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她背后背着一个男婴,手里端着水,拿着李子递了过来。
赵铭接过来一饮而尽,他脸色满头大汗,李枝枝大胆的拿出一块手帕,帮他擦汗,赵铭看她额头前,几缕秀发被海风吹着浮动,正陶醉时,却被急匆匆赶来的王德顺撞了个正着,咋呼一声,“哎呀我滴娘!”
李枝枝被声音一惊,忙将手帕和李子塞给赵铭,急匆匆的走了。
赵铭看着她远去的背影,追也不是,不追也不是。
这时他看着咋呼一声后准备开溜的王德顺,不禁怒道:“什么事情!”
王德顺刚才闷头走路,没有注意,自知坏了堂主好事的他,尬笑道:“堂主,阎先生叫你过去!”
赵铭来到金塘寨,寨子背山,面水而建,已经初具轮廓,不过众人的生活,却依旧很艰苦,村寨里缺衣少食,甚至连铁锅都不够,只能苦苦支撑。
这时赵铭来到一间木屋前,江南百姓,特别是城中居民,大多有一技傍身,不少人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了兴起的市民阶层。
赵铭砍回来的树木,在几个工匠的努力下,变成了一座座简易的房屋,其中一间高脚全木的大木屋,便是众人聚集议事的地方。
大堂内,因为没有椅子,众人席地而坐,阎应元见赵铭进来,忙招手道:“博安,这边坐。”
&
第六十七章离开舟山
听说了唐鲁之间的争斗,赵铭感到十分失望,却又无可奈何。
他早就知道这些人靠不住,可听到时,还是一阵恼火。
不过他也做不了什么,眼下只能希望,真正的仁人志士,志同道合之辈,能够迅速壮大起来。
离开了议事的地方,赵铭叫来了王德顺和刘四,让两人重建太平营,不要荒废训练,便准备出发前往太湖,联系吴易,为金塘岛要一批钱粮,并找吴易商量,看他是否有关系上书鲁监国,告知多铎大军南下的危情,让鲁监国给福建服个软,渡过眼下的危机。
虽说鲁监国被说服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赵铭觉得还是应该尝试。
等办完这两件事,赵铭便准备去福建,帮帮郑森,抱郑森的大粗腿,并找郑森借点兵甲钱粮。
毕竟时间紧急,靠自己发展,光是钱粮就得愁死,恐怕几年也搞不出什么名堂。
一日后,赵铭与程璧告别了岛上众人,带着二百多石粮食去舟山岛换钱。
烈港,在赵铭亲自搭建的码头上,阎应元领着众人送别,“博安、程员外,此去一路顺风,我等盼你们早日归来!”
赵铭与程璧抱拳回礼,喝了碗茶,便跳上一艘小号福船。
船只升帆起锚,水手用竹竿,撑着岸边,海风吹的硬帆鼓起,福船慢慢离开码头。
赵铭站在船头,看见码头上,挥手送别的众人,忽见码头不远处,烈港出口一座山头上,一个女子正奋力的挥动手臂,心头顿生离愁。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旁的程璧似乎洞察一切,他对赵铭笑了笑,转身进入船舱。
赵铭看着山上身影,忽然大喊,“等我回来!”
山头上李枝枝泪流满面,一旁采药的李朗中叹息着摇了摇头。
金塘岛距离周山并不远,福船只走半天,就到了舟山。
此时,舟山上聚集的难民又多了许多,岛上人员聚集,十分混难,时常有抢劫之事发生,官军也不怎么管。
程璧去找人交易,赵铭在码头附近打听情况,与新到岛上的人聊天,并安排一名弟兄,任命他为天地会舟山分舵舵主,留在舟山打探消息,发展下线。
黄昏时分,程璧匆匆回到码头,以与人谈好了交易。
天黑时,一名富绅带着几十个汉子过来,抬来三个木箱子,搬走了两百石粮食。
赵铭打开箱子一看,装的都是五十两的银锭,每箱估计都有两百多斤,有些吃惊。
虽说打仗时,钱不怎么值钱,但是赵铭对银子的价值也有了些认识,知道银子的购买力还是很强,戚继光的兵,一个月也就一两多银子,如果算上通胀,可能等于后世一千多块。
程璧见赵铭惊讶,叹息道:“几年前,江南粮价便宜时,七钱银子,贵时也很难超过二两每石,可如今浙东已经涨到五六两,舟山则是三十两,民不聊生啊!”
程璧在岛上找了位富绅,以每石三十两的价格,卖给了这位从松江逃到舟山的士绅,得了白银六千两。
以往江南粮价,绝大多数时间,不会超过二两每石,如今战乱,涨到了五六两每石,而舟山因为人员聚集,而有能力逃到岛上的人家,大多是士绅和富人,所以粮价以涨到三十两。
“如此高的粮价,百姓肯定吃不起,官府不管”赵铭眉头紧皱,不到四万斤粮食卖了六百万,百姓手里最多有一二两银子,主要使用
第六十八章鲁王攻余杭
赵铭自镇海上了岸,便向近千里外的太湖跋涉。
没有马匹,接下来的路程,就只有靠两条腿往前走。
赵铭先找了个村落,问明方向,喝饱了井水,吃了点干粮,继续上路。
八月底,入秋后,江南气候多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一眨眼间又进入—片连绵不绝的秋雨时节。
在浙东宽阔,满是泥泞的官道上,赵铭头戴着斗笠,站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雨水淅淅沥沥的从茅草屋顶落下,他远远的看着官道上,一辆辆遮着油布的粮车,装有物资的辎重车,民夫推着的独轮车,摇摇摆摆地,吱吱嘎嘎地向前移动,脸上不禁露出了沉思之色。
天空中秋雨霏霏,官道两旁的田畦和水沟都积满了雨水,远方的村落、密林、山峦一片朦胧。
官道上,一支官军披着蓑衣头戴斗笠,踏着泥泞,冒着细雨,伴着吆喝和咒骂,杂着皮鞭的劈啪声和车轴的吱嘎声向北方挺进,声势浩大。
一路行来,这已经是赵铭看见的第五支向北挺进的官军,似乎整个浙东的明军都在向北前行。
赵铭注视向北的官军,知道鲁监国真的要打余杭了。
……
中华自古以来,绝不允许国有二主的局面,在唐鲁之争的局面出现后,浙东鲁王政权中大臣们随即分为两派。
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等人为一派,他们都认为,“大敌当前,若同姓先争,岂能成中兴之业,且圣子神孙,总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统,自难改易,若我监国,犹可降心以相从。”
隆武皇帝早于鲁监国称帝,且已经得到南方绝大多数复明势力的承认,而鲁王政权只控制浙东一隅,且并未称帝。
朱大典这一派认为,如今局势,不能同姓相争,隆武坐了皇帝,已经退不下来,为了天下和光复大明江山,鲁王当以大局为重,不该与隆武对抗,而是应该闽浙联合,承认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劝鲁王去监国之位,顺从隆武朝廷,以免浙东独树一帜,孤立无援。
另一派,则以勋戚张国俊,大将军王之仁等人为首,他们则坚决反对退位归藩,俱认为,“主上原无利天下之意,唐藩亦无坐登大宝之理。”主张“先复金陵者为王”。
这一派认为,唐鲁都是疏藩,算起来鲁王的血统,还比唐王近一些,凭什么要鲁王屈从唐王,而不是唐王屈从鲁王。
既然在血统上,两藩都没有优势,那不如比功绩,看谁先复南京,谁就做大明之主。
张国俊等人不愿意放弃定策之功,认为唐藩血统疏远,他能坐皇帝,鲁王也能做皇帝,两家相持不下,应该看功绩,谁先光复南京,谁来皇帝,唐王没有资格让鲁王退位。
唐鲁之争,不仅使得闽浙对立,亦让浙东小朝廷内部分裂,严重削弱了抗清势力。
浙东内部争论越来越激烈,于此同时,隆武朝的都御史陆清源被鲁王部将所杀,隆武帝也将鲁监国的使者陈谦斩杀后,福建与浙东的关系彻底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关系已经闹僵,鲁王和忠于他的大臣,便更加不可能归顺隆武朝廷。
同时,鲁王君臣也都清楚,仅凭浙东之地,无法与隆武争位,为了扭转局面,尽早确定名分,随决议大起浙东之兵,克杭州,复金陵,先拜孝陵,获得远超隆武朝廷的威望,以复南都的功绩,来登基称帝。
此时鲁王心中也憋了一口气,加上张国俊等人劝说,随决定起兵攻杭,一来凝聚人心,而来获取威望,利用靠近南京的优势,获得江南抗清的盟主地位。
八月底,鲁监国于绍兴城外,登坛拜天,晋封方国安为越国公,王之仁为兴国公,并拜方国安为大将军,节制诸军,鲁监国朱以海又亲自到钱塘
第六十九章被抓壮丁
天才蒙蒙亮,赵铭猛然惊醒,一名百户官带着士卒,涌进破庙。
在里面睡着的几家人,也都惊醒过来,惊惶的聚拢在了一起。
军官手按着刀柄,阴鸷的目光看了杵在门口的赵铭一眼,后面的士卒挺着长矛,将赵铭逼到破庙内,与众人站在一起。
这时,军官走进来,目光扫视众人一眼,忽然出声道:“把头巾都摘了!”
声音不容抗拒,为首的那名读书人,微微皱眉给军官行了一礼,“我等都是从南直逃来,欲投奔朝廷的士人,还望百户通融。”
军官眼睛一眯,将刀拔出半截,露出杀气,旁边士卒立刻喝斥,“叫你们把头巾摘掉,没有听见吗”
要是以往,大头兵绝对不敢对读书人不尊敬,可是如今世道已经逐渐发生变化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几名读书人虽然觉得他们无礼,但为首的读书人还是低声吩咐道:“大家照做吧!”
赵铭没有裹头巾,站在那里观察进来的官军,一眼就看出,这群人是杀过人的。
几名读书人只能纷纷摘下帽子、网巾,军官看了一眼,头发都在,才收到入鞘,缓和语气道:“朝廷攻打杭州,战事吃紧,需要人手运粮,你们被征用了。”
赵铭心头一凛,“妈拉个巴子,被抓壮丁了。”
早听过抓壮丁,可是被抓还是第一次,赵铭眉头微微皱起。
百户说完一挥手,“青壮带走!”
士卒立刻就要拉人,引得破庙里的妇孺一阵惊呼,几名读书人也都慌了起来。
赵铭忽然走上前,挡在众人身前,一抱拳,“这位兄弟,这几位都是读书人,你让他们运粮,实在大材小用,治理地方,管理后勤,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军官和几名读书人听了他的话,都微微一愣。
“娘希匹!”军官反应过来,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走到赵铭面前,上下打量一眼,见他蓬头垢面,衣服又脏又破,两根漆黑的脚趾从鞋子前露出来,手里杵根木棍,就是一个乞丐,不禁怒目而视,“你算什么东西敢和老子称兄道弟,还教老子做事……”
百户推了下赵铭,却似推到了铁板,赵铭纹丝不动,令怒目而视的百户,露出了惊色。
一旁几名读书人,也有些诧异的看着赵铭,惊讶这个叫花子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语。
军官目光与赵铭对视,脸上肌肉抽搐一下,忽然挥手道:“把他带走,其余人留下!”
赵铭打量眼前的这些官军一眼,觉得我要是反抗的话,估计能够跑出去,只是都是抗清的兄弟,没那个必要,正好我肚子饿了,先混顿饭吃再说。
赵铭不用人拉,自己拿上斗笠,便潇洒的走了。
破庙内,那为首的读书人,作揖道:“鄙人钱澄之,不知兄台大名!”
“萍水相逢,不提也罢!”赵铭摆了摆手,“谢谢你的干粮!”
钱澄之等人微微一愣,心头不禁赞道:“豪杰之士。”
昨日听了他们的谈话,赵铭心里其实有些不舒服,马士英毕竟算半个老爹,他见众人这么憎恨马士英,欲杀之而后快,自己也跟着有一股负罪感,仿佛天下至此,他也有一份责任,让他不想提起自己的名字。
这时百户退出破庙,走了几步,又停下来,转身对几人拱了拱手,随口提醒道,“余杭附近大战将起,你们不要在此久留!”
百户并不是怕赵铭,而是赵铭说的确实有道理,几个读书人干不了什么粗活,让他们去干他们该干的事情,能发挥更大的作
第七十章火头营一小兵
两名军官看着赵铭动作麻利的将粮食装车,都有些惊讶,年纪大些的老军官,不惊赞不绝口,是个干活的好手。
押赵铭回来的百户官,眼前一亮,对年长的军官道:“老李头,这小子我先交给你,回头我像大帅举荐,再把人调回去。”
老李头点了点头,“放心!阿拉给侬看好了!”
百户官名叫阮美,是鲁监国手下大将张名振的属下。
他交接完,还需回去复命,走到赵铭面前,忽然很客气的对赵铭呲牙一笑道:“兄弟干得不赖,我叫阮美,是台州张大帅麾下百户。”
赵铭扛着粮袋,没怎么理会他,只是点了点头,算是回应,继续搬着粮食,心里想着,“孙子先前还狂得很,说老子什么东西,敢和他称兄道弟,怎么现在就唤老子兄弟了”
“你好好干!”阮美并不生气,说了一句,便离开了。
这时老李头先进了帐篷,扒拉出一条破战袄,一双脏不拉几的军鞋,让身后一个胖子拿着,出帐篷来到赵铭面前。
“大个子,别搬了,你过来!”老李头向赵铭招了招手,“你叫啥”
赵铭将粮袋甩在车上,大大咧咧的走过来,“我叫赵铭!”
天地会在南直隶有些影响力,赵铭的名字也被清军熟知,不过却还没传到浙江地区。
老李头打量他一眼,点了点头,“阿拉是管火头军的李忠明,以后侬就跟着阿拉了,只要老实干活,饭管够!”说着他扭头吩咐道:“王大拿,把东西拿来!”
“火头军这不是侮辱老子么”赵铭心里不快,但是还是换上了一身破乱的军服,成为了官军的一员。
准确来说,没造册子,还不是官军,就是伙头军的民夫,不过评书演义里,薛仁贵不也是从伙头军干起的么
赵铭对这支官军比较好奇,感觉士卒并不比李成栋的人差,所以想观察一下,再者他反正也没打算待多久,也不介意这些,于是麻利换完衣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