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时代1902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文笔刀法
“直隶都督任免上面,唐总理与大总统颇有分歧,大帅认为哪方有理?”
几个问题下来,刘继业先一摆手,然后笑问道:“在场诸君凡是要问我关于北京之府院之争的,请举手,我好统一回答。”
话音未落,一下子就举起了七八只手。
刘继业轻轻颌首,好好思索了一番后,才缓缓开口道:“如我此前所说,我并不觉得当前大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分歧有什么问题。民国初立,百废待兴,无论是我、大总统、还是国会的议员们,都对自己新的角色有些陌生。因此有点摩擦,有点小意外是正常的!现在我们既然决定走议会制的道路,就理应容忍议会制中必然出现的不同机构的分歧问题。从我个人的了解,我是相信大总统是为国为民着想,称职的大总统。而国会的衮衮诸公也都是各省的代表精英,我相信两方会秉承国事为重的前提,运用政治智慧就中央政府的最终预算问题达成共识的。”
“至于前一阵子前总理唐绍仪请辞的事情,我明白这是内阁总理在人事任免上与大总统无法达成一致而最终做出的选择。就此,我想说的有几点:首先,唐绍仪之请辞是其个人行为,是他个人做出的选择。其次,就直隶都督人选方面,我作为地方都督,我认为都督之最终任命应该结合地方议会之选举与中央政府之任命。只有将地方与中央都照顾到了,这个都督的职位才能够稳定,才能够起作用。因此在直隶都督任免上面,我认为大总统和唐绍仪都不应在不征求直隶人民意见之前就任命。其三,既然唐绍仪之总理职位由于特殊原因乃是由大总统所提名,而非由国会正式选举而产生,其临时总理之职务从法理讲也可由大总统取消。”
“以上三点便是我对北京之府院之争的全部看法。”
回答完了关于北京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的记者分别又提出了一些其他问题。
“湖北方面联系上报中央,要求增加保留的军队数量,大帅乃是军事专业出身,您觉得现在中国各省以多少兵力最为适合?”
“以当前我国国防之形势,以及蒙古、伊犁与西藏紧急之局势,我国当前应该维持兵力五十万左右,重点布置于西北与东北之处,以此稳固边疆与国防。”
“都督对即将到来的国会选举如何看待?”
“一切遵照临时约法所规定之选举规则,我期望我四千年之古国能够成功迎来第一次全国国会大选!”
“据闻,大帅除了与季直公合办统一党准备参选之外,还成立了名为‘国社党’之组织,请问这二者之间可有联系否?”
“统一党乃我与张季直正式参选之政党,代表了我当前对国家形势的看法。国社党则是为我江苏官兵上下设立一个爱国之基本准则,与国会大选并无关系,二者也非一物。”
“大帅,您已展现出对新式教育的投入和热情……请问,就中国之教育未来,可否请教您之看法?”
“我认为,受教育是一个国民应有的素质,应有的义务,更是应有的权利!现在国家才刚开始建设,一切只能从简,但是只要能省下一分钱,就要把这一分钱投入到教育当中去!”
随着最后一个问题被回答完,此次记者招待会也就就此结束了。





大时代1902 第362章 士绅政治(上)
第三百六十四章士绅政治(上)
结束了记者招待会,刘继业直接返回到都督府的后院,就看到张謇坐在会议厅内翻看着报纸,已经等候多时了。
眼见刘继业进门,张謇放下报纸,站起了身子,笑问道:“把那些记者安抚完了?”
“例行公事罢了。”
“这等本事老夫是怎么也学不来的……”张謇自嘲般地笑了笑,看着刘继业系开了风纪扣:“也不知文鹿你脑袋里装了什么,如何会有如此多奇思妙想来的!”
刘继业给自己倒了点茶水,在张謇这一老合作伙伴面前显得很随意,嘴角只是微微上扬并未接话。
放下水杯,刘继业来到重新坐下的张謇对面,问道:“季直公当真准备与我一去马鞍山?”
“马鞍山制铁厂如今可是我三联集团的重要资产,最近又新到了一批大型钢铁,我好歹也算是集团的董事会董事长,怎能不去看看?”
前一阵子三联集团内部改制,重新调整了组织结构。原本张謇担任的董事会总理这一职务更名成了董事长、董事会内新增添了三人,如今总数达到七人、孙多森担任的总经理由虞和德接任并更名总裁,而孙多森本人则出任三联集团北方总经理一职。
总体而言,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在孙多森重心转移至北方,以及三联集团进行第一次增发股票后,张謇与刘继业两人虽然与孙多森一样股权有所下降,但是二人的影响力却得到了增加。
新加入三联集团的三个股东,同时也是董事会新成员的虞和德与刘继嗣是刘继业的嫡系、沈燮均则是张謇的至交和助手,使得张刘二人在董事会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况且,我也将北上赴任,到北京后不知何日再由时间来江南视察产业了。”张謇随即又补充了一句。
这才是张謇为何会决定在十二月这个天寒地冻的时候离开江宁前往安徽马鞍山视察的原因。
就在上个月,随着唐绍仪内阁解散后,身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重新任命其心腹赵秉钧为新任临时内阁总理,并重新制定了内阁名单。在这一名单当中,现任江苏民政总长的张謇被提名为工商部总长。这一提名的背后,自然是刘继业、袁世凯与张謇三人之间利益交换与政治协商的结果。
张謇北上北京,对于袁世凯而言,一方面可以拉拢张謇这一在江苏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立宪党领袖、另一方面又可以往江苏插入自己的人手。对于张謇本人而言,北上赴任的好处也很多;首先是对他开展统一党活动很有利处。相比江宁,北京此刻依然是政治中心,对张謇很有吸引力。其次,张謇本人长期以来一直信奉棉铁主义,如果能够担任工商总长将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至于刘继业,张謇北上对他而言,虽有坏处却也有好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张謇担任民政总长,国社党的活动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而张謇北上后,国社党的活动便可以进一步在江苏省民政部内开展了。
当然,刘继业表面上还是跟袁世凯讨价还价了一番,也要了一些好处最终才定下来,其中关键的就是扩大了江苏都督府的职权。除了对民政部有‘审计之权’外,各司司长任免需由都督同意,并且将教育这块领域划入都督府的管辖范围。
张謇北上赴任工商总长后,接任江苏民政长职务的将是张謇的好友、江苏海安人、曾任铁路督办、吉林巡按使等职务,在工商界和实业界都有着崇高名望的韩国钧。
这个人选也是刘继业所能接受的。
“这次马鞍山巡视,除了查看钢铁储备之外,还有集团内华中与华南地区总会,老夫这董事长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不参加的!”
刘继业也是专门挑了最近尘埃落地,公务不再繁忙的日子。
“此去安徽虽然路途不远,但毕竟要乘船逆流而上。如今江南的天气又是阴湿的厉害,季直可得注意身体啊!”
面对刘继业关心的话语,张謇哈哈笑道:“老夫这身子板,再享三十年阳寿不是问题!哈哈哈!”
################################################
三天后,也就是西历的1911年12月16日,刘继业与张謇以三联集团董事长和会董的身份从江宁乘船出发,前往距离江宁不远的安徽马鞍山制铁厂去视察。
路上,除了商务之事外,张謇与刘继业还讨论起政务来。
由于张謇即将离任江苏民政长,待新年后由其好友韩国钧接任,因此在北上赴任之前自然有不少心思会需要与盟友刘继业商论。
乘坐在虞和德名下的长江轮运公司一艘最大的客轮之上,刘继业与张謇从江宁逆流西上。客轮顶层被刘继业的江苏政府包下,更有一个卫队百余人以及随员数十跟随,而缓慢航行的客轮旁更有一艘江苏政府控制下的‘长江分舰队’炮艇护航警戒。
江宁光复时,当时江面上的两艘炮艇被刘继业派出的专员游说后反正,加入了江苏军政府序列。此后他们主要与江阴要塞一起负责警备清廷在湖北流域的长江舰队、以及在青岛方面的巡洋舰队。
不过由于上海拿下的早,再加上司令长官萨镇冰自己也有一番小心思,外海的巡洋舰队一直没能闯入长江水域中。最后反正的两艘炮艇除了在江宁光复时开了两炮之外,剩下的时间是一弹未发,静静地迎来了南北议和。
议和后,本来按照革命党人以及各地独立省份所掌控的水上力量是需要全部转交给中央政府,由新的海军部组成统一的海军。不过刘继业与袁世凯自有协议;在他们私下的协议中,长江的两艘炮艇得以被江苏政府保留,直接成立由江苏都督兼任司令的长江第三分舰队。
这两艘炮艇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纳入了江苏军政部的指挥序列中。
站在客轮顶层上望风甲板上,刘继业双手靠在栏杆上,顺着一旁张謇的手指方向,视线越过在长江之中护航的炮舰,望向长江北岸一座忽隐忽现的一座小县城。
“和县,县长为张云茂,是甲午科进士。”微风之下,张謇平静的声音显得有点断断续续。
“江苏政府之稳定,实在是有赖于这些士人为民为国在乡下努力维持……老夫北上后,文鹿还需要对他们多多支持啊!”




大时代1902 第363章 士绅政治(下)
第三百六十五章士绅政治(下)
张謇出于其自身的科举和官场出身背景、再加上个人经历和经验,对士绅的力量是非常肯定的。在张謇这位立宪派领袖看来,士绅有儒家修养可维护社会之道德、士绅有地位威信可辅佐政府维持社会之秩序、士绅有知识可成为新时代之模范国民、更重要的是,士绅有财力土地,是民间投办新型实业的主要力量源泉!
因此张謇一直很上心士绅阶层的利益,某种程度上他本人就代表了士绅阶层中较为进步一派的思想和利益。而他的立宪运动,本质上也是为了让全天下数百万士绅争取到更能够‘发挥’出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从表面看,张謇在南通也非常注重社会公益、为大生纱厂的员工们提供了相对而言优厚的待遇,还不惜从自己的腰包掏出经费补贴南通的教育和市政。然而张謇的这种行为,更多出自其个人品行与儒家的爱民入世思想。从本质上讲,作为进步士绅力量的代表,张謇的立宪主义政治思想实际上与国家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哪怕张謇也非常注意公益,但这种社会公益的主导,在其看来应由广大的士绅阶层来进行。政府只需要在制度上维持社会的稳定、商贸的繁荣、实业的兴盛就可以了。具体的地方事务,还是应由地方上的士绅来操办。
张謇的这种思想,与国家主义所主张的全方面干涉社会各部的政府完全相反。
此外,就社会公平公正而言,张謇也并不认同剥削的原罪论。他可以因为个人的品行对手下员工非常好,但是他却不会认同从制度上要求所有士绅们改善他们对佃农、对工人的待遇。
正是由于这两点极为重要的分歧,造成刘继业与张謇之间的合作只有可能是暂时的。
也因此,对张謇所表露出对前清留任的这些官吏的看重,刘继业实在是不敢苟同。
张謇或许认为这些人维持和秩序和稳定,是江苏能有当今安泰局面的功臣,刘继业却把这些人看作只是局势真正稳定前的过渡。由于江苏光复时人手不够,没有办法才留任这些人。但是本质上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在思想上已经无法跟上新时代的需求;他们中的不少人依然保留着前清官场丑陋的恶习、更无法真正理解新时代的新发展。
三个月前,都督府审计司曾派出专员到江苏内各地县政府督查账目,最终汇报的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全江苏共60个县中,共有16个县的账目查出了严重的问题,其中情形恶劣的三个县的县长直接以玩忽职守和贪污*名目就地免职;账目有疑虑的县更有38个;最终只有六处县没有查出任何问题。
而这还仅仅是这些前清官吏所熟悉的领域,就有如此多的不称职。在刘继业非常关注的新式教育中,除了江宁、苏州、江阴和常州四处地方的新式教育办的很顺利之外,江苏其余各县的新式学堂办得非常杂乱无章。
有的县城根本没有新学堂、有的县城直接将私塾的教四书五经的老师请来,挂上个某某新办小学堂的名号就充当新学堂了。实际上里面教的还是老一套的东西。更有甚者,通过民政部之手下发的教育经费也被各地县长私自挪用,问题非常多。
这些问题刘继业都曾专门与张謇探讨过,不过大部分都被张謇认为是管理上不可避免的‘成本’。除了在处理那几个实在恶劣的县长问题上达成一致,张謇并不认为有由省政府建立全面监管各地县长的制度的必要,反而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于‘地方自治’,在于用地方的士绅们来监管这些地方官。
这便是张謇与刘继业在思想上的分歧在政治抉择中的表现。
正是因为在民政部体系下,这些前清官吏在办理新式教育上极为糟糕的表现,才促使刘继业决定与袁世凯谈判将最为重要的教育领域的管辖划归都督府。
也正是因此,刘继业并不怎么愿意参与张謇的话题当中。
也是为了避免无谓的争执。
张謇也意识到在前清官吏这一点上,刘继业的看法与自己并不相同,不过这并非是关系到大是大非的问题,他张謇也不觉得有必要在这点上必须达成一致。
正所谓求同存异么。
其实张謇与刘继业分歧虽有,而且不小,但是在实业方面的共识却同样多。
张謇所主张的棉铁主义与刘继业的工业化发展不谋而合,均主张强调先发展以棉铁为代表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以此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外既可抵制进口,对内又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国防实力。
而达成这一主张的方式,也以整合金融业,建立大型资本集团与国家共同统筹经济。
在刘继业看来,虽然目前自己还挂名在‘统一党’内,但未来在政治上必然将与张謇渐行渐远。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后将主要集中在实业领域之中。
“季直此次北上出任工商总长,可与荫廷互相配合,如此我在地方、你二人在中央,再加上三联集团之平台,便当真可以好好发展国家之实业了!”
政治合作的关键就是搁置争议,往相近的方向靠近。以刘继业与张謇如今的关系和默契,再加上二者皆为成熟政治家,自然懂得此道理。
张謇笑道:“若非是慰亭极力相邀,老夫也不会轻易北上。如今天下局势恢复稳定,老夫想早点制定出振兴实业的计划来,早点让国家富强。慰亭、荫廷、文鹿与老夫都深明实业之重要,吾等共谋国是,则天下事不难!”
张謇早在庆军时期就与袁世凯同是吴长庆的幕僚,三十年前就是熟人,对袁世凯的熟悉程度还在其对刘继业之上。也因此,张謇对最后与袁某人合作的前景非常看好。
前一阵子天津的孙多森传来消息,称袁世凯已正式同意对外借款由三联银行出面办理,并且暂停了与四国银行的谈判。
而三联集团亦早通过商业渠道联系,先后与德国的两家财团、美国的三家财团、以及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财团接触,其中有数家都露出了浓厚的兴趣。预计最终可贷款金额将达到四千万英镑之巨!
按照袁世凯的意见,中央政府将与三联银行签订借款协议并且以盐税和西北路权为担保,由三联银行代为出面筹集款项。由于三联银行属于国内银行,因此并不违反袁世凯之前与四国银行签订的协议。三联银行则以政府之担保出面在世界各地筹款,并且有借此发行国内国外公债的权利。
另一方面,三联银行以孙多森为代表,将与财政部一起协助重组大清银行为中国银行,作为中央政府的中央银行。按照约定,中国银行百分之三十八的股份将由三联银行认购,其余由政府调拨成立。
如此一来,张謇、孙多森、刘继业等三人与袁世凯的中央政府的关系就变得更为紧密了。
江面上的微风轻轻吹打在脸上,在刘继业与张謇不自知中,客轮已经慢慢驶离了江苏水域,进入安徽。
刘继业抿了抿有些干燥的嘴唇:“若兴实业,除了鼓励民众参与投资外,政府之鼓励也实在必要。而当今中央政府财政紧张,全国地方也只有我江苏一地勉强收支平衡。振兴实业与财政健康是紧密相关的啊。”
辛亥革命以后,前清税收系统大都遭到破坏,南方独立的各省出于理想主义考虑,并未结合实际地对前清的苛捐杂税大加减免撤废,再加上局势混乱使得大量资金外逃至租界、纸币滥发、情形恐慌、军费激增,造成哪怕南北议和半年后,全国的财政状况亦距离健康甚为遥远。
1911年将终结,按照袁世凯财政部的预计,各省当年的赤字总和将达到七千六百万银元、而中央财政则将赤字八千二百万。
全国范围内,年终之时只有江苏一省达到收支平衡。
稍好一些的安徽亦赤字三百二十万元,还需要从江苏借款方能维持。
国家虽然统一了、局势虽然和平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消失了、但是崭新的民国所面对的困难依然重重。其中除了政体危机之外,非常关键的就是财政危机了。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给力的时候,关心国事与自身理想的张謇只能尽全力去维持局势。所以他要入中央去、所以他要来马鞍山视察三联集团的产业,然后再前往上海三联集团总部,集合整个华东的实业团体召开一个工商业总会,势必要在北上之前获得整个工商业界的支持!
只有如此,他这个工商总长才能有所施展。
出于此等考虑,当前张謇更是需要同样在实业界有着深厚影响力的刘继业的支持,也因此在前清官吏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在甲板上,两人详细地聊起了国家财政大局和规划,统一了思想,增进了感情。
客轮在航行了六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了安徽境内的马鞍山码头。




大时代1902 第364章 马鞍山(上)
第三百六十六章马鞍山(上)
岸边上的码头处已经站满了欢迎的人群,他们见悬挂着九星旗的客轮靠岸后纷纷都摘下帽子挥舞着示意。
在三联集团到来之前,芜湖府治下的马鞍山镇本来是一处无人问津的寻常山区,只是在庚子年的时候被发现了附近几座山头上有露天的铁矿存在。此后几年时间里陆续有当地或周边的人来此私自开矿,不过都是小作坊模式用土法炼制。别说钢了,数十座类似的小作坊加起来,生铁产量一年也才千余吨而已。
而彼时江边上也只有一些简陋的木制小码头,可以供渔船和小型火轮停靠。
然而这已是老皇历了。
从三联集团成立并收购了整个马鞍山周左的采矿权开始,这里就大变了模样。
短短数年里,原本寻常的小镇和村落,如今出现在刘继业面前的画面却已面目全非了。
距离江边不远处山脚下的村落已经完全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极大的数间厂房,和一座座高高耸起的烟囱,而这烟囱口中不断吞吐而出的浓浓黑烟也将本来碧蓝的天空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灰色。
在数座红砖蓝瓦工厂组成的工业基地周左,分布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成排、成排的员工宿舍,有周边居民的小土房,更有许多类似小商铺和茶水店的房屋。
大量的农田已被各色各样的房屋和设施所取代,不远处本来是集镇所在的地方如今更是成了一座巨型的露天煤堆,数以千吨的煤炭堆积在此等待着送入高炉当中。
而原本将周围联系起来,那种一到下雨天就泥泞难行的土路,如今也完全被上面跑着小火车的窄轨厂区铁路所取代。就在刘继业与张謇视线所及之处,就可见一辆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从露天煤堆装填完毕后朝不远处二公里左右的制铁厂呼啸而去。
而铁路的另一端,则通向了客轮所停靠的,由钢筋混凝土搭建、可以停靠长江上最大火轮的现代化码头。
与张謇一前一后在护卫的陪同下下来船,踏上水泥码头上,刘继业面前顿时被数十名迎上前来无比热切的面孔所包围。
“大帅!”
“欢迎东家!”
“给董事长您问好了!”
此起彼伏、各不相同的问候声扑向刘继业与张謇二人。
刘继业却一直保持着淡淡的笑容,在欢迎的人群中与每一个人都打上招呼。
能够在码头上站在最前列欢迎自己的,自然都是三联集团的高层,或者是马鞍山制铁厂的领导,是一些值得刘继业花心思记住的人。这其中,称呼自己为大帅的,是此地二百八十名护厂队队长,前三十四标老兵出身的国社党党员。喊东家的,则是出身自刘府旗下产业的一些人员。至于先问候张謇并称其为董事长的,则理所当然是张謇的旧部心腹。
哪怕刘继业曾无数次与张謇一并在三联集团内强调不分你我、淡化派系,但是这种事情终归难免。只能等待慢慢制度上的调整了。
在一群人的拥护下,刘继业与张謇很快就离开了码头,在制铁厂厂长,年纪在四十多岁的朱静玄带领下乘上了前往不远处制铁厂的小火车。
1...151152153154155...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