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毒清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没落皇朝
对于杨三爷,徐子渭也是敬服的,河道工程如挟大,仅凭一家之力,就完成了一半,这可真是前无古人的大手笔呐!
但凭一家之力,做一国之事,总有些力有未逮的,虽说三爷的财路广,但搜刮上来的银子,多半做了两湖的军费,河道工程的资金,多半是杨家的商号垫付的,如今杨家的商号,也有不少的股东,这么做事儿,毁根本啊!
“一群没眼色的傻子!杨家是老子的根本,老子岂会让杨家随便的倒了?
你小子看出了什么没有?”
骂了一句之后,杨猛不怒反笑,瞧这满脸笑意的三爷,徐子渭真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三爷,计长不擅商务,大略的说说,说错了您别见怪。虽说您在两湖购置了大量的土地,修渠固河有其必要之处,但粮食终不是个挣钱的买卖。
即使两湖的粮食产量翻一番,十年二十年之内也是收不回本钱的。
驳船虽说能剩下八九成的运费,但是这点费用,还及不上粮食的产出,总起来说,这河道工程,十年之内是很难回本的。
正途的买卖,没有大量银子做本钱,根本无法维继,三五年之内,出资三四千万两,超出了杨家的承受能力了。
河道工程是个无底洞,虽说好处多多,但拖垮了杨家,即使有再多的好处,也不能继续了!”
商业之中的权衡利弊,只有一条,那就是核算成本,河道工程的成本太大,即使徐子渭这样不擅商务的人,也能推算出其中的利弊。
“呵呵……算的不错,若是加上云烟呢?”
杨家的正途买卖,确实挣钱不多,但云烟是个例外,虽说杨猛也不怎么清楚如今云烟的交易额。但一年两三千万两的盈余。应该是可以保证的。
宜良毒厂的规模一扩再扩。现在的月产量怕是也在百万斤上下吧?不少字有了这个敛财的利器,区区一个河道工程,在杨猛眼里还真算不上什么的。
“三爷,云烟获利虽多,但云烟的盈余,一直是归新军、西山、明湖掌管的,这三处,每一处的耗费都不小于河道工程。即使有些盈余,怕是也不足以支撑之后的固河修渠呐!”
徐子渭这么一说,还真是戳中了杨猛的软肋,这几年他虽说不怎么关注商业的发展,但大清和国外的状况也是显而易见的。
云南的出口以云烟为主,以货易货占了大半的份额,虽说杨猛新辟了一些出口创汇的项目,但要真正的发展起来,三五年的功夫,也不算很长。国外的收益,云烟还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其他的,多半还在改进、推广之中。
传统的茶货、生丝、瓷器、油料,茶货是杨家的正途买卖,生丝、瓷器前两年才刚刚发展,油料则大多用在了云南,论起来正途的出口买卖,也只有茶货一项算是支柱了,生丝和瓷器想要大规模的盈利,需要的也是时间。
至于内销,大清上下,如今就是这么个屌样字,需求量被战乱死死的遏制住了,想要在国内大规模的盈利,怕是十年之后的事儿了。
新军、西山、明湖这三处,每处都可以算是一个河道工程,新军下辖武装,这里的消耗虽说不是最大的,但却是最持久的一项消耗。
西山是最大的耗资所在,建厂、开矿、做研究,开一处就是百万两银子,随着厂矿向四川两湖推进,这边的耗资,也会越来越大的。
而杨猛办的这些厂矿,盈利是很少的,大多都是内耗了,兵工厂、造船厂以及其他的各种工业,现在都不是盈利的所在。
明湖,虽说只是个书院,但耗费一样不少,接济读书人、供养云南的大批学童、外派留学生、外派技术人员,还有一个广州船政学堂,哪一处都是花钱的所在。
耗费大、收益小,虽说长远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但现在,杨家也只是勉强支撑局面而已,面对资金缺口,杨猛也不是无路可走的。
想要扭转固河修渠的亏空,对杨猛来说很简单,出卖一批资源,就能轻易的弥补这个缺口,这几年单单在云南一地开采、提炼的精铜运到广州,恐怕也值个大几千万两的银子。
高品质的锻铁、硝磺、铅锡,这些加起来,比精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富余的金属矿藏,可不是埋在地下的,这些东西,都是精炼之后,存在仓房之中的,只要运出去,就是银子。
这些东西都是战略资源,转手也很容易,无论是米利坚、英吉利还是法兰西,亦或是北方的峨罗斯,想必对这些矿产都是垂涎欲滴的,换成钱财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可这么做了,接下来一旦开战,杨猛卖出去的这些东西,恐怕就要用到自己人身上了。
另一条路更简单,那就是动用他在东南半岛和印度的收获,这两地的收获,除了不能变现的玉料、宝石、古董、资源之外,还有数量极大的一批现金银。
半个东南半岛、整个印度的金银,都被杨猛刮了一边,总的收获,几十个河道工程是消耗不完的,作为私产,这些东西自然是多多益善的,但如今这局面,除非能大规模的搜刮国内外的财富,不然很难让杨家的商号维持收支平衡。
搜刮国外的财富,云烟一直在做,虽说为了稳妥,大半的云烟选择了以货易货,但每年云烟的收益都是不菲的,自打英吉利给太平军提供了武器,杨猛也一改之前的策略,开始狂吸英吉利的金银财物,但这事儿也是有极大隐患的。
恐怕上海道的那批陌生英商,就是英吉利的应对手段吧?不少字
搜刮国内,这事儿也不怎么难做,让水师团练或是新军摇身一变,成为匪贼,两湖两广皖赣甚至苏浙闽三省都能成为杨猛打食儿的地盘,若是再加上一个天京的圣库,也能维持固河修渠的费用,而且会有不少的盈余。
但这事儿更不好做,如今的大清,最缺钱的一个是朝廷,另一个就是主持河道工程的自己了,一旦两湖、皖赣的大户,频频被洗劫,自己也就是最大的嫌疑人,刚刚与曾涤生维持好的关系,怕是也要破灭了。
“这事儿我知道了,告诉下面的人,云南的老爷子,最近会给商号注资的,暂定一千五百万两现银,这事儿你好好的宣扬宣扬,毕竟涉及到了杨家上下的安稳。”
杨家的底子,徐子渭算是知道一些的,东南半岛之事,他亲身的参与过,那边的收获,别说一个河道工程,怕是十个,杨家也负担的起。
这些事儿,徐子渭虽说清楚,但下面的人不清楚,若是老爷子能注资的话,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三爷,可是要动那批银子?”
“嗯!先解了如今的困局再说吧!商号的支出,登去厘金之后,剩下那块就是河道工程的欠款,老爷子注资之后,冲减掉这一部分欠款之后,剩余的都算是杨家在商号的股份,这事儿你知会一下广州的泰辰和宜良的杨福泽,让他们把这事儿办妥了。”
虽说是出私产,但杨猛心里的账也算的明白,如今的商号,可不是杨家自己的,其他的大小股东,也有成百上千,厘金是税费,自然要登去的,剩下的出了还债,增加股份之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让杨家的大小股东,看看杨家的真正实力。

。,





毒清 第六百三十七章 应对
“三爷,既然这固河修渠如此折本,您为何还要孤注一掷呢?先对朝廷用兵岂不是更好?”
银子的问题,对杨家不算什么事儿,但作为军师,有些话徐子渭还是要说的,钱财算不得什么大事儿,下面的话,才是徐子渭的真正目的。
面前的三爷,若论计谋的话,并不次于他徐子渭,许多事情三爷看的明白,但固河修渠一事儿,未免做的有些早了,这个工程完工之后,无疑会给朝廷拉去许多的民心民意,出力不讨好,这是很显然的。
“现在对朝廷用兵真的好吗?国内这局势简单而明了,国外呢?”
徐子渭的话,杨猛也没怎么上心,有些时候虽说安内重要,但御晦相对于安内,却更为重要。
别说再打败仗了,庚子年那一次,就让沿海的百姓对洋人分外的忌惮,五大商埠的洋人,比朝廷都难惹,遇到长毛贼之后,苏浙一带的商家,不是想着支持朝廷平乱,而是第一时间选择了到洋人的租界避难。
若是再败一场,内有长毛贼,外有列强各国,面对洋人整个大清的民心,都是软弱的,还谈什么以后呢?
大清朝,在杨猛的眼里不算什么,虽说听了魏五的劝说,这几年在谋求大势,但是这大清朝,若是实在不识时务的话,杨猛也不介意屠杀一族之人,毕竟相较于四万万,杀掉几百万还是能够接受的,无非就是个屠杀之名而已,一路走来这样的事情杨猛已经做了不少,再加个几百万人,当真不算什么的。
至于善恶之类的虚名,混官场、混政界的又有几个人在意呢?让后辈,花个几十年的功夫,血债也能变成恩惠!
“三爷是说,近期在广州会有一战?河道工程之中的支流工程。是为了应对洋人?”
在战略上,徐子渭可不是个生番,略一回想河道工程,那庞大的支流系统。可是连通了广东与两湖的,说的再远一些,支流工程就是连通了广东,与西南的各省,即使皖赣这些地方,也在流域之内。
以机动驳船的速度,即使从最远的云南往广州调兵,最多也就十天的时间,十天,对如今的战局来说。已经是反应迅速了,两湖一带的援兵至广州,最慢也就四五天。
若是拿着湖南说事儿,只怕朝发夕至也不为过,一个河道工程。实际上是把云贵川湘鄂皖赣以及两广连成了一片,即使与朝廷对上,借助长江水道,以杨家新军之精锐,怕是割据江南也只是三两个月的时间而已。
区区数万长毛贼,都能打到江宁,若是换了三爷出手。江南改天换日也只是反掌而已!
“算是吧!只是时间晚了些,若是时间充裕的话,老子还要把黄河也并入河道工程之内,那样的话……哼哼!”
杨猛‘哼哼’一笑,徐子渭这才知道杨三爷的大手笔,这驳船之利。就在这里,一艘动力船,可以拖拽几十艘驳船,若是运兵的话,一个船队就是上万人呐!
翻江龙、驳船船队。再加上之前修建的炮台,新军在内河之中无敌手呐!
“三爷宏图大略,计长远远不及!”
话说到这里,不宾服不成呐!长江水道、大运河、黄河,这大江、大河连通之后,只要是在大江、大河的范围之内,驳船能到的地方,就是杨家新军的地盘。
若在加上武庄、田庄,满清朝廷除了关外之地,怕是无处可去了。退到关外就安全了?也不是!杨家还有海船的,自江南至辽东,由海路入陆路,这偌大的疆土,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杨家的新军呐!
这盘棋,河道工程只是个开端,最多十年的功夫,即使满清退到关外,也没有一丝的活路呐!
杨家的新军可不是水军,上了岸更厉害,以河道为基点,这偌大的疆土,何处去不得?
“这些都不算什么的,老子的真正目的,就是借着水网发展大规模的厂矿,两湖和四川的矿窑,这段时间也该往手里拢一拢了。
就借着协饷的由头吧!如今安庆的兵权在老子手里,加大各省的协饷数量,催的急促一些,各省无钱协饷,就用矿山来顶账,老爷子注资的那一千五百万,挪用一些也是可以的,作为军费未尝不可。
计长,如今这时局,怕是要大变了,朝廷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洋人。
英吉利那边已然有了应对,咱们自然要接着出招的,上海道那地方不错,等颜卿任职之后,拨弄着太平军过去试试水,大江的出海口,咱们是一定要掌握住的!”
无论是对云烟还是对大清,英吉利、法兰西、米利坚都是有野心的,北方的峨罗斯也是一样的,但如今海上的威胁更大,那峨罗斯只能暂避了。
英吉利应对云烟只收现金银的路子,杨猛大概能够摸得清,如今的英吉利政府,怕是已经把云烟的配方看成了势在必得的东西。
联合法兰西,支援太平军,从这两个动作,不难推测出他们的野心,顺利的话,沿江而上就是云南,即使不顺利,也能进军天津卫威胁京畿的安全。
这样的应对措施,意味着战争,对于战争,杨猛也预备了很多年了,若是战败了,杨猛自然无话可说,一旦胜了,杨猛就教教这些洋鬼子,什么叫做真正的禽兽不如。
杨猛这边的应对策略,虽说不是很充分,但近期一战,杨猛也有相当的把握,这一战若是能打到京师最好,那样他就可以接着勤王的名义,入主京畿之地了。
若是打在了南方,杨猛也可以顺势控制整个江南之地,三五年的发展之后,海陆双线开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儿。
若是铁甲舰犀利,那此后的战争,就大有赚头了!没有任何目的的战争,根本就是没意义的战争,对百姓而言这是族战。而对杨猛来说该如何从这样的战争之中获益才是重点。
战争的花费,战后的抚恤都是需要失败的一方来支出的,至于失败国的民生如何,就不是杨猛该关注的问题了。能打到家门口都不是什么好人,这些的国家也不值得可怜,穷追猛打、赶尽杀绝才是正理。
“三爷,说到这洋人,上次潘老爷所提修约一事儿,您还没做答复呢!”
与洋人还是与朝廷开战,徐子渭不怎么关心,他所知道的新军,在大清就是无敌的军队,洋人恐怕也不是新军的对手。
三爷所说的应对。徐子渭理解的很到位,无非是大义而已,读书人最擅长的就是这个,修约无疑是个不错的开战借口。
“修约?那是朝廷的事儿,咱们不能拿着这个做借口。这段时间,五大商埠的洋人或许会有些挑衅的动作,这才是咱们要着力的地方。
修约一事,自有朝廷那边应对,咱们要应对的是商事上的挑衅,原则只有一个,只要在道理上站住了脚。咱们谁也不让。
让明湖那边派遣一部分精通西洋律法的人到广州,以便潘老爷和泰辰应对,泰辰那边,一分利益也不能想让,至于潘老爷,还是要以朝廷的谕令为准。这事儿到时候老子这边自有计较,近期主要看朝廷的应对,咱们为辅。”
修约一事,杨猛没什么态度,既然朝廷不会应允。他在修约上做文章,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事涉商务,自然有许多的矛盾,只怕列强各国修约不成,各种各样的挑衅,就会在五大商埠兴起,至于是些什么事件,杨猛就不清楚了,但有一条,无论什么后果,杨家商号是不会出让一丝利益的。
“三爷,修约才是国事,咱们在小事儿上做文章,是不是有些不够大气啊?”
名不正则言不顺,寻衅滋事总归是小事儿,若是因此开战,未免显得不够大气,这大义之名,怕是不好占据呐!
“计长,你想反了,修约不是对咱们来说的,而是对洋人来说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修约,为了修约而打仗。
你要是在修约上做文章,废除这些条约,得罪的就不是一国了,而是多国,战争总要有个进程的,先打一国再打多国,一开始就跟多国开战,对咱们极为不利。
若朝廷拒绝了洋人修约的请求,他们势必要寻衅滋事,然后借着小事儿挑起战端,这段时间,咱们要做的就是拿着洋人机心在国际上做大义的文章,先博得一些国家的同情再说其他。
未来的这场战事,咱们绝不能主动开战,等洋人率先开战之后,咱们才能下死手,这样事情的前因后果就极为清晰了,大义的名分也就落在了咱们的手里。
对于英吉利,港岛这地方极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前哨基地,对此老子也有了安排,一旦洋人开始挑衅,让林吉李残余的人马到港岛周边搅局。
到时候,御晦、剿匪,二者合一,咱们若是能夺下港岛,就将那边的洋人从老到小全数诛绝,那大战也就不可避免了。
咱们本土作战,以逸待劳,即使沿海的战事不利,也能退居内陆继续作战,而英吉利等国,想要维持规模庞大的海上运输线,势必是个极重的负担。
一旦开战,就要全线开战,打咱们就要打国战,无论是英吉利还是法兰西,都很难支撑这样的大战,待到他们财政崩溃的那一刻,战争对咱们来说,才刚刚开始。”
杨猛的计策,是极为阴毒的,列强初期的挑衅或是威胁作战,参战的人员,绝对多不了,一旦战败,列强就会罢手,但战争可不是说打就打说停就停的,屠杀英吉利在港岛的人口,就是杨猛挑起大战的由头。
林吉李是太平军所属,英吉利与太平军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清不楚的,即使是屠杀,这借口也很好找,到时候往太平军身上一推,大清也是可以一干二净的,那真正挑起战事的责任,还是要归咎于列强发起的小规模战争。
只要战争初期有了正义的由头,之后的战局怎么样,战争的手段多么下作,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看一场战争,首先看的是发起的原因,最后看的是战争的结果,至于战争的过程,除了各国的军队,又有多少人会关注呢?
战争的过程,在杨猛看来无非是胜利者歌功颂德,失败者博得同情的资料而已,无关紧要的玩意儿。
“三爷,这么大的战局,咱们能撑得住吗?”
杨猛虽说只是寥寥数语,但涉及到了国战,消耗的银钱物资,就不是一个河道工程能够比拟的了,一旦大清的财政先于洋人崩盘,那战局就难以预料了。
“固河修渠兴商事!三两年之内江南的钱粮,尤其是粮食,就会有很大的增产,不受天灾影响的江南,在钱粮上足以支撑几十万人的战局了。
至于太平军,挥手可扫的存在而已,待到固河修渠之事抵定,谁能奈何的了老子呢?”
战争所打的钱粮有了保证,这战争就能长久的维系下去,这时代的战争,最终拼的还是刀枪上的功夫,只要有了充足的兵源,庞大的军工产量,战胜只是时间问题。
“计长服了!”
如今徐子渭再看固河修渠,眼界已经全然不同了,固河那是拓宽运兵通道,修渠那是保证粮食产量,而固河修渠的壮丁,就是最好的兵源,数百万壮丁,只要开始了训练,三五个月的时间,就是数百万的新军呐!




毒清 第六百三十八章 安庆乱局(上)
大清最大规模的火器战,不是杨猛发起的,也不是康乾年间的旧事,而是由左骡子和曾老九在安庆发起的。
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亲自坐镇的安庆,聚集了两万多太平军,加上一些信众,石达开在安庆周边的总兵力,也是超过六万的,虽说壮丁们的战力有限,但守城战,他们还是可以胜任的。
石达开经营的安庆,与当年的九江、湖口差不多,城外有四大兵寨,分驻安庆的东西南北,每座兵寨两千太平军,万余壮丁把守,石达开率万余太平军以及安庆的百姓,坐镇城中。
这四座兵寨对于攻城的人马,来说绝对是个极大的威胁,首尾相应的安庆,就跟个乌龟似的,让左季高和曾老九很难下手。
石达开手里的兵员不凑手,曾左二人更是如此,曾老九统领的只是两营兵五千余人,湘勇的主力,都跟着曾家大哥曾涤生,在江西剿匪呢!
左季高虽说带的是主力人马,可也不过万余的人数,剩下的那部分人马,还要打通宿松、太湖、桐城一线呢!
一万五千人马,加上周边零碎的绿营兵将,还有万余用军粮引来的壮丁,满打满算也不过三万人,若是没有夯土的围墙、丈余深的大壕,这三万人,能不能围住安庆,都是个问题。
兵寨要有、围墙要守,真正能投入战斗的精锐兵员,也不过五七千人,靠着五七千人,硬打石达开防守的安庆。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
而且坐镇安庆的石达开。被围之后也没闲着。一座座兵垒也在四大兵寨之间蔓延,假以时日,这安庆还真就不好攻打了。
东王援助的那批清妖军械,对石达开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的好东西,有多少军械就有多少人马,瞧清妖的人数,三两个月的时间,怕是攻不下安庆。一旦清妖漏了破绽,就该是他石达开发威的时候了。
只要一个半月,安庆的可战之兵,就能再增五万人,虽说战力会差上一些,但守住安庆却是十拿九稳的。
安庆城外左季高营寨之中,却迎来了一位恶客,不是外人,正是与他同围安庆的曾老九,之所以称其为恶客。也是有原因的,原因也简单。就是左骡子已经知晓了杨老三的用意,这兵围安庆之事,不过是佯攻而已,当真,这事儿就没法做了。
若是那杨老三真要打安庆的话,恐怕现在的安庆早已失陷了,朝廷在猜忌杨老三,杨老三那边近期势必不会对安庆大动干戈,靠着湘勇、楚勇以及两湖新组的绿营,不是没有下安庆的机会,但这时间至少要前推俩月,如今么!想要攻陷安庆,还缺了杨老三水师团练,那一支人马,没有水师团练,想攻陷如今的安庆,可是不容易的。
据探马所报,在安庆坐镇的是石达开那厮,据杨老三那边的消息,最近安庆城中,又多了几万人的军械,桐城、安庆、池州这片地域,长毛贼的人马,连猫带狗都算上也是小十万人的。
凭着区区三万人马,想要打下长毛贼重兵防守的安庆,想想都不是什么容易事儿。
兵围安庆,计是好计、谋是好谋,可惜朝廷的应对慢了一些,足足拖了两个月的时间,江南大营的向荣兵败身死,这兵围安庆,就成了水磨的功夫了,再想旦夕而下,也只能是在想而已。
自己身后的那位杨部堂在谋算什么,左骡子也能猜出个大概,这年月再行兵围安庆之事,无非是对峙和扩军而已。
1...308309310311312...4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