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第564章癸巳和议
几年前,朱聿键还是有些雄心壮志,要驱除建奴,收复河山。
可是如今已经是隆武九年,而他也有了五十一岁,年过半百。
在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的年代,五十岁已经算是高寿。
如果再年轻十岁,朱聿键不会如此急切议和,他现在已是高龄,也不知还能活多少年,眼见着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击败满清,便只有急于求和,然后趁着自己还能做事,为皇子扫清障碍。
老朱家大体是有这个传统,当年太祖朱元璋,为了子孙能够顺利坐稳江山,便将从龙的功臣,几乎杀了个干净。
朱聿键感受到自己时日不多,便也开始动手,准备为皇长子朱琳源打下个安稳的江山。
在隆武朝廷还都南京几个月内,朱聿键连续动作,堵胤锡等一干主战派,迅速被赶出中央,下放到地方,而堵胤锡虽名义上督师湖广,但其实被朱聿键架空。
原本归堵胤锡调遣的顺系,被留在南京和江北,整编为禁军和江防军,保护南京的安全,使得堵胤锡有督师之名,属下却没有什么兵马。
留在湖广的明军,则由湖北巡抚傅上瑞来节制,而傅上瑞有何腾蛟在朝廷背书,自然是不惧堵胤锡,不会听从堵胤锡的调遣。
因此堵胤锡虽封了国公,但其实已经被隆武朝廷边缘化,失去了影响大明国策的能力。
堵胤锡见皇帝有意疏远他,心中多少有些失望,而且也觉得没有意思,于是服气称疾请辞,而隆武居然没有象征性的挽留,便恩准了堵胤锡的辞呈。
这让堵胤锡失望至极,搬到了岳州洞庭湖君山岛上隐居,何腾蛟对此自然不放心,安排一员心腹为巴陵知县,专门监视堵胤锡。
在将主战派赶出朝廷后,朱以海虽反对议和,但是浙系势力主要在地方,在朝廷上的声音却很小,反对的声音,很快就被主和派淹没。
六月间,何腾蛟与冯铨终于协商完毕,写下正式的明清议和条约。
条约表示,清军不再南侵,而明朝则承认清为北朝,双方东段边界以淮河为界,中段边界以伏牛山、方域山为界,西段以大巴山为界限。
在东线明清交战激烈之时,西线孙可望攻打成都的战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
虽然吴三桂多次挫败孙可望的进攻,但是西军每次战败之后,用不了多久,便再次卷土重来,使得吴三桂得不到喘息,成都周围人口流失,田地抛荒,无法支撑关宁军继续防守成都。
此前,满清朝廷还不时给成都输送物资,可是随着其它战线告急,分给吴三桂的物资便越来越少,最后干脆没有,再加上入川道路崎岖,运送物资消耗太大,吴三桂只能放弃成都,撤到了汉中盆地。
而这一切,正好就发生在,江北大战期间,所以西段以大巴山为界。
条约确定了疆界,并规定,明清南北并立,明朝不称臣,清也不给明朝称臣,顾忌了隆武皇帝和大明朝廷的颜面。
作为回报,明朝则在边境开放榷场,给与满清便宜,以较低价格与满清进行贸易。
何腾蛟与满清谈判,达成的这个条约,相比于南宋的《绍兴议和》,一不称臣,二不纳贡,反而拿下南阳、汝宁两个府,并不算丢脸,被隆武朝廷宣传为一场外交胜利。
当然,除了上面书面条约之外,明清之间,还有一份见不得光的口头密约,便是满清将唐藩封地南阳,外加一个汝宁府送给南明,并承诺不再南侵,而明朝则承诺,处理主战派,杀掉赵杂毛,以获取满清的信任。
同时,明朝必须放弃辽东和朝鲜,将东海镇明军撤回。
对于满清的要求,何腾蛟没有犹豫便答应下来,在赵铭和东海镇不知情的情况下,便将赵铭的利益和东海镇的利益出卖。
不过,何腾蛟也明确的告诉满清,隆武朝廷虽然答应,但是东海镇未必会听命,隆武朝廷只能保证,若满清收取辽东和朝鲜,隆武朝廷不插手,不保证东海镇会从辽东和朝鲜撤军。
双方商议既定,立时互派使团,送交国书和条约,在朱聿键与福临先后盖上大印后《癸巳和议》立时生效,满清与明朝正是进入相持阶段。
苏州城,东海总督府邸。
赵铭回到苏州已经小半年,逐渐从江北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了。
江北之败,是赵铭的耻辱,但并非他的滑铁卢,只要用心经营,赵铭有信心,将失去的荣耀,全部都夺会来。
明清之间议和,赵铭知道此事,朱以海还写信,希望他能够反对议和。
赵铭并不憎恨朱以海,只是看清了,朱以海其实也并不是什么明主,同样私心作祟,明白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是不智的行为。
赵铭接到书信后,上了奏疏,表示不赞成议和后,便也没有了下文,而是专心处理江北战败的后续事宜。
首先,是伤员需要救治,赵铭召集各军医兵,高价找来郎中,购买药材,确保伤员能够得到救治,然后就是调拨钱粮,抚恤阵亡将士,并令幕府制定出一套,优待眷属和其后代的政策。
在照顾伤员,还有抚恤士卒家眷的同时,华兴公司加大生产,制造火枪、火炮、盔甲,以弥补战争中的损失,同时从屯丁和民间,招募士卒,恢复东海镇的实力。
抚恤士卒,制造火器、衣甲、招募士卒,都是耗费巨万的事情,几乎将东海镇近些年海上贸易,还有关外一战的缴获,消耗一空,令不为钱发愁的赵铭,不得不重新关心起了海上贸易。
在关心贸易的同时,还有一件事情,也令赵铭比较头疼。
隆武朝廷与满清议和,对东海镇很快造成了影响,使得不少百姓都认为不用打仗,东海镇招募新卒便有些困难起来。
江东之地富裕,做什么事情都能养活自己,还不用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何必去当兵呢?
现在朝廷都说不打了,那百姓还急个屁,得了,都安心过自己的日子吧!
第565章和议影响
九月间,天气转凉。
夜晚,赵铭站在院子庭院中,深邃的目光,眺望着头顶的星空。
这时,他肩膀忽然微微一沉,一件披风披在了他的身上。
赵铭回头一看,是李枝枝站在身后,于是握住她的手,问道:“破奴和世成都睡呢?”
赵铭口中的破奴,是当年江阴之战时,李枝枝抱回的婴儿,后来赵铭见老李头一把年纪,还孤身一人,就将孩子交给了李忠明,反正都姓李,连姓都不用改。
这次江北之战,李忠明为了掩护赵铭,死于乱军之中,赵铭便又将孩子接了过来,认为义子。
赵铭口中的健儿,则是赵铭自己的儿子,就叫李世成。
“都睡下了!我才过来看看相公!”李枝枝轻声道:“时间不早了,相公想些什么呢?”
赵铭并不想将心中的苦恼,带给家里人,于是笑着摇头,“没什么,吹吹风,观赏星辰而已。”
李枝枝挽起赵铭的手臂,柔声道:“我虽是一介女流,但也听说过,胜败乃兵家常事。评书中的豪杰们,也有失败的时候。我以为失败后能知耻而后勇,重新站立起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说着李枝枝头靠在赵铭肩膀上,抬起头来,目视他,“我相信,我相公是真英雄,肯定能渡过眼下的难关!”
赵铭眼下确实比较难,隆武朝议和,明朝国策调整,对于藩镇影响还是十分巨大。
明清休战后,藩镇没有理由继续维持旁大的军费开销,隆武朝廷收紧藩镇支持,而地方百姓觉得都不打仗了,便不愿意继续缴纳重税,来供养军队。
浙系诸位大帅,每个人也就两三府的地盘,却一个个都养了四五万兵。
在战争时期,百姓能够承受重税来养兵,可现在不打仗,士绅百姓自然就不愿意掏钱,各镇便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这使得浙系诸镇,在财政上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境,便影响了华兴公司的军火生意。
此前华兴公司从浙系诸镇手中接到了大笔的订单,从火枪到衣甲、水壶、鞋子等物,都进行大量生产,而现在局势转变,造成各镇普遍没钱付清尾款,造成了华兴公司严重的亏损。
此外,由于议和,加上此前赵铭惨败,使得东海镇招募新卒和屯军,都变得十分困难,迫使赵铭只能提高士卒待遇,这又加重了财政负担。
赵铭听见李枝枝的宽慰,一只手搂紧了她的肩膀,目视远方,坚定道:“你放心,为夫不会让你失望。”
“相公去休息吧!”两人看了会天上星辰,李枝枝柔声道。
赵铭却拍了拍她的肩膀,“你先休息,我还有些事情要处理。”
当下两人分开,赵铭来到前院公房内,几个房间内都还亮着灯,一些幕僚和书吏,还在忙碌着。
赵铭走进自己办公的场所,侍卫点了灯,他则给自己倒了一碗浓茶,喝了一口,便开始忙碌起来。
三更天,赵铭的公房外,门被敲响,陈明遇在外面道:“大帅?”
赵铭闻语放下手中文书,沉声道:“进来!”
门被推开,陈明遇、顾炎武、黄宗羲等人,鱼贯进入了公房,让原本挺大的房间,立时显得有些拥挤起来。
赵铭看着众人,微笑道:“几位都核算清楚了么?”
陈明遇点了点头,作揖行礼,“根据大帅的提议,户科、兵科、吏科进行了核算,若是按着大帅的提议,募兵饷银提升到二两,军官同样翻倍,将人马恢复至八万,光是军饷不少二百二十万两。若加上粮草消耗,军械补充,添置火炮和战船,还有训练和奖赏,户部每年至少要拨给兵科军费四百余万两。若是再算上,官员俸禄,疏通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各州县蒙学、县学,还有各衙门的花费,一年预算将超过六百万两。”
此前,华兴公司军火贸易赚了大钱,加上东海镇在战场上缴获丰厚,所以赵铭花起钱来,便没有什么节制,推行了许多政策。
比如,各州县新办官学,对于学习费用,进行了减免,另外还有兴修水利,平整道路等基础建设。
这些举动,都需要强大的财政来支撑,而本来,以东海镇的财力,不用为钱财担心,但江北一战败光了东海镇的家底,明朝内部的贸易行商环境,又出现了变化,便让东海镇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了。
赵铭一听预算超过六百万两,立时皱起了眉头,这已经严重超过了东海镇的预算。
当年弘光朝,一年的税收,才五百多万两,按着东海镇的花销,一镇兵马比以前弘光整个朝廷消耗还多。
不过虽然如此,赵铭却不得不提高将士待遇。
“居然要这么多!”赵铭皱起眉头,“如今在江东,丝织作坊内,有些技艺的工匠,一个月至少能那拿一两多银子,有的甚至能拿到一两五钱,若是不提高将士待遇,如何使将士效死。”
东海镇从事海上贸易,大量银钱涌入江东,造成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银子的购买力降低,要是赵铭不增加军饷,必然会伤害士气。
陈明遇道:“大帅,现在我们一脸赋税大概才五百万,今岁华兴公司的生意还受到了影响,赋税肯定会有所下降,若预算六百万,恐怕难以为续。”
赵铭皱起眉头,沉默片刻后,忽然问道:“台湾那边还有田地可分么,是否可以用田亩,代替一部分饷银和奖赏?”
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许多汉人向往的生活,而几乎没个汉人都有成为地主老财的理想。
在各行各业之中,百姓挣了钱,士卒发了军饷,总是会想方设法的弄些土地,或者把家乡的宅子建起来。
台湾那边的土地资源,东海镇大可利用,若是一个人,只要从军三四年,退下来,就能当个小地主,相信会吸引许多人加入军队。
陈明遇却沉声道:“大帅之策,卑职也想过,只是关外一战后,大帅送了百余万朝鲜人上岛,如今岛上在侧人口接近三百万,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可用于分配了。”
赵铭没想到,他对清作战期间,东海镇居然已经快要消化台湾中北部地区,不禁惊讶起来。
第566章下南洋
赵铭听了陈明遇的话,才知道,经过多年开发,台湾岛北部和中部,已经被赵铭的拓殖大军,大部开发。
这些年来,赵铭不断移驻军民上岛,台岛在册的人口,已经有三百万。
东海镇的拓殖大军在台北站稳脚跟后,不断向南推进,两年前,台湾中部的大肚王国,已经在东海镇和台南荷兰人的夹击下,被歼灭于浊溪南社附近。
面对不断登陆台岛的东海镇军民,荷兰人本来采取的策略是挑唆大肚王,对抗东海镇,以达到阻止东海镇南下的目的,但大肚王国,文明程度太低,甚至不能自己冶炼铁器,一个装备精良的明军战士,足以杀死五六个大肚王国的部落勇士,实力根本不成正比。
犹如当年一个汉军,能杀死五个匈奴人一样,荷兰人看见大肚王根本不是东海镇的对手,为了防止东海镇吞并大肚王国,进一步壮大东海镇的实力,荷兰人从背后捅了大肚王一刀,与东海镇一起瓜分了大肚王国。
现在,台湾岛上只有两个势力,一个是东海镇,一个荷兰,双方以浊水为界,进入南北对持的状态。
赵铭听说,台岛北部和中部,已经被拓殖的卫所开发,没有多少土地用来分配,眼睛立时眯起,便将注意打到了台南的荷兰人身上。
“大帅,若是能占据台南,固然能够获得大片土地,可是一旦与荷兰人开战,贸易必受到影响,赋税肯定会大减!”陈明遇洞察了赵铭的意图,立时提醒道。
这话,让赵铭不禁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
以东海镇在台湾岛上的实力,要拿下台南,赵铭以为问题不大,可是一旦与荷兰人开战,东海镇的海上贸易肯定会受到影响。
如今江东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海上贸易,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做的事情就是倒卖货物,江东生产的棉布、丝绸,大半都被荷兰人吃下,然后运往西方。
一旦东海镇与荷兰开战,东海镇首先将失去荷兰这个最大的采购商,失去荷兰人的销售渠道,承受巨大的损失,要是荷兰人还在海上,拦截东海镇的商船,恐怕会令江东商人破产,从而影响江东的经济。
此前,荷兰人与满清勾结,卖给满清大批火器,甚至战船,赵铭没有南下攻击台南,而是北上攻击满清,便是因为,赵铭无法彻底击败荷兰人。
荷兰人在海上的据点众多,东海镇占据台南容易,却无法将荷兰人赶出南洋,届时荷兰人以巴达维亚为基地,骚扰东海镇在南洋的贸易,必定使得东海镇损失惨重。
赵铭沉默半响,意识到,东海镇的准备还不充足,忽然问道:“程璧有消息没有?”
陈明遇闻语微微一愣,几个幕僚相互看了看,然后摇头道:“回禀大帅,没有程璧的消息。”
猜你喜欢