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
......
摄政大明 第1105章.朕不高兴(二).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若是抛开这段让赵俊臣忍不住有些出戏的开场白,张老先生所讲得这篇故事依然是极为精彩,虽然不是酣畅淋漓、让人热血沸腾,却也是耐人寻味、令人百感交集。
这篇故事,自然是根据礼部郎中宋焕成前段时间当众饿晕于礼部衙门的事情进行改编。
一篇故事若是想要吸引人,就必须既要有明确主题,也要有剧情冲突,既要有受欢迎的主角、也要有遭人厌的反派。
在张老先生的这篇故事之中,故事主题很明确,就是“朝廷俸禄太低,让清官们皆是活不下去”;
剧情冲突也很容易设计,那就是把宋焕成的清廉作风与他的穷困生活进行对比,让听众们感受到其中的强烈反差。
主角的设计也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就是礼部郎中宋焕成,此人的经历与形象也皆是现成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也很讨喜。
但对于反派的选择,则必须要额外多花一些心思了。
毕竟,德庆皇帝如今就坐在下面听着,你绝不能把宋焕成的悲惨经历归咎于朝廷政策、把朝廷与皇帝设为反派,更不能直接抛出“朝廷官员俸禄太低全是因为明朝历代皇帝性子吝啬”、“朝廷的低俸政策就是在变相鼓励百官贪污受贿”这类观点。
否则,德庆皇帝必然是要勃然大怒,然后就是一个“妄议朝政”、“诽谤朝廷”的罪行。
所以,在这篇故事之中,德庆皇帝与朝廷高层必须得是正面形象,朝廷官员俸禄太低也是迫不得已的情况,故事里的反派只能选择一个不怕引起反弹报复、而且还能激起所有听众同仇敌忾的利益团体。
最终,经过精心挑选之后,在张老先生的这篇故事之中,反派变成了民间的奸商团体!
在张老先生的讲诉之中,德庆皇帝的形象依然是伟大光辉的,每天都为了天下百姓操碎了心;朝廷高层的形象也是正义高尚的,绝大多数都是勤政爱民的好官;至于寻常百姓,当然也都是善良可爱的,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而所有的过错,则全都是民间的那些奸商造成的!
朝廷官员的俸禄为何会低?全是因为奸商们偷税漏税,所以才造成了朝廷财政的周转困难,而且朝廷国库的绝大多数银子还需要用来养军保民、维护水利道路等等,留给百官发俸的银子自然是少之又少。
在德庆皇帝的英明领导之下,绝大多数的朝廷百官都是清廉爱民的,但为何还会出现寥寥少数的害群之马?那都是因为奸商们主动行贿、引人堕落!
百姓们的生活为何不大如意?那自然也是因为奸商们哄抬物价、囤积居奇!
简而言之,这一切都是那些奸商的错!若是没有这些奸商,朝廷财政就会宽裕、清官就不会贫困潦倒、贪官污吏就会绝迹、百姓生活也会富足!
就是在这样的设定之下,张老先生娓娓讲诉起了今天的故事。
故事根据宋焕成的真实经历改编,无论是宋焕成的清廉作风、还是宋焕成的穷困生活,在故事之中皆是没有任何虚假,只是为了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增加了民间奸商行贿宋焕成失败之后愤而报复、宋焕成与民间奸商斗智斗勇的情节,故事结局则是宋焕成经过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是成功挫败了奸商们的构害阴谋,还受到了朝廷嘉奖。
这位张老先生不愧是京城境内最好的评书人,讲诉之际细节极为翔实,把朝廷官员的每月俸禄与日常必要开支皆是详细列举了出来,在他的娓娓道来之下,可谓是代入感极强,茶馆内的听众一时间皆是感同身受,只觉得他们若是处在宋焕成的位置上,仅凭朝廷的微薄俸禄只怕也会活不下去。
尤其是这篇故事的结局,更是耐人寻味,看似是宋焕成挫败了奸商们的构害,但奸商们依然是一掷千金、锦衣玉食,宋焕成的生活却依然是穷困窘迫、为了每日三餐而愁苦,更是让众位茶客扼腕叹息、百感交集。
*
就这样,因为这篇故事并非是快意恩仇的情节,当张老先生讲书结束之后,茶馆内的众位茶客也并没有拍手交好,反而是气氛有些沉重,所有人皆是摇头叹息,纷纷感慨世道不公、好人没好报。
而德庆皇帝此时则是面无表情,隐隐有些不快。
德庆皇帝无疑是一个聪明人,所以他自然是听得出来,这篇故事表面上是以民间奸商为反派,朝廷高层皆是以正面形象出现,但实际上则是暗指朝廷官员俸禄太低了,让庙堂里的清廉官员皆是难以生存,隐隐有些指责之意。
这样一篇故事,自然是让德庆皇帝心头不爽。
若是往常时候,以德庆皇帝刻薄寡恩的性情,他绝不会检讨朝廷官俸政策的不足之处,只会恼怒这篇故事的意有所指、让自己难堪,他也绝不会认真考虑如何解决朝廷官俸太低的问题,只会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但今天的情况则是有些不同。
经过“同济庙”一行之后,受到仙缘之说的影响,德庆皇帝只觉得此时正有仙人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做事之际竟是破天荒的多了几分顾忌,不敢太过肆意;再加上张老先生的这篇故事表面上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所以也就强行按下了心中的不快之意,并没有立刻做出表态,只是沉默不语。
眼见到德庆皇帝不说话,赵俊臣自然也是沉默喝茶,摆出一副自己没有任何立场的样子。
然而,与他们同桌的“霍叔”二人却是话多之辈,随着张老先生的讲书结束之后,很快就与周围茶客一般开始了讨论。
“霍叔”率先感叹道:“张老先生今天的这篇故事,却是与从前的酣畅快意截然不同,虽是耐人寻味,但总觉得憋屈得很……
像是宋郎中这样的大清官,就只能穷困潦倒、每天吃糠,反倒是那些贪官奸商们锦衣玉食,当真是好人没好报,朝廷俸禄太低对于贪官们自然是无所谓,他们也看不上这点俸禄,但对于清官们而言实在是太委屈了,这不是逼着人变坏嘛,也难怪贪官总是屡禁不绝!”
一番感慨之后,“霍叔”又转头看向那名与他结伴的年轻读书人,道:“小何啊,要我说你还不如与我一同做生意呢!你看你每天都憋在家里苦读圣贤书,期望考取功名,但就别说你已经连续两次落榜了,就算是今后中举了又能怎样?要不就会像是张老先生所讲的那位宋郎中一般穷困窘迫,要不就只能与贪官们同流合污、遭人唾骂……还不如与我一同做生意,虽然是赚得幸苦钱,但至少衣食无忧、坦坦荡荡!”
听到“霍叔”的这一番话,德庆皇帝忍不住轻哼一声。
那“小何”则是苦笑道:“霍叔,你又开始说歪理了,经商终究只是下品,读书才是正途!你自己年轻时候读书没成就,就看不得别人走正路了?就你那点小本生意又能有什么大成就,你这些话敢与我爹说吗?
更何况,朝廷今后未必就不会提升官俸,我听一位同窗说过,自从户部衙门整顿商税、创建‘联合船行’之后,朝廷财政已经大为改善,若说从前朝廷官俸低微是因为国库银子不够,如今国库银子宽裕了,总不能继续委屈百官了吧?”
“霍叔”却是不以为然,嗤道:“咱们朝廷已经好几十年没有提升官俸了,若是要提早就提了,你也别指望有这般好事!”
说到这里,“霍叔”竟是转头看向德庆皇帝,问道:“这位先生,你说对不对?”
德庆皇帝依然是面无表情,似乎是不想回答,但眼看着同桌几人皆是盯着自己等待回答,终于是轻哼一声后缓缓答道:“这种事情,向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这般简单?上位者做出决策,必须要思虑周全、考虑长远,绝不能感情用事!
朝廷财政改善之后,看似是有余力提升官员俸禄,但朝廷官员数量何其之多?给京官提升俸禄之后,地方官员要不要提升俸禄?官员提升俸禄之后,吏役要不要提升薪酬?文官提升俸禄之后,武官呢?若是武官也要提俸,那军户要不要提饷?若是只给一部分提俸,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庙堂局势就要动荡!但若是所有人都要提俸,所需银粮又是何等惊人,户部就算是有天大的能耐,又岂能承担这般压力?”
说到后面,德庆皇帝完全没有理会“霍叔”与“小何”二人听到自己这番言论之后的目瞪口呆,而是转头看向赵俊臣,皱眉问道:“礼部郎中宋焕成……此人我也听说过,官声一向不错,但也是今天才知道他曾是饿昏于礼部衙门的事情……这件事情在庙堂之中可有造成什么影响?”
很显然,以德庆皇帝的吝啬性子,他自然是极为抗拒百官提升俸禄的事情,对于“朝廷官员之所以贪污受贿全是因为俸禄太低”这般观点更是嗤之以鼻。
不过,德庆皇帝的政治嗅觉向来是极为敏锐,却不得不考虑这件事情所造成的朝野影响,所以才有了这般询问。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一直沉默不语的赵俊臣终于是缓缓开口,道:“伯父,据我所知,宋焕成的事情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只是……”
“只是什么?”德庆皇帝眉头一皱,追问道。
赵俊臣轻叹一声,道:“只是时机太不凑巧了。”
……
……
摄政大明 第1106章.朕不高兴(三).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时机不凑巧?”
赵俊臣的解释含糊不清,但德庆皇帝的政治嗅觉依旧是极为敏锐,只是稍稍疑惑片刻,就立刻领悟了赵俊臣的意思,道:“你是指……朝廷前两次逼迫百官用俸米换俸银的事情?”
赵俊臣再次轻叹,点头道:“正是如此,朝廷前些日子为了筹集陕甘三边战事的军粮,强迫百官把俸米换为俸银,不再发放俸米,而是让百官使用俸银自行在民间购米,当时确实是缓解了军粮紧缺之危……
然而,民间粮价屡创新高、几日一变,市面价格与实际价格也是颇有差距,百官所领到的俸银自然也就相对贬值了不少……
这样一来,百官自觉吃亏,心中有怨气啊,但为了朝廷大局,他们表面上自然不敢多说什么,但这个时候发生了宋焕成当众饿晕于礼部衙门的事情,自然也就会有人趁机发泄不满、阴阳怪气了,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更大了许多。”
德庆皇帝听到这里,忍不住轻哼一声,愈发是表情不快,只觉得百官不体心,只顾着自己那一点蝇头小利,完全看不到大体。
与此同时,也因为德庆皇帝的面色阴沉、心中不快,正所谓“居移气、养移体”,他登基多年所养成的天子威势也就不可抑制的散发出来。
同桌的“霍叔”与“小何”二人,此前听到德庆皇帝与赵俊臣的谈话之际,虽然是云山雾绕,但也觉得德庆皇帝与赵俊臣的身份不一般、不由是开始陪着小心,如今又注意到德庆皇帝身上所散发的威势,更是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再也不见此前的随意与多话。
然而,赵俊臣稍稍犹豫一下之后,却又说了一番让德庆皇帝更为难堪的话语。
“这只是最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原因……就像是您刚才所说,人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自从陕甘三边大捷之后,朝廷大肆犒赏三军,武官们皆是封赏丰厚,文官们难免是有些吃味……
再加上年关时候陛下寿辰之际,因为是万国使节来朝的缘故,还要庆贺陕甘三边的大捷,朝廷为了彰显天朝威仪,也就刻意的大操大办、尽显富奢!但这排场大了,所耗费的银子也就过多了些,部分官员眼见到朝廷花银子如流水一般,但他们却没有占到便宜,怨气也就更多了……
唉!总而言之,宋焕成当众饿晕于礼部衙门的事情,若是发生在其它时候,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因为近期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结合在一起,也就让许多人心理不平衡了,影响也就稍大了一些……
近段时间以来,部分官员一直是热衷于议论此事,抱怨朝廷确实亏待了百官,这般舆论至今也没见停歇的架势。”
听赵俊臣说到这里,德庆皇帝终于是再也按耐不住,一拍桌子、低声怒喝道:“朝廷难道是养了一群斤斤计较的怨妇不成?只是因为这些小事,也敢心生怨气?他们心中可还有忠君二字?年关贺岁之际,难道朝廷没有赏给他们双俸?他们竟然还敢不知足?”
赵俊臣见到德庆皇帝怒火大盛,连忙是轻咳一声,又刻意转头看了同桌的“霍叔”与“小何”一眼,意思很明显——有外人在场,很多话并不能直说出来,德庆皇帝千万不能暴露身份。
见到赵俊臣的暗示,德庆皇帝终于是稍稍冷静了一些,缓缓呼出一口气之后,却是闭目沉默不语。
然而,赵俊臣看他的神态变化,却发现德庆皇帝平息了怒意之后,如今正在仔细倾听周围茶客的讨论、想要趁机了解民间各界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与立场。
显然,德庆皇帝注意到了百官怨气之后,却也开始留意起了民心变化。
若是宋焕成当众饿晕的事情,不仅是引起了百官怨气,就连民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德庆皇帝就不得不认真考虑百官加俸的事情了。
但在赵俊臣看来,这天底下就要以“民意”二字最为变幻无常。
原因无他,世人大多浑噩,亦没有很强的分辨能力,所以“民意”很容易就会受到有心人的引导,操纵民意也从来都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
就拿今天茶馆内的众位茶客为例,他们大多是出身于社会中下层,平日里对于朝廷官员又是敬畏又是敌视,若是往常时候让他们作出表态,他们必然是认为百官俸禄越低越好,恨不得所有朝廷官员都与自己一般穷困。
但此时此刻,众位茶客刚刚听了张老先生所讲的故事,这篇故事乃是集合了“评书人行会”的集体智慧,可谓是代入感极强,主角又是宋焕成这般受到百姓爱戴的清官,一时间绝大多数茶客竟是忘记了阶级差异,开始为官员俸禄太低而鸣不平了。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后世也屡见不鲜,只需是随意抛出几篇故事,就能让无数的工薪阶层心疼资本家的不容易了。
所以,德庆皇帝安静倾听良久,却发现茶馆内的众位茶客议论之际,竟是大多数人都支持朝廷为百官加俸之事,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像是宋焕成这样的清官受到委屈,就好似百官提升俸禄之后就当真能让贪官绝迹一般。
注意到这般“民意”,德庆皇帝的表情愈发阴沉不快。
以德庆皇帝的吝啬与薄情,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轻易为百官提升俸禄,但若是官心与民心皆有这般倾向,他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当然,也仅是“认真考虑”罢了,他很难下定这般决心。
*
眼见到德庆皇帝沉默不语,同桌的另外三人出于各种原因也皆是闭口不言,就这样安静了大约一盏茶时间之后,张德匆匆进入到茶馆之内、来到德庆皇帝身旁,说是茶馆外的道路已经恢复了通畅,所以德庆皇帝可以离开这里、返回宫中了。
德庆皇帝听到禀报之后,当即是起身离开,完全没有丝毫停留,显然是不喜欢自己今天在“张氏茶馆”的境遇,而赵俊臣也是连忙跟上。
却说,德庆皇帝与赵俊臣二人返回到马车车厢之后,张德很快就驾驭着马车继续向着紫禁城方向而去。
随着马车的缓缓驶动,德庆皇帝终于是再次开口说话,抬头向赵俊臣问道:“如今户部可有余力为百官提俸?”
赵俊臣犹豫片刻后,摇头道:“国库的状况您也知道,肯定是没有余力提升百官的俸米,至于俸银嘛……就像是您所说的那样,人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为京官提升俸银,地方官员就不能落下,然后吏役也要跟着提俸,再接着就是武官与军户……这些加在一起,那就是天文数字,户部近年来固然是宽裕了一些,但也无力承担这般压力,至少最近几年是无能为力……就算勉强为百官提升一些俸银,也必然是数量极少,只会招到朝野各界的耻笑,还不如索性不加。”
赵俊臣今天安排“张氏茶馆”这场戏,就是为了给今后百官提升俸禄之事做铺垫,但依照赵俊臣的想法,这件事情应该是由太子朱和堉返回京城之后率先提出来,而他自己则是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支持,然后就可以借着这件事情提升太子朱和堉与自己二人在百官之中的声望,却不能让德庆皇帝主动作出决定,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只是给德庆皇帝心中埋下一枚种子罢了。
所以,赵俊臣这个时候自然是表示户部没有余力给百官提升俸禄,但又留了一个尾巴,表示只是“最近几年无能为力”。
另一边,不出赵俊臣的预料,德庆皇帝听到赵俊臣的回答之后表情间当即是闪过一丝轻松——他原本就不情愿为百官提升俸禄,赵俊臣的回答也让他有了充分理由。
于是,德庆皇帝很快就换上了一脸不被理解的怅然神情,点头道:“是啊,这种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考虑周全,又哪是这般容易?百官们只盯着自己的一点好处,百姓更是无知盲目、容易被人引动情绪,还以为加俸之事只是朕一句话的事情,但治理这偌大江山又岂是这般容易?哼!朕的苦处,又有何人能理解?”
见德庆皇帝给自己寻台阶下,赵俊臣也连忙是跟着叹息,道:“是啊,您虽是天下之主,但也要整个江山操心,也唯有您这样的圣主才能担起这般重担,其他人身上没有这般重担,只懂得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
德庆皇帝又是轻哼一声,但面色终究缓和了一些。
然后,德庆皇帝沉吟片刻后,吩咐道:“有些事情,并不适合大动干戈,也不适合朕亲自派人出面,否则只会引起更多非议,所以就交由你来处理……
今天出现在茶馆里讲书的那个评书人,还有京城里的其它评书人,你派人警告他们一下,今后不要再向百姓们传播宋焕成的故事了,否则一旦是引起了民心变化,那就是妖言惑众!”
赵俊臣点头答应之后,德庆皇帝又说道:“还有那个宋焕成,朕听了他的事迹之后,倒也是一个忠心体国的好臣子,理应是嘉奖一番,也可以堵住悠悠之口,省得部分官员老是利用这个人的事情搬弄是非、阴阳怪气……
所以,朕打算给他一个肥缺!京城里的各大衙门之中,就要数你的户部油水最足,所以朕想要把他调任到户部做事,但户部目前没有空缺,所以就需要你安排一下,尽快空出一个户部郎中的位置,朕过几天就会把宋焕成安排过去!
这样一来,朕也能让百官知道,朕从来都不会亏待忠臣!”
听到德庆皇帝的这般说法,赵俊臣不由是表情一僵。
宋焕成固然是一个品性高洁、值得敬佩的清官,但也像是茅坑里的石头一般又臭又硬,此人当初就连太子朱和堉的招揽都是不屑一顾,让这样一个人进入户部任职,又岂能接受赵俊臣的收买与控制?恐怕是整个户部衙门都会迎来一场麻烦。
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赵俊臣也无法拒绝德庆皇帝的提议,只好是苦着脸点头答应,只觉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见到赵俊臣的表情变化,德庆皇帝自然是明白赵俊臣的心思,但也没有拆穿,但脸上多了一丝笑意,似乎是心情好转了一些。
*
然而,今天注定是多事之秋,德庆皇帝稍稍好转的心情并没有维持太久。
大约半柱香之后,张德终于是驾驶马车返回到紫禁城的侧门。
然后,赵俊臣扶着德庆皇帝下了马车之后,却发现司礼监掌印太监吴信泉正站在宫门前焦急等候德庆皇帝的出现,似乎是遇到了什么急事。
吴信泉见到德庆皇帝现身之后,当即是匆匆跑到德庆皇帝面前,低声道:“陛下,您终于回来了!就在一个时辰之前,洛阳那边送来一份紧急奏疏,因为事关重大的缘故,必须要您亲自拿主意。”
说完,吴信泉就把一份奏疏双手呈给德庆皇帝。
德庆皇帝先是一愣,也顾不得回宫换衣,马上就伸手拿起奏疏翻看。
片刻之后,德庆皇帝表情大变,竟是狠狠把这份奏疏投掷于地,怒声道:“胆大妄为!胆大妄为!这天下间还有没有人能让朕省心了!?”
说完,德庆皇帝也没有理会身边几人,立刻是怒气冲冲的返回到宫中。
对于德庆皇帝的这般表现,吴信泉与张德二人皆是战战兢兢,连忙拾起德庆皇帝丢在地方的奏疏、快步跟在德庆皇帝身后。
见到这一幕,赵俊臣不由是若有所思。
“吴信泉说是洛阳那边的急报……难道是太子与福王的事情?我前些日子安排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赶去洛阳辅佐朱和堉,若是洛阳那边出现了变动,如今府里应该已经收到了更为详细的情报!”
暗思之际,赵俊臣站在原地等候了片刻,却发现德庆皇帝进入宫中之后,并没有传召自己继续伴驾,显然是不打算让自己参与此事。
于是,赵俊臣也不再等候在宫外,很快就寻到了自己的坐轿,迅速返回到赵府之中。
正如赵俊臣的预料一般,赵府此时已经从洛阳那边收到了更为详尽的消息。
原来,太子朱和堉在洛阳查案之际,竟是与福王府发生了流血冲突,死了好几名锦衣卫与王府护卫,随后太子朱和堉调来洛阳守军镇压了福王府众人,强行囚禁了福王本人,并且还对福王一脉的多位宗亲使用了大刑逼供!
这件事情的性质,可谓是严重至极,必然是要再次引起朝野震动,也难怪德庆皇帝会是怒气勃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