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摄政大明 第1134章.杨洵复仕.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见到七皇子朱和坚的抢先一步、出声诉苦,德庆皇帝与杨洵二人皆是一愣。
要知道,朱和坚向来是以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君子之风而著称,现在他与杨洵二人同时觐见德庆皇帝,而杨洵则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与前辈,朱和坚这个时候就应该是展现出谦让之风、率先让杨洵讲话才对。
然而,朱和坚竟是这般迫不及待,就连基本礼节也顾不上了,显然是失了方寸、被逼急了。
见到朱和坚的这般表现,德庆皇帝自然是心中重视,也顾不得杨洵在场,连忙问道:“究竟是何事?竟让你这般悻悻作态?”
“父皇,您还是先看一下这几份邸报吧。”
朱和坚摇头叹息一声,就把手上的几份邸报交给了大太监张德,转呈于德庆皇帝。
在明朝,邸报是庙堂中枢所刊发的官方报纸,用以公示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政治情报,大多会张贴于官府外的告示栏上。
到了崇祯年间,又因为活字印刷术的使用与普及,邸报的刊印规模也是越来越大,甚至还可以售卖购买,读者范围也是越来越广,各地的官员、乡绅、商贾、以及读书人,皆是会通过邸报内容来了解庙堂动向。
德庆皇帝表情疑惑的快速翻阅邸报,却见到这些邸报的内容大多是刊载了德庆皇帝的圣旨、朝廷官员的变动、朝廷重臣的奏章,德庆皇帝早就看过这些内容,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于是,德庆皇帝抬头问道:“这几份邸报内容有何不妥之处?”
朱和坚苦笑道:“父皇,您难道没有发现,这几份邸报的内容,无论是您的谕旨、还是百官奏议、又或是内阁批示,所选内容皆是在‘夸赞’儿臣从谏如流、谦逊无为吗?
事实上,这般情况已是持续了近三个月时间了,但儿臣也是近几天才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数月以来,每一次的邸报刊发,其中内容皆是在‘夸赞’儿臣,反复向世人强调儿臣乃是一个从谏如流、高居深拱的贤人……对于这般夸赞,儿臣担当不起、也不敢担当啊。”
德庆皇帝微微一愣,隐约间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再次低头翻阅这些邸报。
随后,德庆皇帝也终于发现,这几份邸报之中的内容,皆是在“夸赞”七皇子朱和坚,而且夸赞内容也是格外一致,反复强调七皇子朱和坚有多么善于听取意见、任人唯贤等等。
其实,这些内容并不难寻,自从德庆皇帝选中朱和坚作为下任储君之后,为了给朱和坚造势扬名,也就屡次的颁旨嘉奖朱和坚,而随着朱和坚的上位迹象愈发明显,也经常会有投机官员上呈奏疏、向德庆皇帝称赞朱和坚的品行。
在朱和坚正式上位之前,这些事情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朝廷邸报反复登载这些内容,明显是充满了选择性,这般情况就显得意味深长了。
看到德庆皇帝陷入了沉思,朱和坚继续诉苦道:“父皇,现在不仅是朝廷邸报在‘夸赞’儿臣,民间舆情也是同样的情况……时至今日,许多人已是深信了儿臣的从谏如流、谦逊无为,更还是知错就改,简直就是一个没脾气的软柿子!
这般情况,实在是让儿臣有苦难言,所有人皆是认定儿臣就应该无条件听取他们的高见,若是儿臣稍稍表达一些不同态度,他们就会表现出一副不可思议、大失所望的样子,就好似儿臣不应该拥有主见一般,其中又以清流们的表现最为明显……
父皇您也知道,儿臣与朝中清流们一向是关系紧密,经常会见面相谈,从前也算是相处和睦,但自从相关舆论越传越广之后,清流们在儿臣面前就变得格外活跃了!
清流们原本就善于夸夸其谈、指点江山,如今更是变本加厉,皆是以谏诤儿臣为荣,总是摆出一副睿智长者的架势,抓住一切机会为儿臣指点迷津、查漏补缺,甚至还会擅自行事、替儿臣做主,动不动就要求儿臣反躬自省……
嘿!时至今日,儿臣的声誉形象越来越好,但也越来越无法服众了!”
说到这里,一向是城府深沉的朱和坚,也忍不住眼中闪过了一丝怒意。
他所讲的这些事情,或许有些夸张之处,但也绝不是无中生有。
朱和坚此时的伪装形象,完全就是清流们梦寐以求的明主,自然是要抓住机会、发挥长处。
近段时间以来,朱和坚简直是烦透了那些总是自视甚高、以直谏犯上为荣的清流了,恨不得尽数诛杀干净。
但也正是因为清流们率先受到相关舆情的影响、纷纷忘乎所以的表现,让朱和坚终于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所以才有了今天觐见德庆皇帝的事情。
朱和坚相信,相关舆情若是不能及时阻止,他的身边臣子迟早都会变成像是魏征一般的“谏臣”。
对于朱和坚而言,这般情况与地狱景象也没有多少差别了。
另一边,德庆皇帝也意识到了严重性,顿时是沉下了脸。
“不仅是朝廷邸报……就连民间舆情也是如此?看来是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啊……朕记得朝廷邸报之刊发,要事先经过内阁的审批吧?呵!程远道也是一个废物,竟然完全看不出这其中所隐藏的陷阱!”
听到德庆皇帝的怒斥,朱和坚脸上苦笑之意更为浓重,道:“事实上,儿臣与程阁老谈及此事的时候,程阁老还在向儿臣得意邀功呢!邸报里那些‘夸赞’儿臣的内容,有许多就是出自于他的手笔!
唉!这般手段真是高明,明明是把儿臣架在火上烤,但邸报之中所选用的奏疏内容,还大多是出自于那些与儿臣关系紧密的朝廷官员,儿臣在这般情况下就连反驳也无法做到,否额就会令身边人寒心,真是有苦难言!”
听到这里,德庆皇帝的表情愈发沉凝。
沉默片刻后,德庆皇帝把目光转向了一旁的杨洵,问道:“杨大儒,你来到京城之后,可有听过相关舆情?”
见德庆皇帝向杨洵询问意见,朱和坚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喜意。
事实上,朱和坚选在这个时候觐见德庆皇帝,又抢先开口向德庆皇帝诉苦,就是因为杨洵的缘故。
杨洵此人乃是出了名的公正,虽然已是远离庙堂十年之久,但德庆皇帝对他依然是极为信任。
所以,只要杨洵开口为朱和坚说几句公道话,就可以促使德庆皇帝下定决心、全力支持朱和坚。
果然,杨洵在德庆皇帝面前完全没有任何隐瞒,当即就答道:“臣来到京城之后没多久,就听到了相关舆情,而且声势影响颇是不小。”
德庆皇帝皱眉更紧,又问道:“对于这般舆情,你怎么看?”
杨洵依然是坦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道:“舆情闹得这般大,还有邸报的事情,必然是有人在躲在幕后推波助澜!
臣听到相关议论之后,当时就有想过,所谓‘从善如流’,与‘毫无主见’究竟有何区别?所谓‘知错就改’,又与‘性格软弱’有何区别?还有‘任人唯贤’,也是在暗示七皇子殿下没有担当!
这些话术表面上是在夸赞,但实际上则是暗藏诽谤与污蔑之意!若是任由这些舆情深入人心,世人对于七皇子殿下也只会有‘敬’,而不会有‘畏’……七皇子殿下若是一位寻常皇子的话,这般情况倒是没什么不好的。”
说到这里,杨洵也就闭口不言了。
但杨洵的言下之意,德庆皇帝自然也听得明白——朱和坚并不是寻常皇子,而是德庆皇帝所选中的下一任储君!
若是朱和坚毫无主见、性格软弱的形象一旦是深入人心,朝野各方就会对朱和坚失去畏惧,朱和坚今后也就别想坐稳储位了!
再等到朱和坚登基之后,也必然会削弱皇权、壮大臣权,而德庆皇帝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这般状况发生。
想到这里,德庆皇帝终于是下定决心,要使用一切手段来扭转朱和坚的形象。
不过,如今杨洵还在御书房内,有些事情也不适合在杨洵面前多讲,所以德庆皇帝用眼神示意朱和坚稍安勿躁之后,就再次把注意力放在杨洵身上。
认真打量了杨洵几眼之后,德庆皇帝也没有绕圈子,直接问道:“杨洵,朕听说你来京城之后,就一直都很高兴……
你是一个真正的人才,不应该在野浪费才华,朕每次想起你当年辞官离开的事情,总是深以为憾,只觉得应该多挽留你一下……现在,朕希望你能复仕为官、再次为朝廷效力,却不知你意下如何?”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杨洵不由是再次陷入了迟疑之中。
*
其实,德庆皇帝这一次下定决心罢免山东巡抚陆远安,不仅是因为德庆皇帝在赵俊臣的屡次强调之下,已经意识到了农务改革的必要性,也是想要为杨洵腾出一个位置、让杨洵复仕为官。
当然,德庆皇帝并不是打算让杨腾直接担任山东巡抚,而是打算让现任的大理寺卿方世文升任山东巡抚,而杨洵则是像十年前一般继续担任大理寺卿。
所谓大理寺,就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法院,拥有复审与平反之权,就连刑部判案也会受其节制。而且庙堂百官一旦涉罪,也大多是交由大理寺审理,许多时候甚至是党争胜负之关键一环,可谓是至关紧要。
也正因为如此,德庆皇帝、周尚景、甚至是包括赵俊臣,都希望能把大理寺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诸多势力同时争夺一个目标的时候,结果往往是谁也得不到,只能选择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案。
以大理寺为例,近二十年来的历任大理寺卿都是庙堂里的中立官员,也包括现任大理寺卿方世文。
但德庆皇帝对于方世文并不满意,此人虽然立场中立,但缺少担当,总是遇事就躲,所以大理寺许多时候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或者说,方世文的所谓“中立”,乃是“谁也不得罪”,而不是“谁都敢得罪”。
相较而言,德庆皇帝更满意杨洵,毕竟杨洵不仅中立公正,而且有担当、敢作为,在杨洵眼里朝廷法令大于一切,一旦遇到违法之事任何人面子都不给。
所以,若是让杨洵担任大理寺卿,哪怕是态度中立,对于德庆皇帝而言也是更为有利的,毕竟——他是九五之尊,大理寺没资格审他,但有资格审判周尚景、赵俊臣等人,今后一旦是抓到了周尚景与赵俊臣的把柄,就能让杨洵冲锋陷阵。
但这一切还是要看杨洵自己的想法。
于是,德庆皇帝见到杨洵的迟疑态度之后,则是态度温和的继续说道:“你若是不愿意重返官场,朕也绝不强求,只是……朕对于现任的大理寺卿并不满意,一直想要换个人接手,朕原本认为你是最佳人选,但若是你不愿意的话,那朕就只能让张伯道接手了!”
随着德庆皇帝的话声落下,杨洵顿时是面色大变,忍不住提出了质疑,道:“陛下还请三思,张伯道此人只看重儒家纲常,完全不在乎朝廷法令,一直认为三纲五常应该至于朝廷律文之上,岂能担任大理寺卿的众人?
更何况,他还是刑部尚书张伯崇的亲弟,若是让他担任大理寺卿,那大理寺衙门还要如何节制刑部?”
听到杨洵的激烈抗议,德庆皇帝顿时是笑了。
从某方面而言,德庆皇帝相较于朱和坚、赵俊臣等人,还要更善于驾驭杨洵这样的君子。
君子可欺之以方。
……
最近几天更新字数会少一些。
另,上一章之中,虫子记错了山东巡抚的名字,应该是陆远安,在德庆皇帝南巡的时候有提过(第300章),现已修改,大家见谅。
……





摄政大明 第1135章.朱和坚出京.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庙堂之中,清流有不少,但君子并不多。
许多人会把“清流”与“君子”二者搞混,但实际上则是截然不同,清流之中确实有少数君子,但并不是所有清流都是君子,也不是所有君子都是清流。
正所谓“君子群而不党”,但那些清流官员又有几人没有结党?
仅是这一点,就能看出清流与君子的性质不同。
而且,清流与贪官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区别,皆是追求名利二字,只不过清流们更在意“名”、贪官们更在乎“利”罢了。
而真正的君子,则是只看重“道义”与“公理”!
与此同时,君子们总是受到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也经常会遇到不择手段的小人打压,所以他们在庙堂之中的地位,自然是普遍不高。
毕竟,官场就是一个充满算计、利益大于道德的地方,并不适合君子生存。
但君子们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他们就是官场的良心、底线、以及公信力,可谓是不可或缺。
对于这些君子,朱和坚、赵俊臣、德庆皇帝所使用的驾驭手段各有不同。
朱和坚乃是“投其所好”,就是把自己也扮作君子们的同类,降低君子们的心中戒备、争取君子们的认同与支持;
赵俊臣则是“利益结合”,也就是把君子们的志向融合到自己的某项计划之中,让君子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的计划出一份力;
而德庆皇帝,却是“道德绑架”,也就是利用君子们最在乎的“道义”二字,胁迫君子们为自己做事。
这三种手段之中,看似是赵俊臣的手段最为高明,但从实际效果而言,却是德庆皇帝的手段最为有效,而且也不必付出任何代价。
*
德庆皇帝此时所提到的张伯道,乃是刑部尚书张伯崇的亲弟,但他并非是“周党”一员,一向是态度中立、不偏不倚。
与杨洵一样,张伯道也是一位大儒、也是一位君子,目前也同样是辞官致仕、赋闲在家。
而且,张伯道的辞官缘由,还要更加“令人敬佩”。
简而言之,张伯道担任浙江提督学道期间,浙江境内发生了一件“弑父案”。
当时的浙江嘉兴境内,有一名性情暴虐的醉汉,每次醉酒之后都要虐待妻儿,有一次他眼看着就要把妻儿二人活活打死,他的儿子终于是忍无可忍、出手反击,竟是失手打死了醉汉。
最开始,因为该名醉汉在嘉兴境内名声极差,他的儿子却是一位风评极佳的秀才,嘉兴官府审理案件之后,认为醉汉儿子的反击举动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与母亲,乃是情有可原,所以就只是夺去了他的功名、流放三百里。
然而,张伯道听说此事之后,竟是受到了极大刺激,完全无法认可嘉兴官府的审判结果,认为醉汉儿子乃是犯了恶逆之罪,必须要罪加一等、严惩不贷!
按照张伯道的说法,作为一名儿子,若是受到父亲虐待就应该良言相劝,若是无法劝说就应该忍气吞声,若是无法忍耐就应该逃走躲避,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出手反击。
最终,在张伯道的极力主张之下,醉汉儿子被判了死刑,醉汉妻子也受了杖刑。
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张伯道却依然是不依不饶。
首先,张伯道挟以大义,强迫嘉兴府拆掉了一半城墙,以示本地百姓“无脸见人”之意;
随后,张伯道又弹劾了嘉兴知府,认为嘉兴知府治理无方、昏聩无能,造成了该地的道德败坏;
最后,张伯道则是主动辞官请罪,认为自己身为浙江提督学道,总揽浙江的教化与学务,结果治下竟是发生了秀才弑父之事,所以他本人也有严重失职失察的过失。
因为这件事情,张伯道赢得了儒家各方的诸多赞誉,很快就名扬天下。
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张伯道的这般做法可谓是“知行合一”,既是严于律人,也是严于律己,同样可以称之为“君子”。
但通过这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张伯道与杨洵的理念冲突,可谓是天差地远、截然不同。
所以,杨洵听到德庆皇帝要任命张伯道为大理寺卿之后,顿时是大吃一惊、反应激烈,忍不住当场反驳。
德庆皇帝则是笑容不变,缓缓道:“朕也知道,你与张伯道的理念不同,对于你们这些当世大儒而言,一旦是发生了理念冲突,就必然是势不两立,把对方视若仇寇,但朕也有朕的考虑……
朕认为,下一任的大理寺卿,不仅要态度中立、立场公正,也必须要有作为、敢担当,最好还是德才兼备、足以服众!
而朕思来想去之后,发现只有你与张伯道二人完全符合这些条件……这样一来,若是你不愿意复仕为官,那朕也只能选择张伯道了。”
杨洵明白,德庆皇帝的这般说法,就是为了强迫他做出选择,不由是再次陷入了沉默。
片刻之后,杨洵突然抬头问道:“陛下,您对于臣近些年来的观念变化,可曾有所了解?”
德庆皇帝直接点头,也像是赵俊臣一般,直接总结出了杨洵的大致理念,道:“朕也曾拜读过你的那几篇文章,自然是明白你的理念变化,有些人认为你的这些观点已是偏向于法家,但朕认为法家观念并没有什么不好!
无论是制定详细且又全面的法令,用以规范百姓之行为,还是让朝廷与官府同样受到朝廷法令之约束,皆是令人深省!
驭民之术,自然是应该严格一些,朝廷与官府也不应该无视法纪,必须要心怀敬畏,唯有如此,我大明江山才能万世稳固!
所以,你也完全不必心存顾忌,你若是担任了大理寺卿,朕一定会全力支持于你!”
听到德庆皇帝的这般说法,杨洵的表情愈发复杂。
德庆皇帝无疑是极为聪慧的,所以才能轻易总结出杨洵的诸般理念。
然而,德庆皇帝也同样无法理解杨洵的真正想法,所以他依然是把杨洵的诸般理念,视为强化帝王集权的法家思想。
又或者说,在德庆皇帝心中,朝廷是朝廷、皇帝是皇帝,两者并不等同,皇帝的地位要位于朝廷之上。
所以,德庆皇帝才会认为,朝廷应该接受法纪之约束,但他本人并不需要受到约束。
这样一来,德庆皇帝看过杨洵的文章之后,自然是只注意到了那些有利于自己稳固统治的观念,却完全忽视了那些会约束自己权力的观念。
同样是看过了杨洵的文章,但因为德庆皇帝与赵俊臣二人的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截然不同了。
德庆皇帝完全赞同杨洵的观念,而赵俊臣昨天则是与杨洵激烈争辩,但相较而言,杨洵则是认为赵俊臣更像是是自己的知己,而德庆皇帝的认同,只会让杨洵深感无力。
想到这里,杨洵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但最终,杨洵还是屈服于德庆皇帝的手段,垂头道:“既如此,臣愿意重返庙堂、为陛下再次效力!”
见到杨洵屈服,德庆皇帝眼中闪过了一丝满意,但表面上则是一副求贤若渴、大喜过望的模样,大笑道:“既然如此,自然是最好不过!等到明天早朝,朕就会向百官们宣布杨大儒的任命,想必朝中几位阁老也不会反对……
对了,说到朝中几位阁老……朕听说你昨天去见赵俊臣了?你去见赵俊臣干什么?朕可不记得你们二人从前有过交情。”
杨洵依然是态度坦荡,直接答道:“臣认为,赵阁臣乃是朝廷近百年来极为少见的能臣,对于赵阁臣的诸项成就,臣一向是敬佩不已,但他的品行……实在是一言难尽!
也正是因为这般原因,臣就想要与赵阁臣见面一谈,近距离观察他的秉性,试探他对于朝廷法纪的态度,若是他对于朝廷法纪还抱有敬畏之心,自然就是朝廷之福。”
杨洵乃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所以德庆皇帝并没有怀疑杨洵的说法,只是认为杨洵的想法过于天真。
于是,德庆皇帝摇头失笑,道:“想要让赵俊臣在乎朝廷法纪?朕一时间也是想不清楚,杨大儒你的这般想法,究竟是高看了赵俊臣、还是看轻了赵俊臣……”
说到这里,德庆皇帝也就再次转移了话题,并没有询问杨洵对于赵俊臣的看法。
在德庆皇帝看来,结论很明显——在赵俊臣的观念之中,必然是没有朝廷法纪的位置。
*
接下来,德庆皇帝又与杨洵谈了一些闲话,还赐给了杨洵几件宫中珍品,然后就让杨洵离开了。
等到杨洵离开御书房之后,德庆皇帝终于把目光转向了七皇子朱和坚。
见到朱和坚此时已经恢复了冷静与耐心,并没有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而焦急,德庆皇帝满意点头。
然后,德庆皇帝从手边挑出了几份奏疏,让大太监张德转交给朱和坚查看,并且缓缓说道:“这几份奏疏,都是最近湖广那边传来的消息……太子他在湖广境内闹出了好大一场动静,就连襄阳王世子都被他给抓了!
说实话,朕并不喜欢太子的这般做法,太莽撞、太胡来了,可谓是后患无穷!但也是成效不菲,让他掌握了大量的藩宗罪证……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他与藩宗的这场冲突,也算是赢下来了!
这样一来,朕与百官就算再不喜欢他的莽撞与独断,也无法借口藩宗的事情废黜于他,许多人或许还会认为他敢作为、有担当!与此同时,你在朝野各方的心中形象,则是变成了没担当、无作为……以你来看,这般情况下,百官们的态度将会如何?”
朱和坚心中已是有了答案,他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实话实说,道:“这般情况下,百官们必然会更加倾向于儿臣、也会愈发疏远于太子三哥!
1...559560561562563...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