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毫无疑问,他这是谁都不支持了。对于两名业余选手充当专业人士的做法,伊万诺维奇是非常的不满,只不过惹不起两个大佬。
尼古拉一世是一名军人,军事素养怎么样姑且不论,基本常识他还是清楚的,自然明白伊万诺维奇的建议要比前面两位要靠谱的多。
“把利沃夫地区的五个师掉上去,换下参加索非亚战役的部队,再调动莫斯科地区的八个师去替换斯利文前线损失惨重的部队。
命令乌克兰地区的部队,严防敌人登陆,尤其是克里米亚半岛,不要让敌人钻了空子。”
“是,陛下。”伊万诺维奇回答道
兵多的好处这个时候就体现了出来,俄国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援军。
可惜这个好处,在战场上的体现就有些苍白无力了。糟糕的交通运输,制约了俄国人的兵力调动速度。
索非亚战役结束了大半个月,这个时候沙皇政府才做出了决议,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等这些军队抵达前线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月后了。
不管怎么说,这次索非亚战役俄国人还是表现及格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变得摇摇欲坠,这个时候苏丹政府已经没有力量再增援前线了。
这意味着法国人的好日子结束了,半年时间奥斯曼帝国损失超过了三十万,现在苏丹政府急着对付杀入色雷斯的希腊人,连补充力量都没有了。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第一次发现,原来奥斯曼帝国还是这么的重要。炮灰数量不足,法国远征军就不得不自己顶上去。
消耗战可不好玩儿,几乎每天都要打残一个团,这种损失可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前面都是奥斯曼炮灰顶着,他们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就知道厉害了。
缅什可夫完全是一副不要命的打法,隔三差五发动一次大进攻,一仗下来双方都是哀嚎一片。
十七万法国远征军,现在还有战斗力就只剩十万不到了。剩下的不是都死了,也不是都变成了伤员,而是因为部队被打残了建制,不得不撤下去修整。
实际上法军损失和英国人差不多,都付出了四万多人的伤亡,不过他们兵多可以承受这种强度的损失。
法国国内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两次补充兵,总人数高达4.8万人,现在法军的总人数并没有下降。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还是有经验的,知道让部队轮流上战场,没有把一支部队往死里用。
即便是如此,基层的营连级部队,也常常被打没了建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敌人的一轮攻击下来,往往顶在前面的几个连就报销了。
从这方面来看,英国人就要差远了。当然这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区别。即便是拿破仑三世在清除异己,也没有在这些问题上搞过小动作。
因此战斗进行到了现在,法国人依然是实力犹存,如果可以修整一两个月,让他们把失去的建制重建起来,又可以恢复到巅峰。
时间是一个硬伤,俄国人显然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尽管俄国人的伤亡也不小,可是灰色牲口好忽悠。
在缅什可夫许诺的美好未来面前,俄国士兵又鼓起勇气走上了战场,这一点是英法军队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
毛熊的农奴兵,头脑简单基本上都是文盲,只需要给他们许诺自由、土地,这些人就可以舍生忘死的在战场上卖命。
换了英法士兵,估计理都不会有人理。大家都学精了,这点儿小把戏诱惑不了他们,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本土没有土地可以发了。
拿殖民地的土地忽悠人,不怕被人打黑枪么?那些鬼地方,一英镑就可以买下一座农场的土地,也想要大家给卖命?
不好忽悠也必须要想办法忽悠,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果断的祭出的俄法之仇,鼓舞大家的士气。刚开始还行,现在效果已经不明显了。
如果有人注意的话,就会发现法军正在节节后退,似乎已经在准备跑路了。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心里苦啊,这一仗事关重大,关系到了老大拿破仑三世的声望,因此他是绝对不能输的。
那怕是付出了惨重代价,打出一个名义上的胜利都可以。既然输不起他自然要考虑后路了,万一实在是不可取也必须要甩锅啊!
当然,赢得战争更好,输了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这个时候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已经后悔了,早知道英国人那么废物,他一开始就莽上去和俄国人决战算了。
两败俱伤的惨胜,那也是胜利。
况且老大本来就想要清除异己,消灭军队中忠于奥尔良王朝的力量,就算是惨胜回去,一样是大功一件。
只不过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良心未泯,舍不得让这么多法国小伙子陪葬,就选择了最保险的打法,结果变成了消耗战。
偏偏俄国人在战场上的韧性,又在联军之上,然后法国人就吃亏了。
错过了决战时机,现在就算是想要莽一波,以法军的状态也多半干不过毛熊了。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可不想给俄国人做踏脚石,让他们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名声更响亮一些。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三章、费利克斯德意志之行
前线的战败,加剧了伦敦政府的内斗,加上前段时间的政治丑闻,约翰-罗素首相被迫辞职。
辉格党在新的大选中失利,皮尔派和保守党联合组阁,乔治-汉密尔顿-戈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新政府新气象,对乔治-汉密尔顿-戈登政府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近东战争。
退缩是不可能的,这关系到了英国的国际地位。现在是英俄两强时代,要是伦敦政府这个时候退缩,就是对俄国人认怂,相当于承认俄国人的世界霸主地位。
不要说利益上的惨重损失,光精神上带来的打击,英国民众都不能够接受。
作为反战派的领袖,乔治-汉密尔顿-戈登理解了约翰-罗素的难处,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
纵使伤亡再大,都必须要打下去。如果现在不遏制俄国人的扩张,未来大英帝国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唐宁街10号
“诸位,现在轮到我们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了。巴尔干战场上的局势对我们非常的不利,根据前线发来的战报,联军随时都可能一败涂地。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继续开辟第二战线,或者说是第三战线。”乔治-汉密尔顿-戈登问道
看得出来,乔治-汉密尔顿-戈登首相的内心并不平静,眉宇间夹带的几条皱纹,已经出卖了他内心的不安。
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回答道:“首相阁下,从战略上来看,在克里米亚半岛开辟第二战线没有任何问题。
俄国人的实力雄厚,不过受限于他们国内的交通,制约了力量的投放。因为早有准备,俄国人才有能力,同时支撑起高加索战场和巴尔干战场。
实际上巴尔干战场,俄国人就严重依耐奥地利的后勤补给,不然他们早就打不动了。
如果我们再开辟新的战线,很快就会超过俄国人的承受极限。就算战场上无法彻底胜利,我们也可以耗死他们。
现在俄国人的黑海舰队已经完了,我们随时可以发起进攻。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把乌克兰沿岸和克里米亚半岛全部变成战场,让俄国人疲于奔命。”
内阁换届,不过政府中的高层并没有大换血,和战争相关的陆海军大臣都留任了。
海军大臣支持这项计划并不奇怪,如果不能开辟第二战线,怎么能够体现海军的重要性呢?
权利斗争无处不在,与世无争是不可能的。尽管皇家海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死死的压制了陆军,他们也要不时跑出来刷存在感。
“开辟第二战线可以,不过克里米亚半岛的情况有些复杂,岛上的气候和国内差距有些大,要是冒然发起进攻,非战斗减员会很严重。
不如先在乌克兰沿岸登陆,从背后切断克里米亚半岛同大陆的联系,困死岛上的俄军。”陆军大臣斯坦利提议道
“斯坦利先生,这次进攻的主力不是法国人么?”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问道
……
进攻路线之争,已经变成了陆海军的主导权之争。
事实证明,在英国海军比陆军牛叉的多,所以这场主导权之争的结果不言而喻。
巴黎
拿破仑三世早就按耐不住了,这场战军事上输的起,政治上却输不起;法国输的起,他个人输不起。
接到英国人的通知,法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决定,出兵二十万发起克里米亚战争。
经过一番磋商,1853年2月12日英法两国达成一致,共同出兵三十万,在克里米亚半岛开辟第二战线。
这个时候巴尔干半岛上的大战,已经逼近了尾声,在俄国人不计伤亡的攻击下,联军还是没有能够守住斯利文地区。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成功的让奥斯曼人背了黑锅,表面上看来是俄国人从奥斯曼人的防线突破,然后完成了包抄。
见大势已去,1853年2月14日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下令法军突围,早有准备的法国军队轻而易举的冲破了俄国人的包围圈。
他们是跑的顺溜,联军就被坑苦了。奥斯曼军队不要说了,直接被出卖了,三十多万大军战后跑出来的不足三万。
英国人也悲剧的中枪,他们正忙着整编部队恢复战斗力,结果毛熊从背后杀过来了,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打的落荒而逃。
清点损失的时候,奥立弗少将直接被气的说不出话来。这次战役失败确实和他们没关系,可是战场上的损失就糟心了。
没得说,他这个远征军司令官降级了,勉强可以算是一个师长吧,好歹也保留了九千多部队不是么?
剩下的自然是被打散了,只有上帝才知道,这些人有多少战死、有多少被俘、又有多少跑丢了。
君士坦丁堡联军总指挥部
奥立弗气势汹汹的咆哮道:“佩利西耶,你个混蛋最好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然大英帝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然不可能罢休,英国远征军损失这么惨重,要是连一个说法都没有,怎么给国内交代?
“奥立弗将军,先冷静一下。阵地突然被敌人攻破,我们就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中,根本就没有能力通知你们。”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强行解释道
“杂碎,这样的借口糊弄小孩去吧!俄国人就算是突破防线,也不可能马上完成迂回包抄,你派人通知的时间都没有?
如果不是你们拿我们当替死鬼,恐怕法军也不可能撤回的这么完整吧!”奥立弗少将冷笑着说
“这恐怕怪不了我们,贵国政府承诺的五万援军,在二十天前就该抵达,到了现在都还没有影子。如果不是这支部队延期,这次会战根本就不可能输。
现在走到这一步,你们也是难辞其咎。正是你们提供的错误消息,直接误导了联军的军事部署,才造成了这次失败。”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针锋相对道
……
甩锅谁不会啊?危机关头,肯定是死道友不死贫道,没有联军部队殿后,阻挡了俄国人的追兵,法军能够这么完整的撤下来么?
真要是提前通知,让英国人跑路了。他们挡住的那部分俄军,从侧翼包抄过来,法军搞不好要全军覆没了。
就算是法军开挂,在前有敌军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能够跑出一半部队,那都是上帝保佑。
现在就好多了,法军不过付出了两万多人的伤亡,就把主力部队全部给捞出来了。
有海军的火力掩护,这些法军都可以守住君士坦丁堡了,从法国人的利益上来看,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的决策没有错。
只不过后遗症相当严重,除了一直划水的撒丁人外,巴尔干半岛上的联军主力,就只剩下法国人了。
奥斯曼帝国成为了最大的输家,直接把裤衩都赔进去了。收到了消息过后,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直接被气晕了过去。
偏偏奥斯曼政府有气还没地方发,他们和奥立弗不一样,背后没有一个大英帝国撑腰。
现在巴尔干半岛是法国人说了算,惹急了眼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也是会杀人的,难道还指望苏丹政府出头不成?
不管他们愿不愿意,这口黑锅都背定了。法国人只要守住君士坦丁堡,伦敦政府就会默认这个结果。
利益永远比真相更重要,即便是被坑的吐血,苏丹政府还不得不继续依赖法国人。
奥斯曼帝国七层以上的财政收入,都来自巴尔干半岛,大半的工业都聚集在君士坦丁堡周边。(伊斯坦布尔地区)
丢了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的实力还比不上瑞典、比利时,这个后果不是苏丹政府能够承受的。
……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做法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政治上却给巴黎政府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当然这种麻烦,拿破仑三世本人是愿意面对的。两全相害取其轻,国际政治上的麻烦,影响到的是法国利益;总比战场上输了,动摇他自己的统治基础要好。
吃一堑长一智,奥立弗少将现在非常佩服前任的先见之明,他现在坚决反对和法国人联合行动。
伦敦政府同样不满法国人的做法,向拿破仑三世施加政治压力,要他们给个说法。
有英国人带头,奥斯曼帝国自然也跟着抗议了。迫于盟友的压力,拿破仑三世做出了让步。
在接下来的巴尔干战场上,法军独立承担挡住俄国人,守卫君士坦丁堡的重任;英国人和撒丁人负责搞定希腊和黑山;奥斯曼人损失最大,作为安抚他们可以划水了。
战争经费,毫无疑问这是英国人承担大头50%,法国和奥斯曼各自分担25%,没钱英国财团会提供贷款业务。
明确的作战任务划分,解决了联军的内部矛盾,同时也为即将开起的克里米亚战争蒙上了一层阴影。
……
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费利克斯首相跑遍了德意志二十多个邦国,现在来到了联邦议会所在地——法兰克福。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外交努力,费利克斯首相还是有收获的,起码几个自由市都旗帜宣明的表示拥护“神圣罗马帝国”。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些自由市是受民族主义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他们的政府本身又受民意影响最深。
剩下的邦国,要么表示反对,要么犹豫不决。总之大家都是聪明人,都在找借口拖延,没有谁傻乎乎的表示反对德意志地区统一。
普鲁士王国也没有闲着,他们的代表往往先费利克斯一步抵达,提前和各国政府沟通,共同反对重建“神罗”。
高层的情况民间是不清楚的,大部分德意志民众对和平统一持乐观态度,理由非常的简单——还没有那个邦国政府直接反对。
民众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可是邦国政府不敢乱说话啊,总不能说因为“神罗”不靠谱,用武力统一才能让德意志地区真正的合并吧?
奥地利准备了这么久,弗朗茨都不敢竖起武力统一的大旗,这些小邦国政府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被统一的对象,反对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支持呢?甚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还不能将重建神罗的路堵死。
万一统一不可避免,重建神罗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道路,因此大部分德意志邦国统治者们的态度都很复杂。
想要反对重建神罗,又不能直接说出来,只能期待有人当出头鸟,搅乱奥地利的计划。
到了现在,“重建神罗”的口号已经响遍了德意志地区的每一个角落,费利克斯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如果这么下去,费利克斯很有可能被后人成为“国父”,屠夫首相的名声都没有人叫了。
这一刻,他成为了和平主义的代言人,未来没准还会变成铁血首相,反正弗朗茨是不会出来抢风头的。
忽悠人可不轻松,尤其是忽悠一群老狐狸。费利克斯不断的向各个利益集团许诺,统一过后的各种好处,不时还要回答大家的疑问。
向资本家们吹嘘大市场的好处,向贵族们保证大家的利益不受损,向民族主义分子兜售强国梦……
总之就是一个字——吹,不管他们信不信,也不管能不能兑现,费利克斯首相一路上都在尽情的吹。
引用一句话说:“每一名政客都是一名优秀的推销员。”
吹得口干舌燥,实际上带来的作用,仅仅只是降低了大家的抵抗决心。
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中立,重建神罗他们可以接受,想要他们出力就免谈。
大家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没有看到收益之前,就不要指望他们投入。
这种结果,费利克斯是满意的。本来就只是想要他们中立,现在能够忽悠一部分支持者,已经是赚到了。
这次公关的重点是南德意志邦国,这里才是奥地利影响力最大的地方,群众基础深厚,最容易被忽悠过来。
神圣罗马帝国 第九十四章、不归路
慕尼黑
自从得知费利克斯德意志之旅,把最后一站放在巴伐利亚王国后,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就没有睡过好觉。
前面的邦国可以打太极、拖延时间,作为最后一个邦国,他们能够怎么办?
毫无疑问,各邦国都希望巴伐利亚能够站出来阻止奥地利的行动,作为小邦国们的领袖,巴伐利亚是躲不过去的。
尤其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上位后,推行的三足鼎立战略,更是把巴伐利亚逼到了墙角上。
普鲁士王国和大家的关系疏远了,腓特烈-威廉四世装糊涂没有压力,反正他也不怕得罪人。
巴伐利亚不同,既然想当小邦国们的带头大哥,现在就必须要出头。无论是支持奥地利的计划,还是反对奥地利,都比装驼鸟要强。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慎重的说:“诸位,费利克斯要不了多久就要抵达慕尼黑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今天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
这是之前外交失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前面被普鲁士人忽悠了,抛出了三分德意志战略,已经得罪众多小邦国。
这个时候,巴伐利亚政府要么投靠奥地利算了,大家一起建立神圣罗马集团,成为当中的一名小股东。
要么,阻止奥地利的计划,替众多德意志邦国发出内心的呼声,重新获得大家的拥戴。反正维系国家关系的是利益,只要利益一致大家就是朋友。
巴伐利亚首相奥古斯特分析道:“陛下,阻止奥地利人的计划容易,可是造成的后果却非常严重。
首先,我们会狠狠的得罪奥地利,再想要恢复两国的友好关系就难了;其次,国内民众那一关不好过,现在大部分民众都是希望德意志地区和平统一的。
尽管我们都知道,德意志地区不可能真的统一,但是作为亲自关上这扇大门的人,我们必将受到舆论的谴责。”
奥古斯特已经觉察到了危险,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奥地利人又搞出了德意志联邦议会,目的就是为了阻挡法国人的入侵。
没有想到法国人安分了几十年,奥地利的努力白废了。现在法国人已经恢复了武装,巴伐利亚的西线已经不够安全了。
这个时候不和东边的奥地利人搞好关系,没准什么时候灾难就降临了,谁让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继位过后昏招不断呢?
野心是需要实力支撑的,德意志地区三足鼎立是英法俄最期待的,国际支持是不缺的,可惜巴伐利亚王国的实力有限,无法把计划落到实处。
理论上,巴伐利亚王国的实力再强大一倍,拥有列强们的支持,就差不多可以去努力了。
现在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努力的太早了一些,自身实力不足,丧失了众多小邦国支持后,他们在联邦中的话语权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财政大臣巴泽尔反对道:“首相,这些压力都是可以抗过去的。一旦接受了奥地利的条件,神圣罗马帝国就复活了。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民族主义已经觉醒,中央政府不在是可有可无的橡皮章,他们可以用民意压迫我们让步。
奥地利本来就是德意志地区最大的邦国,无论是人口、还是领土面积、甚至是经济,他们都和我们所有邦国加在一起差不多。
他们拿到了中央政府的权利,到时候拥有大义在手,我们就不得不让步。
或许刚开始,只是统一货币、废除关税,看上去我们不用付出多少代价。
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军队指挥权、财政权、外交权,都会落入中央政府手中,我们最多也就是一个高度自治政府。”
这是早晚的事情,任何一个中央政府都会想办法收权。
偏偏德意志诸多邦国又不是铁板一块,比如那几个自由市,他们就不介意变成高度自治区,这对资本家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大部分小邦国能够让步的幅度也要大得多,在他们看来是鸡肋的权利,对大邦国来说确实切切实实的利益。
从这方面来说,王室的损失是最大的。上面多了一个皇帝,不再是至高无上,要是某些政策不受民众们欢迎,他们还可以跑去中央政府控诉。
内外夹击之下,要不了多久王室的权利就所剩无几了。连带着内阁政府都会慢慢退化为省政府,权利大幅度下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