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见到周尚景的这般情况,在场众人皆是紧张了起来,若不是周尚景闭目之余向他们挥手示意淡定,恐怕已经有人要奔出房间寻找医生了。
大约一盏茶时间之后,周尚景的身体异常状况终于是逐渐恢复正常。
然后,周尚景缓缓睁开双眼,冲着周围众人歉意一笑,耐心解释道:“年纪大了,身体也就大不如从前,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时不时就会胃液上涌、想要呕吐,也寻了大夫诊治,大夫说只是寻常胃病,也为老夫开了药方,想必情况很快就会好转,大家不必担心……唉,人老百事哀呀!”
听说只是寻常胃疾,“周党”众人总算是稍稍安心,而赵俊臣则是目光闪烁,似乎想到了什么。
然后,赵俊臣提议道:“前辈,哪怕是寻常胃病,也完全不能小觑,否则小病就会逐渐变成大病,尤其是您目前已是服药了一段时间,但情况依旧不见好转,这般情况更是需要重视……这样吧,晚辈明天就让医学院的两位院长,章神医与温神医前往您的府中为您诊断一下,这两位神医的医术手段要比寻常大夫强了不少,或许能更快治好您的胃疾。”
周尚景稍稍犹豫了一下,但很快就点头答应,道:“既然如此,老夫就多谢俊臣的心意了。”
对于章德承与温采宁这二人的医德医术,周尚景皆是信任的,而且就像是所有人一样,周尚景也希望自己能尽量多活几年,自然是不会拒绝赵俊臣的好意。
*
接下来的时间,这场酒宴并没有再次出现任何异常状况,双方的暗中交锋已经结束,接下来自然就要虚与委蛇、逢场作戏,所有人都好似早已经忘记了曾经矛盾,可谓是其乐融融、相谈甚欢。
期间,赵俊臣则是趁机暗示,表明自己已经猜到了周尚景接下来想要利用南京六部的事情出手对付七皇子朱和坚,希望自己也可以参与其中。
周尚景只是略微思索一下,很快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只不过,周尚景并没有向赵俊臣透露自己的详细计划,只是说时机未到。
就这样,大约半个时辰之后,这场酒宴终于结束,众人相互告别之后,就各自乘轿离开了天海阁。
却说,当赵俊臣告别了“周党”众人,坐入自己的轿中之后,瞬间就收敛了脸上笑意,转而变成了深深的忌惮与思索。
“虽然我早就知道周尚景不好对付,也一直都很忌惮他,尽量避免与他直接冲突……但经过了今天的事情,才发现自己对他的忌惮与防范,依然是远远不够!
这个老家伙,不仅是经营庙堂多年、朋党遍布天下,自身又是老谋深算、见惯了大风大浪……所以,他的底牌实在是太多了,只是随意掏出一张,就能瞬间改变局面!
仅看今天的这场谈话,他明显已经察觉到了我在陕甘三边与宣府军镇的布置,虽然并不清楚他究竟察觉到了多少真相、又掌握了多少情报,但必然是已经开始留心这两处地方了……所以,我今后做事之际,也必须要更为隐蔽才行!
而且,有关于陕甘三边与宣府军镇的事情,乃是周尚景用来敲打我的明牌,但他必然还隐藏着更为厉害的暗牌,或许这些暗牌才是他将来对付我的真正杀手锏……这般情况,真是令人坐立不安。
唉!原本见到周尚景特意选在天海阁与我见面,见面之际又是提前抵达等候,‘周党’的几位核心人物更是同时出现,我还以为是‘周党’心虚胆弱,自己可以趁机占些便宜……
结果……虽然也算是完成了最初的设想,缓和了双方关系,但依然是受到了周尚景的敲打,也被迫在陕西巡抚的人选上做出妥协……
用陕西巡抚换一个山东巡抚……这笔买卖今后究竟是亏是赚,还真说不清楚……”
想到这里,赵俊臣的脸上又浮现出了一丝迟疑之意。
“还有,周尚景的胃疾,似乎是有些蹊跷……寻常胃疾服药之后很快就能好转,但周尚景的胃疾服药之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是愈发严重了……
说起来,七皇子朱和坚自从发现了金刚石粉末的害人奇效之后,认为此物杀人之际完全不留痕迹,就把它视为是自己的杀手锏……
而金刚石粉末害人之际的初期迹象,就是不可逆转的胃疾……再考虑到周尚景这段时间以来屡次与朱和坚为敌,以朱和坚的偏激性子,说不定还真会下狠手……
只不过,周府的防备一向是外松内紧,周尚景的日常饮食也必然是要经过严格筛查,假若周尚景的胃疾当真是缘于朱和坚的暗害,那么朱和坚又是如何出手下毒的?
这件事暂且不提……目前我最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周尚景的胃疾若是真与金刚石粉末有关……我究竟要不要出手救下周尚景?
若是出手救下周尚景,说不定就能与周尚景彻底化敌为友,也可以让周尚景与朱和坚二人势不两立……但也有可能,只要周尚景还在位一日,我就要一直受到他的死死压制!
反之,若是坐视不理、任由周尚景被朱和坚害死,我今后也就少了一层忌惮与阻碍,不必再担心周尚景的压制与那些层出不穷的暗牌……但朝堂若是失去了周尚景的坐镇,究竟是好是坏?”
想到这里,赵俊臣的表情愈发是阴晴不定。
*
而就在赵俊臣暗暗思索周尚景的未来命运之际,周尚景坐在自己的轿中,闭目养神之际,也同样正在思索赵俊臣的未来命运。
“经过今天这场谈话,老夫已经可以肯定……赵俊臣此人的野心极大,未来说不定就会祸乱朝纲……但现在还不是出手对付他的时候……至少在朝廷的粮荒窘境彻底解决之前,还要继续留他一段时间……满朝百官之中,还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他的作用……
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七皇子朱和坚……唉,现在的年轻一辈,一个两个皆是让人不省心……幸好赵俊臣与朱和坚这两人相互间同样不对付……若是他们二人选择联手,哪怕是老夫也会力不从心……但现在,老夫还可以逐一击破……”
……
……
摄政大明 第1147章.逼迫(七).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第二天,早朝之上,在阁老程远道的率领之下,清流们率先发难,纷纷弹劾漕运衙门的贪墨糜费,然后则是再提海漕之事,表示应该改河漕为海漕、变河运为海运。
清流们的这般举动,可谓是平地惊雷,顿时就掀翻了平静许久的庙堂局势。
毕竟,这件事情确实是牵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站在不同立场之上,自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时间,百官们纷纷站出来表明态度,有些人与清流们一同大力抨击漕运衙门,有些人则是联合“周党”百般维护漕运衙门,有些人选择支持海漕海运之事,又有些人则是反复强调河漕河运的必要性。
不过,因为程远道拿到了今年漕运粮耗的详细数目,这些数目也确实是极为惊人,自然是站在了道义制高点,也就暂时占了上风。
在此期间,相较于表现强势的清流、努力反对的“周党”、以及那些站队选边的中立官员,“赵党”众人则是异乎寻常的低调沉默,并没有随意表态,最多也就是发表一些模凌两可的观点。
“赵党”众人的低调沉默,自然是因为赵俊臣的低调沉默,在赵俊臣表明自身立场之前,“赵党”众人也不会随意站队。
而赵俊臣也不是一味沉默不语,他倾听着百官表态之际,表情很是专注认真。
赵俊臣今后迟早都要推行海漕之事,必须要考虑周详,而今天这场朝会,无疑就是一次征集意见的大好机会。
听着听着,赵俊臣表情间闪过了一丝讽刺。
赵俊臣发现,太和殿内众位官员的不同表态,皆是有迹可循,只要看他们的家族产业构成、以及产业分布地区,就可以猜到大概。
所有积极维护漕运衙门与漕运现状的官员,他们个人与家族皆是在利用河漕现状而受益;所有弹劾漕运衙门与提倡海漕之事的官员,他们个人与家族皆是会因为海漕之事而收获更多的利益。
说到底,终究还是利益决定了观点,但偏偏所有人都摆出一副为国为民的高尚模样,开口“民生”、闭口“福祉”,皆是大公无私的当世圣人。
事实上,包括程远道在内的清流们,皆是这般强烈反对漕运衙门与漕运现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出身于南方大地主阶层的缘故。
其实,赵俊臣本人也是利益的奴隶,但并不妨碍他这个时候一百步笑五十步。
就在赵俊臣心中暗暗讥讽着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官员之际,眼看到两派观点争论不休,兵部尚书王寿也迫不及待的站出来表态了,虽然他的官位权责与漕运之事几乎毫无关系。
见到王寿迈步出列,赵俊臣暗暗想道:“记得王寿是聊城人,聊城乃是河漕的必经之地,所以王寿家族就在聊城境内经营了大量的码头、酒馆、仓库、甚至是青楼等生意,凭借着河漕之事大赚特赚,若是河漕改为海漕,他的家族生意很快就要衰败……所以,王寿必然是要站出来支持漕运现状、维护漕运衙门!”
果然,赵俊臣的这般念头刚落,王寿已是慷慨激昂道:“陛下,臣分管朝廷军务以来,对于钱粮物资在运输之际的诸般耗费最是了解不过!今年的漕运粮耗确实是有些惊人,但考虑到年初的运河堵塞之事,这般粮耗也算是合情合理,臣认为漕运衙门并不应该承担罪责!
至于海漕之事,臣更是强烈反对!河漕乃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若是改河槽为海漕,那么百万漕工就会丧失生存手段,也许就会变成百万流民,而且还是身强力壮、组织严密的百万流民……一旦是出现了这般状况,只怕是就要动摇我大明的社稷根基啊!”
听到王寿的这般表述,赵俊臣心中暗暗点头,评价道:“王寿倒也不愧是‘帝党’干将,还真让他寻到了漕运与兵部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一番论述倒也算是有理有据……若是不能妥善解决漕工们的衣食问题,直接改河运为海运,也确实是取乱之道!”
然而,王寿的话声刚刚落下,另一位与漕运之事看似毫无关系的官员——刑部侍郎张敦也立刻站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张敦也是“帝党”一员。
赵俊臣见到张敦迈步出列之后,则是暗暗想道:“张敦就与大部分清流相似,乃是江西境内的大地主阶层出身,江西乃是漕粮征收的主要地区,江西官府为了确保漕粮的供应,一直都在暗中限制士族们兼并土地,否则就要没地方征粮了……而这般情况无疑是影响了张敦的家族利益,所以张敦必然是要支持海漕之事!”
果然,张敦与王寿虽然都是“帝党”一员,但他这个时候则是与王寿唱了反调,义正言辞的说道:“陛下,臣出身于江西,也最是清楚江西百姓们因为河漕弊政所承受的沉重负担!若只是向朝廷缴纳正常税粮,那也是百姓责任,自然是义无反顾,但若是还要百姓们额外承担数倍的漕运粮耗,那就是一项恶政了!王尚书只看到了几十万漕工的衣食,却忽视了数千万百姓的沉重负担,岂不是因小失大?”
张敦的说法依然很有道理——事实上,也正因为各有各的道理,河漕与海漕之争才会是持续百年也没有结论。
虽然,张敦实际上只想要兼并百姓土地,但并不妨碍他表面上为了百姓福祉而大声疾呼。
而就在百官们因为各自利益而争论不休之际,德庆皇帝也觉得不胜其烦。
自从德庆皇帝登基至今以来,河漕与海漕之争已经反复出现了七八次,每次都是争议良久,但每次都无法达成任何共识。
对于德庆皇帝本身而言,他其实是倾向于河漕的,不仅是因为德庆皇帝本身就在利用河漕现状汲取各种利益,也是因为德庆皇帝的执政方针一向是以稳定为主,除非是有明确的利益好处,否则德庆皇帝并不喜欢看到任何变化。
对于执政者而言,所谓“变化”其实就意味着变数与混乱。
于是,德庆皇帝的目光终于是转向了赵俊臣。
在德庆皇帝看来,赵俊臣无疑是满朝百官之中最善于算账的人,若是赵俊臣认为海漕之事对于朝廷而言好处更多,德庆皇帝也许就会认真考量、改变想法,但若是赵俊臣认为海漕的收益不大,那么德庆皇帝也就会继续抗拒海漕之事——在这方面,德庆皇帝还是很信任赵俊臣的。
然而,德庆皇帝把注意力转移向赵俊臣之后,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件事情。
自从朝议开始之后,赵俊臣就一直是沉默低调,所以“赵党”众位官员也就皆是没有站出来表态!
要知道,“赵党”众人的利益同样是与漕运之事息息相关,有些人会因为漕运现状而受益,也有些人会因为漕运现状而受损,但偏偏没有任何一位“赵党”官员趁机站出来表明态度、为自己与家族争取利益。
显而易见,“赵党”众人皆是耐心等待赵俊臣率先站出来表明态度,然后他们才会根据赵俊臣的态度决定自己的立场。
这般情况,无疑是体现了赵俊臣对于“赵党”势力的掌控力之高,以至于所有“赵党”官员皆是把赵俊臣的态度与意志,视为他们决定自身立场的首要条件。
又或者说,相较于赵俊臣分配给他们的利益,与漕运相关的那些利益对于“赵党”官员而言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从这方面而言,“赵党”显然已经变成了一个极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想到这一点之后,德庆皇帝的眼中出现了一些阴霾,
与此同时,德庆皇帝的心中想法,也与昨晚的周尚景极为相似。
“只看‘赵党’众人的这般表现,就知道赵俊臣的势力根基已是愈发稳固了,若是任由他进一步扩张壮大,迟早都会变成一个不受控制的后患……
只可惜,近些年以来,朝廷的运气总是欠佳,江山各地屡屡发生天灾,国库存粮也是捉襟见肘……在朝廷的粮荒困境彻底解决之前,朕还要继续隐忍,只能暗中压制……目前还不是彻底根除后患的最佳时机!”
暗思之际,德庆皇帝已是摆出一副信任备至的态度,向赵俊臣问道:“赵爱卿,你乃是朝中阁老,对于朝廷财税之事也是最为熟悉,对于漕运现状也必然是最有见解,为何一直都没有表态?对于程阁老等人弹劾漕运衙门之事,以及百官们的河漕海漕之争,你又有何想法?”
赵俊臣的沉默低调乃是刻意为之,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
这个时候,百官们皆已是阐述了各自意见,德庆皇帝则是亲自询问,赵俊臣选在此时站出来表明立场,自然就可以产生盖棺定论的效果。
于是,赵俊臣迈步出列之后,缓缓答道:“启禀陛下,臣一直没有说话,只是因为臣正在心中暗暗计算河漕与海漕的利弊。”
德庆皇帝饶有兴趣的问道:“哦?都知道你最是善于算账,那你可有计算出结果?”
赵俊臣点头道:“经过臣的详细计算之后,发现程阁老刚才所列举的那些数字皆是没错,因为京杭运河的堵塞,今年的漕运成本大概是漕粮的四倍左右,若是换成海漕海运,则成本大概只有漕粮的八成左右!”
听到赵俊臣同意了自己的说法,程远道不由是面现得色。
事实上,若是赵俊臣否认了这些统计,程远道就会立刻公开这些统计的来历,让宋焕成站出来证明这些统计数字皆是来自于户部内部,到时候赵俊臣无疑就会变成说谎小人。
但随后,赵俊臣的下一番话,则是立刻就让程远道变了脸色。
“然而,程阁老的这些数字虽然准确,但并不全面……或者说,在统计海漕成本的时候并不全面,但统计河漕成本的时候则是过于全面了!
譬如说,在统计河漕成本之际,程阁老还加入了疏通运河与修缮漕船的耗费,但这些耗费虽然数目巨大,但也都是必要开销……这些耗费若是过高,最多也只能证明河漕的成本太高,却不能证明漕运衙门的贪墨奢靡……
事实上,历年以来,每当是遇到运河堵塞之事,河漕成本皆是漕粮的四五倍之多,乃是惯例常态,若是因为这件事就说漕运衙门失职有罪,那么我朝历任以来的漕运衙门所有官员,就皆要追究责任了!”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几位“周党”官员当场就刻意的笑出了声,程远道则不由是面现怒意。
原因无他,程远道本人也是出身名门豪族,他的母系先祖就包括万历年间的漕运总督杨一鹏!
赵俊臣的意思很明显,若是要追究漕运衙门的责任,那也要首先追究程远道母家先祖的责任。
于是,程远道一时间也无法继续纠缠漕运衙门的罪责,而是自认为抓住了赵俊臣的话柄,立刻问道:“哦?听赵阁臣的意思,也认为海漕的成本更低、好处更多了?”
对于程远道而言,相较于弹劾漕运衙门,推行海漕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不仅能让程远道本人留名史册,更还能为清流们争取到更多利益。
听到程远道的询问,赵俊臣转头冲着程远道善意一笑,点头道:“从长远来看,海漕的成本确实更低,所以本阁当然也愿意支持海漕之事!
但本阁刚才也说过了,程阁老计算海漕成本之际,数字虽然精准,但并不全面!
譬如说,海漕之事一旦推行,则必须要扩建沿岸海港,至少要扩建三到五处……大约会耗时五到十年左右,耗银约是八百万两……但这项成本,程阁老似乎并未计算。”
听到“五到十年”、“八百万”这些数字之后,包括德庆皇帝在内,太和殿内许多人皆是皱起了眉头。
庙堂之中的利益就这么多,一旦是把大批银子长期投向海港建设,百官们所分到的好处岂不是就要变少了?
“好家伙,一口气就要把八百万两银子全都揣进工部的腰包,怪不得赵俊臣会表态支持海漕之事!”——这就是许多官员的此时想法。
事实上,随着赵俊臣的话声落下,工部尚书陈东祥立刻就跳了出来,拍着胸膛信誓旦旦的表示工部一定可以妥善完成海港扩建的任务。
等到陈东祥表态完毕之后,赵俊臣则是表情平静的继续说道:“除了海港扩建之外,若是要改河漕为海漕,曾经的那些漕船就都不能用了,必须要新建一批可以承受海浪颠簸的巨型福船……考虑到每年的漕粮规模,至少要建造五百艘,每条福船的成本大约是八到十万两银子,维护费用则是每条每年五百两左右!”
陈东祥的眼睛愈发亮了,立刻就再次跳出来大声保证,表示工部不仅能妥善完成扩建海港的任务,也有余力为朝廷建造大批远洋福船,恨不得当场立下军令状。
百官听到这里,心中想法则是——“赵俊臣简直就是恨不得把国库银子全部搬到工部!”
然而,赵俊臣的表述依然没有结束。
众人瞩目之下,他的表情依旧没有太多变化,只是继续说道:“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海外的海盗劫掠,所以必须要扩建朝廷水军……但这笔开销究竟要多少,臣一时间也计算不清楚,具体还要看兵部的计算……但臣估摸着,应该不会低于五百万两!”
赵俊臣说到这里,百官的态度已是纷纷发生了变化。
毕竟,把大量资源交由兵部扩充水军,这已经关系到文武之争的底线!
另一边,赵俊臣每次提到一个数字,德庆皇帝的眼角就会忍不住的轻轻一抽……
等到赵俊臣说完之后,德庆皇帝深吸一口气,然后也不等百官们继续表态争议,就直接开口盖棺定论道:“关于海漕之事,暂且搁置……国库的存银刚刚才充裕一些,这件事情还是多等几年再议吧!”
……
最近状态不好。
……
摄政大明 第1148章.逼迫(八).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近年以来,朝中百官与赵俊臣相互攻讦之际,所学到的最重要一点经验就是——绝对不要纠缠与质疑赵俊臣所提及的那些银粮数目,否则就一定是自己丢人现眼。
有时候,赵俊臣会刻意夸大某些事情所需要的钱粮支出,但你若是当众质疑这个数字过高,赵俊臣立刻就会详细罗列出一大串的开销细项,然后则是详细阐述这些开销细项的必要性,最终不仅会把你驳得理屈词穷,还会当众讥讽你自作聪明、脱离实际,只懂得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却完全不懂得百姓生计。
有时候,赵俊臣也会刻意压低某些方面的钱粮开销,但你若是表态反对这个数字过低,赵俊臣也会当场列举一系列的节省方案,详细解释某些开销毫无作用、完全可以削减,再次把你驳得哑口无言之余,还会“善意”的公开劝诫你,身为朝廷官员切不要只顾着自命不凡、好大喜功,还要明白柴米油盐、五谷之分。
除此之外,赵俊臣更还深谙“此一时彼一时”的双标手段,永远都能说出一番道理,简直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也完全就是排挤异见的学阀作派。
简而言之,无论是党争攻讦、还是朝廷政务,赵俊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谦逊有礼、保持克制,偶尔也会审时度势、妥协退让。
然而,一旦是涉及到与钱粮收支相关之事,赵俊臣就一定会寸步不让、固执己见,不仅要一丝不差的完全落实自己的最初意图,而且还会占尽道理、追穷猛打、让你当众难堪,完全不留情面。
赵俊臣的这般做法,就是为了彻底确立自己在朝廷财政方面毋庸置疑的权威性,不断强化自己对于国库钱粮收支的控制力与话语权,趁机把“朝廷财政离不开赵俊臣”的概念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