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当土豪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武昌鱼
所擒之匪,自有专人去关押审问,多是沿途小股惯匪,无甚油水,安塞营也懒得理会,多是按照吴为吩咐,让其吃顿饱饭放走了事。这种零散小匪,战力低下,穷困潦倒,用曾击溃巨寇“二王”的精锐去对付他们也太过抬举了些,正所谓杀鸡焉用牛刀,也起不到甚么练兵的作用,没得还耽误了大队行程!
更有个别散匪,被擒之后着实吃了两顿饱饭,比起先前生活朝不保夕,简直如同天堂一般,又瞧出此间主人(也就是吴为了)宅心仁厚,哭天喊地不愿离去,哀恳收留,吴为命赵文卓一并处理,视情形择优吸收为情报部门的外围人员,作为在河南预埋的暗桩,左右“日升昌”将来总是要开到河南的,将其作个消息耳目也好。
船行将至开封,眼见得人烟渐渐稠密,流民也越来越少,显见得此处灾情较之别处要轻。开封是太祖亲藩周王的封地,此时的周王名叫朱恭枵,乃是第十一任周王。此人在明末是少数思想开明,兼有胆略的宗室之一。在李自成围攻开封时,他敢于披坚执锐,亲自持刀上城却敌,并将王府钱财拿出来犒军,明令杀一贼赏黄金五十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与周王同在河南,与皇室血缘最近,封地最广,钱财也最多,可谓富甲天下的福王了。在李自成围攻洛阳,自家坐困孤城之时,犹自善财难舍,不肯发一丝一粒劳军。洛阳守军饥寒交迫,愤懑不平,大呼:“王府金钱百万,餍粱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乎?”纷纷在阵前倒戈,与流贼一起攻入了王府。
爱财如命的结果就是福王若大的家产尽皆便宜了旁人,自家也不免吃了一刀,传说中还被炖成了人肉汤被众人分食!
眼前开封境内的民生较之洛阳要强胜许多,显见周王同史书记载的一样,是个聪明人,晓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对小民的盘剥也较为轻省,让此处犹自保留了一分生机!(未完待续。。)
ps:周四的更新。
穿越明末当土豪 第一百七十章 杨嗣昌来访
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自战国七雄中的魏国修筑大梁以为都城起,两千余年间,开封一直都是中原重镇,也不知历经了多少兵火与荣华!
开封城最辉煌的自然是残唐五代到北宋这一段时期,五代中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的梁、晋、汉、周四个朝代均建都于此,而北宋建立之后,开封更以东京汴梁之名一跃而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中心!
当其时也,开封经济繁荣,富甲天下,城郭气势恢弘,市井摩肩接踵,“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拥有成熟的市井文化和相当高的生活水准。
最值得一提的是,开封市容的整洁井然,《宋刑统》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也就是说,对占道经营的,打七十棍,这是相当厉害的处罚了。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而在清末外国人的眼中,当时中国的首都北京,已然堕落成为一个污水横流,街面泥泞,杂乱不堪,贫民窟遍布的地方了。
开封还是一座坚韧不拔的城市,即便不止一次地被北面挟裹着风雪汹涌南来的胡骑所蹂躏,所摧毁,她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在废墟中重生。现在出现在吴为眼前的开封,墙高池深,城楼巍峨耸立,仍然是中原第一都会。大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天下仅次于南北两京的雄城!
真实历史上,随着明末农民起义军进入河南,开封在一次次冲击之下苦苦支撑,终于在崇祯十五年被李自成掘开黄河灌城后陷落,这次的灾难夺去了30多万人的生命,终于伤到了开封的元气,在开封陷落两年后,京师也在农民军的怒潮中没顶,大明朝遂长河日落
开封的命运就是这样与中华文明的运势紧密相连。而在这个因为拥有吴为而变得不一样的时空。开封将注定不会再遭受历史上那般浩劫,而中华文明,又会发生些什么改变呢?
还真是令人期待啊!
-------------------------
开封市井繁华,风景名胜尽多。像大相国寺。开宝寺铁塔等都是有名的景观。外人游历到此,哪有不见识一番的道理。说起来吴为和李若琳又都是年轻贪玩的年纪,更是不会错过机会。
况且这里乃是天下之中。商贾辐辏之地,码头船只多不胜数,安塞这点子船队也就没那么显眼了,因此上吴为请示李崇后决定船队休整两日再走,对众人严申纪律后也给假允其上岸观光,一时更是欢声雷动。
赵文卓身负内务之责,早早遣人在此地安排接应,竟包下了一整处码头,专供安塞船队驻泊,不与其他船只混杂,以免聒噪。
开封城座落在黄河的南岸,此地另有一番奇处,河堤竟然比两边平地高出两丈有余!吴为与李崇一行走过码头栈桥,伫立河堤之上,河风吹拂而过,不远处整个开封城仿佛都尽收眼底!
原来黄河因泥沙不断淤积,河床愈积愈高,历代政府也只得随之将河堤愈修愈高,流经开封的这一段竟然成了一条地上悬河!
说起来,吴为在安塞搞的虹吸引水法在开封这里早已普遍应用了,河堤上大小陶管历历可见,引得安塞众人兴奋地指指点点。
当然,两者还是颇为不同的,安塞的工艺要更为先进,密封性能更好,因而所用的陶管直径更粗,灌溉的水量更大,此处的虹吸陶管管身较为细小,灌溉水流要小得多。不过因为悬河的原因,引水条件比安塞好得不止一点,竟似自流灌渠一般,这也算得是各擅胜场了。
众人一路行来,历经山陕、豫西,各地多是天灾**频仍,民众流离失所,而开封地处豫东平原中心,正是河南膏腴之地,今年又受灾较轻,这才有了几分生气。
既然来了开封,当然就避不开一个人,此人在历史上大大有名,说起来吴为、李崇现在和他也算是同一派系,同气连枝了。他就是即将入朝秉政的杨鹤的长子,历史上后来曾经一人身兼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官拜东阁大学士的杨嗣昌!
历史上杨鹤抚寇失败,被夺官去职,郁郁而终,杨嗣昌继承乃父遗志,专事剿寇,设下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作战计划,迫降张献忠、罗汝才,击溃李自成,后者只剩下“商洛十七骑”遁入深山之中。
若非建虏第四次破关南下,崇祯皇帝急调洪承畴北上勤王,导致剿寇大业功亏一篑的话,说不得大明朝的国运还真被此人生生地扭转了过来!
不过有关他的负面评价也是甚多,排挤孙承宗、陷害卢象升、重用左良玉贺人龙最最为后人诟病的是因剿寇加收的数百万两练饷加速了明朝财政的崩溃,伤了国家的元气,直接导致之后的农民起义军再不可复制!
公平而言,杨嗣昌的能力还是在水准之上的,在这个时代,绝对属于少数聪明人之一,大致与熊廷弼、袁崇焕差相仿佛,比之洪承畴、孙承宗来可能略逊一筹,但也差不了太多。
此刻杨嗣昌新任河南右参政,正身处省城开封。杨鹤对吴为极是器重,他身为杨家第二代的顶梁柱,对吴为、李崇自然早已熟知,在杨鹤的有意交代之下,他与吴、李二人更是已经有过书信往还。
其实就凭杨鹤书信中提到的吴为在安塞的诸般作为和在陕北大捷中的功绩,杨嗣昌这样搞政治的大行家如何看不出吴为乃是父亲此次因祸得福,入阁拜相的最大功臣!将来杨鹤若要坐稳位置,乃至更进一步,以首辅之尊执掌中枢,怕是都要着落在吴、李二人身上!
因此上城北的陈桥驿驿丞一接到李崇将经行开封的滚单便依杨嗣昌预先吩咐向其禀报,而杨参政也早早便遣人在码头逡巡相候,专一守望吴为船队的行止。
当吴为、李崇一行堪堪在驿站中安顿下来,门外便报有客来访,一道楠竹镶嵌金丝的名剌打磨得滑不留手,赫然正是大明河南右参政杨嗣昌!(未完待续。。)
穿越明末当土豪 第一百七十一章 剪羊毛
杨嗣昌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天启三年受阉党排挤告病返乡,去年刚刚起复为河南布政副使,加右参政。
与乃父杨鹤一样,两人都是因得罪阉党而去官,也都因祸得福在崇祯上台后受到重用。
相比李崇,杨嗣昌的仕途要顺利得多,两人年纪相仿,杨嗣昌却一直在杭州、南京等地任官,刚一起复便得重用,如今已是堂堂的正四品大员,河南通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诸事皆由其一言而决。
李崇与杨嗣昌是同一年中的举人,登科却比他迟了一年,乃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资历既浅,官位也比杨嗣昌低得多,吴为就更不用说了,两人听得杨嗣昌亲自来访,都是吃了一惊,急忙起身到门前迎接。
只见一顶二人小轿停在门边,当面站着一位身着常服,姿容极佳的中年男子,见到李崇出来,微笑着拱了拱手,道:“武陵杨嗣昌,见过李兄!”。李崇连忙上前一步,长揖一礼道:“闽中李继长,见过参政大人!”吴为跟在李崇身后,也跟着行礼。
杨嗣昌双手连连乱摆,道:“休得提什么大人不大人的,你我之间只是平辈论交,说起来你还是我杨家的恩人,请受嗣昌一拜!”说罢竟长揖到地。
堂堂四品参政如此谦恭,倒让两世都见惯了官场等级森严的吴为微微一愣,马上反应过来杨嗣昌口中的恩人云云乃是指的陕北大捷之事。
杨鹤出任三边总督。本是被别人挖了一个坑,若是任凭流贼一直肆虐下去,再失陷几个州县,说不得他就会被夺官去职,甚至下狱都是论不定的事。
陕北大捷,竟使其峰回路转,因祸得福,不光没被坑了,还一举入朝拜相!其中内情,以及吴为出力之巨。旁人不知。杨嗣昌身为杨鹤之子,又怎会不清楚?
先不说杨鹤是杨嗣昌的靠山,靠山倒了,杨嗣昌的仕途之路也会变得分外艰难。就以父子孝道来说。以吴为李崇替杨鹤挡了这么一大劫。受杨嗣昌一拜也毫不过分!
杨鹤书信中略略提到了吴为和李崇有翁婿之亲,因此上杨嗣昌一上来就直接与李崇见礼,互叙年齿。先将长辈身份坐实再说,有意将吴为忽略在一边。
两人相见甚欢,一番寒暄后,李崇侧身伸手延请杨嗣昌入内,杨嗣昌瞥见吴为,故作惊讶道:“这位便是吴世兄罢,久仰大名!”
吴为微笑拱手道:“下官正是吴为,见过参政大人。”
“哎呀,都说了不要称乎什么大人了,今日只论交情,不提官场那些个俗词滥调。我与尊岳乃是乡试同年,吴老弟若是不弃,便称我一声世叔也罢。”杨嗣昌笑眯眯地说道。
“唯世叔之言是从。”吴为笑道,他也乐得与杨嗣昌拉近关系。
三人一路说笑着走入驿站,自有吴为亲卫上前将杨嗣昌的随从轿夫人等引至一旁歇息安顿。
若仅止吴、李二人对杨鹤有恩,杨嗣昌也不至如此热络,让他动心的还是杨鹤在书信中提到吴为在安塞施行的诸般措置,富民、强兵、发展商旅,件件行事皆是不凡,无一不是搔到了他的痒处,都是他想为又不知如何着手之事,如今正主来了,如何能不一一备细询之。
杨嗣昌志向甚高,见识也颇不凡,更有在各地任职的经历。这些年来,大明天灾**频仍,国势日蹙,都落在了他的眼里,心急如焚之余,他也作了不少尝试。
右参政之职本就兼管兵事,他也想法设法筹集粮饷,编练了一支两千余人的团练兵,日日操练不辍,开封左近的盗匪绝迹,与他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再加上开封的周王也是一位开明宗室,对佃户盘剥较轻,也使得省城开封附近竟成了河南境内的一片净土。
但杨嗣昌毕竟是河南右参政,不是开封府尹,河南其他地方民不聊生之状他也清楚得很,只是无钱无粮,更有一些事情是他无能为力的,只得徒呼奈何。
让杨嗣昌也无能为力的原因自然是有人地位比他更高,而且高得多得多,那便是河南各地的藩王。
大明在河南一省就分封了七个藩王,除了周王较为开明之外,其他几位藩王无一不是贪得无厌之辈。
其中最著名的福王乃是神宗之子,深受父皇宠爱,一人就分封了两万顷藩田,而且都是膏腴之地,明朝立国已有二百余年,哪里还有多余的田地封给他,于是地方官府强取豪夺,将小民之田胡乱圈占纳为藩田,造成大批自耕农破产,颠沛流离,转相为盗。
就这样犹自不足,甚至还要让本省及周边湖广、四川等省加征租税钱粮以补上藩田不足部分的损失,更是给这样本来较富庶的地方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问题最严重的时候,有户部官员禀报皇帝说,河南全省税赋都不够支付宗室俸禄的!
纵然知晓这种种弊端,可国朝制度如此,身为士大夫一员,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的杨嗣昌又有什么法子?
他也只能中夜披衣而起,绕室逡巡,忧心如焚而已!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杨鹤给他的书信中将情况说得极是明白,安塞灾情更严重,田土更贫瘠,流寇之乱更是比河南严重十倍,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在半年多时间内就将这些问题一一处断无遗,使安塞绝无冻馁之患,若非乃父言之凿凿,他几乎要认为是笑谈了!
若是安塞都能大治,那河南岂非更加不成问题,若然如此,此人真乃国士也!
李崇见杨嗣昌态度如此亲和,渐渐放下心来。他虽投入杨鹤门下,毕竟时日尚短,关系还不算深,能与其子接纳自是求之不得,双方正是一拍即和。
而吴为则无可无不可,杨嗣昌的底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开玩笑,书上都写着么,真实历史上此人在八年之后的崇祯十年担任兵部尚书,张罗剿灭流贼。
那时已是李自成、张献忠的时代了。呃。还有一个罗汝才,这货现在在安塞留守,好吃好喝将息着,娶了好几个婆娘。整天忙着生儿子。请他造反都不会了。
李、献二人倒是没有什么听闻。嗐,时势造英雄,现在陕北形势已变。说不得两人现在正在哪处工厂作坊打工来着,衣食是全然无忧的了,想来也没造反的心思罢。
就算张献忠性情比较暴虐,最多成一个黑社会混混罢了,想造反,门都没有,别说没人跟随,安塞营也不是吃素的!
三人各怀心思,走进内堂叙话,一直聊到时间近午,还留参政大人用了午饭,席间仍是相谈甚欢。
其中备细那也不必细表,只知右参政大人最后出门告辞之时面带喜色,让随从轿夫人等都是好生诧异。
原来吴为将安塞的水利、卫生、商业诸般措置细节都向杨嗣昌一一作了介绍,比之杨鹤书信所言详尽百倍。
杨嗣昌细思之下,其中不少竟可在河南施行无碍。他尤其对灯油、钢铁、煤炉等物极感兴趣。河南境内的汝州和许州就是今日的平顶山,两地都有大型煤矿,石油和铁矿也颇为不少,搞重工业那是妥妥的日进斗金!
他当机立断,邀请吴为让安塞商家到河南设厂,吴为略一思索便答允了下来,各项实业中除了规模炼钢法是核心机密,在自己势力足够强大之前还只能窝在安塞,其他技术并不复杂,很难防止扩散,但相比普通的模仿者,自家还是有规模和资金优势的。
更何况他的打算是想将“日升昌”开到全国各地,实行资本扩张,控制产业链条,就算技术扩散又如何,还不是为自家打工,利润的大头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家手中!
当然,这个打算现在还不足为外人道,等到旁人明白过来,已经只能在“日升昌”手里接货出货,接受“日升昌”定的价格了。
羊就是羊,羊毛怎么剪,什么时候剪,那是牧羊人的事!
杨嗣昌当然不会明白这些道理,不过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吴为承诺只要他在任一日,所有产业都有他半成干股。
看上去不多,实际数额却极是吓人,粗粗一算,若是将来产业大兴,说不得一年数十万上百万两银子的利润也是有的,半成干股就意味着数万两白银!
之前那个倒霉的延安卫指挥使一年的出息也不过才一千两银子而已,杨嗣昌是文官,右参政之职虽然油水不少,一年下来打破天却也超不过五千两,而他又不愿像贪官污吏般向百姓敲骨吸髓,所得就更加少了。
突然得到十倍于前的收益,而且取不伤廉,纵是杨嗣昌以清介自诩,也不免心中狂喜!
更何况还有一般好处,说不得将来油水比那半成干股还要多出十分去!
原来吴为还准备开放当地缙绅及有力人士参股,以便于各项产业更加迅速的扩张,开玩笑,你当地方利益集团是吃素的啊,他能眼巴巴地看着你赚银子?
与其被人搞破坏,还不如让这些人加入进来,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自然就成了吴为商业体系的天然捍卫者。
但选择谁,不选择谁,这其中还是大有学问的,而这个当地情况吴、李二人都不熟悉,自然只有交给杨大人勉为其难,一定要帮这个忙了。
杨大人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雅意,自是大喜过望,这个权力那就是天大的资源啊,还怕那些想要发财的缙绅土豪们不踏破自家门槛?
吴为现在的买卖做得甚大,李崇也是大致清楚的,但在一旁也是听得眼睛发直,呼吸也变粗了许多,转念想到这是自家女婿,方才心下稍平,犹自对其中大利耿耿于怀。
目送杨嗣昌小轿走远,吴为转身对李崇咧嘴一笑,道:“大人,此刻天时尚早,欲往开封城中一观否?”(未完待续。。)
穿越明末当土豪 第一百七十二章 烂透了
时值午后时分,陈桥驿离开封城北门不远,步行可达,本来众人就有去观光的打算,只是被杨嗣昌来访耽误了一下,现在倒也不算太晚,李崇自然点头应允,只道了声:“那便速去速回。”
吴为笑道:“大人,何必那般匆忙,大伙儿都在船上憋了多少天了,也让他们松范松范。若是晚了,就宿在城中就好。住的地方不需担心,我早已派赵文卓准备停当,总比这陈桥驿强得多。”
李崇略一犹豫,吴为说得也有道理,眼前这陈桥驿乃是通衢大驿,来往人等甚多,驿站人手本就紧张,自家这六品知州在此地也并不起眼,远不如在壶口驿时前呼后拥照应周到。即便右参政大人来拜后驿丞态度明显殷勤恭敬许多,但毕竟条件有限,所住的地方还是有些局促,兼且颇为嘈杂。
若是以前倒也罢了,李大人刚刚从豪华游轮上下来,船上雅室精洁,轩敞舒适,各种设置无不齐备,当真惬意无比,陈桥驿这样的居住条件一下子还真有点寒酸得让人受不得。
一个转眼间李崇瞥见李若琳不知什么时候和夫人一起也出来了,眼巴巴地望着自己,遂笑道:“也好,那便依为文之意罢。”
一旁众人都是面露喜色,小怜更是轻声欢呼起来。眼前若大的开封城,花花世界,谁鸟耐烦住在这个破驿站里,兼且大伙都知道吴为手面豪阔,他既然说安排停当。那肯定就错不了。
除几名贴身亲卫与吴为、李崇等人随行外,其余的人吴为也给他们放了假,但要求保持低调,严守纪律。吴为在安塞本来实行的就是半军事化管理,军民行止皆有章法,规矩极严,这一条倒不需担心。
吴为一行人人数众多,多是青壮男女,除了一些人还没有从晕船中恢复过来之外,其余的倒是泰半都欲往开封一行。这时代多数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自家五十里外。开封这等大城在他们眼里也就跟现在的普通乡民看美国纽约差不离。
而且安塞经济繁荣。众人腰中都有不少银钞傍身,这一路行来也没个花费处,正好可进城去看看有什么吃的玩的,或是给家人带些。回去还可以跟人说嘴!因此人人都是兴高采烈。
虽然此处离开封城甚近。但李若琳与李夫人等女眷也不能一路步行。抛头露面。吴为甚是贴心,早命人备好了一乘崭新的油壁小车,而他与李崇等人则是骑马随行。李崇虽是文官。倒也会骑马,疾驰是不行的,但缓缓行来也问题不大。
行不多远,便到了开封的北门外,城门处来往行人牲畜极多,甚是热闹。远远看见城墙上挂着好几个木笼,里面灰黑色一团,赫然装的都是首级,一个个呲牙咧嘴,令人触目惊心。
这时代的规矩大抵如此,盗匪凶犯伏法之后首级多是挂在城门处示众,经年累月也不取下,以儆效尤,更是地方官治理得力的象征,吴为穿越时日已久,也看得多了,安塞原来也是这般搞法,他来之后方才禀明李崇取消,毕竟看着恶心不是?李崇自然更是不以为异。
杨嗣昌适才来访时说起过组织团练剿匪之事,看来这些就是杨大人的功绩了,说不得以前都是些有名有姓的各路好汉。
走得近了,只见城门两旁城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通缉画像,各自悬赏有差,这玩意吴为也见过,“二王”的通缉画像当时也糊在安塞城墙上来着,不过吴为亲眼见过“二王”的模样,以他看来,这水平实在是欠妥了些,对能否根据画像抓人深表怀疑。
城门旁有一个小军官带着十来个兵丁在设卡盘查,一名亲卫策马过去,下马与那军官耳语了几句,塞了一锭银子过去。
那小军官看服色不过是个小旗之类,他早就注意到吴为这边了。吴为一行虽是微服,但有车有马,护卫环绕,一看就是非富即贵,身份不凡。这种看城门的小官最是会察言观色,本来就准备早早闪到一边了,不想来人竟过来搭话,原来是新上任的遵化知州和其家眷。
这也罢了,来人竟还塞过来一锭银子,那小军官就手一捏一掂,竟不下二两重!顿时喜得见牙不见眼,连忙跑上前来向吴为李崇跪下磕了个头,起身大声张罗军士驱赶行人,挪开障碍,以便吴为一行车马通过,殷勤备至,服务态度好到极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