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春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太子看到战报,肯定比他更着急。必然会想尽办法调兵支援。
朝堂之事多是算计和阴谋,战事却更讲究兵力和国力的较量。赵州纵然有十万精兵,也不敢轻言造反。韩越暗中和鞑靼人勾结,正因为他很清楚以赵州之兵力,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
慕念春将头靠在齐王的胸膛上,低声说道:“打打杀杀的事情我不懂,朝堂上的事我也不太了解。不过,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你都记着第一个保全自己。”
人都是自私的。慕念春也不能免俗。
齐王嗯了一声,默默的搂的紧了一些,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和决绝。
男儿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场战事因韩越而起,何尝又不是因他而起?他岂能坐视不理?
慕念春没有抬头,也因此错过了齐王此时的表情。
......
不出齐王所料,正式的边关战报在第二天便抵达京城。
太子虽早有心理准备,在看到有两座边城失守的消息后,也不由得心中一沉。齐王能想到的,太子当然也能想得到。
这是半个月前就送来的战报。这半个月里,不知又失守了几座边城。对边城的百姓来说,是滔天灭族之祸。对大秦来说,又何尝不是切肤之痛!
必须要竭尽全力打败鞑靼人,将这些财狼或杀光或赶回去。否则,战火一旦延绵到中原繁华之地,就会有灭国之忧。
之后的两个月里,朝廷接连收到战报。
李易虽然擅长守城,却失了先手,被鞑靼人攻进了关内。又有内奸,早已将边军兵力部署泄露给了鞑靼人。因此战事连连失利,边城接连失守。李易亲自领兵上阵,受了不轻的伤。如今边军士气低落,战局十分不妙。
鞑靼人占据了十几个边城,进可攻退可守,更有援军源源不断的进了边关。
幸好有西北驻军和吴王晋王前往边关支援,勉强稳住了战局。却也只是稳住战局,并未占多少上风。
不过才两个多月,边军已经死伤近半。就连前去支援的西北驻军和两个藩王的精兵,损伤也都近四分之一。若是再算上无辜枉死的百姓,边关的伤亡数字十分骇人。
打仗也是件极为耗钱的事。近二十万大军,每日粮草的消耗十分惊人,还有武器战马药品和军饷等等,就算大秦国库充盈,也渐渐有了捉襟见肘之感。更不用说,还有赵州乱党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起兵攻打京城。内忧外患之下,人人心中焦虑不安。
太子站在金銮殿里,神色悲恸决然:“鞑靼人入侵边关,边城已经有半数落入敌手。这些鞑靼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攻占后的边城几乎都成了空城。孤心中十分沉痛,更不忍坐视百姓受苦。所以,孤决定亲自领兵去边关支援。”
群臣闻言齐齐变了脸色。
平远侯蒋俊第一个站了出来,一脸焦急:“太子殿下,此事万万不可。如今皇上病重,只能在福宁殿里养病。幸好有殿下在朝中主持大局。若是殿下去了边关,朝中无人主事,岂不是更令人忧心。”
“平远侯言之有理。”永宁侯也上前一步,沉声说道:“殿下心忧边关战事,臣等都能理解。不满殿下,微臣也恨不得立刻冲到边关,将那些鞑靼人都杀光。可朝中不可一日无主。有殿下在朝中坐镇指挥,将士们在边关奋勇拼杀也有底气。”
罗侍郎也加入了劝诫的阵营:“臣也觉得两位侯爷说的有道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殿下若是固执的要去边关,和将大秦置于险地又有何异。更何况,还有赵州乱党未平。殿下一旦离京,赵州乱党只怕就会兴兵作乱,攻打京城。京城乃是国之根本,一旦京城乱了,这大秦天下可就都乱了。为了大秦江山的安稳,为了千万黎明百姓,还请殿下收回成命。”
“请殿下收回成命!”群臣不约而同的齐声请命。
声音在金銮殿里回荡不息。
太子许久都没说话。
当太子的声音重新响起的那一刻,竟哽咽不成声:“你们说的,孤何尝不知道。可孤怎么忍心看着生灵涂炭百姓受苦......”
素来冷静自持的太子当众挥泪。
群臣也都各自红了眼眶。平日里一个个都会自己的盘算和心计,可在战争面前,这些早已不值一提。
所有人心中都只有一句话。
一定要打败鞑靼人!(未完待续)
念春归 第三百一十五章 决定(二)
周琰双目早已通红,满脸泪痕。
他本就心地仁厚善良心软,这两个多月来边关接连失利,他心里没有一日轻松过。此时太子一番煽情,他也情不自禁的跟着落了泪。
人人都是如此,自然无人会特地留意取笑他。
周琰不知想到了什么,眼中闪过一抹毅然和坚决,用袖子擦了眼泪,走到金銮殿中间,朗声说道:“父王忧心边关,儿臣不才,愿为父王分忧,代替父王领兵支援边关。还请父王恩准!”
此言一出,几乎所有人都愣了一愣。
周琰这个太孙,在朝臣们的心里地位很是微妙。论身份地位,当然人人都要礼让几分。可周琰本人,实在没太多过人之处。勉强要找些优点的话,就是“敦厚”“正直”“善良”这类形容词了。这样也不是不好,就是身为太孙大秦未来的储君,令人稍稍有些忧心。
却没想到,周琰竟有这份勇气,倒是令人刮目相看!
太子也是一脸意外。他之前一番作态,有一半是处于愤慨,另一半却是在做戏,为了让臣子们看清他的德行高尚,日后更忠心罢了。事实上,他很清楚,自己身为一国储君,是绝不可能真的领兵去边关打仗的。
周琰这一主动请缨,倒让太子有些踌躇了。
去边关打仗太危险了,他哪里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冒这样的风险。可周琰已经当着所有臣子们的面说出了这样的话,倒是不好直接拒绝。不然,之前的伤心落泪可就成笑话了......
朝臣们也不是傻子。太子稍微一犹豫,众人就看出太子心意了。
平远侯身为太孙岳父,当然不让的第一个张口劝慰:“太孙殿下一片赤诚为民之心可嘉,不过。殿下尚未及冠,年轻尚轻,又从未经历过战事。只怕去了边关也没多少裨益。倒不如待在京城。帮着太子殿下出谋划策,同样的尽了心。”
明明是想说“太孙你太年轻什么也不懂去了也只会添乱”。说出口的时候却十分委婉,也充分顾及了周琰的颜面。让人不得不赞一声,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太子心中暗暗满意。给周琰定这么一门亲事,果然是正确的决定。平远侯是周琰的岳父,当然一心为周琰着想。这番话说的十分妥帖。
太子正准备顺势下台,却见周琰挺直了胸膛,毅然说道:“我确实年轻,也没经历过战事。可谁也不是天生什么都会。我还年轻,不懂的可以问可以学。我若是一直缩在京城,也不过是一只养在笼子里的鸟,成不了天上的雄鹰。再说了,此去边关,最重要的是鼓舞士气安抚百姓。让将士们知道朝廷信任他们,让百姓们知道朝廷时刻牵挂着他们。人心所向,鞑靼人也就不足为惧了。”
一番话,令平远侯无力反驳,心中既无奈又觉得欣慰。
无奈的是。太孙此时说出这样的话来,就连太子殿下也不便轻易驳回。这边关之行,十有*是真的要去了。欣慰的却是。太孙平日看着软弱些,血液里到底流淌着周氏血脉的坚定悍勇。
太子的心情比平远侯更复杂微妙,半是生气半是快慰。
快慰的理由不必细说,儿子有血性有担当,身为父亲当然高兴。生气也很正常。要爆发也该挑个合适的时机吧!边关战事接连失利,是个人都知道那儿有多危险。堂堂太孙,跑到战火最前端,万一有个差池怎么办?
偏偏周琰半点都不知道体谅为人父的心情,又慷慨激昂的说道:“朝中有父王坐镇。儿臣代父皇前往边关。鞑靼人一日不退,儿臣一日不回京城!若是儿臣有什么不测。父王也不用为儿臣伤心难过。儿臣心甘情愿,纵死无悔!”
这番慷慨决然。听的人人动容......只除了太子之外!
这个混账东西!怎么一根筋的非要跑到边关去!当着群臣的面这么说,让他连一个不字都说不出口。太子恼恨不已的想道。
平日虽然常常训斥周琰,可周琰是他的嫡出长子,寄予了厚望,岂有不疼爱不重视的道理。群臣们大多夸赞周琰仁义担当,竟无人再劝周琰不要去边关。
太子心中暗暗着急,忍不住看了齐王一眼。这个时候,也只能齐王能劝得动热血上头的周琰了......
齐王果然走了出来。
太子心里微微一松,温和的问道:“十四弟,此事你怎么看?”
齐王正色说道:“太孙此举,实在令臣弟这个做叔叔的汗颜。国若不存,何以家为!臣弟愿主动请缨,陪伴太孙一起去边关!”
太子:“......”
周琰听到齐王这般表态,既激动又振奋:“十四叔,没想到你肯陪我一起去边关。就让我们叔侄两个,一起去打退鞑靼人!”
他原本还担心自己的冲动之举会被齐王取笑,没料到齐王竟如此赞许他的举动,甚至愿意陪着他一起去边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齐王冲周琰笑了笑。是周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才对。他原本计划着自己去边关,现在周琰张了口,他跟着附和,倒不那么惹眼了。
叔侄年龄相当,并肩而立,俱是一脸坚决。颇有几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风采。
太子暗暗咬牙切齿,脸上却不得不挤出感动的表情:“没想到你们两人有这等为国为民之心,孤心中甚是欣慰。不过,这事关系重大,岂能如此轻率。等孤好好考虑几日再做决定。”
说完,便退了朝。
齐王早料到太子不会轻易答应,并不沮丧。周琰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低声嘟哝道:“父王肯定不会同意我们两个去边关。”如果同意,刚才就该点头,不会拖延到几日后。
齐王眸光微闪,正色问道:“周琰,我问你,你刚才是一时冲动才说出那样的话,还是真的想去边关?”
周琰想也不想的应道:“当然是真的想去。不瞒你说,我前些日子就开始动这个念头了。只是担心父王不同意。今天父王提到去边关,我才顺势主动请缨。本以为水到渠成,没想到父王还是没点头。”
说着,又忍不住长叹一声。
齐王挑了挑眉,笑着拍了拍周琰的肩膀:“你是真心想去就好。至于你父王那边,交给我就行了。我保证他很快就会松口的。”
周琰精神一振,大喜过望:“十四叔,你真的有把握吗?父王看着温和好说话,其实最是固执了。你能说服他吗?”
齐王悠然一笑:“谁说我要去找他了。从父皇那边下工夫不是更快?”
......
周琰一路跟着齐王到了福宁殿。一路上嘀嘀咕咕的:“皇祖父一向最疼你,他能舍得让你去边关吗?还有,皇祖父一直在静心养病,皇祖母特地吩咐过,不准用任何事去打扰皇祖父。我们两个就这么去了,要是被皇祖母知道怎么办。父王母妃知道了,肯定也会不高兴......”
齐王忽然停住了脚步,俊脸上满是揶揄:“既然你有这么多顾虑,这边关不去也罢。”
周琰立刻陪笑:“我就是随口说说罢了,十四叔你大人大量,就别和我计较了。”
齐王斜睨他一眼,从鼻孔里轻哼一声:“罢了,看在你心诚的份上,我就饶过你这一遭。”
叔侄两个平日笑闹惯了,说笑几句便进了福宁殿。
皇上一直在福宁殿里静养。儿媳孙媳和宫里的妃嫔们每日都来伺疾,寝室外的偏厅里每天都有不少人。不过,此时正是用午膳的时辰,大部分人都回宫了。
齐王瞄了一眼,没见慕念春的身影,不由得暗暗松口气。慕念春肯定是随着容妃一起回了昭阳宫。
他有心去边关的事一直瞒着慕念春,一来是不想让她担心,二来是怕她会阻拦反对。还是等尘埃落定了再和她说好了......
皇上此次昏厥之后,极少见人。齐王和太孙一起来探望,于公公自然不会阻难,忙笑着进去通传,片刻之后又扬着笑脸出来了:“两位殿下来的巧了,皇上今儿个精神不错,请两位殿下进去。”
皇上面色灰白,目光黯淡,斜斜的靠在厚软的被褥上。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寝室里还燃着炭盆,混合着浓浓的药味,令人气闷不适。
“你们两个怎么有空来了。”皇上虽然强打精神,声音却透着虚弱无力:“战事连连,前朝事务繁忙,你们要多帮着太子分忧,不必惦记朕。”
齐王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正色说道:“儿臣今日和周琰前来,是有件要紧的事情求父皇。”
皇上显少见到齐王这般一本正经,忍不住笑着打趣:“哦?你能有什么要紧事?”
齐王一语石破天惊:“边关战事紧急,死伤众多,士气低落。儿臣愿和太孙一起前往边关,鼓舞士气,将鞑靼人赶回关外。请父皇成全儿臣和太孙的心意。”
......(未完待续)
念春归 第三百一十六章 决定(三)
话一出口,皇上的面色就变了,想也不想的呵斥:“胡闹!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们两个给朕老实的待在京城。”
一个是最疼爱的儿子,一个是大秦的太孙,两人身份之尊贵仅次于太子。怎么能到兵荒马乱的边关去,万一出个什么差错怎么办?
“皇祖父先息怒,请听孙儿一言。”周琰确实比以前沉稳多了,见皇上板着脸孔,并不慌乱,反而上前一步,诚恳的说道:“正因为边关战事危急,孙儿和十四叔才更要前往边关。领兵打仗这种危险的事轮不到我们身上,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我们前去,最重要的是鼓舞士气安抚受苦受难的百姓。今日在朝堂上,孙儿已经主动向父王请缨,十四叔也决定一起去。父王还在犹豫,没有下定决心。所以我们特地来求皇祖父应允。孙儿知道,皇祖父一定会点头同意。”
齐王暗暗赞一声好。
今天在朝堂上,周琰的表现已经出人意料。现在这番话,更是质朴真诚。令人不忍拒绝。痛苦和磨难会让一个人迅速的成长。周琰是真的长大成熟了,开始崭露出大秦太孙应有的坚定和勇敢。
皇上原本对周琰有些不满,正是因为周琰的软弱和平庸。如今见了这样的周琰,心中焉能不欢喜?
果然,皇上的面色缓和了下来,看向周琰的目光也温和多了:“难得你有这份心。不过,你年龄还小,从未经历过战事,更没见过战场。它们都比你想象中的更复杂更危险。你是大秦的太孙,等朕归天之后,你就是大秦的储君。怎能冒这样的风险?”
周琰挺直了胸膛。将之前在朝堂上说的那番话又说了出来:“......皇祖父,孙儿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真的想好了。若天下的君子都不立危墙之下。大秦的城墙就真的危险了。男儿在世,当有所不为也当有所为。还请皇祖父成全!”慷慨激昂。态度坚决。
皇上也听的一阵激荡,情不自禁的赞了一声:“好!这才像我大秦的太孙!”
周琰眼睛一亮,振奋不已:“这么说,皇祖父是同意了?”
皇上瞪了他一眼:“谁说朕同意了?朕只是夸你比以前有血性有担当罢了!”
感情半天的口舌都白费了。周琰有些泄气了,忍不住给齐王使了个眼色。十四叔,我尽力了,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相比起周琰的慷慨陈词,齐王的神色平静从容多了。话语也异常简洁:“边关儿臣非去不可。若是父皇坚持不允,儿臣就暗中带上亲兵去边关。父皇最了解儿臣的脾气,说得出就做得到。”
皇上一听这话,顿觉头痛。
齐王府亲兵不过一千左右,这些亲兵在太平时期也不算少了,可到了战场上就不算什么了。全部覆灭也就是眨眨眼的功夫......
平日里惯着齐王,现在惯的这般任性执拗,也算是自食其果了。
皇上深知齐王吃软不吃硬的脾气,立刻放软了语气叹道:“朕这身体也活不了几日了,你就忍心离开朕的身边吗?万一朕闭眼的时候看不到你。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齐王闻言红了眼眶,声音略略低哑:“父皇一直疼惜儿臣,儿臣心中不胜感动。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万一父皇真的走了,这世上还有谁能像父皇一般庇护儿臣?儿臣坚持要去边关,也是盼着能打退鞑靼人立下战功,日后五哥和朝中的群臣也能念着儿臣的功劳,让儿臣平安就藩。父皇一直宠着儿臣,就请父皇再容儿臣任性一回。”
说着,缓缓跪了下来,深深的磕头。
周琰心中一阵酸涩,随着齐王长跪不起。
身在帝王家。既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父子兄弟互相猜忌。皇上在世。太子对齐王当然不薄。一旦皇上归天太子登基了,谁能保证太子不对齐王动手?
他不是蠢人。早就察觉出父王对十四叔的忌惮了。他能做的也不过是和十四叔多亲近些,希冀着父王能看在他的颜面上对十四叔心慈手软些。
皇上看着跪在龙塌边的叔侄两人,眼眶也湿润了。许久之后,才叹道:“罢了,朕就允了你们这一回。你们两个听着,一定要安然无恙的回来。”
周琰一阵激荡,扬声应道:“谢谢皇祖父!”
齐王声音中有几分哽咽:“谢过父皇!”
皇上到底是让了步。这个结果,早在他算计和预料中。
只要他示弱恳求,父皇肯定会心软。他到底是利用了父皇的偏爱和怜惜......
......
“什么?”太子不敢置信的看着齐王和周琰,面色难看之极,语气中满是震怒:“你们两个竟然去求了父皇?”
他在勤政殿里一边看奏折,一边在暗中思忖着要如何打消周琰的痴心妄想。没曾想,不到一个时辰,周琰竟然就去了福宁殿,还说服了皇上点头同意......
周琰最怕太子,太子一发怒,他的膝盖就开始隐隐发软。不过,此事已成定局,他也绝不可能退缩,挺直了胸膛说道:“是,皇祖父已经点头同意了!明日就会下圣旨,父王,你就随儿臣这一回吧......”
“你给我住嘴!”太子面色铁青,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周琰心里一凛,顿时噤声不语。
齐王却没有半点惧色,从容说道:“五哥,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你生气也无济于事了。我和周琰已经下定决心,此去必然竭尽所能打败鞑靼人。”
“你上下嘴皮一碰,说的倒是轻松简单。”太子冷哼一声,讥讽不已的张了口:“周琰只会读书,你擅长吃喝玩乐,没一个领过兵上过阵的。你们两个就算去了边关,又能做什么?鞑靼人若是知道你们两个千里迢迢的送上门,来个生擒活捉怎么办?我在京城可救不了你们!”
一句比一句尖酸刻薄。
齐王面不改色:“我们先斩后奏,也怪不得五哥生气。请五哥放心,我们此去边关,一定会加倍小心,绝不会身陷险境。如果真的遇到什么危险了,我也一定会挡在周琰身前,不会让他有半点闪失。如果你还是不放心,我现在就对天立誓。”
说着,面色一整,郑重起誓:“皇天在上,我周恪对天起誓。此去边关,一定尽我所能保护周琰。只要有我在,绝不容任何人伤害他。有违此誓,就让老天罚我无故横死,不得善终!”
竟发了毒誓!
周琰霍然动容,眼中闪出水光:“十四叔......”
太子也是一惊,脸上的怒气不由得渐渐收敛。
时下人人都信神佛之说,绝不可能随意发誓。更何况还是这样的毒誓。哪怕他对齐王心存芥蒂,此时也不得不信齐王的诚意。
周琰一直和齐王亲密要好,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过了片刻,太子忽的说道:“周琰,你先出去,我有些话要单独问一问十四弟。”
周琰略一迟疑,看了齐王一眼。父王该不是要对十四叔不利吧!
齐王冲他安抚的笑了一笑。放心好了,我能应付。
周琰这才稍稍放了心,不怎么情愿的退下了。
太子将周琰的神色变化尽收眼底,既好气又好笑:“我算是白生这个儿子了。胳膊肘整日往外拐,瞧他那副放心不下的样子,好像我会随时吃了你一般。”
再怎么说也是亲兄弟。虽然感情淡薄心中忌惮猜疑,等闲他也不会轻易出手对付齐王。免得落下话柄为人诟病。
齐王淡淡一笑:“周琰多虑了。五哥一向对我照顾有加,怎么可能对我不利。”话语中透着彼此心知肚明的意味深长。
饶是太子脸皮雄厚,也不禁微微发热,咳嗽一声说道:“十四弟,明人面前不说暗话。这里只有我们兄弟两个,不妨说些掏心窝子的话。赵王父子心存谋逆一事,确实令我心中耿耿于怀。对吴王晋王都有提防之意,就连对你也有些疑神疑鬼的。都是我这个做兄长的心胸狭窄,今日我听了你这番话,才惊觉你的心意。你对皇位根本没有野心,否则,你不会写出那篇檄文,也不会去战事危急的边关,更不会当着我的面发那个毒誓了。我该给你正式的赔个礼才是。”
话说的十分漂亮,不过,有几分可信度就不好说了。
齐王心中暗暗冷笑。太子分明是在借着此事逼着他表明态度,不过,这样的举动倒是正中他的下怀。他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表明心迹”。
论演技,齐王可从来没输过任何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