社打交道、大人物更是不屑于与那群小记者打交道的。然而与当今政坛上活跃的那些政客不同,刘继业却对各报社的记者很热情;不单是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回答了好几个不同报社记者的问题,还在第二天组织了一个什么‘招待会’的玩意儿,将一群记者都集中在一起,集中挑选问题回答。
刘继业本人回答了问题后,还派人带着记者去军营实地采访,大量的新闻素材不仅不藏着掖着,反而热情地向记者们开放。如此开放和友好的态度令记者们对刘继业的印象都非常不错,再加上他们报社的社长多也加入了维系会,受刘继业所辖制,因此更是尽力往好的方向吹捧北伐军的战绩和军纪等方方面面,怎么好怎么报导,简直把北伐军夸到了天上。
如此一来,通过报社的传播,刘继业和江苏革命军的形象顿时大好,不光是各界的捐款因此增加了不少、江苏各地更一下子多了上千名青年指明了要求参加北伐军。
军政府形象的提升也间接使得江苏后方的百姓对革命军队态度的转变,背地里对这些军人也不再以丘八称呼,当部队行军路过时也会不时露出个笑脸。
而第二标在刘台子和张台子两处坚守阵地,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清军进攻这一光辉事迹也通过报纸迅速在江苏、乃至全国传播开来!虽然阳夏战役两军投入的兵力是津浦线的三倍以上,论重要性更是远胜之,但是由于赵声的湖北民军最终战败,使得大获全胜的津浦线战役更为出彩和亮眼!处于革命后方的群众也宁愿聊津浦战役而不愿提及失败了的阳夏战役。
一时间,刘继业与江苏革命军的威名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声势不输于民军前敌总指挥、从广州一路打到武昌的赵声了。
而两人曾结拜的事迹更是被有心人挖掘出来,成为茶余饭后市井百姓热衷讨论的话题。
随着南北议和议定,战线停火,刘继业命令第二混成协驻守徐州、第六混成协驻守蚌埠,第一和第八混成协则返回了江宁。
凯旋归来的军队引起了群众的欢呼,不时有市民涌到街上围观胜利之师,不少人还举着代表了军政府的九星旗不停地挥舞着。
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军乐团更是演奏起雄壮的军乐,再配上民政部临时搭制的彩条和横幅,这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
趁着民心可用,支持率飙升的势头,刘继业在返回都督府后立即召见了都督府内和民政部司厅级以上的官员,要求借势开展军政府的宣传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吸引青年参军入伍、吸引百姓增加购买江苏公债的力度、吸引优秀英才进入都督府和民政部工作。
方法亦是三项;一则是在城内四处张贴宣传海报、二是由军政府内的职工组织起大型的游街活动发放传单宣传军政府、三是向学校派驻都督府的宣传人员鼓励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军政府及文学社。
期间数次提及了文学社,散会后张謇特意单独留下,待众人散去后才拉着刘继业问道:“文鹿啊,你跟老夫说说,这文学社到底是什么东西?”
江苏光复后,文学社正式公开化,张謇等立宪派人士对此组织并不是很感兴趣,大部分人甚至将其当作会党一类的组织。虽然张謇对刘继业暗中组织了革命组织却不告诉自己而感到不满,却也不可能因此与之翻脸。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文学社却越来越活跃,不仅到处派人宣传、市面上还出来了不少关于文学社的书籍和小册子。从这些小册子上,张謇等立宪派才明白感情这文学社居然还有政治主张?信奉什么国家主义?
对于国家主义,张謇十分看懂了六七,说实话内心深处对其是有认同一面的。盖因张謇本人属于资本家范畴,在国家主义理论中是需要拉拢的对象,而且张謇本人也颇为重视职工福利待遇,他作为晚清状元还是保留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对国家主义提出的社会公平、发展工业都赞同。然而,张謇又是坚定的立宪派,对国家主义所透露出来国家至上这种近乎独裁的观点,却颇为反感。
除了张謇之外,江苏的立宪派们都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层次对这一国家主义有意见。
刘继业自然不会将后期土地改革、社会改造的东西在革命初级阶段就拿出来,但是只是在字句之间所透露的些许信息,却已然使得不少士绅为之紧张了。
大体而言,清末的立宪派主体可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居住在省城内,多少接触参与了新政实业,已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意识的士绅,这类人以张謇最为典型。这些人虽然基本上是各地立宪派的骨干,却并非人数最多的。真正构成立宪派广大基础的,还是以居住在各府、县、乡的乡绅为主。这些乡绅大部分还保留了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绝大部分都有科举功名在身,多是片面地接触了新政的某一个方面,其立业之本依然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自身传统乡绅的属性多过新式资产阶级属性。
简单地讲,就是立宪派是由少部分资产阶级雏形为领导,配之以广大有文化的旧式地主而组成的。
相比资产阶级能够赞同国家主义不少主张,甚至未来有接受国家总调控的可能,旧式地主出于自身立场就会对什么平均啊、什么剥削啊、什么剥削啊、什么平等之类让泥腿子与自己平起平坐的的主张非常不感冒。
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这是儒家的纲常,若是底层的泥腿子要与秀才老爷平起平坐,这岂不是斯文扫地么!
当掐你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革命党人中颇有些市场,同盟会的民生主义亦吸取了不少主张,不过在大部分立宪派人看来还是不甚满意。
当然,由于小册子并未普及开来,也并非所有乡绅都能从中察觉到不对劲,因此目前尚未形成气候。不过张謇处于自己与刘继业合作的考虑,还是要尽早与其‘沟通’,免得事态严峻了就来不及了。
面对张謇的问题,刘继业轻描淡写地一笑道:“文学社是我当初为了排满革命在军中弄出的组织……季直公也晓得,军队是最讲究服从的地方,我为了让底下军官和士兵们听话,就弄出了讲究服从的国家主义理念出来。又因为许多士兵是泥腿子出身,也就挑了一些他们看了舒服的主张进去。”
“文鹿的意思是……这文学社仅限于军队中?”张謇并未被刘继业的说辞所完全说服。
“当然!军队不干涉民政嘛!”刘继业笑容却颇为灿烂:“文学社是我掌控军队的组织,其主张是给士兵们看的,非是要真正推行全国的东西……”
见张謇脸色虽然好了一些却依然没有信服的样子,刘继业一拍手,干脆道:“政治上,我还是坚信立宪的!正好有一事要与季直公商量……”
“何事?”
“南北议和在即,不出意外袁宫保必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政府成立,国会也要召开了。国会召开,就要如西方那般出现政党政治。”
张謇双眼一亮:“难道文鹿是说……?”
刘继业点头微笑道:“政党政治必要有政党,你我何不尽早联合成立一党来,在国会中争选?”
张謇沉吟片刻……
“此政党中,可有文学社之参与?”
“自然没有!文学社只限于军中,绝不参与政治!”刘继业斩钉截铁地说道。
“有文鹿你这句话……”张謇听后,脸上终于浮现出满意的表情。



1...140141142143144...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