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在说出这段话时,清澈的紫眸笔直地望着对面的赤瞳,犹如深渊般不见底的红色眼球亦毫不退避、闪躲。一如窥伺深渊的人与凝视窥伺者的深渊。
包括密涅瓦在内的所有人一度以为这番过于直白的话语可能会引来皇帝的反唇相讥,但李林只是静静的看着、等待着罗兰接下来的发言。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2.善与恶的彼岸(三)
天才与凡人。
两者并非对立的概念,而是相对却又统一的存在,天才孕育自凡人之中,因被大众所承认而凌驾于普通人之上,却又不见容于凡俗。大众羡慕且向往超凡脱俗之人,却又不愿舍弃“普通”,承担起天才必然背负的责任。
两者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但从总体上来说,两者本质上都是“普通的人类”,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争议。
但李林不同。
就算有着人类的外表,能够正常的与任何人进行交流,过程中不会让人感到任何违和,但如今已经没有任何人会把他当成“普通的人类”。
不是力量的问题。
像七宗罪或是像高等龙族那样,有着人类的形态,却拥有怪物的力量的家伙也是存在的。可就算是那些家伙也只是身处“怪物”的范畴,他们的恐怖令人畏惧,却不至于绝望。李林则完全不同,他根本就是无底的深渊,光是站在边缘偷窥那仿佛要将一切都吸进去的深邃虚无,人们就会屈服于那过于庞大的压迫感,一切反抗和挑战的念头在其面前都会自行消弭。
无所不知、全知全能的神意代行者,凌驾于众生之上的神权代理人。
面对这样的李林,罗兰却当面直斥“就算是全知全能的天才亦有其局限性”、“大众将无上的权柄交给这样的天才未必合理”——
他疯了吗?
还是胆大包天?
只听罗兰继续用平静但饱含力量的声音说到:
“不可否认,改变历史进程,甚至创造历史的天才是存在的。但他们创造的辉煌与奇迹是凭空出现的吗?没有广大社会阶层的认可,没有那些成为社会基石的‘普通人’存在,不要说改变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变革,就连文明、历史、社会——这些构筑在人群之上的一切都不会存在。到那时,就算有一两个‘仅凭自己就能成就一切的天才’还存在,他们又能做的了什么?从头创造一切,创造天空大地和万物众生,成为新世界的神吗?或许他们能做到这一点,甚至能创造出‘一模一样的世界’,但原本的世界已经毁灭,不管多么相似,所谓的新世界,终究不过是模仿自然的人工园林罢了。”
一口气说完后,喝了一杯水润喉,同时让听众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他的发言。放下水杯,他继续说到:
“即使是我和我的组织也无法否定皇帝陛下的才干,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学技术方面,没有人能否定您在所有领域的成就和才能。就成立国际技术输出管理体制一事的本意来看,也是为了防止技术被滥用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就我个人的观点,这并没什么不对。”
不管有没有李林和帝国的干预,就技术本身具备两面性的特点而言,成立专门机构加以管制,防止技术泄露被不法之徒滥用也是有必要的。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制药、制枪、爆炸品。
只要足够的生物和化学知识,加上足够的原材料和设备,搞出成瘾物质或炸药是非常轻松的事情。至于枪械,手艺好一点的乡下铁匠铺学徒工能给你打出一把滑膛枪,换成共和国家庭作坊的老师傅能打出一挺齐射炮。
可以想象成瘾药物和枪支爆炸物在社会上四处扩散会是怎样一番局面,仅从治安的角度来说,从源头上管控相关技术知识的流出确实是比较有效且刻不容缓的办法。
“但是,就像技术可以运用于造福社会,也能带来各种不幸与危害一样。这个机制在防微杜渐的同时,也会封闭整个世界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这才是李林原本的目标。
利用专利和技术指导来控制世界范围的技术进步程度和方向,用巨额罚金断绝任何脱离控制的技术发展和探索,如同摆弄盆栽一样,随心所欲的扭曲文明的进步,最终打造出由他一个人随心所欲摆弄的文明形态。所有人就像如今的帝国国民一样,只能服从于这一秩序,谁都无法逃脱。
原本就算直接大声把这些话说出来,在坐的外国代表也会因为贵族主义的僵化与傲慢对此嗤之以鼻。
那实在是太过庞大,过于超出想象的计划。
那些被誉为拥有远见卓识的先能之人,所能预见窥测到的也不过是三五十年后的未来,至多不超过百年。一般的政治家能够准确预估到一二十年后的未来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纵然将李林关于技术发展的计划直接丢到他们的脸上,光光“一两百年后的未来”这一句话就足以让他们哑然失笑。且不谈那遥远的未来和他们毫无关系,就算有关系,又有谁能准确预测到一两个世纪后,世界和文明会如何变化,国际地缘政治和秩序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已经超出了智慧和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极限,被当做不负责任的笑谈或恶作剧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现在不同了。
罗兰前面的铺垫,此刻终于开始发挥作用了。
一两个天才,不论其多么出众,其对文明的影响范围和时间跨度终究是有限的。
但换成全知全能,且永存不灭的神明代理人呢?
在“永恒”这个超脱全体人类想象边际的时间概念面前,一切算计和挣扎都是没有意义的。
他甚至不需要谋划和行动,哪怕什么事都不干,就这么静静的看着也足够了。在“时间”这个最强的盟友的帮助下,一切反抗乃至智慧生物本身最终都会在他面前消失。
但他没有干等着,从建设亚尔夫海姆和财团开始,他就非常耐心的展开布局,通过大量推广超前技术使得正常技术发展出现断代,通过专利制度来遏制别国发展技术,而如今的技术输出控制更是胡萝卜大棒齐上,为的就是如罗兰前面所说,打造一个“能如同小孩子的沙滩城堡、老爷爷的盆栽一样,任其随心所欲控制的文明形态”。
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对他来说却是轻松简单的小儿科。
罗兰的发言第一次将巧妙遮蔽起来的信息摊在了众人面前,会议室内响起了小小的喧嚣,一直由皇帝操控的现场气氛,第一次发生了紊乱。
皇帝万能,这是每一位与会者都铭记在心的。可皇帝拥有永恒的寿命这一点却被大家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
毋庸置疑,这是李林操作的结果。
长时间高强度的的会议,不断的应酬,接连放出各种真假消息……通过让对手的大脑长时间在高度紧张状态下连续运作,进而产生精神疲劳和麻痹,与此同时在会议过程中不断用言语、文字、动作、表情变化来诱导对手,从而将“皇帝永存不灭”这一重要信息暂时化为听众们的盲点。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提出协议内容,诱使诸国认同和接受。
罗兰的一番话点出了盲点,外国代表顿时回过神来。
这里每一个都是人精,他们不会猜不到其中的猫腻。虽然没有证据,更不想贸然得罪皇帝,但代表们对皇帝的态度,对协议的态度必然发生微妙的变化。
纵然如此,皇帝依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只是默默看着,如同欣赏歌剧的忠实观众。
或许是被激情所驱动,抑或是想要抢在李林出招前将所有内容陈述完毕,罗兰的声音再次响起。
“与会的诸国代表们,还有皇帝陛下。我们无意否认天才的价值,也不想在此就帝国过去的行为是否合理妥当展开辩论,我们的诉求只有一个:诸位即将签署的协议即将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大门,这扇门一旦开启,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在进入新时代之前,难道这个世界没有尚未完成的事情吗?正因为是这样一个时代,才会出现众多文化和思想,这些难道要就此割舍吗?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协议一旦签订,头一个改变的东西必然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会不会因为这一纸协议,放弃了对未来的探索和认知,就此原地踏步呢?我认为,此刻新时代的大门尚未开启,我们依然置身‘麻烦又不便的世界’,就因为是个不便的世界,才能大家坐下来以平等的身份展开讨论,陈述各自关于未来的观点,对于世界的期望,才能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和平共存之路。如果为了暂时的方便,草率的签字,会不会因此导致所有国家和这个世界陷入更大的不幸呢?既然是要决定全世界范围的技术流通,那光由政客发言合理吗?为什么不征求一下技术人员和普通人的意见呢?请在签订协议之前,让更多人知晓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和‘自由军团’所有同志,对本次协议的看法和意见。”
在密涅瓦的带头下,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鼓掌的代表们一半是出于礼貌和敬意,另一半则是出于对帝国的牵制。
这些人从心底里对发言中的某些部分并不怎么认同,但一致认为确实有必要在某些问题上需要对帝国做出牵制,罗兰的意见固然让他们有那么一点不舒服,但和帝国掌控世界未来的前景相比,这些都不过是小问题。
有必要对技术出口转让管控协议做出某些修改——在罗兰的演讲之后,这样的气氛终于正式登上台面,并且成为大多数代表的共识。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皇帝又会如何处理?
代表们一边鼓掌,一边将余光投向皇帝所在的方向,等待着皇帝的还击。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2.善与恶的彼岸(四)
罗兰的发言将李林摆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罗兰的提议总结起来就是“我们不反对技术管控,也不反对大国之间就此达成协议和成立专门机构,但我们希望不是密室协商,而是开放对话,能让更多的声音参与讨论,借此来表达普遍意见。”
这个建议很合理,但无疑让李林很难处理。
身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陛下”,其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这涉及帝国的根基,没有妥协的余地。让包括没有爵位和官职的普通人乃至外国人参与这项讨论,无疑会严重损害皇帝的面子,更不要说这等于打开一扇门,让帝国民众接触到某些危险的想法和价值观,届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由此引发的骚乱是怎么高估都不为过的。
这可不是一句“皇帝陛下开明仁慈”之类的恭维话就能抵消的。
最极端的情况下,整个帝国都会刮起肃清的风暴,帝国社会秩序保障局甚至会被授予“主观判断即为判决依据”的法外执行权,届时死亡的人恐怕要以十万为单位来计算,帝国的国土将被尸体所覆盖……
就此拒绝或许是能避开这种结局,但这就会使得帝国陷入孤立的局面。
罗兰提出的是“请求”和“意见”,而非“条件”或“强烈要求”,而且还是以其组织与支持者的名义,更获得了与会各国的大力声援。换言之,其发言内容最起码代表世界范围内相当数量人的心声。皇帝拒绝对话,那么必然会与民意(很可能是多数民意)陷入对立。尽管皇帝不用考虑任期和支持度的问题,但本就对帝国抱有诸多不满的诸国必然会利用民意和罗兰创造出来的道德制高点进行反击。届时关于技术管控的相关协议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无限期拖延,此外帝国还要付出相当程度的代价来进行公关危机处理,这同样是难以接受的。
接受抑或拒绝,不管选择哪一边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任谁都不会想陷入这样的选择地狱之中。
换成是全知全能,从无败绩的皇帝陛下要如何处理这样的难题?
抱着一点好奇和幸灾乐祸的心态,各国代表们等待着皇帝陛下的选择。
他们没有失望,同时也非常失望。
“汝之诉求是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议题的探讨,让这些人的诉求和意见通过修改协议的形式表达出来?”
“没错。”
“那么你要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呢?”
手指再次轻敲桌面,发出的声音落在听众们的耳中,犹如钢琴的重低音。
这是非常现实同时也非常有效的攻击切入点。
先将选择保留起来,同时从实务层面进行攻击,从“是否能确保公平公正”这个大前提入手,彻底否决罗兰发言的合理性。
完全是想象之外的一击,且意外的有效。
绝对的公平公正。
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人、组织、国家能保证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人皆有私心。
即使是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在表态选择之前,人们尚且要仔细思量算计一番,更不要说那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指望所有人都能秉持不偏不倚的视点,不受感情和喜好影响,做出公正的结论,本来就不现实。
另一个问题是技术转让管控协定是专业性和政治性非常强的议题,这就对参与者的个人素质水平和专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而开放一般人加入到公开讨论之中,势必会加入许多非专业甚至非理性的杂音,这不但会导致会议变得旷日持久,最后还会衍生出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
指望所有人都能公正理性的做出判断,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原本就是民主的假议题。
这是李林对共和国及民主的批判,如今他再一次以尖刻的方式将这个悖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如何保证众多凡人参与进来的决策是公平公正且正确的?既然有全能的天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让平庸的凡人来扯天才的后腿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利用多数(凡人)来压制少数(天才),结果不但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和纷争,就连原本可能得到的正确结果都因此错失呢?
谁都不敢保证说不会这样,越是清楚人性,越是倾向李林的见解。
就算有人会拿“不能因为火灾否定火的价值”一类的话语来反驳,面对皇帝接下来更为辛辣尖刻的提问,他也只有退缩一途。
“朕并不是贬低民众的价值,也不是意欲侮辱汝等理念。只是……支持由少数天才来领导众多凡人的是民众,反抗被支配寻求所谓解放和自由的也是民众。若按汝之提议,让大多数人来思考、选择、决断时,假如多数民众渴望被支配和不自由,而不是自己承担责任和义务时,汝等又该如何整合那些似是而非的话语?假如民众对自己当下的生活不满,决定用暴力来宣泄情绪和改变秩序时,汝等又要如何劝说民众保持理性,如何承担由此引发的所有问题与相关责任?”
密涅瓦放在膝盖上的拳头用力握紧,翠绿的眼眸一阵飘忽抽搐。
李林的问题永远都很尖锐,每当他提出反问和质疑时,总会感到犹如凛冽北风吹过胸膛般寒彻心扉。
现在那股彻骨寒意再次缠住了密涅瓦,她不得不绷紧身体,才不至于颤抖。
在场的外国代表们似乎也有相同的感受,适才还充满活力和感动的面孔,此刻再度覆盖上了现实主义的冰冷面膜。
仅仅只是几句话,好不容易塑造出来的气氛就被压了回去,再加上提出的问题。
罗兰的感觉非常糟糕。
李林的问题之所以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在于他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人性的复杂和弱点,其问题的尖锐程度甚至会让人陷入绝望之中。
他并不否定人的行为皆源于善意,也不否定由善意衍生出来的行动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他只是针对行为的结果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质疑,这是非常务实的做法,提出的问题也都非常现实。
问题恰恰出在过于现实这一点。
民众的水平,身为人的私心,大众舆论的不确定性,人群对情报和议题的倾向性——这些都是罗兰的提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身为提案者,他当然有义务对此一一进行说明,提出合理的见解让提案具备可操作性,进而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李林关于这部分的提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虽然尖锐,但那也是基于其自身立场,并无任何不妥。
可这些现实又没有不妥之处的问题和接下来的问题相结合,立即组成了一个极为诛心的诘问。
选择民主的民众在不同的时空和环境下,同样也会选择让出众的天才来掌握大权,有时候哪怕不是什么天才,只是能说会道,会开出足够诱人的空头支票的街头政客,同样也可能登上权力的制高点。
若按罗兰的思路开放一般人参与到国政大事的探讨,甚至能影响和左右国际政治的走向,包括帝国在内,所有国家的国民会得到什么样的讯号?
——阶层和权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去争取来的。
——参与国政并不是贵族的特权,庶民同样有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国政大事不应该由少数人把持,更不应该在密室黑箱中决定,一切都应该摊开在阳光下。
一旦罗兰的议案获得通过,不管技术输出管控协定及相关议案最终会如何,类似上面所说的信息一定会扩散开来。尝到甜头的诸国民众一定会更进一步,要求将这种“全民参与、全民讨论、全民决定”的方式方法在本国全面推广,从征税、财政预算、义务兵役等等,全部都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过程……
届时对此感到头疼的,绝不会仅限于帝国。
李林再次将诸国拉进了自己的战壕,这并不让罗兰感到意外,争夺听众的支持才是论战交涉的重点,而不是要辩倒对手。利用共和主义和贵族主义的根本冲突来争取诸国——这本来就在罗兰的预料中。他只是没想到李林还会附加一个“民众选择君主来支配自己时,你要如何自圆其说”的问题。
拥有了投票权,能够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的民众,会不会选出一个强力的领导者,赋予他莫大的权力来支配自己?
就算是罗兰也不敢说“不会”。
眼前的李林正是鲜活的案例。
一开始是精灵一族,接着是亚尔夫海姆,现在是帝国全境。
李林从头到尾都是以多数人认可的方式扩大权力和支配版图,就算是四等公民,在最初的抗拒和抵触过后,当生活水平出现明显改善,旧查理曼王国饱受困扰的种种问题在皇帝的铁腕之下迅速得到改善之后,绝大多数人也选择当个奉公守法的帝国四等公民,并满足于此。
这固然是李林的狡猾与成功之处,但包括罗兰在内也没有人能够否定,如今李林成为帝国皇帝支配帝国境内的一切,对全体国民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绝大多数人对这一事实的态度是认可和接受。换言之,他是一个被民意所认可和支持的皇帝。赋予他无上权柄的,除了全知全能的母神,李林自身的可怕力量,还有怯懦又惰怠的民众。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2.善与恶的彼岸(五)
在阐述民众对于李林大权独揽一事的相关责任的遣词用句时,罗兰斟酌了很久,最终他选定了怯懦和惰怠。
罗兰并不轻蔑民众,更不会侮辱民众,他对接触过的和从未接触的人都抱有尊重,就连对手和敌人也是一样。之所以会选择这两个词,纯粹是只有这两个词才能准确描述民众的心态以及问题。
怯懦比较好理解,在皇帝的力量面前,在帝国国家机器面前,畏惧是正常现象。好生恶死是人的本能,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跳出来殉国殉道,更何况在帝国犯事被抓到被判刑或“重新安置”的可不只有当事人自己而已,一人犯事,全家老小在监狱、集中营、刑场团聚是很常见的。为此去指责别人不敢反抗是很不公平也很不负责的。
但是关于惰怠,罗兰自己也认为民众在这方面确实需要自我检讨和承担责任。
怯懦可以解释为外力因素,惰怠完完全全就是自身的问题。
说到底,民众向往的并非自主独立思考与相伴产生的责任义务,而是命令、服从及责任免除。李林和帝国的登场固然让他们感到畏惧甚至仇恨,可一旦生活趋于稳定、富足,民众就会耽于安逸,拒绝自我反省,热衷于偷偷摸摸且不负责任的大肆抨击当政者。
这一点不光是帝国四等公民,在共和国公民和其他国家国民身上也能看到。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惰性需求存在,皇帝的支配得以被多数认可,成为合理的存在。
不客气的说,现在,正是民众期望李林一直呆在皇帝的座位上,甚至更进一步,将其支配的领域扩展至全世界。
将一切都交托给那个全知全能的人吧,他会让一切都好起来的!
这不仅是帝国的宣传教育,更是许多人真实的心声。的确,比起让能力有限、意见又难以统一的凡人来决定国家和世界的命运走向,让拥有远见卓识又永不犯错的超常存在来掌控全局,显然要合理的多。当前帝国的繁荣可说是这种论调最有力的支持,就连罗兰自己也认为,在官员廉洁度、行政效率、治安良好、经济良性循环等方面,帝国的表现都可以称之为表率。
然而能享受到这种看似太平盛世下幸福生活的,绝不包括那些被视为“注定的牺牲品”、“推动国家机器齿轮运转的润滑油”的人们。
藏匿民族文化的学者,试图保留古老传统的老人,上街散发传单的年轻人,精神病人,残疾人,革命者的家属,收留游击队员的村民……光“自由军团”经过各种渠道查证确认的牺牲者就有四十万之众。这些人被牺牲的理由不是他们反对帝国,也不是因为他们反对新秩序或支持反对新秩序的人。而是在名为“新秩序”的社会系统运作程序之下,为维持国家繁荣和社会秩序,这些人必须牺牲掉。
或许和帝国治下的人口总数相比,这些人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和过去因为战乱、饥荒、瘟疫死去的人相比,更是显得“仁慈”许多。可这种连怨恨、反抗都加以管理和利用,让人心彻底郁结的做法——所谓“天才的完美解决方案”——罗兰怎么也没办法认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