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菲尔科斯鼓动道:“陛下,这是中期战略构想,初起肯定是做不到的。我们可以先选去一条远洋航行线路积累经验,等时机成熟了再进行全球环航。
况且我们的海军部也不是没有准备,为了缩小与英法海军强国的实力差距,我们自主研发的铁甲舰技术已经成熟了。
我们已经下了订单,预计在两年内,第一艘铁甲舰就可以进入海军服役了。
这种划时代的军舰,必将改写海军战舰的历史,淘汰掉现在所有国家的海军军舰。”
作为追赶着,想要在海军上取得优势,最佳的办法就是推动技术革新,淘汰掉老式军舰,让大家重新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历史上,德国海军爆发就是因为无畏舰时代降临,让他们看到了追赶英国人的机会。
奥地利海军也不例外,如果发展风帆战舰去追赶英法,大家都没有这个信心,这中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自从三年前,弗朗茨提出铁甲舰的概念后,就引起了奥地利海军的重视,通过造船厂工程师们的仔细研究后发现,在理论上铁甲舰是可行的。
既然可行,自然就要进行研发了,这几年奥地利海军增加的军费,大都投入到了军舰研发上,现在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不管英国人、法国人拥有多少风帆战舰,一旦铁甲舰问世,这些军舰都要被淘汰掉。
封锁技术是不可能的,这个年代各国海军距离铁甲舰只差理念上的突破,技术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这个时期,法军海军同样开起了铁甲舰研发之路。英国人在获得法国铁甲舰的资料后,1856年就也有了类似计划。
当然从研发到最后服役肯定需要时间,新技术的采用不可能一帆风顺,那怕是提前几年开始研发,弗朗茨也不确定谁能最先造出铁甲舰来。
他要求的是建造铁甲舰,可不是在军舰外面蒙上一层铁皮的铁甲船。如果只是加一层铁皮,几百年前都问世了,根本就不需要研发。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质问道:“铁甲舰?菲尔科斯先生,你确定全铁的战舰装上了大炮过后不会沉没,还能够跑得起来?”
这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要沉。铁甲舰肯定比木制军舰重的多,再加上火炮、弹药、人员等等,能不能跑的起来就是一个问题。
菲尔科斯不满的说:“亲王殿下,请不要质疑我的专业性。如果是同样吨位,铁甲舰因为自重的关系肯定不能和木制军舰比载重。
但是木制军舰受限于原材料,现在各国的技术最多也就建造排水量四千多吨的军舰,铁甲舰却没有这个限制。
我们只要放大军舰的吨位,就可以弥补这点儿小问题。
铁甲舰的装甲可以挡住敌人的炮火攻击,就算是48磅炮,最多也就给它带来一点儿小麻烦。
并且因为铁甲舰的舰体更加的稳固,我们还可以装备爆炸弹大炮,对付风帆战舰只要命中了要害,一炮就可以解决敌人。
铁甲舰采用的是蒸汽机动力,速度上完全不用担心,可以参考一下蒸汽船。
在战场上一艘铁甲舰,可以轻松的干掉十几艘风帆战舰。”
这些都是铁甲舰的优势,劣势自然是成本暴涨,这些问题菲尔科斯自然不会说出来了。
反正只要奥地利想要进行殖民扩张,看到铁甲舰的威力后,内阁就不可能放弃。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继续说道:“抱歉,菲尔科斯,我不是在质疑你的专业。只是有些疑惑,铁甲舰有这么多优势,那为什么其它国家不建造呢?难道我们的造船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了?”
菲尔科斯胸有成竹的说:“亲王殿下,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对铁甲舰有兴趣的不只是我们。
据我所知,法国人也有类似的设计,只不过还没有开始实施。
英法两国都有大量的风帆战舰,一旦铁甲舰时代到来,他们的这些战舰就全部要淘汰了。
这不光是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他们海军上的优势就丧失了大半,大家又要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努力。
因此,即便是他们有这方面的计划,也必须要权衡利弊。冒然推动造船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利益,还有可能是灾难。
作为后来者,我们就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因为没有海外殖民地的关系,我们的海军规模远远无法和他们比。
就算是全部推倒重来,也是我们占到了便宜。实际上现在只需要两艘铁甲舰,就可以顶得上奥地利海军的总吨位。”
财政大臣卡尔惊呼道:“什么,一艘铁甲舰的排水量居然超过了一万吨,这得要多少钱?”
没什么好奇怪的,这个年代海军军舰都不大,奥地利海军总吨位也就这么一点儿。
财政大臣惊讶的不是军舰大,而是职业性的反应,建造这样的军舰要多少钱。
菲尔科斯淡定的说:“没有那么多,我只是夸张了一点点,铁甲舰的排水量也就八九千吨。
具体数据要建造出来了才知道,你们都知道新技术的作用充满了不确定性,最后的排水量有一点点误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成本确实比普通军舰高了一点儿,不过铁甲舰优秀的性能还是值这个价,加上武器装备的话,大概也就三四百多万盾,不会超过五百万的。
这是第一艘铁甲舰,很多技术需要实验,到了后面建造数量多了成本就会降下来。”
一艘军舰加上武器装备,就占据了海军每年三分之一的预算,弗朗茨知道海军烧钱时代到来了。
用这笔钱造风帆战舰的话,都可以建造五六艘一级主力舰了,这势必要给殖民帝国带来更加庞大的财政压力。
众人陷入了沉思中,都开始权衡利弊,要不要挑起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二十六章、没得选择
未来海军发展战略问题,弗朗茨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这还要等近东战争结束后再说。
不过海军建造铁甲舰的经费,他还是爽快的批准了。不管怎么说,用几百万盾买下世界第一艘铁甲舰的荣誉,光政治上的收益就足以回本了。
新神圣罗马帝国刚刚建立,政府也需要好消息振奋人心。几百万盾建军舰买一波民族自豪感,可比搞面子工程强的多。
全球巡航这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进行的了,起码要有一支铁甲舰队,才能够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弗朗茨不是败家子,在第一艘铁甲舰出来证明其优越性前,他是不可能一次性搞一堆出来的。
等第一代铁甲舰出来了,造船厂积累了经验,后面进行技术升级就好办了。
至于早期铁甲舰的性能问题,弗朗茨是一点儿都不担心,大不了未来升级改造一下,南北战争时期卖给美国人好了。
不光是美国人,国际上的大客户还不少,俄国人就是一个潜在大客户,虽然穷了一点儿。
不过弗朗茨不担心,大不了未来忽悠俄国人,以节省经费为由,两国一起搞海军研发。
一战前法国人也干过,然后他们拉着俄国人一起跳到了坑里去。别人都都在爆无畏舰了,就他们两国没有反应过来,造出了一堆还没有服役就可以退役的军舰。
那么争这个“第一艘铁甲舰”的荣誉,就更加重要了,品牌效应才是卖出好价钱的基础。
每次技术革新都先人家半步,自然会给外界留下一个技术很牛逼的概念。
不要以为政客们有多么专业,实际上这帮人大都是屁股一拍脑袋就可以做出决定。大家首先权衡的就是利益,其次就是印象了。
这个普通商品销售一样,有品牌加成的产品卖出去的价格总是要高些,而没有品牌的商品就只能卖地摊货价格了。
军工产品显然不能卖地摊货的价格,要是那么干就亏大发了。
现在奥地利出售给俄国人的武器,都是战前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分文未涨,可是纯利润同样不会低于百分之三十,军火市场上的暴利可见一般。
……
巴尔干半岛,自从巴黎会议上英法奥三国在希腊问题上达成一致后,联军自然就从希腊王国撤军了。
隔壁还有一个黑山公国,需要他们搞定呢,奥立弗就没有功夫陪希腊人继续玩下去了。反正大国一致原则下,希腊人没有了选择权。
接受条件就是半殖民半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国互相牵制下,希腊王国还可以保全领土,不用担心国家生存问题;要是拒绝各国的要求,马上就会变成历史。
干趴下了希腊人,联军的士气总算是恢复了过来。无论是英军,还是撒丁军队都没有把黑山公国放在眼里,反倒是奥斯曼军队常常和黑山交手,知道这是一块硬骨头。
对于奥斯曼人拖拖拉拉的举动,奥立弗少将非常的不满意。不对现在是奥立弗中将了,刚刚打赢了一仗,他自然是升官了,远征军司令官的位置拿到了。
不得不再一次感慨后台的重要性,对比别的英军将领,奥立弗不到四十岁就混到了陆军中将的位置,足以令很多人汗颜。
联络官阿梅德奥·比亚瓦蒂不满的说:“司令官阁下,奥斯曼人以收复失地需要清缴叛乱为由,拒绝了我们联合出兵的要求。”
在他看来,现在大家在帮奥斯曼人打仗,他们这些盟友都没有掉链子,奥斯曼军队居然先退缩了。
不过他也没有办法指责奥斯曼政府,因为在此前的会战中,英法两国直接坑死了奥斯曼军队的主力。
为了安抚奥斯曼人,两国政府做出了承诺,后面的战斗他们可以不参加了。
奥立弗想了想说:“算了,区区一个黑山公国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接下来的战斗,奥斯曼人参不参加都无关紧要。”
说这话奥立弗可是底气十足,进攻希腊英军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加上撒丁王国的军队,现在足有六万五千人。
反观敌人才多少军队?那怕是黑山公国在新占领区疯狂征兵,可惜被奥斯曼人先搜刮了一遍,青壮早就所剩无几。
那怕是连俘虏中的同族都收编了起来,黑山公国也不过是勉强凑出来了四万军队,能有几分战斗力尚且未知。
奥立弗可是信心十足,就凭这群刚刚凑出来的乌合之众,就想要挡住他们的重兵围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少了一群奥斯曼炮灰,奥立弗也不在意。作为一名高层军官,奥立弗中将还是知道懂政治的。
现在伦敦政府可是希望奥斯曼帝国能够保住一定的实力,能够在战后继续帮看守黑海门户。
俄国人的实力他们已经见识到了,伦敦政府可不想再来一次近东战争,对打垮俄国人他们已经丧失了信心。
就算是巴尔干半岛上赢了,克里米亚半岛上也赢了,还是要不了俄国人的命。继续向俄国本土发起进攻,他们又承受不起损失。
这种背景下,自然就要想办法利用外交手段了。奥斯曼帝国虽然腐朽,可正是因为腐朽伦敦政府才放心让他们守着黄金水道。
这就需要苏丹政府尽快恢复实力,显然这非常的不容易。一场近东战争打下来,整个巴尔干半岛都被打烂了。
既然奥斯曼不愿意参加后面的战斗,奥立弗中将也无法强迫,没看法国人都在独自守卫君士坦丁堡么?
现在损失那么惨重,都没有吭声要盟友帮忙。当然,这也不排除法国人怕被队友坑了的因素。
大国还是需要信誉的,既然做出了承诺,就必须要履约。如果三番五次的违约,大家都不和你玩了,纵使是大英帝国也受不了啊!
没有任何犹豫,奥立弗中将就率领英撒联军浩浩荡荡的向阿尔巴尼亚地区杀了过去,大战一触即发。
……
看着来势汹汹的联军,黑山公国慌了。不同于奥斯曼人他们经常交手,没有了敬畏之心,对英国人黑山公国还是非常忌惮的。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黑山政府的各个部门还是完善的,充分的证明了他们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家山寨。
达尼洛一世严肃的说:“诸位,近东战争进行到现在,战场上的发展已经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控制。
经过了一番苦战,我们成功的拿下了斯库台要塞,夺下了半个阿尔巴尼亚,获得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出海口。
在这辉煌的战果后面,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近四千名勇士倒在了战场上,战争打空了我们的国库,现在还欠下了奥地利巨额的外债。
从战略上来说,我们已经拿到了想要的一切,黑山公国已经累了,没有力气继续打下去了。
现在大家要想想看,如何才能把我们已经控制的土地吃下去。”
显然,达尼洛一世的战斗欲望已经耗尽,想要落袋为安了。
没有办法,黑山公国本钱太小了,一次性攻占了数倍于本土的土地,早就超过了他们的极限。
对别的国家来说,损失了四千人可能就是一个数字,对黑山公国来说,这就是元气大伤,差不多要到家家戴孝的地步了。
那怕是明知道敌人要来进攻,现在他们也只能被动防守。前期玩儿的太嗨,把本钱给搭进去了不少,现在达尼洛一世不敢继续玩下去了。
首相兼职外交大臣克劳德·德雷里奇分析道:“大公,想要把我们占领的领土吞下去,除非俄国人能够获得这次战争的胜利,才有可能实现。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战争的胜负依旧不明朗。
英法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占据了上风,短时间内却无法击败俄国;俄国人在巴尔干半岛上拥有优势,却又迟迟无法攻克君士坦丁堡。
如果俄国人输了战争,那么我们的麻烦就大了,战后肯定要遭到敌人的报复。
光靠我们自身的实力,恐怕无法抵挡敌人的反扑。”
黑山公国总司令官兼陆军大臣米尔科夫说道:“不用等以后了,根据我们收到的情报,敌人已经在路上了,要不了一个星期大战就会爆发。
希腊那帮废物之前还夸夸其谈要和我们瓜分阿尔巴尼亚,没有想到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连消耗敌人兵力的能力都没有。
马上我们要面临6.5万英撒联军进攻,敌我实力差距太大,这场战争有得打了。”
尽管有报怨的意味,可是说这话的时候,米尔科夫还有几分跃跃欲试。对英国人忌惮归忌惮,却没有被英国吓倒。
为了拿到出海口,改变黑山公国穷困潦倒的局面,他们奋斗了几代人,自然不可能因为忌惮敌人实力强大,就把到手的利益给放弃了。
达尼洛一世问道:“有没有可能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他是真心不想打下去了。黑山公国也打不下去了,作为小国他们只能莽一波,现在这一波流打完了,自然就要休息了。
“陛下,这恐怕不行。英法虽然派人和我们接触过,可是他们并没有太大的诚意。
不但要求我们加入联军,向俄国人宣战,战后我们还要吐出去现在获得的大半收益。”首相兼职外交大臣克劳德·德雷里奇回答道
谈条件也要看实力,不管黑山军队在战场上表现的如何亮眼,都不能掩盖他们实力不足的事实。没有实力,英法自然不可能出大价钱了。
况且,跳反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俄国人也不是软柿子,现在战场上的局势只是僵持,还没有分出胜负,万一站错了队那就真的完蛋了。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百二十七章、难民危机爆发
英国人和黑山公国的战斗没有人关注,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够弥补的,胜负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
包括弗朗茨也不看好黑山公国,他们的底子太薄了,根本就经不起消耗。即便是打退了英撒联军的进攻,他们也是输家。
这是小国的悲哀,人口就那么点儿,不管战斗力怎么样,打仗总是要死人的,黑山公国死不起。
近东战争打到了现在,巴尔干半岛损失的人口早就过百万了,甚至有可能超过两百万、三百万,尤其是青壮损失尤为惨重。
奥斯曼人抓壮丁打仗,毛熊也没有客气。包括现在进行的君士坦丁堡攻防战,俄国人都抓了不少青壮送到前线当炮灰。
灰色牲口再不值钱,那也是沙皇的兵,属于自己人,怎么也比这些炮灰更值钱。
君士坦丁堡攻防战,每天都有上千人的损失,纵使毛熊家大业大也撑不住啊!
要是用炮灰的话,缅什可夫就没有压力了。死了就死了,奥地利政府可是非常配合的。
没有拿到奥地利国籍前,奥地利政府可没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安全,多瑙河流域两公国最近一段时间可被俄国人祸害惨了。
最初抵制学习德语的家伙,现在一个个哭都来不及了。没有办法,语言考核不过关,政治思想审核不过关,拿不到国籍。
多瑙河两公国现在名义上还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国,奥地利人只是临时占领,没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安全。
俄国军队的暴行,弗朗茨只能表示遗憾。要抗议去圣彼得堡吧,俄军不归他管,对现在的情况他是爱莫能助。
抓壮丁还不算啥,了解俄国人的都知道,灰色牲口大都是没有军饷的,唯一的收入就是到战场抢。
据前线发来的消息,当地至少有一半的人遭遇过俄国军队的抢劫,除了奥地利军队驻扎的地区比较安全外,其它地区都任由俄国人肆掠。
因为西进战略的关系,奥地利抽回了大量的军队,自然就顾及不到所有地区了,只有奥化情况良好的地区有奥军士兵驻扎,这就给俄国人提供了机会。
弗朗茨敢保证,这个问题上奥地利绝对没有和俄国人勾结,这些暴行都是俄军士兵自发组织的。
大家合作的非常愉快,那是俄国人抢劫完了,需要进行销赃,而奥地利控制的安全区就是最好交易场所。
几乎每一次俄军过境,都是一片狼藉。运气好只是被抢劫,运气差的那就是家破人亡。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当消息传递到弗朗茨的手中时,这一切都发生了,木已成舟。当地死了多少人,完全就是一个未知数,只能等战后慢慢统计。
不光是俄国人和奥斯曼人在祸害巴尔干半岛,英法撒丁三国联军也不是什么好货。为了改善伙食,大家都是亲自动手丰衣足食了。
被这么多军队轮流祸害,有钱人早就跑路了,包括奥斯曼帝国的贵族在内。
这些都是聪明人,知道和大头兵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命是最不值钱的。
能跑路的都跑了,剩下的都是一群穷鬼。要不是自由民中的底层,要不就是农奴,想跑路都没有地方去。
拉德斯基元帅愁眉不展的说:“陛下,前线发来急电,塞尔维亚地区遭到难民冲击,被军队镇压了下来。
现在的气氛非常紧张,恐怕要不了多久又会发生混乱。前线驻扎的新编第九师,请求国内支援。”
没有办法,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可避免你要产生大量的难民,因为战争的缘故失去了生计,除了外出讨生活,大家都别无选择。
弗朗茨关心的问:“边界上,聚集有多少难民?”
拉德斯基元帅想了想后回答道:“至少也有几十万吧,也有可能是上百万,场面太混乱了无法进行有效统计。
前期我们还接收了几万难民,后来因为人数太多,担心会影响到地方上的秩序,总参谋部才下令拦截的。
这是我们总参谋部的失职,前段时间,我们都忙于西进战略,忽视了对难民问题的关注。
现在我们控制的边界上难民越来越多,前线的部队实在是压不住了,发电报求援,我们才注意到。”
因为战争的关系,塞尔维亚地区、波黑地区、多瑙河两公国全部都处于军管状态,加上奥地利政府没有获得这些地区的主权,也就没有设置地方政府。
既然是军管,这些问题自然就落到了总参谋部的头上。结果很明显,不能指望一群军官治理地方的能力有多强,能够维持地方稳定,靠的都是武力。
包括拉德斯基元帅在内的奥地利总参谋部,都忽视了难民问题,根本就没有向弗朗茨上报。直到事情爆发了,这个时候才引起他们的重视。
坦率的来说,总参谋部的处理并没有错。这么多难民要是都放了过去,马上就是一场人间惨剧。
奥地利好不容易在当地建立起来的秩序,恐怕马上就会崩溃。
如果说社会秩序可以靠增加军队数量来维持,那么吃饭的问题,就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
这个年代要解决数十万、乃至于上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不提前进行准备,短时间内弗朗茨上哪里筹集这么多物资过去?
不是没有物资,而是时间上来不及调集那么多物资过去。要知道为了救济难民,奥地利政府已经调集了大量的粮食过去。
不过这些粮食,仅仅只是勉强够救济奥地利占领区当地的难民。面对增加出来的外来难民,就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弗朗茨疑惑的问:“不对呀,有这么多难民,早就应该冲击我们的封锁线了,为什么聚集了这么多人过后,才发生这个问题?”
拉德斯基元帅回答道:“陛下,这些难民大都是老弱妇孺,缺乏青壮,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遇到军队拦截,很多人都选择了退却。
现在难民中增加了一批溃兵,有人在里面领头,才开始冲击我们封锁线的。”
弗朗茨点了点头,随着第二次保加利亚会战的结束,巴尔干半岛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溃兵,这些溃兵又四处祸害地方,制造了大量的难民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