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赵铭抬头看去,却是李本深急急忙忙进来,不禁问道:“有什么事情?”

    李本深微笑道:“回禀大帅,旅顺城内出来人了。”

    赵铭挑眉道:“是谁?”

    “是原青州兵备道,现在山西解州总兵韩昭宣!”李本深答道。

    赵铭脸上有些疑惑,站在一旁的幕僚顾炎武立时上前,附耳低语几句。

    赵铭听了顾炎武的介绍,忽然想起来,明末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

    当年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退西撤,顺将赵应元与主力失去联系,流落到了山东青州一带,假意接受满清招抚,突然攻下青州,杀死满清招抚山东大臣王鳌永,发起青州之变。

    满清为了平定赵应元,前准塔率领满洲精骑星夜南下,韩昭宣与清军配合,设宴杀死赵应元,为满清平定了青州之变。

    此后,韩昭宣开始在满清朝廷做官,参与镇压各地义军起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看见了众多舍身取义的义士,同时也看见了满清的残暴,心中想法逐渐改变。

    几年后,姜襄在大同反清,韩昭宣立时在晋南起兵响应,并于李企晟、虞胤等人,拥立明朝宗室韩王为主,抗击清军,可惜最终兵败被杀。

    韩昭宣?是个复杂的人物。赵铭遂即问道:“他出城做什么?”

    李本深道:“此时出城来拜见大帅,除了投降还能做什么。他人就在大帐外,大帅见不见他?”

    赵铭点了点头,李本深遂即走到帐帘边上,“韩总兵进来吧!”

    帐帘被士卒挑起,便见一将走进大帐,年纪不到四十,身板稍显单薄,不是武将,应该是文人领兵。

    “罪将韩昭宣,见过赵少保。”韩昭宣上得前来,跪地行礼,朗声说道。

    赵铭沉着脸问道:“你此来为何?”

    “罪将奉旅顺主将唐总兵之命,特来商议投降之事!”韩昭宣当即磕头道。

    赵铭眉头一挑,霸气侧漏道:“难道唐通还有什么条件?”

    “不敢!不敢!”韩昭宣忙低下头,“少保虎威,唐总兵不敢冒犯,愿意率领全城将士归降少保,给将士们一条生路!”

    赵铭神色缓和了一些,略一思索,吩咐道:“你马上回去,令唐通等将来见,本帅接受你们投降,可保你们性命无忧!”

    韩昭宣闻语大喜,忙喜道:“卑职得令!”说完就行礼起身,准备告辞离去。

    赵铭见他转变到快,伸手道:“慢,本帅有句话要告诉你,也是告诉城中统兵之将,若诚心归附,本帅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以前之事,本帅可以既往不咎,今后若立功劳,本帅亦一视同仁!”

    韩昭宣忙磕头,感谢赵铭大德,赵铭这才挥手道:“你下去吧!”

    当下韩昭宣返回城中,一个时辰后,便有人来禀报,言韩昭宣、唐通等人领着十余明将领,出城投降,前来拜见赵铭,等候接见。

    赵铭没想到城中清军投降居然投的这么果断,忙回到大帐之中,接见唐通等人。

    这时,赵铭返回大帐,唐通等人已经等候了一段时间,一旁作陪的李本深,忙起身道:“大帅到!”

    唐通等人一听,立时就站起身来,齐齐俯首相迎。

    赵铭径直到主位坐下,而后道:“坐。”

    众人却低着头,都说不敢。

    赵铭一眼扫视过去,问道:“谁是唐通?”

    话音落地,其中一人抬起头来,看了赵铭一眼,步至中间,冲赵铭深深行个礼,而后朗声道:“罪将唐通,曾为大明总兵官,迫于形势身在满清,却心系故国,常念回归。今少保率领雄兵,大败满洲水师,兵围旅顺,罪将久闻少保威名,如雷贯耳,不胜钦佩,愿意归顺少保,请少保委任罪将先锋之职,定当率领本部人马,攻破沈阳以为投名状!”

    赵铭打量着唐通,虎背熊腰,身高七尺,外表粗鲁,实则心思细腻。

    赵铭微微颔首,并没有答复,而是问道:“你们几位怎么称呼?”

    剩下的清军将领相互看了一眼,其中一人抬起头来,看了赵铭一眼,马上有低下头去,有些紧张道:“罪将李企晟,今投少保,并无二心,惟愿效力于军前,以赎往日之罪。”

    又有一将,起来向赵铭行礼:“罪人虞胤,汾州分守道,愿在少保麾下效死,将功折罪。”

    ~~~~~~~




第496章兵临沈阳
    帐中降军一一上前介绍自己,赵铭对每一个人,都是微微颔首。

    赵大帅威名在外,十余名降将,见了赵铭,大多心声惶恐,不少人话都说不称头。

    赵铭见此安抚道:“今日你等前来归降,以后就是自家兄弟,不必惶恐不安!在本帅军中,只要是与本帅一条心,本帅必以同袍手足视之。你等只要诚心归附,戮力抗清,从前之事,本帅不会再提,但如果有人敢三心二意,还打自己的算盘,最好想清楚一些,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听他表达,众人都是心安,唐通却一阵惶恐,连忙表示绝无二心。

    “好!你等能够弃暗投明,本帅心中甚慰。你等各自人马,本帅暂时不动,依旧由你们统领,至于今后怎么安排,则要看你们的表现。”赵铭补充一句,然后正色问道:“现在本帅想知道,沈阳清军的情况如何?你们谁能告诉本帅?”

    明军既然攻下了旅顺,清军在关外,就只剩下沈阳这一个重要据点,赵铭自然是要乘胜夺取沈阳。

    唐通马上接过话头回道:“回禀大帅,建奴在关外兵马并不多,在朝鲜被大帅大败,已经不成气候,只余两万人,困守沈阳,想要等待关内建奴支援。大帅麾下,猛将如云,士卒剽悍,要攻下沈阳本来应该不难,不过~”

    赵铭集结了十余万联军,现在又得旅顺城两万人马,兵马六倍于洪承畴,打下沈阳应该是不成问题。

    赵铭听了唐通的话,不禁皱眉道:“不过什么?”

    唐通看了赵铭一眼,解释道:“不过,沈阳城中不只是有兵,还有几万建奴的眷属和包衣奴才。如果只看兵力,确实不是大帅对手,但是据卑职所知,建奴的老弱妇孺,都能开弓射箭,包衣奴才也常常从军出战。如果算上他们,那大帅在兵力上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赵铭听到这里,吸了口气,他反应过来,盛京作为满州的老巢,确实还留有一些满洲八旗的眷属,还有一部分包衣。

    这些人不像关内的八旗那样,腐化的那么快,依然还保持着相当的战力。

    那些满洲的健妇,虽说比不上明军士卒,但战力或许不会逊色与朝鲜仆从军。

    赵铭闻语微微颔首,目光扫视众多属下,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谢迁等人立时出列抱拳,“大帅,咱们满洲精锐都击败了,还怕城中有满洲妇孺?”

    赵铭闻语,立时哈哈大笑起来。

    洪承畴率领大军退到盛京后,一面向满清朝廷求援,一面开始收集粮食,并将关外清军和满洲部落收入盛京城中。

    在赵铭攻下旅顺之时,洪承畴则正在紧罗密鼓布防。

    十月初,关外的气候开始转凉,这让洪承畴看到了一丝希望,若是清军能坚守到大雪封路,明军便只能退军,则盛京至少能够坚守到来年开春。

    如此一来,他便争取到了至少四个月的时间,关外的局势,便或许还有转机。

    十月初八,大晴天,盛京城上,清军士卒和满洲眷属正忙碌地搬运箭矢、擂木、石块、火油等物。

    城墙上火炮、弩床一字排开,城墙后,则摆着抛石机,清军士卒正进行检查,确保器械完好。

    城中清军和眷属,害怕明军攻进盛京后屠城报复,各个都挥汗如雨的搬运物资。

    洪承畴看见军民同心,不禁一阵感慨,大赞民心可用。

    这时,城上正热火朝天准备防御之时,城头的清军将士忽然发现了异样。

    一名清军白甲兵将水桶粗的一捆箭矢放上城墙上,他直起身抹了把汗,正要继续搬运之时,头无意识地往南一转,瞬间愣住了。

    在距离盛京城几里地以外,忽然出现一大片人潮,跟块灰布似的,正缓缓朝前移动。

    “有敌情!”白甲兵立时放声大吼。

    一时间,城头警钟大作,城头清将韩岱,忙登上望楼,看见那一片移动的人潮,顿时脸色阴沉起来。

    “统领,来了多少敌兵?”下面有人急声问道。

    韩岱看见明军的阵势,前后绵延恐怕过十里,少说也有十万兵,但他没有说,怕吓着守城兵将,而是怒声吼道:“快去禀报中堂。”

    城头上,发现了敌情的清军将士们正拥挤在城墙边向南眺望,议论纷纷。

    “中堂大人到!”忽然背后响起一个炸雷似的声音。

    清军士卒忙转过身来,站得笔直,便见台阶尽处,洪承畴在清军将领和盛京留守的满洲贵族的陪同下登上了南城。

    他们经过之处,所有清军士卒都垂首致意,不敢直视。

    清军将领马鞭一挥:“各司其职,准备防守!”

    洪承畴则快步走到城墙边上,他是见过大阵仗的,因此他凭城远眺,发现联军铺天盖地而来之时,尚能保持镇静。

    但是留守盛京的满洲贵族们,就没那么淡定了。

    自从努尔哈赤占据了盛京之后,明军就未曾威胁过这座城池。

    现在一下来了十余万明军,叫他们如何不惊。

    因此一上城,便有满洲贵族惊呼道:“敌军居然如此之众?”

    满洲贵族们咋呼着议论纷纷,不少人都面露慌色。

    洪承畴听着他们的议论,脸色沉了下来,他手扶着墙垛,看见明军阵势,知道赵杂毛怕是集结了所有兵力前来。

    洪承畴见满洲贵族们惊呼连连,影响军心士气,不如赶回去,遂即说道:“韩代,你让人带领诸位先回去准备,城头上嘈杂混乱,以免伤到诸位!”

    满洲贵族们心中忐忑,纷纷嘱咐洪承畴要死守城池,才转身朝城下而去。

    等满洲贵族一行人离开,洪承畴才严肃起来,对身旁韩代道:“韩统领,赵杂毛大军压境,你我今日携手,一定要守住城池,好叫赵杂毛知晓咱们的厉害,不能让赵杂毛小瞧了你我!”

    韩代郑重点头,咬牙切齿道:“盛京乃是大清太祖、太宗陵寝所在,本将就是豁出去性命,也不能让明军攻入盛京城!”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推广。)



第497章沈阳东陵
    自从努尔哈赤攻陷沈阳之后,几十年间,明军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

    自唐中晚期始,汉族就由向外扩张,变成了向内收缩之态。

    两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原王朝,丢掉了河西走廊,丢掉了西域,丢掉了燕云十六州,令汉人中的有识之士,心痛不已。

    人类社会一定要区别于动物世界,动物世界的本质是野蛮,人类社会的追求就只能是文明。

    文明的使命,就是生存和扩张,裹挟和同化更多人,成为一个整体,区别于野蛮,建立一套秩序,结束世间混乱无序的状态。

    《易经》讲“文明以止”,止,就是达到并维持之意。文明以止,即止于文明。

    中国文明发展数千年,从炎黄部落,黄河流域,向四面发展和扩张,教化蛮夷,使夷入夏,扩张数千年,自传说中的三黄五帝,至唐中期,整体而言,一直是处于扩张的态势。

    自此之后,中原王朝在军事上便处于收缩的态势,北宋虽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却始终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统。

    虽然宋太祖、宋太宗,曾经尝试扭转这种收缩的态势,重现汉唐的荣光,扭转自晚唐以来的收缩局面,不过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有宋一代,军事上建树不多,乏善可陈,宋人无法向汉唐一样直接武力扩张,最后只能转为文化输出,经济侵略,进行软实力的扩张,而事实证明,光文化鼎盛,经济繁荣,没有强大的武力为后盾,终究是空中楼阁,一推即倒。

    中原王朝,由收缩重新走向扩张,是明代。

    明王朝最大成就,一是开发西南,二是开发东北,为汉族扩地数千里,将西南和东北真正变成汉族的土地。

    这些地区,前代也有王朝占据过,为何要将功劳归功于明朝。

    这是因为,前代虽然控制过这些地区,但是却没有改变这些地区的文化和人口结构,而明代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人口结构,使得这些地区,汉文化成为主流。

    以前,人们提起西南,想到的是南诏、大理这些少民政权,而明之后,再提起西南之地,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地。

    如此一来,即便明朝灭亡,这些地区写汉字说汉话,也不会被分离出去,依然姓汉。

    明朝二百余年,拓殖东北,辽地汉人,曾经多达二三百万,将原本荒芜的辽地,开发出来,不过建奴的兴起,却险些毁灭了这一成果。

    如今,明军兵临辽河平原,曾经在此拓殖的数百万辽民,已经所剩无几,剩下的人也都改易了衣冠发服,成了满洲的旗奴。

    不过,满人想要抹杀掉明朝拓殖辽地两百余年的成果,却也并不容易,如今辽地汉民虽然已经被迫剃发易服,但是汉文化对辽地的影响,依然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城池、建筑、这些汉族的东西都保留下来,甚至汉字和汉话,也成为了辽地主要交流的手段。

    满清统治者,为了对抗汉文化,竭尽全力,想要消除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创造了满洲文字,改变辽民的风俗习惯,想要使之胡化。

    几十年过去,满清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如今明军兵临城下,已经看不见故国衣冠。

    赵铭一路行来,看见荒废的村庄,看见满衣满冒的辽民,看见说着夷语的小孩和年轻人,心中一阵感叹。

    此时,在洪承畴等人,在城墙上交谈、布置之时,明军已经推近至城上守军视线范围以内。

    看着远来的明军,清军只能用人山人海,如潮而来,锣鼓喧天等等词语来形容明军兵势之盛。
1...140141142143144...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