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孙皓晖
“足下何人?”一个浑厚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范雎蓦然回身,见一人从“校军场”北面石墙中间的一道石门中走出,一身本色苎麻布衣,腰勒大鞶牛皮带,无发光头锐利得像一支长矛。此人只往庭院一站,一片肃杀便在冰冷生硬的庭院中弥漫开来。
“客卿国正监张禄,参见武安君。”范雎立即深深一躬。
“国正监何事?”白起没有还礼,只冷冰冰一句问话。
“奉秦王之命,受弹劾之书,查阏与战败之情。”
“既是国事,请入正厅说话。”白起一摆手,径自穿过“校军场”向幕府大厅去了。范雎也不说话,跟着进了厅堂。
这幕府正厅却也奇特,一色的青石板地面青石长案,仿佛进了一个冰冷的石窟。青石长案后的大墙上,一面可墙大的“秦”字中军大旗,硕大的青铜旗枪熠熠生光。对面大墙上则是一幅极大的羊皮大图——天下军争图。旗下一座剑架,横置着一口秦王金鞘镇秦剑。右侧墙下一方石案,台面铜架上插着一面黑色金丝边令旗,旁置大铜匣上有两个红色大字——兵符。左侧墙下是一排书架,摆满了各式成卷的黄旧竹简。
“武安君大有武道气象,在下钦佩之至也!”范雎不禁一声由衷赞叹。
“请入座。”白起一指帅案西侧的石案,自己也席地坐在了对面偏案,一脸冷漠地看着范雎,静候他发问。
范雎微笑中突兀一问:“武安君可是墨家院外弟子?”
“入得厅堂,但言国事,余事恕白起无可奉告。”
虽依旧冷漠,范雎却分明看见了白起目光中火焰闪烁,从容笑道:“有朝臣上书弹劾:武安君轻发阏与之战,而致秦军大败,武安君作何说?”
白起骤然一阵愣怔,冷冰冰道:“如此责难,夫复何言?”
范雎正色凛然:“同有朝臣上书:穰侯两次轻启战端,阏与之战丧师八万,纲寿之战丧师三万而寸土未得,实为大秦百年未见之国耻,当依法治罪。武安君职掌兵权武事,纵未统兵出战,亦当有所与闻,却作何等解说?”
白起默然良久,一声叹息:“天意也!白起何说?若秦王认同此说,白起领罪。”
“武安君差矣!”范雎肃然道,“秦为法治之邦。法不阿贵,乃商君新法之精要。武安君虽与穰侯笃厚,然岂能以私情乱法,致使新法毁于一旦乎?君乃大秦柱石,禀性刚正而洁身自好,此朝野皆知也。然则,君私情太重,私义过甚,明知两战不可而不据理力争,只保得一己‘不为错战’之名也!事后依法查究,君又宁替他人背负罪责,不思律法公正,藏匿罪臣而徒乱法度。大臣若皆武安君者,秦国岂有护法之忠烈?秦法岂能绵延相续?在下虽职微言轻,然职责所在,为武安君汗颜也!”
这番话正气凛然一击而中要害,白起顿时面色涨红。自入军旅直到一路做到上将军武安君高位,白起从来没有被任何人如此正面指斥过。白起坦荡刚直,虽在战场机谋百出无可匹敌,然在朝局官场却拙于应对。兵家之事,白起历来傲视当世,不屑与任何人比肩,也从来以为,兵家耻辱永远都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然则,目下这位张禄说的恰恰却是兵家之事上自己的错失,且牵涉出如此深刻的一番道理,实在无法辩驳。细细想来,这个国正监说得确实在理。护法护国,便得如商君一般“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若自己一般,对穰侯轻启战端有异议,只是称病不帅,对穰侯更改封地之法有异议,只是婉言辞谢实封,仅此而已,委实令人汗颜。
心念及此,白起肃然拱手道:“先生之意,该当如何?”
“力挽狂澜,铁心护法!”
“护法护国,白起义不容辞。”白起目光一闪,大手轻叩着青石大案,“然则整肃朝局回归法治,须得秦王定夺,而后统为谋划方可为之。”
“秦王书命在此。武安君奉书。”范雎利落脱去外面黑色棉袍,再剥下苎麻夹袍,显出贴身本色短布衣,一把掳下短布衣翻过,便见赫然三排暗红色大字——国正监奉本王书令行事,武安君中流砥柱,一力助之!衣襟处一方鲜红的朱文秦篆大印。
白起久为大将,日每处置机密,又曾亲历秦武王猝死之动荡危局,对非常之期的非常做法与王室种种密书方式自是了如指掌,一见密书便知是秦昭王手书,立即明白了面前这个破相客卿必是一个神奇人物,事先与秦王必定已经谋划妥当了。骤然之间,白起几个月以来的郁闷一扫而去,肃然一拜道:“白起谨受命!”双手接过血书霍然起身,“先生但谋,白起但做。”
就这样,范雎与白起派出的中军司马一道,当天夜里对咸阳城防做了一番大调换:原驻咸阳城内的两万步军连夜开出,移驻章台外围营地;天亮之前,蒙骜率领的蓝田大营三万主力步骑已经开到,南门渭桥外驻扎一万铁骑,两万精锐步军入城;城内要津、权臣府邸以及官署护卫,全数由蒙骜统辖。与此同时,白起密令大将王陵统率蓝田大营驻军,非国君王书兵符俱来,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班师大军但入大营,立即回归原定部属,不得擅出。范雎则进出各元老府邸,一一宣示穰侯兵败与秦王重整法治的书令,稳定了一班被“四贵”长期冷落的元老大臣。与此同时,范雎又以咸阳内史名义在城中张挂告示,晓谕国人并山东商旅毋以咸阳换防而生恐慌,秦国大势稳定法制岿然,国人各安生计。如此这般,及至魏冄班师之日,咸阳城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范雎见事极快,一俟魏冄进入咸阳府邸,立即再度拜会武安君白起,请白起闭门称病谢绝一切拜访。白起原本已经做好了挺身而出支撑秦王整肃朝局法治的准备,范雎一说,大觉突兀,不禁脸色一沉:“国正监此话何意?信不得白起?”
“武安君言重了。”范雎笑道,“此事乃秦王之意,在下亦表赞同。然却并非奉命强求,提醒耳耳,武安君自己掂量。”
“先生言犹未尽,明说。”
“其一,秦王知武安君与太后、穰侯情非寻常。”范雎真诚坦然,“太后呵护武安君如血肉同胞,穰侯支撑武安君堪称不遗余力。唯其如此,武安君对穰侯退让,秦王不以为非,反赞武安君有名士之风。今武安君以大义为重,底定秦国大局,秦王已是深为欣然也。以武安君之笃厚重交,若穰侯亲来或密使前来,非但左右为难,且徒引日后事端。与其如此,何如继续称病?此秦王苦心也,武安君或可体谅。”
白起默然,良久一声喟叹:“知我者,秦王也。”
“再则,在下以为:武安君不善人际纵横捭阖,但有一举错失,穰侯四贵可能死拖武安君下水;届时非但武安君大节有损,更有甚者,大秦失却战神长城,岂不令老秦人痛哉!”
“好!”白起拍案,“但依先生。”
“谢过武安君。”范雎一个长躬,“但有上将军坐镇,破面之事,我这客卿来做。”
范雎轺车尚未驶出车马场,便听隆隆声响,身后武安君府邸的大门已经关闭了。范雎心下一阵轻松,对驭手一声吩咐:“去蒙骜幕府。”驭手马缰一抖,轺车在积雪中无声地驶上了长街。
轺车堪堪拐过一个街角时,一团白影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骤然凌空飞来。一声短促的闷号,武士驭手已经横身倒卧在了车辕上。范雎尚正沉浸在紧张思绪之中,闻声一个激灵,不及思索缩身一滚,尚未滚出车厢,肩上已被快如闪电的长剑刺中。重重跌落雪地,那口长剑已带着劲急的风声凌空压来。间不容发之际,却闻一声大吼,一个黑影骤然从街角滚了过来,抱住了白影在雪地上翻滚起来。范雎挣扎站起,扶着轺车嘶声大喊:“有刺客!有刺客——”两声方落,定街甲士的沉重脚步如隆隆沉雷般碾来。此时,又闻一声闷号,那道白影鬼魅般倏忽消失了。
“壮士!”范雎扑上去抱住了倒在雪地上的黑影。
“嘿嘿,大哥……”黑影笑着哭了。
“郑安平?”范雎不及细想一声大叫,“快!抬进幕府疗伤。”
蒙骜已经闻警而来,立即吩咐军士将范雎二人抬进幕府救治。军中医官一番忙碌,两人的伤口终是包扎停当了。范雎的肩头剑伤距离脖颈要害仅仅三四寸,蒙骜看得惊悚不已,立即飞书急报秦昭王。未及半个时辰,秦昭王颁下紧急书令:着蒙骜立即调拨两个百人铁骑队护卫国正监府邸,并遴选四名铁鹰剑士做国正监随身护卫。此等书令在秦国当真是史无前例,蒙骜骤然明白了这个国正监目下之重要及在秦王心中的分量,立即遴选军士组成卫队,亲自护送范雎回到了府邸。
虽则带伤,范雎毫无疲惰之相,先将突兀到来的郑安平安置到一间隐秘居室疗伤,而后立即进了书房,灯光一直亮到次日拂晓。午后大雪稍停,范雎轺车在两百铁骑簇拥下隆隆开到了穰侯府邸。
夜来被甲士逼回,魏冄立即派出一名心腹干员乔装成山东士子密访白起。谁知武安君府邸所有门户紧闭,护卫千长只说武安君患有恶疾,太医奉秦王书令刻刻侍奉,谢绝见客。干员回报,魏冄顿时颓然软在了座榻上。目下之势,唯白起有实力扭转危局,以白起之绝世威望,纵是不出来为他强硬说话,只要不偏不倚,魏冄也不会有灭顶之灾。然则看咸阳主力大军密布要津的阵势,若无白起号令,数十年不握兵符的秦王,焉能如此雷厉风行地成功换防?骤然之间,魏冄感到了深深的懊悔。他对白起显然看走眼了。阏与之战分明是自己主谋施行,八万秦军主力无一生还,爱兵如子的白起一腔愤懑,宣太后为此羞愧自裁,自己却连自请贬黜的姿态也没有,更没对白起与将士们坦诚请罪;偶然说起,反是哈哈大笑,战阵搏杀,何无生死也!霸道若此,白起岂不寒心?封地制欲由虚改实,原本是国之大计,他却只与“三君”商议而置白起于不顾;白起不领实封,他也没有在意,只将这番举动看做白起无功不受赏的一贯秉性。纲寿之战白起拒绝统兵出征,他非但没有力邀,反倒窃喜自己有了亲自统兵大战的机会。不想却恰恰遇到六年抗燕的田单,又是三万主力战死。当此之时,以白起之厚重刚烈,何能对自己还存着往昔那份敬重?说到底,自己是将白起看做了一个只知道打仗的“兵痴”,以为官场朝局之事,白起想当然以自己马首是瞻了。毕竟白起是老秦人,自己内心深处也还与白起有着隐隐一丝隔膜,而将出自楚国的“三君”自然视为血肉铁心。魏冄啊魏冄,你这老楚子何其蠢也!
正在唏嘘感喟之时,泾阳君差人急报:刺杀张禄未遂,请穰侯急谋新策。
“天意也!”魏冄长叹一声,再也不说话了。
范雎马队隆隆抵达府前车马场时,宏阔雄峻如城堡的穰侯府邸,在漫天皆白的天地间分外的萧瑟落寞。广场没有车马如流,门厅没有甲士斧钺,只两侧偏门站着两个霜打了一般的老仆,当真是门可罗雀。当先吏员一声高喝:“秦王书到——”足足过了半顿饭辰光,两丈余高的铜钉大门才轰隆隆打开。
与所有权臣府邸不同的是,穰侯魏冄是开府丞相,府邸是丞相总理国政的官署,气势大是不同。在两个铁甲百人队左右护持下,范雎带着一队吏员昂昂开进了府邸。按照法度,臣子接国君王书应力所能及地出迎,纵是权臣,也至少当在第二进庭院接书。但范雎一行走过了头前两进属官官署,还是未见魏冄露面。右侧书吏低声道:“若是自裁,如何是好?”范雎悠然一笑:“莫慌,秦国没那般鸿运。”说话间堪堪进入第三进国政堂,也就是丞相处置国务的正式官署,九级高阶之上堂前门厅之下,孤零零伫立着一个白发苍苍的黑衣老人,正是穰侯魏冄。书吏一挥手,两队甲士铿锵分做两列,四名铁鹰剑士黑铁柱般钉在了范雎身后。
“你是张禄?”居高临下地看着肩头臃肿得穿戴甲胄一般的特使,魏冄一声冷笑。
“客卿国正监、王命特使张禄。”范雎嘴角溢出一丝揶揄的笑意,“你是魏冄?”
“老夫敢问,客卿可是魏国士子?”
“然也。随谒者入秦,从穰侯眼皮下脱身。”
“当日若是落入老夫之手,今日却是如何?”
“法网恢恢,天道荡荡。纵是张禄落难,亦当有王禄李禄入秦。穰侯纵无今日,必有明日。”
“天意也!”魏冄愣怔片刻,一声粗重的叹息,“秦王如何处置三君?”
“关外虚封,余罪另查。”
“好,嬴稷尚念手足之情。宣书。”
两名书吏打开竹简王书展到范雎面前,范雎高声念道:“秦王特书:查穰侯魏冄当国专权,不依法度,多以好恶理政;阏与败于赵,纲寿败于齐,使国耻辱;擅改法度,复辟封地;结党三君,四贵专国;擅自征伐,扩己封地。凡此种种,动摇国本,祸及新法,虽有功于国而不能免其罪责。今罢黜魏冄开府丞相之职,夺穰侯封爵,保留原封地陶邑。王书颁发之日,着即迁出咸阳,回封地以为颐养。大秦王嬴稷四十一年冬月。”
“哼哼,总算还没杀了老夫!”魏冄狠声道,“好!老夫来春便走。”
“不行。”范雎冷冰冰道,“从明日起计,三日后必得离开咸阳。”
魏冄骤然暴怒:“岂有此理!老夫高年,雪拥关隘,如何走得?教嬴稷说话!”
“人言穰侯横霸,果如是也。”范雎笑了,“负罪之身尚且如此,可见寻常气焰了。在下奉劝一句,前辈却自掂量:大罪在身去职去位,若滞留咸阳,引得国人朝臣物议汹汹,秦王其时难保不顺乎民意了。”
一言落点,魏冄顿时默然,良久,一甩大袖径自匆匆去了。
三日之后,一队长长的车马在大风雪中出了咸阳东门。旬日之后从函谷关传来急报:穰侯财货辎重牛车千余辆,多载珠宝黄金丝绸并诸般珍奇,虽王室府库不能敌,请令定夺。这次,范雎没有说话。秦昭王思忖良久,一声叹息道:“穰侯喜好财货,又曾有镇国大功,教他去。”
曾是一代雄杰的魏冄便这样去了。数年之后,魏冄死于封地陶邑。秦昭王收回陶邑,立为一县。华阳君、高陵君迁出函谷关做了无职世族,泾阳君因擅动黑冰台刺杀范雎,被处以“遣散部族,关外监守孤居”之刑罚。至此,自宣太后开始的外戚当政在秦国永远地销声匿迹了。
内史,秦国掌管京师咸阳并监察地方官的大臣。
三 大谋横空出
冰消雪开的二月初二,咸阳宫正殿举行了隆重的朝会。
老秦人谚云:“二月二,龙抬头。”说的是立春、雨水两节气一过,龙就会在即将到来的惊蛰时节腾空而起。从周人开始,关中庶民就将二月视为万物复苏振兴的祥和之期,将整个二月叫做“春社”,如同将六月最热的一段时日叫做“三伏”一般。春社虽非二十四节气,但却是周秦老民对岁月流转的一种独特概括。春社之期,雨水催生惊蛰而使苍龙振翼,农人在这段时日大起“社火”,以欢乐祭祀土地,祭祀从大地腾空的龙神,祈求五谷丰登。唯其如此,一进二月八百里秦川一片祥和喜庆,备耕的忙碌与欢腾的社火交相弥漫在春寒料峭的原野,到处都是热气腾腾。
大朝会在此时举行,有着一种深远的寓意。秦昭王即位四十二年,从来没有在二月举行过隆重的开春朝会。因由只有一个,宣太后与穰侯摄政,一切国事都在背后实际处置了,以国君为正尊的大型朝会,自然被各种各样的理由冲淡了遗忘了。去冬一举廓清朝局,四贵伏法,秦王亲政。消息传开,朝野一片欢腾。商鞅之后,老秦人虽然早已不排斥外国人身居高位治国理民,然而对于宣太后、穰侯四贵一班裙带楚人长期秉政毕竟是心有别扭。宣太后之后,穰侯四贵非但没有还政于秦王,反而对秦国新法动起了手脚,民众无言,心里却都是清清楚楚。如今“楚党”尽去,秦国上下顿时如释重负。老秦人根本不关心其中情由及刑罚是否适当等诸般细节,立即狂欢相庆,秦川社火闹腾了个天翻地覆。
在这弥漫朝野的欢庆中,秦昭王率领百官先行出郊祭天,再回归太庙祭祖,向上天先祖禀报了亲政大计。午后未时,两百余名大臣整齐地聚集在咸阳宫大殿,举行四十二年来第一次开春朝会。秦昭王第一次全副衮冕,戴上了黑丝天平冠,佩起了三尺王剑,肃穆地登上了中央王座。
“参见秦王!”举殿两百余位大臣整齐肃立,一齐长躬作礼。
“诸臣就座。”秦昭王一挥大袖在王案前坐定,不由自主地向左右瞥了一眼,心中顿时一阵轻松。从前无论何种形式议事,王案两侧都有两个并行座案夹持,使他如坐针毡,如今没有了,宽阔的王台上只有一张九尺大案威势赫赫地矗立在中央,全部大臣都在九级白玉台之下。一眼扫过连绵排座的大殿,如同扫过沉沉广袤的大秦国土,秦昭王顿时涌起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无法言传的王权豪情,刹那之间,他几乎要迷醉了。
“诸臣就座。秦王开会——”司礼大臣一声宣呼,殿中顿时肃然。
开会者,朝会开始之发动也。如同宴会要由最尊者“开鼎”启食一样,朝会也须得由国君先行宣示宗旨,而后会同议论(会议)决事。司礼大臣的宣呼使秦昭王顿时清醒,咳嗽一声道:“诸位大臣:秦国大势已定,本王亲政理国。但得如此,赖上天佑护大秦,使我得大才张禄入秦,一谋定国,廓清大局。今日开春朝会,须当议定秦国拓展之大谋长策。先生已有初谋,陈述之后合朝决之。”说罢伸手遥遥一个虚扶,“先生请。”
范雎坐席在大殿东区坐席的首位,从王座看是左手第一席,与之遥遥相对者,是右手第一位的武安君白起。虽然是一个客卿坐了首席,却没有任何人惊讶。毕竟客卿只是虚职,坐席在首也只是敬贤之道。这个被传扬得高深莫测的魏国士子究竟有无真才实学,得看他今日大谋如何。秦昭王话音落点,举殿目光齐刷刷聚到了范雎身上。
“秦王,列位大臣,”范雎从座席站起从容拱手,咬字真切的大梁口音立即在大殿中回荡开来,“惠文王之后,武王三年猝死。秦王即位而太后穰侯先后秉政,至今已是四十余年。当此四十余年,秦国开疆拓土,东夺魏国河内,南取楚国南郡,堪称声威赫赫。然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自赵国崛起,秦国相形见绌,阏与大败于赵,纲寿再败于齐。两次败战,堪堪将武安君百战功勋消于无形。目下,秦赵抗衡之势已成定局,秦国却疲惰乏力,庙堂无长策大谋,大军无战胜之功,朝臣无奋进之气,庶民无凝聚之力,强势大秦竟至日见溃散。若无孝公、惠文王两代之坚实根基,并武安君军威,安知秦国不被山东六国再度锁进关内?当此之际,秦国已成外强中干之虚势,若再不思奋力振作,十年之后便是危难之期!”
此言一出,举殿臣僚大是不悦。这张禄未免太危言耸听了,秦国如何便有了危难之期?当真匪夷所思。欲待反驳,急切之间却又无由开口,话虽刺人,哪句却不是言之凿凿?一阵粗重喘息,大殿又静了下来。
“秦国危局因由何在?”范雎丝毫没有因为朝臣变色而气势稍挫,慷慨激昂道,“其一在法治日渐松懈:庙堂开裙带之恶风,权臣开实封之恶例,朝局行无功之封赏。倏忽四十余年,秦国变法之根基,已滑入复辟之边缘。其二在军争不务实利:南郡之战固夺楚国腹地,然则却不能供我兵员粮货,欲行秦法却鞭长莫及,竟成秦之鸡肋也。阏与之战、纲寿之战,更是劳师千里损兵折将,大损强秦声威也。”
这番话更是惊心动魄。根本处是公然指斥了最不能碰的两个人——宣太后与武安君。宣太后摄政三十余年,除了阏与之战与任用四贵,倒实在是在秦国朝野留下了善政声名。更重要的是,宣太后是惠文王爱妃、秦昭王生母,公然指斥未免无视秦王之尊严。然则,更出人意料者,却是对武安君白起南郡之战的指斥。以白起之军功声望与洁身自好,几乎没有一个大臣能够挑剔,更何况挑剔白起的用兵缺失?话音未落,所有武臣倏然变色。
“人有痼疾,安得讳疾忌医也?”秦昭王悠然一笑,“先生但开药方无妨。”
有此一言,大殿顿时平静下来。秦王尚不计生母被责,臣下何得有说?
“谢过秦王。”范雎一拱手江河直下,“秦国重振雄威,要害在二:其一,明法固本。当此之时,秦国当重申以新法为治国理民之根本,将复辟旧制列为谋逆大罪。在国,严禁外戚裙带干政,非大功不得封侯封君;在官,全力整肃吏治,重刑贪赃枉法;在野,力行军功爵法,重振国人耕战之雄心。若得如此,三年之期,秦国必将朝野清明,举国同心。”
“好!”举殿大臣一声赞叹。
“先生第二策如何?”大将王龁急迫一声,他只急着要听这位张禄的军争大谋。否则,公然指斥上将军,他不服。
范雎从容一笑:“其二,远交近攻。此乃军政长策。”
“远交近攻?究竟何意?”大将王陵也跟着喊了一声。
“敢问列位:战国以来,大战数以千计,破城不计其数,然六国疆域却并无大盈大缩。武安君大战山东,破城百余,斩首数十万,六国还是六国。奄奄疲弱之国不能攻灭,皇皇战胜之国不能扩地,其间因由究竟何在?”
“问得好。”见大臣们愣怔无言,秦昭王轻叩书案,“武安君以为如何?”
白起蓦然醒悟,一拱手道:“臣尚没有想透其中奥秘,愿闻先生拆解。”
范雎侃侃而论:“自春秋以来,列国军争已成定则:城破取财,战胜还兵;远兵奔袭,坚固本土。打来打去,你还是你,我还是我。由此观之,三百年来之战争,皆未打到根本也!何谓战争之根本?土地也,民众也。田土之大小,民众之多寡,国力盈缩之根基也。浮动财货,譬如国力丰枯之血肉。国土能生财货,财货却不能生国土。国土可招徕民众,民众却不能平添国土。是以争财争货争民众,而独忽视扩展国土,是隔靴搔痒,偏离兵争之根本也!”
“是了是了。”举殿大臣不约而同地点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