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经过一番苦战,奥立弗成功的带部队跑路了,顺便还解救了一帮溃散的英军士兵,总算是努力没有白费。
俄国人也是人困马乏,士兵们没有体力继续追击。看到这种情况,费兹罗伊·萨默塞自然选择了见好就收。
死守索非亚不存在的,蒙特斯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了。可惜这座城市被奥斯曼人折腾的太厉害,城防工事早就没了。
城内的民众对联军恨的咬牙切齿,依托城市和俄国人打巷战,首先陷入人民战争中就是他们。
况且,奥斯曼政府的效率太低,在索非亚囤积的物资还不够联军一个月的消耗,他们要是敢坐困孤城,就等着全军覆没吧!
这次大会战进行到了现在,联军的兵力已经很紧张了,不要指望有人来给他们解围。
那怕是从国内抽调援兵,时间上也来不及。战役失败过后,联军就争先恐后的跑路了。
长达十几公里的战线,全歼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的,俄国也只是撕开了联军的一段防线。
如果不是为了解救更多的士兵离开,奥立弗也用不着赶过来和俄国人打遭遇战,他们掉头就跑俄国人根本就不会追。
历时半年时间,双方投入近二十万兵力的战役,以俄国人的惨胜而告终。
看着伤亡报告,费兹罗伊·萨默塞可以负责任的说:他很好的完成了沙皇政府的任务,真的是不计伤亡的取得了胜利。
前前后后的总伤亡加起来高达6.7万,俄军士兵基本上换了一遍,其中阵亡了2.6万人(包含没救过来的伤员)。
就算是后方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到了现在这支俄军部队也打残了,急需修整。最后的攻坚战,明显可以看出来俄军战斗力的下降。
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取得的战绩是:击败了10万联军,干掉了3.4万联军士兵,俘虏联军2.5万人,包括高达1.1万余人的联军伤员。
从双方的伤亡来看,这次战败的是俄国人才对。要不是保加利亚游击队的爆发,这次战役胜负犹未可知。
为了面子上好看,费兹罗伊·萨默塞还是毫不犹豫的吞掉的保加利亚游击队的战绩,又无视了他们付出的伤亡。
当然,为了让保加利亚人继续给他卖命,费兹罗伊·萨默塞还是向国内给他们请了功,重点强调了保加利亚游击队拖延敌人援军,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光这一条就足以让沙皇政府同意他之前许诺的条件。
本来沙皇政府就准备吞并保加利亚地区,圣彼得堡还担心这些游击队会不会成为阻碍,现在能够收编他们,尼古拉一世怎么可能拒绝呢?
不管双方的损失如何,都不能影响这次战役的历史地位,此战被历史学家公认是第二次保加利亚会战的转折点。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一章、《逃兵是怎样炼成的》
索非亚战役结束过后,逃过一劫的蒙特斯就被伦敦政府召唤回国,等待他的是军事法庭一日游,这次英国人丢人丢大发了。
尽管蒙特斯一再解释,由于叛徒的出卖,才导致了战争失败,都没有任何作用。
输了就是输了,那怕是战术上他们给俄国人造成了更大的伤亡,可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战役,联军一方输了。
罪魁祸首就是英军没有能够守住防线,让俄国人给突破了。被游击队前后夹击的事情,大家果断的忽略了,英国人也不好意思提这件事。
救援有功的奥立弗荣升英军指挥官,升职本来是一件好事,奥立弗少将却没有半点儿喜色。
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谓的救援有功都是托词,如果不是背景深厚,这场战争的失败他也是难辞其咎。
要不是他搞所谓的诱饵计划,企图把游击队一网打尽,援军提前驻防各个要地,游击队主力也不可能集结起来从背后偷袭,这次战役实际上是他坑死了蒙特斯。
这种事情糊弄得了国内官僚,忽悠得了作战的士兵,却无法蒙蔽前线作战的军官们。
这种情况下,他出任远征军指挥官,能让大家信服么?
“我们的伤亡清点出来没有?”奥立弗问道
络腮胡子模样的中年军官回答道:“只是统计出了一部分,远征军第三军团,战死、失踪或者是被俘人员共计6876人,受伤2847人。
远征军第一二军团,伤亡还在统计中,目前我们已经收拢溃兵11621人,其中包括924名伤员,据说还有一部分溃兵和撒丁人一起撤往了马其顿地区。”
这已经不仅仅是损失惨重了,远征军根本就被打残了。半个月都没有归队,能够归队的几率已经非常低了。
这也没有办法,打了败仗逃命的时候,大家都是一窝蜂的乱跑,谁管什么方向不方向。
随着索非亚战役的失败,整个保加利亚西南部都是俄国人的地盘了,有多少人能逃过俄国人和保加利亚游击队的追捕,都是一个未知数。
这个年代通讯不畅,士兵们语言又不通,就算是逃过一劫,他们想要找到归途也是非常困难的。
要是方向感不强,直接背道而驰也不是没有可能。
奥立弗拍了拍脑袋,八万英国远征军打到了现在,他手中就剩下三万多人了,就算是加上和撒丁人跑去马其顿地区的,也不会超过四万。
更关键的还是军心士气全无,长期以来的苦战,这些士兵们厌战情绪高涨,那怕是刚刚抵达不久的第三军团,也是一样。
如果之前英军的战斗力是10,现在就只剩下了5。没有半年时间的修整,根本就无法恢复战斗力。
可仗还是要打的,法国人已经要求他们构筑防线,阻挡敌人从西面杀过来。
如果有可能的话,奥立弗不介意一路撤退到回去打一场君士坦丁堡保卫战。在沿海地区作战,他们可以获得海军的火力支持,更加容易战到优势。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奥斯曼人的意见,现在联军和俄国人还在斯利文地区苦战,根本撤不下来。
盲目撤退,很可能变成一场溃败,那后果就严重了。
奥立弗严肃的说:“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都必须要在卡赞勒克、旧扎戈拉地区挡住俄国人,不然这次会战联军就失败了。
伦敦政府已经下达了死命令,绝对不能够因为我们的原因,致使会战失败。
我已经向国内请求了援兵,内阁政府已经保证两个月至少会有五万援兵抵达。
索非亚大战过后,俄国人也是伤亡惨重,他们也需要时间修整,未来两个月内他们应该不会发动大的进攻。”
一名青年军官质疑道:“司令官阁下,恕我直言,就算是俄国人发动试探性的进攻,我都未必能够挡得住。
在撤退的路上,我们丢掉了全部的火炮,三分之一的士兵现在连一支步枪都没有,如果不进行修整,部队根本就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
这不是胡说八道,如果这个时候俄军有一个主力师打过来,这三万多英军都要继续跑路。
奥立弗瞪了他一眼说:“弗胡上校,你多虑了。武器装备的损失国内已经给补充了,最多半个月时间就可以补齐。
军心士气问题,就靠大家努力了。现在我们不会有新的作战任务,只要做好放守工作,等待援兵抵达就可以了。”
被动不被动,奥立弗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他知道现在要是依托要塞工事防守,士兵们还能够发挥一部分战斗力。要是主动出击,那就要书写一部——《逃兵是怎样诞生的》。
……
塞尔维亚克拉列沃
奥地利新编第七师第四团第三营,海顿中校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在他的防区出现了人数众多的溃兵。
一名年约22~23岁的青年军官低声说:“中校,英国人派出代表来了。”
海顿淡淡说:“请他进来。”
现在的情况有些特殊,在英俄两国的战争中奥地利在保持中立,但是奥地利又和俄国人是盟友,还在和英国人的盟友奥斯曼帝国开战。
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让海顿中校非常的为难。如果这里是奥地利地盘,那么作为中立国解除英国人的武装,战后遣返他们回国就是。
可惜现在塞尔维亚主权还属于奥斯曼帝国,如果英国人不配合,海顿中校也不知道是强制解除他们的武装,还是把他们驱逐出境的好。
不多时,一名有些狼狈的英国军官走了进来,海顿中校说道:“很高兴见到你,丹尼尔上校,需要喝点儿什么?”
丹尼尔上校礼貌的回答道:“谢谢,咖啡就好了,最好再来点儿糕点。”
看得出来他的肚子已经再抗议了,“咕噜咕噜”的声音响起,在提醒他该吃东西了。
海顿中校耸了耸肩说:“抱歉,我这里没有糕点,不过还有面包、罐头和牛肉干,要来点儿么?”
这里是战场上,尽管在克拉列沃城内,奥地利军队也没有奢侈到可以供应糕点的地步。
丹尼尔上校实活实说道:“面包和罐头就好。”
逃命的时候,他们携带的都是顶饿的牛肉干,现在都吃的快要发吐了,这个时候有面包就不错了。
海顿中校吩咐道:“卫兵给丹尼尔上校泡一杯咖啡,取一份面包和两个罐头过来。”
两人都是军人,军人之间的交流,向来都是直来直去。
停顿了一下,海顿中校说出了条件:“丹尼尔上校,你们有两种选择:
要么,按照国际惯例,我们作为第三方中立国,将解除你们的武装,后面的问题由伦敦政府和维也纳沟通,战后你们将被遣返回国。
要么,你们现在立即走人,为了两国的友谊,我可以假装什么都没看见。你们现在从科索沃地区离开,从马其顿地区穿插回去还来得及。”
他不想在这个时候和英国人发生冲突,目前进入克拉列沃地区的英军士兵有些多,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的话,很可能闹出乱子来。
丹尼尔上校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我们选第一条,俄国人已经占领科索沃地区了,我们的后路被切断了。
我们同意被解除武装,但是你们必须要给我们提供身份相匹配的待遇,并且保证只能是战后遣返我们回国。”
听了丹尼尔睁眼说瞎话的说法,海顿中校有些哭笑不得。他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这么人会误入克拉列沃地区。
这哪里是什么误入,根本就是故意跑过来的。
这场战争持续了快一年时间,英国人参战也大半年了。打了这么长时间,部队都没有进行轮换,大家厌战情绪高一点儿是很自然的。
这个年代的英国陆军士兵待遇可不高,看后勤补给就知道,如果他们有地位的话,后勤部的官僚就不敢这么乱来。
和海军相比,他们就是后娘养的,待遇不足海军士兵的三分一。这种区别对待,自然激发了他们的不满。
现在大家厌战情绪高涨,自然就要想办法逃避这场战争了。当逃兵首先就不可取,这是要受军法处理的。
随着索非亚会战的失败,他们的机会就来了。这次是全线战败,肯定要逃命了。
要是跑回去了,免不了后面还要上战场。投降俄国人的话,这个年代毛熊名声不好,他们害怕遭到屠杀。
况且当了战俘说出去也不光彩,毛熊又是敌人,投了降他们连争取待遇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时候就有聪明人想到了办法,跑去中立国被解除武装,然后等待战后遣返回国。
既逃避了战争,又不用担心被国内清算。战场上慌不择路是正常的,况且谁知道奥地利人占领了塞尔维亚呢?
反正伦敦政府没有发文件通知他们,大家可以装糊涂说不知道,他们就可以推说是正常的撤退,然后误入奥地利的地盘。
伦敦政府的官僚们必须要认,这是符合规定的,他们就是靠这套机械的规则,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自然不可能轻易打破了。
实际上不光是英国人这么干,就连撒丁军队中也有人跟着跑过来了,只不过因为和奥地利有仇,跑过来的人不多。
至于会不会给伦敦政府带来麻烦,或者是影响英奥关系,这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反正奥地利人必须要好吃好喝的把他们款待着,这是可以和伦敦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
甚至为了更有说服力,他们还找了一个台阶,一口咬定俄国人已经占领了科索沃地区,把他们的归路给切断了。
海顿中校想了想说:“可以,不过所有的英军士兵都必须要在协议上签名。
确定你们是自己误入克拉列沃的,由于俄国人切断了归途,你们丧失了后勤补给,才向我们求助的。”
变换了一下说辞,大家的面子都被照顾了。还给解除武装换了一个说法,未来英奥两国也不会因为这个问题产生矛盾。
丹尼尔上校报怨道:“没有问题,那么海顿中校请尽快为我们提供补给,这一路走来,我们好几天都没有吃上一顿正常的饭。”
海顿中校问道:“可以,你们有多少人,我马上派人给你们送一批物资过去。”
丹尼尔上校回答道:“一共有1531人,其中包括426名撒丁士兵,都必须要享受同等待遇,另外还有62名伤员,需要得到救治。
后面应该还有一部分部队,未来这个人数可能会继续增加,你们最好多准备一些物资。”
这不是个别人逃跑了,完全就是军官带着士兵们集体跑路,而且还跑的这么清新脱俗。
海顿中校点了点头,就吩咐人准备物资。不管怎么样,先把这些英军士兵稳定住再说。
对于丹尼尔讲义气的要求,海顿中校没有任何意见,反正伦敦政府会为他们买单。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二章、就等跳坑了
维也纳
受索非亚战役失败的影响,奥地利政府同奥斯曼的谈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只差一些细节还在商议中。
对于谈判结果弗朗茨不怎么在意,就算是两国签订了协议,未来能兑现的可能性也不足三分之一。
国际形势千变万化,近东战争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奥地利的收益,从利益上来说,俄国人惨胜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既可以让他们冲在前面拉仇恨,分担奥地利的压力;又不会让俄国人真的一飞冲天,失去了限制。
陆军大臣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神色古怪的说:“陛下,塞尔维亚前线发来战报,有一队英国士兵误入,被我们解除了武装。”
弗朗茨疑惑的问:“近东战争波及不了那么远吧,中间不是还隔着科索沃地区么?”
这个误入偏差未免也太大了,就算是索非亚战役失败,科索沃地区还是奥斯曼人控制的,他们完全可以要求当地政府派出向导。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把战报递了过来,弗朗茨扫视了一遍,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的神色会那么怪异了。
弗朗茨想了想说:“这也算是一件好事,我们手中又多了一个小筹码,外交部通知英国人,让他们派人商议引度这些人回国。”
毫无疑问,这些人肯定会被扣留到战后,现在通知英国人无非是告诉他们,奥地利手中有一批英国官兵。
现在这些人没有用,等近东战争升级,前线英军伤亡惨重的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轰动过后,伦敦政府就不得不重视这些士兵了。
对于想出这个办法的人,弗朗茨都佩服不已。
这是一个天才啊,都是当逃兵,别人幸幸苦苦的跑路、东躲西藏,战后还有担心被清算有家不能回。
他们也当逃兵了,就在奥地利好吃好喝的待到战争结束,薪水、福利伦敦政府一个大子都不能少他们的,战后还要把他们领回去。
还好这种人才不多,要不然上万英军士兵跑到奥地利混吃混喝,伦敦政府就要吐血了。
至于跟过来混日子的撒丁军队,弗朗茨直接无视了,这是正常操作,没有一股脑跑过来,说明现在他们还是撒丁王国不是意大利。
……
梅特涅带着满脸笑容说:“陛下,费利克斯首相的柏林之行失败了,普鲁士王国拒绝了重建神圣罗马同盟的提议。
为了避免舆论上的谴责,腓特烈-威廉四世那家伙非常狡猾选择了拖延时间,又高调宣布尊重德意志人民的选择。
费利克斯首相提议举行全民公投,结果又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看来普鲁士人要搞事情了。”
不怕普鲁士人搞事情,最怕的就是普鲁士人不搞事情。真要是用全民公投的名义重建了神圣罗马帝国,该哭的就是弗朗茨了。
民选皇帝看上去不错,实际上在性质上已经下降了几个档次,不在是至高无上,既然能选自然也能废了,比当年的帝选候制度还要糟糕。
对国家是好是坏姑且不论,对皇室来说绝对是灾难性的,除非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不然没有那个皇帝愿意接受这种民选皇位。
至少弗朗茨就不会接受,德意志地区有资格选帝的家族可不少,就算是赢了一次,下一次同样可以易主,那么皇帝和终身制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差距。
不光是弗朗茨无法接受,奥地利政府也不能接受,如果奥地利不能控制神圣罗马帝国,那么重建这个帝国有什么用?
普鲁士人担心奥地利用这个帝国限制了他们,殊不知奥地利同样担心无法掌控这个帝国。
出于利益的关系,一旦帝国统一,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尴尬局面马上就会改变,小邦国会支持他们对抗奥地利。
当然这种支持只能在暗地里,明面上大家是不可能站出来对抗中央政府的,这些邦国多半会玩儿平衡政治,即:让奥地利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和普鲁士王国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保持微妙的平衡。
财政大臣卡尔不确定的说:“普鲁士人没有站出来扛起反对的大旗,这有些令人感到意外,莫非他们指望小邦国们站出来公开反对我们?”
在民族主义分子的影响下,现在统一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如果反对国家统一无疑是要拉仇恨值。
当然现在民族主义集团的实力还不大,可以影响政府的立场,却无法左右政府决策。
要是等二三十年之后,奥地利再祭出“重建神罗——和平统一”的大旗,估计还真有成功的可能。
“这就不清楚了,反正总要有人当领头羊,不然这项计划就成功了,到时候普鲁士政府再想反对要付出的代价就大了。
现在就看哪个倒霉蛋被他们忽悠了,反正是谁站出来反对,未来谁就要被民族主义分子敌视。”梅特涅分析道
弗朗茨想了想说:“最好可以是巴伐利亚,我们需要巴伐利亚政府站出来反对,这是适合我们的选择。”
梅特涅分析道:“陛下,要巴伐利亚中招,我们也必须要亲自推一把,估计普鲁士人也想推巴伐利亚王国当出头鸟。
作为联邦的第三大国,只有他们的影响力才够大,能够让大家集体响应。
如果巴伐利亚政府想要获得小邦国的支持,那么这就是一个机会,如果成功的话,他们就成为了德意志小邦国的领头羊。”
……
奥地利政府正在讨论,用什么办法引巴伐利亚王国入坑,远在千里之外的圣彼得堡,沙皇政府也在讨论后面的战略。
索非亚战役结束了,第二次保加利亚会战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又两种选择:
要么集中兵力往斯利文地区打,要么先占领科索沃、马其顿地区和黑山、希腊两国会师。
财政大臣阿瑞斯坦利罗德提议道:“陛下,先攻克斯利文地区,扫清前往君士坦丁堡地区的障碍,一鼓作气攻陷君士坦丁堡,到时候英法就不得不退兵了。”
这是速战速决的打法,从财政上来说,这是花费最小赢得战争的办法。
前提条件是能够打赢,如果输了自然是一切休提,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
外交大臣卡尔-渥赛尔反对道:“不行,现在索非亚战役刚刚结束,前线的部队急需修整,这个时候再打一次大决战,前线的压力太大。
不如先拿敌人实力薄弱的地方开刀,先把科索沃、马其顿、色雷斯一带给占领了,联合黑山和希腊两国,从敌人的侧翼迂回进攻。
这些一来速度虽然慢了一点儿,可打的是顺风仗,正好可以锻炼一下新兵蛋子,尽快让部队恢复战斗力。”
看着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把话说完了,陆军大臣尴尬的发现,他居然没有话说了。
支持谁?这个问题可不好办,没有实施以前,谁知道哪一种战略更靠谱,伊万诺维奇从专业的角度上判断理论上都可行。
实际上迂回包抄战乱看起来美妙,后勤估计能够把人给拖死,总不能指望黑山和希腊提供后勤吧?
不然在占领这些地方的同时,俄军还必须要分兵驻守,保证后勤运输线畅通。
立即出兵大决战,伊万诺维奇也清楚,这太强人所难了。前线的军队已经疲倦了,要是再不修整战斗力就没法保障了。
犹豫了一下,陆军大臣伊万诺维奇从专业的角度上分析道:“陛下,陆军部建议调动新的部队过去,换下来一部分伤亡惨重的部队,把他们后撤到多瑙河流域修整,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换防过后立即就和敌人进行决战,现在英国远征军同样是元气大伤,我们只要有两个主力师就可以干掉他们。
现在我们要和敌人拼时间,谁能够更快的增援前线,谁就能够赢得这次会战的胜利。”
1...7374757677...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