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时代1902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文笔刀法
“今天难得休息,文鹿真是找到了好时机啊!”对于自家表弟的来访,刘继嗣并不意外,很是和善地一拳锤在对方的肩上。
“好久不见文远甚为想念,既然已经归家,总归得来看望一番不是!”
走近来,刘继嗣哈哈笑道:“转眼不见,吾弟已是名满天下的风云人物了,只你在满洲与俄寇厮杀的胆魄,为兄便拍马不及啊!”
兄弟二人本来关系就不错,两房在生意上的合作也很愉快,加上刘继嗣善于与人打交道,交谈起来倒也不觉得生疏。在院外客套几句后,刘继嗣便请其入内,亲自为自家表弟倒上茶水,这才正色道:“想必文鹿此来不光是看望我这老哥的吧!”
刘继业也不客气,直截了当道:“听家父说,面粉厂情况很不错啊?”
点了点头,刘继嗣笑道:“当初若不是文鹿你想出好方法,以白菜价弄来一批机器,为兄还真就错过了一门好买卖了!好叫你知道,现如今面粉厂占地十亩,有工人六百,英式机械三十三台、可年磨面粉十四万袋,营业额达三十五万银子,其中光利润就有年七万!其中你大房占股十分之七、我二房占股十分之三,这两年的红利都是这么分的。”
说罢,刘继嗣还起身从屋内书架上取出账本,交给刘继业道:“这是办厂三年来的账本,一家一份,原件留存厂内。你看看。”
来刘继嗣家里自然不是为了翻看账本的,刘继业笑着收下后,只是摆到一旁。
“既然生意如此好,文远可有扩充规模的打算?”
刘继嗣略微惊讶地看了自家表弟一眼,随即面色如常道:“……大伯没与文鹿说过吗?”
本来一年半前刘继嗣便提出建议在现有面粉厂周边再建一个分厂,连地址都选定好了。但是两家商谈时,却被刘寿昌给否决了。倒不是因为刘寿昌对面粉厂有何不满,而是因为钱庄亏损,只能将面粉厂的分红拿去填补窟窿,实在无力扩张。没有长房合作,二房虽然有心撇开单干,却因前一阵子扩充机械的时候用去不少钱,一时间也拿不出十几万两银子,此事就只能暂时作罢。
此刻刘继业贸然问出这个问题,刘继嗣虽然一时惊讶,却很快想到了缘由,必然是长房有了资金……如此就好!刘继嗣本就很看重面粉厂,甚至把他当作主业来经营,只是最近苦于没有钱所以才没法扩张。现在看样子刘继业有了解决方案,自然很高兴。至于资金哪里来的,刘继嗣完全不在意。
“在下与家父商谈许久,最终说服他继续投资面粉厂扩张一事,所以这才来文远这里讨教。”
虽然心中很开心,刘继嗣表面却只是微露笑容道:“这回长房打算拿出多少钱财来?”
“家父四处调拨、拆解,能拨出二十万两银子,文远这边能拿出多少来?”
听到金额,刘继嗣再次感到了惊讶。二十万也是笔巨款,没想到这长房居然有如此魄力!不过惊讶同时,却也觉得蹊跷。同为商家、又是同族,他对长房资产自然有个大致估算。无论怎样,也不会超过二百万之数。如果这样,那么二十万两银子虽然不是说拿不出来,却也相当于对方几乎全部流动资金!要知道各地钱庄还得留些钱来备急!
真要****抽调,也不可能没有消息……
一时有些好奇对方这么筹集到这么多钱的。不过这种事情,自己私下调查可以,却不方便拿上台面询问。
况且在两方密切合作的时候,盟友实力增长暂时也不是什么坏处就是了。
“这样啊……”刘继嗣大致估算了一下:“扣除当铺等必要的流动资金,我们这边能拿出八万六千两银子左右吧。”
“那就是差不多三十万银子,足够将当下的面粉厂扩建一倍有余了!”刘继业知道表哥算是下了狠注,基本上能够拆现的都抵上去了。不过这样也好,多方协力,才能尽快尽短时间里扩大生产。
“不止!当初购置厂房的时候,就连着周边的不少土地一并买下,正好充作扩建新场地、此外各式材料、销路、熟练技工等等都已妥当,这方面也可以省下不少精力和金钱……主要投入的是修盖房屋、购置设备和新添人员需要用钱。以我看来,大半年后,现在的产量便能翻两翻!”
有了刘继嗣的话,刘继业倒是放心了。两人就具体事情又商讨了一番,刘继业便起身作别了。
“知道文鹿是成家之人,家有娇妻等候,这次就不约你了!过几天,等你闲下来,我带你去厂房看看……回来顺便吃酒去哈哈”一路送到门口,刘继嗣很亲热地拍着对方的肩膀。
“以后我常驻江宁,你我兄弟想见面不是随时随地嘛!就是什么时候,也给我添一个大嫂啊!”
刘继嗣故作悲伤表情,哀叹道:“城东薛家你晓得吗?家父已经向他们那里下聘书了,我看了看长的不错,也没有反对,预计明年年初不久就要成婚咯!”
“这样也好,省得你终日流连青楼中。”刘继业是一点也不同情对方,在这个少年普遍十七、八岁成婚的年代,自家二十岁结婚已经算晚的、而刘继嗣已经二十五岁,以清末的标准绝对的晚婚。他又是二房的长男,自然被催的紧了。
“你才是厉害,一趟日本居然娶了个东洋女子、听说还是当地大族,长的漂亮又贤惠,真是有福之人啊!”刘继嗣半是开玩笑、半是认真道。
“这么羡慕,你也去东瀛就是了!去政法大学之类的学习一年半载的、即能见世面、又可抱得美人归!”
几声玩笑,两人的关系似乎重新恢复到了三年前的摸样。





大时代1902 第105章 建军(上)
第一百五章建军(上)
“学生刘继业,拜见大人!”
深秋时节,树叶泛黄、凉爽的空气难得卷入江宁,如此环境中,心情难免不会变得秋高气爽。
江苏督练公所官署内,一名穿着没有肩章的陆军军服的高大青年除去军帽,毕恭毕敬地向官厅内主座上的四十余岁、身材短矮、有些龅牙,身着新式军服的新军将领拜下。
主座之人安然受了刘继业的大礼,神色并无居傲,完了颇为客客气气道:“免礼、免礼,文鹿还请起身。”
等刘继业重新站起,此人仔细打量了一番,捏着唇边的山羊胡,露出满意的笑容:“前些时候听张师爷说,力擒沙俄寇首、我大清难得的军事人才、留日高才生便在我江宁,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
“徐大人谬赞了,学生不敢当。”
此人名叫徐绍桢,字固卿,广东番禺人,甲午科举人,当前的职位是苏松镇总兵,因为一直热心筹办新式军队、加上机缘巧合下,被新任两江总督周馥所器重,已被任命为即将成立的新建陆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性情温和、思想开明,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对刘继业恭敬有礼的态度很是满意。
清廷自签订《辛丑条约》后,便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
去年,日俄战争正打得火热的时候。时任两江总督魏光焘筹备招募江南武威新军,并请在江宁先练一镇新军,然而北京新成立、负责一切新建陆军事务的练兵处未同意。
1905年二月时,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同年七月,署两江总督周馥奏拟在江宁先练新军一镇,建议拟名为“暂编南洋陆军第九镇,步队名为暂编第十七、十八协,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标,马炮工程辎重各队补足后名为暂编马队炮队第九标,工程队辎重队第九营”。此项奏章终被练兵处核议照准,并予“暂编陆军第九镇”番号。
不过虽然军队的番号下来了,但是人员、兵器、场地都还在筹备中,甚至连架子也没有搭好。同时,也急缺现代军队所必需的大量接受过现代化军事教育的军官。
徐绍桢向刘继业询问了一番对方的出身、在日本的学历、以及满洲战场上的一些事迹后,很赞赏地鼓励道:“文鹿年纪轻轻,却已学业有成、又得战火锤炼,他日必为栋梁之材也!”
称呼上的变化被刘继业察觉,知道这位自己未来的顶头上司对自己还算满意,放下心来。
“我们第九镇草创未久,正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听张师爷说,北京的兵部、江西陆军小学都招你前去赴职,被你拒绝了?”
自从刘继业回到江宁后,确实受到了几封邀请;作为当前中国各地都极缺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军事人才、加上在日俄战争中有了点名气,受到如此待遇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刘继业点头答道:“学生确实得到不少大人的厚爱,但无奈故土难舍,学生已远离家乡三载,只愿能随时尽孝于父母身边、暂时不愿再背井离乡了。”
徐绍桢认同地点了点头:“念乡之情人皆有之,难得你还兼有孝心。子曰:父母在、不远行,在这大变之世中,已是难得了!”
或许是因为对刘继业很满意,徐绍桢难得地请尚且是白身一个的对方入座,叫来茶水,如同长辈问候一般随意说话。此举让刘继业并无意外;虽然他事先做足了功课,知道这徐绍桢是开明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属于可争取的潜在革命者。此刻与徐绍桢交谈,其无论从态度、谈吐还是思想来看,都有进步的地方,可谓清廷内的新派人士。这样人,非常适合当自己的上司……于是刘继业也投其所好,将不少新式观点、知识等一一抛出来,惹得对方频频称赞。
聊到兵制时,刘继业引经据典地历数中国历史上各个兵制的得失、更兼以西方各列强军队作为比较,尤其是募兵制的英国陆军与征兵制的法国、德国陆军对比,更是让徐绍桢大开眼见,待其说完便鼓掌笑道:“文鹿所言极是!于国家而言,募兵只可为一时之需,征兵制方为可用于千秋之举。”
原本含有面试成分在里面的见面,此刻已不知不觉演变成两人的聊天,而且徐绍桢越聊越来劲,内心在惊叹刘继业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地的同时,也愈发赞赏。直到茶水凉透了,徐绍桢才惊觉两人已经聊了一个多时辰。
“啊呀,你看我,聊的尽兴、忘乎所以,都忘了时间了。”略带歉意地笑了笑,徐绍桢这才轻咳两声,仔细琢磨了一番措辞后,正声道:“第九镇方建,正是需要文鹿这般人才的时候!方才一番考核,本官已知道文鹿你是精通征兵制利害之才!然而征兵制乃我大清所未有,如今方一施行缺乏兵员……若文鹿你能征得二千新兵,我便愿以第三十四标标统、正参领军衔与你,还望文鹿莫要拒绝啊!”
清末军制,标相当于团,编制在二千人左右。同时为了矫正历代以来重文轻武的习俗,清廷从一开始就给予新军军官极高的待遇。就拿标统(团长)而言,其对应的军衔正参领(相当于上校)等同正三品,格同一省之按察使!而协统领(旅长)的地位更是从书面上与巡抚、布政使相当!
刘继业一个区区二十岁、不过在日本留学了两年的白身青年,一举抓住了好时机,一下子便成了三品大员、一个很多混迹官场半辈子都遥望不可及的地位。这足以解释为何清末的中国人为何如此热衷于留洋、以及为何会出现小规模的从军潮。
当然,能够被拔升,一方面是因得到徐绍桢的赏识、二来确实是遇到了清廷急需军事人才的好时机,三来也是因为第九镇草创紧缺各种军官人才,而身为陆士毕业生、又真枪实弹上过满洲战场、还扬名于日本的刘继业可谓各方面都符合要求。如此,再加上银弹攻势,才是二十岁青年就成为正参领的原因。
如此机会难得,刘继业自然不可能拒绝。虽然要求征得二千兵员,而且要符合清廷颁布的新军募征标准;即士兵必须识字、军官必须通文章,但是深知中国情况的他有自信能毫无困难地完成这个任务。要知道最难招的军官他可是由一大把同学,而士兵也不是问题;只要有口饭吃,在这个远远谈不上盛世的年代自然有无数人挤破头皮都要进来……只需要进行严格筛选从中挑出精锐。
刘继业立时站起身来,也不推辞,向徐绍桢敬了个军礼,大声道:“下官留学东瀛,学习兵事,本就欲投身戎旅,报国尽忠。日俄战争中,交战双方不顾我中国主权、在中国之神圣领土互相厮杀、给中国之民众造成无数苦难,伤亡和损失……此诚因国家武备虚弱也!今下官蒙徐统制礼遇厚爱,又怎能辞却?二千兵员必能征得,请大人在此受下官一礼!”
这回,徐绍桢一脸正色地回了一个军礼。
又交代了一些关键性军务,同时定下了上差的时间,徐绍桢一反常理的亲自把刘继业送出官署,对其重视可见一斑。
出了官衙,自己的军职终于有了着落,眼见着向计划又迈近了关键一步,刘继业顿觉心情舒畅无比,恨不得高歌一曲。
回到江宁的这段时间里,刘继业把首要的精力投入在陪伴家人当中,与亲人长期的分别带来的思念和愧疚随之慢慢淡去。这一期间,刘继业基本上每日便是与父母亲团聚、与青子恩爱、与弟弟妹妹友善,似乎是趁有时间准备把落下的时间补回来。
此次拜见徐绍桢,背后自然有白银来开路;首先由父亲牵头,拜访了两江总督府内红人,张师爷并送上了八千两银子的打点,再加上自己确实各方面都颇为出色,才换来了这次会见,以及最终第三十四标标统的职务。
当然,理论上是掌握二千余人的标统,但刘继业手下一个兵、一个将也没有,一切都需要刘继业自己从头开始。不过这一点正中其下怀,可以让他放心大胆地把这只部队从一开始就烙上他刘继业的烙印。
正好可以光明正大地筛选部队的成分,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推行国家主义之需求。
自己在东京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将派上用场了!
刘继业在街上叫上一辆东洋车,上车刚准备说出比他先一步抵达江宁的王光亮的府邸时,忽然脑海中想起一个人来。权衡一番,似乎还是应该先见此人,于是向车夫说道:“去三江师范学校。”
东洋车缓缓朝另一个方向跑去。




大时代1902 第106章 建军(下)
第一百六章建军(下)
东洋车停在玄武湖旁北极阁以南,数栋全新的西洋式楼宇。刘继业下车付了车费后,大步走入校园。一旁门卫看他穿着军服,小心翼翼地上来询问目的,刘继业解释道:“过来见熟人。”
“敢问……军爷的熟人是谁?”
“赵毓声,赵伯先。”刘继业淡淡地说出这个名字。
门卫恍然大悟,一拍脑门露出歉意道:“……是赵声教习吧!他前日刚刚辞退了学堂的职务,不过今日早上小人还见过他,想来应该是收拾包裹的吧……”
“既然如此,还请帮我指明其办公所在。”
门卫歉意地摇了摇头,扭头指向身后的洋楼道:“实在是不好意思啊,这个军爷得问里面的职工了。”
刘继业向门卫表示谢意,然后步入三江师范学堂的校区。这所东南投资最重、也是最为新派的学校成立时间不过才一年多,校区内的洋楼虽然已经可以使用,但是院内还是有不少地方在施工。此外草坪及树木还没有来得及栽种,因此走在校园当中显得周围空旷无比。
此刻应该还是在上课时间,校园里没有一个人,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不少人影晃动。
没想到自家结拜兄长居然辞职了啊……
不过想来彼此三年没有见面了,人生轨迹发生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步入崭新的西式教学楼,进去后正好看见一个穿着西式服装的黄种面孔,脑后没有辫子的中年男子捧着准备上楼梯,刘继业急忙叫住道:“请问赵声教习的办公室在哪里?”
男子回头看了看,脸上露出了一丝不耐得表情,然后仿佛装作没有看见一般便继续走上楼梯。
如此态度让刘继业心生不满。他皱眉望着对方傲慢的身影,暗想这日本教习在中国真是好大的脾气!哪怕在日本,也少有如此无礼之人。或许是在战场待过的缘故,刘继业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在小人物面前忍气吞声。他快速跑上楼梯,用日语大声道:“如此无礼,这就是‘貴様’的态度吗?”
日本教习停下了脚步,重新打量眼前之人,认出了对方身上的军服,神色骤然变了数变。
“……赵教习在三楼左侧第四间。”虽然拉不下脸来道歉,但是日本教习的态度顿时谦卑了不少。
既然服软,也就没有必要再纠缠了。刘继业三步并作两步,几下便来到了三楼,果然在左侧找到了写着‘教习室’的房间。清末时新式学校不光学生大部分要住校,就连老师等教职人员也是如此。赵声当初在江宁江南陆师学堂读书时便是住在学校中,自然在江宁没有房产。此刻在教学楼里有一间住所,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来到门前,隐约能听到里面传来一阵谈话的声音。
推开门,室内坐着的两名青年同时望过来;其中年长些许,留着一把胡子的人颇为陌生,另外一人却顿露惊喜之色,一下从椅子上跳起来,大笑道:“文鹿!”
“伯先兄!”
二年未见的结拜兄弟互相紧紧拥抱,赵声打量了刘继业一番,啧啧有声道:“许久未见,没想到文鹿又高不少!”
二十岁的刘继业身高在一米八三,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已经几乎是巨人的身高。相比之下,一米七五的赵声虽然个子也不矮,甚至也算出类拔萃的类型,但是站在刘继业面前还是明显矮了一头。
自从赵声1903年离开日本返回中国后,虽然距离遥远,但两人偶尔也有书信往来,因此赵声大致知道刘继业身上发生的事情。此刻相见,虽然难免有些陌生感,但是也不至于全然不知对方状况。
赵声用力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再次赞道:“也比当初更壮实了,看来日俄战争还是给你许多磨练啊!”说完,回过头来,手指向身旁大胡子,介绍道:“这位是余的好友,柏文蔚字烈武,当初还在陆师学堂时,便已是志同道合之人了……”
刘继业与柏文蔚互相友善地打过招呼,赵声在旁准便也将刘继业介绍了一番。
一阵久仰大名等客套话后,刘继业看到屋内打包好的东西,笑问道:“小弟才回江宁便想着来此处找兄一聚,在门口听说大哥你已准备好了辞呈,若不是来的巧、差点就错过了!”
此言一出,赵声脸上依然还是笑眯眯的样子,在旁的柏文蔚却脸色不悦,恨恨道:“还不是有奸人散步谣言,迫使伯先离职……”
赵声笑着对柏文蔚道:“文鹿也是我等之‘同道中人’,都是有志之士,烈武不必藏着掖着。”说完,看向刘继业道:“为兄处事你也知道,自然不会有真把柄被人拿住……”
原来赵声自1903年夏天回国后,便一直在三江师范学堂担任军事教习,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接触暗中开展革命活动、积极培植革命力量。除了在学校内私下宣传一些激进的思想外,还在家乡镇江创办‘阅读书社’、‘体育会’等组织,亲自授课灌输爱国和革命思想,以及教授军事技术知识和锻炼身体。通过这些活动,赵声得以在两年时间里初步建立起一批忠实的伙伴,包括他的两个弟弟赵念伯河赵光。然而树大招风,不好的流言最终还是传到了校方耳中,此外赵声也觉得继续干军事教习一职没有太大发展,不如辞职了之,正好乘此机会躲过是非。
而柏文蔚本来是在安徽公学任教员,也是如赵声一般在学校内发展革命势力。二人早就相识,互相虽然年纪相差很大,但是一直关系紧密。此次柏文蔚来江宁,本来是想与赵声商讨联合行动事项,却没想到对方已经辞职了。
在被问及辞职后的去向时,赵声笑问道:“文鹿可还记得湖南郭人漳吗?”
刘继业想了想,脑海中浮现一个人的摸样:“可是当初东京时与钮君与秦君时常共处的郭葆生?”
赵声点头道:“没错,就是此人!他本来因为家中父亲是满清大吏,所以得以荫补山西道台,但是最近却弄通了关系,准备到广西去担任巡防营统领。你也知道此人当初在东京时便是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对军事一窍不通,不过是贪图军队内升职快罢了……不过正是因为他不通军事,才要请余去广西任职,协助他整练军队……说来,余与之相熟,还是因为被文鹿你介绍入青年会啊!”
“伯先兄准备去广西咯?”
“没错……不过余要三天后才出发,咱们兄弟还是能找到时间聚的!不过可惜右立身在上海,不得相聚了。”
说到许久未见,依然还在监狱里待着的王东,刘继业也是有些想念,不过还是开解道:“右立在上海租界已是创下了硕大的名号,与章士钊、章炳麟一般都是满清悬赏缉拿的要犯……等后年他刑满释放之日,我们到了上海再去找他相聚罢。只是可惜蔚丹病逝于狱中,未能等到释放之日……”
“也只能如此了。”赵声叹了口气,转而问道:“说了这么多余的事情,也不知文鹿你如何了?”
于是刘继业再次重复了一遍自己的经历,最后总结道:“也亏得日俄战争中挣下的些许薄名,被如今江宁新军第九镇的统制徐绍桢所看中,我方才刚从统制衙门出来,已被任命为第三十四标标统、正参领军衔,不日即将上任了。”
“哦?那可得恭喜了!一标统领,手下二千余人马,足以以此谋定大事了!”赵声与柏文蔚都是发自内心地为刘继业感到高兴;除了私人关系之外,更主要的则是又多了一名革命同志潜伏清廷高层。一旦需要起事,二千多新军也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呢!
1...4748495051...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