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我的孩子,不要沮丧,不要灰心。我们还没有输。”
马卡洛夫海军上将突然笑出了声,一脸欣慰的看着高尔察克,将部下的脸孔印入眼帘。
“还没到最后一刻,没有高举战旗魂归天堂,你就不能断言自己已经失败。”
“是的,阁下。”
靠腿、立正,铿锵有力的回答。
仅仅一句鼓舞,那个钢铁般的高尔察克少将又回来了。
在外人眼里或许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熟知这两位的却毫不意外。
名义上,这两位是上下级关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算是介于师徒和父子之间。
这两位都缺乏贵族背景,晋升全靠积累资历和功劳一步步爬上来,因而在基层官兵之中威望甚高。同时他们又都是积极的攻势主义者,尤其是马卡洛夫,他甚至主张在战争中凭借任何机会采取主动攻势,坚决反对以守成和防御的态度来维持舰队。从纯粹的海军战略和海权思想来讲,这种观点是合理的。可结合公国的地理环境、国际地缘政治形式和公国海军建设方针来看,这种观点不仅偏激还严重不现实。这就使得马卡洛夫和他的高徒成了公国军事机器中格格不入的怪物。身处被孤立、被冷眼看待的立场,还能持之以恒的钻研进取。其精神抗压能力和强韧程度自然绝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圣彼得堡的命令很可能将在一两天内到达,我们当然不可能抗命,但我们也不会老老实实按照别人的剧本起舞。听好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我已经通过各种关系,从各海军基地的仓库搞到了一批弹药,很快就会补充到你的舰队里。我已经带人去看过,全都是崭新的炮弹,炸药和引信也没有问题。等这批炮弹和人员一就位,你立即带领舰队突入曼纳海姆防线,集中力量炮击一点,配合勃鲁西洛夫中将阁下的地面攻击,一口气撕开防线!之后就算帝国的红茶小子搞出什么花样也无法撼动大局了!”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4.亚姆立扎(十三)
出奇制胜,兵行险招,听上去是充满华丽和气势,其实这些都是战争中弱势一方迫于无奈的选择。但凡占据质量和数量优势,指挥官脑子又没什么毛病,基本上都会选择最简单的碾压战术。
帕西法尔也是一样,如果他指挥的是帝国军舰队,那么他同样不会去搞破袭战,而是专心消灭敌军空中力量,配合轰炸机部队对敌国境内的重要目标实施战略打击。但如今他指挥的是拉普兰浮空舰队,让这些菜鸟新人去打打破袭战都有些勉为其难,和公国海军浮空舰队打舰队战这种事连想都不必想。在这种背景下他只能采用一些奇术,诱导公国方面的思考与决策倾向,破解掉高尔察克的稳扎稳打战术,迫使他们寻求短期决战来打破僵局。
“说穿了,这是一场看谁更能沉得住气,不在乎对手干扰的比赛。如果公国方面能不在意面子问题,全心全意的支持高尔察克阁下的稳妥战术,那么除了保留舰队实力,掩护地面部队向防线纵深后撤,我没有其它选择。”
为了捍卫荣誉主动出击,与公国浮空舰队决战也是一种策略,而且更符合绝大多数人定义的“军人气概”。另一个世界的历史里也不乏这样的案例,美西战争中西班牙舰队的决死突击;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一战末期引发基尔军港水兵起义的公海舰队决死突击计划;二战末期的菊水特攻。
换成是性格强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舰队指挥官多半会指挥舰队为捍卫荣誉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但指挥拉普兰浮空舰队的是帕西法尔,一个偏向于人文主义的军人,不管是指挥本国舰队还是指挥外国舰队,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对士兵和上级负责的前提下去完成任务。哪怕是遭遇最糟糕的情势,他也不会让士兵去为了荣誉去送死。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思考方向和气度,他才不会只盯着舰队作战,比起舰队阵型、性能参数之类,他更热衷琢磨指挥舰队、使用武器的活人。分析对手的心理状态、组织结构、思考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吃定公国在遭受一系列挑衅后会做出最糟糕的选择。
“原本公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解决国内矛盾,稳固政府权威,而面子又正是组成权威的重要部分之一。距离首都不足二十海里的外海接连发生船只遇袭事件,政府和军队不但对此无能为力,还搭进去两条装甲巡洋舰。这事发生在帝国也会造成严重的公众危机,更不要说是如今迫切需要树立权威的公国。为了挽回面子,为了重新树立起对民众的权威,公国必然会抽调亚姆立札驻留舰队的力量来增强圣彼得堡分舰队,这就导致了两个后果:亚姆立札驻留舰队严重缺乏用于搜索和快速打击的巡洋舰、驱逐舰;为赶在我军实施对亚姆立札的破坏作战前实施决定性的攻击,更多的大口径火炮弹药会运抵亚姆立札据点。”
前一个后果已经在七小时前被证实,再过十几个小时就会有十二条巡洋舰,二十一条驱逐舰离开亚姆立札。
后一个暂时还有待验证,但没有谁会怀疑帕西法尔的预言,起码“冯.德.坦恩”号的会议室里没有。
在坐的舰长和参谋们早已被帕西法尔的才干、人格魅力与实打实的战绩所折服,他们打心底里相信帕西法尔的预言。即使撇开情感上的无条件信任不谈,作为一个和公国海军打惯了交道的拉普兰军人,从理智角度来看,帕西法尔的判断也是十分精准的。
他们都很清楚马卡洛夫海军上将是积极的攻势主义者,一味坐等对手打上门来并不符合他的性格。之前因为政治需要和兵力不足的客观现实使其难以采取主动出击。如今却不同,海军上将与其舰队实际上正处于手头力量最虚弱的状态,但这种虚弱相对于帕西法尔舰队依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状况与性格相结合,马卡洛夫会选择主动出击,配合陆军地面攻势一口气翻转整个战局才是合理的选择。
与其一步一步的被拖延到冬将军全面发威,不如趁着现在还有余力博一把,直接掀翻整个棋盘,一脚把对手踹倒在地。等到大局已定,任何小聪明小算盘都将不值一提。
简单粗暴且合理有效,确实是那位老人家的做派,同时也很对公国军人的胃口。所以这一次公国陆军一定会全力配合,届时对曼纳海姆防线的压力将会是空前的沉重。
“先生们,决定这场战争走向的最关键节点马上就要到来了。胜利女神会微笑着对谁撩起裙角,将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曼纳海姆防线是否能守住,亚姆立扎据点是否能发挥功效。”
这是两个独立又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问题,公国只要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就可以算赢了。拉普兰则必须同时实现两个问题才有可能赢。
“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哪怕没有亚姆立扎据点,他们还是可以利用防线内的物资和设施熬过冬天。守住了亚姆立扎据点,公国就能够维持住现有战线准备下一次攻击,像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不可能再出现。所以机会只有一次,曼纳海姆防线必须撑过最初的攻击,我们必须在最佳的时间点切入并摧毁亚姆立扎的据点。”
“……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插话的是轻巡洋舰“维纳莫伊嫩”号的舰长格尔森上校,一旁的姐妹舰“伊尔马林嫩”号舰长阿特维兰上校也是大点其头。在座的军官大多也持相同的看法。
问题的核心在于拉普兰可投入的兵力压倒性的不足。
现代化建设对军事变革的影响除了各种革命性的新武器和新战术,最深层最直接的影响其实是直接促成军队规模的膨胀和动员能力的深化。
医疗条件的优化,工业农业产能的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快速交通系统的运用,通讯调度系统的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与效率化——其结果便是现代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快速的动员并集结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赋予其起码的战斗力,并将其送至前线。越是现代化的国家,其动员能力和速度就越强大。在古代,征召一万人的军队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还常常要士兵自备食物、服装和兵器,如果算上训练的时间,最起码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具备初步的作战行军能力。要想训练成勘用的精锐,那就需要好几年了。而现代化国家只需要十八个星期就能让几万甚至几十万农夫成为士兵,然后送上战场。
公国的现代化程度落后于阿尔比昂和共和国,不过却领先于拉普兰。结合其本身巨大的体量,一旦打成比拼国力的拉锯战、消耗战,拉普兰是绝看不到获胜希望的。
唯一的胜机就是此刻。彻底摧毁亚姆立扎据点,将战线稳定在曼纳海姆防线,由“冬将军”发威,配合国际舆论迫使公国撤军——这就是帕西法尔作战计划的全貌。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最关键的一击,现在棋子都已经就位,只等着做最后一搏。
推挤如山的弹药,矛盾重重的要塞内部,急于做舰队决战和战线突破的指挥官,最重要的寒冬也已经迫在眉睫。
时机已经成熟。
“先生们,期待各位的努力。”
没有“王国兴废在此一举”,没有z字旗,没有象征血战到底的红色三角旗。不管是帕西法尔,还是沉默寡言的拉普兰军人,只要这样简单一句话就足以让他们平静地奔赴战场。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4.亚姆立札(十四)
任何事情一旦超过某个极限,崩坏便是不可避免的。
后勤这种无比精密的系统更是如此。
物资过快集中,转运不及时,仓库存储空间有限——此前暴露出的问题一度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可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觉,一种因为攻势停顿、前线物资匮乏需要重新补充、部分流程合理化、账面重做等数个要素组成的幻觉。实际上公国军后勤系统并未克服那些痼疾,当压力再次上升,类似此前的困境就会再次显现出来。
在公国方面决定发动大攻势打破僵局时,隐藏起来的问题果不其然再次爆发。各种各样的物资快速涌入亚姆立札据点,武器、弹药、零件、粮食、被服、越冬物资……很快就塞满了库房,总算这一次公国军有吸取教训,紧急开辟了几处物资堆放点和临时仓库,避免了物资随意堆放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然而崩溃就是崩溃,些许秩序的表象并不能掩盖整个系统每分每秒都在滑向深渊的本质。
“蠢货!步兵154连要的是7.62㎜步枪弹,你们给的是76.2mm步兵炮炮弹!小数点看错了?!你们倒是给我试试看把那东西塞进步枪弹仓里试试!”
“海军陆战队领到的罐头都臭了!再不解决就要兵变了!”
“这里是炮兵指挥所,你们把三百口棺材扔到我们这里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拉普兰语的小册子配发进度往后延就可以啦!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食物、被服、弹药送过来!你们这帮后勤是想看着我们冻死饿死吗?!”
“就算你们和我抱怨,我们铁路系统也没办法改变什么!上面正催着我们把物资赶快运到亚姆立札,就这样!”
“说了多少回了,棺材的订单禁止外包!只要统计一下我们发包下单的棺材数量,很轻松就能推算出我军司令部预估的伤亡人数,换成帝国间谍甚至可以延伸判断出我军攻势的具体规模!你们这帮搞后勤的,是想用棺材来动摇国本吗?!”
……
从前天开始,亚姆立札后勤管理办公室就成了集抱怨、痛骂、协调、斗殴等诸多事宜与一身的场所。几乎整个前线所有军兵种和后方各路牛鬼蛇神都跑来后勤管理办公室抱怨了。态度好一点的拍桌子骂人,态度差一点的直接拔枪,办公室几乎每隔几个小时就必须重新换一批桌椅文具。
能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坚持不懈,同时还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个输送、存储链条不崩溃,公国后勤部门也确实不容易了。
但上级部门和指挥机构不会在乎你遇到了多少困难,为解决困难找了多少部门求爷爷告奶奶;前线的部队也不会关心你为了把一个罐头送到前线付出了多少成本、遇到了多少鸟事。大家关心的只有结果。
所以整个后勤链条只能一边运行,一边朝毁灭的悬崖迈进,直到出现决定性的转机,或是彻底毁灭。
“这是一场围绕后勤的战争,先生们。决定战争的已经不光是士兵的勇猛和军官的智略,而是看谁能维持住补给线,谁能用更多的资源去压倒对手。换言之,这就是总体战!”
看着窗外正在将推着弹药车将一枚枚305mm炮弹推到“列特维赞”号浮空战列舰的船舷一侧,再由船上的起重机将炮弹依次吊运至船上,高尔察克少将吐出微妙的叹息。
“先生们,我不想再给你们额外的压力,但也请你们记住,如果不取得胜利,后勤部的诸位是没有明天可言的。”
这是威胁,也是一句谁都知道的实话。
只要补给能够跟上,突破曼纳海姆防线,为战争画上休止符不过是个简单的小问题。但正因为补给系统不给力,战争才迟迟不能结束。要是这次攻势再出什么岔子,后勤部一定会被推出来当替罪羔羊。以当前公国国内的形式,被拖出来当替罪羊的下场是十分凄惨的。能被判处剥夺军衔,流放永久冻土都是一种幸运。更有可能是被拖到某个广场在愤怒的人群面前被挂上绞刑架。
说到底,这场被公国给予厚望的战争正在逐步展现出其对经济民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公国越发难以容忍任何失败的消息。
战争时刻都在消耗金钱、人命和物资,初期的畅快感退却之后,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因为战争,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贫乏。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被军队所吸收,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军队,民众不但要承担增加的税收负担,还要面对物资匮乏、将子女送去前线面对死亡、贫富差距扩大、工作时间延长、薪资冻结等等问题。
眼下因为战争进行时间尚短,民众还只是感到生活不便,还可以对此忍耐。一旦遭遇重大军事挫折,恐怕整个民间情绪都会沸腾爆发,到时候能用几只替罪羊平息民愤都算是便宜的。要是一个处置失当,最恶劣的结果便是足以将所有人都卷进去的暴力革命。
谁都逃不了,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官僚军官,名为“革命”的瘟疫不会放过任何人,如同数百年前的黑死病一样,快速、致命,将每一个不幸沾染上的人送进地狱。
要想回避这种糟糕的未来,就只能靠军事胜利来提振士气,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充当开辟公国未来道路的钥匙。
“我们必须获得胜利,因此——”
少将没能将训话完成,一名传令兵匆匆跑进办公室,将高尔察克和整个亚姆立札驻留舰队期待已久的消息大声报告了出来。
“紧急报告!上午七时十一分,十三号哨戒艇报告发现敌舰队踪迹!航向210,推测目标是本据点!”
——终于来了。
小声念叨着,高尔察克带着一众属下快速冲了出去。
######
“骰子已经掷出去了,接下来就看公国那边怎么反应了。”
装甲舰桥里的帕西法尔反复翻看着一份气象报告,漫不经心地说着。
对舰队司令这种淡然的态度,舰桥里的指挥核心们已经见怪不怪,有人曾半开玩笑地说到:“要是舰队司令阁下哪天正襟危坐,脸上神圣庄严,那一定是要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只要这位阁下还是那样慵懒、不正经的坐在指挥席上,失败便不会造访。
每个人都如此相信,就连舰队司令部的部分成员也对此深信不疑。
“西南方向发现信号源!距离120,数量持续增加中!”
“终于要开始了。”
小声念叨着,帕西法尔用力挥下手臂,命令到:
“航向西-西南!三倍航速全速前进!!”
修长的战舰微微抖动了一下,带着身后的舰队全速航向决战之地。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4.亚姆立扎(十五)
一种诡异的气氛横亘在两支对峙的舰队之间。
上至高级军官,下至底层小兵,双方全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大眼瞪小眼。
公国军亚姆立札驻留舰队旗舰“列特维赞”号战列舰航海日志对战役开始阶段发生的事情有一段非常精准且有趣的描述,从那段简短的文字里,人们可以大致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
——八时二十一分,敌轻巡洋舰“埃尔宾”号接近本舰队外围;
——八时二十九分,敌轻巡洋舰“埃尔宾”号脱离本舰队外围;
——八时三十三分,敌轻巡洋舰“维纳莫伊嫩”号接近本舰队外围;
——八时三十六分,敌轻巡洋舰“维纳莫伊嫩”号调头脱离;
——八时三十七分,敌……
在战役最初阶段,帕西法尔舰队一直在派遣快速巡洋舰轮番实施“单舰围观,快速脱离”的战术。每隔几分钟派遣一条轻巡洋舰或驱逐舰沿着警戒圈持续走z字航线,反复切入和脱离,如果公国军舰队采取驱离行动则立即加速脱离接触,但并不返回本队,而是绕一个大圈,确认公国舰队返回要塞上空后再回到本队。接着又替换另一艘上前重复同样的把戏……
这种无比诡异的套招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中低级军官和士兵普遍都产生了烦躁的情绪,但双方高级指挥官却明白,除非两位舰队指挥官确认了某种时机,决定冒险,否则僵局会一直持续下去。
归根结底,这种困境是双方缺陷和优势相互结合所诞生的产物。
公国舰队被抽走了能快速机动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剩下的都是重甲巨炮的铁乌龟战列舰。依靠火炮口径优势虐杀帕西法尔舰队可谓毫无问题,但前提是帕西法尔会留在原地和公国舰队对射。不然帕西法尔一定会利用其航速和爬升性能的优势伺机分割公国舰队队列,又或是绕到高处对亚姆立札据点进行远程炮击。反过来,如果帕西法尔贸然切入舰队和要塞的火力覆盖范围,公国方面便可以逸待劳一举将其重创或消灭。基于上述理由,高尔察克采取固守据点上空空域的战法自然无可厚非。
帕西法尔舰队则为了发挥己方机动性强的优势,故意派遣单舰执行“擦边球”战术,利用持续骚扰和挑衅将公国舰队从要塞上空“钓”出来,之后是分割敌舰队还是直接突入要塞上空,其战术选择余地都会比现在大很多。
这两种战术都需要对方耗尽耐心才可能产生效果,而敌我双方的指挥官又都是非常沉得住气的人,眼前的僵局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打破的。
不过要认为今天一整天就会被这样消耗掉,那也是大错特错。
双方都已经耗不起了。
物质层面不必多说,两国从高层到舰队基层士兵也已经到了不论是生还是死,期待能够有个了结的心理状态。
要么众志成城夺取胜利,要么高举战旗血战到底——这对双方都是一样的。
耗了一个多小时后,高尔察克率先动了起来。
说是“动”,实际上舰队并未离开要塞,而是在要塞上空重新列队。
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思维从未混乱的高尔察克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战术,即利用己方战列舰和大口径舰炮数量上的优势,将全舰队划分为三个战列舰分队,以此为依托,并保持这种态势,一旦帕西法尔舰队靠近,右翼的战列舰第一、第二分队立即加速左转至第三分队前方形成单列纵队,仅剩的两条老式巡洋舰和五条驱逐舰则组成机动部队。战列舰分队依托要塞对敌舰队保持战列线,确保任何状态下都能对敌舰队形成t字横头阵位。机动部队则伺机而动,视情况决定是要背后捅刀还是游走牵制。
此刻他正是通过完成这一机动来执行自己的战术,同时通过队列调整制造出些许破绽来引诱帕西法尔上钩。
上午九时刚过,帕西法尔舰队发现公国舰队开始调整队列,随着一声令下,全体舰队开始爬升,并切入公国军警戒圈。修长优雅的“冯.德.坦恩”号大型巡洋舰一马当先,整个舰队排成单列纵队在天空中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渐渐爬向高空。
虽然战舰内充满了临战前特有的紧张气氛,但目睹帕西法尔舰队机动的公国官兵还是对此奉上了赞美之词。只有高尔察克少将微微蹙眉。
身为业务娴熟、技术功底扎实的海军将官,高尔察克很清楚帝国舰船的技术优势,所以在估算帕西法尔舰队的战斗力时,那些帝国提供的舰船战斗力都是翻倍计算的。像“冯.德.坦恩”号更是直接当成安装战列舰主炮的巡洋舰来看待。
但从帕西法尔舰队的爬升速度和舰队行动的协调性来看,不管是其人员素质还是舰船性能,明显比事前预估的还要强上几分。
收敛起赞叹,海军少将下达了第二道命令。
“命令机动中的战列舰第一、第二分队拉升高度,第三分队暂时保持现状,等第二分队拉升高度后,尾随爬升。机动部队和第一分队保持统一高度!”
外人眼里,“依照顺序提升高度”是个很奇怪的指令,难道不能一起提升高度吗?
实际上真要下令同时拉升高度也不是不可以。所有分队一起转向和改变高度本来就是舰队日常训练科目,一支舰队水平如何,不光要看炮术水平,舰队协同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观察点。身为公国首屈一指的舰队指挥官,高尔察克少将在平日里对战舰队列训练和射击更是从未放松过。虽没到“月月火水木金金”那么疯狂,其训练强度和列强诸国的水平也相差无几。以统一节奏上升更是其麾下舰队的拿手好戏。
但此刻高尔察克却无法展现出这项绝艺,其原因并非外在环境因素或战术考量,纯粹是公国浮空战舰自身的技术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