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蓝玉养了一大堆干儿子,可全都是打打杀杀的莽夫,没有一个有柳淳这么会说话,马屁拍的,都要飘起来了。
蓝玉还认真思索起来,“你说的也不全对,我大明人才辈出,我就算再厉害,总不能超过我姐夫和中山王吧”
言下之意,除了常遇春和徐达,就属他厉害了。
柳淳也不跟他抬杠,而是感叹道:“侯爷,如今你已经站在了武将的巅峰,燕然勒功,这是多少名将求而不得的壮举。哪怕开平王和中山王,也没有这份豪迈。我觉得侯爷不但可以和卫霍相提并论,甚至超过了大唐的名将李靖,是武人的榜样。”
蓝玉越听越高兴,居然咧嘴大笑,“你说的可是心里话没有哄骗本爵”
柳淳道:“侯爷,这一次你亲统十万大军,出其不意,俘虏北元皇帝,缴获玉玺,又勒功石上,三样壮举,一起完成。试问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非是我要夸赞侯爷,实在是史书之上,都不忍委屈了侯爷。”
真是会说话,蓝玉心花怒放,说实话,他自从捕鱼儿海过来,只知道自己立了天大的功劳,可究竟有多大,还有些糊涂。
让柳淳这么一说,蓝玉才猛然警觉,似乎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大许多。
他就像一个原想中一万,结果中了一个亿大奖的幸运儿,晕乎乎的,迫切需要有人指点迷津。
柳淳这小子虽然年轻,但脑子好使,正好跟他商量商量。
蓝玉这才注意到柳淳身上的绳子,还捆着怎么谈话?
 
第90章 蓝玉的唯一生路
太师,那可是三公之首,当朝一品,柳淳却说,让自己的格局变小了,难道老子真的那么高大了
不得不说,这个马屁拍得有水平!
蓝玉眉开眼笑,“小子,你说太师都小了,是不是该封王啊”
要不是打不过他,柳淳能掐脖捏死蓝玉。
大明朝的官员到国公一级,就到头了,仅有的几位王爷,诸如徐达、常遇春、邓愈等,全都是死后追封的,难道你姓蓝的就这么迫不及待地活够了
似乎蓝玉也觉出来了,他讪讪笑了笑。
“那个……封不封王,也没什么,没什么的。”蓝玉无奈挠了挠头,很苦恼道:“柳淳,你说我接下来该干什么”
“侯爷是真的问我”
“嗯!”蓝玉点头,“我从捕鱼儿海回来,一路就在想,论功劳,我灭了北元,抢回玉玺,也算是到头了。论起官爵,回京之后,少说也会加封个国公。什么金银财宝,美人府邸,我也什么都不缺,这往后的日子,我该怎么办难道就像中山王似的,深居简出可我比徐达年轻了那么多,让我在府里待着,坐不住啊!”
“唉!”柳淳叹口气,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蓝玉的悲剧的确跟他这个人个性有关,立下了泼天大功,他要是老老实实,像徐达一样会做人,未必会死。
可他闲不住,什么事情都要掺和,有朱标在,还能替他周旋,等朱标一死,老朱不放心他,太孙朱允炆忌惮他,被前后两个老板盯上,真是想不死都难!
柳淳有心帮蓝玉,可他又不能直接告诉他,过两年,朱标就要死了,你跟太子绑在一起,也是死路一条……信不信,假如柳淳敢说半个字,蓝玉立刻就能把他当成试图谋害太子的逆犯,直接咔嚓了。
“侯爷,我倒是想问问你,你自己想干什么或者说,你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
“这个嘛……”蓝玉沉吟道:“你刚刚跟我说了,本爵比肩古之名将,我也有心流芳百世,你说本爵写写兵法怎么样”
“好啊!”
柳淳眼前一亮,这家伙还不算太笨,关门著书,至少能免去很多麻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可蓝玉自己先摇头了,“我跟你讲啊,兵书上面,之乎者也,好多东西我都看不懂,让我著书,只怕会让人笑话哩!”
柳淳摇头,“永昌侯,你这话就错了,写兵书不是为了让后人猜谜,而是为了练兵,为了打仗……依我看,你只要把自己的练兵方法,打仗心得,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是一部好书!怎么挑兵,怎么训练,怎么筹备作战,怎么探查情报……这些才是最基本的东西,至于什么谋略算计,写的人太多了,侯爷何必跟他们一样俗气!”
“哎呦!”
蓝玉抚掌大笑,“这个我还没想过,小子,你说的有理,回头我整理一下,就,就写一部《常氏兵法》吧。”
“等等!”柳淳不解道:“侯爷不是姓蓝,怎么不叫蓝氏兵法”
蓝玉深深吸口气,探身道:“小子,我这些本事,都是跟我姐夫学来的,假如他还活着,哪里轮得到我啊!”
又一次提到了常遇春,蓝玉真是万分感慨。
“你刚刚不是问我,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写兵书是我临时想到的……还剩下的有两件事,都跟我姐夫有关,其一呢,你也知道,太子妃是我外甥女,假如有朝一日,太子继位,她就是正宫皇后,常家的那几个混小子就是国舅了,皇亲国戚,贵不可言。我姐姐死的时候,就把他们托付给我,我这个当舅舅的,也算尽了心力。”
“再有,就是跟随我姐夫的那些老部下了,他们出生入死,替我姐夫挡了不知道多少刀剑。如今天下承平,没有人管他们,我怕这些老兄弟会受到委屈,到时候,我没法跟姐夫交代。”
“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更何况蓝某能有今天,全靠姐夫的栽培,我不能辜负了他!”
蓝玉提到的这两件事,一个是照顾常家人,一个是庇护常遇春的旧部,全都跟他姐夫有关……听到柳淳的耳朵里,很不好受,你丫的就是大傻子!
光想着你姐夫,怎么就不想想你自己
都到了这个份上,还瞎掺和,是要出人命的!
常遇春也真是有福气,都死了快二十年了,还有人成天念叨着他!
柳淳也不知道是该敬佩蓝玉,还是该骂
第91章 好人柳小郎
去教导诸位皇孙!
这个办法好啊!
过去怎么就没有想到
蓝玉简直想给自己两个嘴巴子,天地君亲师,平白无故,把教导太子的职责让给了文官,让一帮老穷酸捡了大便宜!
想当初,朱元璋给儿子朱标配备了最好的教师团队,徐达任太子太傅,常遇春是太子太保,都肩负教导太子的职责。
只不过这俩货没有意识到教育太子的重要,当然,徐达可能看出来了,但问题是以他的性格,根本不可能插手。权臣跟太子搅到一起,那可是犯了忌讳,徐达怎么可能犯低级的错误。
结果就是把太子教导权力,交给了宋濂这些人,正牌的太子师,反而靠边站了。
曾经有个机会,能把太子教导成文武双全的理想储君,结果却是遗憾错过……结果到了现在,太子的行事风格,带有强烈的文官色彩,怎么都改不过来。
蓝玉这帮人不管怎么着急,都没有办法。
受的教育如此,三观形成,想要改变,几乎不可能了。
已经失去了一辈人,不能再失去下一辈人!
教导好皇孙,培养出个尚武的太孙,等有朝一日,太孙继位,武夫的处境就会好很多……还真是别说,柳淳这小子脑袋就是管用。
这一番谈话,算是拨云见日,指明了方向。
蓝玉的心里敞亮了。
早就该请他过来,好好谈谈……不对啊,我请他过来,不是谈这事!
蓝玉突然暴跳如雷,用力拍着桌子,宛如地动山摇。
“该死,这小子耍我的账还没算呢!他欺负我记性不好!”蓝玉既无奈,又悲愤,老子都能把北元给灭了,怎么就摆弄不过一个小崽子
……
从蓝玉的军营出来,柳淳的手里多了一把镶满宝石的匕首……所谓贼不走空,把小爷抓来,给点精神抚慰金总是应该的吧!
一把匕首,连利息都算不上!
柳淳一路琢磨着,他现在可是大宁都司的经历官,元主要改造,大宁都司更要发展。毫无疑问,屯田是最重要的事情。
钢铁厂运转起来,农具不缺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牲畜。
蓝玉这一次缴获了牲畜十五万头,其中牛马五万头,在回来的路上,损失了不少,大约还有三万五。
当然了,这里面不包括战马。
事实上,随着元朝覆灭,原来在黄河流域的许多马场已经重新变回耕地。明军的战马也多靠着缴获,目前明军战力强大,还不缺少战马,但是却不能不做打算。
蓝玉把元主手下的战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送去辽东,一部分运回北平,分头饲养。
柳淳没资格碰这些战马,他也没有那个心思。
能把那三万五千驮马和耕牛弄到手,就很满足了。
姓蓝的也不是傻瓜,他舍得送给自己吗
柳淳想了想,还要从蓝勇身上打主意。
“怎么样有什么打算”
蓝勇满脸春风,得意到了极点,“柳兄弟,多亏了你指点,我才抓到了元主。实不相瞒,我爹说了,这一次估计能上给我一个伯!”
“我也是有爵位的人了!”
蓝勇眉开眼笑,柳淳不但救了他的命,还让他飞黄腾达,一步登天,除了干爹,就属柳淳对他最好。
“俺还没有媳妇哩!回头让我爹帮着物色一个,俺也想快点成家抱儿子。”
柳淳在心里哼了一声,就蓝玉那个审美,非给你找个母夜叉不可,不过呢,蓝勇也是个奇葩,没准还觉得夜叉成精好看呢!柳淳才不想管这些烂事。
“你是交了好运,但其他弟兄呢他们怎么样”
提到了这事,蓝勇有些黯然。
蓝玉提兵十万,袭击北元。跟随他回来的人,不足七万,足足有三万多人,死在了路上。
深入草原作战,可不是好玩的游戏。
通常情况,夏天草原蚊虫太多,而且携带的军粮容易变质,一般不会在盛夏发动战争。至于冬天严寒,大雪几尺深,更不能打仗。
比较适宜的作战时间,就是秋天和春天。
拿这一次来说,蓝玉就是在年后发动攻势,等到四月份,他已经回到了大宁城。
“我们避开了最冷的日子,可还是遇到了两场大雪,幸亏你给我们准备了那么多衣物姜茶,不然还不知道死多少人哩!”
蓝勇无奈道:“即便如此,有好些
第92章 一本奇书
蓝勇听完柳淳慷慨激昂的表态,顿时感动坏了,深深一躬,“柳兄弟高义,没齿难忘,我,我这就去告诉大家伙去!”
说完,迈开两条大长腿,转眼就消失了。
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劲啊!
我用得着你感谢吗
再说了,要想谢我,拿点真东西啊!
金银,粮食,牛马……总要给我些好处吧我都说得那么明白了,怎么就听不懂啊柳淳气得翻白眼,奈何蓝勇这伙跑没影了,根本就追不上,这不是挖坑自己跳吗
柳淳现在就盼着谁也别来才好。
显然,他是痴心妄想了,蓝勇快马回到军营,那叫一个喜气洋洋啊!
“快,快去告诉大家伙,我有好事宣布!”
军中的弟兄们闻讯,全都赶了过来。
“勇哥,啥好事啊你要娶媳妇了,是吧”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一阵唏嘘……很多人都替蓝勇高兴,可也有人黯然,同样出生入死,人家又是封爵,又是娶妻,好事都让他摊上了。
可瞧瞧咱们,还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人和人的差距,也实在是太大了。
前几天军中就有消息流传,朝廷要把大家伙安顿在塞上,充作军户,为国戍边!
虽然早有准备,但还是让无数人心生寒凉。
众所周知,按照老朱的规矩,一旦成为军户,就要世世代代,永远无法摆脱。
这还只是军户的苦恼之一……按照朝廷的规矩,军户每亩田要纳赋一斗,而内地的官田,田赋是五升三,民田仅有三升三,也就是说,军户的田赋是官田的两倍,是民田的三倍!
更要命的是军户一般散布九边,属于苦寒之地,亩产本就低,赋税又重,还要训练打仗,动不动有鞑子入寇抢掠。
生活苦,负担重,还不安全。
军户逃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向对老百姓仁慈的朱元璋,在军户的问题上,却是偏执过分!为了他不费百姓一粒米,而养兵百万的目标,不断充实军户。
从各地移民,迁居豪强,发配罪犯……用各种手段,维持军户的数量。
只不过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军户逃亡的速度。
尤其是这一次攻下了辽东,占领了漠南,多出了这么大的一片土地,该怎么掌握,老朱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就只能把一些军中将士,就地变为军户,让他们屯田戍边。
如此做法,一直贯穿整个明朝,著名的戚家军在抗倭胜利之后,被调到了蓟镇,很多人就在当地娶妻生子,再也没有回到老家义乌……
蓝玉带出去十万人,回来七万,按照朝廷的计划,至少要留下三万多人。
戍边的军户有了,蓝玉的势力也被削弱了,还省了从内地移民,真是一举三得!
可唯独苦了这些征战沙场的勇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