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对“自由军团”的游击队员们而言,任何一种型号的“军团”都是噩梦,每个都是拥有钢铁躯体的异形。哪怕是挂着“后勤支援型”这种人畜无害头衔的“军团”,也是如同食腐动物一般翻弄尸体,掀开头盖骨,取出脑组织的怪物。而在诸多型号之中,最被游击队员们痛恨且忌讳的,无疑是“猎杀型”。
光学迷彩、静音处理、高机动性、流体装甲、高周波切割鞭、狙击炮、扫描游击队员脑组织获得的人工智能——将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就是猎杀型。无法用视觉和听觉来发现,不知其藏身何处,配置了什么样的兵器,直到死亡降临的瞬间才能发觉其存在的猎杀型正是游击队员们的最大噩梦。一些游击队员甚至用出门是否会遇上猎杀型来赌咒发誓,可见其在游击队员们心中留下何等深刻的心理阴影。
多次见识过猎杀型的“夜莺”绝不可能弄错机型。
可是……
“大型化的猎杀型?”
放下望远镜,女孩发出难以置信的声音。
“帝国那群家伙到底在想什么?”
标准规格的猎杀型全长约3公尺,高约2公尺,在动辄六七公尺乃至几十公尺的“军团”之中,猎杀型算是小型化机种。
眼前这一台……如果周围充当参照物的卡车和士兵体格没有什么错误,那台机体足足有6~7公尺长,比标准型号的猎杀型大了一倍都不止。
越大越强——会这么想的,不是三岁小孩就是脑袋有问题的大人。
这可不是图纸上的参数放大一倍就行了的事情,所谓放大并不是二维,而是三维立体的,规格放大一倍后,在密度不变的情况下,质量至少是原规格的8倍。为了支撑增加的质量,必须加强结构和动力,这就又进一步增加了质量,为了解决……最终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整个项目彻底完蛋。
帝国的技术员们不是白痴,他们应该很清楚这一点。
既然如此,为何还会弄出这么一架机体,还特意投入此次行动中?这架机体有什么特别之处——
层出不穷的疑问在0.01秒之后戛然而止。
四足钢铁兽从原地消失了。
还来不及擦拭眼睛和望远镜,抵抗者们所占据的土丘就在眼前炸裂了,整个土丘像是火山爆发一般,浓烟尘土、石块枪械、断臂残肢——统统一股脑的喷上天空,接着又落下。就在望远镜里浮现腥红之雨降下的景象之际,耳边突然响起类似鞭子抽打地面的“噼啪”声,紧接着裹挟着血腥味、泥土味的暴风吹过“夜莺”等人的藏身地。
那不是爆炸。
看多了爆炸的“夜莺”很清楚那绝不是炮弹或炸弹被引爆产生的冲击波,尽管看起来很像,原理也很类似,但那绝不是爆炸。
那是,音爆。
物体移动速度突破音速时压缩周遭的空气产生冲击波,爆发的尖啸和狂风向四周扩散时所产生的现象。
换言之。
“那架机体……在地面上的移动速度,超过了音速?”
“夜莺”握住望远镜的手微微颤抖着,凝望着烟尘散去,屹立在尸堆之上的钢铁巨兽,前所未有的恶寒席卷全身。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5.祈祷者的对话(七)
马赛做了一个梦。
和所有的梦境一样,梦的内容暧昧又扭曲,恍惚的意识所能捕捉到的信息便是昏暗的视野,以及狭窄、温暖和极度的安全感。
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饥饿。所有的负面情绪以及过于激烈的感情波动全部归零清空,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只剩下高度纯粹的安全和舒适。
那简直可以称之为至福。
可至福并不会一直维持下去。
烦人的虫子在周围爬来爬去,他知道那些虫子伤害不了他,就算放着不管也无所谓。但是那些虫子让他无法沉浸在绝对的安逸中,不管是爬行也好,飞行也好都让他感到心烦意乱。焦躁和烦闷以异乎寻常的速度积累叠加,就在此时,一个声音在意识中振动起来。
——消灭掉就好。
——只要消灭掉就好。
——消灭掉之后就能安静了。
原来如此。
就是这么简单啊。
迷迷糊糊间,带着豁然开朗的自语在意识中回响。顺着声音所指出的方向,马赛挥动手臂,对准停在地上的虫子,用力拍了下去。
###############
“生体cpu心跳、血压正常,脑量子波波动在许可范围以内。”
“感应框架反应正常,同步率93%。”
“机体行走机构平衡传感器反馈正常,行走装置正常,浮游术式生成良好,结构强度指数在正常值以内。”
“傀儡系统(dummy.system)运行良好。”
复诵声依序响起,巨大的终端界面里,四足钢铁兽正在尽情蹂躏脚下的人类,面对如雨般的子弹和手榴弹,看似庞大笨重的躯体甚至无需动用覆盖表面的流体装甲,而是以蜻蜓点水般的高速机动将所有攻击尽数回避掉,随后卷起杀戮的暴风,一头冲向惊恐万状的人群之中。
“就第一次实战测试的表现来说,干得还算不错。”
“承蒙陛下夸奖。”
门格尔深深一鞠躬,谦卑的说到:
“应该说测试素体的水准相当优秀,比此前的实验素体都要来的出色,所以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适应‘沙拉曼达’。”
和“独角兽”一样,“沙拉曼达”也是大量应用脑量子波感应框架打造成的机体,可以直接通过驾驶员的思考来直接控制机体的动作。从这一点来说,两者都可归纳入感应机体。但与“以驾驶员为主导”的“独角兽”不同,“沙拉曼达”的设计理念是一架“搭载人的无人机”。
无人机相对有人机的最大优势就是没有名为驾驶员的累赘。只要技术上上允许,速度和机动性可以无止境的提高。不必像有人机那样为了保障驾驶员的生命安全而设置性能上限,其反应速度更不是肉身的人类所能比拟的。
“沙拉曼达”也是一样。
搭乘在“沙拉曼达”上的并非驾驭烈马的骑士,而是名为“生体cpu”的零件。
6公尺多的机体以1.5马赫在地上奔跑时,其最小回转半径才3公尺,只要转一次弯,驾驶员就会尝到被丢进离心分离器做分离的感觉,全身的血液偏向一侧,内脏位移,骨骼碎裂,要是运气不好咬断舌头,血液还会像喷泉一样洒满整个驾驶舱,接着眼睛会飞出去,脑血管爆裂……只要全速跑几个发夹弯,你就能得到一驾驶舱的绞肉了。
基于这种异常的加速性能和机动力,就算采取“独角兽”那样全方位的抗g措施也无法保证搭乘者的生命安全。是故,帝国的技术员们采用了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抗g措施。
首先第一点,驾驶员并非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搭乘机体的,而是经由术式操作进入半睡半醒的恍惚状态后再搬入驾驶舱。这样一来,驾驶员因为惊慌或别的什么原因导致误操作或错误应对的可能性就被降到了最低。换成是清醒状态下搭乘的话,搭乘员就只能直立于旋转轴心成立正姿势,全身以皮带紧缚防止手脚飞出,嘴巴里插入呼吸管防止供氧不足和因为说话咬断舌头。
第二项措施是驾驶舱内全部充满类似羊水或油的黏性液体——“生命之水”,该液体不仅有极佳的冲击吸收力,当充满驾驶员的肺部时还可直接摄入氧气。
第三项措施就是整个卵形驾驶舱被固定在类似陀螺仪的特殊结构支架上,无论机体本身如何运动,驾驶舱内大体都能保持水平状态,在高速机动时还能抵消掉一部分过载。
在上述三重措施的保护下,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不过这些也只是细枝末节罢了。
之所以称为“生体cpu”,是因为判断战况、拟定战略战术、驾驭机体行动的,是事先内置在机体里的程式。驾驶员对机体来说,只是一个接收器和处理器罢了。
“严格说来,‘沙拉曼达’算是同时拥有两个大脑的机体,一个是由流体金属和纳米微机械组成,存储了各种指令和战术范本的初级人工智能;一个是有着高度感受力和弹性应变能力的人类大脑。掌握主动权的是机械,人脑则负责思考如何快速有效的杀死对手。”
“您的意思是人类在杀人方面的经验更丰富?”
“在‘为更有效率的杀人而殚精竭虑’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种族能超过人类,过去几千年里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今后……多半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李林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重新将话题拉到原来的方向上。
“每个人都有着斗争心,而且都有着杀人的本能冲动。这是漫长进化过程中残留在人类本能中热衷于用暴力和杀死对方来解决问题的部分,正常情况下基于自我保护和伦理道德,这种冲动会在人们的心底里沉睡,就算在某些情况下被激活,人们也能用自制自律压抑住这种冲动。而我们则是设法激活这种本能,诱导那些处于恍惚状态下的生体cpu产生杀人冲动,让他们调动所有的经验、智慧,全力思考‘杀人’这件事,直到最后一刻。”
每个人都会有杀死别人的冲动,但任何人都不会轻易说出来,绝大多数人还会避免进一步思考。
帝国技术员们则通过技术手段,让生体cpu不受感情和伦理义务所干扰,在半梦半醒之间持续思考“要杀人”、“如何杀人”、“怎么杀人”更有效率,在此过程中握有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会逐一实践思考的成果,同时进行记录,通过比对环境、方案实施效果、效率及性价比、任务完成情况,一边学习,一边积累,最终成长为足以担当“前线指挥官”的高性能人工智能。
可以说,这正是“国民战斗机计划”的初衷,不过具体到马赛搭乘的这一架,稍微又有些不同。
“那架机体是专门用来狩猎魔法师的特殊规格机,不管是输出功率、机动力、战术范本储备,任何一方面都比普通规格机型更加强化。最重要的是,那架机体一开始就预定搭乘具有魔法师资质的生体cpu。通过魔法师之间特有的脑量子波共鸣来确定周遭是否有魔法师,一旦确定存在魔法师,并进一步锁定了位置,人工智能就会诱导暗示生体cpu全力思考如何杀死对手。此时的搭乘者就连系统软体都不如,纯粹只是个接收感应波,并且将其转换为敌意和杀意的处理装置。”
凝视着界面转过身体,头部传感器朝某个方向张望的“沙拉曼达”,李林咧嘴一笑。
“看来运气不错,第一次出击就中奖了。”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5.祈祷者的对话(八)
——那究竟是个什么怪物?
事后回想起来,这真是个蠢问题,有时间思考这种问题,或者更进一步想要观察收集这种型号机体的性能数据,找出弱点什么的——根本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那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怪物,贯彻效率至上主义与将魔法师屠戮殆尽之执念的猎杀机器。其快速、致命,且视野开阔程度和感知敏锐程度远远超过血肉之躯。当人们自以为隐藏的很好,安心偷窥战斗过程时,怪物早已掌握并锁定了猎物的藏身处。
轻松一击将脚边的蝼蚁碾成碎末后,头部传感器偏向一方,腥红色的光芒在望远镜镜片里亮起同一时间,某种近似执拗的“风”压了过来。刹那间,强烈的恶寒席卷全身,手背上竖起鸡皮疙瘩,强烈的恐惧感冲破喉咙,化为一声大喊。
“快跑!!”
训练有素的人在听到指令后能在零点几秒内就做出反应,比起疑惑和莫名其妙,他们的身体本能会先做出反应。前后不过三秒钟,地图、笔记本、器材全部收拾完毕,各观察哨正以最快的速度撤离。
他们的表现真的很棒,就算是帝国相关单位的教官们在现场,这群苛刻的家伙也会脱帽致敬,给出一个极高的分数。
可这依然太慢。
在不到一秒钟就能从零加速到1马赫,最高能飚出2.5马赫给你看的钢铁怪物面前,训练有素、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
那已经连怪物都算不上了。
那是会移动的灾害。
当一个卡车大小的物体以2.5马赫的速度朝你冲过来时,不管是撞个正着还是向一侧跳开躲避,抑或蹲下身子,结果都是一样的。在其前进路线上左右两侧70公尺内的一切物体都会承受强烈的冲击波,其力道之大相当于被十几个彪形大汉踩在地上用金属球棒痛殴,结果当然是被打个稀巴烂。
为了打造出这样一台疑似用来破速度记录的机器,帝国技术员们可没少费功夫。
说到大型化机体在地面上高速行动,一般会想到的肯定是车辆类的轮式底盘。不过轮式底盘对超音速行驶实在是派不上用场。
要跑出超音速,一般引擎肯定不行。f1赛车的最高时速是350公理,引擎出力是600马力,要能跑出2.5马赫(时速3000公里),引擎出力要达到44000马力,几乎赶上战列舰了……历史上的超音速车都是使用导弹或火箭推动,而且不能转弯,只能跑跑直线。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有人驾驶的带轮火箭”。就算工程师们猛磕兴奋剂,磕到爆肝,搞出来一种能塞进汽车的5万马力级发动机,还来不及举杯庆祝,他们就会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
光是引擎出力大也没用,轮胎的抓地力不够的话,再快也只是轮胎在空转而已。要想实现最短时间内从零加速到2.5马赫,就要加大轮胎的摩擦系数。假设要缩短到10秒内加速至时速3000㎞,那么摩擦系数要达8.5,意思是:摩擦力要大到可以让车子停在83°的斜坡上不会下滑的地步。
83度……
那根本不是什么“坡”,完全是一堵“墙”了。要把6公尺长,二十几吨重的车体“停”在一面近乎垂直90度的墙壁上?这轮胎是超级胶水胎?要能驱动这种轮胎,引擎输出就又要增加……再考虑到加速过载、空气摩擦产生热量造成的结构形变、转弯时产生的横向过载(2.5倍音速行驶时过发夹弯时,瞬间最大过载316g,也就是自身体重316倍的横向力)、车内恒温(空气摩擦热、引擎工作时产生的机械热……驾驶舱内少说摄氏300度以上,简直是在做烤肉)等等问题……这种“超快!超酷!”的东西根本是工程师们的噩梦,就算浑身是肝,每天爆一个,估计爆完了都做不出来……
既然跑的最快的轮式底盘都如此了,履带式底盘和多足步行底盘就根本不必讨论了。从根本上来说,任何与地面接触,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前进的方式都不适合超音速前进。要想跑出超音速,就要先离开地面。
最后,技术员们提出来的解决方案是“干脆在地上飞吧!”——也就是翼地效应机,也称地效飞行器。
“沙拉曼达”在正常状态下采用多足步行,当需要进行超音速行动时,就会收拢机械足(众技术员:腿什么的不过是装饰,上面那些大人物是不会明白的!),折叠关节,将躯体变成扁平的飞翼形状,同时启动压缩空气和暴风喷射术式推动机体前行,在飞行过程中因为与地面很近,容易形成气流的堵塞,获得额外的升力。
通常来说,翼地效应机只在距离地面或海面几公尺的高度上飞行,在这种高度上进行超音速飞行不管对机体自身还是对周遭都极不安全。首先地面障碍物和杂物撞上超音速飞行的机体一定会导致机毁人亡,其次超音速飞行产生的冲击波会严重伤害周围的一切。因此超音速飞行器一般都被严格要求在2万公尺以上的高空才允许进行超音速飞行。但“沙拉曼达”的情况却不大一样,这种机体并不要求进行长距离超音速奔袭,超音速飞行能力只用于短距离突击、拦截,以及利用冲击波来猎杀目标。
“沙拉曼达”从察觉到目标的存在,分析位置,设定战术,付诸实施,一共耗时0.3秒。在此期间,通过共享的感官,它掌握到对面也已经察觉自己被盯上,并且在最短时间内采取紧急应对措施这一事实。
“沙拉曼达”对此并不介意。
没有所谓感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对方的行为毫无意义。
跳开?跑起来?用枪弹拦阻射击?
没用的。
诚然因为不是真正的无人机,为了保障搭乘员的生命安全,超音速突击时被禁止进行转向,因此突击时只能走直线。很容易被预测出行动路线,敌军要进行闪避或迎击都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后者,在2.5马赫的世界里,飞花落叶亦足以对钢铁之躯造成致命伤害。因为在2.5马赫的速度下,已经没有什么硬或软的问题,而是动能本身就会造成伤害。就算只碰上一颗小石子也一样没救,流体装甲一下子就会四散飞溅,机体外壳会立刻四分五裂,然后冒着火花在地上滑行,一阵火花四射后烧成一团火球。
可既然知道问题所在,要解决起来也就很容易。
扁平的飞翼外形本来就不容易射中,在超音速突击时更在流体装甲表面覆盖有数重“障壁”术式来充当倾角装甲和反应装甲。要想在“沙拉曼达”冲到眼前的短短刹那间突破以上防护,完全不可能。
至于逃跑或跳开……被直接撞死和被冲击波拍死,两者有区别吗?
带着鞭笞空气的尖啸,钢铁巨兽一头冲入“夜莺”等人的藏身处。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5.祈祷者的对话(九)
超音速突击面前无活路。
这是“沙拉曼达”经过模拟测试和实战后得出的结论。2.5马赫面前一切动作都没有意义,不要说逃或躲,就连理解状况和作出反应都很困难,除了眼睁睁看着死亡降临,根本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不必搞小花样,用最简单有效的战术快速消灭目标——“沙拉曼达”的人工智能的验算结论如是说,从理论上来讲,这也的确是最合理的选择。
然而,人类与“合理”总是存在着微妙的偏差。
这是“沙拉曼达”今后会学到的,现在出生才一个多月的人工智能还没有理解这一点,所以它注定要为此支付一笔价格不菲的学费。
——警告,前方发生玛那反应。
——警告,确认术式“障壁”和“大地操作”。
——警告,确认复数术式。
在第四次警报响起之前,试图采取紧急制动的“沙拉曼达”飞上天空,转向侧后方地面的光学传感器恰好捕捉到一名少女的身影。
躺在浅坑避开冲击波的少女正仰望星空,右手朝天空比划着中指,满是不羁笑容的嘴唇一张一合。
——二不二?逗逼。
高速单反摄像头捕捉到的嘴唇动作经过解析后得出这样一句话,与此同时“沙拉曼达”也厘清了真相。
——潜伏在一旁的目标全程观看了刚才的战斗,掌握了超音速突击的破坏力和特性,在发现本机对其展开超音速突击后,展开复数“障壁”术式,通过叠加增强强度后以30度倾角设置在本机突击路线前方,与此同时操作小范围地面下沉形成散兵坑用以防御冲击波。由于采用翼地效应机原理飞行,当本机遭遇倾角“障壁”时,发生类似“跳弹”的滑跃现象,在惯性作用力的推动下一口气冲到了空中。
原理一点都不复杂,只是对经典力学基础的简单应用,任何一个学过初级物理的人都能解析并提出类似的提案。问题在于,最多只看了一次超音速突击,突然就要面对这种攻击,在死亡的压力和仓促间极度混乱的情况下,有几个人不是脑袋一片空白,能冷静且快速的的拟定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计划,并且抓住绝佳的时机付诸实施?
——提升目标阿尔法的威胁等级。
——由b级提升至a级,最优先猎杀目标。
——提升完成。
——针对目标阿尔法,提供24套战术应对范本。
——选择战术0031。
0.75秒内切换战术范本,“沙拉曼达”打开尾部减速伞,喷射术式开始逆喷射,减速降落后“沙拉曼达”挥动机械足,在地面上犁出歪歪斜斜的轨迹后停了下来。刚一停稳,头部传感单元亮起一片红光,昆虫复眼般的传感器一阵转动,“沙拉曼达”蹬开地面,再次变形成突击形态,朝着某个方向冲了过去。
汲取了之前的教训,“沙拉曼达”没有再次使出超音速突击,而是以翼地效应机的标准速度——时速400公里——反复描绘出锯齿般的锐角折线轨迹,冲向界面里标注着“目标阿尔法”的红色三角。
“沙拉曼达”搭载有高精度传感器,此外还有针对魔法师的特殊侦测手段,无论怎么隐藏气息,怎么分兵诱敌,都是徒费力气。
——小把戏行不通了,是吗?
不断在树枝之间跳跃,“夜莺”在心中为战斗机械描绘出人性化的语句。
魔法师可以听见“军团”的“声音”。
由于复刻了死者的脑组织回路,因此连弥留之际的呢喃也一并保留了下来,只要“军团”出现在附近,魔法师们就能听见那些遗留在人世间的垂死悲鸣,从而得知被亡灵附体的机械大军正在逼近。
可眼前这架机体明显不同。
从技术规格和性能取舍所展现出的思维模式来看,无疑是传承自“军团”的技术脉络,然而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夜莺”都没有听到亡灵的声音,在脑内鸣动的是不明所以的单调机械音。
简直就像——
不,不对。不是形容或比喻,那是千真万确的“自主思考型战斗机器”。
1...551552553554555...6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