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简单的说,就是第三分队的蒸汽压力还没上来,动力还不能满足需求,这种时候进行复杂机动,第三分队的队列一定会乱掉。
一想到公国浮空战舰的动力系统,高尔察克也是满满的无奈。作为引领浮空战舰发展潮流的先驱者,帝国从一开始就采用电动机作为驱动战舰的动力。相对落后的其它国家直到现在还是以蒸汽动力为主流。
两种动力系统其实各有优缺点,电动机的优势是起步扭矩大、动力输出稳定、噪音小、占用空间小,其缺陷是能量转换效率较低,对输变电控制系统要求较高,超出额定输出功率工作时容易起火。蒸汽动力的优势是技术较低、能量转换效率较高、且在必要时可以超压工作,但蒸汽动力系统加热升压需要时间,在到达额定压力前,战舰是无法动弹的。另一个问题是蒸汽动力系统的高压蒸汽在寒冷的高空中容易凝结成水,更进一步还会冻结,堵塞管道,此时轻则动力不足,重则管道破裂乃至锅炉爆炸。
从以上对比不难看出,电动机的泛用性和安全性更好一些,在高空环境中的优势更是蒸汽机无法比拟的。经过一系列比对后,帝国之外的诸国都将发展本国的舰载电动推进系统当做未来的主要科研攻关方向,公国也不例外。只是受制于技术水平,公国至今连原型机图纸都未完成。于是乎不管是现役战舰,还是绘图板上的战舰,公国还是只能使用蒸汽动力系统。
回到高尔察克的命令上来。此前战列舰第一、第二分队为了进行机动,锅炉内的压力早已到达额定压力。而第三分队因为处于待机状态,锅炉压力保持在经济待机状态(长时间保持临界压力会降低锅炉和管道的使用寿命,因此待机状态下会保持额定压力七成的状态)。保持高度提升倒是没问题,但因为动力不足,哪怕队形不乱,也会和另外两个分队拉开间距。
不能给帕西法尔任何可乘之机——这是高尔察克所有战术的核心。他坚信绝不能给帕西法尔任何机会,哪怕不能击沉一艘敌舰,甚至赔上己方几条战舰。只要守住亚姆立札,让这个后勤调运中心还能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国的胜利便不可动摇。
所以不管多么小的细节,高尔察克都不愿意错过。
“敌舰队的目标是利用高度差对要塞实施远程炮击,如果能盲射命中仓库引发爆炸最好,打不中也没关系,只要能给要塞带来混乱,敌渗透部队就有机会进入要塞。通知要塞,让他们加强戒备!”
一旁的见习通信士忙不迭的记录下命令,大声复诵核对无误后快步跑向后方的通信室。就在他和魔法通信士官忙不迭的交换信息,将舰队司令的警示通知到要塞内时,远处的敌舰队突然腾起一团白烟,几秒钟后一团橙红色火球带着类似火车汽笛的尖锐声音略过战列舰第一分队领队旗舰“博罗季诺”号前方,几秒之后震耳欲聋的开炮声才传了过来。
“冯.德.坦恩”号的炮击正式拉开了亚姆立扎战役的序幕。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4.亚姆立扎(十六)
战列线对轰时,先敌开火很大程度是一种心理战术。因为除非交战双方贴的很近,即便炮手是个瞎子或醉鬼也不会打偏。一般正常情况下,首轮炮击的用处除了找准头,更多的是用于提振己方士气,威吓敌舰队。
一万三千公尺距离打出的首轮炮击就打出近失弹什么的……要么敌舰有个好炮手,要么运气好的吓人,再不然就是敌舰安装有极为先进的观瞄装置,最糟的情形下三者皆是……
太糟了。
不管哪一种都不受公国舰队官兵待见。
作为技术兵种,海军本应是最为崇尚科学的一群人,可实际上不管是海上还是空中,海军都非常迷信,甚至比陆军更迷信。海军军官坚定的相信真正能够决定海战的胜负的,其实是各种各样的、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这些因素会在何时,以何种形式出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只与一种东西有关:运气。
如果一名舰长的运气足够好,即便在最激烈的海战当中,他的战舰受到多艘敌舰围攻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但是如果他的运气很糟糕,敌舰第一轮或第二轮齐射就会以令人惊讶的精准度命中他的战舰的弹药库。再比如,如果一条战舰的运气足够好,不但自己走运,还会福泽结伴航行的友军舰船。反过来,要是这条舰是那种传说中的“的卢妨主”之物,那么与其一道出击的其它战舰必定死伤惨重,而那条“祥瑞”舰的主业也可能变成捞人救援,要是再邪门一点,不但友军全军覆没、无人生还,根本不用捞。还要给友军舰船“补枪”,加速其下沉……
当懂技术又迷信的海军官兵们看见敌舰第一轮齐射就打出近失,他们的感觉当然不会好。
高尔察克的感觉也不好,从那一发近失中,他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帕西法尔舰队正在爬升机动,机动中的战舰要命中同样处于机动状态的目标本来就很困难,更不要说这与海面上的二维平面机动不同,是三维立体机动,且还要一边克服高空气流的影响,一边维持队列。在这种环境下能打出首发近失,这不光是观瞄设备先进的问题,在抵消机动中的振动摇摆,保持火炮始终稳定指向敌舰的技术上,帝国也远远领先于诸国。
除了火控系统之外,帕西法尔舰队的爬升速度也成了一种极为致命的威胁。
浮空战舰之间的战斗最看重的不是火力,而是高度和速度。
拥有高度的一方在战斗中更具有优势,位于地处的战舰主炮需要有足够的仰角和初速才能够得到高处的目标,而且炮弹飞行过程中动能损失较大。占据高度的战舰视野更开阔,得益于地表曲面,高空发射的炮弹弹道能延伸得更远,且弹道末段会呈现与水平面垂直的落角,此时下坠累积的势能与炮弹自身飞行的动能相加,要穿透战舰相对薄弱的水平装甲和装甲下的隔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那些被深埋在船舰底部的舱室普遍都是战舰的要害区域,比如弹药库、动力舱等等。
正因为有着如此之多的优势,浮空战舰的战斗大多会围绕争夺高空阵位展开,只是抢占阵位成功并不意味着就能干净利落的消灭敌舰。垂直落下的炮弹固然威力极大,动能穿深数据最佳,但命中率也相对较低。这是因为不同角度落下的炮弹,其面对的战舰投影面积也不同。故对于相同的炮弹,其飞行行程越远,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的比值越小,投影面积也越小,其“危险区”也越小。
简而言之,垂直落下的炮弹只能看到一个雪茄型的细长条投影,低于八十度以下的夹角飞来的炮弹则能看见一个粗的多的椭圆形投影。
有这样的利弊在,所以才会用舰炮的数量和口径来提高命中率。可刚才的射击明确显示敌舰队的火控系统精准度已经足以克服垂直落角炮弹的精度问题。一旦让他们抢占高位,接下来公国军必然沐浴在弹雨之下而无还手之力。
“冯.德.坦恩”号的主炮口径是210㎜,其它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的主炮口径则以155㎜?128㎜居多。以公国“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254㎜主装甲带,要防御那些“小水管”并不成问题。可其水平装甲只有100㎜,面对持续落下的垂直弹弹雨,恐怕难以承受。
——幸好,我们这边也是有所准备的。
“传令第一分队指挥官费尔克萨姆上校,继续提升高度不必理会敌舰的骚扰。命令第二分队指挥官涅鲍加托夫上校,上升至三千五百公尺改平左转两个罗经点,与第一分队保持平行航线。命令第三分队指挥官恩科威斯特上校,上升至三千五百公尺后改平右转两个罗经点,同样与两个分队保持齐头并进的航线。”
下达完一系列指令后,高尔察克少将举起望远镜,紧盯着还在继续爬升的帕西法尔舰队,冷冷说到:
“让我们看看,那个尖耳朵小子能玩出什么把戏。”
########
“敌舰高度持续上升中!”
“敌战列舰第一分队发现复数玛那反应!强度从三角至四边级不等!”
“敌第二第三分队开始改平,高度三千五百!”
“敌旗舰‘叶卡捷琳娜’号与机动部队保持后方队列!”
各种各样的情报涌入指挥舰桥,手捧温热的红茶,看着终端界面里正在呈现出三角柱形的敌舰阵列,帕西法尔不禁感叹出声。
“真是有一手,不愧是公国第一舰队战术家,一上来就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啊。”
集中兵力是用兵方略的基础,但高尔察克的表现似乎并不符合这一概念,可实际上这恰恰是他狡猾之处。
原本握紧的拳头突然松开来,转化为三股独立的力量——任谁看了都会以为这是施展各个击破战术的绝佳机会。可实际上三个舰队彼此完全可以实现互相支援,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会面对两到三个分队的交叉火力。在这种立体交叉火网面前,计算弹着角度都实属多余,哪怕是战列舰,遭遇这种集火射击都只有被打沉的份。
有人会说那你可以抢t字横头阵位,发挥火力优势啊。可别忘了,这是立体空战,就算抢好了阵位,你也还要承受起码三条敌舰的立体攒射。如果敌人够狠,不惜以牺牲领航舰为代价,用三条战舰缠住你的舰队,后续分队调整队列展开包围,你一样逃不掉。而众所周知,公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命。海军士兵的性命价码或许比陆军灰色牲口贵一点,但如果公国指挥官觉得有必要,他们同样不会吝啬军舰和水手。
面对这种极具公国风格的作风,留给帕西法尔的选择并不多。
“我们可以继续拉升高度。”
“没用的,敌舰在船内配置了大量魔法师,恐怕还有造船技师。只要发现哪里压力不足或出现堵漏,立即让这些人上去解决。这样一来他们的升限起码比标准数值翻了一番。或许我们能继续上升到连技师和魔法师都无能为力的高度,但这样一来就无法完成既定战术目标了。”
“冯.德.坦恩”号的升限是一万两千公尺,公国那些铁乌龟固然到不了这个高度,但从这么高的位置想准确炮击也很困难。高空的强气流会严重影响命中精度,就算有雷达和光学设备来辅助瞄准,也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准头。
更重要的是,拉升高度的话就无法实现牵制和引诱敌舰队的目标了。原本对方的心态和用兵方略便是只要将敌军驱离拒止于亚姆立扎防空圈之外即可,既然对方爬到了自己拼命也够不到的高度,那么自然也不会继续深入追击。
“也罢,既然公国的先生们打定主意要打一场舰队战,我们也只好奉陪到底了。传令全舰队加速上升至高度四千公尺后列斜线队形!”
帕西法尔很清楚自己的对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很清楚一般的小手段甚至是惨重的损失都未必能把那个男人和他的舰队从亚姆立扎上空调走。此外就算把亚姆立扎驻留分舰队调走,有马克洛夫海军上将坐镇的亚姆立扎据点也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渗透、破坏的目标。
他的最终目标不是击溃高尔察克,更不是歼灭这支实力强大的舰队。自始至终,亚姆立扎据点内囤积的物资和那些港口设施、铁路调度系统才是他的目标。
要想完成他的战术目标,他还必须把戏做足,给予眼前这支舰队不大不小的打击,以便让事态继续按照剧本发展。
“完成阵型转换后,全舰队集火射击敌战列舰第一分队领航旗舰!之后全舰队原地转向六十度,攻击敌战列舰第二分队领航舰!”
下达完命令之后像是想起了什么,帕西法尔补充到:
“通知各舰注意,力求使目标失去行动能力即可!别太过兴奋,把人家给打沉了哟!”
被司令官有些俏皮的语气给逗乐了,舰桥内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着笑意的“遵命!”回应。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4.亚姆立扎(十七)
敌舰队在搞什么?
公国军将士或是面面相觑,或是抓耳挠腮,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异常行为在战场上并不少见,通常为了引诱敌人进入陷阱,做出一些怪异的举动引发对手误判是常有的事情。此外承受不了压力,在战场上发疯也不是没有过。
可眼前的敌人算什么?
阵前逃亡?
故弄玄虚?
诱敌深入?
机械故障?
指挥系统出问题了?
军官们几乎榨干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军事常识,还是没弄明白帕西法尔舰队到底想干什么。
的确,帕西法尔舰队呈现出的状态会让所有旁观者感到诡异。
原本整齐笔直的单纵队列正变成一团乱麻。领队的旗舰渐渐落在后面,队列后方的战舰正陆续超过旗舰。与此同时整个舰队依然保持爬升状态,可爬升的速度却有快有慢,平面和垂直速度的差异使得原本的直线变成了一个立体倾斜的s型。
舰队战中最忌讳的就是转换阵型时发生混乱,这种时候遭到敌军集火射击普遍都会死得很难看。以帕西法尔少将的才干与其麾下舰队一贯以来的表现来讲,不应该犯下这种低级错误才是。可如果不是错误,那又会是什么呢?
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些猜测。
指挥通讯系统出错和机械故障看上去是最可能的,只要是机器,只要在使用,不管怎么保养和维修,故障就难以避免。同样的道理,不管怎么训练和演习,通讯系统——不管是旗语、魔法师士官的感应还是帝国的机械通讯系统,在传递过程中发生错误也是难以避免的。暗号解读错误、书写格式有误、归档错误、漏写一段话……等等原因造成指挥系统和执行层面的混乱,也不是没有可能。
除了这些比较科学的猜测,还有一些不那么靠谱,甚至是一厢情愿的猜测。
“一定是其它分舰队赶来支援,发动了全面进攻,无毛猴子们不得不掉头回防!”
这是一种,然后是另一种。
“那个红茶提督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死了就是病了!”
“乌拉!乌拉!”
船舱内响起雀跃的欢呼。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大家是为了什么欢呼,知道的也很清楚这或许只是一种幻想,但所有受到感染,想要宣泄心中压抑许久的情绪的士兵们的确欢呼了。然后,很快,欢呼声中加入了新的声音——军官的呵斥。
“你们这些蠢货,都给我闭嘴!所有人坚守岗位,没有命令不要到处乱跑!”
军官们其实也想过对方的怪异举动会不会是指挥机构,特别是舰队司令身上发生了什么问题,不过他们很清楚这种事情的概率并不比天上掉下块大石头砸中敌舰更高。此外身为军官的矜持也不允许他们像士兵那样直白的表露出幸灾乐祸的情绪。
他们只能约束正处于亢奋状态中的士兵,用斥骂和拳打脚踢把士兵们从妄想中拉出来,重新恢复冷静。然后默默的观察敌舰的行动,等待上级的指令。
这固然消极了一点,但总是合理的选择,就连高尔察克少将自己也倾向于这种想法。
在对手陷入原因不明的混乱状态时果断出击,一举掌握胜利的关键——这是任何一个积极进取的海军军官应有的想法和态度。少将本人更是坚信,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舰队才允许避免战斗。照道理讲,他不应该错过眼前的好时机才对。
但有几个因素拦住了他将这种近乎于本能和冲动之间的想法付诸实施。
高尔察克少将麾下三个战列舰分队的战列舰都是新造的产品,不管是佩列斯维特级还是罗斯季斯拉夫级都是服役才一年多的新舰,五条博罗季诺级更是服役时间刚满半年。论使用周期,几乎和对面相差无几。但不同的是,敌舰队的拉普兰船员都在帝国接受过严格且专业的训练,且那些军舰都获得了充足的测试和训练。原本敌舰机动性优势明显,加上人员素质的差异(公国水兵文盲率70%),不管是爬升还是平飞,公国战列舰都追不上敌舰,硬要追还有可能导致队列阵型崩溃。机动部队的两条老式巡洋舰——“留里克”号和“阿芙乐尔”号——倒是可以去尝试一下。但这两条船的位置太靠后,而且数量太少,即便实施突击,能够产生的意义也有限,一不小心还会搭上两条宝贵的巡洋舰。
另一个促使高尔察克采取观望的要素是之前的炮击。那两发近失弹表明敌舰炮手即使在远距离也能快速击中目标。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尽管敌舰在火炮口径上略逊一筹,装甲厚度也可能不如战列舰,但与他手下任何一条战列舰单挑的话,依然能占据上风。他的主要优势还是在舰船数量和火炮口径上。
最后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对面的指挥官是让他多次品尝失败滋味的帕西法尔,那个总能料敌先机,抢在他前面的帕西法尔。面对这个令人忌惮的对手,高尔察克并不愿意轻易冒险。
“保持现在的节奏。”
舰队司令阁下冷漠的命令到:
“我们不能自乱阵脚。”
这是合理的判断,起码现在看起来是这样的。
过了大约两分钟后,这个判断就不再合理了。
“天呐!”
高尔察克猛拍着额头,大声尖叫起来:
“那个狡猾的尖耳朵小子!!他怎么会想到这个的!!”
舰桥内的军官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当他们拿着望远镜远眺渐渐成形的敌舰队新阵型时,他们的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此时的帕西法尔舰队居高临下,在公国军三个战列舰分队的斜上方摆出了一个立体的斜线纵队。
原本领航的“冯.德.坦恩”号如今成了纵队的末尾,原本队尾的“贝尔兴”号驱逐舰成了领航的首舰,整个队列自距离地面四千五百公尺的高度一直斜向延伸至三千七百公尺高度,每条舰船之间直线距离约七百公尺,整个纵队宽幅恰好横跨公国军三个战列舰分队的间距。
对公国军舰队而言,这是一个十分不利的状态。
敌舰队的首舰恰好在公国战列舰分队领航舰主炮射程之内,可那条该死的小船和所有领航舰的夹角都超过了35度,公国军战列舰的主炮最大仰角只有25度(大口径主炮要加大大仰角对制造技术和冶金工业有严格的要求,大仰角射击对部件损耗极为严重,因此直到日德兰海战前一般战列舰主炮仰角都固定在十五度上下,日德兰海战后才开始出现仰角二十度以上的主炮),就算军官跳脚也不可能再增加哪怕一度的仰角。至于敌舰队队列末尾的旗舰,夹角倒是够了,可人家在射程之外……
如果敌军继续保持现在的航线,用不了多久,公国舰队就只能看着敌舰切入到自己头顶上的航线,接下来三个战列舰分队都会沐浴到来自头顶的弹雨,而己方战舰却对此毫无还手之力。
纵然公国那些战列舰皮糙肉厚,可要是一直承受来自正上方的弹幕,重伤乃至沉没也是不可避免的。
——不能再犹豫了。
意识到自己失误的高尔察克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命令到:
“传令战列舰第一分队,全速上升!与敌接战!就算引擎烧掉,锅炉炸掉也没关系!哪怕就算用撞的,也要撞下一艘敌舰!要是让他们飞到舰队头顶上,那就全完了!”
面色苍白的见习通讯士匆匆敬了一礼,一溜烟跑出了舰桥,经过一番沟通交流,舰队司令的命令在一分钟后到达了战列舰第一分队费尔克萨姆上校的手上。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是公国最尖端造船技术的结晶,通过引入帝国和共和国的技术,公国第一次在战列舰上安装了电气化指挥系统。在“博罗季诺”号战列舰的主炮炮塔内,有橙、绿、红三色信号灯。当战舰进入临战状态或是接到旗舰的战斗命令后,战斗舰桥会向各炮塔发送“战斗准备”的指令,橙色信号灯就会亮起,枪炮长会将敌舰方位、瞄准位置、观测距离等数据输入战斗舰桥内的仪表面板传送至各炮塔,炮塔内的一组仪表会同步显示出枪炮长输入的数据。接到命令和数据的炮手们会立即备炮装弹、固定设备并清理战位,等一切就位后炮长按下按钮,代表“准备完毕”的绿色信号灯会亮起。
炮塔内的士兵们忐忑不安的等待着最后的指令,紧张、焦躁、亢奋让一秒钟如同一小时那样漫长。浑浊的空气透过厚厚的防烟尘口罩后依然弥漫着机油和火药的味道,呼吸着能把人熏晕过去的空气,炮兵们最后一次确认防护眼镜、口罩、耳塞全部就位,略微松下一口气后再次全神贯注得等待着指令。
漫长又短暂的三分钟后,上午十一时零八分,舰艏主炮塔内,代表开火命令的红色信号灯亮了。之前一直端坐在钢制高脚凳上通过炮塔顶部安装的测距仪观察目标的炮长猛的低下头,声嘶力竭的大吼到:
“开火!”
早已蓄势待发的炮手奋力拉下击发绳,击锤敲打发射药底火时发出的清脆“咔哒”声从305mm主炮尾栓响起,在大脑根本来不及反应的下一刹那,主炮发射炮弹时撕裂一切的轰鸣响彻天空。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4.亚姆立扎(十八)
公国制305㎜40倍径战列舰主炮实际上就是阿尔比昂制12寸主炮的公国版本,除了因为冶金锻造技术和发射药的问题导致性能略输一筹,基本结构和原版相差无几,性能参数也只是稍稍缩水。
这种火炮可发射331.7公斤重的炮弹,其新式炮管相对旧式炮管有所延长(佩列斯维特级和罗斯季斯拉夫级的主炮口径均为305㎜,身管长度只有30倍径),膛压更高,初速也更高(30倍径炮炮口初速仅为每秒580公尺,40倍径炮炮口初速为每秒792公尺),以十五度标准发射角开火时,射程可达14000公尺。为了能加快供弹速度,炮塔内安装了新式的电动扬弹机,因此射击速度比以往的战舰更为快速。全部两个双联装炮塔,沿用自佩列斯维特级开始的统一标准被安装在艏艉的中轴线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